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晋缘如梦-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柿子发明的,单看这字,酉字边的字,这类字八成是跟酒有关。分明是告诉大家,醂柿子的最好方法是用酒。

    为这,文宓先前还试探他们知不知道醂柿子。既然不知道,文宓便特意把醂柿子的法子写下来,教给卫岳,特意写个大大的醂字,掰开了揉碎了卖弄,以洗刷前日不会背《关雎》的耻辱。

    卫岳老老实实受教之后,直接带着文宓进了卫瓘住的院子,大都督府里最大的两棵柿子树就在这里。

    文宓不用问就知道,卫岳又要坑爹了,不光坑爹,还坑他。

    文宓看得清楚,这两棵树上的柿子大都像青苹果似的藏在树叶后,找半天没见着一个泛黄的。再一回想刚进大都督府时,卫岳便张罗着派人取最烈的酒,拿最大的瓮。这哪是要吃醂柿子,分明是要搞三光政策,兼给卫瓘添堵。

    文宓想明白了,暗暗叫苦,自家这小脖颈子能比得上邓艾跟钟会?这要是让卫瓘知道自个是帮凶,可如何了得。你卫家父子相爱相杀,我可不能掺和,做什么醂柿子,这不是作茧自缚吗?
………………………………

第八十六章 吟诗作画

    文宓想到可能出现的后果,连忙拉住卫岳:“世兄,世兄,小弟看这柿子都还泛青,用不得。”

    “用得,用得。”卫岳拉着文宓往南走两步,指着树尖头上向阳的那颗柿子,说道:“贤弟仔细看,那柿子不是已经泛黄?”

    文宓顺着他手指的方向,仔细观瞧,我勒个去,这大坑眼神真好。咦,不对,这一棵树上的柿子里,熟得最早的不就是长在高枝向阳处的?那地方的熟了,不代表整棵树上的都熟了。

    文宓想让他打消这念头,正要开口说话,从旁边厢房内出来两个女子,都是双十佳龄的貌美女子,看打扮一个是主,一个是仆。卫瓘的老婆在京都,这是他小妾无异。

    文宓才想到这里,那小妾先开了口,笑盈盈问道:“三郎来此作甚?”

    卫岳看她一眼,并未行礼:“这是我家,做事还需对你讲。”

    那小妾吃了一憋,想到卫岳终于要走了,不跟他计较,依旧挂着笑,看向了文宓:“这位是谁家的小郎君?”

    “与你何干?去休去休。”卫岳不耐烦地赶人。

    文宓见战火有蔓延的趋势,拉着卫岳把他拖出去:“世兄何必与一女子一般见识。”

    卫岳怒气未消,可挣不过文宓,只好跟着走:“哼,贤弟不知道这狐媚子在家君面前耍的手段,一个小吏之女竟敢在我面前做大,让我给她问安,岂有此理。”

    这是人家家事,文宓不好多说:“且消消气,过两日便走了,眼不见为净。”

    卫岳闻言又恼:“为兄便是气在这事,家君出城那一日,这狐媚子知道我要离开,竟敢在我面前卖乖,好似我一走,她便能做府里的女主人。”

    难怪卫岳火气大,也怪不得前日请吃饭时摆出三光政策的架势。

    文宓拦住匆匆忙赶来的卫家仆役,让他们退散,今日不做柿子了。他见卫岳火气未消,便哄着继续去祸祸卫瓘的珍藏,边走边劝:“总要给大都督几分薄面的,他老人家远镇在外,难免一时寂寞,有些需求也是难免。叔安兄权当大都督寻到了一玩物,这玩物家宠之类的得了势,难免有几分跋扈。且由她去,有世伯母在,她还能翻上天?”

    “她敢?这府里上上下下都是家母选来的,除了她侍女,她能使唤哪个?”文宓这话说到了卫岳心坎里,他心里明白,这小妾左右不过一玩物罢了。

    文宓听了,暗暗称是,这就对了,内宅之争嘛,卫夫人没点手段镇不了宅:“既如此,书安兄便宽宽心。设想一番,那些伎馆伶园里的,若是得了世兄的赏识,不也是四处宣扬,好提提自个的身价。可说到底,也不过多个艳名,涨点身价,还真能比身边的同行高出半头?”

