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崛起后周-第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本章完)
………………………………
第一百八十一章 谣言的力量
再朝议作出的数日,大周的战争机器迅速运转起来,如箭矢等消耗性兵器以最快速度送往边关。
而后不久,又传了北汉准备出兵的消息,如今的大周似乎变得有些神经质起来,稍微有一点风吹草动都变得敏感无比。柴宗训清楚的知道这种类似神经质的敏感,说到底来自于内心没有安全感。
以前因为柴荣在,他不只是大周的战神,更是万千百姓的保护伞,可是柴荣过逝之后,却是暂时没有人能充当这个角色。即使是赵匡胤也不行,虽然他竭力想替代柴荣扮演这个角色,但如今看来,似乎天效果并不是那么理想。
柴宗训更清楚,民间百姓出现这种不安的慌乱,某种程度上也是由于朝廷的混乱造成的。此刻的大周并没有谁去核实过消息的真假,只是通过边关三个州刺史的八百里加急粗略判断辽国是出兵十万。
而紧着着传出北汉出兵的消息,更是人云亦云了,有人说北汉出兵三万,亦有人说是五万,便有谣传者信誓旦旦的说道北汉出兵乃是十万。北汉与辽国一边出兵十万,共计二十万大军,这次来者不善,除了一雪前耻之外,还打算一举将大周灭国。
北汉出兵的消息使得大周有些招架不及,虽然临时派了些郡兵到北汉防线,但至于其他的支援却是暂时无法到位。
赵匡胤手下的禁军也快速完成了集结,为了应付这次危机,禁军共出兵十五万,民夫也征集不下二十万人。本来大周的财政就颇为吃紧,为了这次“生死存亡”的战争,大周可谓说是下足了血本,说是放血也不为过。
柴宗训如同看闹剧般看着这一切,不论此次大周投入多大,都和他的关系不大。因为柴宗训清楚的知道,等赵匡胤行至陈桥发动兵变,再至黄袍加身带兵折返回开封,皇帝这个位置就跟自己没有关系了。
到底国库之中有没有钱,都不是他要考虑的问题了,而是该交给赵匡胤头疼了。不过为了以策万全,柴宗训还是飞鸽传书给盐城之中的“稚子营”,叫精通刺探军情之人,一路跟随着赵匡胤的出征大军,随时注视着他们的动静。
跟历史之上的行进路线并无二致,得知再过两日赵匡胤大军便要行至进陈桥驿了,柴宗训既是兴奋又是激动。
陈桥驿!禁军大营之中。不知何时,军中传出朝廷苛扣军饷之事,而且传得有鼻子有眼,如果王溥和范质在此听到这个消息,定然会气得吐血,以边关三州之事为前车之鉴,他们二人再笨,又如何会再蹈复辙?
早在大军出征之前,便掏空了国库,足足给十五万将军发够三个月的军饷,而现在的出征的将士自然是一分都没有领到。军中还有谣言道,当今天子年幼,受小人蒙弊,那此所谓的“小人”不只贪墨此次出征之饷。而且即便将士们拼死征战,回来也难以领功受赏,这还不算,将士战死之后抚衅应得也未必到得了手。
(本章未完,请翻页)这在禁军中简直是不可想象之事,自从柴荣整治禁军之后,从来没人敢苛扣禁军军饷,他们当然不会往赵匡胤身上想。而且谣言还说作为他们统领的赵匡胤曾在朝堂之上曾据理力争,奈何小人得志,加之小符后与他亲近,居然还将赵统领责斥了一顿。赵匡胤与小符后在朝堂之上有争执,此事不假,可在有心人的编造之下,好像此事又成了另外一个版本。
夜色降临,赵匡胤中军大账之中。
“如何?军中将士死的反应如何?”赵匡胤问起赵光义。赵光义本来按理说应该在边关的,可是如何出现在了此处?早在几日之前,赵光义已是带着几个心腹之人,悄悄的出了边关三州,赶来跟赵匡胤会合。
本来大事已定,赵匡胤之处未必用得着他,只是赵光义本人觉得,此等大事将来必定会被史书大书特书,岂能少得了他参与?而且赵光义心中还有一个念头,在关键时刻帮了赵匡胤一把,将来赵匡胤更会记得他的好。
所以!赵光义才会甘冒其险,不惜只带了少量随从再加上数个心腹之人,日夜兼程的从边关之地赶到了这陈桥驿。
“简直太不错了!效果非同凡响。”赵光义兴奋的搓着手,看样子他比赵匡胤还有高兴几分,“谣言也也不过传出去两天,现在大部分士兵已经不想继续往前走了,还有一部分激进之人,只恨不得杀回开封手刃了王溥和范质二贼才好。”
也难怪赵光义会如此高兴,他才到赵匡胤军营之中,便向赵匡胤建议暂时苛扣将士军饷,另一方面放出谣言。这谣言本就是出自赵光义之手,一路上赵光义和程羽、贾琰等人商议,都觉得谣言是成本最低,但同时又是有效的手段。
见得自己的建议建功,赵光义想不高兴都不成。赵匡胤看了赵光义一眼,沉声道:“只怕不只仅此而已吧?事先说好了只是说军中有人苛扣军饷和此次出征难以领功受赏而已,为何军中还有拥立我为皇帝的传言,还说什么立功的将士便是再无后顾之忧,而且还有拥立之功,将来会怎么样怎么样云云?”
