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极品谋士游三国-第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礁髦詈睿晕秸帕贾帽幢毓恕

    至于渭水河畔大败,实乃寡不敌众,胜负乃其常事。昔高皇数败于项羽,而垓下一战成功,此非韩信之良谋乎?夫信久事高皇,未尝累胜。盖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这一篇言语,说得荀攸并无一言回答。

    座上忽一人抗声问曰:“今南阳袁公兵屯十余万,将列百员,龙骧虎视,气吞扬州,公以为何如?”二人视之,乃毛玠也。

    穆良奇曰:“袁术收败兵集军内,揽流民充军士,既数百万不足惧也。”

    毛玠冷笑曰:“君尚未经战而言战,不知可战而论战,言‘不惧’,此真大言欺人也!”

    郭嘉曰:“曹公昔日在青州率万余众而败百余万黄巾贼寇,而今精兵数万,却胆怯呼?!”毛玠不能对。

    座间又一人问曰:“二位欲效仪、秦之舌,夸夸其谈耶?”

    二人视之,乃刘烨也。孔明曰:“刘子扬以苏秦张仪为辩士,不知苏秦、张仪亦豪杰也:苏秦佩六国相印,张仪两次相秦,皆有匡扶人国之谋,非比畏强凌弱,惧刀避剑之人也。君等闻袁术,袁绍虚发诈伪之词,便畏惧,敢笑苏秦、张仪乎?”刘烨默然无语。

    忽一人问曰:“二位先生以袁术何如人也?”

    孔明视其人,乃董昭也。孔明答曰:“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

    昭曰:“公言差矣。袁术心有登龙之意,昔日孙坚之子孙策取传国之璧,换取数千精兵,而术不还天子,其心怀大志,再者其据南阳而扩扬州,南望荆州,北向豫州,怎说其冢中枯骨?”

    穆良奇厉声曰:“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公既为汉臣,则见有不臣之人,当誓共戮之:臣之道也。今袁术祖宗叨食汉禄,享四世三公之誉,不思报效,反怀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愤;公夸此等汉臣之贼!不足与语!请勿复言!”董昭满面羞惭,不能对答。

    座上又一人应声而立问曰:“袁术虽挟传国玉玺,犹是名族之后。曹公虽是太尉之孙,但是多被士族所不齿,请教先生,何足与袁术抗衡哉!”二人视之,乃钟繇也。

    穆良奇笑曰:“请安坐,听吾一言:曹操既为太尉之后,则世为汉臣,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宦官之后,又何足为辱乎?公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士共语!”陆绩语塞。

    座上一人忽曰:“二位先生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且请问继志治何经典?”穆良奇视之,乃华歆也。

    穆良奇笑曰:“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弇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华歆低头丧气而不能对。

    (这几天卡文,就这个迎接不怎么好写,所以勿怪,哈哈,这个其实也是作者君没办法了,找了一个模板,改编的,毕竟作者君现在的水平还不够写那个规模盛大的局面。)

