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极品谋士游三国-第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众谋士纷纷低头思考,权衡得失,此计就是本该由曹操出面讨要赔偿,改成那些世家出面漫天要价,让那些世家吸引仇恨,而一旦讨要成功,那么原本就算在亲密的世家,也会出现裂痕,那么未来兖州境内还会有世家联合起来吗?此计一旦成功,兖州的世家将永远都是一盘散沙,再无威胁。
而且讨要的土地一半还得归于政府,那么就等于间接性的逼迫那些讨要的世家下狠手,只有讨要的越多,他们才能获得足够的利益。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阳谋,即使那些世家看出来了这个阳谋,也不得不去实行,正大光明抢土地的机会啊。谁能坐得住?谁能忍的住?
曹操权衡了利弊,点头笑道:“此计甚妙,但是若是这些世家顾及,同流合污,该当如何?”
众谋士点了点头,兖州那么大,难免会有两个世家关系特别好,特别亲密,他们私底下合作,将讨要的土地减少的非常少。
又或者哪个世家用金银贿赂讨要的世家,用金银换取田地,那么就没曹操什么事了,左右好处全让世家们占了,这生意就亏大了。
(本章完)
书客居阅读网址:
………………………………
第一百零五章 论势定策4
第178章 论势定策4 (第1/1页)
穆良奇笑道:“刚刚我所说的只是对帮助过主公,忠于主公世家的奖励,我并没有说惩罚啊。”
嗯?所有人心中闪过一丝疑问?刚刚那个不算惩罚?
“主公可下诏,命令所有背叛过的世家,只需要交出一半的家族部曲,一些金银,主公就宽宏大量,不在追究。”
金银充实府库,至于部曲嘛,可以充实兵营,又可削弱世家的反抗力量,何乐而不为?
众谋士纷纷笑道:“此计甚妙!”
“如此以来,兖州之内安枕无忧了。”
“妙啊!”
穆良奇看着众谋士非常认同自己的计策,感慨的说道:“弱小是原罪。”
在旁边的荀彧,郭嘉,荀攸听后,也不由得点头,不得不说,这是一句听起来非常的别扭,但是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无法反驳的事实。
穆良奇想到了现代叙xx那个悲惨的国家,他们驻联国大使指名谴责某三个国家:“这三个国家应该了解,你们在我国动了7年的恐怖主义战争,你们的导弹、飞机、炸弹无法阻止叙xx人民自主决定他们的政治未来,不受外国干涉,这句话我将再说成千上万遍。”
只是大使对他的国家的感情如此真挚,只是靠他的谴责,某三个国家就会停止行动嘛?
即使是如此有力的言语,却仍无法改变叙xx成为强权政治牺牲品的局面。弱小才是原罪啊!
后世用接近一百年的屈辱历史才深刻地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184o年,鹰国军队用炮火打开了闭关锁国的大门,强行打开通商口岸,用鸦片荼毒人民的精神意志。当时的人们也像他们一样,抗议了,但是有用吗?
那时候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华夏的狂潮。偌大的一个华夏啊,饱受帝国主义国家的欺凌,签订种种不平等合约,却丝毫没有还手之力。
但是现在呢?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轻视现在的华夏,为什么?因为我们强大了。这并不是一个和平的年代,只是因为我们出生在了一个强大的国家。而弱小的叙xx正遭受炮火的摧残。
在“权力意志”视野里,“好与坏”、“善与恶”、“是与非”、“文明与不文明”――这些标准统统都不过只是“弱者的虚构”而已,实际上,只有“强与弱”、“死与活”这两条路可供选择――弱者和战败的一方如果选择活下去,就必须把所有恶劣的罪名承担起来。
而世家们,就是砧板上的肉,鲜美任人宰割,没人会同情他们,只因为他们弱小,导致他们战败了。
弱小就是原则。
程昱说道:“如此一来,只需主公在关键时候,给县府的衙役们放个假,再给军营严加封锁,那就更美妙了。”
穆良奇为之一顿,果然是历史上有勇气用人肉做军粮的人才啊!如果说穆良奇这一计是条狠计,那么程昱这个建议简直就是杀人灭口啊。
最起码穆良奇还给人一条活路,只要交出大部分田产就可以保住性命,而程昱则是准备让这些世家立下杀心啊。
一个没有政府管理的县城,军营又处于封闭状态,城里面就自己一家独大,此时不为非作歹,更待何时?城中世家虽少,但是只要有两三家就够了。
董昭说道:“如此一来,便可行屯田之事。”
众谋士点了点头,估计经过此次世家之间的乱斗后,兖州世家很长一段世家内再也无法干涉政事,如此一来,倒是行屯田之事的最佳良机。
毛玠说道:“屯田之事虽重要,但是这件事马虎不得,须得细细打算,在何处屯田,用何制度?都是有待商榷的。”
曹操也认同的点了点头,这件事毕竟关系到他日和的军粮问题,马虎不得。
“报!”一个传令兵跑了进来,“急报!”
