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家藏春秋-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诼沂酪才宸性都蔡倒郎退奈耍屯饨髂弦淮25石田庄连同一座房产卖给爷爷。当即命管家带两个伙计领爷爷去看,谢过大老爷,爷爷跟随管家来看田庄。25石田,一冲两塝,冲上东北一口3石水面拦冲大堰,大堰稍东边接胡大冲水,西北接万大冲水,浅滩处芦荻菖蒲水草茂盛,水鸟野鸭成群,偶听得孤雁哀鸣,西南一2石水面当家塘保证塘下一冲两塝良田灌溉,满塘菱藕飘香,正值采拮之季,三两农家姑娘轻摇木橹穿行荷花绿叶间,爷爷闻得沁心荷香,看着盛开的莲花随口诵道:

    白藕入泥穿地里,

    倒悬朱笔点天文。

    不禁想起清代吕符惠诗:

    十里芙蕖冉冉香,

    平湖清浅漾波光。

    移舟更向花深处,

    人坐莲沄六月凉。

    管家领爷爷看房子,前厅十间,后堂十间,两包厢,典型的四合院,座西朝东,四柱落地,大拖小,中间天井院,院内一口大井,供洗炊用水。正西小山丘地势渐高很接地气,正东紫气东来迎旭日,门前一大一小两口氹,水清见底,一泓涟漪水生金,左右正前视野开阔,爷爷认定这是个居家生息耕作发家的好地方。

    交割了手续,定了。

    (本章完)
………………………………

第13章

    几年田园耕耘和作坊经营家庭越来越殷实,乡里乡外多少有点名声。这天小太爷从城里遣人送来密信约爷爷去城里有要事。爷爷来到御喜厅拜见小太爷,他告诉爷爷驻扎在西乡牛王寨的新四军运粮船在长江出事沉没,一百多石粮食损失了,新四军断粮,我们得想办法援助。城里国民党一三八师四一四团封锁了东南西北四条主要道路,来往行人等都要严格搜查,小太爷的轿子无法出城,这才约爷爷进城商议支援方案。傍晚,爷爷回家,以加工大米为名,秘密收集了200石稻加工成大米,叫三五个伙计用独轮车分批送往牛王寨新四军驻地,聊补无米之炊。新四军副师长郑中华代表新四军指挥部接受捐粮,并写信给小太爷对爷爷他们的爱国精神给以褒奖并表示感谢。

    爷爷这次做了大事,他懂得这是件惊天的大事,如果被人知道是要杀头还有株连家人的,他既高兴又害怕在家几天不出门,奶奶不知他为什么,以为他是想念老三正松,就百般安慰。

    屋漏偏逢连阴雨,破船又遭顶头风。傍晚,汪二爷派人送话要爷爷出一个挑夫给国民党四一四团送东西,爷爷知道这哪是什么挑夫分明又是汪的报复阴谋。就叫来人带话回去说抽不出人,老三已经被抓走了。第二天一早,来人说汪二爷有话:不出人也行,得给20石米顾人。天啦!这不就是敲诈吗!这还有天道吗!爷爷气急了,把竹烟袋朝门外一指:

    “滚!滚远远的!”

    来人就是汪家的狗,狗仗人势气急败坏狼狈逃窜,鼻子里蹦出一句:

    “我滚,等着瞧。”

    这狗回家添油加醋上了爷爷一本,汪美章恼羞成怒,下午日落时分亲自带四个人来到爷爷家,不请自坐,皮笑肉不笑:

    “二爷发财,近日没来造访。”

    “有什么话就说不必客套了吧!”

    “二爷爽快,你看你是出人呢还是出钱呢?总得为政府出点什么吧?”

    “你们不要欺人太甚,你不是把我儿子抓去了吗?还要怎样!你家为政府出了什么呀?”

    汪美章今天是有备而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就露出狰狞面目恶狠狠冒一句:

    “你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老三走了不是还有老四老五吗?你到底出人还是出钱给一句痛快话。”

    “人我已经出过了,钱没有!”

