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混在三国当军师-第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小小年纪,实实难得呀!”

    李儒点点头:“有此同感。”

    董卓和李儒走到军中大帐门口,董卓脱掉自己的头盔交给了侍卫。然后与李儒走进了大帐。

    董卓想了想,忽然对他道:“嗯……我若是废少帝而立陈留王,你看此事可行否?”

    说着两人便在大帐中坐了下来。

    李儒捻了捻胡子,心想要废一个黯弱无能的皇帝,却立一个英明的皇帝么?这可不是一个权臣该干的。不过……

    李儒立刻猜出了董卓的真正想法:“公欲借废立之事以扬威,倒也是个好主意。”

    董卓就知道自己女婿聪明,能猜出自己想法,于是继续说道:“我久在西北,这朝中之事,如何能于极短之日,树立权威,立于当朝?我想无过于废旧帝立新君之举了。”

    李儒想了想,赞同道:“废旧立新?好!公行此举可获二利。”

    董卓心想居然还有两个好处?便问:“请试言之。”

    (本章未完,请翻页)李儒站起身,边走边道:“昔日伊尹、霍光行废立之事,皆在千古名相,一代人杰。今日主公效法先人,必定名垂青史,此一利也。”

    “嗯!这二呢?”

    李儒掰着第二个手指头道:“此次救驾大功,使公威著群臣之上,此时公若立新君,谁敢不从?新君既立,公便可携天子以令群君,进而以谋天下,此二利也。”

    董卓哈哈大笑,站了起来:“哈哈哈哈哈!你真不愧是老夫的智囊啊!有此二利,何不为之啊?”

    不想李儒却又掰了第三个手指头,走到董卓面前,盯着他,提醒道:“虽有二利,可是还有一害。”

    董卓一听,还有害么:“嗯?还有一害?说说看。”

    李儒不由得提醒道:“我朝自章、和二帝起,凡在朝中掌大权者,诸如窦宪、邓骘、阎显、陈蕃,以至新近被十常侍所杀之大将军何进,未有一人不遭横死暴亡。请主公恕我直言,拥立皇帝者,固然权倾朝野,威赫当时,但是也把自己置于众矢之的,此一害,愿主公思之,慎之!”

    董卓想了一想,道:“嗯!温故而知新,好!你这番肺腑之言,甚好!甚是!然而我董卓并非窦宪、邓骘等人,更绝非何进屠夫之辈,既是有二利仅一害之举,何乐而不为呀?”

    说着便又哈哈大笑起来。

    李儒心中却叹道:这位岳父大人,是真的有极大的自信,还是压根不在乎自己怎么死,只要生前快活就好?

    大概两者都有吧!唉,之后的日子可要有得忙咯!

    另一边,赵二“神清气爽”之后,又坐船回到了雒阳,还带了个身份特殊的人。

    一回来,他既没找曹操也没见卢植,而是先去驿馆找到丁原。

    丁原很纳闷,心想我跟你又没啥交情,仅仅是同样被已故大将军召来的外兵而已,找我干嘛?

    赵二不管他怎么想,进了他的屋里,发现一个身材很高大的铠甲武者侍立在他身旁,手中持着一柄看起来分量不轻的长戟。

    这就是吕布吗?看起来确实挺勇武的。

    跟丁原随意客套了几句,随口问了下那个铠甲武者是谁,得知果然是吕布。嗯……浓眉大眼的,怎么也看不出是个叛变革命的家伙。

    又问问丁原现在有什么打算。

    丁原沉吟了下,然后答道:“现在十常侍已伏诛,皇帝又已找到,按理说本官应该带兵回到原驻地。只是……那董卓,不能不防啊!”

    赵二点点头,然后道:“丁刺史,本官就把来意直说了吧!当初大将军召外兵进京,本官知道其他人都还算忠义,丁刺史更是忠心为朝廷。只是那董卓……此人乃豺狼也,引入京城,必食人矣。本官素知董卓为人,面善心狠;一入禁庭,必生祸患。”

    丁原心说你背卢植、郑泰的台词做什么,我又不是没听过!

