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极品吴掌柜-第3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后又恢复其王爵和谥号。秦桧在南宋朝廷内属于主和派,奉行割地、称臣、纳贡的议和政策。第二次拜相期间,他极力贬斥抗金将士,阻止恢复;同时结纳私党,斥逐异己,屡兴大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奸臣之一。
赵普和秦桧二人,按照大家的印象,多半会褒赵普而骂秦桧,在王夫之看来,二人是有宋一朝最大的罪人、最大的野心家。作为一家之言,大家不如姑妄听听,区区还是觉得有几分道理的,正所谓‘偏听则暗,兼听则明’。
赵普、秦桧二人的共同特点,在王夫之看来,都怀有很大的野心而想取宋王朝而代之,这与唐代徐世勣(即李勣)一样。徐世勣杀王后立武氏(武则天),是想让武氏乱唐而由自己来夺蹊田之牛。假使徐世勣不死,他就可以操纵武氏,让愚蠢的唐中宗如同晋安帝司马德宗一样,这样就可使“唐移于徐氏矣”。而王夫之认为,“赵普亦犹是也”。赵普与太祖“誓而藏之金匮”的《约书》里规定“立长君、防僭夺”,在赵廷美、德昭死后,太宗一旦不保而赵普还活着的话,他就能“藐尔之孤”,把赵氏年幼继承人的生死操纵在自己的股掌之中。但他没有想到太祖死后,太宗以英姿居叔父之尊而继位,经营开封许多年的太宗下手动作实在太快,使赵普的奸慝不能得逞,于是他就只能姑授太宗以俟太宗之后的年幼继承人由自己来操纵,这与他当初的节操相去甚远,不得不说是莫大的讽刺。经过这样分析,王夫之下结论说:赵普的用心与徐世勣对武氏的用心是一样的。
秦桧除了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了岳飞,岳云父子,还有更大的野心。王夫之说:秦桧诛逐异己,不欲留下一个人,不只是出于一时的忿忮而求报复,他又遍置党羽在朝廷的各个要津,让宋王朝没有一个大臣可以倚靠,当时高宗年已老耄,普安郡王虽然已从疏远的支系选拔上来,但还没有正式立为太子,一旦高宗宫车晏驾,秦桧还不死的话,他就会选冲幼之人暂时继位,然后再由自己起而夺之。此时外有女真为援引,内有**为佐命,篡夺赵氏的王权,对秦桧来说就是“易于掇芥”了。王夫之说,秦桧的这一野心,“岂待吹求而始见哉”?
秦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下了很大工夫,做了不少准备工作。首先是逢迎高宗之欲,班北伐之师,解诸将之兵,而使自己独立于百僚之上,之后又将诸贤流放,害死岳飞,让韩世忠谢事闲居,使刘锜、二吴敛手听命,让张俊总领诸军的心愿不能实现,也等于被废黜了。此时的秦桧,就可以为所欲为。他周回四顾,知天下无人能如己何,高宗对他也是惴惴然而无法驾驭,在此情况下秦桧就敢于睥睨神器了。王夫之说这是“势之所激,鼠将变虎”,而在秦桧刚刚回到宋朝时,还“非有曹操、司马懿之心”,但发展到后来,“考之于其所行,不难为石敬瑭、刘豫之为者,岂有察之而不易知者乎”?说明王夫之是根据秦桧的所有行动从而得出这一判断的。王夫之又说秦桧“其锐往而无定情也甚狡,其执持扼要而操以必得也甚坚,则不必久怀篡夺之心,乘乎可篡而篡焉,复何所戢而中止乎”?认为其野心逐渐形成,既是必然的,又是不会收心而中止的。
王夫之观察和总结宋代的兴亡史,最痛心的一点就是宋王朝军事力量的衰弱不堪,他认为其根本原因也可以追溯到赵普身上。赵普最初利用太祖对军事将领的猜疑之心,让太祖对军事将领们采取了“杯酒释兵权”的策略,赵普这样做表面上似乎是为了太祖巩固手中的皇权,在王夫之看来,赵普其实还怀有更为自私的目的,即为了巩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而削弱军事将领的权力。王夫之说,赵普在太祖当上皇帝的时候以幕客之雄,膺元勋之宠,睥睨将士,地位在军事将领之上,但他也自知军事将领对他并非心服口服。其后军事将领平定各处的割据势力,赵普都没有参与之功,所以当时为太祖推诚戮力的功臣,皆瞧不起赵普而愤恨赵普倾轧自己,赵普与军事将领“固有不与并立之势”,于是赵普就日思夜想来削弱军事将领的地位和权力以求自安。为此他充分利用太祖对军事将领的猜疑心理,而让太祖把自己倚为社稷臣,所以王夫之说赵普根本不是出谋划策来安定赵家的天下,只是尽力折抑武臣,使他们不能建立不世之功来与自己争夺太祖的眷顾而已。王夫之因此下结论说:“凡赵普之进谋于太祖者,皆以钳网太祖之故旧元勋而敛权于己也。”
