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极品吴掌柜-第3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即将落在身边的气球。王爷看他身手不凡,邀请他对踢,旗鼓正相当,就把他留下作为亲信。

    端王即位登基后,高俅越次晋升,恩幸无比,现在已成殿前亲军都指挥使,执掌侍卫随从的大权。同僚中不少人与高俅比资历、德行和武艺,要求同样晋升官职。皇上笑笑说:“你们有他那样好的踢球腿脚吗?”既然用人重踢球腿脚,那些人只好知难而退。

    高俅虽是无赖出身,却能知恩报德,以后苏轼一家惨遭厄运,他常存问接济苏家子弟,还设法引苏轼的儿子苏过去见皇上。从这点上来说,真实的高俅和《水浒传》中的形象还是相去甚远的。

    倘若高俅一直在苏轼门下,受苏轼耿介性格的濡染。恐怕也不会有后来的堕落。再倘若高俅后来不遇那个昏王徽宗,没有那呼风唤雨的权势,想作恶没资本,也绝难有陷害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的胆量和手段。没有命运的垂青,高俅至多是一个“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文士。命运能成人,也能毁人。在命运面前,一得意,一妄形,很容易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球光踢的好,没有功名,在宋朝可是当不了大官的,赵佶也为他想到了一条围魏救赵之计,文的不行来武的。

    崇宁四年初(11o5年),赵怀德叛宋,这实际上是西夏联合青唐当地势力对北宋占领青唐地区的一次大规模反扑。刘仲武在这一事件中既不是指挥,也没有功劳,反倒有罪!他作为副将随高永年出兵救援宣威城,在高永年被帐下亲兵叛变送给了多罗巴被杀之后,刘仲武作为军中仅次于高永年的副将,不但没有稳住军心继续完成救援任务,反倒一路逃回西宁,坐看宣威城被围。两个月后才由其他两名将领带兵解去宣威城之围。而刘仲武也被监禁在秦州大狱。根据《十朝长编》的记载,刘仲武本来至少会被判流放,但因为贿赂童贯,所以不但没有流放,反而坐上了前上司高永年的位置。

    《宋史·夏国传》对于这次大战是这么记载的:“秦凤第三将万人皆殁”。而宋史大约是为尊者讳的缘故,把王厚拉来陪绑,说王厚贿赂童贯,但据《建昌乡土志》墓志铭部分记载,王厚已经在大观元年下葬。一个死了八年的人怎么可能跟刘仲武一起领兵出战?怎么可能去贿赂童贯?所以真有贿赂行为,那也是刘仲武干的。搞不好高俅正是此战的监军。刘仲武虽然败仗,但他的仕途却没有受到影响,高俅在朝中替他说了好话。刘仲武死后,高俅又极力向徽宗推荐其子刘锜担任大将。刘锜和岳飞,韩世忠一样,同样是北宋末,南宋初的一名猛将,他被列入中兴四将,实至名归,我们后面再提。

    大观二年(11o8年)克复积石军活捉臧扑征哥一役,童贯总领全局,军事上的临时总指挥是刘法。本来给刘仲武安排的任务是堵住臧扑征哥的退路,但刘仲武利用其他几路军队的胜利,冒险派自己的大儿子刘锡进入溪哥城劝臧扑征哥投降,获得成功。实际上这是利用自己儿子的性命博老子的富贵啊!事后童贯大概认为刘仲武有抢功之嫌,就没有特别强调刘仲武的功劳。而刘仲武这一功劳得以彰显是在政和年间,徽宗许其荫补一人,享受这一指标的就是老大刘锡。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刘仲武和高俅的关系也正是在政和五年(1115年)攻打西夏时建立的。

    高俅管理禁军,在军队训练上玩出了不少花架子,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高俅主持的军队争标竞赛开始是“横列四彩舟,上有诸军百戏,如大旗、狮豹、棹刀、蛮牌、神鬼、杂剧之类。又列两船,皆乐部。”,争标之前,先是吹吹打打,后面的争标竞赛,也要搞出“旋罗”、“海眼”、“交头”等各种花样,颇为热闹。让徽宗看了十分满意。同时这个人还有一个好处,对有恩于他的故人不忘报答。除了他与刘仲武家保持密切关系外,对他原来的主人苏轼一家也颇为照顾。一些野史上记载他“不忘苏氏,每其子弟入都,则给养恤甚勤。”因此他的这些作为也获得朝中一些人的好评。这也许是大学生陈东对他笔下留情的原因之一,至少从这方面看,他还有那么一点人情味,学问不行,为人处世绝对是一个人精。

