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剑影云波-第1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除了肉干,马奶酒,他们还有奶酪。元末,明军在与蒙古人交战的过程曾经大批量的缴获过这种物资。

    这种食物是蒙古等游牧民族常见的食,是用牛奶、羊奶、马奶等经凝固、发酵而成的食物。形状类似普通豆腐,但不是豆腐。因像豆腐而得名。汉军的许多将士便将这种食物戏称为奶豆腐。

    味道有的微酸,有的微甜,**浓郁,常泡在奶茶食用,或出远门当干粮,既解渴又充饥。

    这些东西都有一个特点,那是便于携带,便与保存,而且不需要吃太多可以保证一天需要的热量。可以大大减少物资的消耗。

    但是反观汉人不行,以前的明太祖时期,也有不少的元军的降将,朱元璋并没有如同冉闵一般对待蒙古降兵,反而是将他们混编入明军。因此明军之有不少蒙古将领。

    不过这些人都是因为元顺帝的暴政而倒戈的,但是他们毕竟都是蒙古人,他们都觉得无颜面面对祖先,于是这些投降的兵将们,便效仿北魏的拓跋氏,更换汉姓。使用汉名,汉字。

    他们曾经建议朱元璋,在军队里大规模推行这种军粮,以充实明军骑兵的长途奔袭能力。减小补给的问题。从而解决奔袭路途遥远,后勤供给不足,无法形成长时间有效战斗力的问题。这样也不会因为粮道被敌军的骑兵切断,必须回撤收兵这种问题。

    而后勤供给不足,水土不服,无法适应长时间的草原戈壁生存条件,体质羸弱,马匹不如游牧马匹健硕。这便是自古以来汉人面对游牧民族无法克服的短板。

    这也是为什么明军自开朝以来一直固守长城要塞的主要原因,也是华夏民族数千年来一直无法彻底消灭这些游牧民族的重要原因。

    而且他们也建议朱元璋,在军队里尤其是骑兵,效仿蒙古人的生活习惯,这样才会形成有效的长时间的战斗力。才可以让明军的骑兵,如同出鞘的利剑在草原长驱直入。

    避免了运输补给线较长,汉人的饮食习惯无法适应草原生活,体质羸弱等问题。

    他们的建议是很好的,他们一语便道出了对于游牧民族,汉军的不足之处。

    但是这对于刚刚经历改朝换代,百废待兴的大明王朝来说,这些都是很不现实的建议,明王朝没有能力去实现这些。

    而且面对大量的肉干,奶酪,马奶酒这些军备物资,作为以农业为主的汉族来说,跟本无法和从事畜牧业为主的游牧民族相。而且对于农业为主的国家来说,这些东西也无法大批量的生产。

    以前的华夏大地,在蒙古人的统治时期,蒙古贵族们也曾经将农民的耕地房屋拆毁,种植牧草来大批量的畜牧牛羊。但是他们却忽略了农民们也是要吃饭这种实际问题,这也是在元末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导火索之一。

    所以朱元璋不能走老路,相之下对于汉民族来说米面才是可以大规模生产的物,而且相对于牛羊来说,米面的好处是成熟时间短,可以大批量的生产,而且还可以屯田修养人民。

    牛羊至少需要一年至两年才能养成,小规模的养殖跟本无法达到军需和民用的水平,大规模养殖在缺乏草场的原大地又无法做到。

    所以朱元璋对于这个不太现实的建议,持保留态度,虽然这些建议直接解决了这些实际的短板,但是面对现实情况来说却又不合实际。

    而且还有一个更加实际的问题,游牧民族他们的房子是如同军帐的帐篷。只要敌人袭来,他们很快可以转移。游牧民族的机动性,不是汉人可以的。

    而汉人也不是好战的种族,所以朱棣登基之后一改之前的战略,从汉武帝的骑兵远程奔袭,变成秦始皇的常守,近攻的策略。

    所谓常守便是,长时间的守卫,近攻便是在自己部队理所能力的攻击范围内剿灭敌人。

    而这些火炮是近攻防守的最好的利器。朱允常非常喜欢这些东西,他那里倒是有几门,不过都是一些缴获蒙元军队老旧的火炮。

    而新到的这一些,是最新式的。

    他是一个人坐在皇帝为他准备的府邸里,等待着消息,还有一些人的到来。

    本来自
………………………………

588。第588章 这笔买卖是否划算

    他等的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那些亲族兄弟们,甚至是长辈们。   因为自己每次来京城,他们都会来这里拜谒他。

