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大宋做农民-第1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光义道:“皇嫂不要担忧,我定保与之共保富贵!”

    赵光义转身对宝贵说:“快去‘武德阁’,请潘大人!”

    宝贵一路小跑到了“武德阁”,事态紧急推门而入。

    “潘大人,皇上驾崩了!晋王请你过去!”宝贵气喘吁吁地说道。

    朱明一边穿衣,一边问道:“怎么回事?昨天圣上不是好好的么?”

    “奴才,也不知道,昨夜晋王走后,圣上就就寝了,丑时十分,圣上有起夜的习惯,奴才进去伺候圣上时,发现圣上已经归天了!”

    朱明穿好衣服立刻跑了过去。

    “参见晋王!”朱明说道。

    “仲询,快起来,这是京城御林军和戍卫的虎符,你赶快调集人马,保卫皇宫安全,以防不测!”晋王扶起朱明交代道。

    朱明拿着虎符,调集人马,守卫着皇宫。

    天色渐渐亮了,一缕曙光照亮了汴梁皇宫,赵光义接过大宋的国玺,登上历史舞台,也将开始演绎自己的功过人生。朱明又一次辅助新帝登基,在命运的弄潮里演绎自己的别样“忠魂”。

    作为大宋的开国始祖,赵匡胤究竟是怎么死的,已经无从知晓。后世人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因病猝死,有人说他是被赵光义加害而亡,无法定论。总之,“斧声烛影”成了大宋第一悬案。也许,这个悬案,将永久地随着那个风雪夜尘封在历史尘埃之中。

    如果,赵匡胤真是因病猝死,那么他生前想要谁继承他的皇位呢?是他的弟弟赵光义吗?


………………………………

第四百二十一章:一饮而尽

    如果,赵匡胤是被赵光义加害的,那么当初“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时候,他重用赵光义,是不是也为此埋下了导火索呢?而他篡夺皇位,历史也将让他“出来混,迟早要还。”

    不管怎样,赵匡胤走完了他的一生,是不忠逆臣也好,是一代圣君也罢,只能留给后世人去评论了。不可否认的是,赵匡胤自建立起宋朝以来,通过努力,基本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四分五裂的局面,在后周世宗柴荣的基础上,为中原的统一做出了进一步贡献。

    自此之后,赵光义接过大宋的国玺,登上历史舞台,也将开始演绎自己的功过人生。

    赵匡胤驾崩两日之后,赵光义登基,成为宋朝第二代君王,是为宋太宗,改元“太平兴国”。

    赵光义任命其弟赵廷美为开封府尹兼中书令,封齐王,侄赵德昭为节度使和郡王,赵德芳也封为节度使。宋太祖和赵廷美的子女均称为皇子皇女,宋太祖的三个女儿为国公主。宋太祖的旧部薛居正、沈伦、卢多逊、曹彬和楚昭辅等人都加官晋爵,武将朱明重新启用,朱明进武德节度使,统领西北、岭南事务。

    话说公元977年的元宵佳节,受封的女子都需进宫恭贺,被封为“郑国夫人“的小周后也不例外,她配环插钗,穿戴齐整,来到皇宫。

    小周后随各命妇向皇后恭贺佳节,事后命妇们各自回归。

    小周后离开皇后所住宫殿,正打算回去,一名宫女跑来,说:“郑国夫人,皇后有请!”

    周薇问道:“皇后娘娘,找我可有何事?”

    宫女说道:“娘娘听说夫人,您女红甚妙,欲向夫人请教一番。”

    就这样小周后在宫女的带领下来到一处偏殿,宫女让她进内等候。

    小周后坐在屋中,只等皇后到来。一时无趣,突然想起李煜在被押解到开封的路上悄悄吟诵的那首《破阵子》,不禁低声吟道: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宵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巨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唱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小周后翻来覆去的低咏这首《破阵子》,茫不知时光流逝,夜幕已垂,哪里来皇后的影子?正焦急无奈,宫女们送来酒菜,安置在桌上,她本想问皇后为何还没来,又怕禁宫之中,言多有失,便暗自纳闷。

    宫女们也是一言不发,放下酒菜,便即退去。

    过不多时,只见一人跨进门来。小周后吓得一跳,忙站起身来。

    小周后尚未开口,只听来人说道:“夫人一向可好啊?”

