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极品吴掌柜-第2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梁红英,老五扣箭在手,蓄势以待,似乎早就预备好了。梁红英更是将箭壶卸了下来,里面有十来支箭,都取了出来,平放在地上,为的是连发连射,携取方便。吴永麟点点头,颇为尴尬的从怀中掏出两个铁疙瘩,反复掂量了半天。哪知梁红英却鬼马的冒了一句:“如果对方那大脑门够硬,等会我们过去捡核桃吃。”

    老五口里又爆发一阵轻微的嗮笑。

    吴永麟刚想拿大鼎发作,梁红英却很郑重的说道:“左面那个是我的。”倏忽间她已经进入了状态,让吴永麟吃了一口苍蝇般难受不已,只见那张硬弓被她拉扯成一个优美的弧度,让吴永麟倒吸一口凉气,这将来和对方斗嘴,估计也得悠着点,这力气估计都能空手打死一只猛虎了。

    “右面那个是我的。”老五跟着说。

    吴永麟点点头,拈铁疙瘩在手,身子微曲,觑准了中间那个僧兵的面门,轻喝一声:“放!”

    弓弦微震,“嗡”地一声清响,两支箭,一个铁疙瘩,倒赶流星般往前飞了过去。左、右两人,背心上各着了一箭;中间那个惊觉回脸,石子刚刚飞到,恰好打在鼻梁上。只见他以手掩面,将头低了下去。

    梁红英果然是好手,第一支箭离弦,第二支箭已取在手上,泄了就放,随随便便地就又射中了中间的那个,只是她不知道的是,吴永麟的那颗铁核桃足以让对方致命,它直接从对方面门陷了进去,刚刚对方蹲下去,只是下意识的反应,梁红英补不补那一箭其实作用不大,只是这在外人看来,梁红英再下一城,取了头功,一时让吴永麟哑口无言。

    这三个人只要中了箭,死活就都不必管了,因为崖石下有道“闸”,不怕他们逃走,就算不死,回头再来收拾,也还不迟。此刻三双眼睛,不约而同地都注视着茅蓬。

    “奇怪!”茅蓬中没有动静,莫非是空的?梁红英刚刚立了大功,开始意气风发的对吴永麟发起号令,“给它两个铁疙瘩!”

    这是所谓“投石问路”。吴永麟一连扔了三个丁丁蹦蹦的铁疙瘩过去,打在茅篷上,发声不小,无论如何可以将里面的人惊醒。

    谁知仍是毫无反应。老五便说:“只怕真的没有人。”

    “上吧!”吴永麟挺起身来,大声说道,同时拔脚往前奔了过去。

    走到崖石前面,方始看清,只有一条路可上,是临时用几块大石头垫成的台阶。再往上看去,已躺倒的两个人都在抽搐,作垂死前的挣扎,那个中了铁疙瘩和梁红英另外一箭的人,早已变成了一具冰冷的尸体。另一面的茅篷,搭得非常简陋,四角打着地钉,用绳子系住,顶上两股绳子,往中间收拢,吊在崖石旁边的一株大树上,撑起一个尖顶,估量最多也只能睡三个人。

    “你们还是照旧警戒。”吴永麟对周围大月氐四个人说,“我们三个上去。”

    说完,腾身而上,挺刀直扑茅篷。不道茅篷中居然有人……此人异常机警,当他的三个同伴,中箭惊呼时,他已醒来,从缝隙中发现崖石下有人,远处又有人,而三个同伴都已受了暗算,自己一闯出去,当然也是送命无疑,所以一直躲在里面,苦苦思索脱身之计。

    现在到了图穷而匕首见,不能不露面的时候。人急智生,就此瞬息间,想到了一条脱身之计,等吴永麟挺刀来刺时,他跳出来将刀一格,荡开对方的兵器,顺手一挥,将吊茅篷的两根绳子,割断了一根。

    “当心!”吴永麟大喊一声:“有人!”

