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极道之上-第1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亦无形影气象,故可见不可用、可用不可见。
此身未受气之先,在母胎中先受此物 受此物,然后生二肾,继生两眼,由而生心生肝生肺生脾、生九窍百骸四肢,而后人象具足。从此化化生生,俨然一小天地。而人第从流,不识还返,故有生老病死。哲人悯之,乃示斋心习坎成诀 : 诚以心即乾也,身即坤也,而离位在心,汞所自出 坎位在肾,有铅以生者。其中有窍日命门,南有黄庭,北有关元,古哲言之详矣,谓此中气便是大药者。
即身而论,命门一窍,左阳而右阴,具有太极玄牝玄影,不独气综一身,本与天地玄牝一孔通融。而人每患间隔者,以无真意,且由念杂耳 ! 故凡从事长生,只即命门一地,寂存不贰,时到机随,降降升升,行行止止,一任自然,勿忘勿助,数周运圆,先自归先,后自归后,不劳导引,亦自还返。能循不怠,后全返先,水仙可必。
盖以命门前乃气海,后乃尾闾,闾骨有窍,任督之总经,穿窍后透,
谓之循督。透脊达关,会于风府,上朝泥丸,复由泥丸下明堂、开天门、经鼻柱、由鹊桥降,合任于上池,共下重楼,直达绛阙,生生化化,放归下池,合汞入炉,一凭橐龠于中鼓动,谓之在大陶大冶,是为穷极人功。于斯而后,方可升从海后闾前虚穴而升,名曰归黄,盖以斯穴,黄道之天关,天仙之总持,承而应时采结,乃为圣胎 从而乳哺温养等等,概有成说,学宜详慎,乃得胎圆欲出时也。
然亦遗有成说,学须自间何如耳 ! 倘或孟浪顺出,为祸非细。若未初用继用终用玄诀、祖盖仿夫攒年簇月一诀也,踵而循行,步骤功况,历成熟径。学只一循道体,有而不有,觉而勿着,随机静动,则历关窍,自造玄玄,更有何后之得杂,何凡之不化乎 ? 准是行去。自造胎无凡后,故自无况非真,而婴儿出入,有何方所远近高下凡胜尔!
“此为人体〃关窍秘钥〃之术,本宫今日悉数传于你二人,时时铭记于心,自会有所领悟。待得来日亦传于后世之人,以壮我人族修士之声威!”地母缓缓道。
阿浪和琦儿两人,听罢人类始祖地母的话语之后,急忙跪伏在地,连连叩首不已。
地母良久之后,又是一声长叹,独自在缥缈的殿宇内,低语起来……
思,心中的田野,不会有秋季的收获,驻足于春之绚烂,繁茂于每一季,氤氲成一片文字,难成章节。鸿雁南飞,声断茗山之浦。欲寄尺素,关山难越。不奏流水,何惭知己?
凝想,寒冬把记忆冻为一幅幅画,不再随时间消融,或者凝为玉石,捧在手心。记忆的花园,繁花似锦,永不褪去,经年的香气。
静静的时光,无止息地流淌,忧伤的乐曲,幽幽地倾诉。透过阳光的影子,眼睛追逐落在地上的斑斓。逝去的,热爱的,存在的,跳动的,真实的现在。谁的欢笑,昨天的梦里?谁的眼泪,滴落在枕边?时间浸湿了,漫长的白昼。
凄凄落梅,琵琶一曲,伊人回眸,予之,半世繁华
萧萧古道,落叶诉情,醉人凄凉,为君,长伴孤寂。
淡淡红梅,琵琶悠悠,红颜掩面,披甲,战死不休。
谁是谁下一个轮回里,最刻骨铭心的那个人?又是谁用那伤感的手指,在书写着一个又一个的亘古传奇?
地母的话音刚落,阿浪和琦儿两人,就看到,湖底突然升起了漫天的氤氲雾气,远处如梦亦真的殿宇,看起来越发的缥缈虚无,仿佛只是一个梦境中的幻象,是那么的不真实,但却又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二人的眼前……
………………………………
第二百六十七章 考试?(一)
阿浪始终凝望着远处虚无的殿宇,这些天和地母相处以来,他能深深体会到地母大人的苦痛之心。一个身心健全人的在湖底待上数亿年之久,试问这世间有哪个人可以做得到?
阿浪扪心自问做不到!更何况还是一个女人,而且是一个身心俱疲的残魂!
阿浪想着想着,眼中升起了阵阵氤氲,瞬间掉落下来,口中不禁喃喃自语着……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
红颜远,相思苦。几番意,难相负。十年情思百年渡,不斩相思不忍顾。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看那天地日月,恒静无言。青山长河,世代绵延。
凝眸千年的是笑意?是泪水? 明灭不定的是希望?是绝望?
