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崛起后周-第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前晚,王溥和范质二人入宫求见小符后,似乎是想从小符后之处求证某些东西,具体小符和二人谈论了什么不得而知。而据宫中传出消息,只是知道王溥和范质二人从皇宫出来之后,都是一幅喜气洋洋的表情。
在宫中比较有经验的太监已是知道,明日的朝堂之上已是注定了又有一番风起云涌,只是不知道谁胜谁负。
符彦卿一直以驻守江淮一线,以防南唐,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先帝柴荣对于这个老丈人的信任。符彦卿倒也是不负所望,即使是北伐的关键时刻,他全力守备的江淮一线,依旧未给南唐任何一点儿可趁之机。
一直以来,所有人都认为符彦卿行事都是小心谨慎,可是这么一个小心谨慎的人,就这么突然出现在暗潮涌动开封皇城。
所有人都觉得符彦卿的出现有些突兀,更是有些太不讲究了,就是柴宗训都这么认为。他当然知道符彦卿的出现只能有一个人就关,那便是小符后,这也是天下人的共识。可是小符后突然来这么一手,就是连赵匡胤也没有想到。
符彦卿的出现,自然不是平白无故,他也是有着他的道理,因为再过十来天,柴宗训便要满八岁了。
符彦卿说了他要回朝为自己的外孙庆生,这个理由或许有些勉强,但总好歹是一个理由不是?不论怎么说,符彦卿的回朝,在大周上下掀起不小的波澜,各方都在暗暗猜测,此次符卿这个回朝的真正目的所在。
没人相信符彦卿所说的,只是为柴荣训庆生而已,也许他是为了自己小皇帝外孙撑腰,也许还有更深层的目的。
更有好事之人一口断定,这次符彦卿回到朝中,便不会再回到江淮前线去了。因为小皇需要他这个好外公,小符后也需要他这个好父亲,自柴荣死后,柴宗训新继位的柴家江山,亦是需要这么一根定海神针。
至于符彦卿的回朝,到底是好是坏,却是众说纷芸。有人言符彦卿的回归,也许未会让纷争不已的朝
(本章未完,请翻页)堂回归平静,重新达到某个平衡点;亦有人说符彦卿的回归,会使得赵匡胤和王、范二人维持的脆弱协议,再次被撕毁……
柴宗训今日未到“御书房”中和种放及呼延瓒一起看书,而是自己一个人在自己房中不停来回踱步。
早在数日之前,已是有“稚子营”传回消息,说是符彦卿会从江淮前线返回朝中。柴宗训自然知道这会意味着什么,他也明白符彦卿的回归肯定和小符后有关,这几日来他几乎每天都往小符后处跑。
有意无意的和小符后闲聊,都总是把事情往外公回朝此事上带,希望可以从小符后言语之间猜出她的一些真实想法。
可是谁又想将得到?其他事都能聊得好好的,但只要说到符彦卿回朝之事,小符后却是守口如瓶,嘴巴简直比拧紧的螺丝还要紧。柴宗训自然不会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小符后一个人身上,同时也叫“稚子营”暗中调查关于此事的一切。
可是调查来调查去,只知道小符后的一封信送歌符彦卿的手中,就再也没有其他的线索了,而且半点儿都再找不到。
谁也不知道信上面写的是什么,柴宗训也曾下令让“稚子营”中人找到小符后的那封信,他对信上的内容也很感兴趣,只要知道上面写的是什么,才明白小符后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只可惜“稚子营”只找到一堆灰烬。
不得不说符彦卿行事的确太小心了,他看过小符后之信之前先是确定此信封腊未曾有人动过手脚,再把信看过之后,就付之一炬。
“二娘啊二娘!你到底想做什么?”柴宗训只觉得自己想得头都要快大了,他想出千百种可能,可是没有一种可能是对自己有利的,“如果你真的一意孤行,我和父皇的一番努力就会尽付诸流水。