    老五和梁红英已先发现了,各自站定,先要看清是几个人……茅篷一端已陷了下去,可以看出再无他人。

    “只有一个。”吴永麟又叫:“不必忙,慢慢收拾他,只防他要逃就是。”

    于是警戒的四个人,各自看一看左右,往崖石逼近,缩小包围。那个僧兵却是一步一步往后退。突然间,举刀割断另一条吊茅篷的绳子,抢在手里,双脚一撑,临空而起,从警戒的大月氐头上越过,荡到他身后,双手一松,身子落地,就势打个滚,拔步飞跑。

    “弓!弓!”吴永麟大叫。

    只得两把弓,刚开始众人以为要短兵相接之故,都丢在原处,不在手边。吴永麟手中的铁疙瘩早已使完,茅篷周围更是没有可用的石子,他现在是满身的本领使不出来,急的直跳脚。下面警戒的人一起追赶,无奈那僧兵,善跑山路,眨眼之间,眼看要无影无踪了。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大家无不懊丧万分。

    哪知一道倩影却如山兔般跳到了山梁的最高处,取弓,拈箭,弓开五分,只是再想拉尽全弓,似乎已经难上加难,刚刚那两箭,几乎耗尽了她五分的力气,这二石弓对她来说太过勉强了。就在此时,梁红英感觉自己的身子被人从背后紧紧贴住,拉弓的两只手更是被人紧紧攫住了,闻着那股熟悉的热气顺着自己的耳垂轻轻滑过,梁红英整个人早已心猿意马,小鹿乱撞,这哪里还能集中精力将眼看就要逃之夭夭的僧兵斩杀。

    “你要干嘛?”梁红英浑身酥软,吐气如兰的诘问道。

    “助你一臂之力,四手联弹,送佛升天。”吴永麟自然也感觉到了怀中璧人的某些微妙变化,他轻轻提醒道:“好好盯着前方,再胡思乱想,恐怕来不及了。”

    梁红英脸羞得如一个熟透了的苹果,被吴永麟这么一点,她这才懊悔的收敛心神,看着两人手中早已被拉成满月的那张二石弓,闭上美目感受了一下周围的风势,然后微调了一下高度和角度,猛然睁眼的那一瞬间,笃定的脱口而出:“放。”

    空气中传来某种死亡前的鸣叫,仅仅只差一步便能钻入莽林的那人不可置信的回头看见那响尾蛇一般的箭镞直接从他的喉骨处洞穿而过,他不可置信的用双手紧紧的捂着汩汩出血的喉咙,这辈子是个哑巴,从今天起连咿咿呀呀的机会也失去了。只见他身后带出一道长长的血线,箭镞射入旁边的木身上嗡嗡作响,很快将箭尾羽毛上的血迹抖得干干净净,可见这一箭的力道有多大,在他倒地临死之际,眼神里更多的是不甘。

    周围的人小声的喝彩着,幽香满怀的吴永麟则顺势在对方的脸上香了一口,并小声在对方耳边赞叹道:“珠联璧合,旗开得胜,这一战,你记头功。”

    梁红英此刻心里完全乱成了一锅粥,要知道手中那把二石弓拉到八分的时候,几乎要用到它四倍甚至五倍的力气,拉成最后十分,除非对方天生神力,这几百年来几乎屈指可数,狄青勉强算一个,刚刚背后这个家伙似乎没怎么费力气就轻易的拉开了,她突然想到了什么,也不管刚刚被对方占了便宜,朝塌陷的茅篷跑去。

    此刻的大月氐如死一般寂静站在那里,作为刚刚放跑敌人的戴罪之人,他主动承担起了打扫战场的责任,只是看着眼前那个被铁疙瘩打得后脑勺凸起的僧人,他浑身冰凉透骨,不自觉的摸了摸自己的后脑壳,看似平平无奇,从亲家手中扔出的铁核桃居然成了杀人的利器,这几乎颠覆了他的整个人生观,看来自己这位亲家是个深藏不露的高手,高高手,还好当初没和他真的悔婚,要不然自己这身子骨那里经得起这铁核桃的一击。。。。。。

    踅足而返的梁红英很快也从那具早已死得透心凉的尸体上看出了端倪,此刻的她一改刚刚的傲气与桀骜,像个做错事的小媳妇般低耸着脑袋靠近在高处查看周遭情形的吴永麟,并试探性的问了一句:“你怎么那么大的力气?”

    吴永麟故意装作没听见,指着远处那道守卫森严的水坝问道:“假如是你?你该怎样拿下那道水坝?”

