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混在三国当军师-第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岱暂时倒是不会拿鲍信和张邈开刀,因为他的目的已经达到,现在整个兖州已经没有人再敢跟自己唱反调了!
正当他感到得意时,忽然发现,自己的兖州突然少了一个郡:自己派去泰山收粮的吏员回报说,泰山那边已经宣布脱离兖州,从此受青州保护。
刘岱立刻向赵二发来抗议。
结果却立即遭到了公孙瓒和陶谦的双重指责,言明你一个小小六百石刺史,管得了人家两千石太守么?别忘了,你顶多只有巡查之责,人家孔融要用哪路兵马来剿匪,你无权干涉!
你不满?可以,去跟朝廷告状吧!这才是你刺史的权力。
公孙瓒更是直言:“有本事你去把泰山的匪寇给平了啊!自己无能还嫌别人手长,呸!”
直把刘岱气得不行。
但他也没办法,那公孙瓒说的话,自然可以当成放屁。但这赵二可不是他暂时能奈何得了的,再加上有陶谦帮他,自己更是没辙。
而徐州那边,陶谦见张超呆在陈留那边不回来了,便开开心心地收回了广陵的兵权,现在整个徐州终于没有跟自己唱反调的了!
还有孔伷,联军还没散的时候就被袁家人阴谋搞死了。对外则宣称是被董卓军的部将李傕给宰了。
赵二一直也没关注过这人,以至于连他什么时候没的都不知道。这也算是这人的悲哀。
再说孙坚那边,他率领部队一路向南,途径南阳,赶往长沙。在某天傍晚,部队扎下营地后,忽然有信使来访。孙坚拿过信来,发现居然是袁术写给他的。
他拆开信一看,信中先告知了他十八路诸侯讨董联盟已经解散的消息,而后说虽然继续挥兵讨董、光复朝廷已是不可能了。但是当初袁术毕竟答应过表举孙坚为豫州刺史,他袁术是个守信之人,说让他当豫州刺史,就一定会让他当上豫州刺史。所以建议孙坚不用回长沙了,直接去豫州上任就好。而且袁术还额外表举他为破虏将军,使他有名正言顺的带兵权。
豫州是袁家的老家,只要有当地势力的支持,是否有朝廷任命根本不重要。就如同之前袁术在南阳,虽然不是那里的太守,但因为有当地世家的支持,所以他根本不需要朝廷任命,就可以自由调集南阳的兵马钱粮,而不受任何人掣肘——唯一能掣肘的南阳太守张咨已经被孙坚杀了。
当然,好处不是白给的,在信的最后,袁术开出了他的条件:与袁术结盟,在袁术有需要时,听从其指挥,与袁绍及其同党开战。
这是很明显的交易,我给你地盘,你给我当打手。
孙坚首先松了一口气,庆幸袁术不是来跟自己讨要刘辩的。而后开始与众将商议。
程普分析道:“主公,我看可以答应袁术。主公先前已然因为弘农王之事得罪了袁绍,那袁绍四世三公,势力极大。要想同他对抗,唯有联合同是四世三公的袁术一途。”
孙坚然之。
不过长沙还是要回的,毕竟那边还有些乱七八糟的家底,不能说抛弃就抛弃。
至于孙坚的家眷倒是不用担心,自己当初离开长沙参与讨董时,就已经把家眷移居庐江舒县了。
袁术帐中。
袁术接到孙坚的回信,微微一笑,对身旁一个谋士道:“大将,孙坚业已归顺,接下来该将如何啊?”
