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习近平讲故事-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里,也是里面收录的唯一一个外国人的作品。王维更是提笔写下《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以“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表达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历史上那一个个互联互通、互学互鉴的故事,也正是沟通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一座座桥梁。习近平讲述白马驮经、玄奘西行、阿倍仲麻吕与中国唐代大诗人结下深厚友谊等故事,目的正是要说明,中国与周边国家有着割不断的文化渊源和历史联系。
对于邻国,习近平有一个精辟的说法:邻居是搬不走的,人可以择邻而居,但国家是搬不走的,所以只有一个选择——和睦邻邦。中国与周边邻国,古有往来互鉴之情,近有患难与共之交,现有共同复兴之业,地缘相邻、文化相近、历史相亲,睦邻友好是最佳的选择。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中国将“诚心诚意同邻居相处,一心一意共谋发展,携手把合作的蛋糕做大,共享发展成果”。
………………………………
泰戈尔的中国故乡
90年前,中国人民喜爱的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访问了中国,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一踏上中国的土地,泰戈尔就说:“我不知道什么缘故,到中国就像回到故乡一样。”在离开中国时,他伤感地说:“我的心留在这里了。”
——《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的演讲》(2014年9月18日)
对印度文明,我从小就有着浓厚兴趣。印度跌宕起伏的历史深深吸引了我,我对有关恒河文明、对有关吠陀文化、对有关孔雀王朝、贵霜王朝、笈多王朝、莫卧儿帝国等的历史书籍都有涉猎,特别关注印度殖民地历史以及印度人民顽强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史,也十分关注圣雄甘地的思想和生平,希望从中参透一个伟大民族的发展历程和精神世界。泰戈尔的《吉檀迦利》、《飞鸟集》、《园丁集》、《新月集》等诗集我都读过,许多诗句让我记忆犹新。他写道,“如果你因为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失去了群星”,“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接近伟大的时候”,“错误经不起失败,但真理却不怕失败”,“我们把世界看错了,反说它欺骗我们”,“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等等,这些优美又充满哲理的诗句给了我很深的人生启迪。
——《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的演讲》(2014年9月18日)
延伸阅读
泰戈尔是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被视为印度文明在国际上的“代言人”。他在长达60多年的文学生涯里,创作出了包括《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名作在内的50多部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近百篇短篇小说、20多个剧本。在印度,泰戈尔影响巨大,与同时期的印度伟人甘地并称为印度文学和政治领域的两大圣贤,甘地“圣雄”的称号便由泰戈尔所起,而泰戈尔则被甘地称为“大智者”。
泰戈尔与中国的情谊由来已久。在中国新文化运动期间,泰戈尔的许多著作被介绍到中国,并持续影响了几代中国读者。1924年3月,应梁启超、蔡元培之邀,泰戈尔一行六人组成访华团来到中国。在杭州参观访问时,泰戈尔在浙江教育厅发表了名为《从友爱上寻光明的路》的演讲,听众超过3000人。泰戈尔感怀杭州之美丽,现场作诗一首:“山站在那儿,高入云中,水在他的脚下,随风波荡,好像请求他似的,但是他高傲的不动。”
泰戈尔访华期间,正值64岁寿辰,梁启超在为其祝寿之时,合中国对印度的古称——天竺,以及印度对中国的古称——震旦为一体,赠送给泰戈尔一个中国名字“竺震旦”,泰戈尔欣然接受。珠联璧合的名字,也表达了中国朋友对泰戈尔在中印文化交流中发挥巨大作用的期望。
之后,泰戈尔以其不懈的努力,回应了这个美丽的名字。1937年,他在印度国际大学设立中国学院,开印度研究中国之先河。中国作家许地山、画家徐悲鸿、教育学家陶行知等都曾赴该学院讲学。我们现在常见的那幅泰戈尔画像,便是徐悲鸿在印度讲学时所作。1941年,泰戈尔还在自己的最后一个生日上,口述了《我曾踏上中国的土地》一诗,深情地回顾了他在中国度过的那段美好时光。
文学经典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瑰宝,更是对外交流的有效载体。经典的篇章、哲思的语言,往往能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中,引起情感的共鸣。2014年9月18日,习近平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的演讲中,讲述自己读泰戈尔作品的故事,并引用泰戈尔的名句,拉近了心灵的距离。从告诉世人对印度文明“从小就有着浓厚兴趣”,到如数家珍般地讲述印度历史,再到朗声诵读泰戈尔的名句,习近平娓娓道来的叙述,就像是老朋友间的对话,情深意长。
1990年,习近平调任福州市委书记,在即将离开他工作了近两年的宁德之际,他引用了泰戈尔访华回国时的一则故事,作为给当地领导干部的临别赠言。友人问泰戈尔,你到中国丢失了什么?他回答:什么也没丢,就是留下了一颗心。习近平以此为喻说道:“人虽然即将离开闽东,但我留下了一颗热爱闽东的赤诚之心。”人都是一样的,都会因相知而相惜,因知心而暖心。以情暖人,以诚动人,感情的水温就会慢慢升高。