说完将背在身上的竹筒打开,取出竹简,左右侍卫将竹简取走,呈到曹操桌面,随后报信的士卒行礼告退。
曹操看了看竹简上的消息,眉目紧缩,像是十分忧伤,随后望天长叹,众人非常好奇,到底生了什么,让曹操如此伤神。曹操将竹简递给身边的曹洪,无力的说道:“你念给诸位听听吧。”
“。。。”
一大堆文言文,穆良奇也没怎么听懂,反正大概讲的就是汉献帝刘协悲剧的经历,关于这个汉末最悲惨的皇帝,也是最幸福的皇帝,穆良奇还是有些理解的,按照时间的推算他现在应该在,,,嗯?穆良奇仔细回忆了一下。
公元195年3月25日,李傕先下手为强,派人强行把汉献帝、皇后和部分大臣接到自己的军营,而郭汜,因为晚了一步,只劫持了一部分大臣。这样,两人形成对峙局面,谁也不甘示弱,谁也不放人。
史书记载,李傕把汉献帝关起来后,不但把他们隔绝开,还一副爱答不理的样子,汉献帝身边的人都饿得脸成了菜色。汉献帝要求要求供应五斗米、五架牛骨,李傕却只送了几幅臭的牛骨头。
李傕和郭汜互相斗了几个月,死了无数人,那边汉献帝一直找人跟李傕谈判,要求东归,回洛阳。说了十几次,李傕终于同意了。东归的路也不是一帆风顺。李傕很快就反悔了,他和郭汜又联合起来,共同去追汉献帝。追到弘农郡的东涧,和保护汉献帝的军队打了起来。
汉献帝走着到了黄河边。岸边距离黄河水有十几丈高,汉献帝用绢当绳子系着下去了,跟着他的人就没有这么好运了,有的从岸边往下爬,有的直接从从上面跳下去。
在大阳,汉献帝住在百姓家里。后来,河内太守张杨派人送来了粮食和牛车。汉献帝这才坐上牛车,到了安邑。危险基本消除了,但物质生活还是一如既往地贫困。汉献帝住在用荆棘做围墙的房子里,门窗还都关不上,跟群臣进行朝会时,兵士们就趴在篱笆上观望,相互拥挤取乐。而那些向他求官的将领,因为人数太多,来不及刻官印,就用锥子现刻。
按现在推算大概,汉献帝应该还没到洛阳。
(作者君弄错了,吕布先是投奔的袁绍,随后被迎接兖州,兖州战败后直接逃入徐州,而且曹操这时候也没有全面收复兖州,兖州是195年12月全部收复的,不要介意哈。)
(本章完)
书客居阅读网址:
………………………………
第一百零六章 论势定策5(为群里斗比 全网知名小哥哥 加更)
众人听后不由得大为伤感,想想大汉长长四百余年,历代历朝,哪有天子沦落到如今这种地步。()
穆良奇感慨了一下,随后无奈的叹了一口气,东汉之所以落到这种地步还是与一开始刘秀采取的政治制度有关。
细细数来,东汉走向灭亡主要是两个根本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东汉加强中央集权的努力走向了反面。刘秀加强皇权的这种措施,在东汉初年确实起到了明显的作用。然而,到了东汉中期,却发生了一种微妙的权力转移。尚书台职微权重,既拥有实际权力,又便于皇帝控制。
而尚书台既然便利于皇帝自己控制,自然也就便利于外戚的控制,自然也就便利于宦官的控制。不论是外戚,还是宦官,只要加有“平尚书事”、“录尚书事”的头衔,就能指挥、控制尚书台,而一旦控制了尚书台,就等于把国家政权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所以说,中央职能部门职微权重的这种安排,给外戚与宦官轮流专权提供了制度方面的便利。
第二,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是外戚宦官专权的阶级基础。
豪强地主的势力到东汉中期更为发展。他们在经济上抢占土地,争夺人口,就必然在政治上争夺权利。东汉的外戚,一般都是功臣宿将,名门大族,他们是豪强地主上层的代表。
