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极道之上-第1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浩然之气,气依于神,神气交感,纽结一团,即归根复命,道常存矣。夫人之生也,神与气合;其死也,神与气离。人能性命会合,神气融和,即抱元守一。
神神相依,气气相守,一脉流传,一真贯注,自能千变万化,鬼没神出,有百千万亿化身,享百千万亿大年。
自初修行曰炼精,而气与神在。二步曰炼气,而神与精在。三步曰炼神,而精与气亦在。即还虚合道,道合自然,自始至终,俱不离也;离则无道。身比精,精非交感之精,乃受气生形之初,所禀太虚中三七之元精。修之身,即炼精化气。修行人初持,人得此精以生,亦得此精以长。以精修身,不啻以身修身,其真为何如哉!以气而论,精为近于身者,气则稍远。
………………………………
第二百七十七章 大道无象
幽静至深的察咯拉湖湖底,只有阿浪的声音在娓娓道来,除此之外,再无一点的声音发出,就是湖面被微风轻轻吹动的流水声,亦没有。
打坐之顷,其始阳气沉于海底,犹冬残腊尽,四顾寂然;以神光下照,即是冬至阳生,而阗寂无声,四壁萧条,仍如故也。从此慢慢气机旋运,不觉三阳开泰,而万物回春,花红叶绿,水丽山明,已见阳极之甚。
凝神于虚,合气于漠,亦犹是在玄关中,但眼光不死死向内而观耳,神气不死死入内而团耳。惟凝神于脐下,离色身肉皮不远,此即不内不外之说也。以意照于此,但觉口鼻呼吸之气一停,而玄关之气,滚滚辘辘,在于内外两相交结之处,纽成一团;直见,浑浑沦沦,悠扬活泼之样,一出一入,真与天之元气,两相通于无间。生精生气生神,即在此处,与天相隔不远。元气者,即无思无虑、无名无象中,浑沦一团,清空一气是也。
胎息者,盖人受气之初,此身养于母腹,此时口鼻未开,从何纳气而生?惟此脐田之气。与母之脐轮相通,是以日见其长。及至呱地一声,生下地来,此气即从呱鼻出入往来,所谓各立乾坤于此。吾示脐轮之气,与外来之天气相接,不内不外,混合,打成一片,即是返还于受气之初,而与母气相连之时,即是胎息。
道曰大道,气曰元气,究皆无名无象。在天则清空一气,在人则虚无自然。修炼始终,要不出此而已。人能知冲漠无朕是大道根源、元气本始,从虚极静笃中,养得浑浑沦沦,无知识、无念虑之真本面,则我之性情精气神,皆是先天太和一气中的物事。
治人之道,即事天之道,天人固一气。故治人所以事天,事天不外治人。莫谓天道甚远,即寓于人道至迩之中。不知天道,且观人心。能尽人事,即合天道。虽一高一卑,迥相悬绝,惟在于安民为主,民治定则天心一矣。
天人本一气,彼此感而通。阳自空中来,抱我主人翁。
欲无不除,己无不克,天怀淡定,步五安详。无论处变处常,自有素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之慨。若此者以之炼性而性尽,以之修命而命立矣。冲漠无朕之中,万象森然毕具,真有莫知其底极者也。
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身,身无其身。远观其物,物无其物。空无所空,无无亦无
元阴在己,杂于父母精血之中者已久,非得先天阳气,不能自生自长。盖后天元阴,原从先天生来,但元阴难固,**易摇,非天地外来灵阳之气,不能结而成丹,长生不死。
修道者,天下人物共有之理也。以此理修身,即以此理治世。欲立立人,欲达达人。