千年梦,弹指间,往事如水淡如烟。 曲以终,人亦散,旧梦初醒已千年。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落。斜倚云端千壶掩寂寞,纵使他人空笑我。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
小松岗,月如霜,人如飘絮花亦伤。 数亿年,亘古载,但愿相别不相忘。
“男娃娃,本宫和你这几天来,畅谈了不少诗句,说说你对诗的体悟?”地母倏地道。
阿浪正沉浸在万千思绪之中,猛地听到人类始祖地母的话语,急忙躬身一礼,沉思半响之后,才娓娓道来……
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多研读古人圣贤佳作,取精华,去糟粕。
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行有未至,可加功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乃入门之不正也。
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见过於师,仅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
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兴趣,曰音节。
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婉。其用工有三:曰起结,曰句法,曰字眼。其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曰沉着痛快。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
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古之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终非古人之诗也。盖於一唱三之音,有所歉焉。且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反覆终篇,不知着到何在。其末流甚者,叫噪怒张,殊乖忠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
学诗先除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
有语忌,有语病,语病易除,语忌难除。语病古人亦有之,惟语忌则不可有。
须是本色,须是当行。
对句好可得,结句好难得,发句好尤难得。
发端忌作举止,收拾贵在出场
不必太着题,不必多使事。
押韵不必有出处,;用事不必拘来历。
下字贵响,造语贵圆。
意贵透彻,不可隔靴搔痒;语贵脱洒,不可拖泥带水。
最忌骨董,最忌贴。
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音韵忌散缓,亦忌迫促。
诗难处在结裹,譬如番刀,须用北人结裹,若南人便非本色。
须参活句,勿参死句。
词气可颉颃,不可乖戾。
学诗有三节: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
诗之是非不必争,试以已诗置之古人诗中,与识者观之而不能辨,则真古人矣。
“说得好!男娃娃,你对诗的理解,真是透彻至极,直达精髓要害!那你再说说对人生和修行的明悟见解!”地母连连赞许道。
阿浪亦是躬身一礼,略一沉思,随后又缓缓道来……
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那些邀约好同行的人,一起相伴雨季,
走过年华,但有一天终究会在某个渡口离散。
红尘陌上,独自行走,
绿萝拂过衣襟,青云打湿诺言。
山和水可以两两相忘,日与月可以毫无瓜葛。
那时候,只一个人的浮世清欢,
一个人的细水长流。
每个人都是带着使命来到人间的。
无论他多么的平凡渺小,多么的微不足道,
总有一个角落会将他搁置,
总有一个人需要他的存在。
有些人在属于自己的狭小世界里,
守着简单的安稳与幸福,不惊不扰地过一生。
有些人在纷扰的世俗中,
以华丽的姿态尽情地演绎一场场悲喜人生
邂逅一个人,只需片刻,
爱上一个人,往往会是一生。
萍水相逢随即转身不是过错,
刻骨相爱天荒地老也并非完美。
在注定的因缘际遇里,
我们真的是别无他法。
等待一场姹紫嫣红的花事,是幸福。
在阳光下和喜欢的人一起筑梦,是幸福。
