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剑影云波-第3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这些瓦剌骑兵也是知趣的,他们没有带走什么。况且他们也带不走什么了。撤退时携带物资的话,会加重战马的负担,这很容易被敌人追赶上。
而再去到村子里的时候,那些村民们有很多已经被冻饿而死了。其中大部分是老人,女人,孩子。有一些姑娘们遭到了奸~污自尽了。
虽然救出了一小部分村民,赶走了瓦剌人。但朱允常也陷入了深深地自责之中。
一方面是村民们的伤亡,另外一方面便是自己部队的伤亡。
在这两天的战斗中,朱允常的部队发动了五次进攻,而每次都以失败告终。
这些游牧民族的胡人们,并不像书中记载的那般没脑子,他们具有很强的攻防转换意识。他们一旦发现对方的攻击受挫,便会马上转入反击。
这让朱允常吃了大亏,战后朱允常清点了一下人数,这一次他可以说是损失惨重,对方阵亡一百零三人。
朱允常这一边,骑兵阵亡八十五人,受伤二十五人,重伤二十人。
而步兵的阵亡三百一十八人,受伤两百七十人,这受伤的其中还是因为撤退的时候被己方踩踏受伤的。
村民的伤亡不计。
虽然成功驱逐了瓦剌的骑兵,但是朱允常不得不承认,他的第一次指挥战败了。
这个阵亡数几乎快要达到一比四。
那些他两天前还点名慰问过的士兵,今天就变成了冰冷的死人。
虽然那个时候的朱允常不是第一次面对死亡了,但是他的心性远不如现在这般坚强,那一次他哭了,而且哭的很难看。
没有人去责怪他,追究他的指挥责任,也没有人去安慰他。
不过朱允常却也从失败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在那之后他仔细的研究了瓦剌人的战法。
对于瓦剌人的战术,他有深刻的了解,瓦剌人的生活特性是逐水草而居,而他们不像汉人一般居住在固定的房屋之中,而是住在可以随时拔起迁移的毡帐之中。
这样的话,会让对方拥有很强的机动性,哪怕是你搞好了侦查找到了对方的位置,但是在你的部队来临前,他们随时可以迁徙离开。
让你扑个空,让你打不着。
而且在草原大漠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很容易迷失方向,蒙古部族们可以依靠自身丰富的草原生存经验去辨别位置。但是汉人的士兵们却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一旦激战一昼夜后很容易迷失方向。
当年卫青,李广北击匈奴的时候就出过这样的事情。“李广难封”的典故便是来源于此。就是因为漠北之战李广迷失路途,所以错过了这场可以扬名立功的大战。
对于这种情况历朝历代的汉军便是用指南车,而当初李靖北击突厥的时候便是用指南车来辨别方向。
而且汉军不适合在草原作战,这样长此下去会吃大亏。
但朱允常也是个无所不用其极的人。
对于瓦剌人这种机动性强,战力勇猛的部族,朱允常想到了一个非常阴损的办法。
为了防止瓦剌人,鞑靼人的劫掠,朱允常将边城的许多村庄进行了合并。可以形成规模的就成为城,修筑城墙,架设重弩。
不能形成的就内迁,迁入长城防线以内。
而且对于边城的生计产业,朱允常便让那些人去放牧。
军队在那里养马,而百姓们就去那里放牛牧羊。为的就是强占瓦剌人的水草。
而且朱允常会派重兵看护那些马匹和放羊的民众们,让他们安心的放牧。
而放牧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牧草全部被吃光。
