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习近平讲故事-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欺骗他。

    在后世看来,子产是事必躬亲的典范,子贱是委任责成的楷模,西门豹则是严厉督责的代表。

    做好群众工作,态度情感是基础,方式方法是关键。方法不对头,好心可能办坏事。习近平引述“三不欺”的故事,正是为了说明方式方法对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性。“不能欺”的启示是为政应亲力亲为、明察秋毫,让公开透明、公平正义得到最大彰显。“不忍欺”的启示在于重用贤良、广施教化,用实际成效激发人,用真心诚意打动人,用崇高价值鼓舞人。“不敢欺”则告诉我们,法治方式和凌厉作风是纠治社会顽疾的良方,重典治乱、重拳执法才能实现风清弊绝、河清海晏。

    做群众工作,习近平在年轻时就已经是行家里手。他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时,跑遍所有乡和村,乘车、步行几个小时到最边远的山乡视察,不只是嘘寒问暖,而且摸棉被、揭锅盖,去了解老百姓真实的生活状况,此为“不能欺”。在陕北农村插队,种地、拉煤、打坝、挑粪,什么活儿都干过,什么苦都吃过,修筑淤地坝、成立铁业社、建沼气池,与民为善、为民谋利的事他力求做到最好,在乡亲们眼中,他是个“吃苦耐劳的好后生”“贫下中农的好书记”,此为“不忍欺”。在正定工作期间,严肃清理农村财务,严厉打击经济犯罪活动;在福州,带领市区领导两天接待逾700位来访群众,当场拍板、限期解决近200件问题;主政浙江,突出污染防治这一重点,确保环境安全,此为“不敢欺”。
………………………………

民心所向

    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教授在他所著的《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曾提出这样的问题:“1928年中国的希望似乎在国民党一边,为什么20年后形势颠倒了呢?”他的回答是:“国民党的领导变得陈腐了”,“因而失掉民心”;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们则“都是极热诚忠于他们的事业,并充当开路先锋,为一个伟大民族的奋起秣马厉兵”。作为一个资产阶级学者,难得他看到了民心所向问题,这也确实道出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人民群众存在的血肉联系。

    ——《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1989年1月)摘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延伸阅读

    费正清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人称“头号中国通”。他在自传中坦言,自己“过去长达50年的时间里,一直在致力于理解中国”。费正清曾于20世纪30年代来到中国,执教清华,并结识了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费正清这个中国名字就是梁思成替他取的。《伟大的中国革命》是费正清的代表作之一,展现的是从1800年到1985年历时185年中国的政治风云与社会变迁。

    国民党何以从大陆溃败,共产党何以赢得胜利,这是一个国内外史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是现代中国发展中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早在1946年,《时代》周刊驻华记者白修德、贾安娜就出版了《中国的惊雷》一书,将中国国民党政权的腐败客观全面地展现在美国公众面前。费正清撰写书评称,《中国的惊雷》“真正揭开了盖子”,他对国共内战进行了大胆预测,认为群众路线使中共能够深入乡村、发动群众,最后的胜利会属于中国共产党。

    与美国政界高层习惯于从意识形态出发看待中国问题不同,熟悉中国历史的费正清以其深邃而清晰的观察指出,只有民心才是决定政权存亡的关键。他将这些观察和判断,写入了《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无独有偶,美国学者易劳逸在《毁灭的种子:战争与革命中的国民党中国(1937—1949)》一书中同样指出,国民党的失败不是因为缺乏“美援”,而是由于其自身的弊病和分裂,诸如腐败无能、纪律废弛,所以失去民心、丧失政权。

    《摆脱贫困》一书收录了从1988年至1990年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虽然篇幅只有12万字,却能看出他对廉政建设、群众路线、共同富裕等许多重要问题的思考,看出他对人民群众力量的深刻把握。“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有许多困难和问题,究竟从哪里入手去解决问题,依靠什么去战胜困难?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谈出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来。但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习近平这个重要判断,至今看来依然分量千钧。

    人心向背,是习近平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千万要记住政府前面的‘人民’两字。”“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他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用朴素的语言表达出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对党群关系的深刻理解。他以费正清的研究成果为旁证,阐明中国革命胜利取决于民心向背的历史启示,以此告诫党员干部勿忘为民初心,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