    (本章完)
………………………………

第一百七十一章 联合丁原

    赵二一想……哦,你好像当时也在场。脸不由一红,他自从听卢植郑泰说了这两句话后,觉得特有水平,四处卖弄,显得自己有文化,结果这次出岔子了。

    不过他脸皮本来就不薄,继续道:“这董贼确实不得不防,但是他手中士卒,皆西北精锐,其中凉州铁骑,更是实力强劲。所以本官建议,我与丁刺史联起手来,共同防备那董贼,如果他敢来硬的,我们就协同出兵!”

    丁原还没说话,吕布先扬起鼻孔不屑道:“哼,什么凉州铁骑,我吕布视之为无物,不过土鸡瓦狗而已!”

    丁原立刻训斥道:“吾儿不得无礼!”

    然后笑着向赵二致歉道:“小子不懂礼,让赵州牧见笑了!”

    随即向赵二说出了他的难处:“赵州牧的意见很好。只是……目前有个职权问题难以绕开啊!”

    赵二感到奇怪:“什么职权问题?”

    丁原便向赵二解释了事情的原因:

    原来丁原自从受前大将军何进的诏令,火烧孟津后。那何进便想嘉奖丁原,给他再升一次官。毕竟已经给赵二额外升官了,不给丁原升不公平。一番思考之下,便决定封丁原为执金吾,好方便何进掌握京中武力。

    正如同赵二升了青州牧后,楼船都尉因为职权重叠而被取消了。那丁原成为执金吾后,骑都尉的职位也没了。

    只不过丁原这次升职,因为最近京中禁军因八常侍与何进反复夺权而出现编制混乱,再加上没有卢植给他开方便之门,故而手续办理得很慢,直到何进死了,才弄完。

    最近这段时间朝中职位调动太频繁,赵二不知道丁原升官的事也很正常。

    刚才丁原说带兵回原驻地,意思是把自己原骑都尉官职麾下的士兵交还回去。

    丁原的并州刺史一职仍在,而且好在董卓及时升成了司空,否则他的刺史一职就与董卓的并州牧重叠了。但是刺史一职是无权统兵的。正如同赵二原先的青州刺史,只能通过别部司马、楼船都尉的职位来统兵一样,丁原也只能通过武猛都尉、骑都尉的职位来统帅军队。

    交还完骑都尉的士兵后,他就应开始转而统领执金吾的麾下。

    问题在于一旦这么做了,丁原手里就等同于没有力量了。

    《后汉书》志二十七《百官四、执金吾》中称:“执金吾缇骑二百人,持戟五百二十人,舆服导从,光满道路,群僚之中,斯最壮矣。世祖叹曰;‘仕宦当作执金吾’”。

    意思就是执金吾地位尊崇,不过麾下只有骑兵二百人,戟士五百二十人……这点人够干嘛的啊!

    更别提这七百多人都是父死子替的垃圾兵,压根没战斗力了!

    赵二便劝道:“现如今朝

    (本章未完,请翻页)局动荡,中央权力真空,丁刺史可事急从权,暂时先不急着交出您的并州军马。您想啊,那董卓现在是司空了,按理说他也应该把手里的西北军交出来。但是丁刺史也看到了,他没有丝毫交出兵权的意思。您就算要交还并州军,也得先等董卓交权之后。而在这之前,丁刺史应当小心防备董卓有什么不轨行动!”

    丁原听了赵二的话,并没有立刻答应,而是陷入了沉思。他本来也是这么打算的,只不过他对朝廷比较忠心,觉得这样有违制度,所以很犹豫。现在听赵二这么劝他,他的决心开始变得坚定起来。

    许久后,丁原问道:

    “交还并州军的事,本官可以先缓缓。如果那董卓安分守己,本官事后仍要交还。如果他真有不轨之心……不知赵州牧打算如何与本官协同?”

    赵二便说出了他的计划:“丁刺史,本官现在手里兵不多,只是空有些船而已。丁而刺史的军马要渡过黄河才能过来,本官愿意负责运送,并保证河路不被敌人切断!”

    丁原从并州共带了数千人马。其中大部分屯驻在河内郡,即黄河北岸的郡。当初火烧孟津(位于黄河以南,雒阳西北)时,丁原带了一千人过去,这一千人现在就在身边。而要想对抗董卓,就需要把河内郡的另外几千人也运过来。

    而赵二除了原本从青州运来的船外,还额外以大将军的名义,在黄河口岸强行征用了一些民船,大将军死后,更是把河南郡以及黄河两岸所有的官方水军给强行收编了。

    可以说,现在雒阳附近所有水域都处于赵二的控制之下。

    赵二这个建议让丁原和吕布都觉得很好:

    嗯……陆上战斗肯定要靠我们并州铁骑,这水上嘛……我们还真确实不是很在行,让你来运运兵,正好弥补我们短板,好!非常好!