    (本章完)
………………………………

第一百零二章 论势定策1

    肃乃引孔明至幕下。早见张昭、顾雍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峨冠博带;整衣端坐。孔明逐一相见;各问姓名。施礼已毕;坐于客位。张昭等见孔明丰神飘洒;器宇轩昂;料道此人必来游说。张昭先以言挑之曰:“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昭曰:“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今一旦以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孔明自思张昭乃孙权手下第一个谋士;若不先难倒他;如何说得孙权;遂答曰:“吾观取汉上之地;易如反掌。我主刘豫州躬行仁义;不忍夺同宗之基业;故力辞之。刘琮孺子;听信佞言;暗自投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今我主屯兵江夏;别有良图;非等闲可知也。”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违也。先生自比管、乐——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乐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齐七十余城:此二人者;真济世之才也。先生在草庐之中;但笑傲风月;抱膝危坐。今既从事刘豫州;当为生灵兴利除害;剿灭乱贼。且刘豫州未得先生之前;尚且纵横寰宇;割据城池;今得先生;人皆仰望。虽三尺童蒙;亦谓彪虎生翼;将见汉室复兴;曹氏即灭矣。朝廷旧臣;山林隐士;无不拭目而待:以为拂高天之云翳;仰日月之光辉;拯民于水火之中;措天下于衽席之上;在此时也。何先生自归豫州;曹兵一出;弃甲抛戈;望风而窜;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乃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其初也。管仲、乐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见怪!”孔明听罢;哑然而笑曰:“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气脉和缓;便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吾主刘豫州;向日军败于汝南;寄迹刘表;兵不满千;将止关、张、赵云而已:此正如病势尫羸已极之时也;新野山僻小县;人民稀少;粮食鲜薄;豫州不过暂借以容身;岂真将坐守于此耶?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然而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敦、曹仁辈心惊胆裂:窃谓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过此。至于刘琮降操;豫州实出不知;且又不忍乘乱夺同宗之基业;此真大仁大义也。当阳之败;豫州见有数十万赴义之民;扶老携幼相随;不忍弃之;日行十里;不思进取江陵;甘与同败;此亦大仁大义也。寡不敌众;胜负乃其常事。昔高皇数败于项羽;而垓下一战成功;此非韩信之良谋乎?夫信久事高皇;未尝累胜。盖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这一篇言语;说得张昭并无一言回答。

    座上忽一人抗声问曰:“今曹公兵屯百万;将列千员;龙骧虎视;平吞江夏;公以为何如?”孔明视之;乃虞翻也。孔明曰:“曹操收袁绍蚁聚之兵;劫刘表乌合之众;虽数百万不足惧也。”虞翻冷笑曰:“军败于当阳;计穷于夏口;区区求教于人;而犹言‘不惧’;此真大言欺人也!”孔明曰:“刘豫州以数千仁义之师;安能敌百万残暴之众?退守夏口;所以待时也。今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犹欲使其主屈膝降贼;不顾天下耻笑。——由此论之;刘豫州真不惧操贼者矣!”虞翻不能对。

    座间又一人问曰:“孔明欲效仪、秦之舌;游说东吴耶?”孔明视之;乃步骘也。孔明曰:“步子山以苏秦张仪为辩士;不知苏秦、张仪亦豪杰也:苏秦佩六国相印;张仪两次相秦;皆有匡扶人国之谋;非比畏强凌弱;惧刀避剑之人也。君等闻曹操虚发诈伪之词;便畏惧请降;敢笑苏秦、张仪乎?”步骘默然无语。

    忽一人问曰:“孔明以曹操何如人也?”孔明视其人;乃薛综也。孔明答曰:“曹操乃汉贼也;又何必问?”综曰:“公言差矣。汉传世至今;天数将终。今曹公已有天下三分之二;人皆归心。刘豫州不识天时;强欲与争;正如以卵击石;安得不败乎?”孔明厉声曰:“薛敬文安得出此无父无君之言乎!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公既为汉臣;则见有不臣之人;当誓共戮之:臣之道也。今曹操祖宗叨食汉禄;不思报效;反怀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愤;公乃以天数归之;真无父无君之人也!不足与语!请勿复言!”薛综满面羞惭;不能对答。

    座上又一人应声问曰:“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犹是相国曹参之后。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何足与曹操抗衡哉!”孔明视之;乃陆绩也。孔明笑曰:“公非袁术座间怀橘之陆郎乎?请安坐;听吾一言:曹操既为曹相国之后;则世为汉臣矣;今乃专权肆横;欺凌君父;是不惟无君;亦且蔑祖;不惟汉室之乱臣;亦曹氏之贼子也。刘豫州堂堂帝胄;当今皇帝;按谱赐爵;何云‘无可稽考’?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织席贩屦;又何足为辱乎?公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士共语!”陆绩语塞。

    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且请问孔明治何经典?”孔明视之;乃严畯也。孔明曰:“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弇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严畯低头丧气而不能对。

    忽又一人大声曰:“公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耳。”孔明视其人;乃汝阳程德枢也。孔明答曰:“儒有小人君子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且如杨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阁而死;此所谓小人之儒也;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程德枢不能对。众人见孔明对答如流;尽皆失色。

