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晋缘如梦-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左手靠下放着一只紫砂茶宠,是只乖巧可爱的兔子。

    这是南家大小姐本命生肖,是她的心爱之物。文宓今天泡茶,顺便将它拿来,请它喝一杯,也是借此显摆自个的品味。

    目前来看,效果不错,甄德等人都被惊呆当场。

    片刻功夫,文宓简单讲完茶具,听得壶中水响,便开始泡茶。

    他先将茶叶罐打开,用茶则从里面取出少许碧螺春,放在茶荷之上捧给甄德,请他观赏:“此茶是家先傅与友人泛舟太湖之时,从湖边一座小山采得,用秘法制成,密闭保存至今。家先傅喜欢此茶,乃因茶树长于瓜果之间,茶香之中犹有花果之香。”

    甄德接过茶荷,靠近些轻嗅,果然如此,再传予众人看,众人连连称奇不已,问此茶何名。

    文宓答道:“山间野茶原本无名,家先傅春分时节采茶,见其形状如螺,称其为碧螺春。”

    甄德细看一眼,笑道:“确实便如丝螺一般。”

    众人闻言,交口称赞此茶不负此名。

    此时壶中水开,文宓不急着泡茶,先用热水将茶盘上的茶具淋洗一番,再用茶夹夹住茶具,将茶具中的水倒入茶盘内。

    洗完茶具,他才将壶中开水倒入茶壶中,取过茶漏来放在茶壶上,用茶匙将茶荷上的茶叶投入壶中。

    茶入壶中要等它慢慢浸润,文宓便将前面冲洗茶具的缘由说于他们:“这开水淋洗一是为清洗茶具,二是为将茶具升温。”

    卫岳好奇问道:“大郎将茶叶投入壶中便是在烹茶?”

    文宓保持着自矜的笑容:“叔安兄说的不错,家先傅曾说,此茶鲜嫩不宜开水冲泡,亦不能烹煎,水太热不利于泡茶,会使茶叶失色。故而,须先在壶中注水,再将茶投入,此为上投之法。”

    这些讲究唬得众人一愣一愣的,没想到喝茶还有这讲究,这是间接说煎茶不好,他们心中都不服气,坐等文宓泡出茶来。

    文宓也不着急,这茶好,即便他掌握不好水温也不会太差。

    约莫过了一两分钟,文宓取过茶漏放在公道杯上,将壶中的茶水慢慢倒入公道杯中。

    茶方入杯中,众人便闻到一股茶香扑面而来,文宓不疾不徐,用公道杯将茶水分入六只品茗杯中,茶斟七分满,用杯托托起一一奉给众人,动作娴熟轻盈,自始至终不用手去触碰品茗杯。

    众人看到,交首赞许,且不说此茶口感如何,单说这茶香和文宓的手艺,便不枉他文宓夸口。

    给长辈敬茶,要自己先饮为敬。

    文宓用右手拇指与食指夹起面前品茗杯,中指托住杯底放在唇边。

    品茶先观茶色,杯中碧螺春茶汤微黄,色泽柔亮,妙。

    观茶之后便是闻茶,这茶清香浓郁,感到花果香气扑鼻而来,香。

    文宓轻吸一口气,小抿一口茶,入口有股幽香,再用两口饮尽,回味悠长,赞。
………………………………

第六十三章 碧螺销魂

    文宓也有日子没喝茶了,被这一口勾起些许回忆,不由得多喝了几口。一杯茶下肚,又回味片刻,惬意无比。

    他睁开眼睛看到甄德等人都端坐不动,知道又被看猴戏了,忙笑着做势,请众人品尝。

    甄德带头端起茶杯,众人互道一声请,各自学着文宓小品一口。

    茶方入口,俱都眉开笑颜出。

    再品一口,不住互相点头称赞。

    又一口喝完,齐齐笑而不语,学着文宓的样子,闭目颌首回味这茶香。

    文宓看着他们的模样,抿嘴轻笑,知道他们被碧螺春给征服了。

    片刻功夫,待众人回过神来,文宓这边第二泡已经泡好。

    他依旧用公道杯分茶,请他们再饮。

    二泡完后又是三泡,再将他们品茗杯斟好。

    三泡之后,众人依旧不语,犹在回味茶香。

    文宓也不打扰,将茶壶倒满水,准备稍后倒在茶宠之上浸润。

    甄德再尝一口第三泡碧螺春,细细品味,慢慢饮尽,开口说道:“这第一杯茶,茶色清亮,清香醉人,中间果有一丝花果的香味。第二杯茶茶色浓郁,茶香更加醇厚,回味甘甜。第三杯色香略逊于第二杯,却也是清香无比。”