    汪看软的不行了就对手下递了个眼色,四个人饿狼扑食般将爷爷按倒,绑在长板凳上用准备好的辣椒水往鼻子里灌,又辣又呛手段非常残忍,爷爷哪吃得了这苦啊!奶奶见状,小脚一拐一拐的哭着求情说:

    “宋二爷行行好,放过他,我们天把凑钱给你送去。”

    爷爷被辣椒水呛得上气不接下气,汪美章看奶奶求情就顺水推舟借坡下驴:

    “好,今天给二奶奶面子,三天之内把人或钱送到,否则会加利息的哦。”没等回话手一挥扬长而去。

    奶奶忙叫老四老五和伙计们把爷爷松开扶起来,叫取些醋用棉花轻轻往鼻子里蘸,并用凉水慢慢灌洗鼻腔。爷爷这次精神受到致命打击,在家休养几日。树大招风,他和大伯爷商量尽快让老四老五成家分出去。大伯爷非常赞成。和奶奶商量之后爷爷带老四和老五祥来到八里熟悉田庄环境,和、祥看了非常满意,认为这里就是他们憧憬中的家园。爷爷放心了,准备择日托人给他们说媒。晚饭时,爷爷正在自斟自饮,小爷爷来了,

    “听说你在八里买了田庄准备把老四、老五分到那边去?”

    “是的,听谁说的?”

    “老大说的,他对两个侄子孤单单到那里不放心,想叫我陪他们过去,不知你在那里买了多少田,够不够我们的?”

    爷爷看小爷爷是真心的,就把实情告诉了他,小爷爷认为25石田一分为三,房子一分为二,再另做一份新屋。爷爷认为这也不错,好在有叔子过去陪伴两个侄子,我也就放心多了。

    (本章完)
………………………………

第14章

    第二天,爷爷请来大伯爷、三叔爷、小叔爷商定分家事宜。爷爷介绍了新置田庄的位置等情况,大伯爷按家规习俗安排,

    “按照爷爷想法,小叔爷带老四和、老五祥过去住,小叔爷这边房产田地交老二正志居住耕种,新庄房子按南北对分,老四正和住南,小叔爷住北,田,小叔爷三分之一,老四正和、老五正祥三分之二,以后兄弟自分,给老五正祥另盖新屋五间,耕牛、犁、耙等爷爷配给。”

    就这样,次年三月赶在春耕农忙前小叔爷带两个侄子举家迁到八里,在当地顾了十来个伙计,从此开始了新的生活。

    奶奶哪里舍得儿子们就这样分开啊,整天魂不守舍的生活着,爷爷是一家之主,男人,不能象女人一样,打掉牙往肚里吞,外表装得若无其事,实际精神自此开始错乱,说话往往言不由衷,心挂两头,白天在小河沟,日落去八里,黎明再回来,日复一日从不间歇。

    大伯另立门户以后,顾了一个长工、农忙时根据需要请短工。大妈丁氏主要操持家务,纺纱织布,做衣做鞋。他们接连生了三个女儿,大女儿五岁了,小女儿刚四个月,大妈不幸染疾不起,半年后不幸病逝。下午四时许,爷爷正在喝酒,准备吃点就去八里,突然送来噩耗,晴天霹雳五雷轰顶爷爷眼前一黑一头栽倒地上,奶奶见状大呼:

    “快来人啊,救命啊,他爷爷摔倒啦!”

    老二志,大伯爷、大伯爷奶奶、三叔爷和其他伯伯叔叔飞快赶来,大伯爷叫把爷爷轻轻扶起让他平躺在床上,轻轻拍着爷爷胸口,奶奶端来一碗糖水,大伯爷接过用勺子慢慢喂了几口,爷爷醒过来了,大伯爷问,

    “你怎么了?为什么晕倒的?”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啊,老大正茂的妻子丁氏没了。”

    在场人听了大为震惊,奶奶呼天号地哭得死去活来晕了过去,大伯爷奶奶赶快抱住弟媳长弟媳短的喊着,安慰着,自己眼里也满是泪水。

    爷爷稍微平定些,马上叫老二正志媳妇胡氏在家陪伴奶奶,自己和大伯爷、三叔爷、正志、其他伯伯叔叔匆匆赶往瓦屋去料理丁氏后事。爷爷命人前去请来丁氏父母长辈,商定在八里与新庄田相邻的东南另买三石田(后称外三石至90年代),在田北小山葬坟,取南,坤向,若今后正茂生子,立长子为其子并取“立”字名。善后处理完,爷爷叫人把茂的三个女儿带回交由奶奶安排抚养。

    小太爷和教育部长是同学,辞官回家后,与教育部长书信不断。这天,小太爷正在书房看信,爷爷进来,开门见山,

    “小太爷,你看我几个孩子都长大成家立业,只有正青还小,我想盖几间屋,请位先生办个私塾来教他,不知你认为可否?”