    小周后不禁端详来人,但见他高威体胖,正要问来历,却又听那人说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谁见了朕都要下跪,夫人却可免此礼。”

    小周后本是聪慧之人,听他这么一说,当即道:“陛下圣安!”

    此人正是当今皇帝赵光义。

    小周后心中不由惶恐,暗忖:“明明是说皇后要来,怎么却是皇上来了。”

    赵光义见她面有忧色,安慰道:“夫人不必拘谨,同朕一道饮酒便是!”说罢,当先落座。

    小周后只得战战兢兢地走到桌旁,在下席位坐了,一时不敢动作。

    赵光义也不说话,连饮下三杯酒,方才说道:“夫人不饮酒,是要违抗圣旨吗?”

    小周后忙举杯喝了。

    赵匡胤笑道:“夫人倾城倾国,实乃天下难见的佳人儿!”

    小周后心知不妙,忙起身道:“陛下,奴婢该回去了。”

    赵光义缓缓说道:“朕就是要留你在宫中!”

    小周后闻言,退了两步,险些摔倒。赵光义霍然起身,扑了上去。

    那边李煜正等小周后回去,眼见天色已晚,始终不见她回归,心急如焚,走到府外观望。一直等到深夜,也没见到小周后回来。

    眼见正月将尽,李煜日夜担心小周后安危,这日大早又在门外等候,远远见一顶轿子朝府邸抬来,到了近处,轿中人下来,才知果然是小周后回来了,喜不自胜,忙迎上前拉住小周后的手,问长问短。小周后满脸憔悴,缄口不答,当先进门。

    直到夜里,行将就寝,小周后才将在宫中所有遭遇简略地向李煜说了。李煜无奈之下,借词抒怀,当即填下《乌夜啼》: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小周后看了李煜所填的词,亦是悲从中来,黯然垂泪,却在心中暗暗发誓,要报此大仇。

    自此以后,赵光义常以皇后要与众封赏的女眷磋商女红或赏花为名,强召小周后及众命妇一起入宫。闻名于天下的绝色美人小周后入宫“参拜皇后”之后,赵光义都要将她多“挽留”在宫中好几日。

    这一回小周应诏入宫,仍是被安排在一座偏殿。

    夜幕初降,赵光义急匆匆而来。

    小周后便即上前,笑脸相迎。

    赵光义心道:“以前她都是满腹委屈,今日却怎地大变了?”不禁狐疑满肚。

    入座以后。

    “陛下,近日朝事繁忙,婢子为皇上斟酒!”说着小周后,拿起酒壶,走向赵光义。

    赵光义看着妖娆的周薇,听着酒水注入杯中的声音,心一下在酥了,赵匡义端起酒杯,说道:“郑国夫人,今日如此善解人意,朕心甚慰。”说着就一饮而尽了。

    酒过三巡,赵光义看着眼前的美人,多媚骄恣,便亟不可待,毛手毛脚起来。一把搂住周薇的小蛮腰说道:“夫人,酒到这里便可以了,我等不要耽搁了这等千金良辰啊!”

    “圣上,奴家乃有妇之夫!如此不是长久之计啊!”说着,周薇推开了赵光义,身姿摇曳,绿裙飘飘,正如生机勃勃,一次次娇嗔的动作,已经使得赵光义迷失在妖娆中了。

    看着如醉如痴的赵光义,周薇一面婉拒娇嗔,成功的分散了赵光义的注意,一面悄悄从袖中抽出匕首,尽管她已然小心得不能再小心,却因过度紧张,把持不稳,“咣当”一声脆响,手中匕首掉落到地上。

    周薇吓得花容失色,连连后退,倒在了地上。看着地上的匕首,赵光义的酒到时醒了几分,要是别人,赵光义早就大卸八块了,可是看着软绵绵瘫倒在地的周薇,赵光义动了恻隐之心。


………………………………

第四百二十二章:当官算啥?

    赵光义拿起酒壶往杯子里自己倒了一杯酒,端起了一饮而尽,不温不怒地说道:“酒美,人美,但人心也要美!”

