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混在三国当军师-第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么耐心,这在黄巾之乱时就已经有所体现了。他们罢免了皇甫嵩,准备另派人去征讨叛逆。
于是在八月份,朝廷又派司空张温代理车骑将军、假节,执金吾袁滂为副,拜董卓破虏将军,与荡寇将军周慎都归张温统帅。张温调集各州郡兵马,征集二十万人,进驻美阳(位于雍州扶风郡)。
而孙坚,正是张温点名要求加入部队的对象之一。
呦呵,这孙坚,加入也就罢了,还是张温点名要求的,这后台可以啊!赵二无不羡慕地想到。
孙坚讲完了自己的事,便紧接着谈到了赵二。
“双飞啊,你的事,为兄在来的半路上也听过了。之前你在信中跟为兄说,你在曹孟德手下做事,受他庇护。现在他已经走了,你这边也就没了靠山是吧?”
这些事情对孙坚没什么隐瞒的必要,所以赵二老老实实地承认了:
“是”。
赵二对孙坚是刻意结交,在来往的信件中,也不吝于分享自己的想法,自己做的很多事也不会隐瞒他。而孙坚自然也投桃报李,将赵二当做朋友看待。
“不瞒你说,其实为兄呢,听到这个消息,心里是很高兴的。”这孙坚还真是不避讳,他抿了一口水继续道,“知道为兄在之前是怎么打算的吗?”
“文台兄请讲。”
“为兄此次去向张司空报道,路经此地,除了看望贤弟外,还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找曹孟德说下,问问他能不能先把你借给我用一下……这次去西北平叛,为兄本来就是想带着你一块去的!”
“呃……带我去?”
孙
(本章未完,请翻页)坚微微一笑:“怎么,双飞不想去?这可是立功的好机会哦!”
去打西北
那边……不熟悉啊!不对,哪边我也不熟悉啊!
要不要去呢?
我现在在济南反正也没什么事做,而且还得整天烦恼新上司来了怎么应付。与其在这烦心,倒不如出去跟着孙坚捞点功劳。这孙坚后台大,跟着他功劳不会被吞没。
西北的北宫伯玉、边章什么的……三国演义里似乎完全没提这事。那估计应该不是什么厉害的敌人,应该随随便便就能平定了吧?
赵二一时忘记了皇甫嵩失利的事。
不过……
“文台兄,这个……去西北立功,我也不是不想。只是……文台兄,我信中也跟你说过,我在济南这边有不少部队。我怕我前脚一走,后脚就被新上任的济南相给对付了……”
这才是赵二最担心的。他现在根基都在济南了,无论是出去打仗,还是被新上司罢免,都会令他失去这好不容易到手的根基。这也是他这些日子一直烦恼的根源。
孙坚一愣,随即哈哈一笑,对赵二说:“双飞居然是在担心这个……哈哈哈,没想到啊没想到!”
赵二奇怪了,问道:“这个……有什么不妥吗?”
孙坚停止了笑,对赵二解释道:“之前双飞在信中跟为兄说,你在济南这边训养私军,置办产业,笼络士人。在这里已经扎下了根基。原本为兄我还是很佩服你的,想不到双飞你出身平民却能懂得这些。现在看来,双飞你这是歪打正着啊!”
