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护国大将军-第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裴卿,让王将军说。”皇上倒是听的津津有味儿,王铮所说的话,太是震聋发聩,他想听一听,王铮还有什么高见。

    “裴学士勿要多言,请王将军说下去。”

    房相也从没听过这样的话,没有人敢这么和他说话。

    说实话,王铮说的确实太不好听,可也却是大郑现在的实际问题,他作为当朝首辅,是皇上一人之下,数千万人之上的关键位置,他的决策是否正确,决定着大郑的发展方向。

    即便他也是文官,他也不希望因为文官的太强势,导致大郑的边境不稳。他不能因为他也是文官,因为文官的利益,就使大郑的国基不稳。

    他作为当朝首辅,有责任有义务,帮着皇上处理好大郑的一切事务。因此,他必须慎重对待王铮所说的问题。

    “我给你们举个例子,就是苏轼所处的那个宋朝的真实事情。别不信,确实是真事。宋朝像咱们大郑一样的富有,可也像咱们大郑的军事一样羸弱,同样是文官当道,武将同样是受到的制约极多。这样做的好处,的确是没有主弱臣强的可能了,也更不可能有谁敢拥兵自重。”

    “可是,几乎和上次蒙辽进攻我大郑一样,异族攻破大宋的边境,就是长驱直入,渡过黄河天险后更是势如破竹,直至兵临宋朝的京师城下,后来宋朝的两个皇帝,被异族打破上京,全都掳去边塞苦寒之地,连同后妃、宗室,百官数千人,两位皇帝的皇后妃子女儿等,被侮辱的不计其数。”

    “真是求死不得求活不能,太上皇被屈辱不堪地封为昏德公,而被掳走的皇上则被封为重昏侯,极尽侮辱之能事。后来康王赵构渡江南下建立了南宋,这才勉强保住了宋朝的半壁江山。”

    “房相,我大郑要想长治久安繁荣富强,就不能结党营私,就不能重文轻武。要想防止内祸,有的是办法,何必只是简单地,限制边镇主将的兵权和兵力呢?难道,大郑就真的养不起松江卫的那三十万兵马吗?”

    “王将军,你所说的那个宋朝,真的和咱们现今的大郑很像吗?”陈琦问道。

    “不是很像,而是,那个宋朝,本来就是另一个大郑,我大郑现在走的路,几乎完全和那个大宋一样,如果不改变国策,我大郑的将来,呵!・・・真不好说。”

    “混账,・・・”

    “一派胡言・・・”

    “众卿稍安勿躁,王卿,你刚才说,异族打破上京,掳走宋朝的二帝,他们的京师,为何也叫上京?那个北宋也有一条大河叫黄河?康王赵构渡江南下建立了南宋,他们那个国家,也有长江?”

    皇上郑成抓住了王铮话里的漏洞。

    王铮闻言稍微沉默,他觉得,自己如果不说点实话,想要让皇上和房相下决心改变国策,想要改变大郑军事羸弱的现状,想要避免大郑以后也被分为南北两朝,几乎不可能的。

    王铮看了看周围的众臣,稍微沉思了下。

    “王卿但请直言。”

    “皇上,・・・”王铮看了看皇上看了看房相:“微臣所说,太过骇人听闻,你可别吓着了?”

    “王卿尽管直言。”

    “那好,皇上,那个大宋,不仅有黄河长江,他们的京师也叫汴梁。不仅如此,北宋被异族辽国,打到澶州城下,大宋的皇上御驾亲征鼓舞士气,在澶州一战,击毙辽国的主帅萧达凛,从而逼迫辽国议和,史称澶州之盟,北宋给辽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两国结成兄弟之邦。辽国退兵至燕云十六州境内。”

    王铮边说边看着皇上和房相的神色,却见两人就像是听故事一样,只有好奇,没有惊讶,王铮知道,他说的,皇上和房相都不相信。

    别说他俩不信,所有大臣都不会相信。这种事,可能吗?

    还用问吗?当然不可能。

    “王卿别闹,说正事。”

    看看,皇上果然不信。

    “御书房里皆是朝廷重臣,无外人,王将军且说实话。”看,房相也果然不信。

    “臣说的就是正事,是实话,确有其事,那一个北宋,就是咱们现在的大郑。”

    “王卿莫闹,你的故事编的挺好,可却太玄乎,莫闹莫闹。”

    王铮一看皇上还是不信,他只得另想办法。

    “皇上,太祖开国之初,可是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是又如何?”这点不是秘密,皇上直接承认。

    “后来,太祖为防开国武将的权势太大,可是杯酒释兵权?”

