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混在三国当军师-第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虽然随着时代发展,淘汰掉了一部分已经彻底不合时宜的殳、戈等武器,但仍旧十分之“花”。
而鲍鸿的部队,正是这种典型的大汉花队。
这叫赵二怎么帮他改?给他练纯队吧,他可能会觉得自己偷懒。给他练花队,他的已经够花了,而且练花队极耗时间和精力。
赵二想了三天(其实是拖延症犯了),最后终于想通了:管它呢!只要练出来的兵实际战力强就行,管它偷不偷懒,反正实战的机会有的是!
既然已经没有了限制,那么练出一支什么样的部队比较好呢?
首先肯定是不能强过自己在济南练的那些部队。故而军规条例制度兵牌等等一系列的玩意继续剔除掉。
然后……嗯……
之前替张温练的炮灰矛,是一支防御性质的部队,那么这次就试着练一支攻击性质的部队吧!
要想攻击力强,首选是骑兵……不过那个太耗资源,不考虑。
弓弩手么……同样费时,不考虑。
(本章未完,请翻页)纯步卒……攻击力强……如果不能在物质上提升他们的攻击力的话,就只有在精神上提升他们的攻击性。
要有气势,有尚武精神,有……
有了!
于是赵二灵机一动,给鲍鸿练了一大批斯巴达方阵。装束也是斯巴达化……当然,不是叫他们光膀子只穿内裤,那样的话,以西北的气候,还没到战场这帮人就会先冻死一批。
到了夏天倒是可以这么玩。
士兵穿浅色衣裤,腰间却围了一块鲜红的围裙以代替红裤衩。头上也裹红头巾,还插鸡毛,以代替斯巴达鸡冠盔。武器当然是大圆盾(把大方盾削去四个角)加短矛。这样远看之下,跟斯巴达士兵多少有那么几分相像。
盔甲就不需要了,问起来就说让鲍鸿贪污了。
当然,这些措施单纯只是为了好玩,要想让这些士兵有战斗力,还得是下面这些措施:
除了基本的武器训练和队形训练外,赵二给他们每天最多的训练任务就是大吼:
“斯――巴――达!!!”
有士兵问这是什么意思,赵二就骗他们说这是咒语,喊了之后可以增加攻击力、防御力、敏捷度、智力、移动距离、攻击次数、暴击率、生命值……反正就是战斗力会增强。
“相信本官,这个咒语在本官当初讨黄巾时实践过多次,不仅可以增加战力,还能破黄巾贼的妖术!”
“啊,原来这么神奇!”
哼哼,当然,这话骗骗你们这些傻小子再合适不过了。赵二招兵时就专门向郡吏们提出要求了,只要年轻的半大小子,年纪小点没关系,不要老家伙。
这些小年青忽悠起来最是简单。
当然,也有个别人不信。赵二就随便挑出一个看起来傻乎乎的小子,当着众人面,先让他用短矛刺一个木桩。
那小子用力一刺,没刺中。
再刺,又没中。
第三下,刺中了,但刺入很浅,还差点滑出去。
之后,赵二让他深呼吸一下,平静下心情,然后大喊咒语。
喊过之后,再让他去刺。
众人惊奇地发现,这傻小子在喊过“咒语”之后,命中率果然提升不少,而且刺入深度也增加了。
于是不再有人怀疑赵二的话。
赵二心说:那小子无论当时喊不喊那句咒语,之后的命中率也肯定会提升,毕竟刺多了,命中率和威力提升是很正常的。
赵二最后嘱咐他们道:“我跟你们讲,这个咒语的威力,跟你的嗓门大小有关,你们好好练,声音越大,效果越强!”
于是每天训练场上,都能听到此起彼伏地“斯巴达!”声。显得特别的有生气、有活力。
鲍鸿来参观时,也感觉这赵二练兵的确不一般,就看训练场这么朝气蓬勃,就可以想象出这批士兵日后到了战场上后,士气有多高。
(本章未完,请翻页)虽然他们外形看起来有点奇怪,个子也矮了点。
让士兵们每天训练喊“斯巴达!”当然不是为了好玩……好吧,也有好玩的因素。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提升他们的士气,这种方法在那些搞宗教起义的军队中最常用,比如什么白莲教啊,义和团啊……
黄巾军中倒是没看到有用这招的……可能也有,估计是赵二没碰上。
不过要是当初张角得了赵二的辅助,没准还真能让黄巾之乱多坚持几年呢!
