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极品吴掌柜-第2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蔡京坏乱于前,梁师成阴谋于后。李彦结怨于西北,朱勔结怨于东南,王黼、童贯又结怨于辽、金,创开边隙。宜诛六贼,传首四方,以谢天下。”其实应该是七贼,漏掉的那个就是《水浒传》中我们特别熟悉的高俅,至于为什么陈东没将高俅算进去,我后面再说。
王黼字将明,开封祥符人,家道殷富。原是太学的上舍生,才华出众,善于迎奉。崇宁二年登进士第,金殿唱名时,皇上见此人眉高耸秀,目睛如金,风度翩翩,觉得似曾相识,可一时想不起具体时间和地点。在御座旁的蔡攸悄悄地奏告,他就是皇上即位前在矾楼饮酒时所遇到的那位美少年。皇上这才想起当时他为汴京嘌唱名妓李春娇击鼓伴奏,还称赞他潇洒风流,艳福不浅。如今金殿重逢,虽上下尊卑有别,但故人相见,倒也感到亲切。只是王黼原名王甫,与东汉一个宦官同名,皇上遂赐名为黼,表示对故人的恩宠。
王黼及第后曾当过州县属官,后与何志共同编修《九域图志》。何志是何执中的儿子,向父亲推荐王黼之才。何左相也大为赏识,拔擢为左司谏,以后又让他负责收集和整理皇上秘藏的鼎彝宝器,撰写《宣和殿博古图》。他经常出入宜和殿,能探知皇上的心意,不失时机地上书为蔡京“鸣冤叫屈”,说他“为相八年,道全德备,功勋书于青史,大名使鼎彝增光”。而张商英用危险的理论来“鼓惑百姓,诽谤新政,动摇国是,应该重贬”。皇上看了他的奏章,认为他能“秉公立言”,所言符合自己现在的心意,感到何执中的举荐非虚,此人真是个人材。
张商英,字天觉,蜀州(成都)新津人。长身伟然,姿采如峙玉。负气俶傥,豪视一世。当时是为数不多敢于说真话的正直之臣。张商英曾经劝诫徽宗要克勤克俭,防止奢华,不要大兴土木,抑制侥幸取宠的小人。有一次,他让人整修升平楼,还特意告诫工头:如果张宰相经过这里,须速把工人们藏到楼里去,不要让他看到。
崇宁初,(商英)为吏部、刑部侍郎,翰林学士。蔡京拜相,商英雅与之善,适当制,过为褒美。寻拜尚书右丞,转左丞。复与京议政不合,数诋京“身为辅相,志在逢君。”御史以为非所宜言,且取商英所作《元祐嘉禾颂》及《司马光祭文》,斥其反覆。罢知亳州,入元祐党籍。是个人都能看得出来,御史多半被蔡京买通了。
‘元祐党籍’在当时是奸党名录,王安石,苏东坡这些人赫然在列,不但要销毁他们的书籍,更是让子孙后代永不为官,更不得踏足东京城半步,可见这样的****有多么严重。
王黼当上太宰后,善于经营周围的那些关系,对亲王贵戚和皇上身边的内侍和卫兵,则滥加赏赐,进行笼络。结果引起朝廷内外的不满,仓库空虚的秘密终于被人戳穿了,还是以失职罪被罢官。然而时隔不久,他又升为翰林学士承旨,专掌制诰诏令。到此时蔡京才了解王黼是天子门生,自己千方百计想把他赶走,却把他赶到皇上身边了。别看他初出茅庐,但善于利用执政大臣间的矛盾,纵横开阖,翻云覆雨,在短短的三年里,就从司理参军升到翰林学士承旨,由从九品的地方小官升为堂堂的正三品大员,连升了十三级,晋升的迅捷在宋王朝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
王黼的发迹,开始于何左相推荐他进入宣和殿,协助皇上撰写《宣和殿博古图》。皇上是自古以来最爱好古董文物的君主,尤其爱重三代鼎彝等礼器。人们知道皇上的这个爱好,古董文物的价格自然猛涨,一件三代的礼器常值数十万贯。“若要富,挖坟墓,青铜器皿最宝贵,皇帝拿钱来支付”,这民谣反映了当时的实情。到了政和年间,天下著名的坟墓几乎都被盗伐,皇上已收集到宝器几千件。王黼帮助收集整理,描摹古器的形状、金文和图案,考证年代和文字音释,皇上称之为“博雅君子”。
王黼的受宠还由于容貌俊美,风度翩翩,善于迎奉,文才口才都很出色。
有一次,皇上想在宫廷秘戏中大摆风流阵。风流阵原是唐玄宗所创,自己率领年青内侍百余人,又让杨贵妃率领美貌宫女百余人,排成两阵,互相攻斗取乐。
