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习近平讲故事-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尽管有着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郑和下西洋却不是为了侵占掠夺他国,更不是要充当“海上霸主”。恰恰相反,郑和一直是东西方交流的“和平使者”。他每到一国,第一件事就是宣谕皇帝诏书,表达共享天下太平之福的期望;第二件事是向国王和官员赠送礼物,传递建立和发展友好往来的意愿;第三件事便是商谈贸易。郑和七次下西洋,没有占领他国一寸土地,没有掠夺他国一点财物,对所有国家民族都以礼相待、平等交往。而且,还给所到之国的人民带去了大量的丝绸、瓷器等精美物品。也因此,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郑和宝船至今仍被视为“和平”“友好”“交流”的象征。
坐落于新加坡圣淘沙岛的新加坡海事博物馆里,就有一艘按原尺寸复制的郑和宝船。宝船足有三层楼高,雄伟异常。宝船的船头,也是博物馆的开放式剧场,参观者可以在大屏幕上观看动画短片,重温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故事。
习近平访问新加坡时,一个“亲”字,一个“新”字,是屡屡见诸中新两国报端的文字。他在演讲中讲述新加坡复制郑和宝船的故事,既表达两国具有“人缘相亲”的情谊,也寄寓共同书写“历史新篇章”的期待。
习近平访新,新加坡各界满怀“亲戚”来家的感觉。当地人不无感慨地说道,习近平在福建工作多年,而新加坡华人绝大多数来自福建与广东,对习近平格外有亲切感。其实,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习近平就曾三次来到新加坡。他与陈庆炎总统、李显龙总理也曾多次见面,都是老朋友。中新友好,习近平既是亲历者,更是推动者。习近平在新加坡演讲结尾时的一段话,真挚而深沉:“展望未来,亚洲再次站到了引领历史发展的前列。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前途命运维系于斯。”发自内心的语言,往往更能深入人心。习近平之所以屡屡在访问时引发“中国旋风”,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此。
………………………………
中美的友好往事
230多年前,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跨洋过海首航中国。150年前,数以万计的中国工人同美国人民一起,铺设了横贯东西的美国太平洋铁路。70年前,中美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国并肩奋战,共同捍卫了世界和平和正义。在那场战争中,数以千计的美国将士为中国人民的正义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我们不会忘记美国人民为中国人民抗击侵略、赢得自由和独立给予的道义支持和宝贵援助。
——《在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2015年9月22日)
延伸阅读
1784年2月22日,一艘载重360吨的货船从美国纽约启航,驶向中国广州。此时,刚刚获得独立、饱受英国贸易封锁困扰的美国,迫切希望与外部世界交往。美国商人将目光投向了太平洋彼岸的中国,并为商船取了一个悦耳的名字——“中国皇后号”。1785年5月11日,“中国皇后号”完成了中美的首次通航,满载而归,船上装载了大量陶器、瓷器、丝绸、檀香扇等中国商品。美国国父、首任总统华盛顿闻讯鉴赏了“中国皇后号”贩回的瓷器后,一下购买了300多件,这些两个多世纪前的古董至今仍收藏在华盛顿故居维尔农山庄和宾夕法尼亚州博物馆。美国一位“中国通”曾评价道:“对于一艘盲目航行的船来说,所有风向都是逆风,可喜可叹的是‘中国皇后号’没有盲目航行,它带来了辉煌灿烂的中国文化,让美利坚获益匪浅。”
横贯美国东西的大动脉——太平洋铁路,同样有着深深的“中国印记”。1863年,太平洋铁路动工修建。相比于东段平原广布,铁路的西段地形复杂,施工条件恶劣。然而,中国工人却“做到了其他人难以做到的事”。当时的加州州长在向美国总统约翰逊报告时感慨:“他们沉着而安静,此外,他们非常勤劳,热爱和平,耐力也比其他民族强得多。这些华人的学习能力令人惊讶,他们很快就学会了未来铁路建设工作中所需要具有的专业技术,而且无论哪一种工作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熟练。”于是,中国工人迅速成为修建西段铁路的主力军。人数最多时,有超过6000名中国工人奋战在修建太平洋铁路的第一线。