更恶劣的是在赵普的推波助澜下,宋太祖对军事将领的猜疑之心竟然在整个宋代形成了一种治国的“家法”:“以普忮害之小慧,而宋奉之为家法,上下师师,壹于猜忌。”赵氏治国的这种“家法”,并不是成文的制度,而是一种埋藏在宋代各个帝王心中的深深隐忧,王夫之说这是宋代各届帝王的“不言之隐”。而这种“不言之隐”,就导致了宋代历届帝王不信任军事将领从而使宋王朝的军事力量越来越弱,成了北方民族不断欺侮、侵入最终使宋王朝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不仅如此,王夫之身处明亡之后,重新反思这种治国家法对于中国的深远影响:“宋之君臣匿情自困,而贻六百年衣冠之祸,唯此而已矣。”后人往往称赞宋朝对文人的优遇,王夫之却认为这种重视文化的表面光鲜的背后却存在着不信任军事将领的隐而不宣的心情,受此心情的困扰,宋朝军事积弱,不能对抗外族的军事入侵而亡,明朝也走了同一条亡国之路,所以王夫之说宋对军事将领的猜疑削弱的危害不仅仅是宋王朝灭亡,而是“贻六百年衣冠之祸”。从宋王朝建立的960年算起,到明王朝灭于清的1644年止,正是六百多年。不同的王朝,同样的结局,这说明国家的军事力量不强,民族和文化的生存都将受到重大破坏乃至灭亡,所以这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而是衣冠(即民族文化)的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只重文化,不重军事,文化也将不保而受惨重的灾祸。
闲话到此,德昭、廷美的事发生之后,宗世子弟除了有机会参加各种仪式,包括朝会、宗庙祭祀和其他宗教仪式,实际的职掌权却近乎没有,这让宗室里面的赵家后起之秀不免焦虑和绝望。而且宗室婚姻被明确视为国家或者说朝廷的事情,必须经过皇帝亲自批准,而宗室家庭却对儿女的嫁娶没有发言权。有一点特别值得玩味,一直到仁宗朝为止,宗室婚姻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其结婚对象绝大多数来自武官家族。武官在理论上虽然可以拥有与文官相同的品位,却通常被视为低人一等,比如杨家将里面的六郎杨延昭,取妻柴美容(即柴郡主),处处被潘仁美刁难,却不得不常常忍气吞声就可见一斑了。
潘仁美的原型是历史上的潘美,可以说是他临阵脱逃间接害死了杨业,这里面的罪魁祸首是当时的监军王侁(这人和苏东坡交好的那位驸马爷同名同姓),当时这位王监军直接带走了三分之一的兵力,才让动摇不定的潘美也撒丫子开逃。这位王监军能够等同行使皇帝赋予的权力,负责“积核”在外将士的“功罪赏罚”,将帅指挥打仗,监军虽没有指挥权但有监督权,但能与“统帅分庭抗礼”。潘美虽说是主帅,但是总体上却处处受到王侁牵制,无法拥有完整的控制权。在与辽军交战时王侁非得要杨业带三分一的军队去跟辽国十万大军交战,王侁带三分一的军队,潘美带三分一的军队。遇到这样的监军,不得不说是杨业的悲哀,也是后来大宋朝的悲哀,也可以说是赵普在前面埋下了祸根。
北宋中后期,随着宗室子弟不断的开枝散叶,赵家宗室族群中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这一切的导火索是神宗朝时的李逢事件,将宗族问题摆上了台面。
1075年正月,山东沂州(今山东省临沂市),平民朱唐告发前余姚县主薄、徐州人李逢密谋造反。提点刑狱王庭筠奉命前去调查,结果报告说李逢虽然有诽谤朝政的言论,却没有谋反的行为。皇帝对这个结果并不满意,又派了权御史台推直官骞周辅到徐州去调查。夏历三月初,骞周辅上报了他的重大发现,结果与王庭筠说的大大不同。不但得到了李逢的供状,甚至还牵扯上了太祖的四世孙赵世居。调查的焦点自然也就转向了赵世居,知制诰沈括和同知谏院范百禄受命推勘李逢一案,查无‘异辞’。案件被移交给开封府的一位推官。夏历三月初八,该推官会同宗正丞拘押了赵世居,并查封了他的家产。皇帝允许他自杀。他的子孙免于死罪,但遭到监禁,他们名字中的宗室排行字更是被取消,从皇家族谱中除名。世居的兄弟、叔伯、侄子都遭到降级处分(这个应该是所领的俸禄),妻子、女儿、儿媳者被迫在禁寺中出家为尼。
