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救世与救人-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底懿俊H羰ノ尴叩缌担妥匀恢朗潜坏戮垩毫恕H粑尴叩缌祷乖冢巧檀环较蜃呔秃苋菀妆徽觳斓健D鞘痹儆枚嗨揖⑷ザ陆兀戮蓖б膊桓胰ヌ粽健F涫涤⒐粞细裆笱赌切氨豢垩骸钡纳檀不岱⑾致┒础V皇堑笔庇⒐悸堑缴褪澜缙渌遥乇鹗敲拦墓叵担辉敢夤嗟氐米锬切┥倘硕谌蚴鞯小�
英国还发动舆论攻势,声讨希特勒侵略他国,并声称这种行为必须被制止。若赫斯不是德国人,看到这一系列措施,当是非常敬佩的。现在他只感到一阵强大的压力,他终于真切地体会到丘吉尔能成为上个世纪的伟人的那种逼人的气势了。
偏偏在这个时候,美国舆论界对德国的舆论支持又到了一个低潮期。德国刚刚转变的时候很受欢迎,但德国目前还是显出一副独裁的姿态,尽管这是不得已的。另外德国媒体的封闭,被政府完全控制,也不受美国舆论界的欢迎。舆论界有很多正义的人,追求事实真相,这也是当初德国的转变能得到赞同和支持的原因。舆论界因为商业原因,对不新鲜的事情就缺乏兴趣。其实这也有优点,那就是如果你想变好,就会不断地受压力,因为人们永远希望你变得更好。
但这个压力却出现在英国反击德国的时候,真的有点要让人喘不过气来。
为了减低压力,赫斯只好祷告,也请许世平为他祷告。
第二天,商务部长兴冲冲地冲进来,说英国开始了整顿商务航运的事情。赫斯正为这事情生闷气呢,看到自己的商务部长这么高兴,就觉得很奇怪。
商务部长说,当初联系的那些帮助德国“走私”的公司,好多资金周转不灵,有的甚至出现各种坏账。现在英国清查了,实际上是帮了德国的大忙。原来赫斯太低估人的罪性了,那些帮助德国“走私”的公司,其中也有贪婪的,直接就卷走资金的。而且这种贪婪很容易传染。
赫斯这才大吃一惊,赶紧让人调查。发现这些公司不仅有严重的亏空,甚至腐蚀到了德国海军,德国的民意也很糟糕,不仅开始恨希特勒,连他这个赫斯也恨起来了。
赫斯觉得被逼急了。幸好德国还在战争中,当时的世界,也还是一个崇尚武力的世界。所以他决定只能和他敬佩的敌人丘吉尔打一场海仗,并争取赢了这仗。许世平反对,说还不如让德国就如当初东德那样解体就算了。但赫斯一来年轻,觉得自己穿越一番,怎么也不甘心,要做出一番事情来。另外一个情况更实际,那就是希特勒已经把反对人士清除得差不多了。就算赫斯想下台,一时半会也找不出合适的人选接替。况且现在还在战争中,再出一次政局混乱,或许会成为千古罪人。
赫斯就头皮发麻地祷告,希望将来的世界不再需要这样的战争。也为战争的罪深深地感到歉疚,并在内心里希望是这是一场破坏力最小的军队之间的直接挑战。
………………………………
卷2…第10章 准备突破大西洋封锁线
许世平很想阻止赫斯。若仅仅从个人的角度看,事事如意是不可能的。相反,这个世界上不如意的事情很多。学习《圣经》,本身也训练人在不如意的情形下如何正确应对,或者像一位叫道格拉斯的神学教授说的,“世界不公平,但我们要做正确的事”。
相反,若一旦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仓促反击,则是很糟糕的。许世平自己也在生活中经历了一些人对不如意的事情不断挑剔,指责的事情,觉得非常不愉快,且让人难以忍受。当然,许世平自己心里准备也不充分,他准备好了应对不如意的事情,但他人对不如意的事情再放大性地指责刁难的这种“超级不如意”,他也没有应对好。他最终还是发了脾气,在生活中跌了较大的跤。
所以对于赫斯遇到的这些不如意的事情,他的第一反应是冷处理。但问题来了,情势很可能容不得人冷处理。即使赫斯个人能抗住一些压力,但一个国家整体能抗住的压力却不一样。赫斯的行为,必须以这个国家整体能经受的压力来衡量。
