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崛起后周-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果周皇尚觉得此词还堪入目,还望陛下还诗一首,樊若水拜以首以谢,此事也定可传为千古佳话,凭后人追念。”
柴宗训暗笑不止,这李煜未免也太天真了点儿,他肯定知道以南唐如今的军事实力定然不是大周的对手,又想特意在我大周面前表现一番,所以才想了出了这般计策。也许亡国之后李煜之词还可以用“千古绝唱”来形容,只不过如今新继位李煜未经亡国之痛,所能写出也不过伤花悲秋之诗词。
或许现在的李煜新继帝王,说得上是少年得意,却还不如前世的自己经历的事情多,可确可以说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后周满朝文武人皆有几分愠意,南唐作为大周手下败将,居然在大周朝堂之上还敢如此嚣张。不过!南唐使者一番话说得却极为漂亮,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口才了得才让李煜看中作为出使大周的使者。
“咳……咳……”柴荣故意假装咳嗽了两声,立刻议论纷纷大周朝堂,立刻变得鸦雀无声,樊若水脸色为之一变。
柴宗训准确的捕捉了樊若水脸上的表情,光凭这点柴宗训已然断定李煜继位威望不足,绝对不像柴荣般举手投足间就能让满朝文武皆如臂使指。“既是如此!那便念上一念吧!便让我大周上下见识一番南唐皇帝的非凡文采。”柴荣似乎是一幅荣辱不惊的样子,只是招了招手淡淡的说道。
樊若水闻言起身,拆开了李煜临来之际叫他贴身收藏之信,在心中却是微微
(本章未完,请翻页)了叹了口气。樊若水心中清楚之极,若论及泱泱气度,南唐已败下阵来,至于李煜求诗之举,倒更显得像赌孩子气一般了。
“蓬莱院闭天台女,画堂昼寝无人语。抛枕翠云光,绣衣闻异香。潜来珠锁动,恨觉银屏梦。脸慢笑盈盈,相看无限情。”樊若水朗朗读来,不得不说樊若水还真有几分朗诵天赋,饱含感情间,似乎将还人带到了诗词的意境中。
所谓“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且不说李煜之诗现在达到如何水平,但李煜于诗词一道上的天赋勿庸置疑,即使现在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但论及平仄韵律和对仗工整,此诗都很难让人挑出毛病。
就在众人沉醉于诗中意境之时,柴宗训拍着手掌,越众而出。柴宗训的出现,显然出乎樊若水意料之外,尤其柴宗训的年纪摆在哪里。
樊若水见柴宗训仅居柴荣下侧,心知柴宗训身份不会那么简单,特别是一身缟服和披麻带孝的打扮,更是引人注目。“好诗!好诗!”柴宗训大声赞道,向樊若水问道:“还未向南唐使者请教此诗之名?”
“这位是?”樊若水不清楚柴宗训来历之前,倒也有着几分忌讳。柴荣答道:“犬子而已,不成气倒是叫南唐使者取笑了。”
柴荣嘴上虽这般话,可看柴荣哪里有觉得柴荣训有不堪的样子,相反提及柴宗训的时候,更是有一丝骄傲浮现脸上。闻得柴宗训太子的身份,樊若水也不敢怠慢,回答道:“回禀周太子,此诗名《菩萨蛮》。”若说樊若水不说这首诗的名字,柴宗训还不会如此确定,听过《菩萨蛮》之名,心中更有把握。
“好一首《菩萨蛮》,好一个南唐新皇!”一时间樊若水也分不出柴宗训究竟是真心赞叹还是嘲讽,“此诗虽听来不错,却未免有些过于女儿情长了些。听闻南唐新皇才纳皇后不久,而闻周后蛾皇亦是秀外慧中,堪称国母之典范。”听过柴宗训这般称赞,樊若水还没来得高兴,柴宗训下面之言却让他脸色大变。