“何止如此?还有冯道为之规划的一切和王朴的呕心沥血,都将成为泡影,自己又能怎么做?”柴宗训深深生了一种无力之感。
长长的叹了一口气,柴宗训发现自己除了静观事态继续往下发展外,好像没有其他的办法了。很多话很多事柴宗训都不能对小符后明说,因为知道得越多,对小符后来说反而是一种负担,只是柴宗训忽略了一件事,担忧亦是负担的一种。
正如柴宗训此刻所想,所谓“爱之深,责之切”,但正是因为知道小符后也许是为了自己着想,才会做出眼下这些事
(本章未完,请翻页)。
因为爱,柴宗训却是连责备之心都很难生起。眼下唯一能想到,那便是小符后“关心则乱”之后,才会做出如此安排。前几日小符后也曾说过等等再看之言,可是柴宗训如何能想得到所谓的“等等看看”就是等这么短短几日。
难道说小符后已然看清楚了一切,已经了解了一切事实的真相?柴宗训不这么认为,或许事实正好刚才相反。
还是先前“关心则乱”四个字,小符后如果真知道了真相,就应该明白不论符彦卿回不回朝,皆于大事无补,因为赵匡胤手中掌握了绝大多数的禁军力量。虽然符彦卿手中也有一部份自己的力量,更是统领着一支规模不小的禁军。
但只要是上禁军,柴宗训都不会抱太大的期望,他们皆是出自于赵匡胤一手调教,一旦到了关键时候,他们会站在何方这还是个关键问题。
今日注定无法成眠的注定了不只柴宗训一个人,今晚赵匡胤营中亦是灯火通明,他虽然收到的消息比柴宗训晚上半拍,但他们自宫中得到的消息,却是比柴宗训更多,还要完整。赵光义亦如柴宗训一般来回在营中踱步,看得人眼睛都花了。
“光义!你能不能停下来?”赵匡胤看了赵光义半天,虽然若有所思,注意力未必全在赵光义身上,可眼睛也有些受不了。
赵光义如赵匡胤之言停了起来,但一边挥舞着手中纸条,一边焦急的对赵匡胤道:“大哥!依我看我们不能再这等下去了,消息你也看到了?符彦卿马上就要回朝了,而且王溥和范质居然怂勇那个女人垂帘听政。
“大哥!难道我们想的要在一个女人裙子底下过日子,你应该知道符彦卿他不可能站到我们这边的,那可是他最疼爱的女儿和外孙……”
不等赵光义把话说完,赵匡胤瞪了赵光义一眼,打断道:“就不能好好说话吗?他好歹也是你的泰山大人,左一口符彦卿,右一口符彦卿,还知道一点礼数不?”跟着说到这里微微一顿,“说到底还是你在你这个岳父身上下的功夫不够,一样都是女儿,为何他偏帮小皇帝,就是不帮我们?”
闻过此言,赵光义心中却说不尽的委屈,尤如“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赵光义心中暗道:这能一样吗?人家那个女儿是皇太后,而外孙是皇帝,我又算是什么?当然这些只能心中想想而已,不能说出来。
(本章完)
………………………………
第一百五十六章 受打击的赵光义
“赵普,你给我说说什么是垂帘听政吧?”赵匡胤突然开口问道,赵光义微微楞,这才记起账中还有另外一个年轻人。
这个年轻人一身儒衫打扮,虽然看起来像个文士,但给人的感觉又不尽如此,特别是好那双看起来平静若水的眼睛,若是一般情况下也还就罢了。特别是赵匡胤问话的瞬间,却是透着几许狡诘,几许睿智,几许深沉。
赵光义有些皱起了眉头,他实在不知道自己的大哥为何会对面前这个文士如此信任,在赵光义看来,这个连功名都没有穷酸秀才。
也许!连穷酸秀才也算将不上,因为这个叫赵普年轻人一天到晚都捧着一本《论语》在看,也不知道是故作深沉,还是只看得懂《论语》。可是说到底,赵光义对于赵普通的确是没什么好印象。
“将军说笑了,你也知道我也只看《论语》,而且也只看得懂一半。”赵普有些腼腆的笑道,“至于其他的东西,就更是一知半解。”
赵匡胤却是没有给赵普推脱下去的机会,只是言道:“没有关系,只捡你知道的东西来说就行了。”赵光义本来有心想奚落赵普两句的,但是赵匡胤话都已经说出口了,赵光义到了嘴边的话又收了回去。