    当下丁原便同意了合作,并表示会随时与赵二联络。

    离开丁原那里之后,赵二又带着太史慈、男装月儿和亲兵们去了曹操府上。

    敲门,门子打开门,一看是赵二,便嘿嘿一笑伸出手来:“哦,是赵大人啊!我们家大人说了,这次您得掏双倍的门包钱,两贯!”

    呃……忘了这茬了。

    算了,不去了!

    赵二转身就走。

    门子没想到赵二玩这一出,赶忙叫道:“大人,万事好商量啊!您跟我家大人这么熟,别那么生分嘛……您随便给点就行!”

    赵二这才停住脚步,又返回来,随便抓了一把小铜钱给他了。而那门子表面上千恩万谢,心说却不停大骂赵二,都这么有钱了还这么抠!

    随即他又安慰自己,心说能从这位大人手里拿到钱,已经算不错了,少点就少点吧!

    赵二

    (本章未完,请翻页)进去后,见了曹操,曹操第一句话就问:“双飞,怎么样,你的大部队到了没?”

    赵二摇了摇头,编出了令他失望的话:“青州的大部队中途遇到天灾,不得不停滞了。”

    曹操听了顿时感到气闷,用力一锤墙壁,“咚”的一声,把墙锤进去一个浅坑。

    曹操猛地又抬头问道:“那你现在手里的部队有多少?还是那两千?”

    赵二低下头,编出了让曹操更为绝望的话:“我的部队遭遇不明旗号的部队伏击……只剩五百余人。”

    “哎——呀!!!”曹操惨叫道,“怎么会这样!”

    其实哪里是什么遭遇伏击,分明是一千五百人护送着皇宫女眷回青州去了,只剩步卒五百人外加操船的水军。至于天灾……下场大雨如果也算的话。

    赵二故作不知地问道:“我听说那董卓进京之后,胡作非为,可是真的?”

    曹操愤恨道:“那董贼屯兵城外,每日带铁甲马军入城,横行街市,百姓惶惶不安。他甚至还出入宫庭,略无忌惮。”

    忽然曹操又问道:“那只伏击你部队的兵马……”

    赵二便说出早已编好的说辞道:“那日你们跟随大将军入宫,大将军被杀,你们攻击宫门。我当时在城外,听城里耳目跟我汇报了这事。我便立刻进城,正好经过皇宫后门,意外发现后门被不知谁给打破了。我就带人从这里进去了,发现里面居然没有宫女也没有嫔妃。之后遇到卢尚书,他刚刚从段珪手下救下太后,我就把手里士兵先给他,自己回岸边呼叫自己部下。”

    他把之前跟卢植说得话又重复了一遍,继而道:“回到岸边时,发现远处有一支军马,没有旗号,望西而去。我派人过去侦查,得知居然有宫女混在里面。于是当即下令追击,自己则在原地待命。结果我派去追击的部队就遭到了伏击。”

    “后来遇到卢尚书,他猜测是董卓的人,我便留了心。在寻找天子未果后,得知了天子已回宫,董卓进京的消息,我就想着,这只劫持宫女的兵马必然是之前驻扎在附近的人。我先带着逃回的溃兵去了丁原丁刺史那里,之后又暗中派人观察了下董卓的部队,确认伏击我们的,就是董卓的部队!”

    曹操不由破口大骂道:“好个董贼,竟敢如此大胆!”

    赵二继而又抛出了一个猛料:“本来这事是没有证据的,不好宣之诸公。但是我的人在黄河岸边,意外发现了一个人证!”

    曹操赶忙问道:“那人在哪?”随即想了下,又问:“那人如何能证明?”

    赵二低声道:“正在船内安歇,并没有让外人知道。至于她为什么能证明,因为她就是被劫持的众女中的一员,她的身份也足以让她的话有说服力,她就是……”

    曹操急不可耐地问:“是谁?”

    (本章完)
………………………………

第一百七十二章 董卓背锅

    “舞阳君,何太后之生母!”