    闲话休提,得人恩果千年记,蔡京自始至终却只记得吴四海曾经对他造成的成吨伤害,睚眦必报的他更是对吴四海唯一的儿子吴檗这些年还以颜色,萧老太太,也就是吴檗的老妈,对儿子管教甚严,哪知温室的花朵那里经受得住外面的红红绿绿,学坏只需三日,更何况是有心的蔡京有意在暗处撺掇之,成年之后的吴檗,在太学赫赫有名,他有个绰号叫做千秋公子,是汴京城里最负盛名的风流顽主,二世魔王,风花雪月,夜不归宿,挥金如土,以然常态,至今在风尘女子中具有很高的‘名望’,后起之秀高衙内,童师闵无不望尘莫及。

    吴檗做的更过分的一件事,竟然将不胜其烦的萧老太太和至今都是黄花闺女的原配夫人软禁了起来,这吴檗也并不是一无是处,除了写得好的一手折叉股,凭借早些年打下的基础,颇有为父风骨的他,对于先皇的萌补弃之不顾,硬是凭借自身的文字功底中了殿试的前三甲,让暗中使绊子的公相等人更是大跌眼镜。就在吴檗欢欢喜喜的准备走马上任时,东窗事,御史言官弹劾的奏折很快就呈到了官家赵佶面前,赵家王朝以孝言文,以孝为德,以孝治国,吴檗这一下完全等于自己捅了马蜂窝,至于吴檗为何在这紧要关头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就连公相也没摸清楚吴檗这出拳的套路,天欲与之,不取更待何时,当时讨伐吴檗的檄文在东京满天飞,吴檗更是成为满朝文武口诛笔伐的逆子,简直让亲者痛,仇者快,就在蔡京以为这样的大手笔能让吴四海的子孙永世不得抬头的时候,被禁锢的萧老太太却和吴檗的大夫人在樊楼露面,直接将流言蜚语不攻自破。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蔡京最终从吴府找到了言之濯濯的证据,并将当事人之一,曾在吴府当过后厨的一位老妈子带到了赵佶面前,经过他添油加醋的那么一怂恿,东窗事的吴檗最终的好印象在赵佶这里大打折扣,只是清官难断家务事,公相对吴檗的事这么上心,赵佶心里其实是知道原因的,何况风头已过,旧事重提,出尔反尔,绝非皇恩所为,更何况就凭这么个话都说不称展的老妈子一面之词,也着实不好给吴檗定罪。几相权衡之下,赵佶大笔一挥,直接将吴檗弄到了成都,当了一州之主。

    对于这样的结果,公相当时就傻眼了,要知道殿试后的状元,最多也就弄个七品官当当,赵佶这样天赐恩荣,无疑是千古一例,蔡京拐弯抹角的问了很多次,赵佶都是笑而不答,直到吴檗在成都府上任的半年之后,他才弄清楚这背后的真相,只是那时早已事成定局,覆水难收,公相只能喟然长吁,扼腕断足,望西兴叹了,这吴家的手笔和眼光,还真不是他公相这样的凡夫俗子能摸得透的。

    :。:(http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


………………………………

第724章 天潢贵胄

    吴檗的手笔其实就是围魏救赵,利用赵家宗室子弟在赵佶哪里预先设下了一张王牌。

    宗室子弟是什么?皇帝的七大姑,八大姨可不可以攀上高枝?如《红楼梦》中的阿猫阿狗都能不能沾亲带故,天潢贵胄一把?事实上历朝历代可有严格的规定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汉朝皇族为彭城“刘氏”,始于汉太祖刘邦,沛县丰邑中阳里人士。汉朝推行封国制,刘姓诸侯分封于全国各地。封国包括王国和侯国,这种两种并行制又称“郡国制”。七国之乱后,汉武帝承袭了其父的削藩政策,颁布“推恩令”,容许诸侯把王国的土地分封给他们的子弟,使诸侯王的力量越分越小,势力大为削弱,从此“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

    根据汉代法令:只有天子之子才配称宗室,得以裂土封王,王之子,嫡子一人继承王位,其余庶子皆封侯;侯之嫡子一人继世为侯,其余诸子皆无封号。如此几代之后,所有(皇帝后裔)就会变得与寻常百姓无异,倘若自己不能取得权势,则不免要躬耕度日。这才有了卖草鞋为生的刘玄德刘备。

