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剑破诸天-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嘟晃摇!薄昂呛且欢ā
孙云说:“爷爷,一直您说我们师门的事情要在合适的时候告诉我们,今天正好说说吧。”
“嗯,这些年我断断续续的讲过我武学家传的事情,但没有说清楚门派,今后你们要出门求学,难免立足江湖,必须要给你们补补这些。”田恒一边沉思一边缓慢的说:“在几百年前,大秦统一天下之前,百家争鸣,其中有一家是墨家。墨家后来发展成门派,掌门是巨子,历代巨子都是选拔和遗命双重确定。我的先祖是前几代的田襄子,我们的武功叫七星功法。
“墨家在秦末与楚国合作抗秦,后又随汉抗击匈奴。到东汉末年,墨家开始分支,一部分从太平道,后分裂并至道教,或成为游侠,或并至阴阳教,并称北宗,但以阴阳教为主,其首领仍为巨子。另一部分则与东晋王朝下江南成为南宗叫正义盟,首领也叫巨子。现在我们北朝尚书省暗中扶持阴阳教对抗南朝的北府军内的南宗,南北两派都以正宗自居,互相侵吞暗杀。我属于散支游侠,隐没在乡村,在武林以墨门或墨侠称谓,一般多随道教的墨家弟子联络行动。散宗现在大部分都散落在各个门派或乡间,我现在与中岳天师道有联系。
“现在南北两派都在寻找拉拢我们,互相指责对方助纣为虐,违背祖宗。说来中原为华夏民族之地,大秦、以及今天的北朝鲜卑族都属于蛮族,但观天下大势,北朝统一南国是迟早之事,何况他们也算是炎黄子孙,如今南北两国也互认正统,只是时交时战罢了。我们墨侠各地弟子都不愿意参与纷争,只在每十年一次的武林大会,偶尔才露面。”
杨炯问:“武林大会?爷爷你也参加过吧?不过您一直没仔细说过。”“是啊。上次的大会我参加了。武林大会是比武、学习、排定座次的盛会,由剑客和武林盟主联合主持。参加比武的,最后依据表现确定侠客身份和谥号,同时公布隐居剑客的排名。”
“爷爷您的名号是什么啊?”田俪问。“呵呵,说来惭愧,大家授我清风侠。”
“多俊朗的名号啊,感觉超凡脱俗,是吧,爷爷?”大伙都跟着一齐称赞。
“你们不知道我这个侠客是最低等的侠客。”“为什么?”“侠客的排名,分名号侠客和杂号侠客之别,类似朝廷的将军,如大将军、前后左右将军是名号,其他的属于杂号。侠客分五等,最高的有五个,分别是中侠也叫中昆仑,还有东西南北四大昆仑。第二等以岳为名,有五个分别是东西南北中五岳侠。这些是首侠或明号侠。第三等以山为名,有10个如王屋大侠、黄山大侠等。第四等的是以个人特点或地名称谓的有10个,我就在其中。最后一等20个,没有封号,是候补的。”“哇哦!”大伙头一次听老田详细讲,觉得很新奇、很向往。
“此外,说到剑客那更是遥不可及了,因为他们基本上属于隐居状态,只是有剑客身份的人才相互交流,并且他们的排名是大家推举的,不在大会比试或展现,一般都是在侠客大会上由剑客主持人公布。剑客的数量一共就20个左右,都是老的逝去,再由退隐的侠客递进。第一等,是东南西北四个大剑,也称四沧海。第二等是五湖剑客,第三等是五江剑客,第四等是六河剑客。这些隐士,平时不露面,神龙见首不见尾。”
吴坚问:“那是不是他们的武功也比侠客高很多呢?”“一般是这样。通常我们习武大体上分几个阶段,与身份也相互对应。像剑客对应炼神还虚阶段,侠客对应炼气化神阶段,侠客以下是武士一般是炼精化气阶段,武士以下是你们武生,炼力化精阶段。但你们的力是指经历、历练、能力,精是指精髓、精通,和前三个阶段含义不同,就是筑基的阶段”。