皇上在享乐方面效法唐玄宗,但郑皇后治理中宫相当严肃,贵妃们不敢出来演戏,皇上就让王黼男扮女装,扮成贵妃率领女阵。王黼本是纨绔浪子,少年时就出入于妓院仙窟,又有天赋演员之才,所扮演的角色相当成功,那真是“腕动飘香拂,衣轻任好风”,可称得上楚楚动人,让人见了爱而生怜。他的肌肤如雪,美如妇人,皇上曾怀疑他傅粉施朱,经多次察验,方知是造化独钟秀质。一百余名少年宫女经过他的调教和化装,个个秀发如云,睛如点漆,口动樱桃破,鬟低翡翠垂,真是美如仙女。小内侍们身有残缺,但仍解男女情意,这次奉旨表演,也就敢于表露心中潜藏的春情。
像所有的布阵作战一样,风流阵也是双方摆开阵势,或中间展开,两翼迂回,或屈伸交错,首尾回互,相斗颇为“激烈”。但此阵强调的是以风流情韵胜敌,乐曲不用震荡山谷的军乐,而用情调优美的西凉乐,或动或静,或进或退,都需用美妙的舞姿自成行列,步步要合着节拍。少女们长期宫中寂寞,如今春怀被王黼的美言所煽动,也就不能自持。她们舞衫轻盈柔软,薄透凝脂,长长的舞袖,低回时如破浪而出的莲花,高举时像要乘风飞去,追逐那惊飞的鸿雁。人人秋波含情,荡人心魂。只消几个回合,年青的内侍们个个败下阵来。
只有主帅久经情场,神采奕奕,从容应战,舞步紧密地配合着音乐的节拍,丝纹不乱。但他遇到的对方主帅却是“烟花状元,风流魔王”,最后终于寡不敌众,束手就擒。幸好女军宽待“俘虏”,立即释放了皇上。
皇上的宫中秘戏需要花样翻新,过去使蔡攸穷于应付。蔡攸常演丑角,滑稽可笑,语言很有风趣。时间久了,皇上感到腻味,他也有江郎才尽的感慨。自从王黼加入之后,秘戏的内容就变得丰富多彩,他能想出常人所不敢想的寻欢作乐的方法。
有一次,皇上苦恼地说:“过惯了至贵至富的生活,总觉得一切现成,平淡无奇,很想过一过贫贱的生活。”
王黼说:“这很好办,人间贫贱的生活莫过于讨吃要饭,皇上不妨试试。”
蔡攸持有异议,说:“这样做要用很多人众,万一传到宫外,会严重影响陛下的崇高威望。再说这是自找晦气,天下哪有皇帝不当却去当乞丐的人?”
皇上对此却兴致甚高,称赞王黼的建议富有创造性,堪称千古奇事,批准照办。王黼奉旨坚决而迅速,在宫内很快地就出现了一条新的街道,酒家食铺,歌楼妓院,金银店铺,香山药海,水果杂物,一百二十行经纪买卖俱全。街上车水马龙,人头攒动,士农工商与三教九流应有尽有。这时从街头来了老少两个乞丐,衣衫褴褛,靠买艺行乞。年老的偻背弯腰,手弹弦琴,年少的跛足,执云板唱京城中流行的慢曲,内容无非是男欢女爱,灯红酒绿,荣华富贵,生离死别。唱者歌喉宛转,温润流美;弹琴者以声相和,得心应手。街上行人与店铺老板见他俩表演出众,也就慷慨施舍。到了妓院门口,老的要登堂入室,少的抓住不放,说乞丐无钱嫖妓。老者不禁动怒,扯去所贴胡须,甩掉破衣,卸下背上的包袱。此时人们才看清这位鼓琴行乞的竟是当今皇上,而唱慢曲的是堂堂的翰林学士王黼。而扮演街上各种各样人物的,全是宫中的内侍和宫女。众人纷纷跪下叩头,欢呼皇帝万岁,万万岁!皇上也为自己精彩演出而兴奋不已,宣布全街人众通宵狂欢痛饮,算是天子与民同乐。他还传谕改建这条街道,以便随时再来取乐。
皇上这次没能进入假妓院,但有烟花状元王黼引路,以后他进了真的妓院。君臣两人平时关系过分亲密,时间久了,宫中悄悄传说王黼是皇上的男色,有不少风流韵事。
………………………………
第709章 东宫西宫(一)
现在说一说祸害后宫的三个大宦官梁师成、杨戬、李彦,这三人反正从头到尾就没干什么人事。
宣和三年(1121年),老太监杨戬死后,李彦继为入内省都知,及清明朝的大内总管。
杨戬,开封人,从小净身入宫,宋徽宗即位的时候已经五十有余,头发秃顶,一脸皱纹,说话时豺声阴鸷,令人心寒。他善于观测皇上意向,迎合取容。过去曾协助梁从政、郝随修建宫院,精于计算工程和指挥工匠,渐受信用。大太监刘瑗死后,他内有刘太后、童贯的支持,外有蔡丞相、何工部的配合,当上了入内省都知,后来更是当上了皇城司干当官,皇城司就是大内密探,甚至还监管东京的工程建设。
