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救世与救人-第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利拉见他把心中所藏的都告诉了他,就打发人到非利士人首领那里,对他们说:“他已经把心中所藏的都告诉了我,请你们再上来一次。”于是非利士人的首领手里拿着银子,上到妇人那里。大利拉使参孙枕着她的膝盖睡觉,叫一个人来剔除他头上的七条发髻;于是大利拉克制他,他的力气就离开他了。
大利拉说:“参孙啊,非利士人拿你来了。”
参孙从睡中醒来,心里说:“我要像前几次出去活动身体。”他却不知道耶和华已经离开了他。(注解:这是属灵的人最大的悲剧,就是不知道神已经离开了自己)
非利士人将他拿住,剜了他的眼睛,带他下到加沙(注解:这是一个他曾经大展神威,击杀非利士人的地方),用铜链拘束他;他就在监里推磨。(注解:非利士人虐待战俘,要战俘生不如死。相比起来,以色列人对战俘一般都采取直接杀死,并在日落前将尸体示众的办法。在当时的社会实践中,以色列人是对战俘的人格更尊重的一方。虽然有这种虐待的行为,神却借此将参孙自己失败的教训告诉了他和我们今日的读者,那就是我们犯罪时,灵里就瞎了眼,被罪的牢狱拘束,也在为魔鬼推磨)
然而他的头发被剃之后,又渐渐地长了起来。(注解:或者是说,参孙在忏悔中找回了对神的信靠和与神的关系)
非利士人的首领聚集,要给他们的神大衮献大祭,并且欢乐。因为他们说:“我们的神将我们的仇敌参孙交在我们手中了。”
众人看见参孙,就赞美他们的神,说:
“我们的神,
将毁坏我们的地,
杀害我们许多人的仇敌,
交在我们手中了。”
他们正宴乐的时候,就说:“叫参孙来,在我们面前戏耍戏耍。”于是将参孙从监里提出来,他就在众人面前戏耍。
他们使他站在两柱中间。参孙向拉他手的童子说:“求你让我摸着房屋托房的柱子,我要靠一靠。”(注解:参孙也摸到了敌人力量的根基,他们的神是虚假的。他们的力量来自于他们的残忍和骄傲。)
那时房内充满男女,非利士人的众首领也在那里;房的平顶上约有三千男女,观看参孙戏耍。参孙求告耶和华说:“主耶和华啊,求你眷恋我。神啊,求你赐我这一次力量,使得我在非利士人身上报那剜我双眼的仇。”参孙就抱住托房的那两根柱子。左手抱一根,右手抱一根,说:“我情愿与非利士人同归于死。”就尽力屈身,房子倒塌,压住首领和房内的众人。这样,参孙死时所杀的人,比活着所杀的更多。
参孙最终死了,神也应许了他的所求。他似乎死而无憾。然而我们当为他做更深的忏悔,因为他的双眼瞎了,虽然是非利士人直接加害的,起因却是他自身灵里的瞎眼。
摩西五经中多次提到祝福,以色列和摩西都在生命最终为以色列人留下了祝福。《约书亚记》中,因为神是在同时行审判,所以只是很轻地提到约书亚对以色列人得地的祝福。后来大卫王朝,大卫王去世时,没有提到祝福,却提到了大卫王对神的赞美。这与大卫王作为世俗君王的身份是有关的,也与大卫王所在的犹大支派,本身的名字就是赞美有关。祝福可以理解为对后人有深远影响的一种正面信息或精神内涵(从中文字拆开来看,也可以说是给神启示给人一个兄长及一块田,正好是兄长式的保护和关爱,以及进入应许之地的意思)。《新约圣经》里,也多次提到神的祝福,基督耶稣传道开始,就提到了著名的“八福”,说明哪八类人容易得到天国的祝福。
《士师记》整篇都没有提到祝福这个词。有可能这与作者写作的文字风格有关,我们不能强求每个作者的文字风格都是一致的。但我们也同时相信《圣经》所有的篇章,都是受圣灵感动写下的。也就是说,另外一个可能,就是英雄主义本身的一个缺陷,是英雄行为的拯救往往是直接的生活或**生命层面的拯救,而不是灵魂的拯救。
强调一点,神是肯定英雄主义的。《士师记》中多次提到神兴起这些英雄形象的士师,也在各样的情形下与他们同在。神也是因为爱而管教人的神,所以会将英雄主义可能遇到的各样陷阱,启示《士师记》的作者记录下来,给后人做警戒。