东汉的外戚,主要有“马、窦、邓、梁”四大家族。东汉明帝的马皇后,是大功臣马援的女儿;章帝的窦皇后,是大功臣窦融的曾孙女;和帝的邓皇后,是功臣邓禹的孙女;顺帝的梁皇后,是功臣梁统的后代。
这四大家族,集功臣与外戚于一身,势力非常强大。除了马皇后一门,能够自我谦抑之外,其余的几家,都是专横跋扈,显赫一时。宦官一般出身低微,目不识丁,为一般人所不齿。然而一旦掌权之后,宦官也开始兼并土地,上升为地主阶级。
我们说,宦官并不一定都是坏人,宦官中也时有出类拔萃者,修《史记》的太史公,发明造纸术的蔡侯,下西洋的三保太监,都在青史上留有好名。宦官虽然不都是坏人,但是,宦官政治却一定是黑暗的。
这是因为:第一,宦官身受腐刑,性情上变态,对社会、对正常人存在着仇视心理;
第二,宦官没有后代,因此也就不受道德观念的丝毫约束;
第三,宦官出身低微,目不识丁,没有文化素养;
第四,宦官只懂得送往迎来,阿谀奉承,而没有任何政治经验。
东汉时期,宦官在政治上与外戚争夺,在经济上也疯狂地扩张,他们霸占土地,强取民财,略取民女,胡作非为,民愤极大。宦官上升为豪强地主,但不为上层豪门及清流所看重,乃是豪强地主下层的政治代表。
从整个政治格局来说,东汉的所有政治斗争无非就是,下层的地主阶级想通过宦官拔出压在他们头上的大士族,大世家。而大世家,大士族又不甘心就如此的被赶下去政治舞台,随后发生了一系列的政治斗争。
在这里要注意,东汉末年,所谓的“百姓”指的是士族,而不是我们所认为的百姓,在他们看来,百姓只是生产粮食的低贱生物,跟动物没什么区别。
他们只需要在恰当的时候,恰当的时间给这些生物一点好处,就能够完美的糊弄过去。原因何在?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寒门出不了人才,有才之士。
为什么这么说?
寒门真正能够出人才的时候,是唐朝中期,因为纸张的足够,雕版印刷的广泛使用,世家士族的铲除拔掉了压在寒门头上的最后一座山。
而现在所有读书人都与士族有关,即使出生寒门,但是也因受到士族的照顾才能读书,这就导致了士族大面积的垄断人才。
党锢就是因为这个。党锢的最根本原因就是世家和外戚的联合,力量太过强大,需要外力来打压制衡,这时候宦官集团就通过买卖官来或许商甲,下级豪门的支持,来抗衡世家。
但是世家却通过暗中组织黄巾之乱,来打击宦官集团。
东汉世家的力量恐怖是世家政治的一个巅峰,黄巾之乱那么大的反叛,任何一个世家都没发现,最后尽然要靠一个叛徒来告发?说出来,恐怕他们自己都不信。
很明显,在黄巾之乱初期,黄巾军的严格组织,详细的计划,要是没有世家的暗中帮助,怎么可能?让一个没读过书的人统计粮草?
在党锢没解之前,黄巾军声势浩大,都快打到司隶,党锢一解,黄巾军好像瞬间变型,变得不堪一击,这其中没有点猫腻,呵呵。
穆良奇看着周围一群黯然伤心的人,这里的每个人都可以说得上是某个世家的代表,看着他们这个样子,他内心毫无波动,甚至还有点想笑,不过这个忠臣的样子,他也还是要装装的。
就在穆良奇要低头假装伤心一会儿的时候,正好看到毛玠低头微笑的看着他,穆良奇一愣,随后也微笑着看着他,像是在对视的一瞬间,两人完成了什么协议,两个人都获得满意的答案。
一会儿后,毛玠怒发冲冠,气愤的说道:“如今天子蒙尘,正是我等忠臣义士挺身而出之时,公等再此哭泣大汉,非男儿本色也,请主公现在就出兵拯救天子,迎天子于故都。”
众人明显被一惊,目瞪口呆,就连曹操都有些惊讶,毛玠啥时候这么愤青了?