“按更说南唐新皇继位,加之新纳皇后,更应该是琴瑟和鸣,恩爱之极,羡煞旁人才对,为何……”说到这里,柴宗训故意一顿,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为何听南唐新皇诗中的意思似乎另觅新欢,我想这个人不会就是周后吧?”柴宗训此言一出,立刻引得满堂哄笑。
其他人似乎都多有从技巧或是韵律方面探求此诗,却很少人想柴宗训这般单刀直入,直接就从诗的本意入手。
(本章完)
………………………………
第六十二章 诗意十分
若说李煜别的诗也就罢了,除去“春花秋月何时了”的那首《虞美人人》,柴宗训印象最深的就是这首《菩萨蛮》了。
因为这首诗的背景便是李煜这个多情皇帝为趁大周后周蛾皇在病中特意为勾引周蛾皇的妹妹而作,也是来的小周后周嘉敏。很多时候柴宗训都在为大周后不值,历史上说起大周后评价绝对高于后来小周,皆方其娴静聪慧,兰质慧心,也的确算得上是一个皇后,偏偏这么好的一个皇后,李煜却不知好好珍惜。
传说中李煜趁大周后在病中,偷偷勾搭了上了小周后,而且恋奸情起,打得火热。本来大周后的病也不是十分严重的,后来闻之这般消息,又恼又恨之下,最后郁郁而终。若是别人还好,一个是自己丈夫,一个是自己妹妹,而且不说挑选的时间。
据言大周后发现的李煜和小周后的奸情后,便不再和小周后说一句话,甚至到临死之前也不原谅小周后。
当然!柴宗训知道的这些也不过是后来传出的野史。但柴宗训相信李煜既然会写出这样的诗,断不会是无病呻吟,加之历史上大周后和小周夫侍一夫,虽然后有好更好之人将大周后和小周后共嫁给李煜比作蛾皇、女英共侍大禹。可是此蛾皇非彼蛾皇,最后的结局更不能只用凄凉了来形容了。
想到这些,柴宗训气不打一处来,也有意让南唐使者难堪。
“特别是最后‘来珠锁动,恨觉银屏梦。脸慢笑盈盈,相看无限情。’,更有求之不得的遗憾,但似乎又是两情相悦,彼此心投。”柴宗训笑着对樊若水道:“不知道是小子的错觉,还是于诗道的之上领悟不够?还请李大人为之解答。”
樊若水想到不到柴宗训言辞如此犀利,最后更是将矛头对准了他。樊若水亦听闻宫中有传出南唐当今圣上与小姨子私通之事,可是从柴宗训这么一个几岁大的孩子口中娓娓道来,更像是亲眼所见般,有时候连樊若水都开始怀疑柴宗训话里的真假来了。
不过此事关系到李煜的名声,更系南唐一国之尊严,樊若水倒也反应不慢。
“太子此言差矣,诗应景应情而作,就未必说得是自己,也许是自己看过的物,也许是自己看到的事。”樊若水暗中抹了把冷汗,“太子光凭此诗就断定是诗中所言的就是吾皇,未免太过武断了。”
尽管樊若水话有的狡辩之嫌,但谁也不能说他讲的没有道理。柴宗训看了樊若水一眼,说道:“是吗?没想到李大人也认同诗就为应景应情而作,若是
(本章未完,请翻页)换一个地方,宗训当引李大人为知己,为此浮一大白。”
樊若水有些不太明白柴宗训此话的意思,不过他却是渐渐明白这个大周太子不是那么好对付。“多谢太子谬赞!”樊若水不敢答太多话,怕多说多错。
“不过!柴宗训还番浅见,今日抖胆说出来,还望各位不要见笑。”说话间,柴宗训抱拳朝四方拱了拱,“在我看诗意有十分,先前李大人所言,若是记叙自己看到的事看到物,诗意十分可写出五六分来。”
柴宗训这番话立刻引起堂下一片议论,樊若水却是皱起了眉头,柴宗训句句不离他,看来不会那么轻易入过他。
“或许大家有不同意见,不太认同小子之言,那小方便说说小子的道理,再让诸位评判?”柴宗训又拱了拱手,转而看樊若水,又问道:“樊大人!觉得小子此言如何?不知道是否认同小子之……”
“太子尽管讲便是!在场有大周如此多饱学之事,又哪里轮得到樊若水来评判。”见柴宗训事事不离自己,樊若水越发的小心谨慎起来。
“那如此就恕柴宗训无理了。在我看来叙他物或他人之事,却是在感他人之概他人之情,因为自己并非当事人,或许你这般以为,但当事人未必会如此想。在你和他之间难免会存在情感认识上的差异,因此小子认为十分诗意,最多能发挥出五、六分来。”柴宗训全场看了看,最后目光落在樊若水身上,“不知大家认同否?”
