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习近平讲故事-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年延安插队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受益终生的东西”。“始终按实事求是的要求办事”成了他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基本遵循。习近平反复强调,“少做些锦上添花、花上垒花的虚功”,“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一个“康熙不取灵芝”的故事,正是要说明领导干部一定要务实、扎实。
………………………………
为政先修身
中国人历来讲究修身,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己以安百姓”,“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还有,战国时期齐国邹忌以自己与城北徐公比美的故事讽齐王纳谏;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总结出“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文天祥以生命书写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古人提倡的浩然正气。
——《在中央政治局“三严三实”专题民主生活会上的讲话》(2015年12月28、29日)
延伸阅读
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强调“内圣外王”,“内圣”是一个人内在的道德素养,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修炼内心、锻造品格,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治理者。邹忌、诸葛亮、范仲淹、文天祥等人,都是中国历史上以品格和气节闻名的历史人物。
邹忌是战国时代齐国人,他身材高大、长相俊俏。然而,从妻子、小妾、客人对他外形的不同评价中,他得出“私我”“畏我”和“有求于我”都会导致信息扭曲,进而从中悟出治国理政应该广开言路的道理,并劝谏齐威王虚心纳谏、兼听则明,推动齐国称霸诸侯,《邹忌讽齐王纳谏》已经写进中学教材。诸葛亮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三顾茅庐”和“隆中对”成为千古佳话,躬耕南阳的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一辈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家境贫寒,苦读及第,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屡屡因秉公直言而遭到贬谪,但始终不忘初心,无论是治理地方,还是卫国戍边,都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南宋末年名臣文天祥生逢乱世,神州陆沉,在元军大举南下时依然坚持抗战,后来兵败被俘,即便囚禁在“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的土室里,他也没有改变自己的价值坚守,留下《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名篇,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座价值灯塔。
邹忌、诸葛亮、范仲淹、文天祥,都因其崇高品格而被后世代代传颂,构成了前后相续而又一以贯之的价值图谱,树立起锻造品格的标杆。
在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强调了领导干部的修身问题。他讲述邹忌、诸葛亮、范仲淹、文天祥等人的故事,就是要向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表明,安身立命的根本在于修其身、治其心、养其德。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天下事未尝不败于专而成于共”“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习近平引用的很多典故,都是关于修身的思考。以“吾日三省吾身”强调反躬自省、自我批评,以“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强调遵纪守法、不碰底线,以“慎权、慎独、慎微、慎友”强调防微杜渐、不弃微末……习近平从安身立命的各个方面,为领导干部崇德修身标注出认识论和方法论。
………………………………
不贪一时之功
责任就意味着尽心尽责干事。对定下来的工作部署,要一抓到底、善始善终,坚决防止走过场、一阵风。县委书记多数任职就几年,不能有临时工的思想。有的人到了县委书记岗位上,想的是反正干不长,不如弄点大动静出来,也好显示自己的能耐和政绩,为自己晋升提拔铺路。这样的观点要不得。一个县里,规划几年一变,蓝图几年一画,干不成什么事。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一张好的蓝图,只要是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符合人民愿望的,就要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山西右玉县地处毛乌素沙漠的天然风口地带,是一片风沙成患、山川贫瘠的不毛之地。新中国成立之初,第一任县委书记带领全县人民开始治沙造林。六十多年来,一张蓝图、一个目标,县委一任接着一任、一届接着一届率领全县干部群众坚持不懈干,使绿化率由当年的百分之零点三上升到现在的百分之五十三,把“不毛之地”变成了“塞上绿洲”。抓任何工作,都要有这种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耐心和耐力。