    因为他是现在唯一的一个诸侯王,诸侯王和亲王不同。

    亲王的地位远诸侯王要高很多,但是没有任何用途,因为诸侯王是裂土封疆的土皇,而亲王只是一个围在皇帝身边没有半分实权,混吃等死的废人,一只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宰杀的羔羊而已。

    所以实际说来,朱允常的位置他们要强很多。至少他不是羔羊,他的手里握有重兵,实力雄厚。他是一直盘踞在西北的蛟龙,而不是一直身披红彩任人宰割的羔羊。

    而来的人便是他的叔叔,宁王朱权。

    朱权是他的十七叔,而他也是在靖难之役之与新皇结盟共同反抗建帝的人。

    当然他自己也不是一个省油的灯,也是一个野心极大的人。

    但是他知道如果有着和自己地位不相接近的野心的话,那可是很危险的,同样他还是一只老狐狸。

    他第一个来,不过是为的是给那些被囚禁在京的王爷们看的。这样是一个立场。这证明自己是和他们站在一起的。

    不过他可没有蠢到给人当枪使,而他每次前来都是跟朱允常谈谈家务事,如他的身体可好,西北的民风可好。而他也是经常劝朱允常削藩的人。

    当然朱允常和他都是心知肚明,只是都不点破而已。

    朱允常便跟这位叔叔一直在谈论家事,而这位叔叔最关心的便是朱允常的婚事,朱允常的怜花会里虽然美女如云,但是却一直没有一位王妃。

    而这位宁王却有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儿。他一直想把自己的这个女儿送给朱允常。虽然近亲通婚这种事在民间是被禁止的,但是皇族是个特殊的存在。即便是同堂兄妹,姐弟也是可以通婚的,因为这是政治的需要。而皇族之的女子自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便注定了成为政治牺牲的命运。

    皇帝为了笼络权臣,时常会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权臣或者权臣的儿子,或者将权臣的姊妹,女儿纳入皇宫为妃。

    而王爷们也不例外,宁王想把自己的女儿送到朱允常的身边,继而笼络住这条滑手“小泥鳅”。

    而他也不会明说,每次都谈,朱允常这个堂妹如何的仰慕他,想要见他,朱允常这个当哥哥的要多多去陪陪她。

    当然朱允常知道是什么意思,每次都是装聋作哑的答复他,只谈兄妹之情,不谈男女之爱。

    第二个来的人则有些特殊了,他是建帝的亲弟弟,太祖皇帝长子朱标的亲儿子,吴王朱允通。这位吴王的年纪自然要他大的多。

    也是朱允常的哥哥。

    吴王一进门握住了朱允常的手。

    宁王坐在闭着眼睛,捻着胡须一旁一言不发,仿佛是因为年纪大了,没有发现这位侄子的到来一样。

    吴王说道:“贤弟啊,你来了京城怎么不知会哥哥一声。这是你这当弟弟的不对了。”

    朱允常笑道:“这确实是小弟的不是,不过叔父在此,哥哥还不拜会?”

    吴王看了一眼宁王,心想:“果然这只老狐狸来的最早。”

    吴王憨笑一声,对着宁王一拜说道:“原来皇叔在此,侄儿失礼了。还望叔父见谅。”

    宁王闭着的眼睛终于睁开,他笑道:“贤侄还知道有我这个叔父,老夫不胜欣慰。这次咱们的雍王殿下前来京城,咱们这些家里人终于可以见见面了。允常贤侄在西北经营为国固守边疆,劳苦功高啊。”

    吴王是个直来直去的人,而且他一直拿朱允常当自己人,很排斥宁王,因为这位宁王在靖难之役的时候可是与北军合流,共同对付他们的人。

    现在能坐在这,完全是因为朱棣将他的实权削尽而已。

    吴王坐了下来,他开门见山的说道:“贤弟啊,为兄听说,这次你入京来是为了那几门神机火炮?”

    朱允常也知道这位哥哥是来劝他不要接受那些条件的。所以他也没有拐弯抹角,长话短说道:“不错,这次皇隆恩浩荡,知晓我在西北守边辛苦,特意批给我二十门西夷火炮。这些可都是郑厂公出海巡洋的时候带回来的好东西。”

    吴王看了看门外,朱允常端起茶盅,泯了一口香茶说道:“哥哥放心,小弟这里没有锦衣卫和东厂的人,守卫这里的都是我的心腹。”

    吴王说道:“贤弟啊,你可知道皇和兵部的大人们开出的都是什么条件吗?”