“是!”赵普恭敬行了一礼,脸上的神色也正经了几分。
“所谓的垂帘听政,专指的女人执政或执掌权柄,甚至有人用牝鸡司晨来形容此人,自然天下人皆以为朝堂之事,自然是男儿的事情,无论如何都轮不到一个女人来指手划脚。所以……所以才……”
赵普看赵匡胤和赵光义似乎对这番话都不是十分感兴趣,尴尬的笑了笑,就此打住,连忙进入了正题。
“说起早就的‘垂帘听政’可以追究到春秋战国,细细数将下来,其中战国有三人,西汉有两人,而东汉达六人之多。而西晋有一人,东晋有二人,北魏又有二人,唐朝可有两人可以上榜,其中最出名当数唐高宗皇后武则天。”
赵普不开口则罢,可是闻赵普将历史上“垂帘听政”的女性如数家珍般一一道来,似乎各个朝代都统计了人数。
赵光义总是有些不真实的感觉,以为赵普也许是之前做过一番功课的,今日不过是“瞎猫碰上死耗子”。而且!赵光义无论如何都不会相信赵普能这些人的事迹
(本章未完,请翻页)都一一知道,也有心在赵匡胤面前让赵普丢些脸面。
“战国最早的三人,当属秦国宣太后,赵国威太后,秦始皇之母赵太后。宣太后又称芈八子,其本是楚国人,后成为秦惠文王的姬妾。因秦武王举鼎而亡,而秦武王身后无子,其兄弟们为了争夺王位大大出手。
“值此之际,赵武灵王派代郡郡相赵固将在燕国作为人质公子稷送回秦国。在宣太后在异父弟魏冉的帮助下,助公子稷继位,称秦昭襄王。
“魏冉随后平定了王室内部争夺君位的动乱,诛杀惠文后及公子壮、公子雍,将悼武王后驱逐至魏国,肃清了与秦昭襄王不和的诸公子。因秦昭襄王年幼,由宣太后以太后之位主政,魏冉辅政。宣太后能‘垂帘听政’,是因为诸王争位实力大损,再加上她有一个好弟弟魏冉,所以在战国之中她最为出名。
“至于赵国威太后,乃是因为其夫赵惠文王才比较出名,而当时赵国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她其实没在位之间并没有也不用做太多的事。
“因为大部分事,都被赵国的能臣干将给做了,至于后来秦国攻赵,她因溺爱其子,不欲使之出齐为质,更是险些酿成大祸。也幸亏有触龙这样的直臣敢犯天颜,为了赵国存亡,不惜以死相谏。
“再说秦始皇之母赵太后,她能在历史上留下姓名,更多却是由于她的淫糜,寡居而孕,更是与吕不韦有旧情。
“秦在她治理的时期,没有为其他几国吞并,这不得不说是个不小奇迹,亦是因为有吕不韦在一旁帮衬着他。加之秦国上几代虎威犹存,没有人敢轻易捋其虎须,而后才秦始皇雄大大略,兼并六国,席卷天下之举。
“然而纵观女子‘垂帘听政’,绝大多数都是因人成事,自己所起作用有限。宣大后有魏冉相助,而赵国威太后有廉颇、蔺相如,秦始皇之母赵太后亦吕不韦……”
“我看不尽见得吧?”虽然知道赵普说的不无道理,可是赵光义就是见不得赵普得意,故意鸡蛋里挑骨头,“你怎么不说后来的吕雉?不说唐朝武则天,她们皆是帼国不让须眉之辈,似乎够不上因人成事这一条吧?”
赵普似乎想料到赵光义会故意找茬般,言道:“想来刚才我的话,小赵将军是没有认真去听,需要我重新再复述一遍吗?
(本章未完,请翻页)“我说的是绝大多数,并非说的是所有。”闻过此赵普之言,赵光义立刻明白过来,自己中了赵普陷阱。赵普这玩的是文字游戏,故意在此处等着他。赵光义心头火起,更待反驳赵普,不想今日“阴沟里翻了船”,自然要找回面子。
“都不必再争论了。”赵匡胤也怕二人一旦争将起来,就会没完没了,直接一句话就下了定论,“我想你后面要说的西汉二人,说的便是汉高祖刘邦之妻吕雉和汉元帝之后王政君吧?此二人皆量心狠手辣之辈。”
“赵将军见多识广,赵普佩服之极。”赵普此话更有拍马屁嫌疑,赵光义更是看不起赵普,冷哼一声,赵普只作未见。
而赵匡胤被赵普说得心情大好,也有意卖弄一番自己的学识,继续说道:“东汉的六人,当指的是汉各帝之母窦太后和汉和帝之后邓绥,汉安帝皇后阎姬,汉顺帝皇后梁妯,汉桓帝皇后窦妙,至于这最后一位?