谋士笑道:“弘之前曾跟主公说过。现如今天下诸侯,大多奉袁绍为袁家之主,而轻视主公您。故而主公若要确立袁家真正主人的地位,那么久少不了两个策略:一为拉拢更多诸侯投靠主公,二为消灭投靠袁绍的诸侯。十八路诸侯讨董期间,袁绍作为盟主,其举止表现,很失众望,相信以后这些诸侯中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背离他。而主公在讨董期间,仅仅是得罪了孙坚与赵二而已。现如今孙坚已然归顺,主公需再略备礼物,并书信一封送往青州,与赵二交好。另外,徐州陶谦、幽州公孙瓒,在讨董期间皆对袁绍不满,主公亦可联络他们,纵使不能让他们归顺主公,亦可结为盟友,共抗袁绍。此即为策一。”
这位谋士便是杨弘,表字大将。
袁术点点头,示意杨弘继续。
“之前天下尚算安定。十八路诸侯起兵讨董,世间敌人也只有董贼一个而已,孙坚杀死张咨,亦是以讨伐董卓同党的名义。然而自刘岱袭杀桥瑁后,便打破了一直以来的规则。从此诸侯们会越来越毫无顾忌地相互厮杀,撕破脸皮。而兖州那边,支持袁绍的人不少。虽然表面上刘岱已经掌控了局势,然而他这一不义之举,定然会招致有心人的不满,进而起兵讨伐。主公可先书信一封给刘岱,若他识相投靠我们,就帮他掐灭这股萌芽,并借机诛除袁绍一党。若是他不识相,我们就可从中挑动,让兖州换个主子!甚至可以更进一步,趁兖州诸雄几败俱伤,皆已疲困之时,出兵干预,若谋划得当,兖州之地未必不可落入主公之手!此即为策二。”
袁术听后大喜,当即同意了杨弘之策。
就这样,群雄逐鹿的时代,在杀戮与阴谋中正式开启。
……
在正史里,孙坚在杀了王叡和张咨后,就成为了豫州刺史、破虏将军,他是以这个身份参与讨董的。
臧洪才是诸侯讨董时的盟誓者。“汉室不幸,皇纲失统……”那番话其实是臧洪带头念的,罗贯中在演义里改让袁绍来念了。
孔伷的死在正史里是个谜,有的说法是被李傕他们杀的,也有说是病死的。
袁术麾下长史名杨弘,正史里未记录表字。演义里此人被罗贯中误写为杨大将,是他把三国志孙策传中“后术死长史杨弘大将张勋等将其众欲就策”这句话里的弘字看漏了所致。然而作者想到,弘者,大也。杨弘若起表字为大将,居然也说得通。于是在小说中设定杨弘字大将。
………………………………
第二百二十章 募兵丹阳
陈留郊外。
曹操坐在临时营帐前,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
之前刚回兖州时,自己陪着鲍信,一起把他两个弟弟安葬了。现在回到陈留,又把卫兹安葬了。自己是深深地愧对他们啊!
鲍韬就不多说了,卫兹才是真惨。卫兹字子许,陈留襄邑人,孝廉。曾因多次拒绝三公征辟而闻名于世。当初自己为了讨董在陈留起兵,那卫兹感念自己大义,主动出钱、出人帮助自己,贡献出自己的家仆,帮自己采购军械钱粮。可以说自己出征讨董的士兵有一半以上是卫兹置办出来的。他不仅仅是出资,还亲自参与了讨董,在自己决定追击董卓时,卫兹也跟在队伍里。
结果命都没了。
自己当初还幻想着,等灭了董贼,光复了朝廷,一定要保举卫兹当个大官,再封个侯,使他能不枉帮自己这么多。
唉!
现在想什么都没用了,人死不能复生,就算风光大葬,又有什么用呢?
然而即使是想给人家风光大葬也不行了,自己身无余财,葬礼的钱还是卫家自己出的。本来自己父亲曹嵩有不少钱,可他自从听说自己要起兵讨董,觉得陈留这不安全,于是早早地去避难徐州了。
现在自己还有什么呢?
残兵千人。
连粮草都只能厚着脸皮吃人家张邈的。
自己可算是一事无成啊!明明自己平时还自诩有大志向,还被被诸多名士称赞过,如桥玄“今天下将乱,安生民者,其在君乎”何顒“安天下者必此人也”王儁“济天下者,舍聊复谁”。自己还觉得有些飘飘然。
可看现在自己这德行……
“明公此刻很悠闲呐!”有人打断了曹操的自艾自怜,语气带着些许轻佻。
曹操转头一看,原来是任峻。任峻字伯达,河南郡中牟县人。董卓作乱时,任峻劝说中牟令杨原治理河南,抵抗暴乱。后逢曹操起兵,任峻征集宗族家客数百人归附曹操。因其对管理后勤颇有心得,故任峻通常在后方负责补给军队。
任峻这人头脑清晰,看待事物清楚明白,经常提出很多有用的见解。曹操把他当成自己的智囊,每遇事都必先请教他,说他是曹操起兵后第一个谋士也不为过。而且曹操因为信任他,还许诺将自己的堂妹嫁给他。
在追击董卓时,他因为在雒阳安排补给,而免遭一劫。
曹操看他调侃自己,不由苦笑道:“伯达你就莫要笑话我了,我都惨成这样了。”
任峻却做出一副惊讶地表情问道:“明公正值壮年,肢体健全。且义名远播四海,麾下将领忠勇,何谓之惨?”