黄炎培之问

    黄炎培先生曾对毛泽东同志说过,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都没有跳出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聚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继而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黄炎培希望“中共诸君”能够找出一条新路,跳出历代统治者从艰苦创业到脱离群众的周期率。毛泽东同志当即回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走群众路线。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毛泽东同志高度概括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庄严而伟大的号召,并把它作为我党的唯一宗旨写进党章之中。可见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使命所决定的,也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并坚持的优良传统作风。

    ——《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1989年1月)摘自《摆脱贫困》

    延伸阅读

    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与黄炎培的“延安对”,成就了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的交往佳话。

    黄炎培是著名的教育家与社会活动家,早年立志于“教育救国”,在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上不懈探索。抗战爆发后,黄炎培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以社会贤达身份加入国民参政会,竭力维护民主团结、促进抗日斗争。1945年7月,为巩固民主团结、促成国共谈判,黄炎培等6名国民参政员造访延安。虽然只有5天时间,但中共领导人的朴实稳重,红色延安的民主祥和,让黄炎培不禁感慨:“延安五日中间所看到的,当然是距离我理想相当近的”。

    在造访期间,毛泽东问黄炎培有什么感想。黄炎培坦率地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毛泽东的回答干脆果断:“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在黄炎培看来,“这话是对的”,因为“只有把每一地方的事,公之于每一地方的人,才能使地地得人,人人得事。用民主来打破这周期率,怕是有效的”。

    毛泽东与黄炎培的“延安对”,在党史国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肝胆相照的写照,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民主的探索、对人民福祉的追求。

    党的十八大结束不久,习近平走访8个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他在座谈中强调,毛泽东和黄炎培在延安窑洞关于历史周期率的一段对话,至今对中国共产党都是很好的鞭策和警示。重提“历史周期率”的警示,重温“两个务必”的告诫,警示“霸王别姬”可能因作风问题而出现,都有着共同的指向,那就是“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心里装着人民、奋斗为了人民,是我们党90多年风雨历程中沉淀下来的宝贵财富。正如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所宣示的,不论走多远,中国共产党都不会忘记为什么而出发。
………………………………

去民之患

    现在我们非常强调社会稳定。最重要的保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群众。“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古人议政的这句话,今天依然值得借鉴。只要我们把民众的疾苦了解到、处理好,“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只要我们能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以百姓之心为心”,我们的周围就会吸引和凝聚起千百万大众,还愁什么社会不稳?!明顾炎武有诗云“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意谓越王勾践栖于会稽山中,卧薪尝胆,博得了人民的信任,百姓肯为之捐躯。封建君主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悖,然而当他来到人民中间,肯于多少代表一点人民的意愿,肯于多少与人民同一点甘苦,人民便可为其“致死”。我们党的干部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一致,只要我们密切联系人民,真正与民同苦、与民同忧,我们必定会重铸我们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必定会赢得全体人民的同心同德。

    ——《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1989年1月)摘自《摆脱贫困》

    延伸阅读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本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社会几千年。“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两句古训,可谓是民本思想的一个缩影。

    明万历十年,为缓和社会矛盾,张居正向明神宗上疏,奏请在全国范围内停止带征钱粮,对于百姓积欠的税款不再追究。他提出的理由是:“致理之要,惟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意思是说,实现国家安定的关键,就在于使百姓安居乐业;而要让百姓安居乐业,就必须体察他们的疾苦。这一“安民”举措,正是民本思想的体现。

    苏辙是苏洵之子、苏轼之弟,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儒学为主,最慕“亚圣”孟子。苏辙对王安石变法有不同看法,因此上书神宗皇帝,力陈对新法的看法。在《上神宗皇帝书》中,苏辙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便是其中之一。苏辙以此劝谏宋神宗,应把百姓疾苦当作自己的“腹心之疾”来对待,设身处地为百姓消除忧患。

    “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出自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秋山》一诗。1645年清军南渡击灭南明弘光政权,顾炎武的几个亲人在嘉定屠杀中蒙难。作者悲愤赋诗,抒发对南明覆亡的痛楚和复国的决心。越王勾践为报仇雪耻,栖居于会稽山中,卧薪尝胆,越国百姓情愿以死相随,为国捐躯。作者借用勾践复国的典故鼓励南明君臣,只要有抗敌复国的决心,人民就会群起响应,重整河山。