这样,一味地退让,很可能导致德国过大的反弹。最好的办法,是怎样让冲突的能量消耗掉。或者说,这种具体情形下,也许需要应用科学知识应对,而不是盲目地,教条式地引用《圣经》。
想通了这点后,他就给赫斯做了一些初步的交流,给他减压,不希望他带着过重的良心负担处理事情,只希望他尽量谨慎,以消减冲突能量为原则。
让赫斯感到哭笑不得的事情是,许世平又再三叮嘱,说德国本身是侵略战争的发起者,有一些良心负担是应该的。
赫斯通过外交渠道向美国咨询解决方案,美国方面表示不愿意干涉,但对赫斯的咨询表示欢迎。赫斯又请美国关注战局,让双方文明作战,不要过度使用武力。罗斯福总统感觉得很意外,但同意在中间调解。
赫斯又通过在美国有一定影响力的一些德裔美国人,向美国游说与德国建立贸易关系和战略关系的益处。并暗示将德国彻底推入苏联的怀抱的坏处。而且努力表明德国并不愿意这样做,愿意与美国结盟并在世界上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又在美国法律界人士的指导下,通过法律途径建立美国公司与德国贸易的正常权利,并申请解冻德国资产。
真正的关键是德国必须有能力突破英国的大西洋封锁线。
赫斯授权海军和空军制定两个阶段的作战计划。第一阶段,夺取波罗的海出口的制空和制海权,保证我海军能自由出入波罗的海,进入北大西洋。
第二阶段,在北大西洋中部与英军海上运动交战。破坏英军海洋巡逻计划,建立德军潜艇、驱逐舰、护卫航空母舰海洋巡逻网,开辟通往美国的航道。
雷德尔代表海军询问第三阶段是否是将这种巡逻网推进到美国东海岸。赫斯坚决说不,并告诉军方说英国也不敢在未经美国同意的基础上这么干。通道开通到美国大西洋中间,对准美国东岸就够了。赫斯相信那另外的一半,需要靠政治和外交的努力。毕竟当时美国并没有参与也没有承认英国的禁运。海军询问加拿大那边的航运怎么处理,赫斯说只要大家不产生军事冲突,欢迎共享德国海军维持的海上通道。尽管加拿大当时跟随英国对德国宣战了,但加拿大军事力量很单薄,应该不会主动挑衅德国,而德国也要避免多处树敌。
第一阶段的策划和执行,海空军都有信心完成。赫斯对德国轰炸机的使用提了些意见,认为那些轰炸机在海战中作用不大。德国如何使用轰炸机成了一个问题。德国几乎无远程轰炸机,只有中程和短程轰炸机,中程轰炸机适合狂轰滥炸型的“攻击首都”,摧毁欧洲小国反抗意志的战术。轰炸精确度并不高。
短程轰炸机是著名的ju87,轰炸极其准确,但速度慢,灵活性差,适合攻击地面固定目标,不适合攻击移动的,有密集防空炮火和航空母舰飞机保护的军舰。当时德国的最好的单翼战斗机也只能挂载轻型(一般不超过500公斤)炸弹。德国开始航空母舰计划和以空制海计划后,改动了单翼机型的航程,由800海里加大到了1000海里,若加上外载的可丢弃副油箱,可以达到2000海里的巡航范围,以便在辽阔的海面作战。也制造了可以折翼而缩小空间的舰载机型。但一般说来,不超过500公斤的炸弹只能击伤,却不足以击沉敌重型军舰。
见赫斯轻视轰炸机队的作用,空军的大穆勒就有点沉不住气了。显然,平飞轰炸精准度低,确实不容易达到轰炸舰队的目标,但鱼雷攻击却要靠双引擎的轰炸机队。这让赫斯有点吃惊,因为他的印象中,其他国家的鱼雷轰炸都是靠专门的单引擎鱼雷轰炸机。只是德国没有这款飞机的储备。
大穆勒就给赫斯介绍,说当时德国的空军使用的鱼雷储备技术的确不足。其空中使用的鱼雷主要都是从意大利订货的,而且只能用较为笨拙的中程战斗轰炸机投放。战斗机主管小穆勒立即提醒到,德国的fw190战斗机也能投放。大穆勒就反驳说,fw190投放这款鱼雷很勉强。主管航空母舰的厄齐尔有点脸红,因为fw190在当时还算新型号,他还没有向厂家提要求,生产对应的舰载机。所以德国的航空母舰暂时还没有鱼雷攻击的能力。