    这老太太可有些岁数了,本来如果赵二不劫走她的话,在正史里她就会跟她女儿何太后一起被董卓杀死。

    但是就算救了她,她一个老太太对赵二来说也没任何作用。

    赵二当时便想把她扔掉……如果劫持宫女的人是董卓的话,也会这么选择的。

    但是赵二随后发现这老太太很贪财,很软弱。只要许之以利,迫之以危,什么都肯干。于是赵二便本着废物利用的原则,让她作为伪证人,去把劫持宫女的罪名彻底摁死在董卓头上。

    只要有董卓来背锅,那么赵二之前因为思虑不周而造成的纰漏都不再是问题了。

    赵二告诉她,只要她肯做这个伪证,那么不仅会保证她的安全,还能让她安享晚年。否则,不仅她要死,她的女儿也别想活!

    这也算是有人质威胁。

    曹操沉思了一会儿,然后问道:“那舞阳君在船上可还安全?要不接到我府上……”

    哎?你想要舞阳君?孟德兄你口味蛮重的嘛……

    咳咳!

    虽然我尊重你的喜好,但把她给你可不行,万一被你拷问出些什么,那事可就大了!

    于是赵二推脱道:“还是不宜轻动,现在在船上有我手下军士保护,暂时没人知道。但若是我公然带一老太太进你的府里……难保不会泄露出什么。明日在朝堂上,我再把她请出来,让她在满朝诸公面前当庭指证。到那时,即使那董贼事后把她暗杀,也于事无补了。”

    曹操才不知道赵二脑子里的龌龊事,点了点头:“双飞言之有理,就这么办!”

    随即曹操又问赵二:“双飞,你可知道太后的消息?”

    赵二早知道他会问,说出了跟月儿商议后编出来的说辞:“这件事是我的错,顾虑不周……”

    他装出一副懊悔的表情道:“当时受命搀扶太后回寝宫的那两名士兵并没有回来复命,我也不知道他们现在在哪,是生是死。”

    这种事情,装不知道最为稳妥,谎话编的越多越难圆。

    曹操捻了捻胡须,没有发表意见,心想结果无非是两样:要么是青州兵见色起意,劫持太后逃亡了。要么就是这三人被其他什么人给抓住了。

    不过现在猜测这个也没意义,于是曹操简单安抚了下赵二后,便让他先回去准备揭发董卓之事,毕竟眼下这个更重要一些。

    于是赵二告辞了曹操,又去了卢植等人府上,相继跟他们说了同样的话,他们也同意在明天的朝议上一同向董卓发难!

    第二天,朝议上。董卓刚要开口,跟群臣们提一下废立之事,却不想卢植率先向董卓发难。

    这卢植本来都要辞官走了,却摊

    (本章未完,请翻页)上这么些事,到现在还没走成,简直郁闷死了。

    只听他指着董卓大喝道:“董卓逆贼!汝劫持后宫嫔妃宫女,袭击朝廷军队,可还知有王法么?”

    董卓纳闷了,这是闹哪出啊?

    还没等他反应过来,又一个大臣指责道:“董卓,说!你把后宫嫔妃们劫持到哪里去了?”

    “快把嫔妃们交出来!”

    “把太后交出来!”

    “董贼你简直色胆包天!”

    “无耻!下流!卑鄙!”

    董卓被他们指责得莫名其妙,心说后宫里的嫔妃、宫女们不见了,我还纳闷呢!老夫大老远从西北过来雒阳,除了为夺权,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看上这皇宫里的几千佳丽了。没想到自己去后宫转了一圈,连根女人的毛都没有……哦,毛发还是有的。

    董卓不由大怒道:“你们在胡说些什么!什么嫔妃,老夫不清楚!”

    众臣刚要同他争吵,卢植一摆手压了下来,然后冷冷道:“哼,董卓,就知道你不肯承认!来人,请舞阳君上殿!”

    董卓纳闷道,舞阳君?那不是太后的生母么?她能证明什么?

    舞阳君很快便被请了上来,同行的还有赵二。

    董卓一见赵二,顿时气不打一处来。心说好你个赵二,当除拒绝老夫的拉拢,不肯当我女婿也就罢了,现在还跟群臣们玩这一出,来陷害我!

    只见赵二当着朝廷众臣,先向各位行了一礼,然后缓缓道:“诸公,在下青州牧关内侯赵二,本来奉已故大将军之命,率战船千艘,来雒阳诛除十常侍一党。后来天子被段珪逆贼挟持出宫,在下受卢尚书之请,沿河寻找。却在上游发现了舞阳君,接下来的事就请舞阳君来说说吧!”