曹操知道他在安慰自己,遂道:“伯达好意吾心领了,然则现如今我兵不过千,地无尺寸。仰人鼻息,空有义名而无所作为啊!”
任峻哈哈一笑,道:“这有什么!兵没了再招就是,地想得也不算太难。明公大义著于天下,何愁这些?”
曹操是聪明人,当即问道:“伯达可有策教我?”
任峻便正色道:“明公,现下已步入乱世,自刘岱袭杀桥瑁后,诸侯间便已撕破脸皮,开始互相攻伐。明公虽然不想学他们那样抢夺地盘,但也要为自身安全着想。首先必须要有一支足够保护自己的兵马。否则即使刘岱不对您下手,难保不会有其他人欲借消灭明公而成名!”
曹操疑惑道:“我现在并不过千,又寄居张邈之下,何人会针对我?”
“明公太小看自己的名望了!当初明公起兵讨董之时,同样无兵无地,却又为何能够集结起近万士兵参与联盟?那卫子许与明公无亲无故,为何要出钱出人帮明公?就连我任峻,为何十八路诸侯在侧,却偏偏投靠明公?”
曹操听他说到这个,不由想起一事,问他:“我知道伯达乃是看到十八路诸侯大多逡巡不前,而我主动追击董卓才投靠的。不过那赵二积极收容雒阳难民,亦是善举,且赵双飞坐拥青州,实力强大,伯达何不投他?”
任峻笑曰:“那赵青州所为,别人不清楚,我可是看得真切,他收容雒阳居民是善举没错。但他的目的却是为了给他青州增加人口!完全是私心之举!若是他不把雒阳居民掳走,而是安置原地,峻倒是可以考虑投他!”
“明公既有如此名望,那么能起兵一次,就能起兵第二次,而现如今明公又正处于落魄之时,此时出手除掉明公,正是好机会!”
话音刚落,夏侯兄弟忽然赶过来,向曹操汇报道:“刚才有一股军队,诈称是匪寇,前来试探我军虚实,已被击退!”
曹操不由皱眉,这不是第一次了,便问任峻:“伯达可能猜出是谁所指使?”
任峻摇了摇头,苦笑道:“明公太高看我了。据峻看来,十几路诸侯,各个皆有嫌疑,就连当初救了明公的赵二亦难脱干系!”
曹操对此倒是没有反驳。他也知道乱世一起,人人皆有可能是敌人。
只听任峻继续说道:“明公既有如此名望,那么要么依靠名望东山再起,要么惹人忌惮为人所灭。明公肯定不会选择后者吧?”
曹操点点头,问道:“那么这募兵,应该如何募起呢?”
任峻便建议道:“明公现下仰人鼻息,故而不宜募太多兵,应先募一支精兵,以为骨干,而后再徐图扩充!”
曹操想了想,精兵……丹阳自古出精兵,那么就去丹阳募兵好了!
任峻微微一笑,猜到了他想什么,提醒道:“扬州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昕皆与明公有旧,可求助于他们。”
曹操疑惑道:“有旧是没错,但交情并不算深,恐怕……”
任峻笑曰:“仅凭明公的交情可能不够,若是加上袁本初呢?这两人可都是他袁家的故吏!袁绍一发话,他俩不会不听!”
曹操皱眉道:“伯达是教我投靠本初?”
任峻笑问:“怎么,明公投靠张孟卓理所当然,投靠袁本初又为何犹豫了?或者明公更想投靠赵双飞?”
“伯达说笑了!”
“呵呵,我知道的,明公不愿再寄人篱下。然而现如今亦没别的办法。不过……明公很快就会摆脱这一境地的!”