70多年前,中美两国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法西斯,更是“抹不去的国家记忆”。由美国飞行员陈纳德组建的“飞虎队”,为中国战场运送了80万吨战备物资,击落、击毁敌机逾2600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战果;驼峰航线的开辟,更是在滇缅公路被切断的危急时刻,保障了中国战略物资的运输。在共同战斗的岁月,来华的美籍飞行员都会随身携带标有“来华助战洋人(美国),军民一体救护”的“血幅”,看到携带有“血幅”的受伤飞行员,中国的群众就会全力救治。
2015年,习近平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第一站就是华盛顿州西雅图市。面对欢聚一堂的新老朋友,习近平以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中美人民合力建设太平洋铁路以及两国共同抗击法西斯这三个故事,对一些人的疑问作出了回答: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有着深厚的民意基础和历史渊源。
在这次演讲中,习近平提出在新起点上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有几件事尤其要做好:正确判断彼此战略意图、坚定不移推进合作共赢、妥善有效管控分歧、广泛培植人民友谊。“中国皇后号”等三个故事,是习近平在讲到最后一件要做好的事时说到的,旨在强调“中美两国虽然相距遥远,但两国人民友好交往源远流长”。
………………………………
抗日战场上的外国八路
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世界上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给予的宝贵支持。苏联给予中国抗战有力的物资支持,美国“飞虎队”冒险开辟驼峰航线,朝鲜、越南、加拿大、印度、新西兰、波兰、丹麦以及德国、奥地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日本等国的一大批反法西斯战士直接参加了中国抗战。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印度医生柯棣华不远万里来华救死扶伤,法国医生贝熙叶开辟运输药品的自行车“驼峰航线”,德国的拉贝、丹麦的辛德贝格在南京大屠杀中千方百计保护中国难民,英国的林迈可、国际主义战士汉斯·希伯等记者积极报道和宣传中国抗战壮举。战争后期,苏联红军开赴中国东北战场,同中国军民一道对日作战,加速了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的进程。这些事迹至今仍在中国人民中间广为传颂。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2015年9月3日)
延伸阅读
在70多年前的那场战争中,正义的力量携手跨进同一条战壕。直至今日,动人的故事仍在流传。
白求恩,加拿大医生。1938年1月,他率领一个医疗队,越洋过海来到中国。在此后近两年时间里,他出入火线救死扶伤。在著名的齐会战斗中,白求恩把手术台设在一座离火线7里的庙里。即便敌人的炮弹炸塌了围墙,他仍坚持工作,为115名伤员做了手术,持续时间达69小时。这时的他,已年近50岁,还两次为伤病员输血,每次300毫升。他总是说:“你们要拿我当一挺机关枪使。”白求恩在一次为伤员实施急救手术时受感染,1939年11月12日于河北唐县黄石口村不幸逝世,终年49岁。
柯棣华,印度医生。柯棣是他的姓,到中国后,为了表示在这里奋斗的决心,他在姓后面加了一个“华”字。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随一个五人援华医疗队来到了中国,1939年2月在延安参加了八路军医疗队,并于194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晋察冀边区的两年多时间里,他始终以白求恩为榜样,全力抢救与日本军队作战的伤员,即便是重病也表示“一分钟也不愿离开战斗的岗位”。1942年12月,由于癫痫病发作,柯棣华不幸在前线逝世,年仅32岁。
贝熙叶,法国医生。抗战时期,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缺医少药,贝熙叶便利用自己外国医生的身份,穿越日军的封锁线,担负起了为八路军运输药品、绷带等医疗用品的任务。一开始,他用汽车运送,但日军随后对汽油实施配额供应政策,贝熙叶便改用自行车,开辟出了一条运输医疗用品的自行车“驼峰航线”。