    爷爷的想法和小太爷不谋而合,这几天小太爷正在考虑发展桑梓教育

    “你和我想到一起了,不是正青一个孩子,家乡的孩子都应读书受教育。教育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我也在想,在这个乱世之秋,流氓匪患成灾,人们在茫茫黑夜而上下求索,怎样才能摆脱这局面,谁能解民族于倒悬、救百姓于水火呢?”

    “文化,它是历史的载体。文化的档次,就意味着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精神的档次,历史的档次。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要想灭掉一个国家,就一定先要去掉它的历史。那么也就是说,让这个国家的人不知道他自己的历史,不认同他的文化。所以文化,它是历史的载体,历史,就通过文化体现出来。我们常常讲,我们是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的古国。我们五千年的历史从哪体现出来?就是从我们的文化的传统中间体现出来。那么语言文字呢,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载体,语言文字呢就是文化的载体。所以文化,语言文字,在构建文化传统中间可以说起着一个主导的作用、根本的作用。”

    “小太爷的意思是想办学,教孩子们学文化,使中华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得以传承?”

    “是的。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炎黄子孙的心灵里渗透着华夏文明的血脉。最适合中华儿女成长的精神营养,无疑是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构成一个民族自身特色的重要内容,是维系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

    教育立足于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又是通过文化传递才得以实现的。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离开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习,缺少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染,其发展不可能是健全的,这不但因为没有得到后天的滋养,而且因为缺少了先天的接续。”

    “小太爷有没有什么具体打算呢?”

    “我正在和我的老同学教育部长联系。回国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现代先进技术,一打就垮;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优秀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就不打自垮。”

    这次交谈,爷爷深深佩服小太爷对教育和文化的洞彻分析,他透过字句看到小太爷博大胸怀。

    想法成熟后,小太爷联系邑内士绅捷三、子绳等人,在杨柳依依的绣溪河畔开始筹款营建桐江中学堂,历时两年,校舍建成,受小太爷等人之邀,书法家陶欣然挥毫,为刚建成的“桐江中学堂”题写了横匾。小太爷是当然的校长。

    当年秋高气爽的日子,桐江中学堂正式招生,崭新的学堂敞开怀抱,迎来了第一批30名学子,正青也入学了。从此,绣溪河畔有了朗朗读书声。《礼记读本》的作者,有“孤桐绝唱”之称的古文家其昶先生在此设坛讲学。一时间,桐江中学堂内群贤毕集,人文荟萃。这些学生风华正茂思想活跃,经常邀请小太爷讲一些时政要闻和南方形势。

    小太爷把他们当自己的孩子培养,他要通过教育为个人架设起生存的桥梁,满足个人基本的生计需要和生活需求,重视人文、注重素质,注重整个人格的养成,为他们营造一个其乐融融的全新的学习环境,不断改革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在对孩子施以知识教授的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得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本章完)
………………………………

第15章

    四一二和七一五***政变后,**桐江特别支部于八月间建立,杨树仁从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回桐江,在国民党县党部工作,以合法身份从事农协、学联工作,在桐江中学堂成立了学生联合会。

    这天,杨树仁来到御喜厅拜访小太爷,在书房落座后,小太爷沏最好的茶,与杨对面坐下,轻轻为客人倒了一杯。杨恭敬的接过茶杯,茶香四溢,沁人心扉,杨呡了一小口,慢慢品味着,

    “哎呀,小太爷好功夫啊,能品上这么好的茶那是三生有幸啊!”

    “杨先生过奖了,这只是些粗茶,还不知你能不能喝上口?”