    “不错,那又如何?”这个虽然说出去不好听,但却也是事实。

    “宋朝的开国太祖赵匡胤也是这么做的,和太祖的做法完全一样。”

    这下你该信了吧?

    “这些事情,虽说朝廷不许宣扬,但却也不是秘密,王将军知道了就好,不用照搬到那个大宋的太祖身上,故事无需再编,说正事。”

    别说皇上了,连房相都不信,这下王铮没辙了。

    说这个大郑和那个宋朝同样的事情,他俩认为自己是在照搬,不信。说以后才会发生的,他们还没见到,自然更不信,这可怎么办?

    思来想去,王铮还是没有好法子,但王铮还必须让他们改变大郑现在的基本国策,最起码把重文轻武这一条给改了。

    “皇上,房相,你们既然硬要不信我也没办法。但是,咱们大郑必须得改革军制,要不然,就像上一次那样,蒙辽还是能轻而易举地打到澶州城下。”

    房相叹息道:“是啊!上一次,的确是太危险了。王将军,如果是你亲守松江卫,能否避免上一次的情况发生?”

    “能是能,但我一人,又怎能照看整个大郑的边境?代老将军和程副督没大错,换成是陇西卫或者是剑南卫的边境也是一样。如果不改变军制,等着看吧!西夏一旦发动,涉及的就是大郑的半壁江山。到时候,皇上,房相,朝廷多年的积累,多年的富国富民,凡是被西夏牵扯到的地区,都会倒退几十年。”

    马闯撇撇嘴,他显然认为王铮还是在危言耸听。

    “王卿,真有那么严重?”

    “皇上,臣不是危言耸听,臣所说的你们别不信,等你们见到了事实,再相信了臣所说过的话,一切都晚了,蒙辽的入侵已是最好的证明。”

    皇上和房相对视一眼,想想王铮所说过的话和所作过的事,不管他们信不信王铮今日说的话,但他们相信,王铮绝对是为了大郑好。

    再想想上一次,蒙辽出兵一个多月,就打到了澶州城下,如果不是王铮紧急出兵,一战既保住了澶州城不失,又击毙敌主帅萧达凛,第二战就率五万步卒两万五千轻骑,硬抗蒙辽营外的七万人马和营内的十余万大军,并且还夺了敌军的大营,逼迫敌军退回大名府城内龟缩不出,力挽狂澜于既倒。

    他因此保住了上京不失,保住了皇上的尊严,保住了所有大臣的尊严,保住了数千万的黎民百姓免遭屠戮流离失所。

    如果不是王铮一心为国,呕心沥血浴血沙场的所作所为。

    那么,现在大郑的京师上京,估计已经就在蒙辽大军的铁蹄之下,而大郑新的京师,估计就在升州了,而战火,现在也应该还在升州附近蔓延。

    或许,大郑还有第二次迁都的可能,再次被蒙辽大军打的狼狈不堪,不得不迁都益州。

    也许,大郑真会像王铮的故事里编的那个宋朝一样,太上皇和皇上被虏到北方苦寒之地。

    假如皇上被虏,其他人又岂能幸免?后妃、宗室,百官等数千人,皇后妃子女儿等,自然会被侮辱的不计其数。

    皇上和房相不敢想蒙辽攻破上京后的惨景,想到上一次蒙辽大军,仅仅距离上京二百多里就不寒而栗。

    “那么・・・王卿,你觉得,军制该怎么改?又怎么防备内祸的发生?”

    “皇上,所谓内祸,你想想,历朝历代,只有兵连祸结民不聊生时,只有官府逼迫太甚时,普通百姓才会起义造反。可咱们大郑的百姓,如果全都能吃得饱穿的暖,如果各地卫镇均是御敌于国门之外,战事不会牵扯到内地的百姓,谁还会做那掉脑袋的事情?这一点,只要能像现在一样继续下去,使民众富裕,自然就可避免,皇上无需忧虑。”

    “至于兵祸,皇上,房相,咱们大郑现今的军制,就是卫府有调兵权却没指挥权,而边镇提督,只有指挥权却没调兵权,已经做的很好了。只要能防止边镇提督和卫府勾结,此事自然也可避免。还有,不超过两年就异地调动,不仅是边镇提督,连卫府主官,也和提督错开时间调动,是不是会更好?”