    梁红英迷惘的摇了摇头,对于那经营得如同铁桶般的水坝,她此刻真的毫无头绪,就像她对眼前这个家伙的了解,更是管中窥豹……只见一斑,这个家伙还真的是深藏不露啊。

    “老二,把那四具尸体留着,被野狼或者什么野兽叼走一具,我拿你是问。”

    大月氐用死鱼一般的眼神盯了一眼不远处屹立如山的吴永麟,点头如捣蒜。之后除了吃饭上茅房,他几乎和那四具挺尸待在一起,他可不想冷不防从哪个地方钻出一刻铁核桃,变成另外一具挺尸。


………………………………

第695章 大隐隐于野的水利专家

    作为一个早已将《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等治河专著翻了不下数十遍,对各种治水方法了然于心,更是以东汉王景作为人生终极目标的高舆,从来没想过自己的抱负偏偏在这伙造反的僧人这里得到体现,这不得不说是莫大的讽刺。

    一个国家在地理上言,山脉是固定的,都邑的变化也较少,但河流水道则变化较大。水一面跟着山脉走如两山之间必有一川;水一面又跟随都邑而定。由于河流的变化大对经济的影响亦大。

    现在谈一下黄河的水利情况。何以黄河有害却成为中国文化的发源地呢?其实,前期的黄河对中国有利,黄河到后期才对中国有害。

    黄河的水患据史籍记载,最早见于周定王五年时即鲁宣公七年,此时进入春秋时代已有110年,当时黄河北岸有卫国。卫国是殷商的故墟,《诗经》上形容她‘淇奥绿竹,漠上桑田,桧楫松舟,泉源考盘’,是一个美丽的水乡。春秋五十年左右,卫为狄所灭,由于狄不谙水利,黄河决堤频频,农田水利失修,故经常发生水患。到魏文侯时,有西门豹、史起等专家起来大修水利,使这一带的人民仍然可以安居乐业。

    至于历史上第二次的黄河迁徙,时在汉武帝元光气年,距周定王五年,已有440年。此次黄河所以发生水患的原因,是由于战国以来,各国的长期战争,大家竞筑堤防所致。汉代贾让曾说:‘堤防之作,近起战国。壅防百川,各以自利。’当时齐飞赵、魏各国竞相筑堤,使河水游荡无定,水去时固然成为肥美的耕田,大水时至则漂没而竞筑堤防以自救。

    此时亦有决水以浸敌国者。如赵肃侯决黄河之水以灌齐、魏的军队;梁惠成王时,楚国决黄河水以灌长垣;赵惠文王决黄河之水伐魏,造成水潦;秦时引黄河水灌大梁城,使城倾颓。此时亦有壅塞水源以害邻国者。《战国策》记载:‘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故秦始皇主张‘决通川防’。由于战国时期多战争,水利失修了,黄河河道被破坏了,遂造成了西汉时期的严重水患。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水利方面,东汉初年已甚注重。由于西汉末期的水利长期失修,‘河决积久,日月侵毁,济渠所漂数十许县’。如‘汴渠亦溃决’,因此东汉初极重视水利兴修。

    受家庭影响,王景少年时期就开始学习《周易》周易,并博览群书,特别喜欢天文数术之学。明帝时,有人推荐王景能治水,便派遣他与将作谒者王吴修复浚仪渠(在今河南开封)。王景用‘墕流法’控制水流,除灭水患。‘墕流法’可能是在渠旁设立的滚水堰,可控制渠内水位,从而保护渠堤安全。

    明帝又请王景、王吴修整黄河及汴渠,以工程浩大,征用农民夫卒数十万人。王景等亲自巡察查勘河南至山东千余里河道地形疏通河道,决通壅塞,每隔十里置一水门,以控制水流,费钱百亿,历时年余,才完成工程。从此黄河与汴水分流,并用两水沿岸的淤土辟为良田,经此修泊,黄河此下800多年未再改道。明帝在完工后亲自沿渠巡视,并按照西汉制度恢复河防官员编制。王吴(王景的助手)等随从官员,都因修渠有功升迁一级,王景则连升三级为侍御史。永平十五年,王景随明帝东巡到无盐。明帝沿途目睹其治水成就,深为赞赏,又拜王景为河堤谒者。建初七年,王景迁徐州刺史,次年又迁庐州太守。当时庐江一带,百姓尚未采用牛耕技术,虽然土地不缺,但因人力有限,粮食常苦不足。境内有始建于春秋时期,由孙叔敖创立的芍陂,方圆百余里,但多有废弛。王景组织百姓修复,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立碑示禁。又推广牛耕,大片土地得到开垦。王景还将养蚕技术教授给当地百姓,境内由是日益富庶。王景的治河工程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工程完成不久,汉明帝颁诏中说:“今既筑堤,理渠,绝水,立门,河汴分流,复其旧迹。陶丘之北,渐就壤坟。”指出王景的工作恢复了黄河、汴渠的原有格局,使黄河不再四处泛滥,泛区百姓得以重建家园。由于此时期的政府对沟洫河渠,时有兴修,因此对北方的经济文物促成兴盛。此即黄河有利中国的实证。