孙坚抿了口水,继续道:“双飞啊,为兄跟你说过,我在江东那边很有势力。所以在那边为官时,如鱼得水,没人敢对为兄不敬。原因是什么?不是因为我在朝中有人,朝中有人只能保证为兄的功劳不被贪墨。而在地方上的事情,还是要看自己在那边有没有根基。”
(本章完)
………………………………
第九十一章 离开济南
这孙坚确实是个牛人,他出身世家,年少时为县吏,性阔达,好奇节。他十七岁那年,随其父一起乘船去钱塘,途中,正碰上海盗胡玉等人抢掠商人财物,在岸上分赃。商旅行人,一见此情此景,都吓得止步不前,过往船只,也不敢向前行驶。
孙坚见状,对父亲说:“这些强盗可以捉拿住,请让我去干。”
他父亲劝他:“这种事不是你能干得了的。”
孙坚却不听,提刀大步奔向岸边,一面走,一面用手向东向西指挥着,好像正分派部署人众对海盗进行包抄围捕似的。海盗们远远望见这情形,错认为官兵来缉捕他们,惊慌失措,扔掉财货,四散奔逃。孙坚不肯罢休,追杀一海盗而回,其父亲大惊。
孙坚却因此声名大振,连郡里都看重他的名声,而征辟他代理都尉之职,负责郡兵事宜。
时会稽郡人许昌在句章兴兵作乱,自称阳明皇帝,与其子许韶一起四处煽动诸县,聚集起同伙数以万计。孙坚又拿着郡司马的兵符召募精勇千余人。会同州郡官兵,协力讨伐,击溃了这股势力。这一年,正是熹平元年(172年)。刺史臧旻向朝廷呈报了孙坚的功劳,于是,孙坚被任命为盐渎县丞,数年后,又相继改任盱眙县丞和下邳县丞。
孙坚历任三县县丞,所到之处,甚有声望,官吏百姓也亲近顺服。同他往来的人,常常达到数百。其中有乡里耆旧名人,也有一腔血勇的好事少年。孙坚对他们,像对待子弟亲友一样。接待抚养,尽心尽力。
还有他老婆吴夫人,当初孙坚听闻吴氏才貌双全,就想娶她为妻。吴家的人并不喜欢孙坚,认为他轻浮、狡诈。但是孙坚威望日盛,在当地比天王老子还猖狂,吴家虽然是大家族,最后也不得不被迫将吴氏嫁给了孙坚。
孙坚掰着手指头,替赵二分析起来:“什么是根基?往简单了说,就是地方上的人都支持你。往细了说,那就是当地的军队是否给你面子,当地的本土势力是否支持你,地方上是否有你的财源来供你上下打点。双飞你这几点上都做得很好:首先士兵都是你的私兵,只听你的话。你拉拢当地士人,当地士人自然也认同你这个官。你还跟当地商贾合作赚钱,入了股份。最后,你通过清剿济南的匪寇,建立了巨大的威望。
(本章未完,请翻页)可以说,在济南这边,你的根基打得比谁都牢固,如果再经过时间的积累,那即使是朝廷想办你,都要掂量掂量,更别说一个初到此地的流官了!到时候,就算新任济南相上任了,也不是你怕他,而是他求着你了!”
赵二恍然大悟:“啊……原来……我这么厉害啊!”没想到在我看来理所当然的事,却是正合古人培养根基的道理。
不过……
赵二问道:“那……曹国相当初不就没怕过本土势力,把本土势力都给搞下去了吗?”
孙坚嗤笑一声道:“所以他现在回老家了。”
好吧。
孙坚又嘱咐道:“双飞啊,你这次要是准备跟我走,那你就得找几个跟你关系不错,又比较懂官场那一套的人,帮你照看着点。不用做什么别的事情,只需要在新任济南相到任之后,过去跟他陈明下利害即可。”
也就是去耍耍嘴皮吗?
嗯……刘关张肯定不适合,简雍……可能也不行吧?原著里就没能阻止刘备丢官,当然,原著里刘备也没在当地扎下什么根基,手里没兵,只是笼络了下百姓而已。
要不让那几个士子上?
他们别的本事没有,打打嘴炮还是没问题的。而且他们在代表自己的同时,还能代表他们背后的士族势力。
嗯,就让他们上吧!
于是赵二向孙坚道:“明白了,多谢文台兄指点,令小弟茅塞顿开。我已无顾虑,愿追随兄去西北建功立业!”