其在人身,鬼,阴静无知觉者;神,阳动有作为者也。大修行之人,心普万物而无心,情须万物而无情。阴中含阳,阳中含阴,静而无静,动而无动。一动一静,交相为用;一阴一阳,互为其根。非谓无觉竟无觉,有为竟有为也。其实无觉中有觉,有为中无为也。
无觉之觉,是为正等正觉;无为之为,无非顺天所为。
有为者之类于固守,而有伤于本来之丹也。曰其神不伤人,亦非神不伤人也,以无为而为之道,原人生固有之天真,生生不已之灵气,至诚无息,体物无遗。虽有造化,实无存亡;虽有盈虚,原无消息。所谓不扰不惊,无忧无虑
者此也。
勃发之生机,裕本来之真面;以调和之三昧,养自在之灵丹。
修道炼丹之学,皆当以柔为主,以静为要。虽曰柔懦无用,孤寂难成,而打坐之初,要必动从静出,刚自柔生,方是真正大道。
牡为阳为刚,牝为阴为柔。宜乎阳刚之牡,当胜阴柔之牝也。
铅气合髓,精凝气调,片响间化为甘露神水,流于上腭,滴滴归源,即液化气之候也。待气机充壮,又运河车,送上昆仑,吞脑海髓精,复降下黄庭,是气又化液之时。
大道者生于天地之先,混于虚无之内,杳冥恍惚,视不见,听不闻,搏不得,而实万物倚以为命者也。
无道无物,无物无道。无垠寰宇,细入微尘,不可以迹象求,不可以言语尽,诚至无而含至有,至虚而统至实,浩渺无垠,渊深莫测。万物之奥,莫奥于此。善者知此道为人身所最重,故珍而藏之,炼而宝之,不肯一息偶离;不善者亦知有道,则身可存而福可至,无道则命难延而祸亦多。
修行人不悟虚无之理,太和之道,纵使炼精伏气,修入非非,亦与凡夫无别。所以吾道炼丹,必须以元神为主,元气为助神之用,以真呼吸为炼丹之资。若无元神,则无丹本;若无元气,则无丹助。是犹胎有婴儿,不得父母精血之交泰,亦是虚而无著。既得元神元气,不得真正胎息,则神气不能团结一处,合并为一,以返于太素之初。吾更传一语:夫人修炼,既得元神元气,又有真息运用,使之攒五簇四,合三归一,然非真意为之主帅,必然纷纷驰逐,没得无师自通之理。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古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古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道本中庸,人人可学,各各可成。只因物蔽气拘,不力剪除,怎能洞见本来面目?如浣衣然,既为尘垢久污,非一蹴能去,必须慢慢洗涤,轻轻拔除,始能整整敝为新。若用力太猛,不惟无以去尘,且有破衣之患。修士欲洞彻本原,又可不循序渐进?始而勉强操持,无容卤莽之力;久则从容中道,自见本来之天。功至炼虚合道,为无为也;须应自然,事无事也。平淡无奇,何味之有?既无其味,何厌之有?它如大往小来,衰多益少,以至报复者,不以怨而以德,此皆极奇尽变,备致因应之常。然而称物平施,无厚薄也;以德报怨,无异情也。
德为人所共有之良,以德报之,自然清之神施之。因物付物,以人治人,即以大小多少投报,亦皆动与天随,头头是道,处处无差,而于己无乖,予人无忤也。
修身之道,遏欲为先。遏欲之要,治于未然则易,治于将然则难;治于将然犹易,治于已然则难。
当闲居独处时,心不役于事,事不扰于心,寂然不动,安止其所,其持己守身,最为易易。且不闻不睹,无知无觉,杳无朕兆可寻,于此发谋出虑,思闲邪以存诚,其势至顺,其机甚便。以凡气柔脆,凡心细微,未至缠绵不已,辗转无休,于此而欲破其邪念,散其欲心,以复天道之自然,至诚之无妄,情缘遽断,立见本来天性!