“哦!”“你们如果能进太学,可以有机会参加剑技比赛,就能确定进入武士的身份和级别。现在的武士也叫剑士,有金、银、铜三个级别,分别佩戴不同颜色的剑穗儿。这和你们武生类似,不过你们是用武生巾的颜色区别。云儿、辰儿、坚儿你们现在是黄巾,先儿、炯儿你们是白巾,俪儿还是青巾,哦,对了,俪儿为这事儿还跟我闹了好长时间的别扭,其实武生的名次没什么意义,等到你们参加了剑士比武,如果取得了名次,获得金剑、银剑、铜剑的资格,那才真正算进入炼精化气阶段,真正是剑侠修行的开始。”大家都想起田俪苦闹的事情欢笑好一会儿,老师又讲讲江湖轶事和险恶,天色已晚,大家辞别老师各自回家。
………………………………
10嘱托
孙云离家最近,他和小俪把大家送到村口,然后看小俪进屋了,自己也回家。父母还在正堂等候未歇,见他回来,连忙让他在大桌边坐下。父母织布务农为生,平时很勤劳,日子倒还过得去,所以有余富培养大云学文习武。课余时间孙云也打柴下地,给家里帮个下手。
坐下后,孙维说道:“大云,你县试第一,我们一直为你高兴,因为你谢师忙碌,也没有和你好好说说话。过几天你们就要启程进京,今后出门在外,我们不在身边,在也帮不上你什么了,你要处处小心,多和师弟们互相照顾。”孙云妈妈说:“我们给你准备好了出门的用品,都放在你屋子了,明天白天记得看看,如果还缺什么,早点告诉我们”孙云点头记下。
孙维顿了顿,又说道:“我们家祖先是三百年前的江南孙策,他开创了江东基业,没想到孙权后人无能,吴国被晋国灭掉。”孙云一听爸爸今天一定喝点酒,又想起家族往事了。要说自己的远祖曾经是叱咤风云的小霸王,固然有点兴奋,但几百年的事,早就和自己没有什么相关。不过大晚上的父亲等了自己好半天,孙云还是宁心静气,等着父亲继续说。“我们祖先随王室被俘迁居到中京,后来因其他支参与反叛被族,只剩下少部分血脉隐居关中和洛阳一带。到如今全都没落、以务农耕织成为生,而且都失去联络。据说在江南石城故都一带还有余脉,部分经商或买地有点资产,但没有入仕或名门望族的。我和你母亲,不想你也继续农耕,所以省吃俭用让你文武兼修,就盼有朝一日即便不能恢复祖业雄霸一方,也望你出将入相,做个治世贤臣。这回你乡试选学考得第一,就盼你能再接再厉,争取进入太学深造。更望你在中京刻苦攻读,学成策试高中进入清流,以后才会仕途平坦。我们家族兴旺全指望与你了。”哦,孙云知道父母含辛茹苦,盼着自己能出人头地,很感动,道:“儿谨记。”
到了出发那天,大清早乡公所前,各家子弟都汇聚而来,随着学子而来的还有各大家族的族长和家长、三老,其他乡官、亭长、里正,以及各位选生的老师、同学等等。各家富裕不同,有轿车、有骑马、有骑驴,把公所大院和门前道路挤得满满登登,十分热闹。
本乡王姓是第一大族,王先的爷爷王珉也赶来给学子们送行,他是乡里的三老之一,岁数不小了,很有威望,因此其他三老等有德望的都来给孩子送行,场面十分隆重热烈。十几个孩子都装束整齐,亲人之间有的依依惜别,有的晒泪嘱托,有的豪情壮志,场景十分感人。
乡秩王德特地安排两个亭长一同护送,嘱咐他们随着县里大队一直陪到京城,过程有什么情况及时回来送信。同时乡里雇了几辆大车,准备载着儒生出发。不过有的考生家,仍不放心,安排亲人或家人随行,他们都用自己的车辆。杨家、王家也想派人跟随,不过孩子们不同意,他们说师兄弟在一起互相照顾就够了,带着亲人反倒麻烦,等到京城考完试再说。几位家长一听就得有道理,分别给他们在京里的亲戚写了信让他们带上。
小师兄弟平时没怎么坐轿车,有事外出都是骑马。老田恒家里的战马是良种,早教会了他们几个骑术,并且大家的骑术都不错,于是王家特地安排了六匹骏马给他们几个。
袁亮先生在新中乡已经开馆授徒好多年,往年偶尔能在县举中为乡里选送一些子弟,主要是各大家族的,但考入太学的极少,一直也没有显示出他应有的才华。今年因为他出个注意,使自己的学馆同时有十几个门生进入大考的候选考生当中,瞬间让自己名声大起,自是十分高兴,也充满期望。他挨个学生都走一遍,对每位门生根据个人特点都叮嘱了一番,