宋朝自三代以来,历朝都建有明堂,凡是宣布政教、朝令、祭祀、选士、诸侯朝拜等邦国大典,都在其中举行。大宋立国虽已近一百六十年,却没有正式的明堂,一直以大庆殿来顶替。仁宗、神宗时曾想兴建明堂,因耗资巨大、怕影响农事而作罢。皇上要恢复三代礼制,行尧舜之道,兴建明堂就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
政和五年八月,赵佶毅然下诏决心修建。杭州观察使陈彦奏言,明堂的地基应该正面对着南方,座落于福德之地,而这一地基正是秘书省所在。陈彦过去是相国寺的术士,因预言赵佶将即皇帝位,泄露天机而受到皇上的敬重。但他除了算命之外别无所能,又想回原籍居住,皇上给了个观察使的散官头衔,以优厚的待遇让他养老。但他的奏言事关天命天机,皇上当然会采纳,就下令先拆迁秘书省。
鉴于几千年来建明堂违反三代之制,俗儒众说纷纭。赵佶不辞劳苦,反复查阅三代有关的文献,据《周礼·考工记》,探求三代修建世室、明堂的历史演变,最后得出结论:三代的明堂虽名称不同,大小不一,但建筑的制度格式则相同。于是皇上本着“古为今用、引用之权在朕”的原则,亲自绘制出明堂图式。此建筑上部圆形,法象上天,下部方形,法象大地;四面开四门,合乎春秋四序;开有八窗,以应八节;内有五室,表示金木水火土五行,有十二厅堂,代表十二个月。总而言之,制度格式完全顺应天道,合乎三代之制。当赵佶将御制图式在崇政殿公布时,百官都惊异于皇上的博学多才,称颂赵佶为王朝的长治久安而埋头钻研,都庆幸自己生逢盛世,能亲眼看到古礼的复兴。
明堂既然事关王朝的命运,负责修建的明堂使自然非蔡太师莫属。宣和殿学士蔡攸负责工程指挥。显谟阁待制蔡翛、蔡鞗,殿中监宋昪任参详官。兴德军留后梁师成任都监。开封府尹盛章负责工匠、兵民夫役的监督。人们只要看任职名单,就可知道皇上如何重视这一工程了。而熟悉内情的人,从中看出了入内省的变化,那就是梁师成在内侍中迅速崛起,势与老资格的杨戬并驾齐驱。这次荣任工程都监,就有取而代之的趋向。
梁师成字守道,出身小吏之家,父母中年得子,视为至宝。请来术士看相,术士说他左、右眉的骨胳隐然高起,这叫日角骨或月角骨,属于大贵之相;眼睛黑白分明,很有光彩,将来做事必定顺利。但命运却同这个“小贵人”开了个玩笑,他十余岁时父母双亡,失去了生活依靠,事事不顺,被迫流落于汴京街头,他初识文墨,因家教而知官场情态,天生聪慧狡黠,善于应变,一心想实现富贵梦。
后来梁师成净身入宫,很幸运地被大内侍贾祥收为徒儿。贾祥官至保康军节度观察留后、入内省都知,主管书艺局,能文善画,尤工草木鸟兽和人物。在师父的影响下,梁师成的文辞进步很快,并懂得书法。平时皇上批阅奏章,写字绘画,他能常侍左右,机智灵敏,随叫随应声。他能严守秘密,沉默寡言,似乎是不善于言辞。又表现廉洁,真像是视富贵如浮云。
不久他接替管理睿思殿文字外库,负责外出传达圣旨。赵佶见他“忠实可靠”,有时让他代拟御笔号令批答。他就在文字外库选择能文的笔吏,预先写好章稿,然后由他誊写呈上。赵佶称赞他所拟的批答称旨,文辞雅丽合于典则,也就放手让他多拟了。以后赵佶每进用一名宰执大臣或侍从官,他必称自己推荐之功,进用者该属于自己的门下。翰林学士王黼称他为恩府先生,像对待自己的父亲那样孝敬他。权倾朝野的蔡京父子,也不得不向他献媚。朝廷内外人们称他为“隐相”,与“公相”、“媪相”鼎足而立,支撑着皇上的大宋江山。
由公相与隐相亲自主持的明堂建设工程,开工后颇为顺利,从各地征调来的工匠和夫役共计万人,组织得井井有条。虽然历经几个寒暑,夫役死伤累累,但比起明堂能带来王朝的长治久安,那又算得了什么?三年之后工程终于圆满竣工。论功行赏,蔡太师进封陈、鲁两国国公,梁师成升为检校少保、兴德军节度使,蔡攸为宣和殿大学土、大中大夫,蔡翛、蔡鞗并为龙图阁直学士。京城中的百姓都说:在恢复三代礼制的“一代伟业”中,得利最多的是蔡京父子,而受苦的则是普天下的老百姓!