既然在场不少点头同意,便是此樊若水也颇为吃惊,想不到柴咱训年纪不大,却能说出这般经验之谈。
“再者便是自己亲生经历之事,因为亲历亲为,自己参与其中,所以无论意境还是情感都说得上饱满充足,我认为十分诗意当能发挥出七八分,甚至九分。”柴宗训又继续说道。下面居然有人附和道:“太子此言深得诗中真味,年纪轻轻便已经领会诗中真意,当真是让我等惭愧。
“不过!我大周有太子聪慧若此,实乃陛下之幸,亦是我大周之幸。微臣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让柴宗训颇为郁闷不想柴荣手下也居然有这般拍马屁的高手,看来不论昏君还是贤君亦是避免不了,不可能手下人人都是刚毅不阿之人。柴宗训继续说道:“但一个人亲身经历之事,待过数年或数十年后,再重新融入诗中体会,这时十分诗意也许便能发挥出十分,甚至十二分来。”
听罢柴宗训之言,下面又开始窃窃私语起来,纷纷在说议论柴宗训此言究竟何意
(本章未完,请翻页),柴宗却是不急着说下面的话。
待下面言论之声弱下来之后,柴宗训这才整好以暇的说道:“因为经过数年和数十年的沉淀,你已然不再是原来的你,无论是思想还是智慧,你比起原来的你成熟了很多。也许看看不再是山,看水也不再是水。也许多年以前在你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当你再勾起回忆,你却能有更多的感概和体味。”
柴宗训一番话说完,短暂的平静后,朝堂之上却是想起阵阵掌声,先还是稀稀捞捞,慢慢汇聚成在海,震耳欲聋。
即使樊若水和柴宗训站在敌对的方向,可是对于柴宗训这般前让人耳目一新的言语震惊不小。樊若水实在想不明白这大周太子不过六七岁的年龄,即使是三十四岁的成年也未必会有这样的感悟,真不知道他这么大点儿一个孩儿哪里得来的这么多感概?
樊若水虽然不像李煜般文采飞扬,但他却时南唐最新录取的新科状元,文学素养也是不错,不然也不会为李煜看中,见识还是有的。常言道:爱乌及屋。李煜也派他为使不是没有道理的。当李煜提出欲遣人为使出使大周,满朝文武居然没有一个人吭声,数年之前大周和南唐为争夺江淮一战,深深的印在每一个人的脑海里。
柴荣的坚持和不到最后一刻绝毫不放弃的努力,在南唐满朝文武看来皆成了发暴戾和嗜血,谁又肯跟这样的“杀人魔王”打交道?
最后唯有樊若水这个新科状元站了出来,当李煜得知樊若水仅以十七岁的年纪便夺得新科榜首,当下便出便救考较了樊若水一番。樊若水自然没有让李煜失望,他能力挫群雄,夺得榜首,又岂会无真才识学?最让李煜满意的是樊若水不仅才思敏捷,博闻强志,最让李煜看中却是樊若水年纪轻轻便有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过人胆量。
在李煜看来,南唐满朝文武皆在数年前的那个大战中被大周吓破了胆,犯上“恐周症”,唯有像樊若水这样的新人才是南唐未来的希望,所以李煜毫不犹豫的任樊若水为这次出使后周之使。
至于樊若水新榜首,也有意在南唐皇帝面前表现一番,尽管他也知道这此出使也许是九死一生,再回不了南唐。樊若水更相信:人生能有几回搏?如果不趁着年轻闯出赫赫功名,老死之后又留什么凭后人悼念?