当时空中投放的鱼雷的入水技术是一个关键。鱼雷是从鱼雷快艇发展过来的,当时的鱼雷设计,其实就是一艘小型潜艇,成本高,也较脆弱。若飞机飞行的速度快了,鱼雷入水时很容易被损坏。但飞机速度慢了,却使得其较容易被击落。所以德**方对用鱼雷轰炸缺乏兴趣,一直没有研究这样的技术,也是情有可原的。
大穆勒说,当时德国拥有的,购自意大利的一款直接攻击的空中投放鱼雷重量约900磅,速度40节,射程约3300米。另外一款鱼雷射程约15000米,速度从14节逐渐降到最后的35节。这款鱼雷在到达一定的射程后,会不断地转圈航行。他认为中程轰炸机也许不能取得特别好的轰炸效果。但若中程轰炸机队派出去,用平飞投弹轰炸,投放直射鱼雷,投放转圈鱼雷等干扰敌军军舰的话,会给我方单翼战斗机队俯冲投弹提供机会,因为不断躲避轰炸的敌军军舰,将较难组织防空火力。厄齐尔头脑灵活,就表示会与飞机制造商商量,或生产一款能投放意大利鱼雷,至少是转圈鱼雷的bf109舰载机,或转型一款fw190舰载机。由于bf109主要靠俯冲轰炸,若一个队形中,分出少数飞机,远远地投放几枚干扰用的转圈鱼雷干扰敌舰,还是有战术意义的。
赫斯告诉军方,飞机攻击以灵活和空战取胜为主,对军舰的轰炸以击伤就够了。军舰都有救生船,然而很多海战中的大量伤亡,都是由于军舰被迅速击沉,或军舰弹药爆炸引起快速沉没,船员没有时间逃生造成。只击伤敌舰,既保证了我军机的灵活性和作战能力,避免携带重型炸弹造成飞机飞行笨拙,很容易被击落,也是避免过大地伤害英军船员的最好措施。军舰被击伤后一般都会想法行驶回港口维修。这时军舰作战人员一般都已经转移了,或已经做好了随时弃船得准备。军舰受伤后速度很慢,很多时候都成为了潜艇的击沉对象。但许世平查的记录中,很少因潜艇击沉而造成过大伤亡的。
赫斯再次发动政治攻势,纪念南丁格尔,并请慈善机构出面,建立交战双方的海员救援计划,允许特定的非军事船只以特别标志进入战区救援。当然,这只适合近海。以当时的能力,救援船只进入远海救援并不现实,主要原因是远海交战幅面太大,救援船只无法覆盖,也来不及及时赶到现场。若没有救生船,人直接掉在海中,在海水中生存的时间只有数小时。赫斯又在各种媒体发布德**舰上装备救生船的照片,一来让德国人民相信德国在尽量地保证军人的安全,二来也希望通过这些行为改变当时的人们对战争的态度。英国毕竟是当时世界的头号大国,也有优秀的人道主义历史,就做了回应,也在各种媒体上宣传英国海军的安全防护措施。
在第一战役阶段,因为靠近欧洲大陆,德国的救援能力就能发挥作用。若能救起一批英军并慷慨归还,也能软化双方的对抗。
与原时空一样,德**事专家们又推出了鲨鱼的迷彩技术,让作战飞机底部涂天蓝色,顶部涂深蓝色。这样从下看去,飞机底部的天蓝色与蓝天混为一色,很难分辨。从上看去,又与大海混为一色。当时空战已经开始使用雷达,但主要还是靠肉眼识别敌军。打开雷达也会暴露位置,地面雷达靠防空炮火保护,可以长时间打开。舰载雷达最忌讳打开。飞机载的雷达一般也都不常用,往往是在锁定敌机后才使用。这种涂抹颜色的方式,会增加我军机的保护和突然性。
………………………………
卷2…第11章 巧用雷达
赫斯一直认为德国的军事策划在二战中是相对先进的。就放心地将第一阶段的作战计划交给他们去做。他们的方案也很实际,包括在沿海建立雷达,建立空军基地,从基地空中打击敌方海上巡逻。然后逐步将小型军舰和驱逐舰开出丹麦海峡,扫雷,反潜巡逻,保持航道畅通。
然后在飞机保护下将战列舰和轻航空母舰等第二舰队梯队开出丹麦海峡。
他们根据在轰炸伦敦期间与英军反复交手的经验,认为前期的空战会很激烈。空军既要制空,又要制海,会很辛苦,也会出现拉锯战。