几个月后,孙坚又来信了,先是调侃赵二贪心不知足,能有官做就不错了,居然还挑挑捡捡。然后说他已经帮赵二参谋好了一个位置,那就是青州北海国。
青州这地方自从张角死后,其余党就没消停过,像济南国这种青州边缘地区,情况还算良好。而居于青州中心的北海国,可就是黄巾余党泛滥的重灾区了。
孙坚刚接到消息,说北海国前任国相刚被黄巾余党给宰了,孙坚写信时朝廷正商议派谁去接任呢。
孙坚一看这个位置正好适合赵二,本来青州这地方就因为闹黄巾没人爱去。堂堂一国的国相,公然被贼寇给砍了!出了这种事的北海国,就更没人爱去了。对常人来说去那还不如去凉州东部,凉东虽然有边章的叛军威胁,但张温的朝廷大军就在旁边,多少可以支援一下。青州这地方可就没什么强力的军队可以支援了,只能靠自己。而且北海国那地方还闹海寇,也就是说,出了事,连坐船逃跑都跑不了。前任北海相就是在陆上被黄巾贼击败,坐船逃跑时又被海寇给堵了回来,最终被杀的。
而这种不好的位置,对于赵二这种人才来说,却是肥差。因为赵二完全有能力解决那里的问题,而一旦解决了,那么这一郡之地就彻底归赵二管了。就算当不了国相,因为平定匪患而在当地积累了威望的他,也可以作个实际掌控者。
孙坚现在就在忙着帮赵二活动,把赵二调过去。只不过现下有个阻碍,就是来自董卓。
董卓自从看到张温和鲍鸿背后搞交易,把赵二调扶风郡去了后,就心有不甘,愤恨不已。于是也动用自己的能量,派人去京中活动,想把赵二调自己麾下。
为此董卓又特意贿赂了十常侍,还在董太后那边求了情。
孙坚哪里会坐视他得逞,于是联合几位相熟的议郎们上书天子,说董卓素来野心不小,近几年来,更是因为在西北地区的活跃,而实力大增,已经很难制约了。而赵贰是个人才,人所共见,如果再把他调归董卓麾下,那就更没人能管得了他了。
另外还有董卓在张温面前跋扈的事,孙坚更是没少添油加醋地宣扬。
双方的人在朝堂上为了赵二这个六百石官而争斗不休,而最终决定权,还是在汉灵帝刘宏手里。
……
注:灵帝时期,史书有记载的担任北海相的只有一个人,是号称“八厨”之一的秦周,此人早在建宁二年(169年)下狱了。而史书记载的后任北海相则是众所周知的孔融,他是汉献帝时期才担任的此职。也就是说,在秦周与孔融之间的二十年间,还有谁担任过北海相,发生过什么事情,则完全没有记载。
(本章完)
………………………………
第一百一十章 荀攸建言
美阳县,郊外,某亭舍内。
一名形容猥琐的胖子正在和一个看起来有些邪异的道士在交谈:
“你这妖道真是好手段,居然能制造陨星!”
“呵呵呵,不过是些障眼法罢了。倒是你这吸血鬼,被免了县尉不久,又跑这里当亭长来了!这普天之下,真是哪里都能让你容身!”
“哼,不过是图个方便罢了,谁稀罕这个!我问你,你助董卓击退边章大军,他答应你的那个东西,可到手了?”
“那是自然,这是计划不可少的一环,嘿嘿嘿……”
“我劝你还是小心些,过阵子我要离开这里,可别搞出什么问题!”
“你这胆小的家伙,又要挪窝,嘁!”