英国友人林迈可则在担任八路军通讯技术顾问期间,不仅为革命根据地培养无线电人才,还为八路军设计建造了天线和发射机,让“延安声音”传递到海外。
德国朋友汉斯·希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不畏艰险先后到延安、皖南、苏北采访八路军和新四军,撰写了大量报道,向全世界介绍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真实情况,被称为“外国八路”。
9月3日,是一个值得世界人民永远纪念的日子。1945年的这一天,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和平的阳光再次普照大地。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习近平深情讲述外国友人与中国人民并肩作战的故事,就是为了强调,和平来之不易,和平必须捍卫。
只有正确认识历史,才能更好开创未来。讲话中,习近平从正反两个方面阐释了中国人民的历史观。从反面而言,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侵略历史,是对历史的嘲弄,是对人类良知的侮辱,必然失信于世界人民;从正面来说,历史的启迪和教训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应更好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持和平发展,共同开创世界和平充满希望的未来。在同一天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不仅重申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的外交理念,还宣布裁军30万,以实际行动表明中国维护和平的坚定决心。
………………………………
集中营里的元帅女儿
中白两国人民同仇敌忾、并肩作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彪炳史册的伟大贡献。在明斯克的纳粹集中营里,新中国开国元勋朱德元帅的女儿朱敏曾同白俄罗斯小伙伴共抗德国法西斯,唐铎将军曾驾机参加解放明斯克的战役。苏联红军中白俄罗斯籍将士曾远赴中国参加打击日本侵略者的空战和解放中国东北的重要战役,“苏联英雄”布拉戈维申斯基空军中将、尼古拉延科空军中将、兹达诺维奇少将等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在白俄罗斯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让中白友好合作的乐章激越昂扬》(2015年5月8日)
延伸阅读
朱敏是朱德元帅唯一的女儿。1941年2月,朱敏被送到苏联莫斯科第一国际儿童院学习,为了不暴露身份,她化名“赤英”。姓“赤”,即隐指“朱”。朱敏从小就患有哮喘病,加上莫斯科气候寒冷,导致旧疾复发。儿童院便将她送到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郊区的少先队夏令营进行疗养。然而,天不遂人愿,朱敏到达宿营地的当晚,苏德战争就爆发了。夏令营的孩子们还未来得及撤退,敌军就占领了明斯克。随后,他们又被送往纳粹的集中营。在集中营里,朱敏与小伙伴们受尽折磨,但他们仍不忘与法西斯“作战”,或是趁敌人不注意,往子弹箱里倒水,让子弹受潮;或是在装子弹时,往火药里吐唾沫、掺沙子等。直到1945年初,在苏联红军的解放下,朱敏等人才最终逃离纳粹集中营。
“飞将军”唐铎,是唯一一位曾在苏联、波兰和德国境内与纳粹德国空军搏击长空的中国人。卫国战争期间,他参加空军冲击团,任见习空中射击副团长,曾带领4架强击机超低空出航,炸毁几十架敌机,一战成名,被誉为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中国雄鹰”。唐铎还在1945年春天解放东普鲁士战役中创下了一天放飞六次的纪录。由于其卓越的战功,唐铎被苏联政府授予列宁勋章、红旗勋章、红星勋章和苏联卫国战争勋章等荣誉。
中国人民同样不会忘记“老朋友”的帮助。抗日战争爆发后,大量的苏联飞行员组成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来到中国。空军中将布拉戈维申斯基在1937—1938年期间,曾在中国指挥过一个由中苏飞行员组成的歼击机大队,参加了多次空战。1938年5月,武汉遭日机空袭时,该大队共击落敌机36架,其中7架由布拉戈维申斯基击落。而空军中将尼古拉延科曾率领飞行员,在敌人有着三倍兵力优势的情况下,成功破坏了日军对汉口进行密集轰炸的计划。在4年多的时间里,志愿航空队有14人获得“苏联英雄”称号。