老百姓的愤懑是可以理解的。皇上所进行的恢复礼制的大业,只受到朝臣们的称颂,贺表铺天盖地而来。而普通百姓不知道三皇五帝,不知道元圭、明堂,他们遇到的是新的巧立名目的捐税,无穷尽的徭役。特别是婚丧礼仪和服装之类的恢复古制,更使城乡纷纷扰扰,怨声载道。婚嫁本来是喜事,往往因礼仪不合新规定,衙役、闾胥就来兴师问罪,如同遇上丧门神。丧葬之家原已哀伤,也因礼仪不合使死者不得入土,特别是盛夏季节,因尸体腐烂而四邻不得安居,更是悲上加悲!因有缬帛、销金、太师青,紫色等衣料服色的禁令,布店失去了畅销的商品而门可罗雀,工匠纷纷失业。
汴京街头出现了查禁违制服装、奇装异服的巡逻,主要是皇城司的密探,开封府的左右军,左右厢属下的吏卒。汴京城居民一百余万,四方官吏、商贾、士农云集,谁也无法查清各人的真实身份和等级,也就无法确定其人的衣装和车乘是否违反御旨。但正由于“无法确定”,使稽查人员有种种借口,进行敲诈勒索,使京城充满紧张的、恐怖的气氛,外地人员只得纷纷离京,本地居民无事也不便上街。从宣德门到南薰门,从新宋门到新郑门,这些大道本来人山人海,现在变得凄清萧条。酒楼、茶店、妓院、歌馆也门前冷落,人们避祸还生怕来不及,哪里还有心情去寻欢作乐?只有市井流氓,赤条条一身无牵挂,知道街坊邻居的底细,告密撒野,乘机为虎作伥,可以说是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赵佶看到皇城司和各地走马承受的密报,才知道这次礼仪复古扰民太甚。此举本为安定民心,结果适得其反,城乡动荡,怨言四起,看来是得不偿失。但圣旨发布不久就要宣布作废,又会影响皇上尊严。妥善之计是悄悄纠正,借口复古时应该因势利导,不宜操之过急,时间久了,就可不了了之。
蔡京和老太监杨戬做得更绝的一件事便是想将赵佶的王皇后弄下野,而且将崇恩太后背后一破锣事捅出来了。
正史记载:昭怀皇后刘氏(1079年-1113年),宋哲宗赵煦的第二任皇后。开始只是御侍,美貌明艳在后宫居首,并且还有很多才艺。得到哲宗的宠爱,从美人、婕妤进升至贤妃。生有一子二女。不仅有哲宗的盛宠,而且刘氏能顺意奉向太后(宋神宗皇后)、朱太妃(宋哲宗生母)两宫。当时孟皇后位居中宫,刘氏不守臣妾之礼,利用内侍宦官郝随、刘友端,秘密造谣传播诽谤孟皇后。元符二年(1099年),孟皇后被废,刘氏代为皇后。谏官右正言邹浩上疏极谏,被流放。第二年(1100年),宋哲宗病逝,弟弟宋徽宗赵佶即位,册封嫂子刘皇后为元符皇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宋徽宗尊元符皇后为崇恩宫太后。宋徽宗因为哲宗的缘故,违例为元符皇后加恩礼(嫂子成为太后),刘太后以此多次干预外朝之事,并且以行为不谨著称。其实这也正常,当时的刘氏刚刚三十多岁,俗语说女人三十如狼,四十如虎。
慈禧权势熏天的时候还不是和荣禄搅在了一起,甚至有可能不小心怀上了对方的孩子,最后吃了药才把孩子打掉,只不过那段时间可把御医愁怀了,明知道这里面的原因,却一个个在那里猜哑谜,最后还是北洋重臣李鸿章推荐的薛福辰聪明,说她的问题出在肝热,胆也热上面,出了一副半夏、乾姜、川椒、龙眼、益智五味叶、以竹叶为引的怪药,说白了,就是让慈禧开胃,多吃东西,病自然就好了。
荣禄,字仲华,出身八旗世家,隶属上三旗的正白旗,此人生得如玉树临风,俊美非凡,平时穿着讲究,益显得浊世翩翩佳公子般,令人生羡。他的祖父与父亲都在洪杨初起时,战殁於广西,荣禄以荫生补为工部主事,管理银库,这是个肥缺,却不知怎麽得罪了肃顺,差点以贪污的罪名下狱。等到文祥当工部尚书,荣禄的机敏颇受赏识。以后醇王接管神机营,大加整顿,荣禄由於文祥的推荐,当了“专操大臣”兼“翼长”。如鸟之两翼,这“翼长”的职位,便等於醇王的左右手,神机营的兵权,至少有一半在他手里。辛酉政变后,为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訢赏识,官至总管内务府大臣,加太子太保,转文华殿大学士。二十九年,卒,赠太傅,谥文忠,晋一等男爵。编有《武毅公事略》、《荣文忠公集》、《荣禄存札》。其女瓜尔佳·幼兰是末代皇帝溥仪的生母,被慈禧太后收为养女。是不是总感觉哪里没对?
