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崛起后周-第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该处的的确确的盖着王洪、
(本章未完,请翻页)刘楚信和高彦晖三人的印章,这绝对是模仿不来的。王溥将信交给了范质,却是看向上首的小符后。
“如何?”小符后和王溥也是一般心思,似乎也是担心信会有假。王溥沉重的点了点头,回道:“信的确是真的,信笺最后落款所盖的王洪、刘楚信还有高彦晖的印章也真得不能再真,此事只怕……”
经过王溥再次证实,朝堂再次哄然起来。小符后虽然总觉得事情有些过于蹊跷了一些,但如果说边关三州州刺史联合在一起背叛大周,不要说小符后不会相信,在场满朝文武也没有一个人会相信。
毕竟!这样的事太过匪夷所思,关键这么做对这三人能有什么好处?他们才从辽国投过来不久。就算他们有心再回到北方辽国一边,辽国能不能接受他们还得打一个大大的问号,既然印章没有问题,也不再有人怀疑此事的真假。
而柴宗训则是冷眼旁观着眼前一切,仿佛就跟看笑话一样,这个时候他情不自禁的想起柴荣给他留下的《为君为臣不易论》。
《为君为臣不易论》上面虽然大多数讲授的是为君为臣之道,从为君和为臣的不同角度说明各自该职责和面对的问题。书中借用不少古今事例来论证柴荣的观点,同时!柴荣在书中最后提到,希望为君为臣者最好都能学会换位思考,替各自考虑。这样一来,就会明白为臣和为君的不容易。
而书中曾提到一个有趣的例子,若非柴宗训读过《为君为臣不易论》,便是前世通晓历史的他,也未必知道其中隐秘。
书中记载的却是昔日后周太祖郭威登上九五之位的辛秘。郭威昔日为后汉隐帝所逼,为除去郭威,后汉隐帝甚至派出杀手刺杀郭威。
当得知满门被斩之后,郭威自然知道自己再做不成后汉的忠臣,但因为一开始没有准备,并没有造反的打算,所以被动之极。而后汉隐帝已是派出一支军马,欲夺郭威兵权不说,还欲直取郭威项上人头。
在这般情况之下,郭威却是借口辽国大举入侵,先是将军队带离驻地,而行进半路之上,告诉左右,自己全家已被灭门。而后隐帝的矛头不只是对准他一人,是想除掉每一个和他本人亲近的将领。得知此事群情激涌,皆认既是后汉隐帝不仁,也休怪他们不义,这个时代的军人更讲究的是现实利益。
可要和后隐帝对抗,需要推了一人才行。本来郭威便是他们的头,再加上郭威的悲惨遭遇,更让人同情。但后隐帝乃后大汉一国之君,既要与之抗衡,便要再选出一个皇帝才行,也不管郭威答不答应,黄袍加身之下,郭威半推半就的坐上了那个位置。
此事看来不过就是“陈桥兵变”的翻版,不过时间却是发生赵匡胤之前。所以准备的说来,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却是借用了郭威的套路,只是郭威名头不及赵匡胤来得大,此事被淹没在历史之中。
不知道
(本章未完,请翻页)郭威之事前,柴宗训多少还是有些佩服赵匡胤,毕竟!能做到兵不血刃的改朝换代,在历史之上也是屈指可数。但知道“陈桥兵变”不过是郭威玩过的套路后,却是越发的看不起赵匡胤来,因为连借口都不曾改变。
还是一样借口,说的是北方辽国入侵,这样未必就太没有新意了。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个时候除北方的辽国能震慑诸国之外,也没有别的力量了。柴宗训有时候在想,辽国究竟知不知道无形之中他竟然给人利用了两回?