赵光义低着头,偷偷的看了赵匡胤一眼,这此谣言自然是他瞒着赵匡胤散播的。在赵光义看来,仅仅是赵匡胤前面说那些谣言,或许能激起将士们同仇敌恺之心,但要将赵匡胤送上那个位置还差些火候。
最后!赵光义瞒着赵匡胤,又偷偷的放出些谣言,更是赵匡胤后面说的那些话,不想这么快就让赵匡胤知道了。从赵匡胤脸上也看不出他的悲喜来,但见赵匡胤用一只手轻轻的敲打着桌面,不知他心中在想什么。
“我记得我并没有吩咐你说过那些?”赵匡胤一边轻轻敲打着桌子,一边云淡见轻的问道眼见逃将不掉,赵光义心中也明白赵匡胤肯定清楚这些消息也是自己传出去的,根本没继续隐瞒下去的必要,还不光棍承认的好。
“不瞒兄长,那些谣
(本章未完,请翻页)言也是为弟放出去的。”赵光义看着赵匡胤答道。赵匡胤敲打桌面的动作停了下来,怔了片刻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指都赵光义道:“二弟你当真是糊涂之极啊,你难道不知道‘画虎不成反类犬’的道理?谣言这东西,用得好自然无往不利,一旦过了头,却是自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我原以为把你安排到边关磨练几个月,你的性子会沉稳很多。所以这次回来,你提出散播谣言之策,大哥我也依了你,正是觉得你已渐成可用之才,可哪里知道你还是这般沉不住气,这样一来反把会叫有心人看出此事背后有人在推动。”
给赵匡胤这么说,赵光义似乎也明白过来,自己的确是传得有些太过离谱了,而且将赵匡胤推了出来,很容易让有心人联想到赵匡胤身上。要知道一直以来赵匡胤都是隐于幕后,即使有些避不开的事情,也是有赵光义在面前冲锋陷阵。
但赵光义这次的谣言,无异于是把赵匡胤从幕后推到了台前,这样一来赵匡胤就不得不赤膊上阵了,难怪赵匡胤不高兴。
“我也是为了帮大哥你……”赵光义声音有些弱弱的道,这一次保不准成了帮倒忙了,所以赵光义有些心虚。“大哥如何不知道你是为了帮我?”赵匡胤叹了一口气,道:“若非是如此,或是换了一个人,大哥早就军法从事了,可是你是我二弟啊。
“我先前只叫你传出苛扣军饷和有功难赏的谣言,却是为了坚定禁军兄弟们的心,让他们不必念着朝廷的好,关键的时候能站在我们这边。可是你私下里传播的谣言倒好,把我也绕了进去,要知道禁军之中有些将领未必就全心全意的忠于我,他们之中亦有小部分念着先帝的好。
“你这样的谣言,却是只能激发他们的反感,这让我被动之极。我愿打算一步一步慢慢的来,即使要用你这样的谣言,也至少到等走到边关的时候,火候应该才差不多到了,很多时候越是心急越只能弄巧成拙。”
“那……那如何是好?”赵光义的声音越问越小,到最后几乎是弱不可闻。“事情已经发生了,只有尽量补救。”赵匡胤转头看向另外一个旁若无人的自己看书之人,“则平!事到如今,你可有什么好的补救之法?”