    习近平讲述察民疾苦、去民疾患的道理,以之提醒广大干部做好群众工作。要真正把自己放在群众的位置上,切身体会民心所向、民瘼所在、民生疾苦,把工作做到百姓的心坎上。要坚持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多了解群众的期盼,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

    “以百姓之心为心”,习近平在多个场合都曾表达过这样的观点。他曾深情感慨,扶贫是他花精力最多的事情。他曾冒着零下几十度的严寒,深入冰天雪地的边疆,走进贫瘠困苦的老区,察民情、听民意、问冷暖。他还写过这样的话:“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

廉不言贫,勤不道苦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官吏是既廉又勤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要求自己做到“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司马光“欲以身殉社稷,躬亲庶务,不舍昼夜”,“于物淡然无所好”,“恶衣菲食以终其身”。封建官吏尚能如此,我们无产阶级的干部何言不能!以毛主席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廉政与勤政的楷模。我们各级干部一定要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学习,努力做到“廉不言贫,勤不道苦”。这样,我们就能永远植根于群众之中。

    ——《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1989年1月)摘自《摆脱贫困》

    延伸阅读

    河南内乡县衙东账房悬有一副楹联,上联是:廉不言贫,勤不言苦;下联为:尊其所闻,行其所知。上联意思是:真正廉洁的人,不会讲自己如何清贫;真正勤政的人,不会抱怨自己如何辛苦。下联意思是:要重视倾听来自民间的声音,努力践行自己所认知的理念。“廉不言贫,勤不道苦”是对上联的化用。这个既讲廉政也讲勤政的为政箴言,在今天的党风廉政建设中,仍有很强的现实价值。

    蜀国丞相诸葛亮,严于律己,一生节俭,从27岁出山到53岁病逝于五丈原,勤勤恳恳辅佐刘备和刘禅26年,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典范。据载,诸葛亮在临终前给刘禅写下了《自表后主》一文,文章写道:“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北宋司马光,幼年时“砸缸救友”,成就一段机智果敢的佳话。他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励,做事刻苦勤奋,一生主要精力用在修史和从政上,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入仕40余载,无论早年做地方官吏,还是后来任高官要职,一如既往地清正廉洁,“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有纯帛”。晚年的司马光曾写下《训俭示康》一文教导儿子司马康,“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以俭立名,以侈自败”的至理名言,至今依然颇具警示意义。

    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堪称廉政与勤政的楷模。有这样一个细节:1936年,埃德加·斯诺到达陕甘宁边区,成为第一个来这里采访的西方记者。他发现,毛泽东只有两套制服和唯一一件缀补过的大衣,压根儿没有个人财产;红军官兵待遇平等,且薪饷微不足道,没有人为了个人发财而贪污、徇私……斯诺得出结论: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人民军队“坚忍卓绝,任劳任怨,是无法打败的”。

    从诸葛亮到司马光,习近平以人解联、以事说理,提出了一个党员干部政治素养的问题。清廉乃为政之基,勤政是善政之要,既廉又勤,官德才算圆满,善治才能成真。

    习近平曾填词一首感佩焦裕禄执政为民的情怀,也曾亲自撰文称赞谷文昌“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他言近旨远地说:“党的干部都是人民公仆,自当在其位谋其政,既廉又勤,既干净又干事。”可见,勤政廉洁的优秀品质,是习近平心中分量最重的政治素养。廉政建设和勤政建设既是一场清廉和效能的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观念深处的革命。在思想深处建构起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自觉意识,“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干部才是好干部,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信赖。
………………………………

对内篇 二、品格故事:“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


………………………………

半条棉被

    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三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10月21日)