    朱允常放下茶盅,看着吴王说道:“这个小弟自然知道。将潼关的管辖权交与朝廷,同时骁果精骑之十五万人划归兵部。”

    吴王说道:“既然贤弟知道,那为什么还做这笔毫不划算的买卖?”

    朱允常问道:“哦?敢问哥哥这笔买卖哪里不划算?”

    吴王闭言,静静地看着朱允常,他的眼神只要是个人可以看出来是什么意思。

    简单来说是四个字“明知故问”。

    朱允常也没想卖关子,他直接说道:“不瞒哥哥,这笔买卖照小弟看来还是很划算的。”

    吴王说道:“弟弟啊,你不会是昏了脑袋,这笔买卖哪里划算了,十五万精兵与潼关天险换二十根‘铁管’哪里划算?”

    朱允常只是喝茶,吴王见他不急不躁,便又说道:“弟弟你是带兵打仗之人,不会不明白潼关天险的重要,潼关自古以来是西北的门户,若是丢了潼关,关地区便是死地。而你经略的地方便是关,倘若潼关,函谷有失,你没有了屏障,岂不是如同俎鱼肉。”

    朱允常笑道:“兄长何处此言,这潼关本是朝廷的地方,我不过是帮着皇掌管而已,现在潼关长安一地尽数归还朝廷,我岂不是少了许多麻烦事?骁果军本是朝廷的军队,现在归于朝廷也没有什么错,皇恩浩荡,皇赐我二十门西夷火炮,助我抵御外敌,我千恩万谢还来不及,这笔买卖如何不划算?”

    本来自
………………………………

589。第589章 你可知罪?

    吴王刚想再说些什么,朱允常轻轻的拿着茶盅的盖子轻轻的敲了两下,不过这个动作绝对不是正常喝茶应该有的。请大家搜索(%¥¥)看最全!更新最快的

    吴王看了看一旁的宁王,宁王依然是神情悠闲的闭目养神,一句话都不曾多说,仿佛他到这里来是来谈家务的。

    朱允常依然是喝着茶,什么也没看。什么也没理。吴王眼珠一转,细细一。已经彻底明白了他的意思。

    吴王改口说道:“贤弟说的不错,你麾下的军队是朝廷的军队,自然也是归朝廷管辖,这次皇恩浩荡皇替贤弟减缓西北的压力,这样贤弟可是可以剩下许多的时间来,做一个男人该做的事情。”

    朱允常微微一愣,但是他依然是面不改色。

    宁王注意到了他的这个神情,不过他什么也没说。莫非那个传言是真的?

    江湖传言雍王朱允常不近女色的原因,便是他一身武功,如果破身的话,武功尽废。

    不过没有人相信这个传言,因为怜花会里那么多女人相伴,他们不信朱允常可以坐怀不乱。

    更何况,天宇公子当初与朱允常的那一战尽人皆知,朱允常将玉络扇,赏赐给了自己的宠姬,彼岸花东方玉,他怎么可能还是童子鸡,更何况他还和花魁状元临水月不清不楚。

    这些王爷们虽然不能掌权干政,但是这些风月之事倒是茶余饭后的谈资。更何况风月场所并非都是寻欢作乐的迂腐之徒,有的时候还是情报刺探,秘密集会的场所。

    吴****起嘴,心想了一下。然后说道:“贤弟舟车劳顿,既然来到这京城,那么为兄便做东,带你去松松筋骨。既然不在其位,咱们不谋其政,更何况皇日理万机,贤弟的事情想必也不会尽快的批复。傍晚,为兄的车驾便来迎接贤弟。叔父若是赏光,便一同前往如何?”

    宁王和朱允常自然知晓吴王的意思,宁王说道:“好啊,既然贤侄盛情相邀,我这个做叔叔的岂能不赏光?”