这让赫斯觉得很奇怪。德国的俾斯麦战列舰是晚间偷偷开出去进入大西洋的。那时候却没见德军这么谨慎。提起这件事情雷德尔就很伤心。经过赫斯长期的舆论宣传工作后,德国人民已经普遍地感受到希特勒带来的这场战争的危害,有时候也能做一些批评了。况且雷德尔本就是那种敢于争执的人,曾经反对过希特勒出兵苏联。他就回忆道,说那时候希特勒既在准备进攻苏联,也在准备让隆美尔进入北非。海军出去拦截商船,被希特勒当作重要性最低的战略任务,却又强逼着去冒险,自然不会周密计划。另外,德军取胜的那些战争,主要都是打人一个措手不及的闪电战。在英吉利海峡却遭到英军的顽强阻击,对英军自然会小心翼翼。
赫斯基本同意他们的计划。但他却觉得要发挥一下商业头脑,看一看有没有更省钱的办法。想着想着他就笑了起来。当时已经有了可以在飞机上使用并照射敌军舰的雷达。若晚上我方开出去一架飞机,用雷达照射找到敌军舰,我潜艇就有了打击目标。那时候,我飞机什么也不干,只需要发报联系我军潜艇,并用雷达照着敌军舰。我潜艇晚间可以开柴油机航行,快速到达位置后,伸出一个可以接受雷达信号的天线,就能发现在水面上因被我飞机雷达照射而强烈地反射无线电波的军舰的准确位置。那时候,根本不需要下潜,直接冲上去送几枚鱼雷就行了。
这样,在我近海巡逻的敌方军舰,到了晚间就是完全被动挨打的瞎子。当然,敌军也可以派飞机来与我军的夜间巡航的飞机对战,但英吉利海峡的空战已经证明,靠当时简易的雷达在空中对战,效果很一般,只能干扰敌机,却无法有效击落。我军的侦察机本来也不准备自己轰炸敌军军舰,而只是在上空当一个小太阳照着,让敌军军舰暴露位置而已。
这样,敌军在我近海巡航的路线,就只能是白天都能跑一个来回的短短的一段。以军舰速度和北海的面积,这会使得英**舰处于一种疲于奔命的状态。我侦察机的夜间巡航的航程航程很大,这种战术实际上也切断了英国海军在近海灵活调度兵力的能力,因为海军只能运动一个白天,晚上就得找个基地之类的地方躲起来。这样,第一阶段的任务就很轻松了。那就是白天睡觉,晚上出战。敌军白天来和我们打,是势均力敌,大家都不占便宜。但我军晚上出击,却是大有优势。
德军中正好有一大批中程的侦察轰炸机,侦察战斗机,战斗轰炸机等,牌子很杂乱,但都是双引擎多乘员的飞机。适合安装照射海面的雷达和夜战雷达。现在潜艇部队也暂时没有什么战果,调回来装夜战时用的雷达接收天线就够了。
这让管轰炸机的大穆勒很高兴,因为如此重要的战役,原本的策划中,轰炸机部队却基本上不能起主导作用。眼看着军功就要全部归给主管战斗机,而又积极地培训飞行员,让战斗机成为战斗轰炸双用机的小穆勒了。其实大穆勒也在不断培训轰炸机成员如何有效地进行空战,但每次模拟空战,轰炸机群都被战斗机队打得很惨。
这个办法很管用,英军很快损失了几艘驱逐舰。德军将弃舰的英军救上后,很有尊严地送回英国。英国也回应,将以前抓获的扣押商船的德国潜艇人员送回来。
英军尝试晚上打开主动声纳巡航。一般情形下,军舰不轻易打开主动声纳,原因是主动声纳被对方听到的距离,是自己能找到敌方的距离的两倍以上。也就是说,打开主动声纳,会帮助敌方逃避。所以一般军舰巡航和猎杀潜艇,都是在基本确定潜艇位置,并悄悄接近后,才突然打开主动声纳,让敌潜艇无所遁形。有趣的是,这时候若敌潜艇在上层水面,主动声纳往往找不到,因为水面本身对声音反射形成了干扰。由于夜间攻击,我军潜艇是大大方方地从浅水层冲过来的,主动声纳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英军无法找到有效办法对付这种夜战,只能将海上封锁线回撤。
根据布雷默的提议,德军趁机靠夜间布雷和白天潜艇守出口的方式封锁普德兰群岛的英国海军基地和英国东海岸近北海的一些海军基地。这些海军基地平时都有英军自己布雷的防护,否则夜间会受敌军的潜艇袭击。布雷默是个细心且善于提前准备的人,早就让潜艇采取了跟踪军舰出入的办法,绘制出了大致的出入口地图。这次就趁机用潜艇布雷,将这些出入口进一步封堵了。英军出来扫雷,就采用空中轰炸和潜艇袭击的办法,先毁掉扫雷船。这样丹麦海峡和北海的海军威胁就基本解除了,除非敌方舰队远程来袭。一批英军战舰,也这样莫名其妙地被冻结在自己的海军基地里。