最后袁亮来到孙云几个小师兄弟跟前说:“你们举试夺魁,我很是欣慰,到了中京你们还要面对更艰苦的大考,届时京城所辖各郡各县,选生会聚,天外有天。尤其京城内天子脚下,更是人才济济,你们万万不可掉以轻心。我这里修书一封,孙云你带者,等到了太学,给我在徐先生门下的同窗学兄常漺先生,他正任太学博士,请他指点你们应试要点,你们按他的指点再好好复习,才能更加几分把握。其实我对你们几个同学,是近年来最看好的学生,且不说你们五经之学扎实灵活,单就大家文武兼修更难能可贵。孙云呢?你刻苦勤学,很是难得,这次又文武双冠,足见基础不错,你最关键的是发挥稳定就行。”
孙云把书信放进背包里,说:“谢谢先生,先生过奖了,我们要谢谢先生才是。尤其我家贫寒,亏李辰、王先和杨炯几家周济,才能进得学堂听先生教诲。这些年,先生不但悉心教授经典,并时常赠书送简,才有孙云之今日。”孙云说的倒是实情,这年
头穷文富武,学武是很烧钱的,他家为了让孙云学武,把房子转给老田家,并没有要钱。这其实还不够,老田虽说并不对孙云收别的钱,但是一些器械装备都要银子,战马饲料也得要钱,钱从哪来?另外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那就是吃的,吃不好,营养不行,习武的体力无从谈起。不过因为孙云学习认真,能起表率作用,可以带动其他几个孩子跟着刻苦学习,因此另外几家都喜欢他,不但都替他垫上各种费用,而且以早晚加餐为名义,轮班每天给他家送食物,让孙云妈妈做了给大家吃,保证营养跟得上。同时其他不少周济也不少,比如安排做个里正,或者其他差事都能挣点钱。这样才使得他学武同时,还念得起相对昂贵的私塾,要不然他家一个普通的农民根本供不起文武兼学的孩子。到了学校,袁亮也很看中他,经常借给他、甚至赠给他一些自己的书籍。他和老田一样,有时候懒了就把知识先传给他,他揣摩会了,再教给其他人,每次从来不走样。所以孙云还有助教、班长、大师兄的角色,是老师们最喜欢的好孩子。
袁先生笑笑点头继续说:“还有,王先考得第二也很可贵,其实你和孙云难分伯仲,只是你比云儿多玄变,少些朴素。想我北方学风重经典轻思辨,我猜因此才圈你排二。但以我看来,王先可说近年王氏家族后起神童,假以时日有望成为一代大师。”王德赔笑说:“多谢袁先生厚爱,犬子进步全赖先生之力,他日犬子进入名流依然还要先生师承提携。”
客气一下,袁先生接着说:“李辰也是不错,轻灵飘逸,多才多艺,见解独到,如果专心一事必然有所大成。尤其武学若再有名师相传必成宗师。当然这也是田先生根基树立的好”
田恒接过来说:“李辰剑术虽有待苦练,但却初露大家风骨,超凡脱俗,自成特色,极有天赋。我前几日已经向我的师弟中岳大侠赵静通寄书,他隐居在登州一带,是剑术名家,请他有空指点大伙。我的师弟不轻易收徒,眼光极高,能得到他的指点会对你们提升技力大益。还有大云,为师懒散,原来只想隐居此地务农了却残生。只是见你们几个孩子有习武的资质,人品正直才闲暇教习,并不指望你们光耀师门。现在你们已经小有成绩。如果你们外出求学,明证了师门,以后江湖走动,不能辱没。所以你们必须逆水行舟,更加勤奋,你是大师兄,必要督促师弟们谨慎苦练,别招惹是非,别轻易暴露师门。”“弟子谨记。”
袁亮接着说:“吴坚、杨炯各有特点,前途都不可限量。我最看好的是田俪,大家都没注意,其实你们师兄弟当中,田俪的天赋更高,几岁的年龄差距对田俪根本不是门槛儿,反而迈得很轻松,尤其练武上,要比李辰的天资还要好。就差是个女孩儿,否则必成一代宗师。”几句话又给田俪说的嘴角上了天,气的老田只瞪她。田奶奶赶紧最后的在给孙女整理整理衣服,孙女从来没出远门,这次可真是远行了。