    朱允常也放下了茶盅,然后凑到了吴王的耳畔,用流氓的样子说道:“那么好,今天晚有劳兄长了,不知花魁状元临水月在不在京城,若是在此的话,还请兄长为小弟安排一下。”

    宁王和吴王自然知道他在做样子,但是他们没想到朱允常学的这么像,直接被吓了一跳。简单的说都不相信这是朱允常的作风。

    而吴王也如同一个流氓一样拍着他的肩膀说道:“花魁状元不在这里,不过其他的姑娘的话,为兄自然会安排好老弟你的。”

    说完吴王便笑着离开了。

    宁王见吴王走后,也慢悠悠的站起身来,对朱允常说道:“既然吴王殿下走了,那么老夫也告辞了。”

    朱允常躬身行礼说道:“小侄恭送皇叔。”

    虽然宁王老迈,但是却步履如飞。在他们都离开后,朱允常便继续坐在那里喝茶,如同刚刚一样,没有受到任何的影响。

    而藏在暗处的两个人见吴王与宁王离开后也相继离开,而这两个人回去的地方都是一个,是金碧辉煌的紫禁城。

    只不过这两个人去的地方不一样,一个是换完衣服后,大摇大摆的进了乾清宫,而另外一个则是进了后宫。

    进入乾清宫的是一名太监,这个太监便是郑和不在之时的代理厂公,曹公公。

    而进入后宫的则是一名身穿宫装的宫女,但是看衣服的服侍她也是地位极高的宫女。

    皇帝正在处理政务,曹公公三跪九叩之后,便默默地跪在那里。

    皇帝轻轻的瞥了他一眼,然后问道:“如何?今日究竟谁去见了雍王,他们说了些什么,可曾对朕的条件不满意?”

    曹公公没有抬头,只是恭顺的跪在那里,他恭敬的回答道:“回禀陛下,今日雍王殿下一直在住处喝茶,见过雍王殿下的只有宁王爷和吴王殿下。宁王爷只是和雍王殿下谈论一下家事,依然是”

    皇帝没有回头,只是继续批改着奏折,他说道:“雍王的婚事吧。”

    曹公公回答道:“正是,但是雍王爷依旧是装聋作哑,不谈男女之情,只谈兄妹之谊。”

    皇帝听到这里,嘴角微微扬,浮现了一抹微笑。

    皇帝又问道:“那吴王殿下呢?可是说的朕的条件苛刻?”

    曹公公回答道:“陛下盛名,老奴尚未禀报,陛下便未卜先知。”

    皇帝听到后又是一抹微笑。

    皇帝问道:“那他们之后谈了些什么?”

    曹公公回答道:“回禀陛下,之后吴王殿下便邀请雍王殿下去”

    “去哪?”这个声音虽然不大,但是却十分的庄严,这才是天子之气。

    曹公公回答道:“回陛下,已老奴愚见,听吴王殿下的口气,他们晚相约去风月之地。”

    皇帝这次没有笑,然后说道:“知道了下去吧,派一些人跟着,保护三位王爷的‘安全’。”

    曹公公自然知晓其的意思,他起身退下道:“奴才遵旨。”

    皇帝依然是稳如泰山的批改着奏折。

    曹公公刚行三步却又跪倒了下来,皇帝问道:“你还有其他的事情?”

    曹公公含糊了一下,皇帝见状说道:“说吧,朕恕你无罪。”

    曹公公说道:“老奴奉旨前往百剑山庄,遇到两个”

    皇帝停下了笔,他说道:“还是这件事吗?”

    曹公公说道:“陛下这件事不可不查啊,老奴一直怀疑云妃娘娘”

    “啪!”的一声,一只带着朱红的毛笔便朝曹公公的脸而去。

    皇帝大怒说道:“来人!”

    这庄严的声音吓的曹公公一身的冷汗,然后门外的锦衣卫便行进堂。

    皇帝说道:“来呀!把今日执笔的小太监通通给朕拉出去斩了!竟然笔带刺,伤到了朕!这是要行刺朕吗?”

    接到命令的锦衣卫便将屋内出曹公公以外的所有太监通通的拖了出去。

    他们的嘴里虽然叫着“皇饶命”“皇开恩”“奴才冤枉”等等,但是皇帝却只做不见。曹公公则是吓的瑟瑟发抖。

    等到锦衣卫将这些人全部都拖出去之后,皇帝才慢慢的走了下来,然后小声的问道:“你可知罪?”

    本来自
………………………………

590。第590章

    曹公公早已吓的浑身发抖,他并不是怕死,如果皇要是让他死不过是一道圣旨而已,他害怕皇帝的震怒。   ()

    皇帝问道:“爱卿何罪之有?”

