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护国大将军-第1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铮强忍着呕意摆了摆手,可他还是没有忍住,扭头‘哇’地一声,又吐了一口鲜血。

    “唉!忠臣,王大将军,真忠臣耶!”房相摇头叹息着说道。

    “是啊是啊。”

    “唉!我大郑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啊!”吕相也赞叹道。

    柴公公面色悲戚,他很心疼王铮,他虽是一个宦官,可他把郑妽从小抱着哄着教着惯着长大,却也和郑妽的长辈差不多,自然也心疼郑妽的夫婿。

    再说了,他也本来就很佩服,王铮的本事和忠心。

    钟肃陈琦等,都围拢到了王铮的身边,钱望更是关心王铮的病情,担心地问他怎么样了?

    黑老包包正,就是曾经喷过皇上一脸唾沫的,朝廷的监察御史,现任户部左侍郎,主抓大郑的赋税改革和土地兼并。

    他一看王铮呕血不止,身躯也是摇摇欲坠,连忙让宦官搬来一把逍遥椅,上面铺上棉被,让王铮半躺在了上面。

    王铮已经呕了不少血,此时腹内已经不是太疼,他擦了擦嘴角,喘息了一会儿问道。

    “皇上,有何事传微臣?是不是李昊出兵了?和他交手了没?胜负如何?”

    王铮的声音很虚弱,可大家都听清楚了他的话。

    “唉!王卿啊!这事儿你就别管了,还是回府养病去吧!”

    皇上郑成皱着眉头说道。

    王铮闻言,双眉是渐渐皱起,第三只眼缓缓张开。

    “咱们···败了?”

    曹显知道王铮的性格,他也就没有隐瞒,一五一十对王铮说了一遍。

    原来,不久前接到的军情急报上说,陈斌派出一万轻骑,由刘平和石元孙领兵,想试探西夏的虚实。

    可一万将士刚摸到了三川口,就恰逢西夏王李昊正好出兵延州,想要攻下延州,一举攻破郑军陇西卫的提督府所在地。

    于是,那一万将士就遭到了,西夏三万背嵬军和七万擒生军的围堵,一场混战打了三天,郑军几乎全军覆没。

    王铮闻言,身躯摇了两摇晃了三晃,好不容易才算是镇定下来。他咬碎了钢牙缓缓说道。

    “展开地图,刘平和石元孙是谁?我怎么从没听说过?”

    柴公公连忙拿来西夏地图,和陈琦各掂两个角展开。

    曹显犹豫了下,看了看皇上的脸色,这才说道。

    “刘平是上京人,父祖辈曾经跟随太祖爷征战过,不过军职都不高。他原是陈柱国的属下。”

    王铮闻言,疑惑顿起:“他的父祖和陈柱国比较亲近?他是个富家公子纨绔少爷?陈柱国想让他带兵出去,杀几个牧民转一圈回来立些军功?”

    曹显没敢搭腔,额头上的冷汗却是潺潺而下。

    王铮却是勃然大怒:“我不是跟你说,让韩庚派一擅长游击战的将校去吗?怎么是一个不学无术的纨绔领的兵?陈斌是想干什么?那一万将士的性命,他就敢儿戏一般地派去西夏境内送死?”

    王铮太气愤了,他心里悲愤说话又急,忍不住就是一阵急咳,接着‘哇’地又吐了一口鲜血。

    可曹显还有话说,刘平也是大郑的悍将,石元孙也不是无名之辈,他们并不是王铮说的那样的人。

    刘平率领郑军和李昊激战了一整天,早已人困马乏,李昊的攻势太猛,前军只得缓缓后退。

    可正在紧要关头,郑军后军旅司马黄德贪生怕死,见前军后退,就带兵逃往了甘州。

    郑军将士见后军奔逃,士气沮丧,纷纷逃散,刘平极力阻止,留下了上千人继续抵抗。

    西夏人见郑军大乱,加紧攻击,校尉郭遵见大势已去,独自一人杀入西夏战阵,杀的西夏军人仰马翻,西夏无法抵挡,连连后退。

    郭遵立即殿后护卫郑军退却,舞动大槊左冲右突,无人可挡。

    西夏人用铁索企图拦住他,郭遵此刻已经杀疯了,铁索通通被其打断,西夏人只好调来弓箭手,郭遵的战马中箭倒地,就此惨死。

    至此,郑军彻底溃败,但刘平和石元孙指挥若定,将士们也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他们边战边退,和西夏人激战了三天,一直退到西南山。

    李昊晚上派人求见刘平,刘平不理睬,李昊又派人伪装郑军送文书,却被刘平斩首。

    李昊又派人至刘平的寨外高呼“汝降乎不然,当尽死!”,刘平不应。

    李昊恼羞成怒带领骑兵冲击,郑军早已精疲力尽,那里架得住背嵬军的冲击,顿时大乱,在军阵中指挥战斗的,刘平和石元孙被俘获,残余郑军被全部歼灭。

    “大将军,刘平将军和石元孙石将军,皆是忠烈之士,不是纨绔公子啊!”