况且!李煜在朝堂之上对他的一番不吝赞赏,更让樊若水生出“士为知己者死”之感,便想为南唐出做出一番事业来,至于新登榜首不过才是他人生的第一步。
(本章完)
………………………………
第六十三章 柴宗训八斗之才
“莫非这个大周太子跟我主一般,在诗词一道上有着极高的天份?”樊若水心中突然冒出一个这么不切实际的想法。樊若水很快打消这样想法,他宁愿相信这些话是柴荣事先教过柴宗训,也不愿意相信柴宗训有这么逆天。
“而我先前观南唐新皇所作之诗,可谓情真意切,十分诗意已颇具七八分火候。若是依照我先前之言,实在让人有些不敢相信这不南唐新皇亲身经历,其中朦胧诗意,未见又得相见,原以为‘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却不想又是两情相悦,彼此心许,回味起来简直让人沉醉其中,欲罢而不能。”
樊若水脸色一黑,敢情柴宗训说了前面这么一大堆,都是在作铺垫而已,最后都是在这里等着。
本来想开口解释什么的,可是转念一想,有柴宗训先前一番话先入为主,只怕无论自己 说什么都是越描越黑,樊若水打消了原来的想法。同时!樊同水对柴宗训越来越重视起来,这哪里是一个才有六七岁的小孩子?便是七老八十的老狐狸也未必能做到这般一步一计。
“太子此言甚是有理。”大周大臣之中无论于公于私,都纷纷表态起来,认为柴宗训并不是胡乱猜测,而是有理有据。
樊若水也隐约听到从南唐宫中传出的的消息,也许李煜这个多情皇帝正如柴宗训所说般此诗便是他为追求小周后所作。此刻樊若水竟有些怪起李煜来,偏偏这么多诗词不选,就选了这么一首,让他连反驳的余地都没有。
“樊大人,听闻你乃南唐新科榜首,你主南唐新皇这首《菩萨蛮》绝对让人读之为之眼前一亮的佳品,不知樊大人可否说说你的看法?”樊若水心头一惊,他实在不知道柴宗训从哪里知道的自己身份,竟然步步紧逼。
柴宗训如何不知道他樊若水?数年之后赵匡胤能顺流而下,一举避开长江天险,击败南唐,皆是拜樊若水的《长江形势图》所赐。
只是现在的樊若水才当上南唐新科状元,正是志得意满的时候,并没有对南唐不满,亦不会对李煜绝望,自然也不会相投眼下的大周。樊若水凝思一番,最后说道:“太子殿下严重了,以太子先前‘十分诗意’之说,若水又岂能在太子面前班门弄斧?
“东晋谢灵运谢公曾经说过,天下才共一石,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吾占一斗,天下才共分一斗。”樊若水左右看了看,最后眼睛还是落在了柴宗训身上,“我想大周太子亦是当得此言。”
(本章未完,请翻页)此言一出,满朝文武皆沸腾起来,没想樊若水作为南唐代表,居然会对柴宗训有着如此高的评价。
柴宗训却是心中一凛,他心知以樊若水先前绵里藏针的处事风格,他这般话绝对不是单纯夸奖这么简单,更是不敢大意。柴宗训一动不动的盯着樊若水,似乎在期待着他的下文,不想樊若水说到这里便没没了消息。
“这姓樊的眼光倒是不错,居然将我大周太子比作谢灵运,也算是有点儿见识。”先前在柴荣面前大拍马屁之人,当然不会放过如此好的机会。尤其现在还是当着樊若水的面,若能打击南唐士气,又能大振后周威风,岂不是一举多得?
“此言差矣!”樊若水开次看了口,打断了拍马屁之人的话,“我想大人误会在下的意思了,在下并不觉得十斗能占一斗的谢灵运可经比作当今大周太子,唯有占八斗之才的曹植曹子建,比能和大周太子比肩。”
此言一出,大周朝堂之上顿时再没有一个人说话,如果樊若水仅将柴宗训比作谢灵运,大家还能够接受。若是把柴宗训比作是曹植曹子建,甚至有些明眼人已然看出樊若水是不怀好意了,因为捧得越高摔得越狠。
“曹子建?七步成诗吗?”柴宗训冷笑了起来,迅速猜到樊若水的打算,他眼见逼柴荣不成还诗不成,却是将主意打到自己身上来了。
自己作为大周大太子,如果不能照樊若水的要求做到,到时候丢的是大周的脸面。柴宗训既然已是清楚樊若水的打算,又岂会将主动权相让,让自己跟着他的思维走下去?柴宗训看了樊若水一眼,樊若水却有种被看透的感觉。
“樊大人说了这么多只怕是想让我效仿当年曹子建般七步成诗吧?”柴宗训一口道破樊若水所谋,樊若水脸色大变。
“说实话!你们看我今日此身打份,我两个师父先后而去,特别是冯道太师,虽然彼此仅有两月师生之谊,但师父的殷切教诲柴宗训却不敢有丝毫忘记。”听到这里樊若水心中一动,暗道柴宗训反应好快,看来他是打算借其师新逝这点来推脱了,自己千算万算,为何独独遗漏了这一点?