    “哪里哪里,小太爷过谦了。见茶如人啊!这茶品正如小太爷的人品。清茶无浊香四溢,人心无私品自高啊。”

    “在桐江,小太爷德高望重,我这次回来人生地不熟,今后还请多关照,特别是我负责学联工作,桐江中学堂学联还要请小太爷多支持和指导。”

    “听说杨先生刚从南方回来,见多识广,又受到专门培训,接受的新思想肯定比我们这穷乡僻野要多的多啊,一定能纵横捭阖。当然,今后有什么用得着我的地方,我责无旁贷。”

    小太爷和杨树仁谈了很多话题,杨向小太爷详细介绍了南方的形势,也谈了他想推荐一位教师进桐江中学堂。

    “小太爷,我有一个朋友,二十八岁,为人诚恳,精明爽快,洞明世事,他家父是私塾先生,他从小受父亲影响,饱读诗书,他想当老师,并一直对小太爷您的仰慕,一心想加盟桐江中学堂,不知小太爷您肯否?”

    “哦,既然这么看得起桐江中学堂,又是你的朋友,我还有推脱的理由吗?”

    第二天,在学堂办公室,杨仁正式向小太爷介绍了他的朋友郑向宁。

    郑向宁,178米个子,身着长衫,长形瓜子脸,青年头,浓眉大眼,未语先笑,非常谦和,充满活力。操一口南方口音。深深鞠了一躬,今后还请小太爷多多关照。

    小太爷也很喜欢这位青年,“我这庙虽小了点,但你可以尽量施展。”

    小太爷领他见了其昶先生并和学生见面。

    郑向宁自此开始了他的教书生涯。这位新来的老师博古通今,平易近人,很受学生欢迎,既学生良师又是益友,总爱和学生打成一片。学生阿沐、柯泽洲、马小奎、叶正华、于昕怡等人干脆称他宁哥。

    四一四团团长于干,广西人,军校毕业,五大三粗,肥头大耳,18米个子,络腮胡,说话声音象铜钟,是亲日派。士兵们送他一首顺口溜:头发如枯松,两眉象乱葱,鼻子似铜铃,嘴巴象火盆,耳朵就象蒲草扇,牙齿好似棺材钉。

    副团长何伟,湖南人,35岁,军校高才生,178米个子,温文尔雅,未语先笑,谈吐很有文学修养。非常体恤士兵,战士们总是拿他和少帅张学良相提并论。他的文学底蕴是受其父亲影响,他的父亲是当地博古通今享用威望的私塾老师,何伟自幼就受到父亲的教诲和熏陶,深知民间疾苦。在部队在政见上和于总是不同,经常在会上僵持不下。于团长也一直心怀不满,处处打击排挤他。

    何团副见小太爷是经过世面做过官的人,对形势的分析、看法都有独到之处,在遇到烦心事时总要找小太爷聊几句,小太爷经常说“不要在意别人在背后怎么看你说你,编造关于你的是非,甚至是攻击你,人,各有各的位置,各有各的价值,各有各的理念,各有各的世界观,各有各的人生观,各有各的价值观。不随意苛求别人,不盲目要求自己,保持善良,做到真诚,宽容待别人,严以律自己,得与失,成和败,聚或散,都是人生的一种成长,看淡,心情才好,看开,日子才美。走得顺时,不必太张狂,就算你爬到了坡顶,终究还要走下坡路;走得快时,无须太得意,你的脚力总是有限的,不如放慢脚步把短暂的路走得精彩些;走得累时,莫要太哀叹,要知道歇一歇,经受了劳累,才知道坚强与珍惜;走得苦时,切勿太悲怆,生活里是没有绝路的,苦难是人生的梯,助你走出低谷和沼泽!”

    何知道小太爷与人为善忠厚善良,博古通今满腹经纶,与他交流受益匪浅,何出身书香,受家人熏陶,文化底蕴也很深厚,时不时也作赋吟诗,百字长联足以说明他的功底:

    一万里,纵横戎马,初持长戟,继建高牙,从吴越南征,幽燕北走,勾骊东渡,巴蜀西通;百战幸余生:回思斜照角瓜棱,犹说紫光留画像。

    六十年,阅历沧桑,昔日垂髻,今朝斑发;看凤台秋月,绣水春漪,黄陂夏莲,白石冬雪;再来寻旧梦:惟有晴岚冶父,重新钳宇听谈经。

    一来二往就成了忘年交,关系甚是密切。今天听说小太爷要到西乡看望爷爷,正好得空就坚持陪同,小太爷也就没拒绝。

    小太爷乘轿,何副团骑马,一行人在大门前停下,爷爷赶忙拉开大门,拿走门闸,往大门正中一站大礼相迎,小太爷、何团副进得厅内,小太爷上方落座,何座一席,其他人等各自坐倒,爷爷忙差人请来大伯爷、三叔爷等。

    大伯爷奶奶、奶奶、三叔爷奶奶和婶婶们杀鸡宰鸭,伙计们捞鱼捕虾,爷爷叫豆腐坊现做新鲜豆腐和绿豆粉条,忙活得热火朝天,象过节一样。

    (本章完)
………………………………

第16章

    酒过三巡,小太爷问及老三正松有没有消息,爷爷叹气说,“没有!”