………………………………
法门寺的琉璃器
1987年,在中国陕西的法门寺,地宫中出土了20件美轮美奂的琉璃器,这是唐代传入中国的东罗马和伊斯兰的琉璃器。我在欣赏这些域外文物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对待不同文明,不能只满足于欣赏它们产生的精美物件,更应该去领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不能只满足于领略它们对以往人们生活的艺术表现,更应该让其中蕴藏的精神鲜活起来。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2014年3月27日)
延伸阅读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的法门镇,始建于东汉末年,被称为“关中塔庙之祖”。寺内的法门寺塔因葬有释迦牟尼的指骨舍利,故名“真身宝塔”。唐贞观年间,法门寺塔改建为4级木塔,但于明隆庆三年(1569年)因地震而倒塌。后又改建为13层八棱砖塔,高47米,极为壮观。
由于塔身重量过大,塔基下又有地宫,上重下轻,建成54年后,在一次地震中塔身开始向西南倾斜。1981年,在风雨交加中法门寺塔的西半侧突然垮塌,塔刹也随即跌落。1987年,重建新塔、清理塔基时,意外发现地宫。除了4枚舍利、121件金银器、14件秘色瓷,地宫还出土了20多件琉璃器。
琉璃器自公元3世纪传入我国后,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比金银器还珍贵的物品。这批出土的琉璃器,既有琉璃瓶,也有琉璃盘,还有茶杯和茶托,以伊斯兰样式居多,分别由东罗马、西亚和中国制造,是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的重要佐证,文物价值极高。
琉璃器皿虽由域外传入,却早已融入唐代人的日常生活,成为其物质文化的重要部分。唐代诗人韦应物就曾以“咏琉璃”为题,盛赞琉璃:“有色同寒冰,无物隔纤尘。象筵看不见,堪将对玉人。”而素有“诗鬼”之称的李贺也写道:“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既让中国文化远播世界,也促进了各国文化和物产传入华夏。习近平讲述他在法门寺欣赏琉璃器的故事,正是要阐释“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这个道理。
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在联合国讲坛上,全面阐述对世界文明传播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第一次系统提出“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这次演讲中,习近平提出“文明交流互鉴”思想,包括三个层面内容: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习近平曾打过一个精妙的比喻:“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正如他在这次演讲中强调的,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
………………………………
丝路上的中西交流史
公元前100多年,中国就开始开辟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汉代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向西域传播了中华文化,也引进了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芝麻等西域文化成果。西汉时期,中国的船队就到达了印度和斯里兰卡,用中国的丝绸换取了琉璃、珍珠等物品。中国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流的活跃期。据史料记载,唐代中国通使交好的国家多达70多个,那时候的首都长安里来自各国的使臣、商人、留学生云集成群。这个大交流促进了中华文化远播世界,也促进了各国文化和物产传入中国。15世纪初,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到了东南亚很多国家,一直抵达非洲东海岸的肯尼亚,留下了中国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明末清初,中国人积极学习现代科技知识,欧洲的天文学、医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知识纷纷传入中国,开阔中国人的知识视野。之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更是频繁展开,这其中有冲突、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2014年3月27日)
延伸阅读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自西汉起,就有一条连接中国、中亚、西亚和欧洲的贸易大通道,横穿欧亚大陆。丝绸、瓷器西去,良马、宝石东来,这一通道的开辟,书写下中西交流史的瑰丽篇章。19世纪末,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将这条通道称为“丝绸之路”,得到广泛认同。
“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还有一条海上的经贸和文化交往大通道,从中国东南沿海,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被法国汉学家沙畹命名为“海上丝绸之路”。宋代之后,瓷器替代丝绸成为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因此,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陶瓷之路”。