    “这样一来,边镇提督都没有调兵权,多一些兵马防卫异族的入侵,又能有什么害处?那些兵马,养在内地不也是养吗?”

    “为今之计,给边镇提督在紧急情况下,有可以招兵的权利,当地官府卫府,也要储备一些钱粮,防备突发情况时,各卫镇无钱无粮无兵马可用。至于如何使边镇提督和卫府主官,以及当地知府互相制约,这一点,房相是行家,臣就不多说了。”

    马闯闻言捋须点头微笑:这个王铮,总算是说了句人话。
………………………………

156章 军改与否

    房相闻言老脸一红,轻咳了一声后问道。

    “王将军所说的军制,改动不大倒也能行,可这重文轻武又怎么改?”

    “这个更容易,比如,鼓励百姓练武强身,朝廷每两年,设一次武举殿试,头一名就是武状元,和文状元一样可以披红挂彩跨马游街。比如,律法规定不许文人轻视武者,朝堂里也给武职的将领更多的话语权,文武品级相同的,武将不再比文官低一级等等。国富了,民就也要够强,这样才能免受异族的欺辱。”

    御书房内的所有武职将领,均是连连点头赞同。

    武将被文官压制的太厉害,在朝堂上几乎都没有发言权。即便是边镇的军事行动,文官们也想指手画脚遥控指挥,武将但凡敢稍有异议,就会遭到文官的群起而攻。

    这个王铮,今天敢为武将直言,表现的还挺不错。

    可文官们却是一个个的吹胡子瞪眼睛,对王铮的大放厥词甚是不忿,一个个捋胳膊挽袖子的,作势欲群殴王铮。

    可奈何王铮的凶名在外,他也太能打,八个哒突轻骑尚且一个个地被他砍了脑袋,自己这帮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上去,估摸着,除了被打的满地找牙之外,伤不了他一根毫毛。

    因此,文官们虽然均是气的直哼哼,却没有个人敢真的动弹。

    文官爱名,真要是像上次代老将军那样,在皇上的御书房里,被王铮按倒在地捶一顿狠的,就算是皇上把他拿下问罪,自己也是太丢人,从此后就没脸在天下文人面前混了。

    何况,王铮揍的人多了,他就连揍了皇上的堂弟,还是一位爵位比王铮高的郡王,皇上也只是罚了他三个月的俸禄,禁足十天了事。更何况自己这个外姓的文官?

    文官们不敢拿王铮怎么样,可王铮所说的,极大地牵扯到了文官的利益,所有人都恨得咬牙切齿,最后只有无奈目视钱望,希望钱望能出头制止王铮的逆天之行。

    钱望被所有文官赋予厚望,他也觉得王铮的所说太是不该,于是就轻咳一声跨出一步,打算出言怒叱王铮。

    此时,王铮早已察觉到文官们的举动,也早已做好了舌战群儒的准备,他决定,不出口则以,出口则必中出头之人的要害,一句话就把他说的无地自容。免得其他人再上来啰嗦个不休。

    可他看到,别人都不敢动,最后却是钱望跨出了一步,想依仗他是王铮媳妇爷爷的身份,阻止王铮继续蛊惑皇上和房相。

    王铮当然不想和钱望撕破脸,他急怒之下,第三只眼瞬间张开,极是狰狞恐怖地看了看钱望。

    刚跨出一步的钱望,猛然间看到了王铮的第三只眼,凭良心说,他活了这么大的年纪,还没有见过那么难看的东西。

    传说中,王铮的第三只眼不睁开便罢,假如睁开了,就必会有人身死。

    据说,蒙辽主帅萧达凛的身死,当时王铮就曾经睁开过他的第三只眼。他只用第三只眼看了看萧达凛,数里外的萧达凛,就被他第三只眼中射出的羽箭,给射中了眉心。

    这话是当时跟在王铮身边,在澶州城头观战的陈斌说的,应该是可信的。他一个掌管着大梁将军府的柱国将军,怎能会说瞎话骗人?