穆良奇像是被感染了一样,也怒气冲冲的站起来,厉声说道:“西凉贼子霍乱关中,司隶又有黄巾余孽,想大汉养士四百余年,仗节死义就在今日,请求主公速速发兵,救天子于危难之中,已尽人臣本分。”
郭嘉看着他们之间的表演,以他对继志的了解,谁当天子都一样,管他姓刘还是姓李,只要不打扰自己生活就行,如今变得如此。。。哦~我明白了。郭嘉嘴角微微翘起。
曹操有些看不懂了,这两个到底是怎么回事?在回头望向郭嘉时,郭嘉也一脸微笑的看着曹操,看向荀彧时候,荀彧轻轻的点头。
(本章完)
………………………………
从孙坚争霸的过程来看东汉的没落(转载)
(一)自刘邦公元前206年建汉,到公元8年王莽灭汉建立新朝,历经13帝215年。
不必讳言,它有过辉煌的岁月。但由于封建制度的劣根性,又注定它必然灭亡。
而加速西汉灭亡的,是元帝皇后王政君。王政君不但很美,而且是个才女,知书达理,琴棋书画声乐歌舞样样会。
她侥幸成为汉元帝刘姡У幕屎蟛⑸铝
“龙子”刘骜。元帝病死后,刘骜被立为帝,是为成帝。但他不争气,整天饮酒作乐,不理朝政,使得王政君掌握和操控了朝廷的一切权力。
掌权的她私心极度膨胀,大封王氏家族子弟,兄弟皆为列侯。作为侄子的王莽被先后封为新都侯、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38岁时竟升至大司马。
成帝暴死而哀帝(刘欣)立。哀帝死后王政君干脆接管玉玺临朝称制。
她立了个9岁的刘衎做皇帝(平帝)。9岁的孩子能懂什么能干什么?
傀儡而已!王政君把朝廷中枢机关尚书台、调动军队的符节和皇宫卫队的大权交给了王莽。
这个王莽可不是省油的灯。他心计很深,早在王政君的哥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的王凤有病时就早晚服侍深得赏识,朝中任官后又广交高官不留余财地救济名士,哀帝时以退为进辞官离朝,甚至逼迫杀死了一个奴婢的儿子自杀偿命以博得人心。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做皇帝铺路。重为大司马的他竭力培植自己的党羽,铲除异己,剪除了哀帝的外戚丁、傅两家的势力,又把女儿嫁给了平帝。
平帝舅舅家的所有人都被他找借口杀了个精光,只留下了平帝的母亲一人,且不准她进京。
对此,平帝十分不满。于是王莽又毒死了平帝,立了个年仅2岁的刘婴为帝,自己做起
“摄皇帝”来,实执天子之政。面对王莽篡汉的野心,王政君已是无能为力了,一个由自己培植起来的亲侄子竟然要篡夺子孙的汉天下,她欲哭无泪!