经过短暂的交谈后,两人分别了。
雒阳,皇宫中。
天子此时正在翻阅孙坚的上书,他时而点头,似是赞许。时而低头沉思,不知在想些什么。
“阿父,你觉得这赵贰,是应该去董卓那里呢,还是去哪里好?”刘宏决定听听张让的意见。
张让微微一笑,心说来了!那董卓贿赂了我不少钱,为的就是求我替他说话,把那个赵二调给他。自己收了钱,自然要办好事。
不过,这事不能做得太直接,要顺其自然才能做得完美。首要的,就是得等天子主动求教于我,我再替董卓说话,那样成功率才高。故而自己之前一直没有发话,就等着刘宏按耐不住,主动来问自己。
于是张让不急不慢地躬身回道:“陛下,那赵贰不过是个小人物,陛下何必要为这种人忧心呢?”
潜台词就是,赵二调任这种小事不需要考虑太多,与其去思考把他调到哪里,不如直接同意董卓的要求,省心!
不得不说张让的水平比较高明,如果他直接说调给董卓吧!那么刘宏就会问为什么要调给董卓呢?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呢?你为什么要帮着董卓呢?你收了他多少钱?
当今天子虽然好糊弄,但又不是真的傻子。
张让选择从让刘宏省心的角度去劝,并不明说同意董卓请求,这样就不会落入下乘。
刘宏点了点头,并没有说什么,而是命张让先下去休息,自己要小憩一会儿。
这就要说下刘宏这个人了。汉灵帝在历史上,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个很无能的人,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卖官鬻爵,把权力都下放给十常侍。
其实并不然。
汉灵帝虽然昏庸,但是作为皇帝的基本技能:权力制衡,他玩得还是很溜的。身为一个皇帝,最怕的不是别的,而是手底下的臣子成天跟自己作对。
而要想让臣子不跟自己作对,最好的办法就是分化他们,不让他们抱成一团。
人都是好斗的,如果臣子们团结一心了,那么他们就会跟皇帝斗。而一旦臣子们分成了各种派系,那么他们就会倾向于互相斗
(本章未完,请翻页),这时候皇帝就轻松了。
汉朝目前的臣下们,分为三个派系:宦官、外戚和世家。
这三个派系虽然区别很多,但对于皇帝来说,只有一个区别,那就是是否好控制。
首先是宦官派系,他们是最好控制的,因为他们属于皇帝的家奴,自己对他们不满意的话,可以不经过任何程序就直接处死他们,而没人会阻止。所以这一派系的势力在自己允许之下,做大些没关系,这也是汉灵帝宠信十常侍的原因。
第二个是外戚,他们有时候是皇帝的助力,而有时候是皇帝的敌人。通常来讲,当朝皇帝自己后宫的亲戚,是可以利用的。而前任皇帝以及前前任皇帝的后宫的亲戚,往往就是敌人。所以这些外戚们,往往也就只能风光一代,一旦新皇帝继任,那么就只能要么被打压,要么不甘命运,反叛被处死。外戚们虽然没有宦官们好控制,但毕竟自己亲戚,稍微做大些也还好。最关键的是能和宦官势力相制衡。
最后就是士人们了,在汉朝也被称为党人。这些人既不是自己家奴,也不是自己亲戚,是属于最难以拉拢的一派,而且其中很多人属于书读多了,脑子坏掉的类型,动不动就喜欢给你提一些书上写的,却不切实际的要求。这种人就该被打压,汉朝两次党锢之祸就是专门针对的他们。不过虽然他们最不受皇帝待见,但也是生命力最顽强的。你皇帝再怎么打压他们,难不成还能把天下读书人都灭了不成?就算你有这个决心,世家们在地方上的势力,也足以颠覆你这个朝廷。所以只得一边压制着他们,一边用着他们,顺便拉拢少数识时务又不抱团的。
综上所述,皇帝对别的政务可以不关心,对于这些派系人员的职位任命,却不得不注意。虽然汉灵帝平时把人事任命大权下放给了十常侍,允许他们买卖官胡来(当然,卖官得的钱是进汉灵帝腰包的),但涉及到派系做大的问题,他也会出面干涉的。
于是刘宏在小憩了一会儿后,又宣黄门侍郎荀攸觐见。
黄门侍郎这个职位,虽然带着黄门俩字,却不是宦官,而是由士人担任的正式官职,只不过需要经常出入禁庭,故而带有黄门二字。其工作职责就是在禁宫与尚书台之间往来联络。
平时刘宏见荀攸,都是为了向尚书台传递命令,而这次,他打算听听这位标准的世家子弟的意见。
“荀爱卿,董卓上书朝廷申请将扶风郡长史赵贰调归他麾下,而议郎孙坚上书反对。此事你怎么看?”