柴宗训的思绪有些飘远,而朝堂之上的争论还在继续。只是这时候的争论只是集中在要不要出兵和该派何人出兵这两个问题上。
到底!经地北伐之后,大周已是有些伤筋动骨,虽然说勉强出兵未必不是做不到,只是要考虑考虑万一和辽国战之后失败,又将面临怎样的结果?柴荣在时,大家都不用这么多,因为那时候拿主意的基本上都是柴荣一人,至于胜负之事更是不必多讲,柴荣何时曾带着大家打过败仗?纵是偶有失利,只要柴荣亲至,定然转败为胜。
这的确是大周一个有趣的现象,禁军在柴荣带领之下可谓如狼似虎一般,可以说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然而!禁军归其他将军统领或各自为战之时,其战斗力便会大打折扣,虽然赵匡胤也清楚这点,但永远都想不通其中的道理。
“都别吵了,都给住嘴!”小符后本来心情就差,因为不能及时带柴宗训去看御医,而这些人吵得她头疼,再加上赵匡胤抛出的这个难题。所有的事情加上一起,小符后从来没有觉得如此累过,不必说是柴宗训装病了,这个时候小符后甚至也生了一种一走了之的想法。
当然!这永远都只能想想而已,眼下柴宗训为了转入暗中,方便以后行事,不得不采取不作为的行事手段。可小符后不一样,她要保护柴荣留下的大周江山,她更想保护柴宗训不受任何伤害,她不能退缩。
闻过小符后之言,朝堂顿时间安静了下来,小符后轻捏了一下鼻梁。柴宗训见此情形,连忙招来一个宫女,为小符后揉起太阳穴来。
待觉得稍稍好受些后,小符后支开了宫女,对百官说道:“事情已经发生了,只需说接下来该怎么办,争来吵去没有一个结果,又什么意义?”面对小符后的责问,众人都明智的选择了三缄其口,没有谁站出来触小符后的霉头。
没有人回答自己,小符后多少有些失望。范质干咳一声,站将了出来,他适时化解尴尬道:“既然辽人都打到了家门口了,就算我们不想开战,只怕也是很难了。”范质说话间看向王溥,却是想争取王溥的支持,“所以我觉得开不开战都没有必要再讨论,我们只需考虑此次出征派谁为将?”
王溥点了点头,支持范质道:“我也是这个意思,我大周自从建立以来,从来都不缺少战争,岂能因为辽国出兵便就怕了?”
(本章完)
………………………………
第一百七十七章 非赵匡胤莫属
王溥和范质既然定下了基调,而赵匡胤身为武将更不可能说出言反对,若是身为武将反而怯战,更会成为众人笑柄。
赵匡胤自然不会做这般不智之事,小符后脸色好看了一些,总算满朝文武都还算是晓得事情轻重,要是还在为是战是和争吵不休,只怕大周以后之路更会艰难无比。小符后向王溥和范质投去一个赞赏的眼神,抽空也偷瞄了一眼赵匡胤。
“既然决定以战止战,那么接下来剩下来的唯一问题就是派谁为将了?众卿可有推荐人选?便是毛遂自荐也可以。”听罢小符后之言,全场一片寂静,特别是很多武将都将头埋了下去,和辽国开战绝对不是开玩笑,那可是玩命。
先前便说过,禁军在柴荣带领之下,个个都勇猛无比,悍不畏死;而在赵匡胤的带领下,却又变得油滑之极,对于能够打得赢的对手,自然都是人人争先,谁也不肯落后,因为军功代表着升官和金钱。
可是北伐一战,便是禁军之中最为精锐的“铁甲兵”,也被辽国铁骑逼追杀得损失惨重,再加上长期以来赵匡胤有意无意间的影响。早在所有禁军的脑海之中已然形成了辽国铁骑不可战胜的印象。
然而禁军中人并没有仔细去想过,北伐之中他们与辽国交手彼此却是有胜有负,辽国铁骑纵然野战无敌,可还不是折翼在瓦桥关下。禁军大多数人只是对柴荣有着盲目的崇拜,可柴荣带着他们依旧无法击败辽国骑铁骑,自然而然将辽国铁骑看作成了高他们一等的对手,又如何肯与强敌拼命?
