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怀刀行-第1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倘若黄石关尚在我等手中,大军或许还可以与宋军全力一斗。大汉全盛之时,号称兵马六十万众,而今却也已经悉数败亡。宋军兵精粮足,猛将如云,我区区十二万兵马,又怎能具备实力与宋军争夺江汉平原。”明玉珍带着一丝忧郁,无奈道。
“那也不能白白便宜了郝仁,十二万大军,有岂能无功而返呢?”万胜桀骜道。
“自然不能白白便宜了他!万将军带兵掳掠荆州、襄阳,将青壮妇女,尽数迁入巴蜀!”明玉珍命令道。
巴蜀之地,历来有天府之国之称谓,却也是一片多灾多难的土地,却曾经遭遇蒙元、满清两次几乎毁灭性的屠杀,昔日富庶,后来富庶,而今却民生凋敝。
自从南宋与蒙元争夺巴蜀之地,天府之国的人口的大幅锐减,就是元入主中原近百年,天府之国也没有恢复昔日的富庶,而今也不足十万户。
郝仁既然已经将他的十万大军收入囊中,大部分被迁往北地屯垦,明玉珍岂能白白损失了十万兵马?倒是想多掳掠些人口回去,垦荒拓地,充实地方,以巴蜀之地闭关自保,只要他不死,料定郝仁也没有攻破渝都的可能。
万胜奉命率领两万兵马,进军掳掠荆州、襄阳,明玉珍都帅兵马,留下镇宜州,以为万胜的后援,待自己军队损失略微弥补,在举军西归。
郝仁既破了黄石关,从战俘中得知夏有军队在此,料定明玉珍必然东来,郝仁素来知道巴蜀之地想要,明玉珍好不容易出川一次,断然不能让他回去。
黄石关一破,郝仁便命常遇春为统军元帅,都帅胡大海部、俞通河部,共计三万骑兵,一路向西,倍道而行,务必堵住明玉珍的归路。
俞通海、吴六奇,都帅海军、江防军,逆江而上,直扑宜州。
郝仁则亲自都帅中军主力,径直向西,迎战明玉珍的大夏军,大军尚未过荆州,便有常遇春送来情报,遭遇夏军两万,是否击溃,请求郝仁的指示。
郝仁此时尚且不知道明玉珍的确切位置,不过他推断,明玉珍绝对不会以区区两万兵马东下救援黄石关,对于宋军来说,两万兵马,旦夕间便能击溃。不过这两万夏军,东进的目的何在呢?难道不知道黄石关已经被攻克?
“叫常遇春绕过两万夏军,继续向蜀地进军,务必找到明玉珍的主力大军,一举击溃,至于这两万夏军,留给中军来收拾!”郝仁思忖片刻,命令道。
……
两万夏军,绵延着向荆州开进,一日不见斥候归来传递前方情况,夏丞相万胜知道事情不妙,赶紧准备再派出斥候四处打探,结果,漫天的尘土已经从对面卷积而来。
郝仁的兵马几乎是敌人的五倍,又是出其不意,战争天平丝毫没有悬念,万胜的两万大军,尚未道荆州城下,便被郝仁彻底击溃,降夏万胜一下士卒七千人。
明玉珍同样数日没有收到万胜的消息,警觉的明玉珍知道事情不妙,赶紧都帅大军,紧急向巴蜀退兵,却为时已晚,常遇春的亲自都帅的精锐骑兵,已经杀道宜州城下。
“明玉珍,赶紧下马投降吧!”常遇春见围明玉珍于城中,自己兵马都是骑兵,没有攻坚武器,也不着急进攻,对着城头的明玉珍大声劝降。
“弥勒、白莲,本为一家,只要你去掉帝号,纳土归降,我家陛下,必然宽厚待之,拜将封侯,不失去贵位。”
(未完待续。)
………………………………
第二百九十五章 重瞳猛将
常遇春都帅宋军最精锐的骑兵,准备切断明玉珍的退路,战马一路奔来,人受得了,马却受不了。
当常遇春的骑兵气,喘吁吁的出现在宜州城下时,跟随常遇春的骑兵,不过是三千已经筋疲力尽的前锋。
常遇春是久经沙场的猛将,勇武有余而谋略略显不足。
他只是想着,好不容易寻到明玉珍的主力,千万不能让他跑了,所以带着疲惫的三千士卒,竟然到城下劝降。
明玉珍勇猛异常,失明的右眼,便是在战争中损失的,剩下的一只眼睛,又两个眼仁,俗称重瞳。
在华夏的历史上,重瞳之人并不太多,楚霸王项羽便是重瞳,明玉珍的勇武,放在元末,丝毫不亚与项羽。
宜州城门忽然大开,一队骑兵,也不搭话,聒噪着径直向常遇春冲杀而来。
为首一员将领,一身黄金铠甲,黑色的眼罩遮住一目,一双双头矛挥舞得如痛风车一般,大声呼喊着,便向常遇春军杀来。
常遇春本以城头之上,必然要经过几轮对话,才能进入白热化的战争中,那是马力恢复两城,便不怕与敌人鏖战,却不曾想,明玉珍根本不接他话茬,居然以大夏国主的身份,亲自帅军来攻。
常遇春心中不禁大骇。
倘若平时遇见骑兵冲来,常遇春必然兴奋异常,直接踹开战马与敌厮杀,而今战马远道奔袭,早已经将战马跑脱力,如今骑兵对骑兵,敌人以逸待劳,常遇春自然心中胆怯。
“放箭!”
