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习近平讲故事-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著名诗人萨迪记录下到中国新疆喀什的难忘游历。15世纪,中国明代郑和7次率领庞大船队远洋航海,其中3次到达伊朗南部的霍尔木兹地区。

    来自中国的丝绸和伊朗的高超工艺结合,成就了波斯丝毯的高贵;来自伊朗的苏麻离青和中国的高超工艺结合,成就了青花瓷器的雅致。中国的漆器、陶器以及造纸、冶金、印刷、火药等技术经伊朗传向亚洲最西端乃至欧洲等更远的地方,石榴、葡萄、橄榄以及玻璃、金银器皿等又从伊朗和欧洲等地传入中国。

    ——在伊朗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共创中伊关系美好明天》(2016年1月21日)

    延伸阅读

    与中国一样,伊朗也是有着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无论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古代伊朗都是必经之地。今天,这个北接里海、南临波斯湾的国家,扼守着中东海上交通的“咽喉”霍尔木兹海峡,处于“一带一路”的交会之地。

    中国与伊朗的交往可追溯至公元前2世纪。《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始通丝绸之路。第二次出使西域时,张骞派副使甘英一行从龟兹(今新疆库车)出发,经条支(今伊拉克),到达安息(今伊朗)诸国,安息王以2万骑兵列队迎候的隆重礼仪接待这位汉朝使者。此后历经东汉至唐朝的不断开拓,形成了从大唐之都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西出阳关,经过伊朗直至欧洲地中海沿岸的“丝绸之路”。

    驼铃相闻,舟楫相望。沿着绵延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和伊朗两大文明同行并拥抱,两国人民相遇并交好。正如伊朗诗人萨迪在诗中写道,“久远,方值得留恋”。萨迪于伊朗,好似杜甫于中国,这个被誉为“波斯古典文坛最伟大人物”的诗人,几百年来一直是波斯文学的典范。中国与伊朗的交流,不仅催生了青花瓷和波斯毯这样的艺术品,也丰富了诗人的创作,推动了两国的人文交流。

    中东之行是习近平2016年首次出访,标志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出访足迹实现全球覆盖。习近平此次到访的中东三国,都是中方倡导建设“一带一路”的重要合作伙伴和积极支持者,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正处于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新起点上,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已成为双方关系发展的重要特征。习近平在出访之际讲述历史故事,烘托出中伊两大文明再次拥抱的气氛。

    古有互通有无的历史情谊,今有共建“一带一路”的共同愿景。如果说历史上中伊两国为建设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作出过重要贡献,那么两国建交40多年来的友好交往正是对丝绸之路精神的继承和诠释。伊朗总统鲁哈尼表示,习近平主席是伊朗核问题解决后首位到访伊朗的外国元首,反映了伊中积极友好关系的水平。习近平在演讲中则以从伊朗落户中国的石榴
………………………………

小平纪念碑

    岁月如梭,光阴荏苒。回顾中新关系发展历程,我们倍加怀念缔造中新关系的两位伟人,邓小平先生、李光耀先生。5年前我访问新加坡时,同李光耀先生一起在新加坡河畔为邓小平先生纪念碑揭幕。如今斯人已逝,他们的丰功伟绩永远值得我们缅怀。

    ——《深化合作伙伴关系共建亚洲美好家园——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2015年11月7日)

    延伸阅读

    在新加坡河畔,有一座邓小平纪念碑。纪念碑上,由著名雕塑家李象群雕刻的邓小平半身像,目光坚毅、面庞和蔼,似在沉思、似要远行。纪念碑后刻有邓小平的一句名言:“发展才是硬道理”。

    90多年前,邓小平前往法国勤工俭学时,曾踏上新加坡这块土地,停留了两天,从此与新加坡结下渊源。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大潮在酝酿、喷涌之时,邓小平再次踏上新加坡的土地。在这次访问期间,邓小平向李光耀祝贺“新加坡的变化”,李光耀认为,中国真要追上来,甚至会比新加坡做得更好,根本不会有问题。他解释说:“怎么说我们都不过只是福建、广东等地目不识丁、没有田地的农民的后裔,他们(中国)有的却尽是留守中原的达官显宦、文人学士的后代。”邓小平听后沉默不语。1992年,在著名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进一步提出:“我们应该学习借鉴新加坡的经验。”

    纪念碑碑文获得两国政府同意,内容涵盖邓小平生平、他与中国改革的关系,以及他在两国关系中扮演的特殊角色。碑文提到:“邓小平在著名的1992年南方谈话中曾谈到新加坡管理得好,社会秩序井然。此后许多中国官员被派到新加坡培训。多年来,两国高层互访频繁,经济合作不断加强,人文交流日益扩大,双边关系进一步深化。”

    镜头转到2010年11月14日,华灯初上之时,葱茏的雨树下,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和李光耀亲切会谈后,一起来到河畔,出席了纪念碑揭幕仪式。