其实禁军很少有人想过,北伐之败并不在柴荣,而更多的却在他们自己,若说他们有不破幽州誓不还的勇气,只怕“燕云十六州”已然被他们踏在脚下。至于辽国异族之人,早已被他们赶回了大草原。
然而!一着之失,满盘皆输。就像柴荣将一切都考虑周全,但万万想不到自己的身体在关键时刻撑将不住,可以说是天意使然。
看着满朝武将居然没有一个人开口,小符后没由来的涌出一丝悲哀来。就在小符后悲伤之际,赵匡胤主动将站出来,道:“微臣愿意为陛下和太后娘娘分忧,愿带兵出征,还望恩准?”赵匡胤双手抱拳看着小符后。
小符后樱唇微张,正想要说话,谁料王溥和范质异口同声的齐齐喊道:“不可!万万不可!”几乎是出于二人的本能,尽管他们也知道赵匡胤是最恰当人选,可是为了自己的安全考虑,却是想都不想都叫将出来。
“为何?”赵匡胤转头看向王溥和范质,正色问道:“莫非两位首辅大人有比我更合适的人选?如果真是这样赵匡胤愿拱手相让。”
闻过赵匡胤此言,王溥和范质彼此张了张嘴,却是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彼此对望了一眼,充满了尴尬。小符后见得王溥和范质出言阻止,心中还有一丝欣喜,或许出于对赵匡胤的厌
(本章未完,请翻页)恶,小符后也期待王溥和范质能推荐的合适的人选,她也不希望将兵权交到赵匡胤的手中,即使是这般危险的局面。
可是让小符后失望的是王溥和范质并没有这么做,甚至二人连备用的人选都没有,小符后也明白过来,王溥和范质二人先前的举动,不过是出于对赵匡胤的顾忌,或者是一种本能而已,小符后忽地灵机一动。
“两个辅宰大人,我若是将符彦卿将军从南边招回朝中,以他为将,可是妥当?”小符后忽略了赵匡胤,直接问的王溥和范质。王溥和范质闻言欣喜不已,就像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一般,连连点起头来。
“我觉得太后娘娘此议甚是合适。”范质先附和了起来,而且还帮小符后鼓起掌来,“符将军无论资历和威望都足以胜任,为何我没有想到?”
王溥装作沉吟了半晌,也接过话头道:“符将军用兵就在一个‘稳’字,若非如此,先帝不会将他派到南方,以应付南唐可以发起的反击。正是因为符将军将南方战线守得滴水不漏,便是先帝北伐辽国之时,南唐也全无可趁之机。
“我私以为这次对辽国之战,不必求胜,只要守住了边关三州,让辽国知难而退,我们便是最大的胜利。”王溥这番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他隐约也知道禁军之中畏辽国如虎,想要击败辽国铁骑,除非是柴荣复生。
不想王溥话才落下,赵匡胤已是摇起来,说道:“虽然符将军的确是一个合适的人选,我只怕时间上未必来得及。”
王溥和范质脸色一变,小符后却是耐心问道:“此言何意?”赵匡胤侃侃而谈道:“跟据信的所言,近十万辽国铁骑已然完成了集结,已是有两万铁骑为先锋直扑边关三州,时间上还是有一些太……”
没等赵匡胤继续说下去,小符后还是有些不死心的说道:“若是叫符将军一人轻车从简,一路快马加鞭,直奔边关三州呢?应该能赶得到辽人之前吧?”“可以!可以!”王溥和范质脸色一缓,计算时间可以,点对应和。
“时间是来得及,不过……”赵匡胤犹豫了一会儿,才说道:“只是有些话微臣不知道当讲还是不当讲?”
见得赵匡胤似乎都找不到反对的理由了,王溥和范质自认为赢了对方一个回合,虽然是在小符后的帮助之下,可这对他们来说依旧是一个不小的胜利。“彼此同殿为臣,又岂有什么不能为人讲之言?”范质故作大方的说道。
“叫符将军丢下南方,北上赶去前线御敌,我的确没有意见。”跟着赵匡胤话锋一转,道:“可是两位辅宰还有太后娘娘,你们可曾想过?符将军走后,南方战线又该如何处理?又该交给何人?