事情谈妥之后,两人又一起吃了顿饭,叙叙旧,互相套套近乎,笼络一番。
说起来,这赵二刚穿越时,对这种虚情假意的客套场面是非常反感的。但经过这一年多的经历下来,现在对这套拉关系的手段也算是轻车熟路了,虽然心里仍旧不太喜欢,但实际做起来还是没啥问题的。
无论是对孙坚,还是曹操皆是如此。
孙坚暂时先在县衙住了下来,等待赵二做临行前的准备。而赵二,则开始忙着去拜访济南的各大家族,这
(本章未完,请翻页)些家族虽然对于赵二这个小小县尉算不上有多重视,但看在他一直以来对士人态度不错的份上,也表示出了基本的善意。毕竟与赵二相熟的那些士子只能算得上家族的边缘旁支,在家族里说不上什么话的,那些家族不太可能因此而对赵二有太大程度的支持,能释放出基本的善意已经算是不错了。
赵二也并不指望他们能帮上多大忙,只要不反对自己就好。他真正倚靠的还是背后的那些军队。
他下令分驻各县的赵二军高级军官来赵二这里集合,秘密交待了一番,指示了他不在期间的各项安排,以及遇到各种事情时的应对情况,并表示一旦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去管县请教刘备他们。
关羽张飞也被叫来商议了,他俩表示在赵二离开期间,一定会保证济南不会出乱子,甭管谁想动他们的利益,都不会得逞的。
另外还有管仲,这个依托赵二的照顾才发家的商人,亦表示愿意全力支持赵二,并无偿提供了几处修有密道的宅院,供赵二的家眷在需要时使用。
临离开家时,赵二握住张宁的手,依依不舍道:“宁,我要离家去西北了。这次不知要走多久,我不在时,你要好好照顾自己。有什么困难,可以找刘兄他们帮忙,物资方面找管仲要,千万不要委屈了自己。”
张宁也任由他握着自己的手,凝视着他的眼睛,答应道:“大人放心,家里我会照顾好的。大人你也要保重!”
最后,张宁还叮嘱赵二,一定要戴好自己送他的护身符,不要丢了。赵二自然答应。
一切准备就绪后,赵二便收拾行囊出发,拿着朝廷的调令踏上去西北的路途。
不得不佩服孙坚的计算精准,在他来济南没几天后,朝廷征调赵二去西北找张温报道的调令就发过来了。看来他是早就预料到赵二会答应,所以提前就跟张温发出申请,等各项批复手续下来时,则正好是孙坚来到济南之时。
那些平日与赵二相熟的士子亦纷纷来送行,表示赵二可以安心上路,济南这边自有他们守着。日后赵二飞黄腾达,亦不要忘了他们这些老朋友。
就这样,赵二跟着孙坚出发了。
(本章完)
………………………………
第九十二章 斩司徒,天下乃安
此次出行,赵二只带了赵熊等几个亲卫。军队肯定是带不过去的,毕竟这支军队,名义上是隶属各县、隶属济南的,没有朝廷调令不能带走。现如今没有曹操给他遮风挡雨了,做起事来难免有些束手束脚。
不过那还不是主要原因,就算赵二想无视法令强行带他们走,沿途的粮草也没有着落。
更关键的是,你带他们过去干啥?张温只征调了赵二一人,你带一支非法的私军过去,想干嘛?
刘备自然也去不了,没有朝廷征调,他官职在身出不了管县。而关羽、张飞也得陪着刘备,顺便帮赵二守着军队。
士子们中倒是有想过去长长见识的,但大多被家族劝止了,只有两个人能够以私人名义跟在后面。
生活起居方面,赵二曾想过带个侍女过去帮自己解决**问题。虽然军中禁止带女人,但不少将领都自有主意,他们会让女人穿男装,伪装成男人带在身边服侍自己。事实上在古代这么干的人非常多,赵二这么干的话也没什么问题。
不过最终赵二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毕竟此去西北长途跋涉的,太过辛苦,赵二不太舍得让她们受罪。而且要解决**的话,可以去那边再找当地女人嘛!
孙坚这边倒是简单得多,除了两个服侍自己的家仆(赵二仔细看过,是男的,有喉结)外,就是同乡的一个叫祖茂的同伴。
祖茂作为孙坚未来的四大将之一,也是孙坚的同乡,同孙坚很早就认识,在后来十八路诸侯讨董时,更是为了救孙坚性命而身死。他现在的身份属于孙坚的半部下半朋友,与孙坚关系极好。当初黄巾之乱,赵二在宛城下初见孙坚时,祖茂也在,只不过当时赵二不知道他名字,没去注意他而已。
不过就算现在注意了,赵二跟他也没啥话可说。一方面赵二觉得这人没啥结交的必要,而更重要的原因是,祖茂这人性格比较沉闷,人又古板严肃,不怎么好相处。不像孙坚那么八面玲珑开得起玩笑。所以赵二也就不再刻意关注他,只当他是个孙坚的普通随从就好。
至于历史上孙坚的另外三将:黄盖、程普、韩当三人,此时似乎还没见过孙坚,至少赵二没听孙坚提起过这三人。
几人选择坐船前往美阳,原本因为是逆流而上,走陆路也行。但是孙坚身为江南人,本身习惯坐船,而赵二则是单纯个人喜欢操船……呃,是坐船,所以二人一拍即合,坐船去!