    话粗理不粗,卫岳点头赞同,转念又想:“不若你我弟兄乔装改扮一番,再去那伎馆一游。”

    游你个锤子,带未成年人逛窑子啊,有没有公德心?文宓怕勾起他的兴致,连忙岔开话头,催他去选酒。

    中午在文府吃饭时,卫岳就说了晚上他要做东。今日张环要在长公主那里值守,回来的会晚些,他二人也不急着开宴,提两坛酒,再备齐笔墨纸砚,便在凉亭内开个小席,边喝边吟诗作画……

    文宓打听过了,卫岳在京都就是这么过的。关系好的勋贵子弟,要么是约好了郊游赏景,顺便吟诗作画。要么就去伶园伎馆,顺便吟诗作画。要么就选在谁家,摆开酒宴畅饮,顺便吟诗作画。

    当然,在长辈面前,要反过来说,不然就是不务正业。

    这年头娱乐项目不多,跟驾鹰牵犬,四处游乐相比,吟诗作画,探讨音律才是长辈们喜闻乐见的。甭管做什么,一定要加上这些才显得师出有名,才让人觉得有才学,有品位,有档次。

    文宓了解这个,当甄德派张环来请他跟卫岳,去齐王府里吟诗作画的时候,他一副了然的表情。

    齐王府外很热闹,车水马龙,人山人海。那些等着拜见长公主的人带来的辎车,沿着院墙停了一长溜,都排到文府门前了。

    那些排队的官吏各个衣冠楚楚,看到卫岳下辎车,齐齐一溜小跑涌上来问安。当然是问大都督安,问卫夫人安。有消息灵通的,恭贺卫岳结束禁足。有认识的,请卫岳回京都代问卫老夫人安。

    卫岳费了好大劲才应付过去,这也是这些人听说卫岳是被广安公请来吟诗作画,探讨书法的,这才无比羡慕地让出一条路来。而后各个哭丧着脸回到自家辎车上,悻悻然吩咐仆役开车:甄公在这个点把大都督家的郎君请来探讨书法,完后一定会赐宴的。那就没时间等着接见咱们这些闲杂人等了。唉,又白等一天,趁早回家吧。

    好一副众生相,当得是一幕好戏。

    文宓对这场景很熟悉,看完热闹才让仆役开车去文府。

    卫岳被请去探讨书法,这是文人雅好,文宓这文盲当不起,只能沏茶倒水。甄德都明说想再品文宓的香茗了,他只好回去取茶具,还在这雅会上沏茶倒水。

    再进王府凉亭,文宓看到这次参会的人少了许多,凉亭里只坐着甄德和卫岳,两人正拿着卫岳那把破扇子研究。

    甄德看到文宓进来,拿扇子点指责怪:“老夫令你二人潜心研讨书法,你二人偏生不肯安分,竟做些这玩闹之事,这让老夫如何向卫公与文侯交待。”

    文宓见他又充大辈,连忙低头受教。

    甄德见文宓态度恭顺,怒火稍消,语气兀自带着不满:“枉老夫悉心照付你二人,不成想你二人如此不知感念老夫。”

    文宓听得一头雾水?还不知感念?又是做饭,又是端茶倒水的,还不恭敬。他看卫岳不做声,自个也不敢说话,免得被骂得更狠。

    甄德打开扇子扇扇风,作势冷静下来:“你二人作为晚辈,不说每日早晚来府里问安便罢了,做出这折扇为何没有老夫的。”
………………………………

第八十七章 驸马表率

    文宓听完甄德的话,惊得差点把茶壶摔了,您老人家跟我撒阀子撒半天,就为一把破扇子,至于的嘛?

    文宓心里有苦不敢说,卫岳在一旁挖坑不腰疼:“甄公稍安勿躁,少时再让大郎为甄公做一个便是。”

    我勒个去,你又坑我?文宓听到这话差点没把铜壶丢了,你不是不知道做折扇有多难。他心里这么想,却又不能说,只好说:“甄公稍安勿躁,晚辈这便回去做一个。”

    甄德冷哼一声,表示很生气:“等你还不知要等到哪一天,老夫已派郭辉带人去了。”

    得了,文宓这下明白了,不只是卫岳坑他,说不定来这里吟诗作画本身就是坑。那郭辉先前没去卫府,而是早一步回来,一定把他做扇子的事说了。卫岳眼馋扇子,甄德会不动心?或许只是先前顾着长辈的面子,或是不知道他会做,便没有提。

    怪不得刚才进门时,看到郭辉匆匆忙带人出去,不用说是去文府做扇子了。文宓想到这里就想抽自个嘴巴子,保密意识哪儿去了不光当众整理出扇子的制作方法,连最后几道工序都没回避郭辉,难道不知道这位向来是看到啥要啥的?