荀攸很惊讶这位虽然天天都见到,却与自己从未有过额外对话的当今天子,今天居然特地来征询自己的意见,实在是令他惊奇而又惊喜。
荀攸出身世家,又当了官,自然希望天子能多听听他的意见,只是以往这位天子从未拿正眼看过自己,使得自己一直没有机会而已。
他是个聪明的人,在十三岁的时候,他的祖父荀昙去世,荀昙当年手下一个叫张权的官吏,主动找来要求为荀昙守墓。
荀攸对叔父荀衢说:“这个人脸上的神色反常,我猜他是做了什么奸猾的事情!”
荀衢趁着晚上睡觉的时候趁机盘问,果然张权是因杀了人,逃亡在
(本章未完,请翻页)外,想以守墓隐藏自身。从此人们对荀攸另眼相待。
荀攸向来以急智为傲,当即快速思考一番,然后答道:“陛下,董卓久在西北,威望日盛,而此次平定西北之战,又立了大功,已然封了侯。如果日后叛军能够被消灭,那么功劳自然也不会少了他的。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从中郎将到破虏将军到鳌乡侯,再算上消灭叛军后的封赏……太快了。”
荀攸并没有说董卓这人多么多么坏,多么狼子野心。因为在没有证据的前提下随便说别人坏话,有时是会起反效果的。
荀攸另辟蹊径,从升官速度的角度出发,指出董卓无论人品如何,过快得升官,不仅不合常例,也容易引起其他人不满。
不如适当打压一下董卓,否决他的要求,这样别人也不会说什么了。
刘宏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一番思虑之下,终于决定驳回了董卓的请求。
刘宏之所以同意荀攸的意见,不仅仅是因为荀攸说得有理,还因为那董卓是自己母亲董太后的族人,属于上一代人的外戚,不得不防,故而几经权衡之下,做出了驳回的决定。
至于孙坚提议调赵二去青州平定匪患的请求,朝廷仍在商议中,毕竟西北那边还在用他。那边对朝廷来说才是重要的大事。至于青州的匪患,顽癣之疾,缓缓也没什么。
当然,也不能缓太久,太久了万一又出一个张角,那可就事大了。所以朝廷只能不断督促张温尽快把叛军摆平。
张温倒是想摆平,问题是根本摆不平啊!
自己本身就不是带兵打仗的料,而手下人……
袁滂跟自己一样,周慎回京受审去了,孙坚当了议郎,赵二在后方练兵,陶谦前一阵子跟自己怄气,现在一言不发。其余的参军们也相继托关系找借口跑了。
只有一个董卓……还是无视他吧!
这眼看着又一年要过去了,战事还是没什么起色,他愁得头发都要白了。
朝廷却不知张温的难处,觉着朝廷都征调了二十万大军过去,这么久了,就算靠数量堆也堆死叛军了啊,你张温在那里墨迹什么?
最后直接给张温来了个狠招:升张温为太尉。还为此打破了汉朝的一个定例:以往三公都是只能在京的,一旦因为事情出京,就得把位置腾出来,比如张温之前是司空,这一出京平叛,就变成车骑将军了。而这次直接让张温在西北担任三公之职,可以说三公在外始于张温。
这可真是能逼死人的招数啊!
当年……我是说后世,二战德国希特勒手下的保卢斯带领军队在斯大林格勒被苏军包围时,希特勒的做法就是给他升元帅……最后突围无望的保卢斯就只好投降了。
朝廷的态度很明确:你看,我给你的兵也不少,给你的官也够大,连以往的朝廷定例都为了你而打破了,你怎么也得做出点事情来表示表示吧?赶紧把叛军平了吧!
平个毛啊!
这下张温头发真的白了。
(本章完)
………………………………
第一百一十一章 青州刺史
最后张温被逼的没办法,不得不上书,说这事我确实干不了,你朝廷要杀要罚随你,但这叛乱我是真没辙。
他这是撂挑子不干了,爱咋地咋地吧!