    他开个头,王凯等人听了,齐声称是,跟着夸赞文宓会泡,甄德会品。

    文宓跟着捧一下:“甄公所言极是,这便是家先傅秘制此茶的妙处,一茶三泡,味道大同小不同。第一泡的水留三分在壶内合第二泡,第二泡留两分合第三泡。茶水不从茶壶直接倒入品茗杯中,而要用滤网遮住往公道杯中倒,一来为减少茶末外流,二来公道杯中混有这三泡之水,可以融合三泡的滋味。”

    甄德点点头,看看公道杯中还有些茶,便让文宓再给自己斟满,细细品味一番,这第二泡第三泡混合在一起的果然更有一番滋味。

    甄德看看这满桌茶具,说道:“尊先傅(对文宓师傅的尊称,跟令师一个意思。因文宓的师傅已经作古,要加个尊字,师字避讳改为傅。)深谙此道,想来技艺更是纯熟,你还要多加练习,莫让尊先傅绝技蒙尘。”

    文宓点头应是,说道:“家先傅传此道于晚辈,便是要让晚辈将此道发扬光大,在下定不辱命。”

    甄德听出他话中之意,笑而不语。

    陆涛饮尽杯中茶水,说道:“老夫祖居江南,品过许多山间野茶,只是不懂尊先傅这制茶手法,从不曾尝过这等清香。方才看卫岳小郎君烹茶只放细盐,你这碧螺春却连细盐都不放,却依然如此甘美可口。老夫平日里总放些橘皮葱姜之类,看来是抹杀了这茶叶的美味。”

    郭焕接口道:“想来无用山人制茶也是亲到茶地采摘,才能使此茶如此新鲜。可惜此茶不在我国内,再想喝到此茶便难了。”

    甄德想了想,问道:“尊先傅遍访名山,江北的茶叶可能依法制茶?。”

    文宓看他问得郑重,思索片刻说道:“茶树喜温畏寒,北方甚少。晋国之内有川蜀南中之地多出茶树,只是那里地处偏僻,颇多蛮荒,家先傅不曾深入。北方之茶唯有荆襄一带有产,方才晚辈尝甄公的茶叶,味道似乎便是出自荆襄以东之地。”

    甄德松了一口气,笑道:“看来你果然精于此道,这茶叶是我封邑鄳县所出,据说鄳县西邻的义阳国里此茶更多。看来尊先傅也曾去那里云游,可曾制得茶叶?”

    文宓心中窃喜,压对宝了。

    他从盒中取过一个茶叶罐,用茶则取些茶叶放在茶荷上,奉给甄德,说道:“此茶乃是家先傅从义阳采得,秘制而成。因为此茶产自豫州左近,采茶时,茶叶上有细微白毛,故称其为豫毛峰。”

    信阳毛尖这名字是不能说了,文宓不知道晋国有没有信阳这地方,更不能往鄳县扯,故而方才猜到了地名就拿不准这地名该不该说,还好他知道信阳毛尖的别名。

    甄德大喜,从自家茶罐中取些茶叶来,两下一比较,文宓带来的茶叶翠绿匀称,茶香更浓,便吩咐他泡一壶来尝尝。

    信阳毛尖与碧螺春同属绿茶,这绿茶需要玻璃杯泡才更美观,用白瓷杯喝总少赏心悦目之感,眼下也只能将就。

    茶壶中还有碧螺春,文宓将茶倒给茶宠,倒了一半便被卫岳把手拉住,责怪他暴殄天物,抢过茶壶,把自己品茗杯倒满。

    众人哈哈笑几声,不以为意。甄德指着茶宠问文宓这是何物。

    文宓道:“这是家先傅制作茶具之余,制成的一只茶宠,送与晚辈做个念想。平日里便用残茶茶汤慢慢将养,增些雅趣。”

    文宓见甄德好奇,便用茶巾擦拭干净,请他观赏,顺便提醒他小心茶宠喷水出来。

    甄德细看几眼,茶宠精雅别致,上面散发着醉人的茶香,不觉心念一动,问道:“方才你说尊先傅制作茶具之余制成此物,看这套白瓷茶具如此精巧典雅,不知尊先傅的紫砂茶具做的如何?”