    这下完了,扇子保不住了。谁说古代劳动人民淳朴善良的?

    哦,对了,甄德和卫岳都不是劳动人民。怪不得一个个都是坑,不,都那么擅长剥削和压迫。

    文宓被坑惨得有苦难言。

    郭辉带去的,是甄德带来的工匠,里面有几个对竹木很有研究,再加上文府还有现成的扇纸,文特又不敢也不会拦着。文宓这边还没入席,郭辉已经带回了扇子,还当着文宓的面补刀――提议甄德卖扇子。

    还好,甄德这次没在文宓伤口上撒盐,而是撒了辣椒面。他说一句回京都与文侯商议,文宓便没话往下接了,只能咬牙切齿地跑到厨房,将一只鸡大卸八块。

    之所以拿鸡撒伐子,无他,又被甄德打发进厨房了。还好,这次只作了两道菜意思一下,够大家分的就够了。不然,文宓能把俎板剁碎。

    甄德也是个讲究人,当真摆下了酒席,就请卫岳、张环与文宓三人,说是照付晋国青年俊彦。

    当然,甄德多喝几杯后,说露了嘴。他是被临淄官员烦透了,实在不想再赴宴,这才拉着这哥仨凑合吃一顿。

    他下榻临淄城,主要是因为这一路旅途劳顿,长公主身子偶有不适,他体贴爱妻,便多停了两日。

    没成想,临淄的官员因此都快欢喜疯了,这两天围在齐王府,不停送帖子求见。甄德打发了几个有关系的,终于不胜其烦。

    文宓见识到了,他来时,府外还排着一长溜辎车。待到宴席散,太阳即将落山,文宓跟卫岳出府时,依旧还有几辆辎车不肯走,有认得卫岳的,问个安便打听甄德是否睡下。

    又是一场好戏在文宓面前上演。

    文宓看到卫岳应付的辛苦,便理解了甄德的痛苦,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谁让甄德挂着驸马的名号,是皇帝面前的红人呢?

    文宓早听卫岳说过,甄德能得皇帝宠信,是因为他曾做过一件大事。

    司马炎即位后,先后追封他祖父司马懿为宣皇帝,伯父司马师为景皇帝,父亲司马昭为文皇帝,这是作为一个坐享其成者,对司马氏二世苦心经营的感激。

    相应的,司马八达之后也都被封了王。或者是说,这些人要当藩王,才鼓动司马炎追封的。也可以说,在世家林立的时代,司马炎为避免重蹈曹魏覆辙,巩固司马氏政权,而重走刘邦的分封之路。

    司马八达的儿子们被封王,相应的,女儿也被封为公主,并被赐予封地。虽然按照汉制,追封的都是县主(以一县为封地的公主)。可要知道,晋国是实封制,封地的赋税都是归藩王的。

    封藩王是为固权,封公主纯属为搞平衡,计划外支出。

    晋国开国时,大小公主一度多达十人,这一下子几乎封出三个大郡(有一个郡主),几乎是一个州,还都是富庶的产粮地,朝廷本不多的赋税受到很大影响。

    这还是其次,更严重的是一下子多出十个有政治影响的人物――驸马。

    这不是危言耸听,隔壁吴国自孙权之后,便被公主和驸马折腾惨了,有话语权的公主和有兵权的驸马,居然搞出结党营私,扶持皇帝的戏码。

    这是亡国之路啊,晋国已经有二十多藩王了,再多出十个公主,那留给皇帝的地盘能有多大以后怎么收回封地?刘邦的儿子们可是曾打成血葫芦的。

    晋国这些公主大都已经出嫁,无一不是嫁给有声望的士族或者显宦,很多驸马都是有爵位,有实权的,有的还有军权。

    皇帝怎能安睡?

    按汉制,这些驸马都不能再担任官职。

    可这些驸马仗着家族背景假装不知道这事,皇帝刚刚在世族拥戴下逼宫篡位,不敢冒着得罪世族的风险强收权利。

    此时,甄德作为晋国第一正牌驸马(皇帝的女儿还没成年,皇帝的亲姐姐排第一。),做出了震惊天下的决定。他不惜得罪那些贪恋权势的驸马,毅然以驸马身份辞却镇军大将军职务,交出宿卫七军兵权,坚持要求换一个鸿胪寺的闲职,并高调开买卖做商贾,安心做富家翁。