    2015年11月7日,习近平在中新建交25周年之际访问新加坡。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中,他怀念了邓小平与李光耀两位伟人,回忆起5年前自己为邓小平纪念碑揭幕的情形,在深情的讲述中,展现了中新间走出的一条与时俱进的合作之路。“新加坡的实践为中国破解改革发展中的一些难题提供了宝贵借鉴,中国发展也为新加坡带来了巨大发展机遇。”习近平表示,在中新两国人民共同努力下,不断加深政治互信,深入拓展务实合作,中新关系必将迎来新的更大的发展,中新两国必将书写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

巴铁到底有多铁

    2008年中国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巴基斯坦倾囊相助,出动所有的战略运输机,将全部战略储备帐篷第一时间运到了灾区。随行医疗队为节省飞机空间,拆掉了飞机上的座椅,一路上席地而坐。今天,数以千计的巴基斯坦工作人员在各地同中国职工一起夜以继日建设中国承担的项目,涌现出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

    同样,在巴基斯坦需要的时候,中国始终是巴方的坚强后盾。中国坚定支持巴基斯坦维护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努力。2010年巴基斯坦遭受特大洪灾,中国第一时间伸出援手,陆空全方位施援,派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医疗救援队,首次派遣大规模车队和直升机执行救援任务,开创了中国对外援助史上的先河。2014年底,白沙瓦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中方专门邀请巴方受伤学生和家人赴华疗养,让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感受到中国人民真挚的情谊。

    在不久前的也门撤侨行动中,中国军舰搭载176名巴基斯坦公民从亚丁港撤离,巴基斯坦军舰协助从穆卡拉港撤离8名中国留学生。巴方军舰指挥官下达命令:“只要中国留学生不到,我们的军舰就不离港。”这掷地有声的话语再次证明中巴友谊情比海深。

    ——《构建中巴命运共同体开辟合作共赢新征程——在巴基斯坦议会的演讲》(2015年4月21日)

    延伸阅读

    中国和巴基斯坦地理相近,利益相连,情感相亲。巴基斯坦是首个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伊斯兰国家,早在1951年5月21日,两国就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领导人曾用“比山高、比海深”来形容中巴间始终不渝的友好关系,巴基斯坦朋友又加上“两比”:“比蜜甜、比钢硬”。

    “宁舍金子,不舍中巴友谊。”在巴基斯坦,有这么一句名言。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后,巴基斯坦时任总统穆沙拉夫亲临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向中国人民表示亲切慰问。“中国的坚定盟友”这一次几乎是倾尽所有,巴方“动用国家全部的运输机”“搬光国家战略储备的帐篷”,而且始终拒绝透露帐篷的价格——“这些援助不是用钱来衡量的。中国兄弟以前帮助我们的时候,跟我们要过钱吗?”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巴基斯坦需要的时候,中国也是巴方的坚强后盾。2010年7月,历史性的大洪水侵袭巴基斯坦,全国1/5的地区受洪灾之苦近3个月,受灾人口达到2000万,经济损失超过100亿美元。中方派出最大规模的医疗队,蹚着积水、冒着高温救人。有人因中暑输液,拔掉针头就开始工作;有人在高温中一天喝掉15瓶水,因忙于救援一整天都没上厕所。2014年12月,巴基斯坦塔利班袭击了白沙瓦陆军公立学校,141名师生在袭击中遇难,“即便是最小的棺材,抬起来也无比沉重”。中国第一时间谴责恐袭、第一时间提供援助,并且专门邀请巴方受伤学生和家属分两批赴华疗养,安排他们访问北京、深圳、香港、广州等地,让他们“看到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发展,更体会到了中国人民对巴基斯坦人民的深情厚谊”。

    中国人习惯把真正靠得住的朋友称为“铁杆”朋友,而巴基斯坦永远都是这样的“铁杆”朋友。巴基斯坦领导人曾经有句话:“如果有人想知道世界上两个国家之间可以拥有多么友好的关系,他就应该看看中国和巴基斯坦。”巴基斯坦是将“中国是巴基斯坦的坚定盟友”写在小学课本上的国家,而中国唯一的“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的国家就是巴基斯坦。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习近平对巴基斯坦的国事访问,是他第一次访巴。用习近平的话来说,虽然是第一次来到巴基斯坦,但对巴基斯坦一点也不陌生。“一踏上这片美丽的土地,我和我的同事们就沉浸在热情友好的海洋之中,仿佛回到亲如手足的兄弟家中。”就在此次访问期间,习近平同巴基斯坦侯赛因总统、谢里夫总理一致同意将中巴关系提升为“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在巴基斯坦议会,习近平深情讲述了中巴国家交往、民间交流的故事,生动体现了中巴“风雨无阻、永远同行”的独一无二的情谊,诠释了中巴肝胆相照的信义之交、休戚与共的患难之交。同时,他还表示,中国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中巴关系,将巴基斯坦置于中国外交优先位置,并提出了五点主张,更加充实了中巴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在演讲中,习近平还引用了中国前驻巴基斯坦大使、他的老领导耿飚的一句话瞩望未来:“中巴传统友谊必然像喀喇昆仑公路一样越走越宽广。”
………………………………