在现代社会里,我们也不能盲目地抄袭电影或文化中的英雄主义,因为那些内容往往不考虑法律的因素。有一位基督徒的家长分享的,如何教小孩子看电影的秘诀,是告诉孩子,电影里的英雄做的事情不能轻易去学。最能帮助人的,是不要去做电影里的坏蛋,这个一般是比较容易做到的。
这里还有一个隐藏的线索。神在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和进入迦南地的时候,自身直接使用了超自然的能力,帮助以色列人建立信心。在这段时间,神却是让人自身体会一些超自然能力的使用,并通过人完成神想做的事工。神通过数百年的时间完成这种转化。这是一种帮助人建立自身能力和信心的手法。
正如我们介绍过的,现代社会中,受科学观念的约束,很多人难以相信超自然的事情。即使这些事情发生了,看起来也是模糊不清,很难确定的。因为科学的特点是重复验证,自然无法验证超自然的事情,只能凭信心接受了。但我自身的体会,以及和其他基督徒接触的过程中,都能察觉到一个现象,那就是刚刚信神的时候,往往都能体会到一些超自然的内容,帮助建立信心,慢慢地,这些内容就越来越少了。这完全符合《圣经》的启示。
………………………………
第31章 耶和华神对普通人的爱
在《士师记》之后,《圣经》突然插入了一个与传统的历史记载法截然不同的新篇章《路得记》。这部经文记载的,是一个丧夫丧子的寡妇与她的儿媳妇怎样相依为命,又怎样在以色列的土地上得到神的怜悯和照顾,最终由苦转甜的故事。
《圣经》共收集了66卷经文,其中《旧约圣经》收集了39卷经文,《新约圣经》收集了27卷经文。有一个简略的数字组合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圣经》经文的数目:3x9=27,3927=66卷经文。根据《圣经》经文的说明,这些经文都是在圣灵的感动下,由以色列人写成的(基督耶稣的初期信徒,也都是血缘上的以色列人)。至于《旧约圣经》与《新约圣经》的联系和区别,我们实际上已经在介绍,有机会将进一步介绍。大多数《圣经》经文有学者们公认的作者,比如说摩西五经,学者们基本承认是神的忠实的仆人摩西写的,所以我们也比较容易了解和相信他受圣灵感动而写作的过程。也有一些经文的作者无法考证,比如说记载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地的《约书亚记》,在迦南地初期生活的《士师记》以及我们即将分享的这篇《路得记》。
为了帮助现代读者学习,《圣经》也有多种出版形式。对于大多中国人来说,最能在生活中帮助人的,是《圣经》的灵修版。我在写作时,参考的主要是《圣经》的新国际版研读版。该版本对《路得记》的文学特色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路得记是一则希伯来文短篇故事,写作技巧精湛。文笔简练、生动、温馨、优美,深具戏剧效果,在圣经历史叙事中无出其右者,实得希伯来叙述文学之瑰宝。”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的文学成就,是与文学的主题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正因为这是对一个丧夫丧子的寡妇和一位忠实地爱她的儿媳的人生故事的叙述文,才能深深地打动耶和华神埋藏在我们心中的同情,取得如此高的文学成就。
《路得记》开始,介绍了在士师时代,因为国内的饥荒,一个犹大支派的以色列人以利米勒带领他的妻子拿俄米和两个儿子基连、玛伦到异族(摩押地)寄居,后来他的两个儿子娶了当地的异族女子为妻。然而此人和他的两个儿子先后去世。剩下他的妻子和两个尚未生育的儿媳俄珥巴和路得。
婆婆拿俄米准备回到故乡,因为她们听到耶和华神眷顾孤寡,赐粮食给他们。《路得记》1:8…21,拿俄米对两个儿媳说:“你们各人回娘家去吧,愿耶和华恩待你们,像你们恩待已死的人与我一样。愿你们各在新夫家中得平安。”(注解:拿俄米在苦难中也不忘为她的儿媳求耶和华神的祝福。她情愿这一切苦难只影响自己,愿两个年轻的儿媳有自己的前程。其实她是这中间最需要他人帮助的,也是被这苦难影响最大的。)