“应该就是汉少帝之母何太后了。”赵光义张大了嘴巴,有些不敢相信这些全是从赵匡胤口中说出来的。
尽管赵光义也知道大部分,但并不是所有的都清楚。“东汉的‘垂帘听政’,很多都和窦家分不开,但也不得不承认,这窦家不只男儿了得,便是女儿家亦是不让须眉,甚至让男儿汗颜。”赵匡胤继续侃侃而谈。
“西晋一人当说的晋惠帝贾南风,东晋二人说的又是晋明帝皇后庾文君和晋康帝皇后褚蒜子。”
继续听赵匡胤说下去,赵普眼睛也跟着亮了起来,不过这次他没说什么,只是暗暗点头,表明赵匡胤说得都不错。而至于赵光义本人却是更受打击了,论起学识,按理说赵匡胤是武将出生,而赵普却是一个连功名都没穷酸秀才。
他赵光义自幼出名门,不比赵匡胤自小就出门闯荡,正是受正规教育的,他才应该是三人之中学问最好的。
可是连番话听下来,赵光义却是遗憾的发现,自己连能插嘴的余地都怎么找不到。赵匡胤继续说道:“北魏的二人,指的是北魏献文帝之母冯太后和北魏孝明帝之母胡太后;至于唐代二人,就只有高宗皇后武则天和中宗的韦皇后。”
好不容易听赵匡胤把话说完了,赵光义却是默默的低下了头,没有说话,不是他不想,只是他找不到话说。
(本章完)
………………………………
第一百五十七章 郁闷的赵光义
“既然赵检点也看得如此清楚透彻,又还有什么担心的呢?”赵普言道:“无论小符后宣符彦卿进京为何,都注定了是一着臭棋。
“数十万禁军男儿不会愿意臣服于一个女人裙摆之下,满朝文武甘心做到这一点的应该也是屈指可数。当然!像王溥和范质这样的无耻之徒或许要除外,不得不承认这便是女人‘垂帘听政’,想要执政的天生弱势。”
“话虽然是这么说,理儿也是这么个理儿。”赵匡胤迟疑道:“但天子年幼,太后代为掌权,自古有之。
“其借助外戚之力,稳住朝局,这似乎也是一条可行之路。东汉末年之时,汉少帝之母何太后便是如此,否则!他何进只是一个屠夫出身,大将军这个位置哪里轮得到他来坐,说穿了也不过是因为他是何太后的哥哥。
“而小符后虽然没有什么能干的哥哥,但符彦卿了也好歹说得上是身经百战,手中力量也颇为不俗,我想……”
没等赵匡胤继续说下去,赵普打断道:“我们先前就议论过此事,女人掌权,想要垂帘听政,无非有两条路可以走。正如先前小赵将军所言,有吕雉,冯太后和武则天这样的异数,像要做到她们一样,定然自身能力突出,再加杀伐果断,心狠手辣。
“至于第二条路,便是所的因人成事了。在赵检点看来小符后属于哪一种,是属于前者还是属于后者?”