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犹天地一元初复,万象回春。虽物交物感,**有动,犹是天性中事,也于虚静
,本乎自然。只须些些把持,无容大费智谋,即可遏欲存诚,闲邪归正。以萌蘖脆嫩,根芽孱弱,人欲不难立断,天理即可复还。古人谓之玄关一窍,又曰生门死户。以人心退藏,天心照耀,皆由未有、未乱之时,而为之、治之也。但一阳初动,其机甚微,其势甚迅。至于二阳三阳,则神凝气聚,真元自动,浩浩如潮生,溶溶似冰泮。
学道之要,始而忘人,继而忘我,终而忘法,以至于忘忘之极,乃为究竟。人能以把此一刻为主,以真觉为用,道不远矣。
养气而不言养心,诚谓气足而心自定耳。彼徒强制夫心,而不知集义生气,去道远矣。
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一觉便消除,此心依旧乐。
无大无细,非大非细,即大即细。浩然气,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
无名之璞,至隐至微,藏于寰宇之际。得之则生,失之则死。要皆自无而有,由微而著。盖以微者其原,而大者其委。与其言大以明道,不如言细以显道。
道曰大道,其实无极而太极也。无形之形,无状之状,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即人心中蔼然一片仁慈。虽至顽至劣之夫,亦不泯仁慈之性。
真阳发生,气机充壮,方可进火行工。
修行之道,进行则常,退后则灾。如天之运行不息,水之流行不停,始克蒸蒸日上。若时作时辍,一暴十寒,则是进寸而退尺,功少而过多,终身必无成功矣。若此者,由不知归根复命之道乃日用常行之道,不可以智计取,不可以作为得;惟逆修行之道,顺运自然,学如不学,功而无功,相因而造,顺势而前,无少阻滞,无一把持,行所无事而已。
静中观喜怒哀乐未发气象,此未发时不闻不睹,戒慎恐惧,自然性定神清,方见本来面目。然后人欲易净,天理复明。古圣贤大能,皆以此为第一步工夫。但始须守乎勉然之中,终则纯乎自然之中。
〃中〃字为之宗,为之君。即以凝神调息为主,然后回观本窍,心无其心,气无其气,乃得心平气和。心平则神始凝,气和则息始调。其要只在心平二字。心不起波谓之平,能执其中谓之平;平即在此中也。心在此中即是玄关一窍。到得神气相依,玄关之体已立,此为大道根源,修行本始。
以整以暇,勿助勿忘。有要归无,无又生有。至有无不立,方合天然道体。
慧照之知,是为上等;若矫情之知,实为大患。惟以强知之患为患,是以无患。古人之得免于患者,常以此患为患,所以无患。
无狭所居,其所居者必大。无厌所生,其所生者必长。虽然,用工之际,元神识神,不可不知。夫人受气之初,自父母交泰之时,结成一点黍珠,此时,只有一团太和之气,并无一点知识。然而至神至妙,极奇尽变,作出天下无穷事业出来,都由此一点含灵之气之神,从无知无识而有知有识,从无作无为而有作有为,莫非由此而始。此时天人一理,物我同源,体用兼赅,显微无间,故曰〃元神〃;既是魂魄也。
远处朦胧如幻亦真的殿宇寂静无声,地母好像已经睡着了一般。
琦儿亦是盘膝静坐在阿浪的身旁,微闭双目,面含微笑,聆听着他所说的每一句话。
………………………………
第二百七十八章 瞬息亘古
“男娃娃,你继续说,本宫听着呢!”地母轻声细语道。
琦儿亦缓缓睁开双眸,朝着阿浪含笑微微一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阿浪急忙躬身一礼,接着说自身对修行的认知和见解……
修行人欲修成大道,岂可著空著色以求之?惟有一无所知,一无所有,扫却一切尘氛,而个中消息自现,灵妙自生。至若识神,乃人身精灵之鬼,万劫轮回种子,必要五官具备,百骸育成,将降生落地时,然后精灵之魂魄,方有依附。古人谓后天识神,因有形魄而生者也。此元神之大分别处也。但有生之后,元识两种神,交泰一处有时元神用事,识神退听,则后天之意气虽动,要皆由仁义礼智,而发为喜怒哀乐,识神亦化为元神者;有时识神用事,元神隐没不见,虽仁义礼智之见端,亦皆变为私恩、私爱、私憎、私嫌,元神亦化为识神者也。
