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护国大将军-第2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将军还让秋水服侍你么?”

    “不,・・・哎哎!别动,你听我说完好不好?”

    秋水一听王铮还是不想让她服侍,就又想挣扎。王铮都急出了一头汗。

    “那・・・大将军的意思是?”

    “我的意思・・・好吧!我的意思是,你还年轻,家里也没了亲人,你总还得嫁人吧?我就想,我手下的弟兄有很多,长得英俊帅气的,职权也不低的也有几位。你一个女人家,总是跟着我服侍我也不是个事儿。我这人吧!还妻妾众多,有时候兴致一来,就不管不顾地胡作非为。总会有些闲言碎语了啥的,会影响了你的声誉。我就想给你做个媒,・・・哎哎!你咋又急眼了?”

    王铮实在是没想到,他好心好意地想为秋水保个媒吧!秋水这次居然更是气愤,她挣扎的更剧烈了。

    如果不按着她的话,看她的架势,她还真会跳下车去寻死。

    “好好,你别动,算我没说行不?”

    秋水的身子柔弱,但性子却是极其刚烈,王铮无奈,只得把此事先放一放再说了。

    “那・・・大将军不能给我说媒,我曾经的男人,已经伤透了我的心,我此生不会再嫁给第二人。”

    王铮闻言问道:“你不嫁人的话,就一辈子跟着我服侍我?”

    “是。”

    “可我的名声不好,你总跟着我的话,会影响你的声誉。”

    “我不怕,我只要能服侍大将军就行,我要声誉也没一点用。”

    “可你・・・还这么年轻,你不嫁人的话,不是太亏了?”

    “我没觉得亏。”

    王铮无奈了。他想了想,就退而求其次说道。

    “要不,你跟着陈将军吧?她的家里全是女子,不会影响你的声誉,等你啥时候转过弯来,还可以嫁人。”

    “我不跟陈将军,她又不是我的恩人。”

    秋水执拗地说道。

    “那天,她不是也帮了你吗?”

    “如果不是大将军,她会帮我?她估计也是,看都不会看我一眼就走了过去。大将军,在你含泪看着我的时候,我就知道了,你真是一位仁慈善良的男人。我的家人,全是死于别人的冷漠和残暴,我有幸遇到了你,才获得了新生。在你眼含热泪,悲伤地看着我儿子的那一刻,在你下令,把我抬回州衙救治的那一刻,在你派人埋葬了我婆婆和儿子之后,我秋水此生的唯一念想,就只剩下报恩了。只要能跟在你身边服侍你,我死都不怕,还怕什么声誉?”

    王铮纳闷儿地问道:“你不是也像没藏黑云那样,也想嫁给我吧?”

    秋水闻言俏脸儿一红。

    “秋水乃是低贱之人,大将军乃是人中之龙,大将军的妻妾,也均是女中之凤。秋水却是不洁之身,秋水不敢有那个奢望。”

    “哈!那就好。只是,你也不用妄自菲薄,你和所有人一样,不仅是你自己,天下的所有人全都一样。不管现在的阶级秩序是怎么样,在我王铮的眼里,却是一律平等的。人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王铮拍了拍胸口,这才放下了心。

    秋水看到王铮拍着心口,长出了一口气,终于放下了心的行为,她很是不满地瞪了王铮一眼,然后才轻声细语地缓缓说道。

    “所以啊!大将军不是平凡之人,不做平凡之事。秋水服侍大将军,除了为了报恩以外,本也是佩服大将军的为人,本就是心甘情愿的。”

    “报恩不报恩的就别说了,回到上京后,你只要不怕名誉受损,就先住在我家吧!不过,皇上那个老不正经的,我还是他女婿呢!他却总是往我家里送女子,还全是经过精挑细选,特别漂亮,和温柔贤淑知书达理的。我家的下人太多,估计轮不到你服侍我。”

    “那怎么办?我只服侍大将军,我就想跟着大将军。”

    这一段时间,王铮说的怪话多了,秋水早已习惯,她也就不会在意,王铮还敢说大郑的皇上,是个老不正经的事儿。

    这种话,普天之下,估计除了这位王大将军,没有第二个人敢说。

    当然,不属于大郑管辖的地区除外。

    “你被别人服侍着,不是更好吗?我家里也不缺下人,她们闲着也是闲着。”