“虽然我禁军之中未必找不出能替代符将军之人,可是兵将相离,若是没有一段适当的磨合期,只怕十分战力只能发挥出七八分来。而且还有一
(本章未完,请翻页)事大家想过没有?边关三州的将士虽然加入我禁军之中,但投入我大周的怀抱时日尚短,其忠诚如何还是一个未知之数,尤其是这般辽国大军压境情况下。
“会发生什么事,我实在不敢想象。”听赵匡胤娓娓道来,小符后也听得心惊之极,赵匡胤说得还是有一定道理。
若是就这样冒冒然的将符彦卿派到了北方战线,而且还是孤身一人,万一军中发生哗变,关键是边关三州的兵将已是因为军饷闹过一回,小符后甚是不放心。“难道说他们还会帮着辽国打我们……”小符后颤声问道。
小符后虽然聪慧,可到底还是一个妇道人家,不似赵匡胤这般精通军旅之事,这是她天生的弱势。
“不排除这种可能。”赵匡胤不带感**彩的说道。小符后一时没了主意,只好求助于王溥和范质,王溥和范质比起小符后更是不堪。如果连符彦卿这个小符后提议的人选都被否决了,他们是一点办法都没了。
柴宗训冷眼旁观这一切,清楚事情始末的自然知道赵匡胤不过是危言耸听而已,只是为了以后计,他只能选择默不作声,静静注视着事态的发展。甚至某种特别情况下,柴宗训本人说不得还要助赵匡胤一臂之力。但是看到赵匡胤如此欺负小符后,柴宗训暗中紧握双拳,只恨不得冲上前去痛打赵匡胤一顿。
当然!如果能打赢赵匡胤的前提之下,现在柴宗训唯有忍下这口气。
朝堂之上重新静默了下来,赵匡胤的声音再次适时响起,“微臣言尽于此,两们辅宰还有陛下和太后娘娘安排谁此次御辽大将,微臣都没意见。微臣还是先前那句话,若是谁能比微臣适合,微臣甘愿让出此位。”
不得不说赵匡胤这席话有很大的欺骗性,而赵匡胤此刻也表现出一幅淡泊名利,云淡风轻的样子,仿佛他才是最委屈的那个人。为了大周安危,不惜挺身而出,而两位首辅和太后都对他猜忌无比。即使如此,赵匡胤依旧一心为国。
“如果此役派赵将军为将,末投甘为效力,与辽军决一死战。”不知道是谁带头说了这句话,拜倒在地武将越来越多地,远远望去,黑压压的一片。看到这般情形,王溥、范质还有小符后都心惊不已。
小符后凤眉微皱,虽然早知道赵匡胤在军中影响非同小可,便无论如何都想不到如此可怕。“肯请陛下和太后娘娘应允赵将军所请,为大周将来计,此次出征非赵将军莫属。”文臣之中也跪倒一部分人,当然!这部分人之中也不乏真心实意为大周着想的,不管从哪方面考虑,赵匡胤的确都是最适合的人选。
小符后脸色越来越难看,虽然她也找不出反对的理由,可是看到武将这边除了赵匡胤一人站立之外,尽皆跪下。而文臣之中,也有一部分声援赵匡胤之人,尽管小符后不愿意往那方面想,但眼前已然造成逼宫之势。
(本章完)
………………………………
第一百七十八章 高彦晖和刘楚信之约
柴宗训偷看了小符后一眼,虽然小脸煞白,但一双凤眼之中却是透着倔强之意。照着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只怕众人越是逼迫小符后,小符后越是不肯就范,暗自叹了一口气,这种情况之下,柴宗训不得不出手,不得不暗中帮赵匡胤使一把力。
“太后!请是群臣相请,我看不如就准了此事吧?”看到符后还是有些犹疑,柴宗训单手支着脑袋,作出一幅难受的样子,“这好好的,为何头又痛将了起来,先前好像还不像这般,不知道是怎么搞的?”
小符后闻言大惊失色,玉手已是搭上了柴宗训的额头,一边试探着柴宗训的体温,一边关切的问道:“不要紧吧?我这就带你去看御医。”看到小符后如此着紧自己,而柴宗训不得采用欺骗的手段,心中多少有些过意不去。
“既是众卿所请,此事就如此定下了。”小符后匆的说道:“封赵匡胤为御辽大将军,择日出征,抵御辽国大军。今日朝会此至结束,大家且都散去吧。”说完这话,小符后已是急急忙忙的拉着柴宗训,离开了朝堂之上。
众臣闻言之后,还着照着礼节三呼万岁之后,逐一退出朝堂。在众人都走之后,朝堂之上唯留赵匡胤一人,。
此刻赵匡胤脸上露出几分笑容,嘴角浮起一丝阴谋得逞的快意,望着先前柴宗训所坐之位,眼中却是呈现出火热之情。如果有人看到赵匡胤这般模样,完全不敢相信他便是先前在朝堂之上看淡名利,荣辱不惊的赵检点。
边关三州,这日夜里。
自从赵光义命人以八百里加急送走王洪、刘楚信还有高彦晖联合所盖印章之信后,刘楚信还有高彦晖便整晚都睡不着觉,如坐针毡一般,坐也不是站也不是。但二人也不敢冒然来寻王洪,因为二人都清楚赵光义行事狠绝非常,在他们出王洪州刺史府中的一刻,便已是暗中派人盯上了他们。
此事也不容得赵光义不得不小心,事关机密,此信又是赵匡胤能不能成事的关键,在信送达开封之前,他宁愿辛苦一些,也不敢有半点儿大意。
昨日可能是八百里加急已经送达京师之中,赵光义已是撤走了监视刘楚信和高彦晖的暗哨,二人在边地呆了多年,这点儿警觉性还是有的。没等松上一口气,当晚二人便暗中派人联络王洪,提出三人一聚。
看到新月已经爬上了柳梢头,似乎离约定的时间都过了一两刻钟了,高彦晖坐将着,而刘楚信却是不断的来回跨步,二人的脸上都是现着焦急之色。等了这么久王洪都还未至,二人岂能不担心?