守着一段冷暖交织的光阴慢慢变老,亦是幸福。
停留是刹那,转身是天涯。
有缘的人,无论相隔千万之遥,
终会聚在一起,携手红尘。
无缘的人,纵是近在咫尺,
也恍如陌路,无份相逢。
流年似水,太过匆匆,
一些故事来不及真正开始,
就被写成了昨天;
一些人还没有好好相爱,就成了过客。
人的一生要经历太多的生离死别,
那些突如其来的离别往往将人伤得措手不及。
人生何处不相逢,但有些转身,
真的就是一生,从此后会无期,永不相见。
人说,背上行囊,就是过客;
放下包袱,就找到了故乡。
其实每个人都明白,
人生没有绝对的安稳,
既然我们都是过客,
就该携一颗从容淡泊的心,
走过山重水复的流年,
笑看风尘起落的人间。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道暗伤,
这个伤口不轻易对人显露,
而自己也不敢轻易碰触。
总希望掩藏在最深的角落,
让岁月的青苔覆盖,
不见阳光,不经雨露,以为这样,
有一天伤口会随着时光淡去。
也许真的如此,时间是世上最好的良药,
它可以治愈你的伤口,
让曾经刻骨的爱恋也变得模糊不清。
王朝更迭,江山易主,
世事山河都会变迁,
其实我们无需不辞辛劳去追寻什么永远。
活在当下,做每一件自己想做的事,
看每一道动人心肠的风景,
珍惜每一个擦肩的路人。
纵算经历颠沛,尝尽苦楚,也无怨悔。
人只有将寂寞坐断,才可以重拾喧闹;
把悲伤过尽,才可以重见欢颜;
把苦涩尝遍,就会自然回甘。
姹紫嫣红的春光固然赏心悦目,
却也抵不过四季流转,
该开幕时总会开幕,
该散场终要散场。
也许是我们太过忙碌,
忽略了嘈杂的街市也会有清新的风景,
又或许是我们在修炼的过程中,
总是欠缺了一些什么重要的片段。
或许,人生需要留白,
残荷缺月也是一种美丽,
粗茶淡饭也是一种幸福。
生活原本就不是乞讨,
所以无论日子过得多么窘迫;
都要从容地走下去,
不辜负一世韶光。
世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万变不穷之妙用。立业建功,事事要从实地着脚,若少慕声闻,便成伪果;讲道修德,念念要从虚处立基,若稍计功效,便落尘情。
心是一颗明珠。以物欲障蔽之,犹明珠而混以泥沙,其洗涤犹易;以情识衬贴之,犹明珠而饰以银黄,其洗涤最难。故学者不患垢病,而患洁病之难治;不畏事障,而畏理障之难除。
躯壳的我要看得破,则万有皆空而其心常虚,虚则义理来居;性命的我要认得真,则万理皆备而其心常实,实则物欲不入。
面上扫开十层甲,眉目才无可憎;胸中涤去数斗尘,语言方觉有味。
完得心上之本来,方可言了心;尽得世间之常道,才堪论出世。
事理因人言而悟者,有悟还有迷,总不如自悟之了了;意兴从外境而得者,有得还有失,总不如自得之休休。
情之同处即为性;舍情则性不可见,欲之公处即为理,舍欲则理不可明。故君子不能灭情,惟事平情而已;不能绝欲,惟期寡欲而已。
欲遇变而无仓忙,须向常时念念守得定;欲临死而无贪恋,须向生时事事看得轻。
一念过差,足丧生平之善;终身检饬,难盖一事之愆。
遇大事矜持者,小事必纵弛;处明庭检饰者,暗室必放逸。君子只是一个念
头持到底,自然临小事如临大敌,坐密室若坐通衢。
彩笔描空,笔不落色,而空亦不受染;利刀割水,刀不损锷,而水亦不留痕。得此意以持身涉世,感与应俱适,心与境两忘。
思入世而有为者,须先领得世外风光,否则无以脱垢浊之尘缘;思出世而无染者,须先谙尽世中滋味。否则无以持空寂之后苦趣。
与人者,与其易疏于终,不若难亲于始;御事者,与其巧持于后,不若拙守于前。
就一身了一身者,方能以万物付万物;还天下于天下者,方能出世间于世间。
人生原是傀儡,只要把柄在手,一线不乱,卷舒自由,行止在我,一毫不受他人捉掇,便超此场中矣。
“地母大人,这是我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理解。”阿浪对着远处殿宇,躬身一礼道。
良久之后,地母悠悠道:“男娃娃,继续说说你对修行的理解和认识。”
阿浪连声答应,又是躬身一礼,随后缓缓道……
………………………………
第二百六十八章 考试?(二)
琦儿亦是盘膝静静坐在一旁,凝神聆听着阿浪的讲解……
人心有真境,非丝非竹而自恬愉,不烟不茗而自清芬。须念净境空,虑忘形释,才得以游衍其中。
天地中万物,人伦中万情,世界中万事,以俗眼观,纷纷各异,以道眼观,种种是常,何须分别,何须取舍!
以我转物者得,固不喜失亦不忧,大地尽属逍遥;以物役我者逆,固生憎顺亦生爱,一毫便生缠缚。
把握未定,宜绝迹尘嚣,使此心不见可欲而不乱,以澄吾静体;操持既坚,又当混迹风尘,使此心见可欲而亦不乱,以养吾圆机。
喜寂厌喧者,往往避人以求静。不知意在无人,便成我相,心着于静,便是动根。如何到得人我一空、动静两忘的境界!