“两位师父皆告诫弟子但需紧守谦虚本份之心,尤其是求学一途之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更是不能骄傲自满,求学之余可好比逆水行舟,不进自退。”樊若水微微叹了一口气,正以为柴宗训要放弃了。
“不过!今日樊大人咄咄相逼,南唐亦是苦苦
(本章未完,请翻页)相逼,若是我大周不能回赠点儿南唐新皇什么,只怕樊大人回国之后,也会满世界的宣传我大周无人。”柴宗训此言语此刻引起大周上下,同仇敌忾。
“南唐到底想做什么?难道想再次开战吗?”后周的武将已经准备就此事大作文章,对于手下败将最需要怜悯的。
至于大周的文官,却是开始对樊若水口诛笔伐起来,一开始矛头才只对准樊右水一人,而经武将煽风点火之后,目标却是慢慢移到了南唐新皇李煜身上,甚至最后发展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直接对准了南唐。
樊若水心中虽然又惊又怒,若是因为今日之事,反引起南唐和大周全面开战,那么他的这次差事就可以说是砸了,他的前途也可以说完了。
“太子未免言过其实了吧?”樊若水强自保持镇定,“若水有心见识太子旷世之才是没错,但要说什么涉及到两国之争,却是樊若水难以接受,便是我们南唐也不会接受。”“樊大人到底承认了。”柴宗训似笑非笑的看着樊若水。
被柴宗训这么盯着看,樊若水却是有一种头皮发麻的感觉。柴宗训扬了扬手,示意大家安静下来,他有话要说。
全场寂静下来,所有人都想看看作为当事人的大周太子柴宗训又会说些什么。“本来师者新丧之期,作浓装艳抹之词绝不恰当。但南唐使者在此,想必大家亦听过南唐新皇所作之诗,宗训若是不能作出一首与之类似的,只怕樊大人不会服气,南唐新皇也不会服气,南唐更会欺我大周无人。”
“他这是什么意思,难道……”一时间樊若水心念百转,只得开口询问道:“难道太子打算代大周圣上……”
“这不正是樊大人希望的吗?”柴宗训转身向荣苛请示道:“望父王应允,孩儿代为应战,叫他南唐休欺我大周无人?”柴荣嘴皮动了动,他原本是打算让种放应下此事的,却不想让柴宗训抢先上了。可是看柴宗训一幅自信满满的样子,他到了嘴边的话又生生吞了回去,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先生想以曹子建‘七步之诗’难为宗训,宗训是绝对不会让先生如意的。”柴宗训慢慢的走到堂中,露过樊若水的身边说道。
“那太子打算耍赖喽?刚才可是当着大周满朝文武和大周圣上之面……”不等樊若水话说完,柴宗训打断道:“我什么时候说过要耍赖了?难道除诗之外,就不能作点别的了吗?先秦之散文,汉之赋,再到魏晋之乐府……
(本章完)
………………………………
第六十四章 第三重境界
“然而!乐府几经演变到如今,又形成了一种新形式的文学载体,那便词。其早可以上追溯到春秋,从《诗经》之中找到它他的影子。而魏晋乐府身上,也几乎能看到它的痕迹。可是论及真正的词而言,当首推梁武帝的《江南弄》和《上韵乐》,其中句法、韵味已然十分接近当今之词。”
樊若水目瞪口呆的看着柴宗训,他原以为柴宗训能作出一首还过得去的诗就算不错了。当听闻柴宗训弃诗而欲作词的时候,只觉得他是大言不惭,甚至已经作好了看这个大周太子笑话的准备。
可是听过柴宗训这般对词的理解,更是将词的起源和来历表达得十分清楚,心中不禁打起鼓来,毕竟柴宗训先前给他的惊喜太多了。
毕竟!作词不比作诗,作诗讲究平仄韵律和对仗工整就行了。而作词除此之外,还讲究精致凝炼、细腻华美,而根据字数不同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而具体表达形式亦有长句短句之分。所以!词是集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和错综复杂的韵律美以及参杂长短句的句法在其中,抒发不同感情的一种文学载体。
这样一种新兴的载体,虽然南北朝之后又经隋唐不断发展,逐渐为人们接受。但却是因为其要求过多,也颇为严格,反而有些曲高和寡。
但看盛唐之中,唐诗盛行,皆因其既有李商隐这般隐晦迷离和哀怨缠绵的此中圣手;亦�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