此事件一出,让宗室哗然,大宋朝廷的无情铁腕让公爵王侯们悚然心惊。加之这些年人口增长、费用冗滥、血缘宗族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无服宗亲更是越发迷惘,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出路在何方,有些甚至根本不管皇帝定下的婚娶对象不得农、商、夷的禁令,嫁给富裕闾里村夫的比比皆是,让宗正寺的官员伤透了脑筋。
1102年夏历11月12日,蔡京上疏,洋洋洒洒一大篇,制定了各种宗室事务的解决之道,赵佶全盘接受。里面最核心的一条是在地方创设两处宗室集中居住的计划,他计划通过赐予土地,重新巩固宗室组织,这两个居住区,蔡京称之为‘敦宗院’。另外一条是科举入仕计划,这些宗室子弟早已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猛然让他们翻书,简直比杀了他们还难受,后来的结果不难想象,要求并不苛刻的量试也极少有人考试通过。
量试始于1069年,是特为宗室举行的考试,地位相当于特奏名的简化考试,那些即便通过了量试的少数宗室也都是所学不广,素质极差,不堪大用,难以为官治事。
………………………………
星斗其文,芝兰其心
趁十一特价,我花重金将金庸全集的实体书全买了,其实金庸的我完完全全看完的只有鹿鼎记和倚天屠龙记,毕竟其全被拍成电视剧,古龙的倒是看得挺多,这次看了金大侠的第一本书剑恩仇录,才发觉自己太肤浅了,现在网文的套路金庸的里面居然都有,其文采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太史公的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所有史书里面写得最精彩的,当之无愧的二十史之首。还有一类根据历史改编而来的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历史,更是大放异彩,区区以为,金庸是借着武侠的外衣,其实还是讲的历史故事,这些统一称之为历史传奇。今天我就说一说国外那些写历史传奇的大家。
1、沃尔特司各特
司各特18个月时患小儿麻痹症而有腿萎缩。12岁时进爱丁堡大学。他十分欣赏德国的“狂飙”,翻译过德国著名民谣莱诺尔。1802年司各特出版苏格兰边区歌两集。1805年他第一部有分量的作品最后一个吟游诗人之歌问世。此后他投资印刷行业。1808年出版诗歌玛米恩,以后他创作了湖边夫人、特里亚明的婚礼、岛屿的领主等一系列诗歌。他最后一部长诗是无畏的哈罗尔德。司各特的诗充满浪漫的冒险故事,深受读者欢迎。但当时拜伦的诗才遮蔽了司各特的才华,司各特转向创作,从而首创英国历史,为英国提供了30多部历史巨著。最早的一部历史威佛利1813年出版,其取材于苏格兰。司各特关于英格兰历史有脍炙人口的艾凡赫撒克逊劫后英雄传等,关于欧洲史的有昆丁达威尔特及十字军英雄记等。司各特的情节浪漫复杂,语言流畅生动。后世许多优秀作家都曾深受他的影响。1826年,他投资的印刷厂倒闭,司各特以英雄气概承担了,000英镑的全部债务。他拼命地写作,还清了债务。过分紧张的工作使他的身体垮了下来。司各特之死使英国举国悲伤。
当时人们对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地位,认为是给低俗人群看的。或许由于这个原因,司各特从开始创作一直到1827年都没有用真名署名。司各特这么做,是担心从事创作会危及他作为诗人的名声。在他死后,浪漫主义时代也随之走向结束。
司各特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虽然为他很贫穷,但是人们都很尊敬他。司各特为人正直,关于那家印刷公司,是他的一个朋友看见他的生活很困难,帮他办的,可是他不善于经营,不久就倒闭破产了。这使原本就很贫穷的作家又背上了巨额的债务包袱。
司各特的朋友们商量,要凑足够的钱帮助他还债。司各特拒绝了,说:“不,凭我自己这双手我能还清债务。我可以失去任何东西,但唯一不能失去的就是信用。”