    可以说是以灯蛾扑火之态,为晋国驸马打了个样。

    皇帝高兴坏了,几乎是感激涕零。前文明皇后高调称赞甄德可为晋国驸马表率。

    有了表率,司马炎得以顺势收回所有驸马的职权,全部改为虚职散官。由此一举消除驸马干政的影响,从根本上消除像吴国那样出现公主乱政的隐患。

    甄德作为主动牺牲者,失去了权位,荣宠却丝毫不减。先前长公主正因为被封为郡主(以一郡为封邑的公主)而饱受争议,甄德辞官后,再没人弹劾长公主。

    当然,有几个公主对他两口子恨之入骨,可他俩有前文明皇后罩着,只要不自己造反,什么罪名都不能夺去他们的富贵。至于跟世族的关系,他连官都不做了,还能在乎这个?

    再加上后来一些事情,任谁都知道这两口子比所有的公主乃至亲王都受皇帝信任。因此,见着他们,格外殷勤接待。
………………………………

第八十八章 阋墙危机

    文宓这两天只想着开金手指,没注意青州官场的动静,到今天才见识到官员的疯狂。

    青州官员还算淡定,这里只是州治所在,官员大多是大都督的直辖僚属,讨好长公主归讨好,大都是多送些青州特产,并不算过分。

    晋国没有反腐倡廉之说,对官场人情走动管得不严,只是明令禁止不能送金银,却不限制送地方土特产。

    对于那些钻营者,这就相当于没有约束。

    齐国官吏与青州官员不同,他们心急啊。

    表面看上去,他们是跟着一位贤王,皇帝跟齐王也是哥俩好,前途光明。

    可皇帝限制藩王权力这事,不是秘密。前些年削兵权就做得光明正大,雷厉风行,之后便是召回藩王,选派藩国官吏。

    说召回藩王也不对,晋国从立国那一天开始,就没让藩王进过藩国,全都留在京都各个王府里。皇帝为腾出足够多的王府,甚至把魏国宗室先请进金墉城,再迁往邺城,然后在北宫与华林园间划出三个里坊,专供藩王居住。

    偶尔有几个有实权的藩王出京,也是单独奉召在异地为官,不许拖家带口,更不许进封国。

    像那东莞王,便不在东莞国,而是正担任徐州大都督,坐镇东莞国南面的徐州以防备东吴。虽近在咫尺,却不能直接管理封国政务。

    徐州跟青州不一样,徐州另有刺史,刺史虽没有兵权,却是主管政务的官员,可以管辖徐州下辖的东莞国,而东莞王只能干瞪眼。

    还有彭城王,他正坐镇邺城。那里不是边疆,却是军事重镇。因为曹魏宗室已经移居过去,偌大一个王爷,成为监狱长。

    藩国没有藩王,可国内赋税还是藩王的,皇帝想要管控,就要安插官员。不用太多,把控核心几个衙门就行。在藩王都不在藩国的情况下,做这事很简单。

    藩王也不傻,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比如彭城王,带着自个的世子镇守邺城,美其名曰锻炼继承人。可是却隔三差五找个理由便把世子跟世子妃打发回封国。对外宣称罚其禁足思过,可思过思得世孙都出生了。

    有世子和天天哇哇哭的世孙在,国相再有皇帝撑腰也得看人脸色,毕竟三代之内,藩国是人家的,哪个国相能活得过世孙?

    这只是个例,主要是彭城王年纪大了,儿子也已成家成婚。

    齐王就不能这么干,他儿子才刚识字,总不能把王妃派回来吧。

    因此,齐国官员就惨了。

    人彭城国不管先是皇帝当家,还是后来藩王主政,好歹有一个主心骨,有了一个明确前程,想走想留随自己,不用再做墙头草了。

    可齐国这里呢?一派是皇帝委任,一派是齐王提拔。都是齐王部属,可泾渭分明。表面风平浪静,暗地里波涛汹涌,官场风暴随时可能降临。

    齐王也比不过彭城王。彭城王比皇帝大一辈,又只是要自个的封地而已,皇帝捏着鼻子也得给叔叔这面子。

    可齐王司马攸是皇帝的弟弟,差点就当了取代皇帝的人,司马炎能轻易放过他?