在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上,有两位中国人作出了卓著的贡献。一位是西汉的张骞。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两度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一条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到达西域各国的通道,形成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基本干道。张骞向西域传播了中华文化,也引进了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芝麻等西域文化成果。由于他所经过的地方都是汉人没有到过的地方,历史上称之为“张骞凿空”。
另一位是明代的郑和,他受命率领200多艘海船、2。7万余人,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曾达东非、红海。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国家航海时间早半个多世纪,是明朝强盛的直接体现。
作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最长的国际交通路线,它是沿线众多民族的共同创造,是名副其实的交流之路、友谊之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经济联通的纽带,也是文明交融的血管,对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文化传播、物种引进,各民族的思想、感情和政治交流以及创造人类新文明,有着重大贡献。
跨越千年的历史,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互通有无之路,也是一条民心相通之路,更是一条文明互鉴之路。习近平讲述丝绸之路上中国与古代西域各国交流的故事,不仅是要告诉大家,“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更是在强调,“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
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前行。演讲中,习近平引用了两句西方的名言,一句是雨果所说的,“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另一句是拿破仑所说的,“世上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他以此告诉世人,一方面,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另一方面,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
………………………………
苏西洛写歌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苏西洛总统创作的一首歌,名字叫《宁静》。那是2006年10月,苏西洛总统来到中国广西出席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会议间隙,他在漓江上产生了创作灵感,提笔写下了一首优美的歌词:“快乐的日子,在生命中不断循环,我与伙伴,共同度过那美好时光。”苏西洛总统在中国的山水之间触景生情,想起自己的童年、自己的家乡,说明我们两国人民是心相通、情相近的。
——《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2013年10月3日)
延伸阅读
苏西洛·班邦·尤多约诺是印度尼西亚第六任总统。1949年,苏西洛生于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巴芝丹市的一个贫苦的军人家庭,2004年在印度尼西亚总统大选中获胜。担任总统期间,他以“亲民”和“廉洁”为口号,掀起一场席卷印度尼西亚的反腐运动,惩治了大量贪腐官员,被民众誉为“清廉先生”。
苏西洛不仅在政坛上有所作为,在音乐方面也多有建树。他曾在2007年到2010年期间出过3张音乐专辑,均由他本人创作。他表示,希望通过这些歌曲,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并号召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热爱祖国,为印度尼西亚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2006年10月29日,苏西洛趁着出席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间隙,到桂林访问,并游览了漓江和芦笛岩。十月的桂林,桂树飘香;秋日的漓江,如同一条青绸罗带,盘绕在群峰山峦之间。泛舟畅游,仿佛置身画廊美景。苏西洛被漓江的美丽深深吸引,他用诗一般的话语赞美道:“上帝给漓江这样美丽的景色,世界绝无仅有,让我饱尝了她的美丽。在适当的时候,我将带着所有的亲人来这里,让家人也品尝这天下美景。”漓江的山水风光,也让苏西洛总统想起了自己的童年、自己的家乡。他触景生情,产生了创作灵感,写下了《宁静》这首歌:“宁静的夜晚,在那美丽的村落外,我独自思索,思索再思索。快乐的日子,在生命中不断循环,我与伙伴,共同度过那美好时光。村落安静又寂静,爱情花儿朵朵开,我不停地耕织,耕织再耕织。心中默默地祈祷,求主恩赐我民族,生活永远安宁,永远和睦。”
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中,以苏西洛写歌的故事说明,“正是有了这样一个个友好使者,架起了一座座友谊桥梁,打开了一扇扇心灵之窗,我们两国人民友谊才得以穿过历史长河、跨越浩瀚大海,历久弥坚,历久弥新”。