牛顿力学

    总理女士是物理学博士,我由“牛顿力学三定律”联想到如何更好推动中德关系发展。一是牢牢把握中德合作的“惯性”。合作是中德关系的主旋律和大方向,双方要坚持不动摇。要继续加强高层交往,用好政府磋商、战略对话等机制,不断提升战略互信。二是通过深化务实合作提升中德关系的“加速度”。中国正在以改革促调整,以调整促发展。我们有信心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中德合作提供更多机遇。两国要强化伙伴和机遇意识,本着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精神,不断扩大利益交融,全面深化务实合作。三是减少两国关系发展的“反作用力”。双方要着眼共同利益,求大同,存小异,减少两国关系发展的阻力。

    ——在圣彼得堡会见德国总理默克尔时说(2013年9月6日)

    延伸阅读

    牛顿出生于1643年,是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天才。1687年,他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是第一次科学革命的集大成之作。其中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的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

    牛顿力学三定律,也称为“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包括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和牛顿第三运动定律。第一定律说明了力的含义: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第二定律指出了力的作用效果:力使物体获得加速度;第三定律揭示出力的本质: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牛顿三大运动定律是整个经典物理学的基础,甚至是近代科学的基础。爱因斯坦曾这样评价:“牛顿力学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础,同时也是近代科学的基础,如果没有牛顿力学也就没有现代科学。”可见牛顿力学在物理学中占有非同寻常的地位,而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则是经典力学的三大支柱,因为经典力学中几乎所有的定理或定律都必须以它为根基。

    有人把牛顿对现代科学的贡献,称为“牛顿革命”。牛顿深入研究了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笛卡尔、胡克以及惠更斯等人的研究成果,谨慎地选择有价值的思想并且进行变革,完成了这场标志近代精确科学诞生的革命。所以牛顿才说,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2013年9月,习近平来到俄罗斯圣彼得堡,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八次峰会。期间,在会见德国总理默克尔时,他用“牛顿力学三定律”来阐述中德关系的大方向、新机遇和可能面临的问题。默克尔是莱比锡大学物理学博士,从政之前一直是科研工作者。以牛顿力学为喻,既是取自西方文化的合理发挥,也体现出对默克尔学养的尊重。习近平还有个比喻,“发展中德关系,好比驾驶一辆汽车,必须看得远,才能安全和顺利。只要我们双方充实燃料,握好方向盘,中德合作之车一定能既跑得快,又开得稳,驶向光明的未来”。以更加宏观和长远的眼光为两国关系发展谋划蓝图,中德合作的车轮才会越转越快、越转越好。
………………………………

河有源泉水才深

    非洲有句谚语:“河有源泉水才深。”中非友好交往源远流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和非洲老一辈政治家共同开启了中非关系新纪元。从那时起,中非人民在反殖反帝、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在发展振兴的道路上,相互支持、真诚合作,结下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兄弟情谊。

    ——《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的演讲》(2013年3月25日)

    延伸阅读

    中国与非洲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中非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动力十足、源远流长。中非有着相似的历史遭遇,在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始终相互同情、相互支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患难与共的好朋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非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时期,中国坚定地站在非洲人民一边,全力支持非洲各国人民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的正义斗争。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做工作,交朋友”,重点“应该放在三大洲,那就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从1963年12月至1965年2月,周恩来先后三次率团访问非洲十国,是新中国外交史上建立中非新型关系的“开山之旅”,成为中非用50年历史书写成的“老友记”的序言。在访问埃及和阿尔及利亚时,周恩来提出了中国与非洲、阿拉伯国家发展关系的五项原则,成为中非交往的基础,双方建立起了一种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的新型关系。中国与非洲的交往,平等、真诚,这在国际关系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非洲人民也给予中国人民大力支持和无私帮助。1971年10月,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3个提案国中有11个非洲国家,表决时的76张赞成票中有26张来自非洲国家。在挫败“中国人权状况”反华议案和“台湾参与联合国”提案、支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中国申办奥运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非洲绝大多数国家都给予了中国有力的支持。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非友好合作关系经受了岁月的考验,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目前,非洲54个国家中已有52个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2013年3月24日,习近平一行抵达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市国际机场,并对这个东非国家进行了26小时的访问,这是习近平担任中国国家主席之后首次访问非洲,也是他第六次踏上非洲大陆。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的重要演讲中,习近平讲述中非友谊源远流长,正是要说明,中非关系不是一天发展起来的,更不是什么人赐予的,而是双方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结交一言重,相期千里至”。也是在这次重要的演讲中,习近平提出了中国发展对非关系的“四字主张”:对待非洲朋友,讲一个“真”字;开展对非合作,讲一个“实”字;加强中非友好,讲一个“亲”字;解决合作中的问题,讲一个“诚”字。习近平的“四字主张”生动诠释了中非关系的本质特征:真诚友好、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共同发展。中非虽然远隔重洋,但彼此的心是相通的。
………………………………