    文宓没想到这甄德眼光如此之好,没开口问这白瓷,反而凭着一只茶宠看上了紫砂。

    也难怪,紫砂茶宠被大小姐养了好几年,用各种名茶滋润,早养出来了,色泽照人,温润滑腻,自家败家大少爷拿名士制作的茶宠来换都被大小姐拒绝。

    文宓道:“紫砂壶乃是家先傅在吴地制成,是精心制作的心爱之物。晚辈行囊中还有新壶,待到用茶叶开壶,再给广安公鉴赏。”

    甄德很满意他的乖觉,笑得很开心,不再提紫砂壶,催促文宓快些泡茶。

    文宓将品茗杯一一收回,淋洗一番,消除碧螺春茶味,说道:“因茶叶和制作方法不同,此茶比碧螺春较为松散。方才碧螺春是用的上投法,先将茶壶注满水再投入茶叶。豫毛峰需先将往茶壶中注入些许水,再投入茶叶,然后用水冲泡。”

    文宓说完,先往茶壶中倒入三分之一的水,再将毛尖投入壶中,而后盖上壶盖,轻摇茶壶,然后提起铜壶将水注入茶壶。

    文宓将手中铜壶一上一下提拉三次,壶水飞流直下直冲入茶壶,不曾外溅一分,单是这一手功夫便让众人赞叹不已。
………………………………

第六十四章 庖厨大业

    豫毛峰香味虽逊于碧螺春,却不失清香甘润,茶色也更浓郁,没有煎茶的那一丝苦涩。

    甄德喝了一口,满意地点点头,故作无意地道:“尊先傅这制茶之法极佳,大郎可曾学得此法。”

    文宓早在等这句话,略平心神,答道:“制茶之法家先傅已教授于晚辈,只是晚辈从没有用过。制茶须要亲往茶树所在,亲自采摘制作,晚辈未曾有机会尝试。”

    甄德点点头,盘算一番,再问:“此茶适合何时采摘?”

    文宓想了想答道:“豫毛峰可在春夏秋三次采摘,其中以春茶最佳,夏茶因带暑气,茶叶虽大,味道却远不及春茶。方才甄公所饮乃是家先傅摘的春茶。据传那秋茶也是上品,只是眼下已错过采摘时节。”

    甄德闻言,心中觉得有些可惜,不过有文宓在,这香茶早晚都是能喝到的。听得说得详细,便知道他了解的多。来日方长,回京都再问不迟。

    文宓看他不再追问,也不刻意卖弄。话已至此,点到即止,他的知识储备量有限,本着少说少错的原则岔开话题。

    文宓借着茶叶感叹一番,茶叶喜温畏寒,晋国土地广袤,江北却没有多少名茶,川蜀南中之地也有不少名茶,只是路途偏远,山乡僻壤的采摘、运输不宜。

    江南茶多,可惜仍在东吴手中,不知道茶叶的兴起能否引发一场灭吴之战,或者说茶叶的兴起会增加东吴一项新兴产业,给吴国崛起的机会。

    文宓从甄德他们言谈中得知,吴王孙皓残暴不仁,不得民心,这会影响到晋吴两国以后的实力差距。

    在国与国之间的实力比拼中,茶叶是个微不足道的比重,可谁知道,这蝴蝶挥动一下翅膀,会对晋吴风云有怎样的影响。

    当然,文宓这个刚破茧而出的前毛毛虫还没本事搅动晋吴凤云,他现在只有搅闹齐王府厨房的本事。

    甄德品完茶后,又训导文宓与卫岳几句,顺便翻了文宓不送早饭的后账,罚他去王府厨房做顿好的来。

    真混成厨子了?文宓心里这个郁闷啊,若不是看甄德的护卫多,真想揍他一顿。

    算了,他是长辈,还是揍王凯吧,让你给老子上眼药。

    哦,这死胖子也有护卫,还是个大官……

    算了,做饭撑死他吧。

    做什么饭呢?

    文宓最愁的就是这个,昨晚在卫家受刺激了。

    文宓前世对晋国认知不多,主要是历史书里不写老百姓的生活,写得多是帝王将相的权谋心计,很少涉猎衣食住行。

    而真文宓也是个没见过多大世面的。文家虽是勋贵,可是不受皇帝宠信,文俶一直赋闲在家,一直被打压,文家生活算不上豪奢。

    真文宓以前是庶子,没机会跟文俶出去见世面。他离家出走后一直生活在偏僻的不其山中,穷僻山村能吃到什么?