    “可我不想那样。”秋水低下头,却开始抹起了眼泪。

    “你哭啥呢?不让你做低贱的活儿,你还不愿意了?”王铮皱眉说道。

    “我就是个下贱的女人,我就是想给大将军做低贱的事情,只要大将军有需要,无论多么低贱我都不在乎。我享受不了被别人服侍的生活,我只想伺候你。”

    “那就没办法了。”

    “你有办法,你在家里就是主子,谁敢不听你的?你不管拉倒,到时候我跪求主母去。我就是磕头磕死在她面前,我也得求她让我跟着你。”

    “你怎么这么倔?”

    “我就是这样的性格。”

    “算了,懒得理你了。”

    唉!一个男人,如果太有魅力的话,就总是被这样那样的女子追求,推都推不掉。唉!做男人,是真难呐!

    王铮装逼般的想到。

    好吧!话不投机半句多,王铮无奈了,也不想和秋水吵嘴。他就翻出来一本书,舒服地半躺在座椅上看了起来。

    车外蹄声凛凛,六千将士六人一排,昂然行进在通往沙州的路上。寒风萧瑟,一片肃杀之气。

    可车内却是春意融融,王铮翘着二郎腿看着书,秋水就靠在旁边,无声无息,不眨眼地看着他。

    (从今天开始,晚上五点的更新改在中午十二点。目的是,如果能写的出来,下午五点就多更新一章。另外,孤独真心多谢,所有朋友一直以来的支持。)
………………………………

444章 莫高窟

    路上非只一日,这日到了沙州(敦煌)。

    沙州也是建城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前秦开始,在沙州修建的莫高窟,就很受历朝历代帝王的推崇。

    古人崇信佛教,无论如何战争厮杀,历朝历代的帝王建国后,都会继续开凿莫高窟,元代以后才停止开窟,后来逐渐冷落。

    后世的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发现了震惊世界的藏经洞。

    不幸的是,晚清政府腐败无能、保护不力。藏经洞的文物被发现后不久,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日人橘瑞超、俄人鄂登堡等西方探险家接踵而至敦煌,以不公正的手段,从王道士手中骗取大量藏经洞文物,致使藏经洞文物惨遭劫掠,绝大部分不幸流散,分藏于英、法、俄、日等国的众多公私收藏机构,仅有少部分保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上一次王铮路过沙州时,还算是受没藏黑云的胁迫,他没时间去观看莫高窟。而此时战事已毕,他下次再来沙州,也不知道还有没有可能,就不想留下遗憾。

    过了沙州后的第二天,一个晴朗的上午,大队人马就到了鸣沙山地区。天气虽然依旧寒冷,可王铮兴致勃勃,和周通陈妍等,坚持去了莫高窟。

    莫高窟依山壁而建,王铮远远行来,已经是叹为观止。待到走到近处,他更是不停地击节赞叹。

    “大将军,据说,你不信佛也不信道,你怎么也对佛家的洞窟如此推崇?”

    周通看到王铮是抑制不住的欣喜,就纳闷儿地问道。

    “唉!”王铮闻言长叹了一声。

    “我的确是个无神论者,只是,我推崇的不是神,不是佛,而是我华夏的艺术和文明。莫高窟是我华夏的历朝历代,无数的能工巧匠,无数有名的无名的画师,无数的高僧大德等等,耗费了近千年的时光,耗费了无数的人力财力才建成的。这是我华夏的瑰宝,是世界的瑰宝,是全人类的瑰宝。”

    王铮边走边搓着手赞叹。

    “这里的壁画、彩塑、建筑等艺术,具有极大的历史、艺术和科技价值。这里必须好好看护,派专人看护。陈将军,派人去传讯石坤石将军,让他以后就坐镇沙州吧!一是就近照顾驻扎在西域的我军将士,二是保护这座莫高窟,三是提防吐蕃境内的生户,和黄头回鹘骚扰西夏。”

    “诺。”陈妍答应一声,从腰间摘下一支令牌交给了传令兵,又吩咐了他几句,传令兵快步而去。

    众人说着话到了山门,已有僧人出来接待。

    大队人马突然前来,莫高窟的僧人吃了一惊,还以为又是西夏的溃兵前来劫掠。

    僧人和王铮等人寒暄过后,待到弄清楚这些人是大郑人,他们只是来瞻仰洞窟和壁画的,这才算放下了心。

    进入洞窟内以后,方丈又亲来相迎,陪同王铮一行四处观看,并且还为王铮等人详细讲解。

    让王铮不解的的是,此时的莫高窟是僧人在管理,窟内尊奉的最大佛像,也是弥勒佛。而弥勒佛却是佛国三世中的“未来佛”,也既是释迦牟尼的接班人。可在后世的1900年,为啥却是道士王圆簶,在打扫灰尘时发现的藏经洞呢?