    此后黄河造成水患,始于宋代,下溯至元、明、清三代而千年不绝。由于没有搞治河的工作,北方的社会经济文化因此逐渐衰落。这可不可以看成是后来北方游牧民族崛起的原因之一?当世的‘南水北调’,不得不说是我党目光前瞻性的一大壮举,好处就毋庸置疑了。

    宋代之黄河水患,起因于唐代以后之藩镇割据。当时黄河水灾横亘千里,由于当时四分五裂的藩镇,大家尔虞我诈,互相掣肘,根本无法合力共治,只有任由河水溢决,迁移城邑以避之而已。因此,黄河下游两岸的农田水利在藩镇统治下,失修特多。在宋以后,继续糜烂之区,面积达数千方里,凡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安徽、江苏各省,历遭河水肆虐,北方元气因而为之大伤。宋时黄河之道有北流东流之分。向河南省的濮阳、河北省的大名人山东省的冠县、馆陶到河北省的清河,再入山东省的武城、德县至河北省的吴桥、天津诸地入海,谓之北流。导水东行者,即向河北省的清丰、朝城、清平、乐陵等县到无棣境内入海,谓之东流。本来北流是黄河古道,水流畅顺,且海口广深,但宋人恐契丹借北流为桥梁,守以州郡而使中国全失险阻,故绍圣诸大臣力主东流。至宋绍熙五年(金明昌五年,这已经是南宋时期了)黄河在阳武决口,灌封丘而东流。此时黄河分两派,北派由北清河入海南派由南清河入准。金为自利,不欲使黄河北流。遂距北流的黄河古道更远。违背自然规律,加上政治之腐败,河工之黑暗致使黄河、淮河、运河造成肆虐泛滥,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四省人民,每岁掷无量巨金以作三河之防御,屡防屡泛,使无产民力之消耗牺牲难以计数。

    再说说历史上那些治水的能臣,除了秦时的李冰父子(都江堰工程),东汉的王景,三国的能臣邓艾更是一位治水大才,邓艾著有《济河论》,他特别重视水利灌溉,认为‘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宜开河渠,可以引水浇溉,大积军粮,又通运漕之道。’

    上述计划为司马宣王(豁)所同意,邓艾遂于正始二年,‘开广潜渠,每东南有事,大军兴众,泛舟而下,达于江、准,资食有储而无水害’。邓艾以挠勇多智而灭蜀(时为后主刘禅)遂官封太尉、增邑二万户,封子二人亭侯。各食邑千户。

    隋代发展水利灌运,使南北运输畅,更是功不可没。隋文帝开皇三年时(时陈朝未灭),以京师粮仓尚虚议为水旱灾时有所预备,乃诏令于蒲、陕、驶、熊、伊、洛、郑、怀、邵、卫、汴、许及汝等水道之13州,各设置募运米丁男,又在卫州建黎阳仓,陕州建常平仓,华州建广通仓,转相灌注,漕运关东及汾晋之粟,以供应京师。又差遣仓部侍郎韦攒向蒲、陕以东募人,能于洛阳运米40石,经砾柱之险,运到常平仓者,可免征戍。

    开皇四年,诏宇文恺率水下苗渠引渭水,自大兴城(西安)东至潼关300余里,名曰广通渠,使撞关内外转运便利。

    炀帝大业元年,征发河南诸郡男女100余万开凿通济渠,于是天下运输益便。四年,又征用100余万男女开永济渠。五年,炀帝设置西海、部善、且末等郡于西域,谪送天下罪犯为戍卒,大开屯田。历史上臭名昭著的隋炀帝看来也并不是一无是处。

    黄河水患的两大成因,在于河汛时期水量突然暴涨,以及水中挟带泥沙量太多。上两者,主要是中游山西、陕西、河南诸省支流所促成。对于大运河,宋代丁谓也有另外一种说法,炀帝将幸江都,遂分黄河之流,左右筑堤300多里,因此造成散漫无所之水患,使陕西、河南一带,尽成泥浆卑湿之地。可见万事都有阴阳两面,都不能做到尽善尽美。

    中国农作物中最重要的,当推稻麦。稻米最盛行的时代则为宋朝。当时长江流域大兴水利,尤其是太湖流域为最。当时江浙地区的苏州松江、太苍、杭州、嘉兴及湖州一带,为全国最富庶之区。此区地形较海为低。苏州古称平江府,因地势与长江齐平,可称泽国。荷兰虽有泽国之称,但不能与太湖流域相比。