口耳一身起见,皆是识神。一到识神用事,怎能有光明正大,可以对天地、质鬼神的事业出来。惟混混沌沌中,神焉一感而动,此时天理纯全,毫不挟后天识见,如能稳立脚根,端然行去,即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于无知无觉时,寻玄关一窍,良以此时与天地一体,与虚空一致。能从此把握行将去,则天地之生生,不难自我而为生生;虚空之变化,不难自我而神变化。此时一觉,诚为天地人之根源。修士应从此下手,方可有所得。
无思无虑而出者,元神也;有作为见解、自色身而出者,识神也。元神无形,识神有迹。一自虚无中来,一从色身中出,二者大不相同。既明得元神生于虚无,识神生于色身,我于是正本清源,务令内外三宝闭塞,不许一知一见从有形有象、有思有虑而出。如此操持,如此涵养,久久尸魄之灵皆化为清净元神,八万四千毫毛亦转为护法灵神。所谓化识为元,转阴成阳者也。此在人实力于虚无一边,不以色身起见著想得也。
在天即清虚一气,在人即太和一气。惟由平旦直养,直至浩然,充塞乎两大,即返本复命,上下与天地同流。
一在于死妄心死妄心贵于刚,刚刚不屈于物,而令正气常伸;一在于生真心生真心贵于柔,柔则能悦诸心,而令浩气常凝。此两者一往无前、奋其果敢之力者,死机也。逡巡不前,甘为懦弱之材者,生气也。勇于敢则杀,勇于敢则活,进为退基,负为胜本。
天地盈虚与时偕行,或利或害,往往与世相反。故人之所喜,天之所恶也。
天道无为自然,而生长收藏,常流行于太虚之表,所以不与万物争强。而修短频临,究无一夫之能傲,是不争而善胜。
神犹君,民犹精。顺行常道,以神为主,而精随之以行。故神一驰,精即漏。精之消耗,由神之飞扬犹民之饥,由上食税之多。其事
不同,其理则一。心为身主,天君泰然,百体从令;天君不宁,则一身精气损耗。
修道虽曰有为,亦要从无为而有为,有为仍还无为,方是先天之神气,可以入圣超凡。若一概有为,则神不静而气亦弱,势必炼而气不聚,愈炼而气愈纷。惟因其势而利导之,顺其时而措施之,修身治民,皆作如是观。
人禀阳和之气则生,阴寒之气则死。一当阳和气聚,则四体柔顺,一身苏绵,而生机不息矣;一当阴寒气结,则肌肤燥,皮毛槁脱,而死气将临也。
天地春夏之交,阳气炽而万物畅茂,无不发荣滋长;迨至秋冬之会,阴气盛而万物飘零,无不枯槁。人物一源,无分彼此。是知天下万事万物,无不以坚强为死之徒,柔弱为生之徒也。
修行之道,最重玄关一窍,是为天地人物生生之始气。此气至柔而刚,至弱而强,且刚柔强弱俱无所见。惟恍惚杳冥中,忽然阴里含阳,杀里喻生,似有似无,若虚若实,此真无声无臭,上天之载之始机。人能盗此虚无元始之气,则先天生生之本已得,而位证大道不难矣。
天道流行,发育万物,无非一阴一阳,往来迭运,大中至正,无党无偏而已。故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盛阳衰,则抑阴扶阳;阳盛阴衰,则抑阳扶阴。消息盈虚,与时偕行,庶生生化化,以成自在无为,万年不敝之天。何异张弓者然:持弓审固,内志既正,外体复直,务令前后手臂,平正通达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然后顺手而发,随机自中,不患其或失。
人生之初,原是纯阴纯阳,至平至正,无有胜负参差。故日征月迈,骨柔体弱而滋长。迨有生后,火常居上,水常居下,水火不交,是以阴常有余,阳常不足。元水每为阴火所灼,故人心益多,凡气愈炽,而天心所以日汩,真气所以渐亡,生生之机,无有存也。
人道以有为而累,天道以无为而尊。修行亦是如此,惟以后天阴阳,返还先天阴阳,流行不息,自在无为得也。
一阳初动,真精始生。其机至弱,其势至柔。而渐采渐结,日益月增,以至于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塞乎两大,统乎万物,而无坚不入,无强不破也。
修身之道,惟善为宝。为善之道,自治为先。盖道在内而不在外;修在己而不在人。惟事事内观,时时返照,过则改之,善则加勉。
圣人之学,惟洗心退藏于密。以外之善好丑,是非从违,一概不计。所以汰虑沉思,凝神默照,以至于心明性见,欲净理纯,上与天合德,历万古而不磨。其功始于守中,其成由于胎息。