    佛家和道家本是两个教派,后世为啥由道家掌管莫高窟呢?

    据他所知,莫高窟的第十七窟又名藏经洞,位于第16窟甬道北壁,建于晚唐。原为晚唐河西释门都僧统洪bian的影窟。(bian字打不出来,手写也不行,太生僻了。)

    十一世纪初叶,由于战乱等原因,僧人将大量佛经、佛画、法器以及其它宗教、社会文书等五万多件秘藏于此,砌墙封门,表层饰以壁画,随着时间的流失,封门之事渐渐被人遗忘。

    直到后世的1900年,才被王道士发现后开启。

    但也就是那次开启了藏经洞之后,这些包罗万象,内容涉及到了,从四世纪到十一世纪,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历史、医药、科技、民族、宗教、艺术等,各领域的敦煌遗书。才会被外国列强的一些人,以低廉的价格,从王道士手中骗购,古文献资料近四万件。

    四万件啊!藏经洞里总共才有五万多件宝贝,想起这事儿王铮就心疼,那些全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和外国屁的关系都没有。他王铮想不起来这件事也就罢了,既然他想起来了,就得想办法解决此事。

    可是,那是发生在1900年的事情,现今才是1016年,将年千年以后的后世发生的事情,他怎么管?

    17窟这种编号,是后世才有的,现在保护莫高窟的,还只是这些僧人,僧人没有把洞窟编号,但他们却很清楚所有的洞窟。

    王铮之所以着急,是他突然发现,现在可就是‘十一世纪初叶’,而藏经洞里的那些宝贝,就是在此时被封存的。

    那岂不是说,就是他这次领兵征伐西夏,导致西夏的战乱,导致吴三桂的溃兵西窜,导致僧人怕受溃兵的洗掠,而封存的藏经洞吗?

    我滴个亲娘二舅老爷,原来,僧人封存那些宝贝的原因,竟然是因为我?

    不行,即便这个大郑,以后不一定会并入另一个时空的北宋,我也不能大意。如果有万一呢?这个时代的大郑,可是和北宋发生的大事,很多都有些相似,不能有任何万一的情况发生。

    想到这里,王铮倏然一惊,他左右看了看,人太多了。就拉着方丈走远了几步,然后问迷糊不解其意的方丈道。

    “方丈大师,西夏溃兵可曾骚扰过这里?”

    其他众人也是面面相觑,不知道王铮又弄什么玄虚。

    可这事王铮不能说,至少暂时还不能说,他还没想好该怎么处理此事。

    “唉!”白须飘飘的方丈大师喟然长叹。

    “整个西夏都是这种情况,怎能会没有溃兵?溃兵不如匪啊!有一个姓吴的将军,就带兵劫掠了这里,逼迫老衲交出了大部份的钱粮,这才仓惶离去。施主啊!本寺僧众一心向佛与世无争,那位吴将军却是···”

    王铮闻言更急了,他连忙打断方丈的话问道。

    “除了钱粮,其他佛经壁画之类的,可曾受到了损毁?”

    “哦!那位吴将军只要钱粮,还急着溃逃,其他的倒还没动。”

    王铮闻言长出了一口气。“还好还好。大师,那些典籍史册可曾封存?”

    王铮的这句话,让方丈大师骇然色变。

    “施主,···施主这话是何意?”

    王铮却是嘿嘿一笑:“大师别怕,我没有别的意思,我只是担心那五万多册各类书籍,被吴三桂那厮焚毁。那些东西可全是宝贝,你可保护好了。”

    方丈又惊又疑,他实在弄不清楚,这个看起来面相还算善良的年轻施主,是怎么知道,他命人封存的那些书籍和法器的?他又是怎么知道,还是五万多的数目呢?