    同坐上张温、骆统二人;又欲问难。忽一人自外而入;厉声言曰:“孔明乃当世奇才;君等以唇舌相难;非敬客之礼也。曹操大兵临境;不思退故之策;乃徒斗口耶!”众视其人;乃零陵人;姓黄;名盖;字公覆;现为东吴粮官。当时黄盖谓孔明曰:“愚闻多言获利;不如默而无言。何不将金石之论为我主言之;乃与众人辩论也?”孔明曰:“诸君不知世务;互相问难;不容不答耳。”
………………………………

第一百零三章 论势定策2

    曹操左右不定,显然还没有下定决心,到底要不要许下这个诺言。

    程昱这时也走了出来,说道:“臣有一言,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主公若是许下这等利天下民的诺言,必然青史留名,流芳百世。上次主公屠杀徐州无辜百姓,以被士人所不齿,若是能够昭告天下,那么必然能够挽回名望。请主公思虑再三。”程昱拜服。

    荀攸也走了出来,说道:“臣有一言:谋取天下并不是从武力上取征服敌人,而是通过自己的仁德来感怀天下。主公当为天下之民而虑,不应该去考虑一地之得失,假如天下的百姓都惧怕主公,那么主公就会众叛亲离,纵使有强兵百万,败亡也不过瞬间。如果百姓都亲近主公,相信主公,愿意服从主公,那么即使身无分文,也是一代圣主,概因民生民德都在主公身上,所到之处,都有士族大家甘为前驱,有渔民百姓愿为锋茅。所以,请求主公,勿要以一时之利而勿千古之名。”荀攸拜服。

    满宠沉思了片刻,也走了出来说道:“臣有一言:一国之内皆有法度,凡是愿意臣服于主公,主公所管理的治下,都应该交予法律来问责。孔子云:不以规矩难成方圆。一个领地没有法律就等于没有了秩序,即使是主公您也不能轻易的触犯法律,改变法律。

    而那些被主公所占领的城市,即使有罪行也应当交由军司马处理,而不是一言而定,那样不仅乱了军法,同样也乱了国法。在无休止的放纵之下,增长了军队士兵的恶劣之风,即便是在好的军队,在严格的纪律,在严厉的军法,也会变得如同虚物。所以为国,为民不应当如此。”满宠拜服。

    “臣有一言。。。”毛玠拜服。

    “臣有一言。。。”董昭拜服。

    。。。

    前前后后有十余位谋士全部跪在地上,请求曹操许下这个承诺,不再屠城,不再屠杀任意百姓。

    而在右侧坐着的将领也在沉思,虽然很赞同他们文臣说的话,但是他们不能轻举妄动,文臣偶尔逼下主公,很正常嘛。

    文死谏,武死战。

    这些政治上的大事,文臣们处理就行了,一旦武将涉及,那么这个问题本质就变了,武将入政,这不是一件好事,所以就算武将们很想支持文臣,但是也只能干看着。

    曹操看着中间跪着的众文臣,再看看跪在前面的穆良奇,荀彧,郭嘉三人,内心不由得一阵感慨:才刚来第一天,就逼自己下这样的诺言,真不知道请他们出山是对是错啊。但是看这些文臣的形势,估计不答应不行了,哎,不杀就不杀吧,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想想当初下令屠城,也是一时气愤。

    曹操想了想,随后大笑道:“哈哈,众谋士所言极是,吾岂有不答应之理,诸位快快起来。”

    “谢主公,主公英明。”随后众谋士回到自己的席子上跪坐。

    曹操喊道:“来人!”

