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崛起于盛唐-第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来,只不过没想到这么快就引起这些世家眼红了,这是要想个办法解决才好。
“有先生在,陛下还是要顾忌的,裴氏不会那么容易得手的,这一点我还是信任先生和陛下的。”
“你把老夫当什么了?挡箭牌?混小子这些事老夫不想多管,你自己想办法处理,要是处理不好,那老夫正好拱手送人,回家颐养天年,没了这些糟心事,兴许还能多活几年。”
知道李纲还在气头上,李鑫只能赔笑。
“能者多劳,先生德高望重才能镇住魑魅魍魉,让学生来肯定不行,最多也就在边上给先生摇旗呐喊。”
“行了,少拍马屁,老夫知道你忙,已经让师古回去,让他把颜师请出来,不让老夫也不行。”
颜师古回家请人了?难怪一路上没看见他,颜家的银子没白花,到关键时候还是能起作用的。
“看看这个,把它签了,老夫好去领粮。”
李鑫笑着拿起,李纲拍在桌子上的字据,只看了一眼,大惊道:“七万担?先生是不是写错了。”
开特么什么玩笑七万担米粮,学院全加起来才不到两百人,别说是七万担就算是一千担他们也吃不完。七万担粮食那是几万人一个冬天的量了。
“怎么舍不得了?老夫这么大年纪,还在替你收拾残局,就这么点粮食都舍不得。”
话都说成这样了,李鑫心里在不乐意也要麻溜签了,一边签手还在一边发抖,这两个字写下去,按照长安城现在的粮价最少十几万贯没了,这都够再造几艘大船了。
签完字,李鑫才询问道:“先生这字我已经给你签了,你总要告诉我,要干嘛用吧?这可不是一点粮食。”
李纲收起字据,小心保护好,笑着道:“混小子不错,本来老夫还以为你舍不得,没想到你还真给了,老夫没白教你,你没注意到长安城周围的灾民越来越多了吗?朝廷也不知道在干吗?米价越长越离谱,再这样下去谁还能吃得起,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这点道理就是个寻常百姓都懂,满朝的大公却不懂,再这样下去,一旦下雪,很快就会出现饿死人,冻死人的现象,民变也是迟早的事情,老夫不忍心,所以就向你小子借点粮食。行了别委屈了,就当是为子孙积福,早说少了这些难道你就不能成事了?”
………………………………
第四十五章平价
一年四季,最难熬的莫过于冬季。
寒冬腊月,就连山上的动物都知道积攒粮食打好洞府准备过冬,更何况是人。
贫民百姓,不同于豪门贵族,有厚厚的被褥,华丽的服饰,鸡鸭鱼肉的大餐和暖和的炭火,等着他们的只有薄薄的衣服,和难吃的糟糠,就连柴火都未必能够烧的起。
靠天生存,靠地吃饭,这就是寒门最真实的写照,一场大雪之后,路边不知要冻死饿死多少百姓。靠着朝廷,那他们早就没了活路,只能一路向南,乞讨为生。遇到心善的人家还能混口饭吃,这世间的法则有时候就是这么残酷。
李纲说的潸然泪下,为那群吃不上饭的平民担忧。
李鑫一咬牙道:“先生,学生还可以再拿出十万担粮食,只是棉被一时间难以凑齐。”
李纲摇摇头,说道:“七万担已是极限,过犹不及这个道理你要明白,朝堂上现在盯着你的眼睛很多,一步都错不得,这粮食老夫会在学院四周搭建帐篷,每日布粥,能救多少是多少,也要学院的学生们体会什么叫民间疾苦,以后等他们出士也能会百姓多造福祉。”
李鑫黯然不语,这世道就是这样,有时候想做善事,也会被别人视为是别有用心。收买人心这一条,是万万不能沾的,不然群臣会疑你,就连李二陛下也会怀疑。
长安城的米价每日都在增长,如不把它解决,那死的人才会更多。
“先生,如是学生招工做事总不会引人注目,今日我就会让管家,发出告示,只要还有气力的,那学生都收了,虽不能救天下人,至少也能多救几千人。”
“善!只是这些人都是带着一家老小,你一人能养活吗?”