——《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的讲话》(2015年1月12日)
延伸阅读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名利也好,政声也罢,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在滚滚历史长河中,有什么可以历经岁月流转而更加熠熠生辉呢?山西右玉县的故事给出了回答。
新中国成立之初,右玉“十里不见人,百里不见树;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起黄沙飞,雨落洪成灾”,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第一任县委书记张荣怀刚刚上任,铺天盖地的狂风挟带着黄沙就给了他一份特殊的“见面礼”。在认识到右玉县自然环境的恶劣之后,张荣怀就挎着背包,带着炒面,手里拿着军事地图,开始了对右玉全境的徒步考察。两个月的时间里,张荣怀走遍了右玉300多个大小村庄、上千道沟梁河汊,并由此提出了“人要在右玉生存,树要在右玉扎根”的响亮口号,确立了在右玉县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的蓝图。第二任县委书记王矩坤接续奋斗,组织万人植树大会战,他脸膛晒得和群众一样黑,手上一样全是血泡,老百姓直接叫他“植树书记”。接下来的历任书记,从“哪里能栽哪里栽,先让局部绿起来”到“在右玉工作了12年,就种了12年的树”,始终坚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60多年物换星移,县委班子不知道换了多少届,但是植树造林的蓝图始终未变。从新中国成立前的8000亩森林,覆盖率不足0。3%,到2015年的150万亩有林面积,森林覆盖率达到53%,这里的经济、民生也因生态的改善而获得巨大提升。在一棒接着一棒的接续努力中,右玉这个曾经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真正的“塞上绿洲”。
习近平讲述山西右玉县的治沙故事,正是要向以县委书记为代表的广大基层干部表明,干事创业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要有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耐心和耐力。
习近平强调“功成不必在我”“一张蓝图绘到底”,这既是念兹在兹的理念,也是坚持到底的实践。在宁德,他要求克服经济建设中的急躁情绪和短期行为;在福州,他提出“一个地方的建设,如果没有长远规划,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失误,甚至留下永久的遗憾”;在浙江,他强调要甘于做铺垫性的工作,甘于抓未成之事,“在前任的基础上添砖加瓦”……
习近平讲述右玉的故事,也是引导党员干部思考与处理好大我和小我的关系,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和个人抱负、个人利益的关系。他强调这样的政绩观是一种政治品格,领导干部应当牢固树立并持久践行。
………………………………
老师们的人间大爱
我看了不少优秀教师的事迹,很多老师一生中忘了自己、把全部身心扑在学生身上,有的老师把自己有限的工资用来资助贫困学生、深恐学生失学,有的老师把自己的收入用来购买教学用具,有的老师背着学生上学、牵着学生的手过急流、走险路,有的老师拖着残疾之躯坚守在岗位上,很多事迹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这就是人间大爱。我们要在广大教师中、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4年9月9日)
延伸阅读
一支粉笔书春秋,三尺讲台无边爱。谁的记忆中没有珍藏着一位启蒙老师?
翻开报纸,点击网络,每每会为老师的事迹感动。浙江台州一位教师,23年资助贫困生30万元,自己生活节俭骑自行车上下班;四川宜宾一名独臂的残疾教师,在大山中石头垒成的教室里守着三尺讲台,整整30年没有离开;湖北十堰扎根深山35年的女教师,数十万次背学生过河……这些人间大爱,令无数人为之动容。
还有更多教师,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道德风向标。汶川地震中,四川德阳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正在上课,他迅速组织学生向楼下疏散。得知有几个学生还没有离开,他又返回四楼,在水泥天花板即将坠落的一瞬间,用双臂将4名学生紧紧地掩护在身下。当人们从废墟中发现他的遗体时,他的双臂还是张开的,趴在讲台上。黑龙江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的教师张丽莉,被网友赞为“最美女教师”。2012年5月8日晚,在一辆客车突然失控并冲向学生的危急时刻,张丽莉挺身而出,为抢救学生被卷入车下,造成双腿粉碎性骨折、高位截肢。他们的事迹,感动中国。
习近平不忘师恩,为尊师重教作出了表率。他每逢过年都会给老师送上问候和祝福。在外地工作期间,每逢有来北京开会或是处理党政工作的机会,他总会抽出一些时间,去拜望教过他的老师。2014年六一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来到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看望少年儿童,还专门请来了自己的初中语文老师、后来调到少年儿童出版社工作的陈秋影老师。他笑着对陈老师说,我还记得读初中一年级时,您教我们语文,把课文解释得非常好。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在教师节讲述教师故事,习近平用感人肺腑的细节,勾起了每个人心中最深沉的情感,既传递出尊师重教的价值关怀,也为全体教师树立起见贤思齐的标杆。