    说完,赵光义失落地走出了宫阁。

    隔了几日,赵光义仍放小周后回去了。

    ……

    话说,赵光义每次召周薇人宫,李煜就失魂落魄,坐卧不宁,彻夜难眠,望眼欲穿。

    原本李煜就是个性情中人,他丝毫不懂得掩饰自己内心的感情,每每借词抒情,任情感流露,杀身之祸悄然来临。

    又是一个七夕之夜,这天恰好是李煜的四十二岁诞辰,夫妻二人几杯就过后,诗情惆怅的李煜因沦落在异国,尊严和情感受尽凌辱,勾起了心中无尽的忧愤。

    李煜回忆起以前在金陵,自己的寿辰必定大摆筵席,群臣祝贺,歌舞欢饮。而如今孤零零的夫妻二人,好生伤感,不由触动愁肠,胸中的悲愤,一起倾泻出来,那些痛苦的、快乐的记忆汇到一起,决定再填一阕感旧词,终于用这首词道出了自己无限的心酸和一生的愁绪,由此也诞生了中国诗词史上最感人,流传久远的作品《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周薇看了李煜所书的这首词,心中的委屈迸然而出,不禁感慨万千,当即低鬟敛袂,轻启朱唇唱了起来,泪珠频频滴落,敲打七巧的悲哀。李煜看着泪光泛滥的周薇轻声吟唱,便乘着酒兴亲自吹着玉笛相和,哪管他人间悲凉。这一吹一唱,相和迭奏倒也宛转抑扬,音韵凄楚,动人心魄。

    然而,监视者窥伺在四周,早已听得明白,便即飞奔到皇宫,报告给了赵光义。

    李煜这边又是牢骚又是情绪激昂的填词,夫妻二人,两情款款,一唱一和,消息传到了赵光义的耳中,令赵光义勃然大怒,顿起杀机。

    赵光义立即命令秦王赵廷美带上皇赐御酒,前去给李煜祝寿。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赵光义心中的怒火已经烧的他难以承受,他立即召见齐王——赵廷美。

    赵光义对赵廷美说:“齐王,朕刚刚得知今日是‘陇西郡王’——李煜的诞辰;自打他远离故国,来到汴梁,也没过了好的寿辰,朕欲以前往,可是李煜是大词人啊,朕不通晓诗词,怕去了,让人见笑。所以想请齐王代朕去一趟,不知可否?”

    赵廷美早已知晓李煜才华横溢,对他十分尊戴,高高兴兴地说:“臣,愿前往!”

    “朕,没什么礼物可以送给‘陇西郡王’的,就送他一坛好酒吧!词人都好酒嘛!”说着赵光义就让人拿上酒来。

    ……

    话说,赵廷美早就想去见见李煜,只是迫于赵光义与周薇之见莫名的关系,不好前去拜见李煜,如见皇上让自己去,便开开心心地携带着御酒前往李煜府邸。

    正在煮酒消愁的李煜,见人了报说赵廷美来了。

    李煜便起身亲自迎接,说道:“不知齐王驾到,恕臣未能远迎之过!”

    赵廷美看着相貌堂堂的李煜说道:“哎哎,‘陇西郡王’客气了,本人十分欣赏郡王的才情,一直要来拜访,无奈政事繁忙,今日突然拜访不知有没有打乱郡王的雅致啊!还望郡王莫怪!”说着赵廷美向李煜拱了拱手。

    “齐王言重了,您能下榻我这‘陇西郡府’,已经让寒舍蓬荜生辉了。”说着李煜摆出一个“请”的姿态,对赵廷美说,“齐王,请移驾‘双鹊阁’我们共赏七巧美夜。”

    ……

    话说两人来到“双鹊阁”,赵廷美屏退左右,阁中只剩三人。

    赵廷美见周薇说道:“听说夫人国色天香,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突然来访,怕是唐突了夫人。”

    周薇见赵廷美如此彬彬有礼,便答道:“齐王,言重了;素闻齐王博学,今日能见齐王与我夫君在这‘双鹊阁’弄词话七巧,也是人生一大美事。”

    赵廷美一拍脑袋说:“本王,差点忘了正事,今日乃是郡王的寿辰,我乃奉圣上之命,前来贺寿的。”

    说着赵廷美亲自将御酒给李煜斟上,不料李煜饮下酒后,忽然肢体抽搐,手脚忽拳忽曲,头或俯或仰,面色煞白,身子头首相接好似牵机一般,不能停止。

    周薇见状吓得魂飞魄散,急忙双手抱住李煜,哭着问:“夫君,怎么了,您何处难受。”

    无奈李煜口不能言,倒在垫子,依在小周后的怀里,已是气息全无,痛苦而亡了。

    只听小周后泣道:“夫君,你是君王也好,乞丐也罢,我就爱你的才华!今日妾身随你到那阴曹地府,再做这苦命鸳鸯!”