“能,学生不满先生,刚刚进了七十万担粮食,除了保证能够压制长安城的米价外,还能余下不少的粮食,总能养活他们,再不行,学生还有一处商会,可以让他们一起来招工,这样也能减轻朝廷的负担。”
要用粮食来救灾,那就要少一大批粮食,可惜了本来可以坑那些世家一次大的,现在只好放过他们了,让他们少赔点。
没有在老师面前,过多逗留,闲聊几句后,便主动告退了。
出来时天色将暮,来来往往下工的人,在路上行走,遇见李鑫主动上前行礼,李鑫也会问好,并问道他们在工地和生产坊上的工作情况。
封地上的工人,生活情况不懒,除了每日的工钱外,还有便宜的粮食可以从商铺直接购买,养活一家老小没什么问题。
“侯爷,这是庄上这些日子交的租。”
农庄是属于李鑫拥有,所产的粮食,有一半要上交。
不过一半已经是很低了,别的农庄都是七成,最少也是六成,而且庄上也不是只靠地吃饭,家里都养着鸡鸭,还有年轻的劳力,也会去工地或是生产坊做工,补贴家用,生活层次一点都不比长安城的百姓差,甚至还要好上许多。
李鑫没看手里的账簿,都是憨厚的庄户用不着查,对着老汉道:“已经入冬了,庄上的余粮可够?还有哪些老人和妇孺可有家中不便的?”
老汉傻笑道:“侯爷放心吧,今年收成不错,粮食都够吃,再说都有手有脚的,用不着操心,老人谁家要是有不孝的,不用侯爷说,老汉就能去打死他,家中没有壮力的,老汉也已经把侯爷送的粮食发下去了,过个冬天没有问题。”
李鑫点点头,拿着账本背着手就宅子走去。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半小康水平基本已经在庄上施行。
李鑫走后,老汉还在咧嘴傻笑,庄上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以前饿死人的情况,至少不会再出现了,想当初跟着婆姨一口气生了七个儿子,结果大灾之年,饿死了两个卖了三个,才让一家人活下来。
卖儿卖女,谁能忍心,再下力气干两年,攒些钱,说什么也要把三个儿子给赎回来,再给他们找个媳妇,生俩娃,自己这辈子就够了,就算下去了,也对得起祖宗了。庄户人不求什么荣华富贵,只求能吃饱饭,穿的暖和,再有几个儿孙,那就是最美的事情了。
羊吃草,狼吃肉。
有的人活着只为了吃饱饭,而有的人活着却为了让他们吃不饱饭。
短短几日,来李鑫庄上探查的势力就超过六家,其中河东裴氏来了两次。
“从明天起,长安城的粮铺不限购,把剩余的三万担粮食全都卖出去,后日阿大你跟着君羡,多带些人把粮食大张旗鼓的送到长安城,就放在府上后院,告诉全长安的百姓,我不缺粮,他们也不会缺粮,我看看他们还能不能抬得起价格。”
阿大听到命令只有同意绝不反驳。
李君羡却再迟疑,询问道:“鑫哥儿,你这样做会不会太得罪人了,这么一大批粮食一旦开售,长安城的米价必然暴跌,那些世家怕是不愿意。”
“哼”
李鑫冷哼一声后说道:“要是怕他们,那我何必让你去跑那么购粮,商场就是战场,我今天放过他们,谁来放过我,还有长安城的百姓,这件事就这么定了,余叔粮价给我压到二十铜板一斤。”
余叔拱手接令,李君羡还有不安,那些世间花了大笔银子买了粮食全都存在仓库里,一点都没出售,还有从各地运来的,现在长安城内的粮食惊人,可为什么一直再涨,因为有人在暗中掌控,整个长安城的粮商都在限量出售,造成长安城粮食不足的假象,其实不过都在等着粮价涨到巅峰,在售出,从中赚取利益。
如今被李鑫这么一搞,别说赚钱了,连平本都难,就算把存着的粮食都卖出去,也不够回本的,不说先前高价购进的粮食,单是来回运输的费用就不是一笔小数目。得罪人啊!刚得罪完高府,现在又开始得罪几大家族,也不知道这小侯爷什么时候能老实点,自己也能省心点。
………………………………