习近平在白俄罗斯媒体发表的这篇署名文章中,用朱德元帅女儿朱敏的故事、两国飞行员并肩作战的故事,回顾中白友谊,让中白历史情谊尽显纸上,使人印象深刻、过目难忘。
中国读者或许知道朱敏是朱德元帅的女儿,却不一定知道她曾与白俄罗斯的小伙伴共抗德国法西斯;白俄罗斯的读者或许听说过布拉戈维申斯基空军中将,却不一定知道他曾远赴中国参加打击日本侵略者的空战,还被中国人民亲切地称为“张飞大队长”。白俄罗斯卫国战争历史博物馆馆长斯科别列夫就不无感慨地说,习主席在文中提到了白中两国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并肩作战,建立牢固友谊的故事,这对于白俄罗斯人民了解中国的抗战历史非常有益。
………………………………
照亮黑暗的人道之光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中国城乡战火连绵、硝烟四起,中国人民生灵涂炭、苦难深重,中国大地赤地千里、饿殍遍野。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同胞惨遭杀戮,无数妇女遭到蹂躏残害,无数儿童死于非命,三分之一建筑遭到毁坏,大量财物遭到掠夺。侵华日军一手制造的这一灭绝人性的大屠杀惨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三大惨案”之一,是骇人听闻的反人类罪行,是人类历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页。
令人感动的是,在南京大屠杀那些腥风血雨的日子里,我们的同胞守望相助、相互支持,众多国际友人也冒着风险,以各种方式保护南京民众,并记录下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他们中有德国的约翰·拉贝、丹麦的贝恩哈尔·辛德贝格、美国的约翰·马吉等人。对他们的人道精神和无畏义举,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2014年12月13日)
延伸阅读
纵然是深沉的黑夜,也遮不住光亮。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军攻占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在金陵古城沦为“死亡之海”的危急关头,德国友人约翰·拉贝联络了其他十几位在华外国人士,设立了“南京安全区”,为20多万中国人拉起了一道“生命防线”。有人因此称拉贝为“中国的辛德勒”。在日军的轰炸声中,拉贝不仅毅然留在南京,保护手无寸铁的中国百姓,还写下了长达2400多页的《拉贝日记》,真实地记录了日军的各种暴行,是南京大屠杀最重要、最翔实的史料之一。
同样是在南京被攻占期间,丹麦友人贝恩哈尔·辛德贝格则以他所在的南京江南水泥厂为阵地,为中国百姓提供避难场所。为了阻止日军进入工厂,辛德贝格特意在江南水泥厂周围插满丹麦和德国国旗;他还让人在厂房屋顶上,用油漆绘出了一面近1350平方米的丹麦国旗,“升起了一面在中国最大的丹麦国旗”。从1938年2月中旬到3月中旬,辛德贝格他们庇护的百姓达1。5万人以上。
视中国为“我的家”的美国朋友约翰·马吉,在南京期间,用家用摄影机秘密地将日寇在南京的暴行拍摄了下来。他先后拍摄了4盘胶片,总时长约105分钟,记录下日军暴行。1946年,在东京审判日本战犯的国际法庭上,他又勇敢地走上目击证人的席位,当场指控日军在南京的血腥暴行。如今,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约翰·马吉拍摄的这段珍贵影像资料仍在每天循环播放。
正义永远不会被忘记。人性的光芒,不会因为黑暗而熄灭,这是人类永恒的希望。习近平在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上,回顾中国人民与国际友人守望相助、共御侵略的故事,就是要向世人宣告,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世界上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给予的宝贵支持,更不会忘记在他们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辉。