在习近平看来,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习近平提出“四有”标准,为新时代的好老师描绘出肖像。他还引用“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等古语,勉励广大教师不仅要传播文化和知识,更要塑造品格和价值。
………………………………
政治家的抱负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27岁担任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县令,兴修水利、发展生产,贷谷与民、抑制豪强,尊师重教、培养人才,任职4年,“治绩大举,民称其德”,为以后革新变法、矫世变俗打下了基础。明代以《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传之后世的文学家冯梦龙,科举之路十分坎坷,57岁才补为贡生,61岁才担任福建寿宁知县,任职也是4年。他减轻徭役、改革吏治、明断讼案、革除弊习、整顿学风、兴利除害,打造了一个百姓安居乐业的寿宁,当时的记载是“牢房时时尽空,不烦狱卒报平安也”。
——《在参加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2014年5月9日)
延伸阅读
同为县令,同立功德,王安石与冯梦龙的人生遥相呼应,形成了跨越时空的交响。王安石初出茅庐,把最好的时光奉献给了阖境之民;冯梦龙身处暮年,仍然用夕阳西下的最后一缕光彩温暖着治下百姓。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曾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他刚刚到鄞县做知县,就开始调查当地的农业生产情况,认为鄞县的百姓最怕旱灾,于是“大为浚治渠川,使水有所潴,可以无不足水之患”。到鄞县的第二年,在青黄不接的春季,王安石把县府粮仓中的存粮借贷给乡民,约定到秋收之后,加纳少量利息,赴县偿还。这为以后的“青苗法”改革打下了基础。王安石还重视教育,把鄞县孔庙作为学校,“鄞县始有县学”,这对中国文化上的浙东学派产生了重大影响。
“四载寿宁留政绩,先生岂独是文章。”冯梦龙是生活在明代的著名作家、学者。他在寿宁任知县时,也从实地调查开始开展工作。他关心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实现了“凿石为田,高高下下,稍有沙土,无不立禾”的农业生产目标。他还重视兴修水利,因为“大抵田滋于水,水脉通塞,而田之肥瘠随之”。冯梦龙同样重视移风易俗,传播文化,让当时相对落后的福建地区接受到先进文化的沐浴。冯梦龙还追求公正执法、政简刑清,四年任期留下了“政简刑清,首尚文学,遇民以恩,待士有礼”的美名。
王安石和冯梦龙,不以年少而轻浮,不因年长而废事,一个在人生的上半场,一个在人生的下半场,共同勾勒出注重实干的官员形象。
习近平曾强调,广大基层干部是党执政大厦地基中的钢筋,“位子不高但责任很大”。2014年春天,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如火如荼展开。其主要对象,是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主要目的,是把第一批活动取得的成果向基层延伸,让党的优良作风渗透到每一位基层党员干部心中。习近平把第二批活动的宏大主旨融入形象化的故事当中,就是要以历史上的精彩故事,向广大基层干部阐释注重实干、为民服务的价值。
………………………………
把泪焦桐成雨
焦裕禄同志生活简朴、勤俭办事,总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他的衣、帽、鞋、袜都是拆洗多次,补了又补、缝了又缝。他严守党纪党规,从不利用手中权力为自己和亲属谋好处。他亲自起草《干部十不准》,对干部廉洁自律作出具体规定。昨天,在焦裕禄同志纪念馆的《干部十不准》展板前,我又仔细看一下,觉得他是真正抓规矩,非常有针对性。所以,我们的规定不要搞得花花绿绿的,措辞很漂亮,但内容空洞。《干部十不准》除了规定“一律不准送戏票”外,还规定“十排以前戏票都不能光卖给机关”,就是说好票要留一些给群众。他无意间听到儿子因认识售票员看戏未买票,便教育儿子不能搞特殊“看白戏”,并立即拿出钱叫儿子到戏院补票。这样的严于律己、洁身自好,生动体现了他对从严治党的自觉。
——《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3月18日)
延伸阅读
焦裕禄,1922年8月出生于山东淄博的一个贫苦家庭,1945年就主动要求当上民兵,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随工作队南下,1962年调到河南兰考县,出任兰考县委书记。正是在兰考县委书记任上,焦裕禄彰显了坚贞不移的信仰本色,铸就了一座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
1962年到1964年间,兰考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威胁,焦裕禄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进行了小面积翻淤压沙、翻淤压碱、封闭沙丘试验,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整治“三害”的具体策略,探索出了大规模栽种泡桐的办法。在此期间,焦裕禄身患肝癌,依旧忍受剧痛坚持工作,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使得兰考的除“三害”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焦裕禄带领群众为了防风固沙栽种的泡桐树,在今天已经成了兰考的一个特色产业,截至2014年,兰考泡桐产业年产值已达60多亿元,从防沙树变成了群众的摇钱树。焦裕禄在兰考时间虽短,但是留下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具有永恒的价值。