第四十六章有人哭有人笑
第二日
先前刚到长安城的余叔,卸去了限量的标识,开始大肆出售,价格也比往常要低。
闻风而来的百姓争相恐后的购买,如不是再有侍卫在边上维护,甚至会出现踩踏事件。
三万担大米,从早晨,卖到旁晚,只剩下不到两千担。
卖到的百姓,激动万分,没买中的垂头丧气,看着米价一天天上涨,原本能买三斤的粮食现在只能买一斤了,一家老小都在嗷嗷待哺,没有粮食怎么熬过冬天。
河东裴氏府上。
当家人裴宣机,老老实实的坐在父亲病榻前,服侍着着年迈的老父亲。
再强大的人物,也抵不过岁月。
隋初走到唐初,这一路走来,风景看了无数,朝廷上的尔你我炸,战场上的生死搏杀,不过是生命中的一步脚印。
已经躺在病榻之上,心里犹着记着的还是这个名满天下的家族。
世家掌握文臣士子,皇族掌握天下兵权,这是从南北朝时就暗中定下的规矩,如今大唐李二陛下分明是不满世间,甚至打算用学院培养人才,下一步应该就是取才,替代世家了,这是个非常威胁的信号。
“陛下可同意为父的建议?”裴矩睡在病榻上,探问道。
裴宣机摇摇头,苦笑道:“陛下驳回了父亲的奏折,昨日颜家老祖进了宫,这件事怕是难成。”
“太迟了,太迟了,当初陛下建立县学时就应该出手阻止,就算阻止不了,也应该掌握在我们手里,如今再想插手,陛下怎么会同意?”
“父亲是不是您过滤了?那些县学,儿子也派人去查过,里面教书的先生都是些无才之人,成不了多大气候,唯一值得注意的,就是泾阳侯办的学院,但是儿子也去看过,规模和先生都还行,可学生不行,按理说威胁不到我们。”
“混账!”“咳咳咳”
裴矩一边咳嗽一边怒骂道:“为父是怎么教你的?看着没威胁往往才是最大的威胁,如果不趁着弱小时下手,难道还能等着大势后再下手?那时陛下还会给你机会?为父已经时日无多,你一定要想办法毁了它,绝不能让它成为我们的威胁不然大祸将至。”
父亲的怒骂声,裴宣机只能唯唯诺诺点头同意,连反驳都不敢,老祖的威严还在,只要他活着,换个家主跟喝水一样。
“外面的粮价现在如何?”
“今日已经涨到七十铜一斤,估计再过几日差不多,府里的粮食就可以出手了。”
裴矩嗯了一声,大家族想要一直生存下去,就要有足够的积累,这积累不单单是指人才,财物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隋帝三次远征高丽,抽的不仅仅是百姓的血肉,还有各大家族的血肉,最后逼的大家不得不一起出手,反抗大隋。
反隋是件大事,支援李唐消耗的财粮那是天数,数百年的积累,消耗的七七八八,如今各大豪门日子都不好过,唯有想办法重新积攒,为了家族牺牲些百姓的利益又算的了什么。
“只是父亲,今日泾阳侯的商铺大肆出售,好像他们还有粮食,儿子怕他们会出来捣乱。”
裴矩在床上摆摆手说道:“没事,为父已经和萧府打过招呼,他们不敢得罪我们裴氏,不会在出售粮食给泾阳侯,这几日派去盯着的护卫,虽然发现泾阳侯封地上有货物往来,但是不可能有那么多粮食,应该只有一小部分,他打算用迷魂阵,老夫可不会上当,这小子能力不错,就是还嫩了点,长安城附近有粮的世家,都已经保证过,不会在售粮,全都等着我们,只要那小子还有粮食出售无论多少,你全都吃下,不信他还能变出天来。等着吧,只要一场大雪之后,便说是五倍,就算是十倍都会有人抢着买,一群愚民。”
裴矩一口气说了一大段话,累的闭上眼,裴宣机看父亲疲倦,替他盖上毛毯,躬身后退,关上大门。
第三日,在太阳升起的那一刻。
早起的李鑫带着一群侍卫家将,一批又一批的把粮食压上马车,从村头一直排到村尾,宛如一条长龙。去掉伪装的箱子,露出一袋袋粮食。
李绩带着百骑和陛下的口谕而来,名曰宣旨,实则帮忙震慑。
留下二十万担,够封地用的粮食,其他的全部装压上车。
“出发!”
