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习近平讲故事-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这篇名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文章,出自17岁的马克思之手。当时,马克思适逢中学毕业,面临着升学还是就业的去向选择问题。身边的同学或是希望成为诗人、科学家或哲学家,或是打算去当教士或牧师,或是希望能过上资本家的豪华生活。马克思并没有像他们那样从利己主义出发,以个人幸福作为选择职业的标准,他把职业选择提高到对社会的认识和对生活的态度上加以考虑。于是,就有了这篇惊世之作和这段惊人之言。

    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居里夫人,无一不是年纪轻轻就完成了重大发现和发明。青年时期是一个人进行思维创造活动的最好年龄,头脑敏捷,精力旺盛,对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掌握也较为快捷,而且思想包袱少,敢想敢干、敢作敢为。风华正茂的青年时期,往往也是新发现、新创造、新知识涌现的时期。这几乎是一条普遍性的规律。

    中国历史上也不乏年轻有为的英才俊杰。西汉贾谊少有才名,汉文帝征召贾谊,委以博士之职,当时他只有21岁,在所聘博士中年纪最轻。贾谊后来担任梁怀王太傅,写就《治安策》,针对文帝时期匈奴侵边、制度疏阔、诸侯王割据等问题上疏陈述政事。毛泽东称赞《治安策》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唐代文人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6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虽然27岁时不幸溺水惊悸而亡,但王勃却留下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千古名句。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

    习近平对青年成长成才极为关注,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向他们发出了带头刻苦学习、带头苦干实干、带头严格自律、带头联系青年的嘱托。榜样是最好的说服,他引述马克思、牛顿、王勃等人青年时期大有作为的经历,正是为了鼓励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乃至全国广大青年,坚定奋斗决心,成就非凡事业。

    习近平愿意跟青年人打交道,经常勉励青年人保持奋斗精神、奉献精神。他先后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全体同学、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勉励他们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努力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在同北京大学师生的座谈会上,还以穿衣服扣扣子为例,告诫青年抓好价值观养成,“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在习近平看来,“这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规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春责任”。
………………………………

革命的青春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很多卓越领导人在青年时代就确立了革命理想,立志为民奋斗。毛泽东同志在青少年时期就立志献身中华民族强盛,他25岁同何叔衡、蔡和森等人发起成立新民学会,28岁出席党的一大,34岁领导秋收起义、率领起义队伍上井冈山、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周恩来同志21岁就领导了天津爱国学生运动,24岁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参与组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29岁领导南昌起义、创建中国共产党自己的武装队伍,30岁在党的六大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邓小平同志16岁赴法国勤工俭学并于两年后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23岁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25岁领导百色起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

    ——《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的讲话》(2013年6月20日)

    延伸阅读

    青春只有一次,如何书写青春精彩、成就不凡人生,是深藏在一代又一代青年心头的“青春之问”。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毅然投身挽救民族危亡的革命大潮,在党的历史上镌刻下信仰高扬、为国担当的青春印记。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17岁那年,毛泽东离家去湖南湘乡县求学前,将这首诗写在纸条上夹在父亲账簿里,表明志向和决心。从那时起,百姓疾苦、国之忧患成为青年毛泽东的最大牵挂。20多岁先后发起成立新民学会和湖南学生联合会,创立《湘江评论》,组织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28岁时出席中共一大。青年时期的毛泽东,一如他在《沁园春·长沙》中所写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的时候,欧洲也出现了一支青年华人的政治力量,那就是“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15年蔡元培、吴玉章等在巴黎组织了勤工俭学会,号召青年去法国半工半读。在这些旅法学生中,诞生了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李维汉、王若飞、李立三、向警予、陈毅、陈延年、陈乔年、聂荣臻、邓小平、李富春等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在1921年成立巴黎共产党早期组织,第二年发起成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那时,24岁的周恩来在执行委员会中负责宣传工作,18岁的邓小平也加入这个组织中。讲述他们旅法经历的电视剧《我们的法兰西岁月》,一度引发收视热潮。

    从法国回到国内后,周恩来先是出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主持建立党直接领导的北伐革命武装叶挺独立团,29岁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为创建人民军队作出了重要贡献。邓小平先是到苏联进修学习,而后回国参加革命活动,23岁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25岁领导百色起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

    习近平讲述毛泽东等人的革命青春故事,是为了激励当代青年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不懈奋斗。他带领年轻人重温那些年轻共产党人荡气回肠的奋斗历程,认清百年中国跌宕前行的历史潮流,让青年领悟自己的使命责任、感知信仰的坚不可摧、坚定奋斗的决心信心。青年力量体现中国力量,青春奋斗承载中国梦想。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大青年是生力军和突击队。无论是决胜全面小康的千钧重担,还是破解改革发展的问题矛盾,无不呼唤青年鼎力担当。千千万万青年放飞青春梦想、激扬奋斗气质,青春中国必将焕发新的荣光。
………………………………