丹阳。
曹操看着面前这几千丹阳精兵,心中不由感叹,这袁家的名头确实管用。自己带着袁绍的一封书信过来后,不过几日的功夫,这几千人就到手了。
这些丹阳人都是在陈温、周昕的帮助下从山中募来的,钱粮也是他们出的,曹操对此十分感激。
他目光慈祥地望着新兵们,如同望着自己的孩子一般,下定主意一定要好好待他们。因为说不准哪天,他们就有可能又要步他们先辈们的后尘了。
故而对于他们向自己提出的听起来有些过分的要求,自己也一一应允。比如什么先每人发多少钱啦,同时先拨给他们多少粮食,让他们拿回家给家人啦,相同村舍的人编在一起啦……
那些丹阳兵看起来也感受到了自己的善意,嘴上直夸自己是“好人”!
于是曹操便满意地带着他们上路了。
结果刚一出扬州地界,到达豫州边境的沛国龙亢县时。下面人就来报,说自己的丹阳兵跑了!
一夜之间,五千丹阳兵,外加营地里的无数粮秣,全不见了。
曹操站在原地,目瞪口呆了许久才缓过来:
这群狡诈的丹阳佬太恶劣了!说得好好的,我给你们钱、给你们粮,你们给我当兵。结果你们居然……
一个不剩,卷了钱粮,全跑了!
简直气死我了!
曹孟德啊曹孟德,整天自诩自幼奸诈,又是装中风骗叔父,又是跟袁绍一起绑架人家新娘子。还大言不惭说过什么:“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没想到还是年轻,幼稚,图森破!拿衣服!
此时曹操由又后悔没让任峻跟来,而是让他去联络袁绍去了。若是他在,肯定不会让这种事发生。唉!
曹操不由自此发了毒誓:“以后战场上再遇到丹阳人,我曹孟德一定要把他们杀光,杀绝!一个不留!”
当初曹操听说赵二在担任青州刺史时,杀过一伙丹阳兵,当时自己还觉得可惜。
现在一想,杀得好!
不过好在军粮虽然被丹阳贱人们卷跑了,但钱还在。这玩意体积小,所以曹操是交给自己亲信保管的。陈温他们援助自己的钱还剩不少,这些钱倒是还够重新买一批粮食的。不至于半路上把自己饿死。
曹洪则建议道:“主公,既然丹阳人不靠谱,我们另从别地征兵吧!你看咱们来回沿途路上,所遇流民众多,这些人只要给他们口饭吃,他们就甘愿为您卖命!咱们可则其精壮入伍,只要善加训练,不一定就比丹阳兵差了!”
曹操一想,是啊!那丹阳人自诩是精兵,名声在外,自然不会些许钱粮就能让他们忠心的。而这些流民不同,一旦没有遇到好心的地方官收留,那么只有饿死一途。自己给他们饭吃,就如同给了他们第二条命,他们自然愿意把命交给自己。才不会像丹阳人那样耍大牌难伺候。
于是在沛国的铚县、建平县一带收拢了千余流民充入军队。
而曹洪等人也从家乡谯县(同样在沛国,沛就是曹操、他们的家乡)招募了千余宗族兵一起加入。
就这样,曹操带着几千人前往河内,去投奔袁绍了。
……
曹操被丹阳人坑了,是真事哦,可不是作者我黑他们。在《三国志》里只记载丹阳兵叛逃,而《太平御览》里则记载丹阳兵叛乱差点把曹操杀了,曹操躲进某亭长家里才侥幸活命。
………………………………
第二百二十一章 海禁
赵二回到青州后,又继续指挥船队继续往青州搬运人口。毕竟雒阳的百万人口不是短时间内能运完的。
而运完之后,安置他们又要花上不少时间。
至于雒阳皇宫的废墟,赵二派人去搜寻了一番,尤其是废墟中的各个井里,结果却并没有找到什么玉玺。
奇怪?玉玺到底去哪了?
遍寻无果之下,赵二只得感叹这玩意看来与自己无缘。
“罢了,反正就是块石头而已。”他这样安慰自己道。
河内郡。
袁绍自联盟解散后,并没有回他的渤海。不仅没回去,还把身在渤海的逢纪他们也招过来了。
曹操对此不由感到奇怪:“这袁本初是不打算要渤海了?”
陪着接待他的许攸却否认道:“怎么会呢,呵呵,孟德真会说笑!”
曹操来到河内后,却正赶上袁绍在忙,具体在忙啥也不知道,只是让许攸先陪着接待自己。许攸也是自己自幼认识的好友,由他来接待倒也合适。
于是曹操又问许攸:“子远,既然逢元图也过来了,那渤海的海患是解决了?”