这时乡里的官员开始喊选生,让大家拢到一起,然后乡秩王德对他们说道:“我乡自从选试起,每隔个一二年都会选送学子入京赶考,最终入太学者寥寥无几,郡县大人多有责备。今年县里王中正、咱们的袁先生出个注意,加上乡里三老以及各族家长鼎力支持,才改为考试选拔,没想到我们乡一下脱颖而出十几位少年才俊。此机会难得,你们距离迈进太学大门,只有一步之遥。只要入得太学,历来圣上常游其中,好多才俊直接提拔为官,省去了秀才孝廉测试。因此希望尔等定要不负家乡父老厚望,继续刻苦备考不得松懈。在此,我代表乡亲们祝愿你们都能进学,让我乡扬眉吐气,再者希望你们今后都在朝为官,为家乡多造福祉,我与乡亲一定在佛前保佑。好了时辰不早,一会你们还要赶到县里与其他像汇合启程,大家这就出发吧!”诸生和揖谢过,然后上车的上车,骑马的骑马,开始顺着官道向县里行进。
车马一动,后边哭声喊声一片,远远还能看见亲人的招手,听见父母的嘱托。乡里离县里很近,不一会儿一行人就来到县衙,时间还不到辰时正刻。
县衙前已经有不少其他乡的学子先到了,和他们一起来的还有几个乡的。各乡的亭长陆续的找到这次护送学子进京的领队、兵曹的宋曹掾,向他做了汇报,宋曹掾看人来齐了,便走到王中正的跟前说道:“王大人,各乡选生都到齐,我们何时出发?”
王循看着这些学子们心中高兴,不管怎么说,孩子们是按自己的安排,通过考试选上来的,与往年相比学苗更优秀,因此今年太学大考的入学机会大大增强,尤其里边还有自己家族的亲侄子,他给予了厚望。于是说道:“很好,宋大人辛苦了,待我进去与县令大人回禀一声,然后你们就进京!”说完迈大步进了衙门里。
………………………………
11离乡
县堂内姚县令、冯主簿、马县丞、杜县尉等一些官员正在议论本次送京举学一事。在北朝县一级官吏中,大县的县令和小县的县长,以及县尉、县丞,主簿,中正等都由朝廷委任,虽然品级不同,但相互监督制约。再下级的官吏,由他们选拔任命,他们县大,人员很全。
这时王中正从堂外大步进来,一拱手说:“姚大人,各位大人,宋曹掾刚才清点人数,我县十几乡共50名选生全部来到县衙外,现在辰时正刻刚到,是否请县令大人出门,给全县学子和陪行的亲眷训示几句,等辰时三刻好让宋兵曹带队护送进京了?”
“很好”姚知县不冷不热的点点头,说道:“王中正辛苦了。听说你老家新中乡今年出了一批才俊,本次乡选你乡人数也是最多,希望京试能一改我县屡次名次垫底之窘境。”
王循心里“哼”了一声,知道县令讽刺他多年在太学选生的差事一直没办好,甚至怀疑他这次选拔有偏袒本族的嫌疑,其实就是没有照顾县令的关系家族。他知道若要照顾关系,就会像往年一样继续没有成绩,更得受郡里中正的责备、因此今年必须改变,至于成与不成就看运气了。于是他硬着头皮说:“下官多年办事不利给本县抹黑,十分愧疚。由是今年特地每乡巡查依据生源考试情况重新派发名额。此外,关于各乡笔试选拔的方案,大人也是亲自审核的,马大人与我共同操办,下官保证所选之生必为最优,毫无任何徇私舞弊之处。”
“王大人,本官也无法辨别本届选生优劣,只有大考才见分晓。若本届我县依然排末,上面再追责你我,我必提报郡守大人明查。”姚县令的同窗是京城朝中中书令领黄门侍郎郑俨郑大人,出身也是五门四姓高族之一(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及陇西李氏,孝文帝迁都后定为五门四姓高族)。但因为郑俨与太后有染、权倾一时,与中书舍人徐纥等勾结甚密,结党营私,因而与同是高门的各大家族、黄门郎二王以及中书监袁翻等关系非常不睦。因此才有本县,李家、王家,与姚家等大族的明争暗斗。本次学子之中王先正是王中正的侄子,新中乡的选生、尤其袁亮的弟子最多,而姚县令几个家族的子弟多数没有选中,姚县令正气的不打一处来,哪能不以此做点文章。