常遇春一声令下,箭如飞蝗一般,掠向夏军军阵,希求用弓箭压制敌人的势头。
明玉珍一马当先,一双两头蛇挥舞的如同风车一般,在如雨点一般密集的箭雨中,居然将身体和战马,遮挡个密不透风,竟然没有一支羽箭伤到他。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明玉珍挥舞两头蛇,声如洪钟,大声呼喊呵斥,胯下宝马,眨眼间已经来到常遇春面前。
常遇春情知道,今日遇见凶狠的对手,可惜战马已经脱力,恐怕力不能及,但是为了拖住敌军,等待后队大军前来围歼夏军主力,只能操起马槊,催马向前,硬着头皮迎战明玉珍。
常遇春仗着自己马槊的长的优势,不由分说,分心便刺,冰冷的马槊,直插明玉珍的心窝。
明玉珍毫无惧色,左手的两头蛇一抬‘当’的一声,力量沉重,便已经格开常遇春的马槊。他借着马的冲力,双臂轮缘,一击‘力劈华山’,直砸常遇春的天灵盖。
常遇春没想到敌人来势如此凶猛,赶紧横住马槊,一招‘霸王举鼎’,硬生生的接住这全力一击。
这本是最稀松平常的招式,常遇春抵挡起来毫无吃力感,可是胯下战马不堪重压,一声惨叫,一双前蹄,便已经跪倒在地。
“啊——呦——”两声惨叫,从常遇春身后传来。
二马错蹬之间,明玉珍的一双两头蛇,便已经将常遇春骁勇的两名宿卫,刺落马下。
常遇春战马脱力,本想一招刺杀地方主将与军阵前,自己便能扭转战局,而只交手一招,常遇春就意识到,倘若马力十足,尚可与来将一决高下,而今马力不足,只能留着青山,待日后砍柴。
明玉珍向来勇武,见敌人人少且马力不足,自然不肯轻易放弃,都帅兵马,紧追不舍,而明玉珍本人,却瞄准了常遇春的头目,紧追不舍。
常遇春战马脱力,奔跑速度缓慢,闹得常遇春及其狼狈。
为了能增大与敌人的距离,他连马槊也弃了,压低身段以防止敌方的弓箭,却操起自己的弓箭,不时回头平射。
可是明玉珍久经沙场,作战经验丰富,一双两头蛇,将射来的羽箭全部挡落,奔不数十米,便已经将常遇春囊括在自己的作战半径内,操着两头蛇直刺常遇春的后心。
常遇春之所以落败,只因为马力不足,闻听身后风声,知道敌人的枪尖已到,情急之下,只能丢了弓箭,拔出腰刀,又与明玉珍战做一团。
双方枪来刀往,大战不下二十回合,常遇春马力已尽,速度逐渐缓慢下来,而明玉珍的战马劲力十足,战马的马鞍,已经超过常遇春的马头。
常遇春马力不济,就算不被明玉珍击败落马,只消片刻功夫,战马跑死,他落马背的瞬间,也将被大夏的枪骑兵刺杀。
常遇春绝望了!
正皱眉见,却见前方一阵尘土袭来,一队大宋骑兵,奔腾而来,为首一员黑脸大汉,手持一把开山大斧,端端如同门神一般。正是胡大海!