我又查了一下资料,发现更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据《末代皇帝的非常人生》记载:慈禧出生后,曾经请过两个乳母,一位姓唐,一位姓关,而这位关嬷嬷还曾经做过荣禄的乳母。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少年的荣禄和慈禧两家都居住在西单附近,两人是名副其实的“发小”,而且两人还正式订过“娃娃亲”,这后来算不算是破镜重圆?
闲话少叙,王皇后是赵佶的结发妻子,赵佶与王皇后感情深笃,关系融洽。他俩在端王府度过了你尊我爱的新婚岁月。皇后入主中宫后,宫闱严肃,温顺恭敬,待下宽厚,深得人心。不久又生下长子桓,国有嫡嗣,当时曾大赦天下,万邦共庆。到了崇宁元年,王子已三岁了,长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孝友温文,聪明好学,深得皇上的喜爱。儿子的成长,日益巩固母后在宫中的地位。
自从蔡京拜相后,常在延和殿给皇上讲课,皇后发现皇上的思路变化很快。有一次皇上对她说,十月十日是自己的生日,想用玉杯玉盏宴大臣,又怕太豪华,与祖宗历来用瓷杯宴大臣的制度不合,因此向蔡丞相请教。蔡相说:“臣过去出使辽国,见他们所用的玉盘玉盏,全是石晋时奉献给契丹的贡品。辽方说我朝没有这些玉器。今年如用库藏百余年的玉器庆寿,正可显示我朝物资鼎盛!”皇后却不以为然,说本朝杜老太后以“无逸”二字教诫子孙,故列祖列宗都不敢奢华。皇上见她抬出杜太后,虽然不满意,但又不便发作,就悻悻地走了。
又一次,皇上决心严惩元祐党人,并御书奸党名单,看到自己的瘦金体有了新的进步,劲挺、舒展、俊逸、遒丽,越看越满意,就拿去与皇后共同鉴赏。皇后为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入主中宫以来,常常读书写字,也为皇上的书法新造诣而高兴。但她看到名单后却很有感慨,说司马光是个正直忠君的名臣,虽然反对新法,但神宗皇帝仍然尊重他。苏轼是文学名家,在当地方官时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写诗讽刺新法,言官想置他于死地,而神宗皇帝只把他贬到黄州,进膳时还爱看他的诗文。他们在百姓中很有影响,而且都已死了,何必又算老帐。现在大家都说章惇等人是奸臣,而最先弹劾章惇的是言官刘安世。他铁面无私,具体地揭露章惇如何跋扈,如何谋私。章惇没有放过他,六年之中他先后被流放过七个地方,一家人几乎都死在岭南,只剩下他自己和一个儿子。现在刚复官不久,怎么又要贬逐呢?皇上听后勃然大怒,训斥皇后干预朝政,违反祖宗家法,犯了大罪,让她听候发落,说完就拂袖而去。这可把皇后吓呆了,她想过去夫妻谈话,能畅所欲言,刚才是他拿着名单来的,自己只谈了几点想法,为何生那么大的气?这在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由于志趣不投,王皇后虽然未被发落,但显然被疏远了。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
………………………………
第710章 东宫西宫(二)
和大多数朝代的皇帝一样,赵佶后宫里本就不缺女人,当他与王皇后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时,却与郑红梅、王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