不过!二人的表现有些相反,一动一静,却是相映成趣。似乎高彦晖受不了刘楚信在自己面前晃来晃去的,只晃得眼睛都花了。
“我说老刘,你能不能不要这样走来走去的,看得我眼睛都酸了,不要说想什么别的事情了,现在满脑子里都是你的影子
(本章未完,请翻页)。”闻过高彦晖此言,刘楚信颇为尴尬,虽然停下了脚步,但一张脸却是更苦了。
“老高!你以为我想这样啊?我这还不是急的。”朝窗外看了看天色,刘楚信叹了一口气,道:“这个时候,王洪都没有出现,不会是出了什么事吧?”高彦晖脸色也是一变,虽然他也有这方面的猜测,却是不曾说将出口。
为了安拂刘楚信,高彦晖开口道:“这这个乌鸦嘴,尽说些坏事,难道没听说过‘好的不灵坏的灵’吗?”停了一停,“王洪的脑袋瓜子比你我都通透多了,那日要不是他帮着你我代为说项,还不知道赵光义那厮会如何对我们呢?”
“虽然是这个道理。”刘楚信还是几分怨气,“可要不是他提出什么联合在信上盖印章的破建议,你我何至于此?”高彦晖闻言沉默了起来,隔了半晌才道:“也许他也是有不得已的苦衷吧!”
刘楚信闻言不说话了,高彦晖连忙提醒他道:“老刘!你不要忘记了我们三人可都是一根线上的蚂蚱,一起背叛大辽投入大周怀抱。原以为柴荣乃是一代明君,虽然我们也没想着怎么建功立业,还不是想着借着拔乱反正的这点功劳可以萌及子孙,柴荣也不是一个无情之人,但谁又料将得到呢?
“北伐都没有完成,才回到京师三个月的时间都不到,柴荣已是死了,眼前赵光义可不像柴荣那么好说话。”
刘楚信听罢,连连点起头来,应道:“谁说不是呢?原以为加入禁军便是膀上了大腿,也是多一重保障。可如今看来呢?我们每天都是过得心惊胆颤的,交出了手中军权不说,还得提心吊胆的活着,甚至还不如以前了。”
“哎!”高彦晖跟着叹了口,“当初加入禁军,你我都是点头同意了的,原以为赵匡胤会是一个好说话的人,可偏偏没想到却是派了赵光义这么个魔星来,也活该你我命中该有此一劫,但如今你我再加上王洪,都已经背叛过一次大辽。
“俗话说:可一而不可再二。我们已经没有选择的机会了,话又说回来,就算我们愿意,只怕辽国那边只恨我们入骨,还是那句话说得好‘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我们三人唯有拧成一股绳,才有可能在风云激荡的大周生存下去。”
心知高彦晖说的是大实话,刘楚信点了点头,回道:“如今的大周朝堂却是越来越叫人看不真切,特别是柴荣死得如此突然。赵光义竟然叫我们写了那信,又加盖了印章,便说明他和他哥哥对于大周都说不上什么忠心,说不定……”
闻刘楚信说到这里,高彦晖脸色一变,连忙打断道:“有些话还是不要说出来的好,我们心里知道便成,小心隔墙有耳。”
刘楚信轻轻点头,又压低了声音,“其实我们投入大周,何尝不想做大周的忠臣,可是形势比人强。也不想想那赵匡胤手中掌握着数十万禁军精锐,我倒也想站在小皇
(本章未完,请翻页)帝那边,可是凭我们手上那点实力,只怕还不够给赵匡胤下酒佐菜的。”
“此事你倒是说对了,况且现在我们兵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