这个旁若无人看书之人不是别人,正是赵普。如果不是赵匡胤突然这么问了一句,赵光义都险些忘了有这么一个人的存在。
赵普闻过赵匡胤之言,放下了手中书卷,先是望了赵光义一眼,这才回赵匡胤道:“虽然目前的局面我们有些被动,反事有利定有弊,有弊的一面也当有有利一面,所以这件事依在下看来对我们来说未必全是坏事。”
赵光义听是惊喜之极,若说自己不但没有做错反而立功,又是另一说了。而赵匡胤也皱起了眉头,似乎不尽明白赵普所言的意思,于是开口问道:“则平意思可否说得再明白一些,听得似懂非懂的。”
(本章完)
………………………………
第一百八十二章 从陈到变兵到黄袍加身
“将军原来的意思虽然按部就班,一步一步的来,胜是踏实稳重。可是将军想过没有?毕竟我们是传假军情,不管我们掩饰得有多好,一旦久了,难免会露出马脚。我觉得倒不如快刀斩乱麻,毕其功于一役的好,也许这次二将军无心之失,反而是一个契机,我们稍加利用,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结果。”
听赵普如此一说,赵匡胤深思起来,似乎在思索此事的可行性。而赵光义则激动的问道:“那具体该怎么做?”
“还是在一个‘快’字。”赵普说道:“也许我们可以寻到可靠之人,行事就在今晚,如果叫将军起来带头,难免会招人非议。而如果是军中士卒自动发起的行动,将军被动接受,那又另当别论。”
这本来就是计划中一部分,眼下不过提前实施罢了,赵光义听得心喜不已,觉得此事大有操作的可能性。而且此事若成,赵光义就不止是戴罪立功那么简单了,而是亲手将赵匡胤推向那个位置,甚至比拥立之功还要强上一些。
赵光义满脸激动兴奋,就想就这件事情的具体操作跟赵匡胤好好商量一番,不想赵匡胤打了个哈欠,只丢下一句话,道:“连日以来事情多得像一团乱麻,东奔西跑了这么久,总算有了一些头绪,不过人也累也不行了。”赵匡胤既没有看赵普,也没有看赵光义,“今天就到这里吧,我先回去休息了。”
赵光义楞当地,完全没有想明白赵匡胤这般话是什么意思,想到大事将成,可赵匡胤这般做法又算什么?赵光义不由急了起来,狠狠跺了跺脚,叹道:“先生倒是出了个好主意,可惜我大哥不接受,如之奈何?”
“二将军错了,大将军已经答应了。”不知何时赵普又重拿起了书卷,似乎注意力大部分都集中在书卷文字之中,至于回答赵光义之言,不过是漫经心而已。对于赵普此时,赵光义仔细回想了刚才赵匡胤说的每一个字,好像都没有提到答应下来。
“只怕是先生听岔了吧?”赵光义说道,“大哥刚才哪里答应过了?”赵普的目光依旧不曾离开书卷,一面翻了一页,一面回道:“大将军是不曾明确说过什么,但此事既说是军中士卒自动发起,又与大将军何干?
“大将军如今回去休息了,如果二将军不觉得赵普才智拙劣的话,我觉得我们可以就这件事好生谋划一番。”说到这里,赵普再次将手里的书卷放下,目光转到了赵光义的身上,“此事若成,不论大将军愿不愿意,你我策划之功是无论如何的都跑不掉的,只是不知道二将军肯不肯担这个风险?”
赵光义心国急转千百个念头,认真问赵普道:“不知道赵先生所说的这个风险是指的什么?不妨说将出来,让光义斟酌一二。”
“也无其他,只是事完之后,只怕少不得大将军会在人前责备你我一番。”说到这里,赵普顿了顿,“不过以我对大将军
(本章未完,请翻页)的了解,也许大将军表面上在责怪你我自作主张,而心中却又感激你我助他成就大事。”
赵普此言听得赵光义眼睛一亮,赵光义深吸了一口气,努力稳定了激动的心情,同时想到了另外一件事,有此沮丧的说道:“我自然愿和先生划成就此事,不过我这次来得仓促,所带人手却是不多,要想达到先生的那种效果,只怕这点人手力有未逮?”