    此次郑军的惨败,曹显也很心痛,他也感动郑军的悲壮。

    可刘平和石元孙轻敌冒进,数次指挥失误,却也是实情。

    假如他们先派出大量哨探,然后分兵出击,以游击战术和李昊周旋,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实在不行就当机立断,迅速撤军死守延州,再在延州城下,大量消灭西夏的有生力量,才是上策。

    那一万将士,也就不会被李昊包了饺子,郭尊、万政等大郑的将领,也就不用战死。

    听了曹显的详细诉说,吐了血之后的王铮稍微冷静,他也知道,这事儿不怪曹显,也不怪韩庚。

    甚至,陈斌也只是有些私心,才没派善于游击战的将领率兵。

    陈斌做错的地方,第一是太轻敌,第二,他可能也想锻炼一下,除了韩庚外的其他将领。 第三,也是最主要的,陈斌没有料到西夏会出兵延州,想要一举而克陇西卫的提督府所在的延州城。

    他属于用人不当,刘平和石元孙是,战法和战术运用的稍有失误。

    可作为一镇提督,用人不当已经很致命,战法和战术再运用失误的话,这仗就没法打了,怎么打怎么输。

    陈斌是陇西卫的提督,韩庚只是副督,他有建议权,能作为陈斌的参谋,也能亲自领兵出战,可陈斌如果不听他的,韩庚也无可奈何。

    他即便知道那一万将士是去送死,他也没有任何办法。没有陈斌的同意,他甚至都不能调动一兵一卒,去接应那些将士。

    这次的大败,教训极其惨痛。

    王铮抬头看向地图,然后默思良久才缓缓说道。

    “等着吧!三川口之败才是个开始,接下来,还会有好水川之败、麟府丰之败、定川寨之败。等消灭了我大郑的精锐之后,西夏还会和蒙辽进行河曲之战,击败御驾亲征的蒙辽兴宗,奠定我大郑和蒙辽、西夏三分天下的格局。”

    众大臣闻言又是吃惊又是好奇,大将军是怎么知道,大郑还会有几次大败的?蒙辽的兴宗又是谁?

    王铮白眼一翻,不经大脑思索顺口回答道:“蒙辽的兴宗,是现在的圣宗耶律隆旭的长子。”

    众大臣闻言就更是好奇了。

    蒙辽的皇帝耶律隆旭,现今还是个十三四岁的孩子,他哪来的长子?

    好吧!他即便早婚,即便他的那玩意儿也管用了,已经有了长子。可他还在位,在他没死之前,他的长子,又怎么可能已经有了兴宗的谥号?

    要知道,当皇帝的叫什么祖什么宗的,可都是在他死后,他的接任者才给他起的谥号。

    可现在蒙辽的耶律隆旭还在位,你就一直说他是蒙辽的圣宗。好吧!这个说法我们也忍了,你总是胡说八道,我们老人家,不和你一个小娃娃一般见识。

    可他的儿子都还没有出生,你咋也把他儿子死后的谥号,也给起好了?

    这个混小子,是病的太厉害,把脑壳烧坏了吧?真是胡说八道不知所谓。

    “我猜的,我有未卜先知预测未来的能力,不行啊?”

    众大臣张口结舌,没人说话了。

    这个混账,即便是病的如此严重,都吐血三升了,他混不吝的性格也还是不改,这又开始耍无赖了。

    好吧!老夫等皆是你的长辈,看在洛阳公主的面子上,看在你皇上老丈人的面子上,就不与你计较了。

    这时王若却蹦出来质问王铮:“王将军,你既然猜到了有此次的三川口之败,为何不提前阻止此事的发生。”

    王若最烦王铮,同样,王铮也不喜欢他。

    王铮再次白眼一翻说道:“别说我没猜到此次的大败,我即便猜到了,也挡不住像你这样的祸国奸贼使坏啊!”
………………………………

323章 死战三川口

    一句话,仅仅是一句话,王若就面红耳赤羞愤欲死,他咬牙切齿地大喊一声:“你才是奸贼。”

    然后纵身一扑,就想和王铮厮打。在他看来,王铮现今病的站都站不稳,总打不过他吧!