    说完,奋力冲向墙壁,前额重重撞在壁上,当即身亡。

    赵廷美看到眼前的这一幕幕,突然明白了,仰天哀叹,无可奈何。

    赵光义得知小周后追随李煜而去,心中也自忧伤,但任凭他是万民之上的皇帝,也救不活周薇了。

    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七夕,李煜在他四十二岁生日时,盖为宋太宗赐牵机药所毒毙。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佳人已逝,史料仅有李煜卒,小周后亦卒同日,于李煜同葬。就无需再侮辱了。

    元人冯海粟就在图上题诗:“江南剩得李花开,也被君王强折来;怪底金风冲地起,御园红紫满龙堆。”?

    二月,钱俶再次经水路来到汴梁,朝见赵光义。钱俶没想到的一点是,刚到开封,整个都城都在传言,说宋朝即将出师吴越。他更不知道,这原本便是赵光义有意策划的。

    钱俶知道再也拖不下去了,何况自己已经身陷开封,谁知道赵光义会干出什么事来?倘若自己就此遭到囚禁,那可真是叫天不灵、叫地不应了。

    钱俶又想:“如果把吴越献给宋朝,仍然不失王公之位,虽然不如在吴越威风,但至少可以保全家族性命。”

    权衡利弊之后,钱俶急忙上奏赵光义,请天子接收吴越。

    赵光义看完奏折,心中暗笑,口中却道:“钱爱卿对朕一向恭顺,朕怎么会要他的国土呢?”


………………………………

第四百二十三章:人才

    时任宰相的赵普道:“钱王主动纳降,陛下为何不接受呢?”

    赵光义道:“当年他助我大宋攻克南唐,朕若接收他的国土,岂不叫世人将朕看成是忘恩负义的小人?”

    赵普便不再说话。

    这天夜里,赵普私下去找钱俶。两人一见面,赵普便道:“我是来给钱王献计的!”

    钱俶急忙邀赵普进入内堂,亲自奉上茶水,低声问道:“是不是陛下没有批准我的奏折?”

    赵普端起茶杯,缓缓呷了一口茶水,轻轻点了点头。

    钱俶叹气道:“这可如何是好?”

    赵普笑道:“钱王,您急什么?我先才不是已经说过,我是来给您献计的吗?”

    钱俶忙道:“对对对!宰相大人有何高见?”

    赵普道:“皇上的心思,我略懂一二。他想的是取一定要取,但要取得不失信义。钱王,您应该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了吧?”

    钱俶略一思索,旋即恍然大悟,忙道:“多谢宰相大人指点迷津!”

    第二天,钱俶再次呈交奏折,请赵光义收纳吴越。赵光义仍是决绝。

    第三天,钱俶再次上奏,说吴越入归中原,华夏一家,天下大统,有利江山社稷之类的话。

    赵光义看了奏折,赞道:“钱王深明大义,朕也自叹弗如!”

    赵光义最终还是接纳了钱俶的“好意”,下诏将吴越国定位两浙路,吴越十三州,五十五万多户人口全部纳入宋朝,成为大宋朝的子民。吴越国从此不复存在。

    钱俶投诚没过多久,割据“漳、泉”二州的王洪进效仿钱俶,纳土称臣。从此南边平定。

    如此一来,赵光义接下来要面对的是在契丹辽国庇护下的北汉政权了。

    宋太宗赵光义的皇位,得来多少有些不清不楚,他自己也是心知肚明,因此急盼建立不世之功,以盖世人口舌。

    南方的割据政权已经全部纳入北宋,赵光义便将目光对准了北方的太原。

    打仗首先需要钱,但是这一点太祖赵匡胤早已为他解决了。

    当年平定南唐之后,文武群臣进谏太祖,请加“一统太平圣君”,赵匡胤说:“燕云十六州、北汉都未光复,何来一统太平?”可见太祖的雄心壮志。他对“平北汉”、“收燕云”视为统一范畴的事,认为只要太原未下,燕云未收,赵宋王朝的统一事业就不能算是成功。