    文宓从脑中读盘学到的知识有限,这一路走来,沿途看到的也是市井百姓的生活。

    他不爱交际,很少参加过晋国官吏给甄德准备的接风宴,失去了涨姿势的机会。

    所以他对晋国饭食的认知一直很片面。

    直到昨晚,他的认知被卫家一举摧垮,深受刺激。

    看看人家吃什么,珍馐佳肴,精烹细作。

    看看自己带着主角光环,哦,对不起小白,我是配角光环。配角光环也是光环啊,咋就是一路连个咸菜疙瘩都落不着吃的命呢。

    文宓酒醒后,人也明白过来。

    人类历史已经走了上千年,对饭菜一道早有精深的研究。虽然还没有炒菜,可是蒸、煮、炙、炖、熏、脍这些烹饪方法已经被千百代厨子和吃货反复研究改良过。

    从食材上来说,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爬的,还有土里藏的,只要出现在人类视线中的,早被换着各种花样吃了个遍。虽然调味料稀缺,可也不能因为军中伙长不会做菜就以偏概全否定晋国厨工的厨艺。

    现在想想,一顿炒菜和一个包子让长公主大开眼界真是侥天之大幸。

    人类耕种五谷已逾千年,早把各类面食的作法研究透了。

    有些方法后人甚至都不会,偶然做出来还引以为发明创新。殊不知,很多食物不是晋国人不会做,只是叫法不同。

    文宓围观长公主一家三口享用包子时,也参观了长公主的家宴,之后又逛了一圈集市。

    他发现,晋国的面食已经很全了,只是名字没起好,各种面食大多都叫个饼字。

    譬如面条,长公主的厨工居然会做高汤挂面,而卫府的厨工会做打卤面,用的还是牛肉酱打卤。

    文家的文则甚至会做面叶。

    只是人不叫面条,人叫汤饼,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烧饼或者馒头往汤水里一泡呢。

    汤饼就是面条,卫府厨工上菜时给文宓科普了。

    汤饼是粗面条,有时也做成面片、面叶,跟刀削面类似。

    还有一种叫索饼,是细面条,在长公主那里看到的就是索饼。

    看那一根根仿佛由机器加工出来的,细若绵丝般的索饼,文宓很想为晋国拉面大神献上膝盖。

    那一刻,文宓犹觉遭遇暴击,他还指望做出来炸酱面卖钱呢,梦还没开始就有碎了一地的可能。

    晋国没有包子,可已经有了包子的弟弟——水饺,不,应该是哥哥,因为水饺先出来的,个头再小也是哥哥。

    只是人现在不叫水饺,而是叫扁食,也有的叫月牙馄饨,这只是方言不同。能做出水饺来,做出包子还远吗?做出煎饺都只是时间问题,或许东吴人已经做出来了,只是称谓不同,人爱叫煎饺就是煎饺,爱叫生煎或是别的,是人的自由。