    只见一军士跑了进来,低头行礼。

    “传我将令沿四方各郡县及各部军内,昭告天下:吾近忧思难忘,不能寝食,皆因前年在徐州轻下了屠城之令令,以致数万人失亲,十余万流,此皆我忿之也,故自今起,又劝我屠城者,即斩,所谏臣者当得厚之锡,苍天为证。”

    “吾主圣明!”所有谋士武将全部行礼道。

    “诺!”随后跑向后军,传达军令。

    曹操笑着看着众谋臣武将,随后说道:“刚刚奉孝言徐州之事,还没论完,请继续说。”

    “诺。”

    郭嘉整理了下思路,说道:“吾料袁绍和吕布二人迟早要产生矛盾,依袁绍的性格,他会找个机会除掉吕布,已决后患,但是袁绍行事素来不讲究保密,此事必然被吕布知晓,吕布定会率领部众逃窜。

    青州不行,并州也不行,唯有徐州尚能收他。我听闻陶谦最近身体欠佳,频频让徐州州牧与刘备,刘备此人先是从于公孙瓒,公孙瓒命他驻扎平原县,以盯袁绍侧翼。但是他弃公孙瓒于不顾,而救徐州,怕是为了徐州州牧而来。

    若是刘备接手了徐州,定会防备主公,内置士族,但是他将仅有关张二人,兵力不足,若是主公再次来袭,他该当如何?或者徐州士族反叛,又该如何

    所以吕布投奔徐州,刘备必然会收留其手下的诸多将领,作为己用。我估计。。”

    说完,郭嘉走到地图旁边,看了看徐州的地图,随后说道:“我估计他会安排吕布驻扎在小沛附近,以为屏障,远可防备主公突袭,近可镇压士族叛乱,又可调兵平黄巾余党之乱。”

    曹操看了看地图,如果真的这样,那么徐州就真的很难再次打下来了,这就有些棘手了。

    曹操问道:“那依奉孝之见。该当如何?”

    郭嘉笑道:“简单,坐壁上观。以不动置万动。”

    曹操和众谋士疑问了,既然如此棘手,还不动,那么岂不是让给刘备足够的时间,让他解决士族吗?这徐州不要了

    曹操有些不懂了,他问道:“奉孝,此话怎讲?”

    “主公想想,吕布是个什么样的人?”郭嘉问道。

    “三姓家奴,忘恩负义之小人。”曹操脱口而出。

    “吕布先从丁原,又不堪其下,被李儒利诱而刺杀了丁原,接手了并州军。后来为董卓的义子,但是又因为一个侍女和董卓闹翻,投靠了王司徒,杀了董卓,再然后看着西凉军攻打长安,却不奋力抵抗,率本部逃跑,简直就是无信无义之流,他这种人,谁敢用,谁敢放心?”郭嘉问道。

    曹操也在思考着,反正他觉得如果是自己也不一定敢用这众朝三暮四的小人。

    “所以刘备就算收留了吕布,他也会防备着吕布,必留下他两位义弟中一人,留守徐州城内。而他两位义弟,我听闻多对他所不齿,而吕布又是一个不甘人下,屈之于人的人,久而久之,两者必有一战,若是主公贸然攻徐州,必会引他两家合兵一处,而对战主公,主公若是进攻他处,不出一年,两家必乱。”

    (本章完)
………………………………

第一百零四章 论势定策3

    第177章 论势定策3 (第1/1页)

    众人纷纷点头,认同这个看法。荀攸说道:“那只不过是长远之策,未有三四年,未必能够实施,敢问先生,如今我军应当如何展。”

    穆良奇笑道:“我二人来时,观四方土地,百姓万余家,皆缺粮,当务之急不应以攻为,当以守为先。”

    毛玠问道:“如何守法?方可不浪费粮食,又可使粮食增产?”

    穆良奇微微一笑说道:“藏兵于民,战时而出。”

    曹操脱口而出:“屯田?”

    董昭连忙制止道:“不可不可,主公,你忘记兖州世家为何而反,就是因为屯田啊。”

    众人心中一暗,随即叹道:是啊,就是因为在兖州大败青州黄巾军,收留了多达数十万的青州难民,为了安放这些难民,夺走了士族大家的土地,最后矛盾激化,才引起世家的叛乱,若是在屯田,引世家叛乱,那么就麻烦了。

    穆良奇看着面露失望的众人,说道:“引兖州之乱的世家,还在吗?他们既然引叛乱,那么就应该为这场叛乱付出代价。正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这是永恒不变的道理,如今主公新胜,应当携大胜之威,威逼世家,交出土地,养育百姓难民。”

    荀彧反驳道:“继志,此言差矣,纵使威逼世家交出土地,难保他们暗中使些手段破坏屯田?这可如何是好?”