    “大师勿忧,我华夏文明的瑰宝,我只想保护,没有别的意思。大师,我不仅知道你封存的是五万多件宝贝,我甚至还知道,你把那些宝贝封存在了哪里。大师,是河西释门都僧统洪bian的影窟吧?”

    王铮此言一出,方丈大师已不仅是骇然失色,他都快被吓死了。

    这位施主究竟是何人?他怎么清楚,我极其隐秘地封存藏书的事情?他又是怎么知道封存哪里的?

    “大师别怕,看你吓的,我没有任何恶意。大师,走,咱们边看边说。”

    王铮说完当先行去,他没发话,后面的周通陈妍等人,只能远远地跟随。

    “大师,我是大郑的将军,但西夏的现任女王,却也是我的婆娘。大师,我很敬佩你,你为了我华夏的这些瑰宝不被损毁,做了很多努力。你做的很对,你和莫高窟的所有僧众,值得后世的所有人敬仰。”

    “施主是大将军王铮?”

    方丈大师此时才猜到,面前的这个年轻人,居然就是爱民如子的大郑将军王铮。

    自从王铮进入河西走廊以后,他宁愿自己饿着肚子,也不使百姓饿死一人的事情,现今已经是家喻户晓。

    因此,现在王铮在河西走廊地区的威望极高。再者,自从李九妹派来的官吏,接管了这五个州后,这里和以前李昊时期的政策,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现在的官吏,极为爱民亲民,处处为百姓着想。此时的整个西夏,正在大力发展农业、畜牧业和工商业等等。大郑派来的许多佛道儒的大师级人物,以及各类的工匠等等,也正在大力改善西夏的各个方面。

    别的不说,就连莫高窟也在不久前,被分来了两位佛学大师,三位高级画师和十多位工匠。

    现在的西夏百姓,已经真正相信,大郑征伐李昊,的确是为了给百姓带来好生活的,并不是来消灭西夏的。

    “对,我就是王铮,大师听说过我吗?”王铮笑呵呵地回答道。

    “阿弥陀佛,原来是王施主,王施主心怀百姓,人们无不交口称赞王施主的宅心仁厚。恕贫僧愚昧,竟不知是王施主驾到,还望王施主恕罪。”

    这下方丈不再害怕了。一个爱民如子的大将军,怎能会恶意损坏莫高窟?

    “方丈大师言重了,我王铮也是穷苦出身,我视所有人都是我的兄弟姐妹,算是我不改初心吧!呵呵!算不上多么的宅心仁厚。”

    每次战争,都会战死很多的将士,也会牵连到许多的百姓,王铮并不认为,他做的有多么完美。

    只是,在这个世上,要想一劳永逸地,使尽量多的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他必须先征服了一个地方,才能改善那个地方百姓的生活。王铮不想有战争和杀戮,但他也没有办法。
………………………………

445章 文明瑰宝

    “王施主是如何知晓藏经洞的?又怎么知晓的那么详细?就像王施主所说的那样,那些书册均是我华夏数千年来的瑰宝,老衲担心那些书册被战火焚毁,无奈之下,才极其隐秘地做的此事。知晓此事的,仅有我的几位师弟,决计不该传出去啊?”

    方丈纳闷儿地问道。他对王铮放了心,也就敢大胆承认此事了。

    “呵呵!大师,我也就知道这么多。大师放心,此事没有传出去,我是夜观天象,猜出来的。”

    王铮没法解释,他只得又开始胡说八道了。

    方丈大师抬起头看了看天,日头扎的他睁不开眼。然后摇摇头,夜观天象纯粹就是胡扯,天象能预测的,全是帝王变动政权更迭等了不得的大事,他藏起来一些书籍也能显示天象?

    即便方丈信佛,相信西天确实有极乐世界,但他也不相信王铮的鬼话。

    但王铮大将军的身份无比尊贵,他既然不想说实话,方丈也就不便再问。

    “王施主,如今战事已毕,沙州已归女王施主统治,而西夏却也是属于大郑的藩属国。此后的战事,估计已不会太多。王施主,是不是开启藏经洞,让那些书册重见天日?”