普德兰群岛还是可以作为英国的空军基地使用。赫斯不想升级战争,并没有采取轰炸空军基地的战术,甚至没有袭击被冻结在海军基地的战舰。似乎有一种默契,英国方面也没有采取攻击德国空军基地的战术。英国岛屿面积远远比欧洲大陆的面积小。若采取袭击军事设施和军事工业的战术,并没有胜算。德国主要基地和工业又都在有一定陆地纵深的地方,前面有法国,英军飞机在飞越法国上空时会被雷达或瞭望台发现,不具有突然性,估计攻击效果也不会太好。在二战中,对德国的军事工业、军事基地的袭击,是在德国与苏联开战,又主动向美国宣战之后。当时纳粹党主动升级战争,还提出了全面战争的概念,就是说全国总动员,并且以完全脱离任何军事法律和惯例的方式作战。英美联军对军事工业,军事基地发动大规模轰炸以消灭德国的战争能力,是在当时条件下的一种正确的军事策略。
德军为了制海,空军基地建得更靠前了。也担心英军袭击。但丘吉尔是一个有长远眼光的政治家,心中也很明确要耐心等待,不能轻易将战争升级。所以也没有攻击德国的空军基地。由于有陆基空军保护,德国海军也可以顺挪威海岸前进,直接进入挪威海。
英**队还是很聪明,他们也试图派出潜艇到丹麦海峡布雷,并用空中飞机雷达照射海域晚上保护。但德军早有准备,用常规的反潜技术对付。丹麦海峡的最大优势是驱逐舰巡航时间短,白天能跑几个来回。英军潜艇晚上行动无人拦阻,但到了白天,必须下潜靠电池航行,回撤航程受很多局限,很快就被反潜舰艇发现并锁定了。当时已经有潜艇投降的约定,英军潜艇被锁定后,都选择了投降。一开始投降的时候,英国舰长在潜艇浮出水面后,往往拖延出潜艇的时间,然后使劲地向英军基地发电报,大概是想把德国的反潜战术告诉英国方面。这一招确实很聪明,因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他们想用德国的反潜战术对付德国人。德军也猜测到了他们的行为,却将他们大大方方地送回了英国。因为德国反潜用的全是英国海军熟悉的战术,毫无新意。后来英军损失了几艘潜艇后,就放弃了这种尝试。这几艘英国潜艇被德军研究并改良后,也编入了德国潜艇部队。
德军完全没有想象到这次冲出封锁圈进入大西洋是如此容易。对比以前都是偷偷摸摸地进入大西洋,还有一艘巡洋舰受伤后不敢穿越丹麦海峡,又被英国情报机构骗倒,以为会被海上擒获,就自沉战舰。顿时欢呼雀跃,对赫斯的军事领导能力又多了几分尊敬。
当英军攻击了为德国潜艇在海面进行侦察搜索的fw200远程侦察机(远程客运飞机改制)和bv138水上飞船后,德国潜艇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侦察途径。这反而逼得赫斯找到了让飞机夜间侦察并指挥潜艇袭击的战术。当时空军已经组织了第二轮远程侦察机的设计,准备用ju290或·fw300代替客机改制的fw200远程侦察机。但其设计思路并没有变,它们依然设计得像客运飞机,只是加强了各种防守火力。
赫斯一来反对民用、军用混杂,想避免像原时空那样,将德国拖入一场全国动员参与的全面战争。二来这次获胜靠的是夜间的侦察能力,这说明侦察能力的重要性。于是他就要求军方再度审查ju290,fw300的设计,也希望军方按ju290和fw300的样机,与bf109进行空中对抗的演练。结果可想而知。而且这些飞机的任务是远程的海面侦察,一但被击伤,就很难飞回基地,乘员的生命也难保。
当时ju290已经接到了一些订单,其机型也可以用于帮助�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