    说着冲舞阳君一点头,心说看你的表演了!

    那舞阳君也不负众望,一抹眼睛(手里藏了切开的大蒜),眼泪说流就流下来了,只听她哭诉道:

    “是。老身舞阳君,是太后生母,本来住在皇宫之中。那日宫内发生兵变,前门处有军士厮杀,老身害怕,便躲在屋中不敢出来。这时忽然听宫女说皇宫后门也被人破开了,正当我等不知所措时,有一队军士突然闯进老身的寝宫,把老身和周围的宫女都抓起来带走了。老身问他们是谁,他们也不告诉老身,只让老身老实点。”

    说着还用赵二教她的陇地口音模仿了一声“老似点!”

    “他们把老身和其他宫女劫持出宫,行至半路,一个军官过来,说了句,‘则葛老滴补腰!’就把老身抛进河里,跑了。老身拼尽力气爬上岸,才没被淹死,但也一时动惮不得。最后是赵州牧行船发现老身,老身才得救,老身……老身苦啊,呜呜呜……”

    当即就有见多识广的大臣指出:“这是关中话,老夫清楚!”

    其他大臣也

    (本章未完,请翻页)纷纷确认道:“确实是陇地口音,没错!”

    还有更博学的指出道:“前一句是扶风口音,后一句是陇西口音,还带着点羌音!”

    董卓气得肺都快炸了,心说你们这哪找的老太太,老夫根本不认识她!

    卢植最后质问道:“董卓,你还有什么可说的!现在京师附近的陇地军队,就只有你董司空的部队了。速速交还嫔妃宫女,俯首认罪!”

    董卓大怒道:“老夫根本不知道你们在说些什么,这是诬陷,**裸的诬陷!哼。”

    说着气呼呼地就要离开,众臣当然不能放他走,纷纷拦在他身前,却被董卓眼睛一瞪,吓得纷纷避开,就这么被董卓走掉了。

    众臣们虽然不敢再拦截,却仍然敢怒骂他:“董贼,你色胆包天!”

    “狼子野心,不得好死!”

    整个朝堂上骂成一片,却又奈何不得他。

    董卓回到府上,其实根本不是什么府,压根就是在皇宫里找了个宫殿住下了。反正现在皇宫里空荡荡的,除了皇帝和陈留王宫里还有点人气外,其他宫殿连个点灯的都没有。董卓觉得与其跟其他外官一样住驿馆,不如直接住进宫殿。

    他气得不行,连摔了无数碗碟。李儒今天没跟着上朝,忙问:“明公,怎么了,居然气成这样?”

    李儒虽然成了董卓女婿,但还是习惯性地用原来的称呼,并不称他为岳父,董卓也不在意这个。只要实事成了他女婿就好,总比那个嘴上叫“岳父大人”叫得欢,却压根不打算娶他女儿的赵二强!

    董卓便把事情原委叙述了一遍。

    李儒捻了捻胡须,道:“这是有人要害明公啊!”

    董卓嗯了一声,然后求助道:“依你看,是谁的阴谋?”

    李儒原地走了几步,然后道:“现下朝廷诸公,没有不恨明公的,而这事也显然不是一人能做成的。当先质问公的几位大臣,就显然是同谋之人,脱不了干系。而构陷公的始作俑者……那赵二的嫌疑最大!”

    董卓沉思道:“赵二……是有这个可能,那舞阳君就是他带上来的。”

    李儒继续分析道:“当日八常侍诛杀何进,何进部下攻击前门之时,那赵二的部队离雒阳最近。配合他在京中布下的耳目,可以第一时间赶到皇宫,攻破后门,抢走宫女。而他有足够的船只,可以直接将所有宫女快速顺流而下,运回青州,我料定此时那些宫女已经快到了青州了。”

    “而后,他买通舞阳君,编造谣言,诬陷是明公所为。而明公的军队因为在变乱发生之时,恰好第一个到达。且那赵二一向名声不错,与卢植等大儒交好,反观明公一向不在乎名声,恶名在外……所以满朝诸公怀疑是明公所为,便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董卓大怒,一拍桌子道:“这个赵二,老夫待他不薄,为何他要如此坑害老夫!”

    (本章完)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