    王铮的这句话说的太重了,对于文官来说,说他们是奸贼,比杀了他们还狠。

    可根本就不需王铮动手,王若这个六十多岁的文弱书生,在进攻王铮的途中,就被钟肃不经意似的伸腿挂了一下脚,又被钱望貌似无心之举地,顺手推了一下肩膀。

    钱望的这一招叫顺水推舟,也可以叫顺手牵羊,再或者叫四两拨千斤,再高明一点的说法,是乾坤大挪移。

    好吧!钱望其实啥都没想,他也不懂那些乱七八糟的招式,纯粹是作者在胡说八道。他就是看不惯王若找他孙女女婿的茬,这才在看到钟肃伸腿后,顺手推了一下,仅此而已。

    钱望和钟肃虽没有王若的官职高,但却并不怕王若。

    钱望是吏部尚书,俗称的天官,掌管着大郑三品以下,所有官吏的升迁和降职。嗯!不包括武将,三品以下的武将归兵部管辖。

    三品和三品以上的文武,升职或是降职,皆归皇上和两位宰相,以及六部九卿商量后,由皇上拍板定夺。

    钟肃是户部尚书,掌握着大郑的钱粮户薄赋税等等。

    他们俩是实权派,在六部九卿里排名前两位。

    而王若虽比他俩的官职高了半级,却没有实权,仅仅算是替皇上写圣旨的文职秘书,后世叫文秘。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王若一招四脚着地屁股朝上平沙落雁式,‘吧唧’趴到了地上,脸先着地,鼻血狂飙,眼看着就不像个人了。

    王若哭着,被金甲武士和宦官硬拉了下去,他羞愤欲死,本来还想和王铮拼命,可他架不住站殿将军和几名宦官的生拉硬拽,他即便撒泼打滚地不想走,也被拖死狗似的拽走了。

    柴公公虽是个宦官,可他也是为国为民忠肝义胆。正事还没办完,他不可能任由王若,在太极殿上和王铮胡闹。

    王若一走,陈尧等反对王铮的大臣就没了主心骨,也知道就是再闹下去,仍然没有好下场,于是也就心有戚戚偃旗息鼓。

    没人和王铮胡搅蛮缠了,他静下心,勉强撑持着站起身,皱着眉头仔细地看了半天地图。

    “我来之前,你们是怎么商议的此事?”

    王铮还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按他的意思,李昊狡诈如狐,他还有一个后世穿越过来的能人辅佐,陈斌一个只善纸上谈兵的武将,就已经不适合再提督陇西卫。

    可陈斌却是皇上郑成的发小,两人是光屁股一起长大的。他还没权利撤了陈斌的职。

    “是这,朕和诸位臣工商议后认为,陈柱国虽稍有些用人不当,却也怪刘将军和石将军,临敌之际指挥失误。但两位将军临危不惧死战到底,却也没弱了我大郑将士的威风,那就是有功无过。因此,朕觉得,陈柱国瑕不掩瑜,刘将军和石将军,以及那一万战死的将士,皆厚恤。”

    皇上郑成犹豫着,看着王铮的脸色说道。他还想照顾一下陈斌。

    王铮皱着眉看了看皇上,看了看房相和吕相等,他正想说:假如不换了陈斌,那么不久后,好水川之败、麟府丰之败和定川寨之败,就必会发生。

    可还没等王铮说话,兵部左侍郎周通,拿着两份军情急报,急匆匆地就进了太极殿。

    “皇上,大捷,大捷啊!”周通一进门就高兴地连声大呼。

    “大捷?哪来的大捷?三川口一战,我军一万人马全军覆没,怎么还会有大捷?周侍郎,你昏了头了?”