跟上时代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各种新知识、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有人研究过,18世纪以前,知识更新速度为90年左右翻一番;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更新加速到3至5年翻一番。近50年来,人类社会创造的知识比过去3000年的总和还要多。还有人说,在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就可以用一辈子;在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读十几年书,才够用一辈子;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如果我们不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知识素养,不自觉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不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那就难以增强本领,也就没有办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

    延伸阅读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新陈代谢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就知识生产而言,其新陈代谢明显有加速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表明,18世纪时知识更新周期为80到90年;19世纪到20世纪初,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为30年;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般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为5到10年;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为5年;而进入21世纪,这个周期已缩短至2到3年。

    一位学者根据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原理,就知识新旧交替提出了“知识半衰期”的说法:一个在某一领域很有学问或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人,如果不再学习,在一定时间后进入知识半衰期,即基础知识仍可用,其他的一半新知识已经落伍。当前知识“裂变”速度“一日千里”,有人测算,1950年以前知识的半衰期为50年;21世纪,知识的半衰期平均为3。2年;IT业高级工程师为1。8年。由此而言,一个人如果不学习或停止学习的时间太久,就难免与社会发展相脱节。许多人遭遇“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困局,原因就在于深陷“知识半衰期”,缺乏最新的知识和本领。

    重视学习,是我们党的传统。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过“本领恐慌”的问题,他将学习比作“开铺子”,本来东西不多,一卖就完,空空如也,再开就一定要进货,进货就是学习本领。

    “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这样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说苑》有言:“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意思是说要想增长才干,就要学习;要使刀刃锋利,就得勤加磨砺。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中引用过这句话,告诫领导干部要多学习,把读书学习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为第四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作的序言中,他强调:“努力学习各方面知识,努力在实践中增加才干,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着力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着力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

    习近平还提出过一个“蓄电池理论”:人的一生只充一次电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成为一块高效蓄电池,进行不间断的、持续的充电,才能不间断地、持续地释放能量。这种形象概括,跳出苍白枯燥的说教,不仅易于理解和践行,也能激发兴趣,让学习本身从一种被动要求,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进步必需。
………………………………

学而有思

    我们的先人有许多勤学苦读的动人故事,如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等,一直传为美谈,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记取。大家要安下心来,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看书学习,深入进行研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这句话讲得好。学习与思考、勤学与善思是相互联系和相辅相成的,不可把二者割裂开来。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脑子里经常装几个问题,反复思考。这对于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能力很有好处。中央党校在每学期教学安排中,都有学员论坛和从政经验交流活动,这有助于大家深入研究和切磋执政经验。大家还可以利用课间休息、茶余饭后交流学习体会,在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中分享经验。

    ——《谈谈党校学员的学习——在中央党校2012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2年9月1日)

    延伸阅读

    荀子在《劝学》里讲:“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学习是改变个体命运、洞察周遭世界的有力武器。勤学苦读,自古就被视为一项优秀品质。

    《战国策》记载,苏秦年轻时发愤图强努力读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汉书》也有则勤奋学习的故事:“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头悬梁”和“锥刺股”两个故事合在一起,便有了“悬梁刺股”的成语。

    “凿壁偷光”,讲的是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借邻居家烛光读书的故事。《西京杂记》记载,匡衡家境贫寒,没有蜡烛供他夜间读书,于是他在墙壁上凿出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借以夜读。同样是贫困家境,同样是珍惜时间多读书,晋代车胤的“妙招”是抓一把萤火虫照明读书,孙康则利用雪的反光读书。这就是“囊萤映雪”的故事。夜以继日,苦学不倦,成为他们的集体写照。

    类似的故事还有许多,比如“韦编三绝”,孔子为读《周易》而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闻鸡起舞”,东晋祖逖年轻时为了报效国家,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程门立雪”,北宋杨时与好友游酢向程颐求教,为了不打扰程颐在屋中休息,两人静立门口,任鹅毛大雪落满全身。

    学习,也需要讲究方式方法。对此,《论语》的主张颇具参考价值。《论语·为政》中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因为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论语·子张》中也提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广博学习、坚定志向,恳切地提出问题,多思考眼前事物,就能从中实现仁德。

    习近平讲述古人好学的事迹、学习的方法,以此勉励中央党校的学员们勤学、善思。他在浙江工作时就提出,“主动来一场‘学习的革命’”。习近平十分重视“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思考是阅读的深化,是认知的必然,是把书读活的关键”。这就像爱因斯坦说的,“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