之后朱允常使用了三国时期曹操的一个办法,那就是军屯制。过度放牧破坏了草场后,朱允常就在合适的地方开垦耕地,种植粮食。
然后招募当地的庄勇为“民兵”,在那些地方建设可以抵抗骑兵的城堡,而且高耸的城堡也可以当做前线的瞭望塔,观察来敌的动向。在没有仗打的时候他们就是百姓,但是战端一起他们就是兵。这样瓦剌人再度劫掠的时候,他们也有反抗的能力。
这样既解决了瓦剌人的掳掠问题,而当地的部队也能自给自足,不需要朱允常再去调拨军粮,收成好的时候,陇西等地甚至还能贴补凤翔一些。
而至于最后的一招则是较为阴损了。
虽然屯田放牧,但是这些却有距离限制。如果太远的话,会成为送到瓦剌人嘴边的肥肉。
对于这个问题,朱允常将这些地方进行了网格式的管理,对于长城之外的那些肥美的草场朱允常不想放弃。
他以草原为基础,以网格的形势修筑起了很多的城堡。对草原进行了有效的分割。如果某个地方遭到瓦剌人的攻击的话,该城堡就会点起狼烟,然后其他城堡的军队就会前往驰援。
对于这个办法,朱允常称之为“囚笼战法”。
(本章完)
………………………………
第一千零七十章损招与口水仗
而再远些的草场,朱允常就会趁着春秋两季刮起南风的时候命令部队去割草。
以自己的草场为边界,然后割出三十丈宽的空白草场。将这些草运回城堡当做草料,然后放火。
割出白地的目的是怕风向改变后,大火烧到自己的草场。
每当刮起南风的时候,朱允常就会派出骑兵前往对方的草场放火。
火势在南风的吹拂下,马上便为冲天大火。有点时候火势三五天都不会熄灭。而明君的士兵们则是坐在城堡上,吃着烤全羊,啃着面饼,喝着烧酒,然后看着大火朝北方弥漫。
直到最后瓦剌人的草场变成白茫茫光秃秃的一片。
当然朱允常的阴损之处还远不止如此,游牧民族是逐水草而居的,朱允常只是烧了草而已,还有水源。
对于自己力所能及的水源,朱允常将那些河道强行改道,将原来的河道封堵,让河水流入自己挖的河道,小的水源用来灌溉农田和草场。
至于大的,朱允常将它改成了护城河。从而抢夺那些游牧民族的水源。
至于那些触及不到的,朱允常做的就有点绝了。
朱允常命令部队将那些得了瘟疫死去的士兵和马的尸体用车拉到瓦剌人的水源那里。
然后将这些病死的尸体扔到里面,从而污染掉瓦剌人的水源。
不过这个办法并不是朱允常最先想到的,而是他从典籍中看到的一个典故,那就是霍去病。
卫青与霍去病舅甥两人是大汉朝的股肱之臣。
而霍去病更是历史上的军事天才,他一生从未有过败绩。但是这样的一位将星却只活了二十三岁。
原因就是匈奴人对他发动的瘟疫战。
而行军扎营的地方必须是有水源的,这一点汉朝的马谡就已经证明了营寨与水源地的重要性。
霍去病便在水源旁安营扎寨,但匈奴单于听从了汉人太监中行说的建议。将病死的马匹,士兵的尸体扔到了水源之中,污染了水源,霍去病的部队因为喝了这些带有病菌的水,从而染病。
霍去病本人也因为这一点丧命。
朱允常便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虽然瓦剌人和匈奴人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同为游牧民族,生活习惯上还是很相同的。所以朱允常便利用了这一点。
就在几天前,朱允常在和楼云闲聊的时候说起了这些事。
楼云虽然不太赞成朱允常使用这些阴损,有损德行的毁灭性做法。但是不得不说,他确是用了最为正确有效的办法。
就是这些好主意,让瓦剌和鞑靼人直到这么多年都没有形成最为有效的战斗力。
不过朱允常并没有因为这些沾沾自喜,而是一直将瓦剌人视为最大的威胁与对手。
而楼云也是这样认为的,所以今天他才和太子谈起了这些事情。
对于瓦剌人的凶残楼云没有见过,不过楼云也是在鬼谷研习过六韬三略这些兵书的。