    兵部尚书陈琦不满地问道。

    “属下没昏头,的确是大捷。我郑军的折闵折将军、柔远寨主张八张将军,袭破浪里、党雀二族,斩军主敖包,并兵入贺兰谷,击败蕃将罗普于长鸡岭。李昊接到败报焦头烂额,又因天降大雪气候恶劣,无奈只好退兵。”

    原来,刘平自杀式的战斗,为陈斌派出的其他部队赢得了时间,也迫使李昊无法分兵去救,这才有了后面的大捷。

    说是大捷,其实也不过是,破了西夏的两个寨子,击杀了两三千人马而已。

    但即便是如此,从战术看,三川口是失败了,但从战略上看,陈斌也达到了他的目的,郑军的提督衙门、延州府衙门,和延州州衙门皆保全了。

    当然,刘平的指挥上也有不少商榷之处,不过瑕不掩瑜。刘平,石元孙,郭遵,万政等被俘和牺牲的将领,依然不愧为大郑的忠臣良将。

    到了这里,王铮也明白了,他是误会了陈斌。也知道韩庚为何,不拼命阻止陈斌的军事行动了。

    边镇提督有很大的军事自主权,想打就打,想怎么打马上就能出兵。只需最后给兵部一份公文说明情况就行。

    综合各个方面的情况仔细思索,应是陈斌没有料到西夏的出兵,他和韩庚在不知敌情的时候,就贸然出兵,想要试探西夏的实力。

    可恰逢李昊,也已出兵想要打下延州,于是双方人马在三川口不期而遇。

    刘平和石元孙错的地方,是没有及时撤兵,也没有及时通报陈斌,陈斌不知那一战的消息,也就没有及时派出援军接应。

    刘平以一万兵马,拼命和十万西夏军死战,阻挡西夏军进入郑境,拖住了西夏军三天。

    也就给另一路的郑军以可乘之机,攻克了两三个西夏的堡寨,挽回了一点面子。

    西夏军被另一路郑军接连攻城略地,打下延州的战略目的已经难以实现,再加上天气的原因,李昊就不得不撤军。

    大郑的上京城虽已是春暖花开。可西北边陲,却依旧是冰天雪地。而王铮的初衷,也是在四月份左右,才开始大举进攻西夏。

    由此可见,陈斌和韩庚的组合,虽说不完美,但也不是一无是处。王铮也就不好再说什么。

    “刘将军和石将军,到底是被俘还是已经殉国?”

    皇上问道,这也是王铮关心的问题。

    “皇上,两位将军的下落,现今还没有确切消息,但据逃回来的两个军士说,他们皆已被俘。皇上,这还有另一封公文,是黄德黄将军,说刘平刘将军投敌叛国的。”

    皇上郑成接过公文看了看,然后转手交给了房相。

    等公文在王铮等重臣之间转了一圈儿,大家都知道了内容后,皇上问房相道。

    “房相怎么看?”

    房相稍一沉吟后说道:“在没有确切证据之前,此事不可全信,但也不可不信。以微臣所见,先拿下刘平全家,但不可逼供虐待,只需限制他们的自由,好吃好喝供养着。待事情查明之后再做决断才好。”

    “嗯!就这么办吧!给陇西卫去一封公文,严查三川口之败的主因,以及刘平刘将军和石将军的下落,・・・”

    皇上郑成的话还没有说完,只见兵部右侍郎邢开,也是急匆匆地进了太极殿。

    “皇上,陇西卫急报,跟随刘将军出征的卢政卢将军,兵败被俘获后,在被押往兴庆府的途中趁乱逃走,辗转数千里才逃回了延州。据卢将军言说,刘将军被俘后,破口大骂李昊,宁死不屈。不过刘将军身有两处创伤,身体不大妙。石元孙石将军也还活着,也没有屈服于李昊的威逼利诱。”

    “还有没有别的证据,也能证明刘将军的忠烈?”吕相追问道。

    周通答道:“有两名从金明寨逃回的军士,也能证明刘将军死战不降。可那两人已经失踪,估计已被灭口。”

    “陈斌是干什么吃的?怎么不好好看管证人?”房相愤怒问道。

    王铮貌似在自言自语:“家贼难防啊!”