车轮滚滚。
五十万担的粮食,全长安城百姓的希望,就这样押往长安城,留在李鑫封地上负责打探消息的管事,望着一望无际的马车,数不清的粮食,彻底呆了,一个个疯狂的往家跑,像他们的主子通报消息。
城外的百姓在欢呼,城里的百姓在守望。
中午时分,马车开到城门口,守城的将士,早就得到上官的命令,大开城门,边上的百姓纷纷让出道路,张伟大摇大摆的在前开道。
李二陛下在皇宫内,眺望远方,裴宣机在家中怒吼,萧瑀在家懊恼。有人哭,有人笑。
从粮食送到的那一刻,长安城的米价开始暴跌。
再也没有限购,七十铜,一直跌到三十铜,还在下跌。
陈粮不如新粮,这是谁都懂得道理,这一年的粮食不卖出去,到了明年,新粮下来,亏损的只会更多。
“老爷粮食已经全部入库,马上就可以售卖。”
余管事站在李鑫边上,想笑又不敢笑。
李鑫的面上全是泥水,整个人都快成了泥人。
李鑫摸了一把,对放下手中的工具道:“这些事你看着处理,不需要都跟我说,要是不决就和兰兰商量。以后要做的事更多,府上的事情就交给新人管,您老就负责生意。”
说完后,拿起切刀又开始干活。
北方不比南方,一到冬天冷的不行,这年头又没有空调,暖气,唯一能用的就是烤火取暖。
寒冷的冬季,到了晚上只冻的人睡不着。
炕,就是李鑫想出来的办法。
拉着府上的工匠,带着家伙式,再加上水泥和砖块,就能开干,没什么难度。
………………………………
第四十七章第一场雪
柳老实有三个儿子,老大老三继承了他的衣钵,都有一把好手艺,是新丰远近闻名的好木匠。老二柳天养却是跟着娘舅学成了泥瓦匠……
房家不禁有些感叹,这个小小的庄子里居然卧虎藏龙人才济济,干点什么都有专门的手艺人。
盘炕这种粗活,自是不用房二郎伸手,他只需捧着个紫泥小茶壶在一边指指点点,便有柳天养领着两个兄弟以及一群仆役动手。
盘炕其实没什么技术含量,只需懂得一些原理,清楚其中构造就行了,更何况还有房家亲手绘制的施工图纸,烟道的形状、高度、长短都详细清楚,整个火炕尚未动工,各个环节便一目了然。
柳老实陪着房俊,看着施工图纸,赞叹道:“二郎这个图太好咧,以后盖房子要是也用这种图,那可就轻省多了,即便是新设计的楼阁,也不会有太多误差。”
他是庄子里祖师爷爷级别的地位,除了房俊一般人指使不了。
这时原本的炕面已经刨开,炕洞里面乌漆抹黑全是烟灰,早已堵满了烟道。而且那烟道直来直去空空荡荡,炕有多高烟道就有多深,狗洞眼儿更是一个大窟窿……
既不保温又没有注意蓄热,更不考虑空气的对流,这得烧多少柴火才能热炕?
柳天养指挥着仆役们先是在炕洞里铺了厚厚的一层沙子,然后将一块块砖按照图纸上的设计垒起来,再用黄泥和沙子搅拌的沙浆粘合,没一会儿就垒完了。
狗洞眼儿比较麻烦。
以往此处都是随意的敞开着,烟囱只是起到一个冒烟的作用,完全没有利用到空气的流动使得炉灶内的柴火充分燃烧。
柳天养按照图纸把狗洞眼儿砌上,依着房俊的指使点了一把茅草,凑近狗洞眼儿,里边突然鼓出来一股风,将茅草吹灭了。
房俊连连摇头。
柳天养挠挠头,一头雾水:“以往都是这么弄啊,今天风小,所以不好烧,要是风大就没问题了。”
房俊无语,风大的时候要烧火,风小的时候就不烧了?那我费这个劲盘这个炕干嘛?
挽了挽袖子,房俊跳到炕洞里,蹲到烟囱根儿底下,用一块半截砖头将狗洞眼儿挡住一半,伸手试了试,觉得不行,又挡住一些,只留个一掌宽的缝隙,再试了试,觉得差不多。
“再点一把茅草,看看效果。”
柳天养连忙抓来一把茅草点燃,凑到狗洞眼儿附近。
那缝隙里突然生出一股吸力,将火苗完全吸到里边,发出“呜呜”的鸣响。
柳天养都看傻了,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有怪物在烟囱外边使劲儿的吸气?