习近平多次讲述焦裕禄的故事,多次动情回忆40多年前学习焦裕禄的情景:“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刊登了穆青等同志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我当时上初中一年级,政治课老师在念这篇通讯的过程中多次泣不成声。特别是念到焦裕禄同志肝癌晚期仍坚持工作,用一根棍子顶着肝部,藤椅右边被顶出一个大窟窿时,我受到深深震撼……”从此,焦裕禄精神就在习近平心中深深扎根,激发出巨大的精神动力。习近平还专门为焦裕禄写过一首《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的词,“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寄托着习近平对焦裕禄的敬意和缅怀。
焦裕禄的故事代代相传,焦裕禄精神具有永恒的时代价值。习近平反复强调,“县委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线指挥部’”“县级政权所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尤其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习近平同广大党员干部一起重温焦裕禄精神,正是为了激励广大县委书记向焦裕禄学习,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真正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
………………………………
身影与声音
河南内乡县一座古县衙有这么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此联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关系。封建时代的官吏尚且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前不久人民日报一份内参介绍了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独龙族干部高德荣的从政体会,我看了也很有感触。高德荣同志说:“领导就是带领群众一起干活,干出活路来。”“当干部、当领导的如果不务实,指挥棒就会变成搅屎棍。”“用身影指挥人,而不是用声音指挥人。”“漂浮在官场上使人越来越浮躁,生活在群众中让人过得更充实。”我把这些话推荐给大家,同大家共勉。
——《同菏泽市及县区主要负责同志座谈时的讲话》(2013年11月26日)
延伸阅读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副对联,悬挂在河南内乡县衙三省堂前。此联是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内乡知县高以永所撰写。高以永是浙江嘉兴人,他在康熙十八年调任内乡知县时,正值战乱之后,内乡百姓纷纷背井离乡,土地荒芜,经济萧条。高以永忧心忡忡,自感责任重大,夜不能寐,秉烛研墨,写下了这副楹联。
高以永爱护百姓,赋性宽仁。他去省城大梁(开封)时,市井街巷的人都指着他羡慕地说,这就是内乡的县令高公。他离任内乡时,百姓夹道挽留,甚至有追送数百里者。清同治《内乡通考》评论说,高以永大量开垦土地、打击匪盗,对内乡的贡献非常大。
而高德荣,则是今天领导干部的典型。他心里装着独龙族父老乡亲,一生中有两次毅然返乡。一次是在年少走出大山时,留校工作前程似锦,他却主动请求调回偏远的独龙江乡教书;一次是年过半百,升任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他再一次向组织提出“把我的办公室设在独龙江”的要求。他的理由非常朴实无华而又动人心弦:“独龙族同胞还在受穷,我在外面享福,睡不踏实。”
高德荣不仅心系群众,而且崇尚实干。从早到晚,一天跑六个村、看十多个项目建设点、走上百里山路,这是这位老县长的工作常态。为了高山雪线下的一条长隧道,高德荣上下奔忙,历时三年多终于打通。
与群众打成一片,为群众率先垂范,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2013年11月,习近平来到山东菏泽调研,在与菏泽市及县区主要负责同志座谈时,他从河南内乡县衙的对联讲起,联系到云南省独龙族干部高德荣的从政体会,让古代的民本思想获得时代意义,也让今天的为民情怀拥有了历史景深,意在重申领导干部的实干作风与群众意识,重温舟水之喻、重拾鱼水之情,引导领导干部继续与广大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习近平以实干为准绳,以群众为旨归。他与全党分享“用身影指挥人,而不是用声音指挥人”的从政体会,可以说是直切时弊。
………………………………
信仰的力量
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先烈在生死考验面前所以能够赴汤蹈火、视死如归,就是因为他们对崇高的理想信念坚贞不渝、矢志不移。毛主席一家为革命牺牲6位亲人,徐海东大将家族牺牲70多人,贺龙元帅的贺氏宗亲中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2050人。革命前辈们为什么能够无私无畏地英勇献身?就是为了实现崇高的革命理想,为了坚守崇高的政治信仰,为了在中国彻底推翻黑暗的旧制度,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我多次读方志敏烈士在狱中写下的《清贫》。那里面表达了老一辈共产党人的爱和憎,回答了什么是真正的穷和富,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什么是革命者的伟大信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