    晋朝皇族为河内“司马氏”,始于三国时期的曹魏世族。世祖司马炎由魏元帝禅让,代曹魏,立司马晋。曹魏时代,曹爽当政时,有者指出若不分封宗室诸王,政权可能转入他姓之手。之后,司马氏果然夺取了曹魏的政权,这事在司马氏皇族中很有影响。因此,西晋建国初期,泰始元年(西元266年),晋武帝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封二十七个同姓王,以郡建国。晋武帝制定的王国置军制度,将封国分为大、次、小三等,不同级别可置不同数目的军,但各王无地方行政权。后来又让诸王出任地方都督,诸王多少有了行政权力,又有了数量可观的军队。之后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诸王可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如此一来,多位王掌握了封国的军政大权。

    隋朝皇族为关陇集团成员之一的弘农“杨”氏,始于隋文帝杨坚,华阴人(华阴汉时属弘农郡,弘农因之成为天下杨氏的郡望),是西魏随国公、北周柱国、大司空杨忠之子,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

    唐朝皇族亦为关陇集团的成员陇西李氏,人又称“驰李”。因起府于太原,又称太原“李”氏。始于唐高祖李渊。李氏皇族与隋朝杨氏皇族有密切关系,李渊是隋炀帝的姨表兄弟。

    唐朝宗室与汉代宗室在许多重要方面存在差异。第一,尽管唐代起初也像汉代那样将皇子们分封到各地,但是,到了8世纪初期,诸王及其子孙都被迁到了首都,安置在十个王宅和一百个孙院里。但这些宅院的使用时间并不长,安史之乱后,王宅没能继续维持。但这为后来历朝历代在京城安置宗室的做法开创了一个重要的榜样。第二,670年,唐代设置宗正寺,这是第一个专为监管宗室事务而建立的机构,后来历朝都有这样的监察机构,清朝的为宗人府,专门管八旗子弟等汉人之外的官司。第三,汉代的宗室,如果不能继承王、侯之爵位,实质上便与常人没什么差别;与汉代相比,唐代根据丧礼的五服,为宗室成员创制了宗正寺掌管下精细的五等制。这里额外说一下那些被唐朝赐给李姓的功臣,这些受赐者也是被包括在皇家的族谱之内的。

    宋朝皇族为涿郡“赵氏”,起于宋太祖赵匡胤。太祖赵匡胤将父亲赵弘殷所生的五位亲兄弟全部封王,赵弘殷长子光济封曹王、次子匡胤即宋太祖、三子光义封晋王(即宋太宗)、四子光美封魏王、五子光赞封岐王。曹、岐二王早逝无后,赵匡胤亲写御书将在世三兄弟鼎分三派各立玉牒十四字、以别源流、以示子孙、虽至疏远、亦知昭穆、不失次序、并嘱‘吾族无亲疏、世世为缌麻’。这三派子孙根据宋太祖所定各十四字辈、循环不息地命名,至今仍保留此传统。

    赵普所作的《御制玉牒派序》与太祖《大训》在同一天。里面的一首42字的诗包含了这十四字:若夫元德允克,令德宜崇,师古希孟,时学光宗,良友彦士,登汝必公,不惟世子,与善之从,伯仲叔季,承嗣由同。

    元朝皇族为蒙古乞颜(起延)部,元代译为孛儿只斤氏,清代又译为博尔济吉特氏,源于成吉思汗铁木真,奇渥温姓。在清朝时期,由于满蒙联婚,后宫中有许多后妃皆出自此家族,如清太祖之寿康太妃;清太宗之孝端文皇后、孝庄文皇后、敏惠恭和元妃、懿靖大贵妃、康惠淑妃、太宗侧妃;清世祖之世祖废后、孝惠章皇后、淑惠妃、恭靖妃、端顺妃;清宣宗之孝静成皇后。

    明朝皇族为“朱”氏皇族,本贯源自沛郡朱氏。后洪武帝明太祖朱元璋之父迁凤阳,故又称凤阳朱氏。由洪武帝明太祖朱元璋以子孙蕃众,命名虑有重复,乃于东宫和亲王世系,各拟二十字,一字为一世。子孙初生,宗人府依世次立双名,以上一字为据,其下一字则取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水、木为序,惟靖江王不拘。明朝规制,皇子封亲王,授以金宝、金册,亲王子封郡王,授以镀金银印、银册。