在这次演讲中,习近平引用了印度尼西亚的一句谚语:“金钱易得,朋友难求。”一部世界文明史,很大程度上是一部民间交往史、交融史。那些打动人心的人文交流,是维系和发展国家关系最朴实、最坚固的情感纽带。国家间的友谊,需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携手合作,更需要两国有识之士参与其中,脚踏实地去耕耘。
………………………………
冼星海大道
古丝绸之路上的古城阿拉木图有一条冼星海大道,人们传诵着这样一个故事。1941年伟大卫国战争爆发,中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辗转来到阿拉木图。在举目无亲、贫病交加之际,哈萨克音乐家拜卡达莫夫接纳了他,为他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家。
在阿拉木图,冼星海创作了《民族解放》、《神圣之战》、《满江红》等著名音乐作品,并根据哈萨克民族英雄阿曼盖尔德的事迹创作出交响诗《阿曼盖尔德》,激励人们为抗击法西斯而战,受到当地人民广泛欢迎。
——《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2013年9月7日)
延伸阅读
千百年来,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共同谱写出千古传诵的友好篇章。中国音乐家冼星海的故事,正是其中的一页。
1940年,冼星海受命从延安前往苏联,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后期制作与配乐。然而,1941年苏德战争的爆发,不仅使得影片制作陷入停顿,冼星海的回国之路也因之受阻。之后,他辗转到达阿拉木图。举目无亲、居无定所、贫病交加之际,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接纳了他,为他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家。两位音乐家在艰苦岁月中,依然坚持音乐理想,不断相互激励,创作乐曲,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拜卡达莫夫非常欣赏冼星海的音乐才华,推荐他到北部城市科斯塔奈,为当地初创的音乐馆作音乐指导。在科斯塔奈,冼星海不辞辛苦,用音乐激励当地群众。在他的努力下,科斯塔奈音乐馆顺利开张,并举行了卫国战争爆发之后的第一场音乐会。冼星海不仅负责指挥,还亲自参加演奏。由此,他也得到了一个当地语言的名字——“黄什”,也就是欢乐的意思。他还经常与同行前往山村巡回演出,并逐渐开始了解哈萨克斯坦的民间音乐,不仅学会了弹奏冬不拉,还收集、改编、创作了许多当地风格的作品。在哈萨克斯坦,冼星海创作了《民族解放》《神圣之战》及管弦乐组曲《满江红》等著名音乐作品。其中,他根据哈萨克民族英雄阿曼盖尔德的事迹创作的交响诗《阿曼盖尔德》,激励着人们为抗击法西斯而战,受到当地人民的广泛欢迎。冼星海去世后,阿拉木图市将拜卡达莫夫家附近的一条大街命名为“冼星海大道”,并为他竖立起一座纪念碑。
不同文化在丝绸之路上相互激荡,形成润物无声的精神纽带,加深了沿途人民心心相印的相互理解。回顾丝绸之路的历史,沿途各国互通有无、互学互鉴,才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习近平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讲述冼星海的故事,正是为了说明这一点。
各国人民共同谱写出千古传诵的交流互鉴、友好往来篇章中,冼星海的故事只是其中一页,但这一页也无可辩驳地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习近平的这句话,正是“冼星海大道”给予我们的宝贵启示。
………………………………
对外篇 四、历史情感故事:“万里尚为邻”
………………………………
新加坡的郑和宝船
15世纪初,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扬帆远航,多次到访新加坡。新加坡海事博物馆里有一艘按原尺寸复制的郑和宝船,以纪念这一伟大事件。明末清初,许多来自中国广东、福建的民众漂洋过海到南洋谋生,带来了中华文化和技术,也播下了中新友好的种子。
——《深化合作伙伴关系共建亚洲美好家园——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2015年11月7日)
延伸阅读
在距今600多年前的15世纪初,一支由明朝“三宝太监”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从中国太仓的刘家港起锚,先后7次,历时28年,由海路造访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便是举世闻名的“郑和下西洋”。郑和的这一壮举,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还要早半个多世纪,堪称“大航海时代”的先声。
在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中,“体势巍然”的宝船,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曾称赞“郑和之后,再无郑和”的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就特别指出,郑和下西洋“有深当注意者二事”,其中一事,就是明朝“航海利器之发达”。据史料记载,郑和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换算下来,船长为125米,宽50米,吃水9米,排水量17000余吨。在这样的“庞然大物”面前,哥伦布舰队的旗舰(长25。9米)不过是“一叶扁舟”;4个世纪后,英国举全国之力、6年财政预算建造的木质战舰“维多利亚”号,也“稍逊风骚”。明朝当时国力之兴盛,由此可见一斑。
尽管有着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郑和下西洋却不是为了侵占掠夺他国,更不是要充当“海上霸主”。恰恰相反,郑和一直是东西方交流的“和平使者”。他每到一国,第一件事就是宣谕皇帝诏书,表达共享天下太平之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