“人手方面二将军不必担心,自二将军去边关之后,大将军与其他兄弟之间的联络都得由赵某负责的。我觉得既然二将军都已经做过一次了,我们这次不妨就做得彻底一些,赵将军的几个兄弟因为镇守边关的关系,未必全在军中。
“而石守信和王审琦等将军却是在,我倒是可以多跑两趟,如果我言语之间稍稍露出将军心中似有不满之意,而朝廷逼迫却又一日紧似一日,相信不用我多说什么,他们都知道该怎么去做的。
“如果将军能更进的一步,相信这是禁军中大多数人都愿意看到的,论及亲疏小皇帝和朝廷又如何与大将军相提并论。二将军只需要再放了一条谣言,便说如果此次不能战胜辽国大军,全军中人甚至连同家人都会被祸及株连。”
听罢赵普之言,赵光义不得不佩服面前这个看将起来像极了穷酸书生的文士,赵光义原来并没有此人放在眼中。只是如今看来,的确是自己看走了眼,此人不仅脑筋灵活,而且做起事来也是条理分明。赵光义情不自禁将赵普和手下新收几个幕僚比较起来,发现似乎除了脑瓜灵活的王洪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外,其他几个人似乎都要差上那么一点儿。
“就这么干了。”赵光义没有犹豫,既然下定决心,他就不会有半点儿拖泥带水,“我去招集我手下之人,甚至其他的事情就有劳先生多费心思了。”赵光义高看起赵普来,说话间也客气了许多了。
赵普没有多言,只是轻轻的点了点头。赵光义在离去的同时,心中打定主意日后定当和这个赵普多亲近一二,此人智虑深远,而且能出现在中军大账之中,说明他也是极得大哥看中之人,无论出于那般目的,赵光义都决定要好好结交此人。
第二日,天还未亮,赵匡胤的营帐之前已是聚集了好多人马,但奇怪的是这些人都屏气凝神,都没有发出太大的声响,像是怕吵着赵匡胤睡觉一般。而多数人的目光都投向了前面几个将军模样的人物,这次的事情正是带头的石守信和王审琦发起。
虽然赵光义和赵普亦在人群之中,他们更多的是在幕后推动着这一切的进行,而眼下站在台前的还是主要是石守信和王审琦二人。石守信和王审琦还是有些紧张,尽管昨晚赵普深夜找上二人,呈明了事情利害。
石守信和王审琦也是难抵加官进爵的诱惑,打算放手一搏。况且!如今军中谣言满天飞,二人也不清楚究竟什么是真什么假,不过如果能
(本章未完,请翻页)将赵匡胤推向那个位置,管是石守信还是王审琦都坚定相信:赵匡胤能带着他们和禁军走得更远。
石守信和王审琦手**拿着一件事物,那便是他们连夜赶制黄袍,此物除了皇帝能穿之外,不论是谁穿上都是谋逆大罪,这也是赵普想出来的办法。石守信和王审琦彼此对望了一眼,仿佛是在给对方打气一般。
也没有出声通知赵匡胤,二人直接闯进也账中,赵匡胤才睁开朦胧的睡眼,有人进自己营账,他亦是警觉无比。见赵匡胤醒得如此之外,石守信和王审琦也是颇为意外,不待赵匡胤反应过来,直接将黄袍披在了赵匡胤的身上。
“你们……”营账之中似乎只传来了这么一句,便再没有了太大的声音,即使再有,也应该是赵匡胤和王审琦、石守信之间的窃窃私语。
不知过了多久,赵匡胤和石守信、王审琦一起走出了营账,见得赵匡胤身披黄袍,众将士齐拜倒在地,仿佛已然训练过多次一般,纷纷整齐的喊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赵匡胤此刻看来一幅心不甘情不愿的样子。
“都是多年的老兄弟了,大家都起来说话吧?”赵匡胤虽然说得客气,但拜倒的所人却是齐声道答道:“谢陛下!”“石守信、王审琦我拿你们当兄弟,你们却是陷我于不仁不义啊?”赵匡胤看了看身上披着黄袍,似乎想将之脱下。
王审琦和石守信自然不能让赵匡胤得逞,一人抓紧着赵匡胤一支手,石守信当先大声的说道:“大哥!大伙儿这也不是被逼到了绝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军中早传言,王溥和范质这两个贼了蒙弊小皇帝,不只苛扣我们军饷,还让我们有功不能受,有赏不能领,如果只是这样我们也还能忍。”
王审琦连忙接过话头道:“谁说不是呢?听说还打算苛扣我们的抚恤之银,这可是我们的卖命钱,要知道先帝在的时候,可是连斩好多个贪墨的军需官,至此之后,军中就再已也没有发生过这样的情况的,如今的大周到底是怎么了?”