在国家公祭仪式上,习近平搀扶着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85岁的夏淑琴,与13岁的大屠杀死难者后代袁泽宇一同走上公祭台,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揭幕。其寓意,正是要向世人宣告“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的心愿。铭记历史的瞬间,并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唤起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坚守。
………………………………
巴西的中国茶缘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用这句中国古诗来形容中巴关系再贴切不过了。中国和巴西远隔重洋,但浩瀚的太平洋没能阻止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进程。200年前,首批中国茶农就跨越千山万水来到巴西种茶授艺。在1873年维也纳世界博览会上,巴西出产的茶叶赢得了广泛赞誉。中巴人民在漫长岁月中结下的真挚情谊,恰似中国茶农的辛勤劳作一样,种下的是希望,收获的是喜悦,品味的是友情。中国国画大师张大千曾旅居巴西17年,在他居住的八德园画出了《长江万里图》、《黄山图》、《思乡图》等传世珍品。
——《弘扬传统友好共谱合作新篇——在巴西国会的演讲》(2014年7月16日)
延伸阅读
一说到“桑巴国度”巴西,不少人都会联想到咖啡。然而,一个并不广为人知的事实是,这个“世界最大的咖啡生产国”最早的国饮,是和咖啡同为舶来品的中国茶。
巴西与茶叶结缘甚早。1812年至1819年期间,一批来自中国内地、有着丰富种茶经验的茶农经澳门来到巴西里约热内卢,进行茶叶种植。中国茶农在里约热内卢的蒂茹卡获得了一片特别授权的土地,精耕细作中国茶叶。他们不仅在巴西成功试种茶叶,还把种茶和制茶的技艺传授给巴西人民,让巴西一跃成为当时世界上除中国、日本以外的第三大种茶国。2016年里约奥运会开幕式,有一段呈现中国茶人来到巴西的表演,原型便是这段历史。
在中国茶农的帮助下,巴西的种茶业蓬勃发展,种植范围也从里约热内卢扩展到多个地区,出产的茶叶不仅满足了巴西国内消费的需求,还成功打入了国际市场。当时,巴西的上流社会都以饮茶为时尚,茶也一度成为巴西的国饮。在1873年的维也纳博览会上,巴西出产的茶荣获第二名,仅次于中国茶。
如今,在里约热内卢的蒂茹卡国家森林公园里,还有一座观景台,名为“中国亭”,是当地的知名景观,就是为纪念曾经在这里种植茶叶的中国茶农而修建。在风靡全球的影片《里约大冒险》中,还有“中国亭”的身影。
中国著名画家张大千曾旅居巴西17年,在圣保罗市郊修建了一座名园——八德园。1953年初到巴西时,张大千在暂居的朋友家附近山坡散步,见到眼前景色颇似故乡成都平原,于是买下这片地,花3年时间修建了总面积14。52万平方米的中国庭园格局的园林。取名“八德园”,与园中多柿树有关。唐朝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说柿有七德:一长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五霜叶可玩,六可娱嘉宾,七落叶肥大可供临书,再加上张大千所说的:柿叶煎水可治胃病(一说可入画),共八德,故将此园称作“八德园”。
巴西有句谚语,友谊就像葡萄酒一样,时间越久越好。中巴的友好往来,正印证了这一点。习近平回顾两国人民交好的历史,并以中国茶农的辛勤劳作,比喻中巴人民在漫长岁月中结下的真挚情谊,形象地道出了“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这个道理。
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一个细节,足以反映中巴两国关系持续“升温”:习近平抵达巴西时,巴西以骑兵马队护卫习近平出席欢迎仪式,这在巴西已多年未见。习近平2014年的拉美之行,是他担任国家主席之后“第二次到拉美和加勒比走亲访友”。访问首站就是巴西,同样足见中国对巴西的重视。而在演讲中,习近平打动人心的故事、赤心相待的真诚,也让他在巴西国会成为迄今赢得“最多掌声”的外国领导人。
………………………………
对外篇 五、亲历的故事:不变的“初心”
………………………………
最忆是杭州
杭州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文化重镇和商贸中心。千百年来,从白居易到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