    钱望可不想死,他更不想在众目睽睽之下被王铮这个孙女婿羞辱。

    于是,被王铮看了一眼就已心胆俱寒的钱望,悄悄地又缩回了自己迈出的那条腿。

    文官们看到钱望的退缩,顿时大失所望,但看到王铮阴沉着的脸,又觉得遍体生寒,也就没人敢做出头鸟了。

    “王将军所说,对极。”马闯首先赞成。

    他受过的文官的窝囊气也不少,当然会赞成王铮提高武将身份的话。

    “嗯!王将军所说,也可行。国富民强才可免受异族的欺辱。皇上以为然否?”

    房相扭头问皇上道。

    皇上郑成还在纠结,王铮所说的俱都在理,可他即便不担心王铮了,也不担心当下的那些边镇主将。他却还是担心以后的子孙,能不能压制住边镇提督的权限。万一有一人压制不住,就有可能动摇大郑的根本。

    “皇上无需忧虑,老臣觉得,王将军所说的可行。有卫府和知府的钳制,有异地调动的妙策,假如再设立监军一职,必可保万无一失。”

    “房相不可,监军一职绝不可设。如若设立监军一职,军改就还不如不改。”

    王铮一听房相的提议大急。

    历史上,中原王朝有很多次的大败仗,都是因为监军的不懂装懂指手画脚。

    北宋的杨业杨老令公,就是因为监军的错误指挥,潘美也无可奈何,这才导致杨业兵败被擒,绝食三日而死。

    王铮怎能让监军一职存在?于是他当即就出声阻止。

    “王将军,为何?”

    “房相,军中向来是令出必行,可假若再设监军一职,是边镇提督说了算?还是监军说了算?将士们听谁的?”

    “战时自然是听提督的。”

    “可如果监军认为提督的指挥不对,硬要参与军务指挥作战呢?”

    “朝廷自然有约束监军的律法,王将军勿忧。”

    “房相,如果执意设监军一职,···”王铮说到此处,转身面对皇上郑成,双手抱拳微微躬身说道:“皇上,微臣身心俱累,需要静心调养,就请皇上准许臣告老还乡吧!”

    闻听王铮此言,皇上郑成即便还处在痛失爱子的悲伤之中,也是噗哧一声笑了出来。

    不仅是皇上,下边的所有大臣都笑了,甚至连那些狠亲自狠的牙痒痒的文官们也没忍住。

    “王卿莫闹,军改是国之大事,自然要商议一个万全之策。你提什么告老还乡?”

    “是极是极,王将军莫闹,你不过才二十七岁还不到的年纪,现今就说告老还乡,委实太早了点,王将军莫要闹出笑话。”

    房相也是捋须微笑着说。

    “皇上,微臣不是在和皇上闹着玩,微臣是真不想让朝廷设监军一职。假若真设了监军,皇上,微臣斗胆,我大郑的江山社稷,危矣!不久以后大郑的下场,就会和北宋完全一样。”

    “胡闹,···”

    “大胆,···”

    “竖子敢出此言,汝活腻了乎?”

    针对王铮的骂声一片,都是一群衣冠楚楚的文官。

    武将们很赞成王铮的话,对文官愤愤不平,却都没说话,除了王铮,他们已经习惯了被文官的打压。

    王铮理都没理那些文官,他只是静静地看着皇上,等待他的决断。

    皇上沉思许久之后,才缓缓说道:“军改之策,房相先行和众臣商议,过后拿出条文让朕审阅。至于监军一职,···容后再议。”

    王铮敢拿大郑和那个北宋相比,说的这么严重,就必有他的道理,皇上郑成不得不慎重。

    以他对王铮的了解,王铮不可能虚言恐吓他,更不可能拿大郑的江山社稷开玩笑。

    他觉得,监军一职的设立,极有可能就像王铮说的那样,是兵祸的开始,是大郑军力更弱的开始。

    国不可有二君,军令自然也不能出自两门,假如设了监军一职,监军比提督的职权还大。

    到时,监军只要对提督稍有不满,处处掣肘提督的军事行动,甚至故意栽赃陷害边镇提督,均是极有可能。

    假如真是那样的话,大郑的社稷江山,就真的很凶险了。

    关于军改的事情,既然皇上已经下了结论,只能等房相和兵部拿出条文后再说,今日就算到此为止了。

    可皇上和王铮的谈话还意犹未尽,他让众臣退下后,却单独留下了王铮。

    “王卿,朕也知道,结党营私的祸害,甚于异族的入侵,对此,王卿可有好的建议?”