    平定北汉,唯有动武,这一点,太祖比谁都清楚。对收复燕云十六州,他却有另一番规划。他的谋略是和平赎买为先,和平赎买不成在武力攻取。为此,他将平定南方各个割据政权得来的府库金帛,以及每年赋税的剩余,全部存进“封桩库”。

    太祖曾说:“军旅饥谨,应当未雨绸缪,决不能到了亟需的时候,临时加重百姓的负担。石敬瑭割让燕云之地贿赂契丹,使得一方之民独陷外族之手,朕十分同情燕云的百姓。朕设立这‘封桩库’,等到蓄满三十五万贯,就会派遣使者去契丹谈判,只要契丹愿意归还燕云的土地和百姓,朕就将这些积蓄做位赎金,用以交换。倘若契丹不愿意,说不得,朕就用来招募天下勇士,攻打契丹。”

    很可惜,历史的命运没能让我们看到太祖——赵匡胤实现他的雄韬伟略,他却于风雪夜中的“斧声烛影”离奇驾崩。但是他却给即位的宋太宗赵光义留下了大笔财富。

    赵光义将先帝太祖设置的“封桩库”改为“内藏库”,攻伐北汉的军费不用再发愁了。但他心里仍是没底,召来朱明、曹彬征询意见。

    赵光义说:“前朝周世宗和本朝太祖皇帝,都曾御驾亲征太原,但就是没能平定北汉,难道真是因为太原城太过坚固,因而不能攻克吗?”

    曹彬回道:“周世宗时,大将史超在‘石岭关’一战便失败,使得军队士气低落,不得不还军。当年太祖皇帝亲征,碍于契丹援助北汉而受阻,太原城虽说坚固,但也并非想象中那样不可攻克。如今出兵也是时候了!”

    赵光义见朱明沉默不语问道:“潘爱卿,对太原一事怎么看?”

    朱明回道:“圣上,太祖既定方针“先南后北”的步伐以实现大宋统一大业,如今东南,西南以平定,臣同意曹大人的看法。”

    其实君臣三人的对话,又要说回到太祖身上。

    话说公元975年,北宋平定南唐,南方除吴越、漳泉两个已经臣服于宋的小割据势力外全部归入大宋版图。次年,太祖再次出兵北伐,命令党进、朱明、牛思进、米文义等领兵分五路进攻太原。其中,大将郭进领兵先后攻克忻、汾、代、沁、辽、石等州,形式一片大好。却在这时,开封皇宫中“斧声烛影”事发,太祖驾崩,宋军只得班师回朝。

    原本赵匡胤在平太原的形势一片大好,不料变故陡生,以至于功败垂成,却给即位的赵光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赵光义听了朱明、曹彬的话,心中主义已定。

    从整个宋朝历史来看,宋太祖时期,宋朝就有了崇文抑武的国策,太宗赵光义即位,对武将的猜忌尤甚,总会派遣外戚到武将身边任监军,说白了,就是监视这些身在外、功高善战的将军们的一举一动。

    话说在进攻太原是赵光义派田钦祚监视郭进,岂料田钦祚竟然激死郭进,使得太原计划一再搁浅,也正是有了太宗赵光义的宠信,田钦祚才敢肆意妄为,不把主帅郭进放在眼中。

    至于后来太宗得知郭进的真正死因,罢黜了田钦祚的内职,将他贬到房州任团练使,那也挽回不了失去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帅的损失。

    类似此类的“监军折帅”的悲剧事件,后头还有。

    太平兴国三年四月,宋军连续攻克太原城外围州县,使得太原成为一座孤城。没过多久,宋太宗赵光义亲率禁军抵达太原城下。他先是慰劳全体将领,接着发布手诏向北汉主刘继元劝降。

    尽管宋朝大军大举压城,北汉仍将希望寄托在契丹辽国。刘继元写好求救信,将书信塞入蜡丸之中,命密使插入发髻,火速前往辽国。


………………………………

第四百二十四章:三思

    密使趁夜潜出太原城,向着辽国方向疾奔,被宋军逮住。第二天,宋军将北汉密使押到太原城外,当着城楼上北汉将士的面,斩了密使的人头。北汉军士知道前往辽国求救的密使被杀,士气一落千丈,开始有将领偷偷出城归降。

    尽管如此,宋军仍是无法攻破太原城,太宗赵光义大怒,命令各将领冒死攻城。

    天武军校荆嗣领着一队人马攻上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