于是拿俄米与她们亲嘴,她们就放声而哭,说:“不然,我们必与你回本国去。”
拿俄米说:“我女儿们啊,回去吧,为何要跟我去呢,我还能生子作你们的丈夫么?我女儿们啊,回去吧,我年纪老迈,不能再有丈夫,即或说我还有指望,今夜有丈夫可以生子,你们且能等着他长大呢?你们且能等着他们不嫁别人呢?(注解:这是一段情词恳切的劝告。说明拿俄米是真心地在考虑她的儿媳的一生。当时一个家庭里没有男性,生存就是一个极大的困难。另外当时的价值观中,妇女本身也有生儿养女的义务。)
我女儿们哪,不要这样,我为你们,甚是愁苦,因为耶和华伸手攻击我。”(注解:拿俄米或许觉得是自己的罪,受神惩戒。大多情形下,人不见得清楚一件灾难背后神的意图。承认是神的惩戒,是一种常见的谦虚的态度。伴随的行为就是要更爱他人,想法弥补和悔改等。尽管神的意图不一定就是惩戒,但人这样做,大多情形下于当事人是有益的。)
两个儿媳又放声而哭。俄珥巴与婆婆亲嘴而别,只是路得舍不得拿俄米。拿俄米说:“看啊,你嫂子已经回她本国,和她所拜的神那里去了。你也跟着你嫂子回去吧。”
路得说:“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随你,你往哪里去,我也往哪里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哪里住宿。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在哪里死,我也在哪里死,也葬在那里。除非死能使我们相离,不然,愿耶和华神重重地降罚与我。”(注解,路得能说出这番话,代表着神对她的拣选,也代表着圣灵的感动。这不仅仅是靠拿俄米的爱能感动出来的。另外一个儿媳的选择才是一般人的反应。)拿俄米见路得定意要跟随自己去,就不再劝她了。(注解:拿俄米既尊重路得的意见,更是对神的尊重。拿俄米自己的义,是想媳妇有一个好的未来。跟着她自己的结局如何她并不知道,甚至也无法想像。但她却不以自己的义胜过神的义,而愿意服从神的安排。现实生活中,很多心肠好的人在这时候往往做错,将能够成就他人的义的机会推掉。《路得记》的后续经文显示了路得后来得到的神的赐福。若此时拿俄米一意孤行,这机会就浪费了,拿俄米自己也会一生孤苦而逝。)
于是二人同行,来到伯利恒。他们到了伯利恒,合城的人就都惊讶;妇女们说:“这是拿俄米么?”
拿俄米对她们说:“不要叫我拿俄米(‘拿俄米’就是‘甜’的意思。)要叫我玛拉(‘玛拉’就是苦的意思。)因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我满满地出去,耶和华使我空空地回来。耶和华降祸与我,全能者使我受苦。既是这样,你们为何叫我拿俄米呢?”(注解:拿俄米并不完全明白神的意图,她依旧认定这是神对她的惩戒。她的确被异乡的经历倒空了,但神也用爱充满了她与路得,并在后来将更美满的,在以色列地的生活以及与生命的继承有关的祝福赐予了她。)
后来,路得根据当地人对摩西律法的实践,到禾场拾穗维生。她到了一个敬重耶和华神的富有的义人波阿斯的地中。波阿斯听到了路得真心跟随婆婆的故事,就被感动而要求使女特别照顾她。这使得拿俄米燃起了希望。这时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巧合,那就是波阿斯是拿俄米丈夫的本家人。根据摩西的律法,波阿斯有权利和义务娶路得为妻,为拿俄米的丈夫家留后。当然,我们会惊讶,为什么拿俄米这样一个妇人,对摩西律法如此精通呢?从一开始拿俄米劝路得离开的情节看,拿俄米在异乡时应该是不知道这个律法细节的。我们可以大胆地想像有祭司或其他神职人员被拿俄米的孤苦和路得的义感动,特别给拿俄米做了说明。也有可能为这样的妇女找出路,本身就是这些神职人员的职责。我们甚至可以想像本书的原始作者就是将这个将律法细节告诉拿俄米的人。
总之,拿俄米授意路得向波阿斯求婚。