为了还清他的债务,他像拉板车的老黄牛一样努力工作,他的朋友们都非常佩服他的勇气,都说他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是一个正直高尚的人。
当时的很多家报纸都报道了他的企业倒闭的消息,有的文章中充满了同情和遗憾。他把这些文章统统扔到火炉里,他的心里对自己说:“沃尔特司各特不需要怜悯和同情,他有宝贵的信用和战胜生活的勇气。”
在那以后他更加努力地工作,学会了许多以前不会干的活,经常一天跑几个单位,变换不同的工作,人累得又黑又瘦。
有一次,他的一个债主看了司各特写的后,专程跑来对他说:“司各特先生,我知道您很讲信用,但是您更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作家,您应该把时间更多地花在写作上,因此我决定免除您的债务,您欠我的那一部分钱就不用还了。”
司各特说:“非常感谢您,但是我不能接受您的帮助,我不能做没有信用的人。”
这件事之后,他在日记本里这样写道:“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睡得这样踏实和安稳。我的债主对我说,他觉得我是一个诚实可靠的人,他说可以免掉我的债务,但我不能接受。尽管我的前方是一条艰难而黑暗的路,但却使我感到光荣,为了保全我的信誉,我可能困苦而死,但我却死得光荣。”
由于繁重的劳动,司各特曾经病倒过。在病中,他经常对自己说:“我欠别人的债还没还清呢,我一定要好起来,等我赚了钱,还了债,然后再光荣而安详地死。”
其最著名的是艾凡赫,威弗莱六十年的事
2、大仲马亚历山大仲马,被人戏称为洋金庸,事实上金庸受他的影响极大。
亚历山大仲马法语:nrs,1802年7月24日1870年12月5日是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为区别与他同名的儿子,亦称大仲马法语:s,pr。大仲马自学成才,一生写的各种著作达3和剧作著称于世。大仲马信守共和政见,反对君主专政。由于他的黑白混血人身份,其一生都受种族主义的困扰。
大仲马大都以真实的历史作背景,情节曲折生动,往往出人意料,有历史惊险之称。结构清晰明朗,语言生动有力,对话灵活机智等构成了大仲马的特色。大仲马也因而被后人美誉为“通俗之王”。
大仲马有句名言:“什么是历史?就是给我挂的钉子啊。”
英国学者、诗人安德鲁兰说过:“大仲马在一展歌喉之前,先得有个音叉定一下音而他一旦认准了音高,就能一泻千里地唱下去。”
除了最有名的那本基督山伯爵,还有下面这些:
火枪手三部曲:三个火枪手、二十年后、不拉热洛纳子爵
瓦卢瓦王朝三部曲:玛尔戈王后、蒙梭罗夫人、四十五卫士
法国大革命五部曲:风雨术士巴尔萨莫男爵、王后的项链、昂热、皮都、夏尔尼伯爵夫人、红屋骑士
3、亨利克显克微支nrsnrsn,1846年5月5日1916年11月15日,波兰作家。
显克维支出身于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进入华沙高等学校语文系学习,后因不满沙俄政府对学校的钳制愤然离校。1872年起任波兰报记者。大学时期即开始写作,是具有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现实主义作家,素有“波兰语言大师”之称。1896年,显克维支又完成了反映古罗马暴君尼禄的覆灭和早期基督教兴起的长篇历史你往何处去,1905年他因这部作品荣获诺贝尔奖。是第一位以长篇创作的卓越成就获取诺贝尔奖的人。20世纪初时,鲁迅、周作人等人就开始将显克微支的作品翻译成中文,如今他的大部分长篇和部分中、短篇都有中文版本。
除了那本十字军骑士,另外三本波兰卫国三部曲依次为:火与剑、洪流及渥洛杜耶夫斯基先生。
4、温斯顿丘吉尔生平: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