朝廷一看张温好像是真打不了,便只得回复:那行吧,你赶紧滚回来吧,别在那边空耗朝廷钱粮了。
于是在中平三年十二月,张温被征召回京,等待他的处罚,至少也是个免官。
这张温一走,大军也只能遣返回原郡。这场闹哄哄的平叛行动,也就这么草草结束了。
既然没了平叛行动,那么将赵二调往北海的事就再一次被提上议程。
经过一系列的讨论商议,以及孙坚财宝的打点之下,朝廷正式任命赵二为……青州刺史。
赵二刚一听还吓了一跳,心说这孙坚也太给力了吧?我就想当个一郡太守,你直接给我来个一州刺史?
等静下心来一想,又觉得亏了:现在汉朝秩序还在,刺史这个官远没有后来权力那么大,虽然是管一个州,但是俸禄只有六百石,最关键的是没啥权力,只有监察之责,而没有具体的领兵理政之权。
也就是说,这时候的刺史,就是一个放大版的督邮,只不过督邮只管一郡的一部分,刺史是管一个州。
拿钱打发走了没翅膀的天使,赵二拿起圣旨看了起来。现在的赵二多少能看懂一些文言了,不像最初在雒阳时,完全看不懂。看了下,这才发现朝廷封他的官不只有青州刺史,还有别的。只不过赵二之前一听刺史这个名头后,有点懵逼,后面没注意听,漏过去了。
诏书上写着自己除了担任青州刺史外,还兼任北海国的……别部司马。
赵二心想:我说你孙文台是不是当别部司马当得太爽了,也想让我感受下司马的滋味?这官的名字也太难听了!
罢了罢了,至少比没有强。
我说也是,花了那么多钱,只给我平调成一个六百石官,那我才不干哩!
当天又收到孙坚的信,里面孙坚说他觉得区区一个郡哪里能容得下赵二这种大才,怎么也得一个州才配的上……
好吧,事情其实是这样的:孙坚最近一直在打探青州那边的消息,逢人就问青州的事。问着问着,忽然有一天,有个人来求见他。
孙坚见了一问,得知他是现任青州刺史张琰的人,想跟他谈谈青州的事。
原来那张琰早就不想在作为“黄巾重灾区”的青州呆了,老想换个位置。正好他留在京里活动的人意外得知了孙坚一直在找青州的官,于是灵机一动,请示了青州刺史后,便找上了孙坚。
这人便跟孙坚商议了一番,因为目的契合,双方很快就谈妥了:两方共同协作,通过贿赂十常侍和上书朝廷等方式,让张琰调去别处,而赵二则去接替他的位置。
俩人合伙的话,事情就比各自单干好办多了。因为十常侍那帮人最会榨取钱财,孙坚想替赵二跑官的
(本章未完,请翻页)话,十常侍就会推说没合适位置,多要钱。张琰想调走的话,十常侍又会说没人肯接任,还是多要钱。如果俩人一起找上十常侍,那十常侍就没有榨钱的理由了,只能公事公办,该出多少钱就是多少钱。
本来两人设想得挺好的,结果他们又低估了十常侍的诈钱能力,那赵忠居然诬陷俩人结党营私,必须得出更多的钱贿赂才能免罪。
导致最终还是额外花了不少钱,才达成目的,气得俩人大骂十常侍不是东西!
信中末尾,孙坚跟赵二讲,朝廷派赵二此去青州,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解决自黄巾之乱以来的青州匪患问题。所以朝廷在任命他为青州刺史的同时,还额外授予他一个别部司马的军职,允许他自行招募、率领士兵。同时还令青州境内的其他太守、国相都要配合赵二行动。只要赵二能解决青州的匪患问题,那么一郡太守之职是板上订钉的。
一郡太守么?
赵二思考了半天,最终还是给孙坚回信,说青州刺史这个职位他暂时比较满足了,太守什么的不急,只要能保住现有的位置不变动就可以了。
因为赵二想到,这过不了几年(赵二仍旧不知道历史上汉灵帝哪年死的,只知道是黄巾之乱后没几年),天下就大乱了。到那时候,原本不值钱的刺史一职,就会变得比一郡太守要大多了。陶谦就是一个例子,他原本只是徐州刺史,天下一乱,刺史立马变州牧,都不需要动刀兵,直接就掌握了一州之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