然而律法的规定中,还有另外一个障碍,应该是拿俄米丈夫家中最亲近的男性亲属有娶路得为妻的优先权。波阿斯尊重律法,就有以下一番安排和作为:《路得记》4:1…11,波阿斯到了城门,坐在那里。恰巧波阿斯所说的那至亲的亲属经过,波阿斯说:“某人啊,你来坐在这里。”他就来坐下。(注解:古人在小城镇的门口议事,是因为那地方人来人往,这样议事的结果就容易被公众监督。这体现了一个公平的原则。中文里,表示承诺的许字,是一个言,一个午组成,那是因为中午最热,人们会放下农活休息,并聚集在一起。这是最容易保证一个承诺的公信力的时候。根据《路得记》后来的介绍,那段介绍可能是后人添加的,路得成了大卫王的曾祖母。这也说明路得记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士师时代的末期。那时城镇化已经开始兴起,但议事的风格却还有乡村时代的特色。波阿斯为人被受颂赞,对话中自然会用那人的真名。但下面的经文可以看出,那人做的事情,按当时的道德习惯看,是羞耻的,因此是经文的作者避免提那人的名字。)
波阿斯又从本城的长老中拣选了十人,对他们说:“请你们坐在这里。”他们就都坐下。波阿斯对那至近的亲属说:“从摩押地回来的拿俄米,现在要卖我们族兄以利米勒的那块地。我想当赎那块地的是你,其次是我,以外再没有别人了。你可以在这里的人面前,以及本国的长老面前说明。你若肯赎就赎,若不肯赎就告诉我。”
那人回答说:“我肯赎。”
波阿斯说:“你从拿俄米手中买这块地的时候,也当娶死人的妻摩押女子路得,使死人在产业上存留他的名。”(注解:这个解释真正地体现了摩西律法的精神。赎地看起来是土地买卖。但娶寡妇为妻,为原亲族留后,却是一种义务。也就是说,这花钱赎回的地只是代经营,最终是要还给亲属的女方生下的后人的,并以亲属的名往下传承。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这实际上是要人做一件很有意义的慈善,也保证了寡妇被娶后的权益。)
那人说:“这样我就不能赎了,恐怕于我的产业有碍。你可以赎我所当赎的,我不能赎了。”
(从前以色列中要定夺什么事,或赎回,或交易,这人就脱鞋给那人。以色列人都以此为证据。)(注解:这大概是整理经文者特地添加的注解经文。从现代的角度看,算是原经文)
那人对波阿斯说:“你自己买吧。”于是将鞋脱下来了。(注解:神允许人按自由意志做事情。按我们俗话说的,强扭的瓜不甜。这也说明了血缘关系上最亲的,不如真的动了仁慈心的。)
波阿斯对长老和众民说:“你们今日作见证,凡属以利米勒和基连、玛伦的,我都从拿俄米手中置买了。(注解:那块地因为无人耕种,或许已经荒芜。从以利米勒饥荒时出逃的情形看,或许也不是特别肥沃的土地。但波阿斯愿意当众赎买,这样当众的交易定是本着公正且可能溢价的方式进行的)又娶了玛伦的妻摩押女子路得为妻,好在死人的产业上存留他的名,免得他的名在本乡本族灭没(注解:也就是说,地的产权其实还是属于拿俄米的)。你们今日可以作见证。”
在城门坐着的众民和长老都说:“我们作见证。愿耶和华使进你家的这女子,像建立以色列家的拉结、利亚一样。又愿你在以法他得亨通,在伯利恒得名声。又愿耶和华从这少年女子赐你后裔,使得你的家像他玛从犹大所生的法勒斯的家一样。”(注解:波阿斯是一个敬重耶和华神的人,经文记载,他平日也在颂赞耶和华。所以他做了这样一件美好的事情时,众人很自然地向神呼求,希望神祝福他。他玛是犹大的儿媳,她为犹大家延续后代的义举,可以参见《创世纪》第38章)
最终拿俄米的结局,是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的一种美满的结局。路得生的孩子成了她的养子,这使得她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任务,且老年有靠。她也在当地妇女中得到了尊重(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路得记》4:14…15节,妇人们对拿俄米说:“耶和华是应当称颂的,因为今日没有撇下你使你无至近的亲属。愿这孩子在以色列中得名声。他必提起你的精神,奉养你的老,因为是爱护你的那儿妇所生的;有这儿妇比有七个儿子还好。”