    毛玠也认同道:“屯田虽好,但是容易激怒世家大族,还是冷静行事为妙。”

    “是理。是理。”

    “这个还是不要采取的好。”

    。。。

    众谋士交头接耳的讨论到,这个计划虽然很诱人但是不得不说,风险太大。

    穆良奇笑道:“自三皇五帝以来,所有的战败者都应该受到惩罚,从来都没有听说过谁都能幸免。之前他们支持吕布,反叛主公,现在又转过身来支持主公,像是之前的事从来都没有生过,这可能吗?”

    “是啊,应该给这些反复无常的小人一些教训。”

    “自古以来战败者都有惩罚,没有惩罚说不去啊。”

    董昭站起来说道:“继志说的有理,但是敢问继志,如何剥夺法?全部剥夺吗?”

    一瞬间大厅内变得静静悄悄的,惩罚肯定是要惩罚的,但是怎么样个惩罚,惩罚的力度都是值得商榷的,惩罚轻了,会造成世家的轻视,降低了政府的权威。但是惩罚重了,又会造成世家的不满,让他们埋怨在心里。

    简单的来说就是,这个惩罚要疼,但是又不能太疼,要割肉,但是不能割到骨头。

    穆良奇想了一会儿这个问题他倒是没能考虑清楚,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必须要从世家的口中割掉一批土地来安置难民,实行屯田。

    但是这样明目张胆的割他们土地,怕是会引起他们的猜忌和记恨,看来还是得拉一批打一批。

    这时程昱说道:“在吕布叛乱兖州之时,并不是所有得世家都支持他,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得世家支持主公,我认为这些世家应该受到奖赏。”

    曹操听后点了点头,表示认同。

    程昱坐下前给穆良奇使了一眼色,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这时候穆良奇眼前一亮,他瞬间明白程昱的意思了。

    荀彧看到他们之间的眼神交流,想了一下,嘴角微微翘起,随后站起来说道:“前些时日为鼓励大军作战,已经将库存的金银散给有功之士,府库已无再多的金银来奖赏那些世家了。”

    曹操听到一顿,随后感慨道:“这可如何是好?”

    奖励粮食?不可能的,绝不可能,军队的粮草都不够用了,给各郡县的县官的俸禄都欠了很久了,现在只能收粮食,绝对不能外出。

    奖励官吏?曹操内心是拒绝的,一旦让那些地主官绅做了中下层官吏,那么自己的领地怕是入不敷出,离崩溃也不远了,但是万不得已也只能采取这个方法了,大不了多加几个巡查官员,加大督查力度,实在不行,实行军管。

    穆良奇笑道:“我有一计,可一起解决惩罚奖励之难。”

    曹操好奇的说道:“继志,请说。”

    “忠于主公的世家虽不少,但毕竟是少数,而一开始跟随吕布,霍乱兖州的世家占多数,如果以军队或者县衙的要求去索取,恐怕会让他们误以为主公对他们不满,引起不必要的恐慌。主公可要求帮助主公的世家去追索他们本来应该属于他们的胜利果实。”

    “继志的意思是,让世家去对付世家?”曹操疑问道。

    “是的,主公可下诏,命帮助过主公的世家去与主公作对的世家讨要土地,无论讨要多少,只要给主公上交一半的的土地,都算合法。必要之时,主公可暗中相助,讨要的多少,全看这些世家的本事,此计名为‘移花接木’,诸位看如何?”

    众谋士纷纷低头思考,权衡得失,此计就是本该由曹操出面讨要赔偿,改成那些世家出面漫天要价,让那些世家吸引仇恨,而一旦讨要成功,那么原本就算在亲密的世家,也会出现裂痕,那么未来兖州境内还会有世家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