王循原来因为双方家族的关系不睦,之前一直迁就姚知县,不过今年好不容易复学,选生太多,没法平衡,因此才建议通过公平的方式选生。尤其这些年他的政绩不好,自己必须改观,因此对于今年他也是孤注一掷,不能管许多。此刻见县令没理还不饶人,气的激辩道:“下官承诺,若本次京选我县依然末尾,我即承担徇私之罪,辞官归田。”
主簿见二人争辩,连忙解围:“大人、中正。外面各乡绅名流正等候拜见,是否即刻出去见见,耽搁太久,影响学子们出发,怕失了礼数。”
县令见已经激将成功,不想再闹得过僵,便说:“好,王大人快人快语。冯主簿说得对,我们这就出去,中正大人,学子的事今天你是主角,大家此来还是奔你,还请你主持,本官陪你一同应酬应酬。”王大人也退步说:“哪里哪里,大人是父母官,请大人出门训示,然后我陪大人见见考生,鼓励鼓励他们。还有请杜县尉再叮嘱叮嘱宋曹掾。”
“一定一定”杜县尉拱手答道。众人出门,与诸位考生和其他人等寒暄鼓励一番。
等县令等人讲话完毕,大队人马开拔南行,出了陵县半日。在官道岔口,见从平城、定州方向断断续续的,不少百姓步行或车辆、马匹等汇入他们道路中。孙云他们、亭长等一些人骑马比较方便的,与那些人流中的不同人攀谈相问,才知道上谷一带真王率北镇降户起兵,北军不能收复,而且定州一带也不太平,百姓不得安,都向中京或南边逃离。
护送首领曹掾与各乡亭长议论道:“当今太后复政掌权,朝廷混乱。各地尤其北方又乱套了。听说不仅上谷,西边的秦州去年就反了。秦王的地盘打到泾州、凉州,快到潼关了,幸亏萧都督顶着。可朝廷依然争权夺势、不可开交。”“是啊,女人干政自古就是取祸”“别瞎说,杀头之罪。”“这些学子进京也说不定是祸事,投错了门路也是白白丢了性命。”“我等不必抄心这些,赶快到站交了差事就回来,做好准备,万一起义军过来好早些躲避。”
因人员比较多,行走工具不一致,因此行进的很慢。转日大队行至偏远山路,忽然听见前面人声嘈杂,哭喊声起。几个亭长拽出佩剑随着曹掾和护送的兵士纵马过去一看,原来十几个毛贼正围抢逃难的一家大户,与护院人员打了起来,旁边几个贼首骑马持刀正吆喝:“尔等听真,留下钱财,保你们不伤性命,否则刀枪无
眼,别怪我们心狠手黑。”
亭长们都以目光询问宋曹掾,曹掾举剑指道:“住手,大胆毛贼,光天化日抢劫,我官兵至此,还不投降。”贼人听见官兵来了都大吃一惊,可抬头一看,穿着官衣持械者并没有许多人,一个头领遂大叫道:“弟兄们别怕,官兵没有几个人,都是无本事的鼠辈,把他们擒下,夺了马匹兵刃我们好用。”说着,几个贼并过来,因人多路窄,他们都下了马奔向曹掾几个人。这边亭长们也留人看住战马,都步行杀奔过去,双方搅在一起。
孙云与李辰他们师兄弟在队伍前面,看的清楚。但见贼首颇有些功夫,与宋曹掾相斗并不示弱。而亭长和兵曹手下的兵卒平时养尊处优、总不训练,肉多气喘,与贼兵相比,人数虽然多点,但竟然堪堪下风,不一会已有人带伤。
吴坚看了手有些痒痒,说道:“大云,我们去帮帮亭长他们吧。”孙云担心的说:“你们有把握么?我们都没有兵器,手中的班剑对付他们的真刀真剑怕要吃亏!”
李辰说:“我看了,除了那个和宋曹掾打的头领有些本领以外,其他人并不怎么样,我觉得我们一个人对付一个人肯定没有问题,何况亭长和官兵好多呢。”
孙云点点道:“那好,你们要小心,子方、叔智、田俪你们看住马,做好接应,卫明、仲襄跟去我帮帮亭长。”田俪说:“大哥哥,留四师哥、五师哥接应,我也要去。”
“小俪,别逞能,今天可是动真格的!”“知道,我要去!”小俪一点不服
“卫明、仲襄,你们说行么?”李辰点点头“行,小俪和我们差不多,没事。”
“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