    晋国史书作者绝不会详细考究这些的,于是,习惯摘抄前人的历史研究者就孤陋寡闻了。

    另据卫家厨工无意中透漏,老卫瓘特别喜欢吃枣糒和枣饼。

    枣糒是用枣子跟米掺在一起蒸的饭食,枣饼是把去核的枣塞进饼里蒸出的蒸饼。

    塞枣子都会了,塞枣泥还会远吗?碰到个吃货,塞蜜枣都有可能。

    枣泥能塞,肉就塞不得?他都会把鸭肉塞进鱼肚子里了。

    吃货推进饮食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一点没错。

    文宓细思极恐的同时,也理解了包子标新立异却不惊世骇俗的原因。他只是凭借后世经验把晋国饮食业往前推了一丝丝。

    也只能是一丝丝,这一丝丝不足以让他傲视晋国厨工。
………………………………

第六十五章 猪肉猪肉

    文宓经过卫家一顿饭,给自己重新定了位。

    当郭辉带着甄德御用厨工郭离前来请教时,文宓很谦逊地表示互相切磋学习。

    他教给郭离调馅包包子,郭离要帮他给甄德做饭,顺便让他参观学习。

    郭离对此没意见,手艺人总想多学一门手艺,他乐得学,也乐得教文宓。

    郭辉有意见却没明说,他是想看看文宓到底会多少花样,没想到被文宓这小滑头给搪塞过去。

    王凯为了招待好长公主,在齐王府厨房内准备了无数的山珍美味,菜样肉品不次于卫府。

    文宓看一圈就暗自庆幸自己的低调,他只会家常菜,还是老老实实跟在郭离身边涨姿势学习的好。

    唯一的麻烦就是郭辉也在。

    郭辉,甄德手下首席大管事。

    按现在的话说,赋闲在家的甄德开着一个多元化经营集团公司,名列晋国五百强,是在富豪榜上有把交椅的大咖。

    可甄德是勋贵,不能做商贾,只能在幕后,做幕后boss。

    这么大个集团总要有个门面啊,他的心腹僚属郭辉就是这么一位。

    郭辉负责根据甄德要挣钱、多挣钱的指导方针,具体布局家族产业,叱咤于商海。

    这么多年下来,他在晋国商界创下不小的名头。

    京都商圈所有人对他都是毕恭毕敬,少有人敢跟他掌管的生意叫板。知根知底的商人敬的是他背后的甄德,知道他家的生意还有皇帝少府的份子,得罪不得。

    不知底细的商人也能从他的姓氏与出身猜到一些,知道这位有后台,惹不得。

    所以,在商言商,有好处大家赚,赚钱的同时结个善缘岂不更好,因此甄家的生意一直顺风顺水。

    咦,似乎说的有点多,表查我水表。

    文宓当然也是惹不起郭辉的,就随他在边上旁听吧,有人陪着被烟熏火燎的,做厨子也不是很苦。

    甄德手下的厨工是早有准备的,文宓刚进厨房,便有厨工端来一大盆面给他过目。

    郭离在一旁解释:“在下知道小郎君未曾准备,便先一步备好了面,不知是否何用。”

    有备而来,做的光明磊落。

    文宓也不好说什么,知道跳进了坑里,也只能翘起大拇指给他点赞。

    晋国早摸索出馒头最好的吃法,发面这活难不住他们。

    文宓轻轻按一按面团,再看看端面的这位膀大腰圆的身量,知道这面发得好,和得也好。

    这时,旁边又一位端着两盆肉过来,对郭离说:“大管事,小的已依着吩咐把肉收拾干净了。”

    郭离在广安公府厨房内的职位相当于主厨,在这里他是老大,当得起厨房大管事,外府大管事郭辉在这里也要听他的。

    郭离笑着把肉接过来,转向文宓:“小郎君且看看这两块肉可都能做得包子?”

    文宓仔细看看这两盆肉,瘦肉红润有光泽,肥肉洁白净如雪,看上去都是现杀的。

    这两盆肉,一盆是羊肉,一盆是猪肉。

    羊肉有两条,都是精瘦的,没半点脂肪,肉质鲜嫩,看这肉条细长,应该就是羊里脊肉,是羊身上最鲜嫩的部位,被誉为竹笋羊肉。

    猪肉也极好,质嫩无筋,都是瘦肉。看这肉质的紧密程度,不用说又是里脊肉,还是上等的内里脊。

    文宓咂咂嘴暗自琢磨:甄德的厨子还真会吃,上来就摆出最好的肉,难道是吃出自个的包子用的不是最上等的猪肉?或者是没吃出包子里的肥肉香来?

    难道哥们厨艺开挂,没酱油也做得不油腻?

    不对啊,是挺香的啊,还有点小腻。

    是了,许是他们觉得太腻了,这才没用肥肉。

    文宓还没说话,郭离在一旁问道:“小郎君,莫不是这两块肉没选好?”

    “非也非也,大管事这两块肉选的自是极好的,都是最鲜嫩的。”文宓看看郭离的脸色,话锋一转:“只是,做包子似乎用不到这么好的肉。”

    郭离不解其意:“小郎君,这是为我家公主与主公准备的,自然是要用最好的。”

    文宓知道他会错了意,笑道:“大管事误会了,在下不是说不能用好肉,这两块肉都是上好的里脊肉,或烤或爆或炒都是最好的。若是做包子,须得是瘦肉中带些肥肉,这样做出的包子才香。”

    里脊肉?炒?爆?郭离觉得脑子有点不够用,面前这小郎君怎么净说他不懂的,不过他恍惚也明白一些,这豕羊身上不同地方的肉确实有不同的吃法,想到这里他开口问道:“不知道小郎君以为用哪一块肉最佳?”

    文宓早有准备,开口说道:“若是猪肉,五花肉最好。”

    “猪肉?”郭离听到这里睁大了眼睛。

    郭辉也是大惑不解,在一旁仔细打量文宓。

    文宓立时意识到不妙:额,完蛋了,终于失口了。

    他强按捺内心的慌乱,学着他俩的样子睁大眼睛,装着惊讶地回视,随即做恍然大悟状:“嗨……是在下一时失口,说了俚语。猪肉便是这豕肉,家先傅觉得这豕肉之名是难登大雅之堂,也不知想起了云游到何处时听得的这猪肉的别名,便不再论彘与豕,一直把豕肉叫做猪肉。”

    文宓盯着自己的鼻子扒瞎,既然失口说了就将错就错往便宜师傅身上编排,免得日后麻烦,只要鼻子不变长就好。

    郭离与郭辉对视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