先从漯水西渡,出了济南,在平原国进入黄河,一路西行,途径冀州、兖州,进入司隶(即司隶校尉部,算是一个州,只不过由司隶校尉管辖,晋时改名司州)。
考虑到大汉首都雒阳距离黄河很近,所以他们决定先去一趟雒阳,然后再继续出发。之后他们会向西进入西京长安,最终到达目的地——
扶风郡美阳。
张温选择在这里集结兵力,而后西进同叛军决战。
除了孙坚他们这些将领、参军等人才外,张温还以朝廷的名义从周边各州郡抽调过去大量的各地军队。张温预备集结二十万大军,倾尽全力给敌人来个雷霆一击。
不过据孙坚估计,实际能到达美阳的也就十余万,这还是乐观估计。毕竟在平黄巾之乱时,朝廷在中原腹地也没能拿出二十万军队来。此次远征西北,后勤运输不
(本章未完,请翻页)便,就更拿不出那么多部队来了。
孙坚笑着对赵二吐槽道:“司空大人毕竟是文人,没带过兵,认为只要调令下去了,那些州郡的兵马就可以毫无损耗地移过去供他差遣。像咱们这样统领过军队又治理过地方的人自然清楚,各州郡的在编兵力中,除了需要留守地方的必要守备部队外,向外出征的人选也是需要经过选拔才行的,那些不够强壮的士兵往往走不到目的地就会坚持不下去。而那些体力良好能坚持的人,在半路上也容易出现意外而减员。更不要说很多地区的实际所有兵力远低于在编数字了!越是边远的地方,所能投射过去的兵力越少。”
赵二点点头,认为确实如此,然后担忧地问孙坚:“文台兄,既然这位司空大人并不懂兵,此次作战由他来统领的话,是否会因此而出问题?”
孙坚笑着摇了摇头,示意不必担忧:“双飞放心。这位张司空的为人,为兄还是略有了解的。他虽然不是很懂兵,但是亦有自知之明。此次虽然由司空大人挂帅,但实际战斗中,还是由底下将领来负责具体指挥的,张司空只负责在后方调度罢了。双飞所担忧的那种不懂而乱指挥的情况不会发生的!”
赵二听了这话便放下了心,继而问道:“那么此次作战的具体指挥将领都有谁呢?”
孙坚无奈地擦了下汗,心说这赵双飞的朝廷邸报真是看了等于没看!孙坚只得再次对他复述了下邸报的内容:“张司空作为车骑将军,为此次远征的最高统领。下面执金吾袁滂为副,也是不参与实际指挥的。再下面就是荡寇将军周慎和破虏将军董卓。而当地扶风郡的右扶风鲍鸿亦会率领扶风郡郡兵协同作战。”
赵二想了想,这执金吾是首都执掌禁军的,虽然也算武官,但是禁军嘛……你懂的,作为最容易被腐化的军队,战斗力实在不敢高估,其首领自然也难以指望有什么作战经验。
荡寇将军和破虏将军都属于杂号将军,与车骑将军一样都是战时临时册封,战后废除。右扶风就是扶风郡太守。因为长安城是西汉时首都,所以首都周边的三个郡(即三辅)的最高军政长官的职称就有所不同,冯翊郡、扶风郡、京兆郡的郡守就被称为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
周慎和鲍鸿虽然赵二不认识,但毕竟属于统过兵的将领,应该不会太差。至于最后的那个董卓嘛……呵呵。
孙坚见赵二在自己提到董卓时,面露不屑,便好奇地问道:“双飞对董卓这人怎么看?”
赵二自然不会告诉孙坚,那董卓日后都干了些什么破事,只是随口道:“我听说过这个人,坏得很!”
孙坚微微一笑,点头道:“为兄亦听闻此人人品不堪。不过此人在西北地方上颇有势力,不亚于为兄在江东的经营。而且此人在朝中后台亦是不小,双飞可能不知,他与当朝董太后可是同族。”
赵二当然不知道,原来这董卓的后台这么大!要知道那董太后可是当今皇帝的生母,而皇帝刘宏向来不敢违背母亲的意愿。怪不得那董卓如此嚣张!