    曹公公汗如雨下他说道:“奴才诋毁云妃娘娘,奴才该死,奴才该死。”皇帝走到门前对着值守的锦衣卫们都挥挥手,他们自动散去。

    皇帝回到了自己办公的位置,他的声音还是那样的庄严。

    他说道:“你的罪的确是诋毁云妃,而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诋毁。”

    曹公公的眼泪流了下来,他说道:“皇,臣对皇忠心耿耿,若皇识奴才一句劝,算皇今日将奴才五马分尸,腰斩于市,凌迟处死,挫骨扬灰奴才也无半句怨言。”

    “当初皇纳云妃娘娘为妻的时候,奴才曾极力反对,云妃娘娘并不像想象的那边柔弱贤德,她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人物,皇将她留在枕边无异于饮鸩止渴,与虎谋皮啊!天下女子千千万,与云妃娘娘姿容相当的也大有人在,光奴才知道的便有花魁状元临水月,侠女萧雨,还有西安南宫世家的大小姐,南宫璃。州盟郭府的表小姐秋雨铃。”

    “其南宫璃与秋雨铃正直妙龄,若皇喜欢的话,完全可以招进宫来,她们任何一人都不云妃娘娘差,还望皇三思啊。”

    皇帝依然是批改着奏折,好像没有听他的话一般。

    曹公公的心里阵阵发寒,曹公公将自己的冠帽摘了下来,慢慢的站起身来,他的武功并不低于当世的许多武林高手,但是现在他的腿在发抖,他将自己的冠帽与朝服脱了下来,整理好放在了地,然后对着皇帝拜了三拜,说道:“皇保重,老奴先行一步。带皇万年之后,老奴再伺候皇。”

    皇帝将最后的一本奏折批改好,然后放下了笔,说道:“你要去哪?朕还没让你退下,你敢抗旨吗?”

    听见皇帝的声音,曹公公的心里浮现出一丝的暖意,他停下了脚步,望向了那个穿着龙袍的年男子。

    皇帝站起身来,弯下腰,曹公公赶紧跪倒。

    皇捡起了他的冠帽,笑着用自己的龙袍掸了掸面的浮土,曹公公见状说道:“皇折煞老奴了。”

    皇帝笑着,他现在笑的很慈祥,他把曹公公的帽子一把扣在了他的头。然后坐了回去。

    皇帝语重心长的说道:“爱卿啊,朕又何尝不知这件事有多危险,朕也曾经怀疑过,不过这么多年来,云妃贤良淑德,在满朝下,甚至是民间都有口碑。都说她是圣女下凡。”

    “现在算是想动她,已经不可能了。若是以莫须有的罪名对云妃降罚的话,恐失了人心啊,若是朕连自己的枕边人都不放过,那么满朝武公卿岂不是人人自危?若是这样的话,整个朝廷都笼罩在这种恐怖下,武百官要如何处理公事?毕竟蓝玉案,空印案那种事情让他出现一次吧。”

    “而且云妃随朕多年,若要对朕不利的话,朕岂能活到现在?你对朕的一片忠心朕自然知晓,但是你不能在那么多人的面前诋毁云妃,云妃想要处理你的话,连朕也保不了你。”

    “自东厂设立以来,满朝下多有批判之声,连锦衣卫之也有不同的声音。不少朝臣都建议朕立即废黜东厂,谨记先秦,后汉覆亡的教训。不得给宦官太大的权利。”

    “朕坐在这里也是很难,若是让朝臣们抓住了这个把柄,借机削除东厂的话,朕只能学学曹孟德,杀了你这个‘王垢’以平众怒了。”

    曹公公虽然老谋深算,但是他没有想到这一层,他望着皇帝投去了感激的眼神。他是皇最忠诚的狗,刚刚皇有十多条人命这样换了他一个人。

    这是谁也没有的恩德。

    皇帝接着说道:“起来吧,记住下次说话的时候,要注意自己在什么地方。”

    曹公公没有起来,曹公公问道:“皇今天去的人不光老奴,还有云妃”

    皇帝说道:“这个我知道了,既然她想管那管吧,不必理会,做好你们该做的事情行,还有是那件事的话,你也不必去管了。当做什么都不知道好了,那件事云妃应该不知道吧?”

    曹公公说道:“回皇,云妃娘娘不知,老奴回京之后第一个面见的便是皇。”

    皇帝说道:“也罢,你退下吧。”

    曹公公说道:“皇还有一件事老奴不知该说不该说?”

    皇帝笑道:“现在你我两人,有什么话说吧。”

    曹公公注意到了皇帝的称呼,他说的不是你与朕,而是你与我,而且说的还是两个人。

    曹公公被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