《路得记》是一篇情词感人,文笔优美的经文。为了帮助大家在一个崇尚科学的环境下信神,请允许我在这里比较扫兴地用科学的方法做一些延伸解释。愿神原谅我。
这篇经文显示出古代的人们很看重家族的传承。拿俄米在那样的困境下,也没有忘记家族传承的义务。所以她才会不断罪己,认为是神惩罚她。我们可以从进化论的角度,看一下神对爱和生命传承的重视。
科学届对有关物种的衍化进程已经有很深入的研究,并按时间构成了一个树状的分布。我们不妨宏观地看一看这个物种树,就会发现推动物种衍化的并不仅仅是物种对自己生命的重视,更重要的是物种对后代的重视(我们可以将这种重视称为爱)。最简单的例子是鱼在水中繁殖,看过《finding nemo》电影的人,都知道那个环境下养育后代的风险有多大。于是就出现了两栖动物。我们可以看到有两类两栖动物,一类是在水中产卵,并上岸猎食的,如青蛙类。一类是在水中猎食,并上岸产卵的,如鳄鱼、龟类。人们喜欢青蛙王子,讽刺鳄鱼,其实从物种的角度讲,鳄鱼所处的分支贡献更大,从其中衍生出了鸟类和哺乳动物类。哺乳动物对后代的爱护显然是最高的,所以成为了物种的最高成就。而人的生育困难则将母爱发挥到了最大。所以从上帝的造物上,我们当相信上帝对爱是非常看重的,我们也当相信“神就是爱”的启示。我们也当相信古人看重家族传承,是符合神的心意的。
即使是现代,一个人去世后,英文也会说“he is survived by his son, someone and his daughter someone”。翻译过来,就是说他的生命在他的儿子某某,和他的女儿某某身上延续下来了。根据《新约圣经》的启示,人类社会也会有终结的一日。所以我们生命最终的延续,还是被神救赎,并获得神赐予的永生。《路得记》体现了对拿俄米的救赎和对她的夫家的生命的延续。而这延续的家庭,最终成为了古以色列国君王大卫的祖先,也成了基督耶稣在人世中名义的父家的祖先。
这段经文还否定了对异族的歧视。神拣选了摩押女子路得,成就了这件美好的事情。这段经文也告诉我们血缘关系不如慈爱的心可靠。波阿斯并不是血缘上最亲的,但他的义举却远远地胜过了那位血缘最亲的亲属。这段经文也鼓励女性主动地追求幸福生活。路得并没有因为自己跟随婆婆就骄傲,反而是谦虚地去田角拾穗。当机会来临时,她也在婆婆的劝导下主动地向波阿斯求婚。我们追求神的爱,就要有路得追求波阿斯那样的勇气。当人有这样的勇气的时候,神自然会为我们扫除一切障碍,就像波阿斯扫除迎娶路得的障碍一样。
这不仅是《圣经》的突然转变,从历史的框架,重要的领袖和英雄中,上帝突然转向一个普通人的生命。这也是一个转折,上帝突然停止使用所有的超自然的力量,但在一个弱女子的仁慈和爱的心中,显示了他强大的能力,并从那里诞生出大卫王国。
现在我们正处在一个强调人性的时代。让我们仔细观察拿俄米的甜美人性,以及生活的苦涩如何使它更甜蜜。我们知道中国人中母亲和儿媳之间的关系是最常见的经常造成不断冲突的关系。想像一下,如果拿俄米在儿子死之前与她的媳妇有这样的冲突,她就不会有机会对她们讲那些圣经中记载的话。另一方面,这本书被命名为路得,但我的介绍和经文的内容更多是关于拿俄米,好像她是真正的主角。那些命名这本书的神职人员错了吗?还是他们只看重路得是大卫王的曾祖母的身份?
路得的确是这是故事的中心。她是在看不到任何未来的希望的时候,凭自由意志做的决定,只有她慈悲的心照亮了这些强大的话:“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随你,你往哪里去,我也往哪里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哪里住宿。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