虽然他不喜欢战争,但是却也不反对战争。
因为他记得一句话“国家虽大,好战必亡。国家虽安,忘战必危。”
只不过他从鬼谷出来后,便是混迹江湖的日子,没有人去让他掌兵,或者是当权。
而之后他的身边围绕的也都是,秋雨铃,林洛瑶,南宫璃这些女孩子们。
女孩子们对于这些事是没有什么兴趣的。
而和女孩子谈论军事是很容易被嫌弃的。
能和朱允常谈天说地,畅所欲言,楼云很高兴。
虽然他不想做什么将军,但是能学有所用,这种感觉是非常好的。
楼云继续着刚刚的问题,他说道:“瓦剌人虽然与鞑靼人同为北元部族,但是却不同,我从大哥的口中得知,瓦剌人的无论是战斗能力,还是军事纪律都远胜鞑靼人。”
“而且鞑靼人和瓦剌人的关系并不好,鞑靼人的所处的位置也不是个好位置,他在我们与瓦剌人之间。”
“大哥一直将瓦剌人视为心腹大患。”
太子知道他所指的大哥是谁,能有这番见解的,朝中没有其他人,除了自己的那个弟弟汉王朱允勖外,便只有雍王朱允常了。
虽然太子与汉王是主要的竞争对手,但汉王确是一个战争的疯子。
他简直就是为了战争而生的,他喜欢战争,就如同他喜欢女人一样。
虽然是一奶同胞,但是汉王却十分的好战。他一直将瓦剌和鞑靼视为眼中钉,如果让他成为皇帝的话,穷兵黩武,大明朝就有动荡,甚至是民不聊生的危险。
现在的百姓们需要的安定的生活,缓慢的休养生息,而不是再度对外扩张的战争。
对于上一次战争的终止是因为瓦剌和鞑靼人愿意接受明朝的册封,从而做明朝的附属国。
对于这件事,满朝上下所有的看法都是见好就收,因为国库支撑不起那么大的军费开支。
当然太子的看法也是这样的。
不过以汉王为首的兵部要员们却有不同的看法。
极力痛斥言官们的祸国殃民,武官集团认为这是一举铲除瓦剌和鞑靼的大好时机。
他们力主一劳永逸的方针,从根本上瓦解瓦剌人与鞑靼人。充分占领瓦剌和鞑靼所处的草场以及土地。
然后让他们再也没有威胁明王朝的力量。对明王朝对武的实力。
而且汉王还搬出了岳飞与秦桧的故事。
痛斥以太子为首的言官们不顾大局的做法,他们认为如果这次不斩草除根的话,那么将来养虎为患,瓦剌和鞑靼会成为悬在大明朝脖颈上的一把尖刀。
毕竟大明的国都京城距离对方的领土不过在咫尺之间。
而以汉王为首兵部的武将们甚至向皇帝提出了迁都的要求,他们主张将皇都从现如今的北京重新迁都到金陵或者洛阳,开封。
从而避开这些游牧民族的锋芒。国都是一个国家的咽喉,如果国都沦陷的话,那么对于整个国家的士气将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而武将们甚至搬出了靖康之耻这件事,来劝谏皇帝。
对于战争的和与战,那个时候的朝廷展开了一场大辩论,文臣与武将们分为两派互相打口水仗,互相上书劝谏皇帝。
而那次朱允常也罕见的站在了汉王的那一边。他也认为这是一举消灭瓦剌和鞑靼,铲除威胁的好机会。
(本章完)
………………………………
第一千零七十一章真正的威胁
但是皇帝还是有大局观的,皇帝也认为这仗不能再打下去了,一来是国库并不是很充裕,支撑一场战争这需要很大笔的军费开支,而现在的国库根本支撑不住这么庞大的军费开销。
二来消灭瓦剌和鞑靼在战略和经济上没有什么较大的意义。
战争的本质说白了就是掠夺。掠夺土地,人口,财富。
自古以来北方的游牧民族经常南下入侵中原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中原比草原要富有。
而中华各朝各代始终没能彻底消灭他们的主要原因是,除了他们逐水草而居的特性外,还不具备攻略的意义。
因为草原除了草没有其他的东西。而且这些游牧民族就算是消灭了,他们能有什么?