    王铮闻言,皱眉沉思了一会儿,他也不敢保证,沙州以后有没有战事。

    沙州紧邻西域,西域的大部分地盘,还不归大郑管辖。

    再者说,沙州南有黄头回鹘,东南有吐蕃诸部,西有西域的西州回鹘等势力。王铮最担心的,却是吴三桂站稳脚跟后,会杀回西夏境内。

    哪怕只是一小队兵马劫掠莫高窟,那也会给中华文明的瑰宝,带来极大的损失。

    唯一让王铮放心的是,沙州周边绝大多数的势力,绝大多数的百姓,均是崇信佛教。莫高窟的善男信女极多。如果不是像吴三桂那样的,没有吃没有喝的溃兵,是不会肆意劫掠莫高窟的。

    吴三桂骚扰莫高窟时,却也只是抢掠了一些钱粮,并且还给僧人留了一部分糊口。他也没敢做的太过份。

    西夏人更是崇信佛教,几乎是人人信佛。吴三桂如果做的太过份,他的手下将士也不会同意。

    但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意外,这些瑰宝是民族之魄,王铮不敢大意。

    “大师,是这样,为了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我觉得,还是先暂时这样吧!待真正的天下太平之后再说。”

    “施主说的是。”

    “不过,方丈大师,我夜观天象,在后世的八百年左右,这里还会有一场大浩劫。那些宝贝存放的地方,会被一个名叫王圆簶的道士,在打扫沙尘时发现。这些宝贝,也会被异族的强盗劫掠一空。你还得早做提防啊!”

    方丈闻听王铮所言傻了眼。这位施主也太···太···哦!出家人不能口出妄言。

    好吧!你胡说八道的夜观天象,我也就不说你了。可你还能确定,在后世的八百年左右,这里会有一场浩劫?还能确定是一名,名叫王圆簶道士发现的藏经洞?并且,还是被异族的强盗劫掠一空?

    佛祖啊!这位王将军,他到底是佛祖派来保护这些典籍的?还是纯粹在胡说八道?还是个妖孽转世啊?

    王铮一看方丈郁闷至极的神色,知道是自己的话吓着他了。但他没法和方丈解释此事,只得继续委婉说道。

    “方丈大师,你无需相信我说的那些话,你只需把我当成一个歹人。我已经知道了你的藏经洞,你就当我在若干年后,会来盗取或者是破坏这些宝贝,你还需妥善保存就行了。”

    方丈失魂落魄地说:“王施主,老衲看你的面相,你不是那种歹人。”

    “你就当我是那种歹人。”

    “当不了,不是歹人就不是歹人,出家人不打诳语,老衲怎能会把王施主当成歹人?”

    王铮被气乐了,这位方丈大师,怎么也是一根筋?

    “大师,不管我是不是歹人,但是这些宝贝,却绝不能落于外族的强盗之手。那个地方肯定会被发现,大师以后还是要妥善安置才是。你听我的话,要么在那个洞窟外,再垒砌一座佛塔之类的建筑,要么就想别的办法封死。那位道士,是打扫沙尘时发现的藏经洞,最起码,不能让人发现的那么容易。”

    “看来,王施主的确是为了这些典籍,老衲记下了。日后必会想办法妥善办理此事。”

    “哈!这就对了嘛!大师,有任何困难都可以和女王说,我会给她去信,让她全方位支持大师。有需要的钱粮工匠之类的,也别不好意思开口。和我说也行,只是,沙州距离上京太远,来回的时间太长,我就难以及时帮得上忙。”

    “多谢施主,我佛慈悲,降下王施主来拯救莫高窟,老衲和合寺僧侣,多谢王施主的大德。”

    “大师言重了,我也是华夏人,我只是想为我华夏的文明进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仅此而已。”

    “王施主,老衲听你总是说华夏,而不是说大郑。施主莫非认为,西夏、西域,南疆和北疆,包括大郑等等各地,皆是华夏子孙?施主这次攻伐西夏,也只是想统一华夏,建立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使各地各民族的华夏子孙,从此后再无战争和杀戮,使百姓都能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么?”

    “是啊!不瞒大师说,我的理想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凡是生活在华夏地区的民族,皆是我华夏炎黄二帝的子孙。他们因为生活地区的不同,因为受到的教育不同,因为风俗习惯的不同,这才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