    何团副问,“正松是谁?”

    小太爷说,“正松是爷爷三儿子,前几天被抓壮丁了,到现在没任何消息。”

    何说,“哦,这批壮丁送到立煌去了,回去我给打听!”

    小太爷安慰一番,爷爷说,

    “这些孽都是汪美章所为,他勾结日本人,成立自治会,充当日本狗腿子,上次日军轰炸潜川就是他送的信,丈着丈人在衙门,横行乡里,欺男霸女无恶不作,这斯不除西乡永无宁日。”

    小太爷对这一切了如指掌,何团副在衙门也听说过一些汪的所作所为,听爷爷这么一说何也恨之入骨,说,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爷爷你放心!”

    送走小太爷、何团副等人,爷爷微醺回房休息。

    次日,小太爷送信约爷爷进城。在御喜厅爷爷见过小太爷,聊叙之后小太爷觉得爷爷心情很不好,就没有把老三正松的情况告诉他,说,

    “今天天气还好,我们去斧山进香求菩萨保佑吧。”

    小太爷的话哪有不从之礼。

    在佛堂,觉悾秸汕胄√⒁恍新渥床瑁⑺夭涂畲秸芍佬√⒁际染疲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善哉善哉!”

    即吩咐由云禅师上酒,兴致正浓不知不觉已是月上柳梢,方丈请小太爷赋诗留下墨宝,盛情难却,小太爷提笔:

    游斧山访觉悾秸捎稍旗

    厌近嚣尘爱入山,禅房花鸟极幽闲。

    新霜丛菊苞犹绿,斜日高风色更蓝。

    一杆钟声如梦觉,数杯村酒已愁删。

    偶遇僧话宵忘倦,影上栏杆月半弯。

    爷爷晚上在御喜厅休息,第二天一早何团副过来陪小太爷、爷爷用餐,小太爷示意何把正松的情况告诉爷爷,

    “我自前天回来一直打听,得知正松在送往立煌时淋雨着凉,到了立煌就生病打摆子,病得很重,部队开拔时无法带他走,后无人管,把他留在立煌,可能死了,名册昨天刚送回来。”

    听后爷爷一语未发,两眼死死盯着御喜厅天花板一动不动,何团副急忙过去轻轻拍着爷爷胸口,半天爷爷回过神,

    “天理何在啊!这什么世道啊!”

    小太爷怕爷爷出什么事就准备派人送爷爷回家,何说,

    “正好今天我休息,我送吧。”

    小太爷说,

    “那怎敢劳驾,还是派人送吧。”

    何说,

    “这有什么,我穿便装不骑马,陪爷爷走走活动活动筋骨。”

    (本章完)
………………………………

第17章

    到家后爷爷一病不起数日。奶奶精心调理日见康复他心里总是牵挂小叔爷和老四正和、老五正祥。是日,强扶病体来到新庄,详细询问、了解农田耕作、账房收入、长短工雇佣、生活等情况。中午小叔爷摆酒,阖家团聚,爷爷把最近遇到和发生的事说了一遍,嘱托小叔爷、小叔爷奶奶多多关照老四、老五。由于精神接连受到打击加生病刚好,中午和小叔爷喝了点之后觉得头晕晕的,天又下起毛毛雨,越发提不起精神,就休息了,躺在床上万千思绪纷至沓来,终不成眠,静思:

    松的离世,永失我爱。念及松的音容笑貌,不禁潸然泪下。想起他被抓前的那两声呼唤,其中含有多少惊慌痛苦,真是痛彻心扉。如今,他的生命定格在18岁。松的早逝令人痛感生命的短暂。这是一个真切而残酷的事实,没有力量能够改变,只能默默承受。

    汪美章对爷爷实施了一系列的报复,也听老丈人说正松在立煌死了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