    清朝皇族区分为宗室、觉罗。由清太祖努尔哈赤之父显祖塔克世起算,太祖及其兄弟以下子孙称“宗室”,腰系黄带子。塔克世之叔伯兄弟支系则称为“觉罗”,腰系红带子。革退宗室者系红带,革退觉罗者系紫带。

    有宋一代,怎样使用或者不用皇族,特别是皇子,是所有当政者与生俱来的麻烦。厚待亲族,培养有经验而能干的皇帝,使帝位的传承和平的进行,避免对抗和兄弟相争,前朝玄武门之变让赵家人警醒,而这几大需求又互争雄长,想要彼此调和,即使不是绝无可能,也是相当困难的。

    太祖建国之后并没有仿效汉代以及后来明朝的做法,将宗王派到他们自己的封地上去,而且,他还使用最亲近的家人掌握重权职位。后来的太宗担任开封府尹多年,在皇帝频繁的亲征期间,负责首都事务。973年,他被封为晋王,获得高于宰相的礼仪待遇。他的弟弟匡美以同样的原因先后担任兴元府(利州路治所)和京兆府(唐朝的首都,永兴军路治所)的府尹。同一年,太祖诸子中唯一成年的德昭继匡美之后任兴元府。

    太宗烛影斧声继位之后,很快提升了廷美(按“金匮之盟”的约定,宋太宗赵匡义应该将皇位传给其弟赵廷美,但赵匡义登基后,隐匿“金匮之盟”的内容)和德昭(太祖之子,后来诸多中提到的八贤王是他的兄弟德芳,别弄混了)。廷美被任命为开封府尹(太宗以前的职位),先封齐王,又封秦王。德昭接替廷美任京兆府尹,封武功郡王。太宗还赋予两人在朝会死列班在宰相之上的荣誉。只不过,接下来两人的结局却很悲惨。

    979年,在宋与契丹争夺幽州(河北)的战斗中,太宗要撤回首都,又怕敌人阻击,只带了小股随从秘密离开大营。当夜,人们发现皇帝不见了,谣言开始在不满的军队中流布,要立德昭为帝,太宗后来听说后大为不满。军队回到首都后,因为远征军以惨白告终,太宗迟迟不肯论功行赏。德昭提出疑问,太宗大怒,嘲弄他说:“要是我这个位置让你来干,论功行赏就不会那么久了。”恓惶的德昭当夜回到自己家后,割喉自尽。太宗正史上的记载是,他跑到尸体边,大哭道:“痴儿,你怎么会走到这一步呢?”他当时到底是真的悲伤还是假惺惺,这就不清楚了。

    廷美的遭遇更为复杂。982年夏历三月,太宗接到密报说他弟弟和一小批军官密谋造反。他自诩不愿太过无情,于是只将廷美调离开封,改任京兆尹。至于廷美的合谋者则遭到降职处分,一一被流放。不久,赵普复任宰相,他报告说廷美密谋杀害太宗,这一次是和兵部尚书卢多逊等人。74名大臣廷议,主张处死所有的谋反者。但是太宗只是流放了卢多逊,幽禁了廷美,处斩了6名谋反者。廷美的儿子、女儿、女婿都受到了降级的处分。廷美抱怨自己的命运,结果被流放到湖北,很快就病倒,死在当地。太宗对他的死感到悲伤,给了廷美死后的哀荣,但是言语之间任然相信他有罪且不知悔改。

    这些阴谋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对太宗构成了威胁,已经难以得知。现在的学者们普遍认为,是赵普翻云覆雨的手腕决定了廷美的命运,因为,众所周知赵普反对兄终弟及,为什么到了太宗这里却自相矛盾,也不得不说赵普这人秉性好不到哪里去。具有皇位继承权的德昭,廷美被排斥出政治权利的中心,是血腥政治的必然节奏。

    清代学者王夫之,曾经在《宋论》这本书里面对赵普这人做过精彩的叙述。

    王夫之(1619—1692),湖南衡阳人,字而农,号薑斋,晚年居住在衡阳石船山,故又称“船山先生”。王夫之在明代灭亡之后隐居治学,著书多达一百余种。清晚期的重臣曾国藩极为推崇王夫之,他于同治初年(1862)在金陵刊刻《船山遗书》,使王夫之的众多著作得以汇聚流传。其主要著作有《周易外传》《张子正蒙》《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老子衍》《庄子通》《思问录》《读通鉴论》《宋论》《黄书》《噩梦》《楚辞通释》《诗广传》等,《船山遗书》所收共七十种三百余卷。