刊欲炽然,即是火坑。贪爱沉溺,便为苦海。一念清净,烈焰成池。一念惊觉,航登彼岸。念头稍异,境界顿殊。可不慎哉!绳锯材断,水滴石穿,学道者须要努索;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得道者一任天机。
修行意图在于玄关妙窍,只在一呼一吸之间。其吸而入也,则为阴、为静、为无;其呼而出也,则为阳、为动、为有。即此一息之微,亦有妙窍。人欲修成正觉,惟此一觉而动之时,有个实实在在、的的确确、无念虑、无渣滓一个本来人在。天地有此一觉而生万万物,人有此一觉而结金丹。但此一觉如电光石火,当前则是,转眼即非,所争只毫厘间耳。学者务于平时审得清,临机方把得住。古来大觉悟者,亦无非此一觉积累而成。
无与有、妙与窍,无非阴静阳动,一气判为二气,二气仍归一气而已矣。以其静久而动,无中生有,名为一阳生、活子时;以其动极复静,有又还无,名曰复命归根。要皆一太极所判之阴阳也。两者虽异名,而实同出一源太上为之一玄。玄者,深远之谓也。学者欲得大道,必静之又静,定而又定,其中浑然无事,是为无欲观妙。此一玄也。及气机一动,虽有知,却又不生一知之见;虽有动,却又不存一动之想。有一心,无二念,是为有欲观窍。此又一玄也。至于玄之又玄,实为归根之所,非众妙之门而何?所惜者,凡人有此妙窍,不知直养,是以旋开旋闭,不至耗尽而不已。至人于玄关窍开时,一眼觑定,一手拿定,操存涵养,不使须臾或离,所以直造无上根源,而成大觉正果。
天地忽辟之际,静极而动,一觉而醒,即人侦气于动,为修行之始基。第此转眼之间,非有智珠慧剑,不能得。要之,念头起处为玄牝,实为开天辟地之端。自古神仙,无不由此一觉而动之机造成。又曰无欲观妙,有欲观窍,两者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故同出而异名。凡有形象者,可得而思量度卜,若此妙窍,无而有,有而无,实不可以方所名状。纵舌如悬河,亦不能道其一字,所以谓之玄玄。学者亦不有视为杳冥,毫不穷究一个实际下落。果于此寻出的的确确处,在人视为恍惚,在我实有把凭。久之著手生春,方头头是道。
凡人打坐之始,务将万缘放下,了无一事介于胸中,惟是垂帘塞兑,观照虚无丹田,即凝神又调息,即调息又凝神,如此久之,神气并成一团,倾刻间入于杳冥之地,此无为也;及无之至极,忽然一觉而动,此有为焉。我于此一念从规中起,混混续续、兀兀腾腾,神依气立,气依神行,无知有知,无觉有觉,即玄牝之门立矣。由是恪守规中,凝神象外。一呼一吸,一往一来,务令气归玄窍。息息任天然,即天地人物之根,窥视大道之跟本!
修士行持,与其
求之无极不可捉摸,何如求之阴阳更有实据,有无相生,不过动而静,静而动,出玄入牝,燮理阴阳也。难易相成,不过刚而柔,柔而刚,鼎炉琴剑,一烹一温也。长短相形,即出入呼吸,任督往来,前行短、后行长之谓也。高下相倾,即火在上而使之降,水在下而使之升,上下颠倒坎离之妙用也。音声相和,即神融气畅,百脉流通,不啻鸣鹤呼群,同声相应,不召自来也。前后相随,即子驰于后,午降于前,乾坤交泰,和合一团,依依不舍也。此数者皆由后天之阴阳,而返先天之无极也。大能知道之本源冲漠无朕,浩荡无痕其处事也,以无为为尚,而共仰恭己垂裳之风;其行教也,则以不言为宗,而自喻过化存神之妙。大能作而万物睹,又何难之有哉?自此耕田凿井,被生成而竟忘其行;开源节流,勤导化而并化其迹。即使功满乾坤,名闻天下,而圣人若耻,为虚名未尝有实绩也。夫惟不矜不伐,天下莫与争能、争功者,如此寰宇何有可争之物?此殆归于神化之域,淡定之天,一惟自适其乐,而不忘自得之真。
〃一阴一阳之谓道。〃是阳非道,阴亦非道,道其在阴阳之间乎!又况道者理也,阴阳者气也。理无气不立,气无理不行。单言道实无端倪可状,惟即阴阳发见者观之,庶确有实据。此章言无善无美之真,直抉大道根源,望人端本立极,以为修身治世之基。有无易难数句,是教人由有对待之阴阳,返乎真一之气。其中又教人从有无相入处,寻出玄关一窍,为修行之本根。至于守中养神,阳生活子,运转河车,亦无不层层抉破。
阿浪的话音未落。远处朦胧如梦亦真的殿宇内,倏地响起一声犹龙似凤般的高亢清啸,绵绵不绝,久久不绝……
随着清啸的声音不断提高,阿浪和琦儿两人,伴随着一道虚幻的人影,冲出察咯拉湖湖底,瞬间来至浩瀚无垠的寰宇之中,周围罡风激荡,无数大大小小的星辰,林立在虚空之中……
虚幻的人影,清啸声越发得跌宕起伏,在无尽的寰宇之中,四下震荡开来……
肉眼可见的音波光环犹如水面波纹,一层一层,向着周围扩散着,虚空之中的星辰,只要是在清啸音波的范围之内,倏地就化为齑粉,随着音波的震荡,化为虚无,一丝痕迹都没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