他们只有长满草的土地,一些牛羊和为数不多的人口。
就算是因为常年掠夺积攒了一些财富,那么那些财富比起攻略他所需要的庞大军费,物资开支比起来,简直是九牛一毛。
而且领土面积太大不是什么好事。北部的草原和平原幅员辽阔,而且无险可守,不具备建设的价值。
而且容易应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这样是得不偿失的事情。
朱棣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力排众议,将武将们的奏折全部都驳回,然后册封了瓦剌和鞑靼两个部落。
作为帝王,他要考虑的实在是太多了。
北方的胡人不能灭,但是却也不能养着,所以这一次朱棣在册封上刷了个小心眼,瓦剌和鞑靼两个部落的册封水平是不均匀的,为的就是制造矛盾分化他们。
而且这些胡人还要留着,如果这些胡人们灭了,那么大明朝才是真正的危险了。
留着的敌人的原因就是要时刻警惕他,甚至国内的矛盾达到不可平息的地步的时候,还可以用战争来转化国内的矛盾。
而且如果没有了瓦剌和鞑靼的话,那么朱允常就没有外部的威胁了。京师重地有太行山和雄关山海关作为屏障。而朱允常那里除了外部的长城,剩下的都是平原戈壁,根本无险可守。而且西北的战略位置前突,更容易受到来自不同方向的攻击,如果皇帝把这些可以攻击的都消除了的话,那么朱允常就可以腾出手来,威胁朝廷了。
这样不利于天下的稳定。
面对皇上的力排众议,武将们也都没了脾气,只不过皇帝自然是不能背锅的,皇上把这件事的责任全都甩给了文臣言官们。
有的时候皇帝应该适当的昏庸一下,应该受受“谗臣”们的蛊惑,当一个“昏君”。
这正如同当初的宋高宗赵构一样。
都说赵构是听信谗言,诛杀忠臣自毁长城的昏君。
但是其实并不然,朱棣作为帝王,他可以理解赵构的做法,虽然赵构的做法是对人民的不责任,但是作为一个帝王,他可以说把帝王之术用到了极致。
如果是他的话,朱棣也会这么做。
赵构并不是不想让岳飞收复旧山河,而是不想让朝中的主战派做大。他不反对岳飞北伐攻金,只是岳飞的能力太强,金人在他的面前简直如同纸做的一般。
作为皇帝的赵构考虑到了一个威胁他地位的问题,那就是皇位的归属问题。
如果岳飞真的打了回去,金人求和。那么求和的条件是什么呢?
当然是送还钦、徽二帝。
作为现任的皇帝,赵构自然是不愿意看到自己的父亲和大哥回来的。因为这会威胁他的皇位,如果钦徽二宗还朝,那么这个皇位到底谁来坐呢?
天下的皇上只能有一个,而他们回来就有了三个。作为当权者这是绝对不被容许的。
而岳飞是个极为忠义的人,他如果真的救出了宋徽宗,那么肯定会再度拥立他为皇帝。
所以赵构只能是挥泪斩马谡,杀了岳飞这个忠臣,最后再让他的继位者为岳飞昭雪,然后诛杀秦党。
这样既能为忠臣平反冤案,也能除掉异己,更能树立威信,安抚民心。
这让朱棣想起了自己的父亲朱元璋,自己的父亲当年就为了大哥朱标做过同样的事情,李善长,蓝玉,胡惟庸,刘伯温除掉这些人,都是为了将来朱标登位奠定基础。
只不过朱标死在了朱元璋的前面,而朱允炆又太过的仁慈软弱。这才让他有了可趁之机。
楼云说道:“大哥说够,鞑靼人不足为惧,瓦剌人才是心腹大患。而且京师的位置太过前突,很容易面临瓦剌的铁蹄。”
太子默默地点点头,太子说道:“不错,朝中的武将们也有这样的看法,尤其是以汉王为主的兵部要员们更是力主消灭瓦剌,鞑靼以绝心腹之患。”
楼云却摇摇头,他说道:“我不这么认为,瓦剌,鞑靼虽强,但毕竟只是蛮夫,他们虽然战力很强,但是却世代游牧不足为虑。我担心的是辽东。”
这个观点太子很意外,太子问道:“为什么是辽东呢?”
楼云认真的说道:“我认为我大明真正的心腹大患不是瓦剌,也不是鞑靼,更不是北元。而是女真!”
太子说道:“难道仅仅是因为女真曾经消灭北宋入主中原?”