    一个王朝的兴衰,总是由善恶两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善者之善,恶者之恶,不从长远的历史进程上看,只看一时一事,是不能真正认识到它的作用的。善者是正确的措施和制度,恶者是错误的措施与制度,而这都是由特定的人来完成的。所以史论所评只能以人为中心,以事为枢纽,而根本的着眼点就在于这些人与事对这个王朝命运所起的作用。

    在宋代能做出正确决策、措施从而定下良好制度法规者,在王夫之看来,宋太祖是最值得称赞的。他说太祖为后世子孙定下三条戒律,每一个新继位的皇帝,都要进殿,在刻着三条戒律的石碑前下跪拜读,这三条戒律是:保全后周皇帝柴氏的子孙、不杀士大夫、不加农田之赋。王夫之说,有这三条,“不谓之盛德也不能”。这三条戒律的精神就是:“以忠厚养前代之子孙,以宽大养士人之正气,以节制养百姓之生理。”而要做到这三条,不用求别人,只需求自身就够了。只要自己心里相信并遵守这三条,就能使“治德蕴于己,不期盛而积于无形,故曰不谓之盛德也不能”。有了这三条,王夫之认为宋就“轶汉、唐而几于商、周”。汉代的文、景之治,再传而止,唐代的贞观之治,及子而乱,宋太祖从建隆年间改变了五代的乱世,让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直到神宗熙宁时才逐渐趋向衰弱,所以说超过了汉、唐而接近商、周。他认为这不仅要靠子孙的贤明和士大夫的襄助,更要靠家法的檠括以及政教和熏陶,所以自汉光武以外,要讲帝王的美德,没有人能超过宋太祖。

    太祖用三条戒律确定的基本制度,后几代帝王还能遵守,但到宋仁宗庆历年间就开始出现不少议论,到神宗熙宁时期就因为要进行变法,从而逐步舍弃了太祖求己不求人的治国精神,使太祖治国的德意逐渐泯灭。王夫之认为宋王朝的得失之枢、治乱之纽、斯民的生死之机、风俗的淳浇之原,就在这里,后来的帝王不明白这样一个至为简洁的道理,从而使宋朝的国运逐步走向衰落。

    王夫之总结太祖的治国之道就是三点:简、慈、俭。内心没有分歧干扰,所以行动上就会简。用简明的政治来行慈,慈就不是用小恩小惠沽取人民的感恩。用简明的政治来行俭,俭就不会引起官吏的贪吝。孔子说的“善人为邦百年,可以胜残去杀”,汉文帝、汉景帝没做到,宋太祖却差不多做到了。


………………………………

第725章 哼哈二臣

    一秒记住【风雨 。】,精彩无弹窗免费阅读!

    这里额外提一下两宋一北一南开国时的两位重臣赵普和秦桧,他们对赵家的后世子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看看他们的履历表。

    赵普(922年-992年),字则平。幽州蓟人,后徙居洛阳。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北宋开国功臣。早年曾被刘词辟为从事,后担任赵匡胤(宋太祖)的掌书记。显德七年(960年),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推翻后周,建立宋朝。乾德二年(964年)拜相,协助赵匡胤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许多重大措施。淳化三年(992年),赵普病逝,年七十一。宋太宗亲撰八分字神道碑赐之。累封韩王,赐谥“忠献”,并配飨太祖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赵普虽读书少,但喜观《论语》。其“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后世很有影响,成为以儒学治国的名言。

    秦桧(1090—1155年),字会之,生于黄州,籍贯江宁(今江苏南京)。南宋初年宰***臣,主和派的代表人物。政和五年(1115年),秦桧进士及第,中词学兼茂科,任太学学正。宋钦宗时,历任左司谏、御史中丞。靖康二年(1127年),因上书金帅反对立张邦昌,随徽、钦二帝被俘至金,为挞懒信用。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秦桧逃回临安,力主宋金议和。绍兴元年(1131年),擢参知政事,随后拜相,次年被劾落职,绍兴八年(1138年)再相,前后执政十九年,历封秦、魏二国公,深得高宗宠信,几乎把持了当朝的政权。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病逝,时年66岁,追赠申王,谥忠献。开禧二年(1206年),宋宁宗追夺其王爵,改谥谬丑。嘉定元年(1208年),史弥远执政后又恢复其王爵和谥号。秦桧在南宋朝廷内属于主和派,奉行割地、称臣、纳贡的议和政策。第二次拜相期间,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