房俊拍拍手站起来,说道:“一铺炕的好坏,最最关键就是这个狗洞眼儿,依着某刚才的方法,多盘几铺炕,多试几回就掌握了。”
没法儿跟这帮大字不识的家伙讲什么原理,直接告诉他们怎么干就好了。
盖上石板,缝隙用小石子塞严实,最后在石板上抹了一层黄泥,抹平抛光。
柳家老大柳天生将原本那根旧炕沿又打磨一番,弄得溜光水滑,然后按上去。
没到两个时辰,一铺大炕就完工了。
房俊便领着一帮工匠到外屋垒起了新式炉灶。
刚过午时,炉灶也砌好了。
然后点火升温,新打的炕面没有两三天烘烤,睡不得人,太潮湿。
这个新式的灶台,前为大锅,后为炉灶,两相并列。大锅烧柴,炉灶烧煤,用大锅时堵住炉灶进入炕洞的烟眼,反之亦然。
大锅底架上柴火,用火折子引燃,呼呼的燃烧起来,没过一会儿,一大锅清水便开锅了。
众人都有些震惊,房全说道:“这灶台不错咧,今天屋外没风,这锅水也比往常风大的时候开得快!而且柴火也省得多,好东西哇!”
柳天养“噗通”一声跪倒房俊面前。
房俊吓了一跳,差点把手里捧着的茶壶扔出去,惊问道:“你干啥?”
柳天养眼巴巴的瞅着房俊,说道:“二郎,您收我为徒吧……”
房俊莫名其妙:“某收你干个锤子……”然后醒悟过来,这小子莫非是想学自己这盘炕的手艺?
“盘炕这种事儿,也没啥难度啊,你这前前后后的都看了,还不会?”
“会倒是会了,可这是二郎您的手艺,没得您的允许,小的怎么敢用?”
感情是怕这个……
这年头当然没什么知识产权保护法之类的玩意儿,手艺谁学去就是谁的。只不过柳天养是房家的仆役,若是偷偷学了主家的手艺自己拿出去用,还不得被主家打死?
房俊无语的摆摆手:“得了吧,就这么个玩意就拜师?那改天少爷我将真正的本事拿出来,你还不得认祖师爷?都是些小道,谁学了谁就拿去,在场所有人都一样,或者你们干脆组建一个施工队,专门去给别人家盘炕,也能赚俩小钱儿不是?”
众人大喜。
多一个手艺,就多一口饭吃。
这年头不管是什么手艺,那都是捂着盖着,所谓的传子不传女、传儿不传媳……所以,除了自家的祖传的手艺,即便是拜师也学不到什么真本事。
世人都是宁可带进棺材里,也绝不轻易授人。
像房俊这样完全不在意,怎能不让他们欣喜不已?
不过再联想到这位二郎便是连烧制玻璃那样的绝世手艺也都传授给庄子里的几个老匠人,也就不怎么惊讶了。
咱这位二郎,果然是个不折不扣的棒槌……
不过遇到这么一位主家,何尝不是幸运呢?
房俊见时辰尚早,这年头对于仆人可没有午餐一说,便领着大伙趁热打铁,去书房砌了一个壁炉。
壁炉好砌,但是烟囱颇费了一般手脚。
最后搭了脚手架,才算砌完,又怕天冷冻住了粘合的泥浆,壁炉砌好便一刻不停的烧火。
古色古香的壁炉,松木燃烧发出“必剥”的炸响,散发着淡淡的松香味儿,坐在宽大明亮的书房里,颇有一种置身于中世纪欧洲的恍然。
上辈子憧憬了好久有一幢这种带壁炉的房子,却没想到在这辈子实现了……
房俊看着壁炉里熊熊燃烧的火苗,心里有些犯愁。
今晚睡哪里呢?
庄子不大,人却不少,除了这间卧室,也就这间间书房是房俊的个人空间。
卧室里火炕还没干,这书房里没床,没地儿睡觉了。
要不然,去武美眉屋里将就一宿?
想到曹操,曹操就到。
房俊正坐在胡凳上YY,身后脚步轻响,鼻端充盈着一股熟悉的香气,一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