公元8年,他干脆自称皇帝,改国号为新,去掉汉朝的称号。细思量,王莽之所以能入朝做官,能掌权弄权,进而能玩皇帝于股掌之上,生杀由之,直到皇袍加身,废汉立新,祸首恰恰是刘氏西汉江山的
“太皇太后”王政君。(二)东汉灭亡罪魁祸首就是桓,灵二帝:第一次党锢之祸后,党人的声望在全国空前高涨,许多人把改变社会的希望寄托到党人身上,并且以和党人结交为荣。
像窦武那样的贵族,也要装出朴素生活的样子来接近党人。虽然党人的名单还没有被官府登记在案,而全国各地却给党人贯以各种称号加以表彰,有
“三君”、
“八俊”、
“八顾”、
“八友”等等。这些人互相激励,反抗宦官的呼声再度高涨。168年,桓帝死,灵帝继位。
窦太后临朝,窦武掌朝政,窦武与陈蕃李膺合谋,欲除宦官之祸,不幸事泄。
宦官杀窦武陈蕃,宦官权力达到了最高峰。宦官侯览在山阳郡的家属依仗权势,横行乡里,残害百姓。
时任山阳郡东部督邮张俭便向朝廷告发,要求处置侯览。侯览则指使人告发张俭等结党营私,并且无限上纲上线,扩大打击面。
灵帝依靠宦官,再次大兴党狱,李膺、杜密、范滂等一百多人惨死在狱中,禁锢六七百人。
党人五服内亲属以及门生故吏凡有官职的全部免官禁锢,唯有张俭巧妙的躲过了宦官的追捕。
这就是第二次党锢之祸,对士人的打击是惨重的,内外官职几乎全部被宦官集团占据了。
灵帝时,宦官的权势达到顶峰已如前述。在党锢之祸中受封的有一大批宦官,如王甫、曹节等人。
这群残废之人,大都没有什么远见卓识,只是一些鼠目寸光的家伙,他们一旦得势,只知道搜刮民脂民膏,只知道中饱私囊,只知道残害百姓,只知道阿谀奉承。
在这帮奴才统治之下,社会一片黑暗。不仅如此,他们看到太学的学生不可靠,一律禁锢不用,而是另设鸿都门学,培养自己的走狗。
另外,他们又窃取兵权,组织武装。从训练爪牙、训练武装来说,灵帝时期的宦官已经比他们的前辈高明了许多。
也因为如此,当时的东汉已经成为匪类的天下;当时的洛阳,已经成为匪类的窟穴。
上自皇帝,下自宦官、外戚和公卿大臣,都变成百般搜刮百姓、聚敛财富的高手。
广大平民的生活就可想而知了。他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过着如牛如马一样悲惨、下贱的生活,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
西汉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它的外戚政治。外戚在西汉长期专政,是皇帝依靠的主要力量。
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就在高祖死后专权,几乎要让江山改姓,若不是被意外铲除,西汉的历史,可能比秦朝长不了多少。
再以后,景帝时的窦婴,武帝时的田汀⑽狼唷⒒羧ゲ。训凼钡纳瞎勹睢⒒艄猓凼钡氖犯撸凼钡男砑危蝗绱耍搅顺傻哿蹑窦次唬穆杪柰跽褪峭趺У那坠霉谩
皇帝能力强的时候,外戚是一种助力;皇帝能力弱的时候,外戚就威胁皇帝的统治,进而动摇整个王朝。
吕姓外戚即是很明显的例证,假使他们中间有一个不是脓包,刘姓皇帝反击失败,西汉的政权一定结束。
所以在大的教训之后,文景两任皇帝,对外戚都保持相当距离。到武帝刘彻,虽大量任用外戚,但他能够控制局势,而且还在防范工作上采取残忍手段。
他死的前一年(前88),最心爱的小儿子刘弗陵,只有九岁,他想立他当太子,于是先行把年轻美丽的太子生母钩弋夫人杀掉,并解释说:“我死之后,她当了皇太后,一定为非作歹,重用她的家人。为了避免吕雉故事重演,不得不如此。
“西汉外戚政治的特点之一,是新任皇帝往往要启用自己母亲的亲戚,皇帝的舅舅,外公,表兄弟,通常会成为丞相。特点之二,是新的外戚上台,通常要铲除旧的外戚,新旧交替时免不了一场腥风血雨。而像王莽这样曾被赶出权力核心,后来又东山再起的,只有他一个。王莽能最终篡位,除了外戚身份外,靠的是过人的权谋和伪装。东汉的衰亡大抵不外乎追溯于外戚与宦官的抗争、普遍民变与各地叛乱、州郡割据和武装混战、甚至于皇权低落与经济决定论等因素,或多或少皆有所相关。以下从孙坚的发迹及茁壮,细察秋毫而知晓时代氛围之本末端倪。二、基层汉官出身-从扬州县吏到徐州官吏,再为郡守经略荆州三郡出身为扬州吴郡富春县之县吏,后来以吴郡司马募兵讨贼。若按汉朝官制,地方置有郡县,掌管武事者:郡级单位有郡都尉,郡太守之助手则为郡丞及长史,亦可掌管兵马;另外县级单位则为县尉,县令或县长之助手亦有县丞。注意到其中不论是郡或县皆无司马(司马之职在魏晋后始成为刺史属官),若孙坚按汉朝规矩升迁,则应任职县尉或郡都尉,而不是司马。但从孙坚镇压叛乱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