    江浙地区的水利事业,五代时已十分重视。有专门治水的宫,叫做都水营田使。并雇请数以千计的民夫,治河筑堤;又请人芟除湖旁之野草;又雇请民夫锄灭钱塘湖之草,并开辟松江的荒土,使地无旷土。

    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镇守苏州,当时有大规模的圩田,在当时特别重要。每一圩田的面积巨大,有几百顷之大,宛如大城。圩者,堤岸也。此大面积的圩田,中有河渠,外有门闸。天旱时开闸,以便引入江水;水浸时则闭闸,以排除过多之水。堤岸的水利设施非常巧妙。

    当时浙西低地,有沟河可以通海,并随时疏泼河道,使潮泥不会涅没河床。中国水灾较西方为少,因中国人较西方人注重水利事业之故。

    范仲淹任苏州知府时,一州之田凡3万40顷,一般可年收700多万石。但当时东南地区上缴中央的租不轻,数达600万石,全出自苏州。宋统一后,因江浙及淮南地区租税较重,遂造成农政不修。五代吴越时,米价一石不过数十文;到范仲淹时,江浙之米价,一石不下六七百文,甚至有一贯者,比当时贵了十倍。可见治理河流有多么重要。

    当世其实不乏治水的能人,郏亶,字正夫,原籍今江苏太仓宋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熙宁三年(1070年),根据太湖下游青浦等地的水利情状,上《苏州水利书》,建议治理苏州一带水田,书有“松江(即吴淞江)南北大盈、夏驾等浦,久不修治,每遇大水上顶,浦塘之岸并沉水底,不能固田。议者不知此塘浦原有大岸,以固田亩,乃谓古人浚此大浦,祗以泄水,此不知治田之本也”等语。还提出“辩地形高下之殊,求古人蓄泄之迹”等“六得”,后又提出《治田利害大概》七条建议。书上,得到朝廷的赞赏。五年,任司农寺丞,提举兴修两浙水利。回太仓在大泗瀼开辟圩岸、沟浍、场圃,大获农利。因又绘图献给政府,复任司农寺丞,升江东转运判官,后任温州知州,病死任所。著有《吴门水利书》。在县境重固乡郏家桥(今名郏店),曾筑别业,地名由此而始。

    高舆从长相上太普通了,和一般庄稼汉无二,字也只识得斗大一筐。按照当世文人的标准,他只是一个半文盲,只是他这样的身份,却有一个极为不平常的背景,不但从父亲高超那里获得了所有的真传,更是系统化的读了李冰,王景,邓艾,郏亶等所有水利方面的专著,对他这样的大隐之士,说他是水利方面的一代宗师,也完全不为过。

    高舆自己为了眼前这个水坝,坚持己见,破天荒的违反常规,在‘合龙门’的关键阶段用‘三节下扫合龙法’,成功堵住了最后的泄流口。其实这并不是他首创,其父高超早已在解决黄河决口时便用过此方法,沈括大名鼎鼎的《梦溪笔谈》上已有记载,眼前这些大字不识的僧兵根本不会将这个黧黑的庄稼汉和昔日的高超联系起来。

    何谓‘合龙门’,筑堤坝都是从两头修起,随着工程的进展,两头距离越来越近,水流自然也就越来越湍急,到最后,将中间的缺口堵起来,把两头连接起来,叫做‘合龙门’,工程的成败全在于此。

    庆历年间,黄河在大名府商胡埽决堤,很久没能堵住。三司度支副使郭申锡亲自前往指挥施工。。当时,河工多次堵塞决口都不能合龙。那时候合龙门的埽长六十步,有一个名叫高超的河工建议,认为埽身太长,人力压不下去,埽不能下沉到水底,因此不能截断河中流水,而绳缆大部分被拉断了。现在应当把六十步(这里的一步相当于现在的1。55米)的埽分为三节,每节埽长二十步,中间用绳索连接起来。先压第一节,等它沉到水底,再压第二、第三节。老河工竭力争辩,认为不行,说:“二十步长的埽不能堵塞水的渗漏,白白地损失了三节埽,所需费用会比原来增加一倍,而决口还是堵不住。”高超对他们说:“压第一节埽确实没有断流,但水势必然减少一半。压第二节埽,就只需用一半的力气,即使水流没有截断,也不过是小的渗漏而已。压第三节埽完全是平地施工,可以充分发挥人的力量。三节埽都安放完毕,前两节就自然被泥沙淤填,用不着再耗费人力。”郭申锡主张原来的方案,不听从高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