    延伸阅读

    一条棉被,剪成两半,永不放弃,永远相连,记录着红军战士与老百姓之间的亲密感情,象征着共产党和人民群众须臾不可分离的鱼水深情。

    这个故事发生在1934年11月,中央红军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道封锁线,各个军团陆续抵达湖南汝城县文明圩,红军驻扎在文明、秀水、韩田、沙洲等地,并在此休整了一周。正是在此期间,三位疲惫不堪的女红军住在了沙洲村村边的一间破旧茅屋里,茅屋的主人就是徐解秀和她的丈夫。但徐解秀家里一贫如洗,只有一张用楠竹钉成的床架,床上垫着稻草、铺着破席,盖的是一堆烂棉絮,连一条完整的被子都没有。女红军们在急行军中丢弃了行装,只带着一条棉被,女主人就和三位女红军合盖这一条被子、挤在这一张床上,而男主人则睡在门口的草堆上守护着她们。

    三位女红军与徐解秀同吃同睡同劳动,还帮着徐解秀烧火煮饭,闲时给徐解秀夫妇讲革命道理。几天后的大清早,女红军们要上路了,她们决定把这唯一的被子留给徐解秀夫妇,但夫妇俩说什么也不肯接受。直到送到村口,三位女红军和徐解秀夫妇还争执不下,这时一位女红军从背包中摸出一把剪刀,把这条被子剪成了两半,她对徐解秀说:等革命成功以后,一定要送你一条完整的新棉被。徐解秀接过这半条被子,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眼泪哗哗流了下来……

    无论是将八个儿子全部送去参加红军的苏区老农,湍流中用生命摆渡红军的大渡河船工,还是扎起三道“天花”(用松柏和鲜花做的牌坊)迎接红军的硗碛藏民,长征路上处处都有红军的亲人,这正是长征的胜利密码。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向广大党员干部讲述长征路上半条棉被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是为了告诫全党: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
………………………………

康熙不取灵芝

    在实干实政方面,历代统治者都予以注意。有一次,广西巡抚陈元龙给康熙奏报,“桂林山中产有灵芝,时有祥云覆其上”,采到一枝高一尺余、状如云气的灵芝,并引用《神农经》中“王者慈仁则芝生”的话。康熙在其奏折上批道:“史册所载祥异甚多,无益于国计民生。地方收成好、家给人足,即是莫大之祥瑞。”他还批过:“如史册所载景星、庆云、麟凤、芝草之贺,及焚珠玉于殿前,天书降于承天,此皆虚文,朕所不取。惟日用平常,以实心行实政而已。”古代统治者也明白,各级官员不务实,老百姓活不好、活不下去,其封建统治是要垮台的。

    ——《在中央政治局“三严三实”专题民主生活会上的讲话》(2015年12月28、29日)

    延伸阅读

    中国古代有“天人感应”之说,认为祥瑞象征人间政治清明。封建帝王因而盼望出现所谓“祥瑞”,这就让那些阿谀奉承者得以用虚假祥瑞邀宠献媚。

    康熙五十二年,也就是1713年,广西布政使黄国材向上级广西巡抚陈元龙报告:当年二月,在桂林山中采到一枝灵芝,高一尺余、状如云气,希望能代为进呈给皇帝。陈元龙于是立即派人将灵芝送往京城,并写了一道奏折,引经据典大谈“祥瑞”,说这是康熙行仁政的象征。陈元龙明知道康熙“不贵祥瑞”,仍要费心阐释一通,是想在康熙大寿之际说几句恭维话。没想到,康熙却并不“领情”,还说对于这样的事,“朕不必览”。

    无独有偶,康熙五十六年,直隶总督赵弘燮的奏折,也说到邻居院子里长出一枝灵芝,说“唐虞之世,芝草献瑞”,但当今皇上厚德爱民远远超过尧舜时代,普天之下沐浴着皇上的恩泽,故而芝草之祥也就理当现世了。康熙同样很不以为然,写下朱批:“所为瑞者,年谷丰登,民有吃的,就是大瑞。”还告诉赵弘燮“真伪不必再言”。

    康熙摒弃了天降祥瑞的虚浮学说,而把“地方收成好、家给人足”、把“年谷丰登,民有吃的”视为“莫大之祥瑞”,正是要提倡“以实心行实政”。

    习近平讲述“康熙不取灵芝”的故事,以此强调要有实干实政,告诫我们的领导干部,即使古代统治者也知道,“各级官员不务实,老百姓活不好、活不下去”,最终是要垮台的。他曾回忆说,当年延安插队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受益终生的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