友谊铸就的坦赞铁路

    40多年前,5万多名中华儿女满怀对非洲人民的真挚情谊来到非洲,同兄弟的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人民并肩奋斗,在茫茫非洲草原上披荆斩棘,克服千难万险,用汗水和鲜血乃至生命筑成了被誉为友谊之路、自由之路的坦赞铁路。他们中有60多人为此献出了宝贵生命,永远长眠在这片远离故乡的土地上。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是铸就中坦、中非友谊丰碑的英雄,他们的名字和坦赞铁路一样,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和坦赞两国人民心中。

    ——在凭吊援坦中国专家公墓时说(2013年3月25日)

    延伸阅读

    在“和平之港”达累斯萨拉姆西南郊的一片墓地,长眠着为帮助坦桑尼亚建设而献身的69位中国同胞。墓地绿草如茵,青松、凤凰树高大挺拔,一块巨大的石碑上用中英文刻着两排鲜红的大字:“中国援坦专家光荣牺牲同志之墓”。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先后向坦桑尼亚派出专家几万人次,在各个领域为这个非洲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了无私的奉献。在这69位同胞中,有帮助坦桑尼亚人民建设煤矿的,有帮助发展农业的,也有帮助兴修水利的,但绝大多数是为建造坦赞铁路而捐躯的。

    坦赞铁路是中非友谊的突出象征。从1968年5月,第一支中国勘探队踏上千里莽原选路定线,到1976年7月坦赞铁路正式通车,共有5万多人次的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苦战在近2000公里的建设工地上。中国、坦桑尼亚、赞比亚三国工程技术人员历经艰险,在崇山峻岭中开出一条1860公里的铁路运输线,使之成为连接坦赞两国,乃至其他非洲国家的经济动脉,为坦赞两国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支持了南部非洲的民族解放斗争,两国人民誉之为“自由之路”“解放之路”。

    长眠在援坦中国专家公墓的水利专家张敏才,是第一位牺牲的中国援坦专家。为了给当地人民找到可以饮用的水源,张敏才于1967年10月在野外灌木丛中勘探时,遭到了铺天盖地的野蜂叮咬,全身中毒。周恩来总理获悉后,立即派医生从中国赶来抢救,但未能留住他35岁的年轻生命。

    习近平深切缅怀援坦牺牲的中国专家,深情讲述中非友好合作的往事,表达了弘扬坦赞铁路精神、精心珍惜和呵护中非传统友谊这份宝贵财富的美好心愿。习近平担任国家主席后的首次出访,就包括非洲这片“充满希望的大陆”,折射出了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始终如一的兄弟情怀。“加强中非友好,我们讲一个‘亲’字。”通过讲故事,习近平告诉世界,中非友好关系,并不是以某种条件为基础,而是以经得起风雨考验的友谊作为支撑的。正如坦桑尼亚前驻华大使查尔斯·桑嘎的评价:“习近平主席因非洲大陆不断发展而备受鼓舞的喜悦是那么真诚,令人感动,这是从心底发出的爱。”
………………………………

马斯卡廷市赠送的金钥匙

    今天下午我将启程前往艾奥瓦州访问。这是阔别27年之后对艾州的故地重访。我会告诉艾州的老朋友们,当年马斯卡廷市政厅代表赠送给我们的“金钥匙”,是打开中美两国地方交流合作大门的一个象征,现在中美已建立38对友好省州和176对友好城市关系;美国50个州中有47个州在过去10年对华出口额增长了几倍甚至几十倍。这表明,中美地方交流合作的大门一经打开,就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再把它关上了,相反,这扇门只会越开越大。

    ——《共创中美合作伙伴关系的美好明天——在美国友好团体欢迎午宴上的演讲》(2012年2月15日)

    延伸阅读

    马斯卡廷市是美国艾奥瓦州马斯卡廷县的首府,位于密西西比河畔,地方经济支柱是农业和畜牧业,出产的西瓜和珍珠尤其著名。

    1985年,时任河北省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带领代表团访问艾奥瓦州,并到马斯卡廷小镇考察当地农业和畜牧业。他走进农场,请农场主示范如何在温室内培育红薯苗;他住在民众家中,抓住一切机会了解美国;他回国后写了一份详细的报告,其中很多内容都引用了美国当地人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