人生之始,因理有气,因气有形,此天地生人之顺道。返还逆修者,实从形形色色中,慢慢运起阳火阴元,收归五明宫内,而以太乙祖气,天然神火烹之,即可化
形而为一气。
又由此气一炼,即可化气成神。于此固守虚无,保养灵阳,即不还于无极之初,可以出则成形,入则无迹。人能养此胎息,日夜以无为有为、无思有思之真意,保宁之,团聚之,即结成灵胎而为元神。
此胎息,虽从凡人色身中炼出,却又不是凡精气凡神结成;炼丹者虽离不得后天有形有色之精气以为之本,却又不全仗于此。因后天精气,皆有形质,便有气数,生死轮回,势所不免。
若论修道,古有两等修法:有清净而修者,有阴阳而补者。清净而修,即炼虚一著,不必炼精炼气。但非上等根器,不能语此。若果根蒂不凡,从此一步做去,都是顺天地自然之道,人身之中,原有阴阳坎离、乾坤阖辟、日月水火、升降进退之机,犹天之运行,皆自然而然,无须为之推迁。但只一正其元神,使之不知不觉,无思无虑,那清空一气,浩浩荡荡,自然一呼一吸,上下往来,如乾坤之阖辟,日月之往来,水火之升降,阴阳之否泰,进退如此而已。
虽有火候,不过清心寡欲,主静内观,使真气运行不息而已。虽有进退升降,不过以真水常升,真火常降而已。
道本无言,有言皆障。然为教化众生,不得不权立虚名,以为后学津梁。既有言矣,则言必由衷,发皆中节。此诚笃实之论。酌于古而不谬,准之今而咸宜。无虚饰,无妄吐。不须文采,何事繁多;单传直指,立见性天。
大道之要,不过神气二者而已;但有先后天之别先天元神,体也;后天识神,用也。无先天元神,大道无主;无后天识神,大道无用。用工修炼,必要于混混沌沌、无知无觉时,养得先天元神以为主宰;然后一惊而醒,一觉而动,发为后天识神。此个识神,非朋从尔思,憧憧往来之私识,乃是正等正觉之元神,因其发动而有知觉,故曰识神。
此识一起,即纷纷扰扰,恶妄杂念,纷至沓来而不已者,就堕于私流于欲,而不可以修行。惟有一心了照,矢志靡它。如此用志不纷,乃凝于神,神凝而息可调,息调即丹可结。
识神,其是即元神。天心为主,元神为用。巧使盗机,返还造化。
“地母大人,小子已全部说完了。”阿浪朝着远处朦胧的殿宇,躬身一礼道。
阿浪的话音未落,地母倏地又大笑起来,似龙鸣如凤啼般的笑声,时而高亢激昂,时而清脆嘹亮,随即一道虚幻人影,毫无征兆的出现在了,阿浪和琦儿两人的面前。
阿浪和琦儿两人,只觉得身躯一颤,随即跟着地母又出现在了无垠寰宇之中,两人眼前的景物在频繁变动着:无数大大小小的星域,自身旁擦肩而过,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物种亦是在两人的眼前,一一掠过……
………………………………
第二百七十九章 极致霸绝的实力
阿浪和琦儿两人,震撼得看着眼前这一幕幕的景象……
有些物种看到阿浪和琦儿,竟然对两人发起了攻击,引领两人的地母,随口一声冷哼,那些物种瞬间便四分五裂,支离破碎,随着寰宇之中狂暴的罡风,化为如烟,消失无踪。
突然一只高达千丈,足有百丈之宽的丑陋怪兽,拦在在了地母和阿浪,琦儿三人的面前。
怪兽浑身赤红如血,犹如被剥了皮的血肉,两只巨眼爆出阴霾的黑色巨光,头顶正中位置伸出一只直插天际的赤红尖角,两只前臂各有三只利爪,向前方挥舞个不停,怪兽在那里疯狂的咆哮嘶吼着,血盆大口往外断断续续,流着馋涎……
地母虚幻的身影,带着阿浪和琦儿两人,一路根本不曾停顿,眼看就要撞到怪兽身上了……
“孽畜尔敢?”地母口中轻嗤道。
话音未落,怪兽胸前随即爆出一个硕大的透明窟窿,地母,阿浪和琦儿三人当即穿越而过。随后,怪兽凄厉的惨嚎才响了起来,驻立擎天的身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支离破碎,崩溃消散在了寰宇虚空之中……
阿浪和琦儿两人,目瞪口呆的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同时暗道:这就是六级物种顶级序列的修为吗!根本不曾出手,只是口中说话的语气,稍微加大了些,那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