学懂学通原著

    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三卷序言中曾指出:“一个人如果想研究科学问题,首先要学会按照作者写作的原样去阅读自己要加以利用的著作,并且首先不要读出原著中没有的东西。”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阅读原著的初始阶段,遇到一些困难是难免的,但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只要付出努力一定能够学懂学通。《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以后,马克思说过:“我所使用的分析方法至今还没有人在经济问题上运用过,这就使前几章读起来相当困难。”“这是一种不利,对此我没有别的办法,只有事先向追求真理的读者指出这一点,并提醒他们。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为了弄清国家问题这“一个最复杂最难弄清的问题”,列宁曾建议大学生花些时间,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著作至少读几本”。他说:“起初也许有人又会因为难懂而被吓住,所以要再次提醒你们不要因此懊丧,第一次阅读时不明白的地方,下次再读的时候,或者以后从另一方面来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明白的。”他强调:“想认真考察和独立领会它的人,都必须再三研究,反复探讨,从各方面思考,才能获得明白透彻的了解。”毛泽东同志强调科学的态度,就是实事求是、有的放矢的态度,“没有科学的态度,即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以上这些学习方法,对于今天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同样是适用的。

    ——《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央党校2011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1年5月13日)

    延伸阅读

    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等革命导师,为了追求真理,都付出了巨大努力。

    马克思常年伏案阅读与写作,休息就是在室内来回走动,以致在门与窗之间的地毯上踏出了一条痕迹,就像穿过草地的一条小路一样。为了写《资本论》中关于英国劳工法的二十来页文章,他曾把整个图书馆里载有英国与苏格兰调查委员会和工厂视察员报告的蓝皮书都研究过。

    列宁在监狱中也坚持读书、写作。为了不让看守发现,他把面包里面灌上牛奶,偷偷用牛奶当墨水写作,干了以后就完全看不出来了。当看守开门进来时,他就一口把小“墨水瓶”吃下去。他曾在一封信中写道,“我今天吃了六个‘墨水瓶’”。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编的《列宁文集》第40卷有500页,其中有400页都是列宁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等人著作上所写的评语、旁注和摘录。

    毛泽东曾反复研读《资本论》,人民出版社还专门为他印制了大字本《资本论》。《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读了十遍以上。《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哥达纲领批判》《国家与革命》等,他都反复研读过,许多章节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画。他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在他辞世时,身旁还放有一本大字线装本《共产党宣言》和两本战争年代出版的《共产党宣言》。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11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上,详细讲述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等革命导师对于“读原著”的论述,阐释在读原著遇到理解上的困难时应该如何克服。正如他强调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

寻乌调查

    毛泽东同志1930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

    ——《谈谈调查研究——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1年11月16日)

    延伸阅读

    在国家博物馆的《复兴之路》展览中,有一件珍贵的石印本,它就是毛泽东1930年5月在寻乌写下的《调查工作》,后来题目改成了《反对本本主义》。正是在这篇文章里,毛泽东第一次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还提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寻乌调查无论从革命指导的意义上,还是从科学研究的意义上,都是我们党开展调查研究的光辉典范。

    寻乌调查是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社会调查,也是第一次把调查的重点放在了城市。1930年5月,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从江西会昌到达寻乌。寻乌位于江西、广东、福建三省交界之地,是商品流通的主要集散地。在毛泽东看来,“关于中国的富农问题我还没有全般了解的时候,同时我对于商业状况是完全的门外汉,因此下大力来做这个调查”。于是,趁着部队到附近各县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的时机,他开始着手调查寻乌城的商业。

    “寻乌哪几家豆腐做得最好,最容易卖掉?又有哪几家水酒做得最好?”在调查之前,毛泽东的几个问题,问住了当地干部。他带领参加调查的同志,走访了当地47家商店和94家手工业店铺,与群众一起劳动、谈心交流……基于这次调查,红军将城市政策定为“取消苛捐杂税、保护商人贸易”,纠正了“左”倾错误,也解决了供应难题。

    作为报告的《寻乌调查》,内容上分为寻乌的政治区划、交通、商业、旧有土地关系、土地斗争等五个部分。报告中既有数据统计,又有历史沿革说明;既有行业调查,也有阶级分析。具体到杂货店经营的131种洋货,打首饰、修钟表店铺的经营情况,农村祠堂过节时候如何分谷分肉,都在报告中有着详细体现。细致入微地占有材料,科学地分析和综合研究,成为《寻乌调查》的最鲜明特点。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习近平一贯重视调查研究,崇尚深入唯实的作风,有着鲜明的风格特征。他引述毛泽东开展寻乌调查的例子,告诫领导干部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获得正确认识。

    中央党校不少班次都有专题调查研究的教学安排。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上,习近平就围绕调查研究对党校学员进行专题授课。在这次讲话中,他提出了许多重要判断和工作要求,比如: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
………………………………

114个字的碑文

    毛泽东同志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起草的碑文,只有114个字,却反映了一部中国近代史。1975年,邓小平同志负责起草周恩来总理在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报告,只用了五千字。后来谈到这件事的时候,邓小平同志说:“毛主席指定我负责起草,要求不得超过五千字,我完成了任务。五千字,不是也很管用吗?”

    ——《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