常遇春心中一阵兴奋,大呼:“老胡,今天给你引来个厉害角色,杀了他你就扬名了!”却极力掩盖自己战败的事实,仿佛是自己不是战败,而是特意把敌人引来一般,还送给胡大海一个立功的机会。
“老常稍歇,看老胡我劈了他!”胡大海呼喊着,实则是给自己造势,希求能吓住敌人。
连常遇春都打不过的敌人,胡大海料定自己也不是对手,但也不能看同袍沦落如此险境,上次在庐州,二人可是痛快的干了三大碗的酒,单为着三碗酒的情谊,也得帮着挡一挡。
胡大海打马到近前,轮圆战斧,瞄准明玉珍的脑袋,批头便砍。胡大海身后的二三千生力骑兵,也让过宋军,接住大夏的骑兵,双方兵对兵,将对将,终于救常遇春于窘迫之中。
常遇春跑过军阵不过二三十米,长长的舒了口气。
可他不能看着胡大海孤身作战,又恐怕战马再跑下去就要毙命,他想,胡大海怎么也能抵挡一阵,停下来休息片刻马力,待马力稍有恢复,接替胡大海,继续战那敌将。
常遇春刚刚勒住战马,调转马头,却听见胡大海一声吆喝:“敌将好生厉害!”,回头看时,胡大海单手轮着长柄大斧,防止敌人近身,却已经落败下来。
常遇春心道:‘老胡,你也不顶用啊?’却只能调转马头,继续奔跑。
俞通河都帅压后队的骑兵,缓缓而行,猛的见胡大海、常遇春溃退下来,赶紧都帅兵马迎头赶上,惊讶问道:“二位将军,何故如此慌张?”
“敌将如此厉害,俞将军先抵挡一番!”胡大海气喘如牛道。
“哪里有什么敌将?”俞通河不解的问道。
常遇春、胡大海回头看时,身后早已经没有明玉珍骑兵的身影。
常遇春在军中寻了两匹备用马匹换乘了,赶紧命令道:“全军全速前进,咬住明玉珍,不要让他跑了!”
(未完待续。)
………………………………
第三百九十六章 灭其水军
郝仁刚刚击溃万胜的兵马,就已经得到常遇春在宜州与明玉珍遭遇的消息,大喜之余,将一应火器、辎重全部留在荆州,全军轻装简行,全速向宜州开进,希求在明玉珍进入栈道钱前,彻底将明玉珍击溃。
明玉珍不愧是重瞳猛将,骁勇异常,连破常遇春、胡大海两阵。放走明玉珍等于纵虎归山,一旦明玉珍回归巴蜀,无论其手上有多少残余的兵马,凭借巴蜀的险峻和明玉珍的骁勇,宋军再想消灭明玉珍,将会非常困难。
在宜州的明玉珍没有得到万胜的消息,又遭遇宋军的攻击,知道大事不妙,宋军已经攻杀过来,生怕自己被宋军保卫,哪里还顾得上掳掠人口?连一应辎都舍弃,水陆大军轻装简行,全速向巴蜀之地回军。
而常遇春与胡大海,得到俞通河兵马的支援,军威复振,两军就像狗皮膏药一般,紧紧咬住明玉珍,死追不放。
明玉珍及其骁勇,让步兵先行,亲自都率大夏最精锐的虎贲骑兵,负责殿后,倘若宋军冲进安全距离,便都率兵马回军冲杀。
常遇春、俞通河的骑兵马力一直没有得到完全的恢复,没有能力击溃明玉珍及其精锐的虎贲营,只是依靠敌人步兵行动速度缓慢的优势,尽最大限度迟滞夏军的归路。
常遇春、胡大海、俞通河三军都明白,此时不是与夏军决战的机会,三人早已经订好计策。
俞通河的精锐骑兵,每人备了两匹战马,走山件小路,马歇人不歇息,全速赶往夏军的大后方,争取赶在明玉珍进入栈道之前,烧毁入巴蜀的栈道。
吴刘奇、俞通海两军水军,沿着长江逆流而上,大小战船,清一色以水车为动力,虽然是逆江而上,却是行进如飞。
时值东风打起,海军和江防军挂起三张云帆,更是为大宋水军提供十足的动力。
“哈哈!”俞通海得意的对吴刘奇道:“就算明玉珍侥幸逃脱回去,恐怕其赶回渝都时,我们的水军已经占领他的老巢了!”