“前阵子皇甫嵩征讨贼寇时,亦不得不带上董卓一起。结果皇甫嵩因为没能攻克敌人而被免,归他节制的董卓却升了官。”
孙坚摇了摇头,继续道:“不过董卓这个人本身还是很有能力的,这不仅仅是由于他在当地有势力,他的军事作战能力也是不容小觑!他久在西北作战,战争经验丰富,对羌人尤为了解。他在个
(本章未完,请翻页)人勇武方面也是强悍,膂力强劲,能左右开弓,纵观整个大汉,也少有能与他比肩的。”
呵呵,那是因为天下未乱,四方英雄尚未登场。不过等他们登场时,董卓也老了就是了。
孙坚见他不以为然,便也不再说下去,转而谈起了其他事情。
“双飞啊,对于西北那边,你了解多少?”
赵二惭愧道:“这个……我是完全……不了解。”
21世纪的西北赵二还多少了解一点,三国时期的西北那就完全两眼一抹黑了。那可是将近两千年的变化,同一个地区的地形气候什么的,早变得面目全非了。
现代的西北是黄土高原,又贫瘠又缺水,老百姓中又有大量回民。三国时期可完全不是这样,三国时期的关中,虽然不知道有多富饶,但肯定跟贫瘠俩字不沾边。至于伊斯兰教,那时候还没有呢!
赵二不了解西北,孙坚倒是了解一些。虽然孙坚同样没去过西北,但是他毕竟读过不少书,比赵二这个“没文化”的强上不少,他听赵二说不了解,便毛遂自荐,主动替赵二介绍起来:
此次战争所涉及到的西北,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他们的目的地美阳所在的关中地区,而另一部分就是更西边,被叛军所占据的凉州了。
关中地区在后来献帝时期改名雍州。该地物产丰富,田地众多、人口稠密。虽然比不上中原腹地,但也算是西北地区中相对富足的一个地方。
而凉州就不一样了,这里属于彻头彻尾的边疆,面积虽大,但汉胡交杂,人口稀少,物产贫瘠。
然而凉州也有凉州的优势,那就是民风彪悍,盛产骑兵。西凉骑兵、并州骑兵和幽州骑兵,是汉朝的三大骑兵来源,他们各有各的长处。
在北宫伯玉的叛乱刚起时,朝中的司徒崔烈(就是之前以优惠价买到官位的那个)强烈建议朝廷彻底放弃凉州,认为凉州贫瘠,要了也没啥用,干脆扔给叛军自己玩去!
他的观点引起了朝中很多官员的认同,但是朝中也并不尽是庸碌之辈,亦有明智之士提出反对。议郎傅燮就发表了一篇激动人心的演说,他先谴责崔烈,曰:“斩司徒,天下乃安!”
而后强调凉州地处前线的重要性:“樊哙以冒顿悖逆,愤激思奋,未失人臣之节,季布犹曰‘哙可斩也’。今凉州天下要冲,国家籓卫。高祖初兴,使郦商别定陇石;世宗拓境,列置四郡,议者以为断匈奴右臂。今牧御失和,使一州叛逆;烈为宰相,不念为国思所以弭之之策,乃欲割弃一方万里之土,臣窃惑之!若使左衽之虏得居此地,士劲甲坚,因以为乱,此天下之至虑,社稷之深忧也。若烈不知,是极蔽也;知而故言,是不忠也!”
意思就是凉州是要冲之地,国家的屏障。当初高祖刘邦、武帝刘彻他们为了对付匈奴而特意打下来的。现如今官员失和,使整个凉州落入叛逆之手。崔烈身为宰相,不想着为国家想平定它的办法,却想割弃一方万里的土地,我非常疑惑。如果让左衽(当时汉人的衣服多为右衽)的蛮夷占领此地,军力强盛并作乱,这将是天下最大的顾虑和社稷的深切忧患。如果崔烈不知道这一点,他就太蠢了;如果他知道了还这么说,是不忠。
刘宏觉得傅燮说得有道理,于是拒绝了崔烈的建议,坚定了与西北叛军战斗到底的信念。
(本章完)
………………………………
第九十三章 一脸懵逼
先不提赵二和孙坚在行进路上谈笑风生,我们来看看刘备这边。
此时,刘关张简四人正在管县县衙对坐聊天:
刘备身为大哥,首先提起话题:“双飞此去西北,不知何时才能再见面啊!”
张飞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