渤海郡闹海寇的事,曹操自然也知道。这股海寇据说是原本活跃在青州海岸的。自从赵二入主青州后,大力巩固海防,操练水军。导致这股海寇就转而跑渤海安了家,开始骚扰渤海郡了。
这是袁绍上任渤海太守之前的事,故而袁绍也很难怪到赵二头上,只是发信向赵二求助过。赵二表面答应,实际上却仅仅是派了一支船队去渤海巡逻了一圈,然后声称没碰上海寇,只得作罢。
那海寇来去如风,行迹飘忽不定,本来就难以捕捉,故而袁绍也没法怪赵二出工不出力。
袁绍问赵二当初青州海寇怎么解决的,赵二说是依靠陆康陆太守的力量,先在海上击败对方一次,之后招降匪首,才解决的。
这个袁绍就很难效仿了,他也想招降,但是海寇们压根不搭理他。找陆康?人家在庐江当太守呢,怎么可能擅离岗位去渤海给你帮忙?
只能忍着。
本来在讨董期间,逢纪说他有办法了,后来一打听,所谓的办法原来就是搞海禁:
距离海岸线十里之内坚壁清野,同时禁止任何人出船下海,无论你是去捕鱼还是去经商,“片板不得下海”。
还别说,这策略一开始还颇有成效。那些海寇见抢不到东西了,纷纷开始停止侵扰,海岸线自此安宁了不少。
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后,那些原本生活在海岸的渔民、海商们,便因为没了饭碗,断了财路,开始纷纷作乱起来。
不仅仅自己作乱,甚至还勾结起了海寇,给他们当间谍,提供情报,随时报告渤海边地的驻防调动情况。
有了他们之助,海寇们愈发猖獗了,上岸后跨越十里距离去抢掠,而且还专门抢那些不靠海生存的大户。
甚至还有一个逢纪的远房亲戚,专程从南阳过来投奔他的。因为不明情况,去离海较近的一个地方游玩期间,被得到了消息的海寇给绑架了,言明不给够钱,就撕票!
逢纪听到消息后,气得桌子都掀翻了。然而最后只得乖乖给钱。
有人劝他何不假意答应,然后设计捉住匪首?却遭到逢纪大骂:“那又不是你亲戚,万一出了事你负责?”
本来他的想法是对的,偏偏他遇到了不讲理的敌人。
他的亲戚被放回来了是没错,只不过少了一只耳朵。
愤怒的逢纪当即下令处死一切可能泄露亲戚行踪的人,同时海禁继续进行到底。
而海寇们也愈发猖獗上了。
这个结果完全出乎赵二的意料,因为这事可不是他策划的,他压根没想到逢纪会搞海禁。只听管承向他汇报道:
“大人,一开始那些失业渔民们只是在陆上作乱,之后便转而改行当起了海寇。本来小人还觉得挺高兴,因为我的队伍可以因此而扩大了。然而接下来,改行当海寇的渔民们越来越多,小人就有些吃不消了!”
“如果小人还是当年的那种海寇,那大可直接把他们照单全收。然而现在不同了,小人已经洗心革面,不再做那些不义之举了。大人您也说过要让小人随时保持对手下的控制力,不让他们乱来。可是一旦小人的手下数量太多了,很多事情小人再管起来,就有些力不从心了。但是若不把这些渔民吸纳进来,那么他们就会自行组成一支新的海寇队伍,那样一来,他们就更加难以控制了!”
赵二点了点头,他完全可以理解管承的苦衷。队伍太庞大了,的确就会造成首领的控制力下降。上面一道命令传下去,经过几级传递,到了最下面后,其执行力度如何,就真不好说了。
赵二思虑了一番后,便下令道:“保持你能控制手下的最大数量即可,不必再招收新人加入队伍了。至于新的海寇队伍么……哼,如果形成了,你就去跟他们首领说一声,不要来我青州搞事。他们在渤海爱怎么折腾就由他们去吧!”
本来把新海寇的首领招安过来也是个办法,不过那人可就不一定好控制了。毕竟不是谁都有一个十分重视的族弟的。
而且还有一个问题在于,海寇数量激增后,可抢的目标却不如原先那么多了。青州不让抢,渤海因为海禁的原因没有商船可抢了。至于幽州……那地方本来就不算富裕。
狼多肉少之下,狼会饿死。
嗯……看来有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