英国政治家、演说家、军事家和作家,曾于1940年至1945年出任英国首相,任期内领导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联合美国等国家对抗德国,并取得了最终胜利,并自1951年至1955年再度出任英国首相。丘吉尔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对英国乃至于世界均影响深远。此外,他在上也有很高的成就,曾于1953年获诺贝尔奖。在2002年,举行了一个名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结果丘吉尔获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一句话,霸气侧漏。
作品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全书按事件发生时间分为六册:
风云紧急r1919年1940年5月
最光辉的时刻nsr1940年5月1940年底
伟大的同盟n1941年
命运的关键n1942年1943年5月
紧缩包围圈snn1943年6月1944年6月
胜利与悲剧rpnr1944年6月1945年8月世界大战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全面了解一战历史的优秀著作,但较二战涉及面窄,一战纯粹是西方人的战争,远东根本没有战场,中国也只是名义上参战,因此中国人对一战的了解兴趣较二战低多了。
这场战争历时四年零三个月,卷入人口15亿以上,军民死伤3000多万,许多欧洲的君主帝王消失了,摧毁了四个历史上盛极一时的伟大帝国,从而彻底改变了当时的全球政治与社会秩序的力量对比。
5、赫尔曼沃克
1915年出生于美国纽约,父母为俄裔犹太移民。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与哲学,珍珠港事件后,参加美国海军,在一艘驱逐舰上参加了南太平洋的战事。退役后,专事创作,先后在九部长篇、四个剧本、一部电影剧本和一部犹太人研究专著出版。纽约时报评价,“仅凭战争风云和战争与回忆,便足以奠定沃克在史上的地位”。1952年,凭借凯恩舰哗变获得普利策奖。这三本都是以二战为背景的。
6、詹姆斯费尼莫尔库柏
美国作家。生于新泽西州伯灵顿城,其父是国会议员兼法官。少年时代在纽约州奥茨高湖畔的库珀镇度过。1803年进入耶鲁大学学习。因违犯校规被开除。1806年起在一艘商船上当水手。1808年起在美国海军服役三年。30岁时开始从事创作。18261833年去欧洲考察,曾担任过美国驻法国里昂的领事。代表作系列长篇皮护腿故事集,包括开拓者、最后一个莫希干人、草原、探路者、杀鹿者赞扬印第安人的正直,揭露殖民主义者的贪婪残暴,情节惊险曲折。其他作品有间谍、舵手、领港员、火山口等。
巴尔扎克曾说:“如果库珀在刻划人物方面也达到他在描绘自然现象方面的同样成就,我们这门艺术就会以他的话为准。”
他的题材广泛,情节曲折,对自然景物和海上生活的描写也很出色,有不少人物的刻划是成功的。美国评论家罗伯特斯皮勒认为库珀是当时最敏锐的社会评论家之一。库柏的才华曾经受到别林斯基、普希金、莱蒙托夫、巴尔扎克、雨果、歌德、康拉德、高尔基等许多世界著名作家的热烈赞赏。
7、伊沃安德里奇克罗地亚语:nr,1892年10月9日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特拉夫尼克1975年3月13日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原南斯拉夫作家。他生于手艺工人家庭早年参加反对奥地利的民族解放运动,是“青年波斯尼亚”组织成员一战期间因刺杀奥匈帝国皇储案受牵连,被当局逮捕战后在外交界任职,做过大使。1911年开始写作,风格承塞尔维亚现实主义传统。主要作品有波斯尼亚三部曲:德里纳河上的桥、特列夫尼克纪事、萨拉热窝女郎,代表作德里纳河上的桥描写波斯尼亚人民在外国占领下过的悲惨生活和反抗斗争1961年获诺贝尔奖。
8、瓦莱里奥马西莫曼弗雷迪,曾在意在利及国外多所大学执教,并曾组织过在意大利及国外的科学探险和发掘工作。
亚历山大三部曲:梦之子、阿蒙的沙漠、世界的边界
还有英玛丽瑞瑙特也写了这个系列,分别为天堂之火、波斯少年、葬礼竞技会。
9、考琳麦卡洛n,1937年6月1日,澳大利亚作家。出生于澳大利亚南威尔士州,曾任美国康乃狄克州纽哈芬耶鲁大学精神生理学教授。1977年著有荆棘鸟rs一书,成为澳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