楼云却摇摇头说道:“女真人比蒙古人要有威胁的多,蒙古人不过是一群莽夫,蛮人而已,他们擅长骑马打猎,我曾经在鬼谷的史籍上面读到过,当初的蒙元曾经将汉人分为最低下的四等,甚至是汉人的女性出嫁初夜都要给蒙古的保长,而且汉人的土地被剥夺荒废成草地供他们养牛马。有些地方还强迫汉人推掉房屋去住他们的蒙古包。这是非常愚蠢的行为。这样的王朝注定不能长久。”
太子听完连连点头,楼云说的没错,就是因为对汉人进行了过度的欺压,所以元朝从建立到覆亡,都始终处在汉人地方政权的反抗之中。
太子问道:“那女真人和蒙古人有什么区别呢?他们都是北方的蛮族。”
楼云听完却连连摇头,他说道:“不!女真人不一样,我曾经读到过,女真人的生活习惯与汉人几乎无异,而他们拥有这些游牧民族的强悍体魄和勇武,他们也有汉人的聪明睿智,除了文字,语言,着装不同外,其他的几乎与我们无不同。”
“最为重要的是他们肯虚心去学习异族的先进文化,而且他们有汉王朝的文化基础,曾经他们的祖先就征服了半个华夏,入主中原。这样的族群才是我们大明真正的心腹大患。”
(本章完)
………………………………
第一千零七十二章交朋友一杯酒
太子问道:“那我们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吗?”
楼云淡淡的说道:“趁女真人还没有形成气候,将他们迁入关内,逐步分化。或者从现在就消灭他们。”
这个时候想起了爽朗的笑声。
一个人说道:“哈哈,想不到太子殿下与小兄弟真有闲情逸致,大晚上不睡觉在这里高谈阔论,好得很~!好得很~!”
太子与楼云朝话音望去,说话的不是别人,正是汉王朱允勖。
汉王的手中提着一壶酒,他漫步走到了他们的面前。
楼云见到汉王后,马上跪地行礼。
楼云恭敬的说道:“微臣参见汉王殿下。”
汉王穿着莽服,并不是平日里的戎装,他说道:“今天不必拘礼,刚刚听到大哥与小兄弟的高谈,小兄弟对军事好像很有见解。”
对于汉王的尊重,太子并没有诧异,虽然汉王的品行算不上很好,又是个喜怒无常,脾气暴躁的人。但是他却是个识英雄重英雄的爽快人。
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的属下愿意追随他的原因,因为在英雄好汉的面前,汉王从不摆王爷的架子。
在军营里官兵无论军职大小,年龄老幼。汉王都会跟他们坐在一起喝酒,吃肉。
有的时候甚至会参加摔跤,角力这种军营中的助兴活动,因为这种平易近人,很多官兵都喜欢在他的麾下。
不过汉王也有他的缺点,那就是他好色,只不过他从不争夺下属的女人,不抢夺民女,不以权压人。对于其他的只要他脑子一热,那么就一定出事情。
赵王妃就是一个例子,赵王妃是大美人虽不及临水月,南宫璃,却也略胜过燕飞雪,林洛瑶等人。
而汉王就曾经趁赵王外出,强入他的府邸,将赵王妃强行占有。
这件事在京城内几乎是人尽皆知的,只不过是迫于形势朝中大臣们都不敢言而已。
而汉王对云妃也是色心不死。
虽然汉王有这些缺陷,但是他却颇具江湖义气,而且尊重有真才实学的人。
就那他和朱允常的关系,朱允常是他最大的威胁,他不喜欢朱允常甚至是厌恶,但是却很尊重他。
以前慕容轩经常跟随朱允常来京,汉王也看中了她,若是其他的女人,他肯定是不会放过的。
慕容轩虽强,但是在汉王的面前却只是只小家雀而已。
不过因为朱允常的关系,他放弃了,而他却也很欣赏怜花会另外的一个人,那就是司徒宁。他很欣赏她,如果有一天灭了朱允常的话,一点会留下司徒宁这个人才。
之前汉王不喜欢楼云,主要原因是因为他看不起楼云,觉得他只是和太子一样靠着父亲上位的二世祖而已。
但是刚刚听到他的见解后,却对他肃然起敬。坦率说刚刚楼云的见解并没有多高。和兵部侍郎的看法是一样的。
如果楼云是个三五十岁的中老年人的话,汉王不会在意他。
但楼云只是个年不满二十的青年,能有这番见解实属罕见。
所以他这次是来交朋友的,他是个粗人,不懂那些语言的艺术。他这里交朋友很简单,那就是喝酒。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