赵匡胤犹豫了一会儿,回答道:“并不是我看不起她,或许她姐姐大符后在时,也许会属于前一种。先皇后绝对称得上是一个奇女子,虽然她是再次改嫁才嫁给先帝的,但没有人包括我因此而看轻她。
“至于小符后,先帝也许是因为先皇后的关系,才将她强行推到这个‘皇后’位置上的。其实她当皇后都有一些勉强,更别说像武则天这些女强人一样了。”
“如此说来,赵检点是认同了小符后第一条路走不通,只能选择第二条路因人成事了?”赵普依旧是不快不慢的问道,本着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赵匡胤无奈之下,只能表明自己的态度,点了点头。
“确是如此!相比大符后,她的确是差一些味道。如果说大符后会选择第一条路我完全相信,小符后就是因人成事……”赵匡胤没有接着说下去,只是轻轻的摇了摇头。
赵匡胤的意思再
(本章未完,请翻页)明显不过了,似乎觉得小符后性格过于软弱,便是因人成事了也有些勉强。赵普笑将了起来,继续说道:“那赵检点又觉得符彦卿如何?因人成事之人,至少自身也有一些能力。
“朝堂之事,经济济民之事,行伍之事,虽然不说全部都了然于胸,至少也要了解一二。若是做不到这一点,因人成事之人,亦不是这做好当的。”
赵匡胤先是一怔,继续笑将了起来,笑得颇为开心,回道:“你说得对!符彦卿此人于行伍之事自然了然于胸,熟得不能再熟。可是除此之外,说到朝堂之上,说到经世济民,不是我看不想起他,只是……
“只是他也还差一些感觉。朝堂之上和经世济民都不比行军打仗,只要靠手中刀剑说话,便能解决一切。有时候刀剑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此出更大的祸患出来,这亦是唐末武将开专权的弊端。”
“既然什么事情赵检点都知道得一清二楚了,这次符彦卿进京,又何惧之有?”赵普笑将道:“除非他什么都不做,否则无论做什么都是错,多做多错。”
赵匡胤含首点了点头,轻捻起腮下短须,对于赵普的这一番分析甚为满意,对于赵普的表现也甚是满意。
一旁的赵光义却是无法保持沉默了,尤其是见着赵普出尽风头,似乎什么好话都让他一个人给说尽了,忍不住在一旁冷嘲了一句,“万一符彦卿真的是回来只是为其外孙,也是我们的小皇帝庆生,真的什么都不做呢?”
赵光义的声音响起得有些突兀,赵匡胤和赵普都是先怔了半晌,继而反应过来,二人皆不约同的笑起来。
赵光义只觉得脸上一阵了火辣辣的感觉,他当然也知道自己的话很是强辞夺理,这样的情况发生的概率小之又小,换一句话来说根本就是不可能。所以才会引得赵匡胤和赵普嘲笑,赵光心也急怒攻心,有些失去了理智,才会说这一句。
这一日。
众朝文武分左右站定,而清楚的可以看到在柴宗训的另一侧稍稍靠后的地方,已然见得有一道珠帘,而布幔将方圆一丈有余的地方隔绝了开来。
满朝文臣心中都清楚这是怎么一回事,早在几日之前,宫中已然传了皇太后会有“垂帘听政”之举,虽然都知道了消息,但传闻始终是传闻。可今天见到这真实的情形,众文武心中亦
(本章未完,请翻页)是百味杂陈。
不甘者有之,这或许是大多数人的心理的真实反映;感叹者亦有之,或许这部份人认为这么做倒也没什么不妥之处,他们唯一担心的是小符后有没有这个能力;最后一种就是高兴和欢喜了,表现得最明显的当属范质和王溥了。
今日范质和王溥皆是春风满面,无论走到哪里脸上都是挂着一丝笑意,好像有什么好事临近一般。
让二人觉得高兴自然是小符后这次也算是摆明车马站到了他们的身后,小皇帝旁边的围起的布幔和垂帘都能说明一切。而最让二人欢喜的还是符彦卿昨天就回到开封了,并且已经和小符后见上了一面。
虽然符彦卿和小符后父女见面,王溥和范质作为外人,自然不好参与其中,但他们只要知道有这么一个消息便成了。
其实在符彦卿踏入开封城的第一刻,他已然被便王溥和范质二人所派的人给盯上了。当然!盯上符彦卿的自然不止王溥和范质二人这一家,黑暗之中不知道还有多少双眼睛在盯着,而符彦卿就这么堂为皇之都走进了皇宫。
当时虽说是已是临近夜幕降临,按理说不应该有太多人出没才是。可是这个消息还是跟插了翅膀一般,以最快的速度传遍开封城的小街小巷。
当然!王溥和范质还是认为他们收到的这个消息还是比较隐秘的,他们二人自收到消息第一刻,都不约而同的联络上了彼此。王溥和范质整夜以对,就明日朝堂之上会出现的情形做出了各种分析。
虽然直至深夜,但二人却都是乐此不疲,甚至完全连一点点儿睡意都没有,整晚之中神经都处于一种莫名兴奋状态之下。
“赵检点!好久不见了?昔日寿州一别,已然有将近两年了吧?”一个粗旷的声音响起,立刻吸引了众多目光,因为说话的不是别人,更是符彦卿本人。见得符彦卿本人出现在朝堂之上,众人还是有一些惊诧。
收到了消息有了心理准备跟见到真人,与想像的事情终于变成了现实相比,还是有着本质区别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