“可即使这样,你们也不能害我啊?先帝待我薄,我又岂能……”不等赵匡胤把话说完,许多将士齐齐喊道:“我们不相信朝廷,我们只相信将军,还让将军给我们做主,带我们夺回一个公道。”
先前还只是小部分人这么喊着,这小部分人乃是事先赵光义安排好的人,紧接着加入的人越来越多,都如此喊道。
“我不知道你们之中有多少只是为了还了一个公道,又有多少人为了荣华富贵才这么做的?而我却是被你们不得已才推上这么位置的。”说到这里,赵匡胤话锋一转道:“我与你们约定三条,如果能答应,我可为这个天子,如果做不到还请另择高明。”
“还请大哥明言。”石守信怔了一怔,想不到赵匡胤居然还有这么一说,“现在在场的又没有外人。”又补充了一句。
(本章完)
………………………………
第一百八十三章 习武成痴的呼延瓒
“第一条,我等曾经都是大周军人,守护着这片土地,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百姓。”赵匡胤歇了口气,“况且!保家卫国等来就是我们军人的天生职责,所以我要大家对百姓秋毫无犯,不要丢禁军的脸,不要砸禁军的招牌。
“请问大家做到吗?”赵匡胤朗声问道。王审琦替众人答道:“这点大哥可以放心,我们乃是堂堂禁军,又岂是乌合之众能比的?我们跟着你都是想干一番大事,岂能连这点儿眼力都没有?”说完'王审琦碰了碰石守信。
石守信连忙接过话头,道:“大哥尽管放心,这一条我们可以代众多兄弟答应下来,我们吃喝都是百姓给的,岂会反过来为难他们?”
见石守信和王审琦都这么说了,赵匡胤轻点了点头,稍稍放下心来,沉吟了片刻,这才又开口道:“至于这第二条,我等曾经皆为大周的臣子,所以说起来大家都是同僚,当然不只眼前的我们这一些人,也不仅仅包括禁军兄弟,还有其他的人。既是同僚,若是干出同事操戈之事,不过让亲者痛,仇者快而已。
“因而!我希望返回开封路上的每一战,能免则免,毕竟大家昔日都曾同殿为臣,能不手就不动手,也许还有其他解决的办法呢?”赵匡胤说到这里,望向石守信和王审琦一眼,“不能轻易向昔日同殿之臣下手,这一条能不能答应?”
赵匡胤也清楚不过,最后作主的也还过是石守信和王审琦而已。石守信和王审琦彼此对望了一眼,都是有些犹豫了起来,彼此都是身经百战的宿将,既然是上了战场既能心慈手软,这一条赵匡胤确实有些强人所难了。
“如果你们不能答应,这个天子……”不待赵匡胤把话说完,但见一人站出对石守信和王审琦道:“石、王两位将军,你们答应陛下又何妨?军中有多少人是我们禁军一系?就算是非禁军一系,又有多少肯与我们禁军为敌?”不得不说还是赵普将事情看得通透,只得将事情能石守信和王审琦点明了说。
不错!说话正是赵普本人,听过赵普之言,石守信和王审琦都恍然大悟过来,连忙答应道:“都依大哥,路上若遇战端一开,大哥你说怎么样就怎么样,我们和手下兄弟都绝不二话,只是听着就是。”
虽然对于赵普站将出点明此事多少有些不悦,但看石守信和王审琦答应了下来,赵匡胤轻轻的点了点头。
“那么!就只剩下这最后一条了,我想说无论是我,还是你石守信或是王审琦,昔日都是大周之臣,这一点是不争的事实。”说到这里赵匡胤长长的叹了一口,说道:“先帝在时,待你我都不薄,也许今日我等此举的确被逼无奈,但先帝知遇提拔之恩,岂能说忘就就忘?若是这样,岂与蓄牲何异?
“而小皇帝年幼,所作所为皆是身不由己,好多事情都不是出于他的本意;小
(本章未完,请翻页)符后也不过是一个妇道人而已,虽然有些事情能拿主意,但更容易受奸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