“俞都督休要大意,主公命我等追歼大夏的水军,明玉珍急于退兵,在战船上也说不定?倘若我等击杀明玉珍于江中,那渝都必然被我等攻克,你我哥俩儿头顶上的爵位,都准备提升一大截吧!若是我等追不上敌人水军,明玉珍有机会回归巴蜀整顿军务,我等再想破巴蜀,恐怕就要等天时了!”吴刘奇道。
巴蜀之地地势险峻,而明玉珍凭借自己的骁勇,在巴蜀之地积威已久,若是明玉珍退回巴蜀,只能大夏的君主,也想陈友谅一样,早早死掉,军心不稳之时,宋军方能入巴蜀。
“吴兄,有水军利器,又得东风助力,此乃天降大功与你我,大夏水军,必然能够追得上!”俞通海甚是得意道:“命令水手们,全速前进,务必追歼大夏水军!”
崆峪滩是长江三峡中“险滩之冠”。滩中礁石密布,露出江面如石林,航道弯曲,狭窄。
大宋水军行进至此,两艘海船触礁搁浅,俞通海与吴刘奇知道已经抵达长江上游,大船已经无法通行,只能将全部海船留在江中,留军队看守战船,只是都率中、小战舰,楼船、艨艟、飞舸,凭借东风助力,继续追击。
三峡两岸,群山矗立,风景秀美,历来被文人墨客大书特书。
长江北岸,有一叠层次分明的岩石,看似一堆厚书,还有一上粗下尖的石柱竖直指向江中,酷似一把宝剑,传说是诸葛亮存放兵书和宝剑的地方,此处正是三峡中西陵峡所处的兵书宝剑峡。
正是在这个地方,吴刘奇、俞通海联军,终于追上大夏的水军。
大夏地处长江上游,通航水域只在白帝城以东,而且江内水位低,大船无法通行,大夏的水军,远远没有他的马步军强大,存在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在于运兵。
所谓的大夏水军,其实只是一两千艘的平底江船,就算宋军已经舍弃海船,依旧没有宋军的楼船、艨艟强大,也没有宋军飞舸灵活,而且也没有配备火炮,只配备数量不多的投石车。
堂堂大夏水军只是这样一个模样,跟两年前被消灭的大汉水军根本没法比,就是跟宋军的艨艟比起来,显然也是中央军与土匪的区别。
吴刘奇和俞通海都因为对手太弱小,失望的情绪,要远远比追上敌人的兴奋情绪要大。
夏军作战非常勇敢!也只能用勇敢来形容了!毕竟实力相差太悬殊。
吴刘奇以艨艟舰队为先锋,以火炮辅助攻击。
战鼓填然,号角呜咽,炮声隆隆,弩箭破空。
艨艟战舰,平素最大的功效用于冲撞,战舰船前端有锋利的棱角,战舰火炮,次第开火,艨艟战舰,劈波而来,‘咚’的一声闷响,便已经将一艘平底江船撞的粉碎。
艨艟战舰,甲板远远高于平底江川,宋军站在甲板之上,弓箭手向远处攒射,近处,震天雷手,将附带胶水的震天雷,点燃向附近的江船上投掷,将附近的江船,变成木屑。
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是火器对待冷兵器的战争,是坚船利炮对渔船舢板的战争。
交战没多久,数艘艨艟战舰已经冲破敌人的军阵,劈江将敌人分割为两段,战事便已经结束,江水尽赤,浮尸塞江,夏军尽万人的水军,一部分被歼灭,一部分头像,少部分弃船等岸,套入深山之中,无影无踪。
瞿塘峡,东西长八里,两岸都是群山,倘若过了瞿塘峡,便可以深入巴蜀,抵达白帝城,弃船登岸,便可直捣大夏老巢渝都。
就是这八里的狭长水道,大宋水军无法突破,大夏为了拱卫京城,在此处部有重兵。两岸的山峰上,沾满大夏的弓弩手,投石车抛射巨石、猛火油,封锁了并不宽的江面。
吴刘奇、俞通海直捣渝都的计划,只能暂时搁置,遣水军登岸,与大夏争夺瞿塘峡两岸的高地,以求突破敌人在瞿塘峡的防线,深入巴蜀,攻破敌人都城。
一时间,宋军的炮声隆隆,佯攻山峰,而山顶巨石,滚滚落下,宋、夏两军,为争夺瞿塘峡的水道,展开拼死互攻击。
(未完待续。)
………………………………
第三百九十七章 决战在即