    对于三川口之败的事情,王铮在穿越前就知道一点历史。

    他虽不清楚,诬陷刘平投降的人是谁。但他却知道,有人贪生怕死首先逃跑,这才导致军心大乱继而大败。而那个逃跑的将领,就是后来诬陷刘平的家伙。

    王铮据此判断,黄德说刘平投敌叛国,他无奈才杀出重围逃向甘州。其实,他就是那个率先逃跑的郑军将领。

    “大将军是说・・・”吕相皱眉问道。

    “贼喊捉贼,诬陷刘将军,好遮掩他贪生怕死不顾军纪首先逃跑,致使军心大乱导致我军惨败的事实。这个人,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就是黄德。”

    “大将军怎么这么笃定?”陈琦问道。

    “我猜的,但绝不会错。”王铮言之烁烁,陈琦一脸蛋疼。

    这个混账,又说是猜的。

    但王铮猜的很多事情都很准,没人会故意和他抬杠。

    鉴于刘平是否投降西夏,和黄德到底是不是诬陷刘平的事情,均是证据不足。

    因此皇上下令,拿下刘平的全家,但就像房相说的,只是限制自由,却要善待刘平的家人。

    并且,黄德以及他的全家,也被同时拿下,待证据充足之后再行定夺。

    朝廷派出兵部左侍郎周通,和监察副使富壁、大理寺丞庞基三人,去陇西卫公干。调查三川口之败的原因,以及刘平和黄德之事。

    “王将军,下一步怎么办?”

    那件事说完了,陈琦作为兵部尚书,开始征询王铮的注意,做好陇西卫战事的筹谋。

    “怎么办?”王铮看着地图,沉思了一会儿说道。

    “为今之计,为了避免下一次的惨败,必须严令陇西卫坚壁清野收缩防御。这么做,虽无奈西夏,却也能避免我大郑将士的伤亡。最主要的,是不会损我国威失我士气。”

    “唉!也只能如此了。可是大将军,总是这么被动挨打,也不是办法啊?”

    王铮闻言瞪着皇上说道。

    “那有什么办法?谁让御医和玄一道长,给我治病却治的我生不如死了呢?要是不给我排毒治疗,我就还是生龙活虎一般,就李昊?就西夏的那数十万人马?嘿嘿!我灭了他如瓮中捉鳖手到擒来。”

    陈琦汗了一下,皇上郑成却是满脸不悦。

    “朕关心你,才派了御医给你治疗,难道朕还做错了?”

    “可不是你错了?难道你还做对了?你还不如一刀砍了我呢?”

    王铮气哼哼地说道。

    他没叫皇上,却说的是‘你’,那就是说,他是对他老丈人不满,和君臣关系无关。
………………………………

324章 军事规划

    搁在房相和吕相,以及别的大臣眼里,这是王铮在和他老丈人胡闹,在发泄心中的闷气。因此,别人都不好插话。

    虽说这是在太极殿上,是正规的场合,王铮应该按规矩来。应该叫‘皇上’,应该尊重皇上。

    可他向来就不是个规矩人,从来也没有规矩过,大家也就见惯不怪了。

    真要是和他讲规矩,那杀他一百次也够了。

    “你这个混账东西,竟敢这么和我说话?”皇上大怒。

    大臣们都在呢!皇上郑成即便是王铮的老丈人,也得有他作为丈人的尊严。

    但是,他说的也是‘我’,而不是‘朕’。

    这也就是说,他这句话,也是和王铮在翁婿吵嘴,同样和君臣的关系无关。

    “谁叫你不靠谱呢!你要别让人给我治病,我要是能跑能跳的,我早就出兵西夏拿下兴庆府了。还会有这次的惨败?那一万将士还会身死?”

    皇上郑成无语了。

    唉!算了,这厮痛惜那一万将士,他心里憋着气,他也是为了大郑,为了朕的社稷江山,朕就不和他计较了。

    王铮的话,让所有大臣也保持了沉默。

    王铮虽然太烦人,虽然太不会说话,虽然总是不按规矩来。但他为国为民的真心,却是绝对不会错的。

    大郑是个言论自由的帝国,有刑不上士大夫的祖训,是华夏数千年来最可爱的皇朝,是让文人士子们感到最幸福的国家。

    而就在这样一个这么好的国家,现在还有一个自古以来,天性最仁孝,对任何人皆是宽厚和善的皇上。

    因此,王铮今日所说的话,并不算过份。

    有例为证,数年前,包正要皇上罢免三司使张佐的职务,理由是张佐的能力太平庸了些,不堪大用。

    可张佐是皇上一个宠妃的伯父,皇上很为难,就委屈求全,想让张佐去当一镇提督。

    包正还是不愿意,言辞更加激烈,带领七名言官与皇上理论。

    皇上郑成和包正的意见不合,不接受包正的建议。包正就喷着唾沫星子和他争论不休。

    后来郑成实在是烦了,就扭头就走。可耿直并且认死理的包正不依不饶,上前就一把抓住了皇上郑成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