    当年司马懿死后,是其长子司马师掌权。结果没几年,正当壮年的司马师被文俶给吓死了。司马昭弟继兄位,做了大将军。

    由于司马师没有儿子,司马昭就把聪明的小儿子过继给了司马师。这没啥好说的,在晋国,兄弟间过继儿子继承香火很正常。

    错就错在,司马昭当上晋王后,说了两句醉话。先说这司马氏能壮大,都是司马懿和司马师的功劳,他不过是继承父兄基业。

    这话,孙权也说过。可人孙权没说下面一句啊:这王位应该由大哥的后人继承。

    就这么一面子话引来了大问题,本来风平浪的什么事没有,按部就班逼魏帝禅让就好了。

    司马昭个笨蛋差点在关键时刻引发司马氏内讧。怪不得人说司马懿有权谋,司马师有霸道,司马昭只有野心,连脑子都没有。

    司马昭死后谁做晋王啊?反正不管给他大儿子司马炎还是给小儿子司马攸,他都是晋王的爹,这没脑子的家伙觉得无所谓。

    他这么一说,别人都开始琢磨了。谁知道司马昭到底是不是有心的?何况年轻的司马攸看上去比司马炎更有才能,更受司马昭喜欢。

    当时司马氏权势滔天,离篡位就那么半步。大家都知道,司马炎哥俩将要继承的不是王位,而是皇位!这不是仨瓜俩枣给谁吃的问题。

    司马炎跟司马攸哥俩就这么被亲爹坑惨了,只能争了!穷人分家为一头驴都可能打成血葫芦,面对九五至尊的诱惑,谁会客气?

    最终,司马炎的心腹裴秀成功说服司马昭,让他回心转意。再加上司马昭死得突然,司马炎得以成功登顶。

    这王位之争暂时尘埃落定,可这弟兄俩心里有没有疙瘩,就没人知道了,其实知道了也不敢说,那就集体假装不知道吧。

    不假装不行,官场之上站队是大学问,汉朝有不少大臣站错一步就落个身死族灭。

    原本跟定皇帝是不会错的,可据说现如今的太子殿下智商不高,别的皇子才刚断奶,齐王又是难得的贤王,这就让人有想法了。

    别忘了,太上皇他老人家说了,他这王位是他哥哥的。那这当儿子的啥时候还啊?虽然历史上出现这情况的时候,一般都是不会还的,比如隔壁东吴,可人家孙权没表态啊。即便如此,老孙家的孩子还打得热闹呢,你们司马氏说话到底算不算

    看出来司马昭多坑儿子了吧,晋国还没建国,他就埋下了争夺皇位的隐患。这隐患后来真的爆发,引发晋国全面内战——八王之乱,比西汉藩王闹得大,比东汉末年打得热闹,可晋国又没有汉朝的底蕴和家底,然后周边胡人乘虚而入——五胡乱华,只能衣冠南渡了,跑吧。

    北方汉人几乎是男的被杀,女的被当羊吃,说十室九空都是夸张,绝对死尸遍地,千里无人烟。南方汉人虽苟延残喘一时,最终也没能挡住汉人血脉被胡人玷污,被迫民族大融合。

    看出司马昭多没脑子吧,即便不是因为这一句话而亡国灭种,那这句话至少在权势争斗中被反复提及,齐王的儿子起兵夺权时,就是拿这条作为重要理论依据。师出有名了啊。

    不是导火索,也算是助燃剂了吧。所以,不会说话别说好吗?

    小言,不语。

    我也说多了,应该删掉的。
………………………………

第八十九章 晋国快餐

    话说回来,别人假装不知道皇帝跟齐王的纠葛没关系,齐国官员就不能不琢磨了。

    你皇帝跟齐王斗法,关我们小鱼小虾何事?晋国那么大,去哪里不能当官混碗饭吃?别的地方都是歌舞升平,官员轻歌曼舞间便刷了政绩,我们为什么要终日提心吊胆的,担心某天做官做到头。

    抱着这样的心思,齐国官员人心思动,因为等到齐王的儿子长大了再想走就晚了,那时候会出现更多问题。

    于是,心思活泛的就开始钻营,托关系,托家族,先离开这是非窝子。

    路过的广安公与长公主简直就是天降的救星。皇帝面前的红人,姐弟间随口夸几句不比官员考绩有用。

    既然如此,大家备好礼单排好队各显神通吧。

    门外有大批官员排着队等着上门,甄德有得忙了。

    然后,文宓也有得忙了。

    甄德借他哥仨玩过一出赐宴之后,尝到了甜头。第二天又玩了一次。

    这次,卫岳跟文宓都琢磨出味来,进门时都感觉到了门外排队官员的怨念,可谁知道他俩的怨念。

    这次到齐王府依旧是陪甄德吟诗作画,只比昨日多了个王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