    “皇上,结党营私、拉帮结派,是官官相护的因由,是官员之间不思为国为民,只知内斗的诱因,是导致内乱的源头,是各级官府**的开始,其祸猛于虎,必须严加防范。而我大郑的此时官场,皇上纵容文官轻视武将,屁大点事儿就各抒己见吵个不休,结党营私的苗头已显。这件事,微臣也没有好的办法,结党的都是文官,这件事儿,皇上应该问房相该怎么解决。”

    “咳咳!老夫···老夫愧对皇上,愧对先皇啊!”

    房相的老脸一红,极不自然地说道。

    他是百官之首,对文官之间的结党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自古以来,就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武将之间,向来就是谁都不服谁都不忿,坚信老子天下第一,一言不合就打生打死,即使是同僚之间,也非要分出个高低上下才会罢休。

    王铮和代老将军,以及和马闯,现在的三个上柱国之间,私下里的关系绝对说不上好,互相不对付就是最好的例子。

    因此,结党这种事,别说武将不会干,就是参与了,那也是被相好的文官硬拉进去的。

    “房相,愧对不愧对的另说,结党营私这种事,只要建国日久就不可避免,现今也只是刚显出苗头,还不算晚。只需要想出解决办法,以后严加防范即可。”

    “王卿所说极是,房相可有良策教朕?”皇上郑成望着房相,殷切地问道。

    就如王铮所说,党祸猛于虎,为他大郑的江山社稷计,为他的子孙后代计,他现在不可不防。

    “这···这···老臣一时之间,确是想不出好的计策。···”

    房相额头冒汗,他还从来没考虑过结党的事情,急切之间,委实也没有良策。

    “房相,天子门生啊!”王铮给房相提建议道。

    他可怜房相这个老头,他为了大郑费心费力地操劳了一辈子,如今都已年近七十,却还在朝堂上任劳任怨。被某些,比如他王铮本人,怼几句也是唾面自干,王铮觉得房相他老人家,为了他名留青史的愿望,这辈子是真不容易。
………………………………

157章 那厮太好战

    “啊?天子门生?何意?”房相不愧是房相,只略一思索便懂了王铮的意思。他连忙一整衣衫对皇上躬身一揖说道。

    “皇上,今后但凡是录取进士的会考,可实行殿试,就是在太极殿上,由皇上亲自主持,所有进士录取的名额,也均为皇上御批,取中的进士,均为天子门生。此法,可限制结党。此其一也,其二,・・・”

    房相稍微沉吟,第二个办法也就想了出来,他不仅感激地瞄了王铮一眼。

    “其二,朝廷可律法明令禁止结党营私,否则,任何现职官员撤职交由大理寺查办,读书人敢结党,则剥去功名概不录用。老臣以为,党祸虽然猛于虎,可严防却不可矫枉过正,否则就会适得其反,被一些人利用,成为攻击不同政见同僚的利器。”

    房相果然有一套,王铮担忧的也是此事,党争猛于虎,但把党祸当利器肆意攻击别人,也是绝不可不防的大事。

    幸亏,房相想到了这一点,他现在能说出来,下去后,就能做出预防措施。

    看来,王铮白担忧了。

    此时的大郑,绝大部分的官员,还都算是忠心为国为民,还没有朝代末世的**堕落。现在,对有些弊端只要稍加防范,就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包括朝堂上,虽然有很多文官的行为,王铮都很看不惯,比如钱明珠的爷爷钱望,但王铮却也不得不说,那些文官们也都能算是忠臣干吏。

    还是拿钱望来说吧!他就是文官里的典型代表人物,酸腐,死脑筋,怕强欺弱,战事稍有不利就开始嚷嚷迁都等等。

    但是,钱望作为吏部尚书,就是俗话说的天官,他对整个大郑官员的选拔、甄别、年勘等等,做的还都比较不错。

    他本人也较为清廉,并且也有一颗善心,对下面官员的贪污**不作为等,是深恶痛绝,因此,他的官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