栈道的修筑始自战国秦。公元前三世纪,秦国为了开发四川,就修筑了栈道,正如蔡泽所说: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
大夏国主明玉珍都率十万兵马,且战且走,历经三天跋涉终于在破晓前赶到天门鬼谷栈道。
天门险峻,山路难开,古人在万仞高的山崖绝壁之上,开凿洞穴,以原木插入其中,连成稀疏的根基,上面铺设木板,其上便可以通行人马,栈道狭窄转弯处,仅仅只能容纳一人通过。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明玉珍放眼望去,正是栈道最险峻处,数百米的栈道已经被烧毁,未曾散去的硝烟,还在缕缕升腾。显然,栈道被焚毁的时间并不久。
“派出斥候,看看附近有没有埋伏,再派工匠们上去看看,多久时间能够将栈道修复。再派人去山里面找找,看看有没有其他回巴蜀的路!”大夏一应将领领命,各去照办,明玉珍却陷入久久的沉思之中。
倘若整条栈道彻底被烧毁,明玉珍别无他法,为了不被宋军主力追上包围,只能重新寻路回巴蜀唯一的出路,偏偏这数百里栈道,偏偏只损毁一段,看着并不难修复,似乎一二日还可以修复通行。
若是在山中绕路而行,穿过密集的山林,绕过重重的群山,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到都城渝都。明玉珍的家眷、多年积累的财富全部在渝都,时间脱的太久,又怕宋军突破水路,先行攻入巴蜀。渝都若失,家眷必然不保,再想东山再起,恐怕难上加难。
常遇春、胡大海的二三万骑兵,明玉珍倒不惧怕,倘若栈道修复前,不要说宋军的主力尽来,就是来一二个火炮千户增援常遇春,明玉珍便也吃不消。
没过多久,各路散出去的人马都回来禀报,栈道最多需要两日便可以修复。附近没有发现一个敌人,只有满地的马粪,还有被杀死的看守栈道的大夏士兵。
两天?日子似乎不算太长。
明玉珍算着与常遇春遭遇的日子,估算宋军步兵就算在宜州跟常遇春一道行军,也不可能在两日之内赶到,而宋军主力显然远远落后常遇春,更不可能在两日内赶到,明玉珍才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就地扎营,修复栈道,走栈道回巴蜀。
次日午时,栈道已经修复一半,早有大夏斥候回来禀报,宋军来了,而且是郝仁亲自都率主力兵马来了!
滚滚的尘土遮天蔽日,十余万宋军精装简行,绵延望不到尽头的军阵,连旌旗都没有几面,只有稀疏的各军主将和中军的五色帅旗,却显得异常醒目。
“陛下,入蜀地的栈道已经被烧毁,我等已经将明玉珍的主力军围困在栈道之下,单等陛下兵马到来,再行与明玉珍决战!”常遇春、胡大海在马上向郝仁抱拳禀报道。
“三位将军辛苦!”郝仁风尘仆仆,疲惫中漏出满意的笑容,褒奖道。
郝仁明明派自己骑兵的三军主力追击,而今前来接驾的只有二人,他环顾四周,也没有发现俞通河的影子,一种不祥的预感在心中油然而生。
打仗,哪有不死人的!武功就是建立在堆积如山的尸丘上的,这其中包括敌人的,也包括自己人的。
俞通河这个北地出身的将领,与郝仁的关系非常微妙。
郝仁元末起兵第一战攻打寿州时,作为寿州达鲁花赤宿卫十夫长的俞通河,成为郝仁的俘虏,俞通河视死不降,郝仁当时一匹战马都没有,爱惜他的马术精良,准备留着日后有骑兵的时候再用他,将他关押起来,时间久了,居然将这个人忘记了。
郝仁后来出兵庐州作战,秀才穆有才留守寿州,将达鲁花赤府邸的马奶酒喝光,怕郝仁责备他,本以为北地的俞通河会酿造马奶酒的技术,便将俞通河将监牢中拉了出来,挠脚心逼迫俞通河酿酒。
奈何俞通河乃蒙元贵族,确实不会酿酒,只有如实吐露自己的身份,抬出叔父俞延玉的盟友李普胜自保,秀才穆有才觉得事关重大,才将俞通河送到郝仁在庐州的军营。
熟料郝仁新近收纳的女真将领徒单均,以灭国的仇恨不能见容俞通河。徒单均破庐州有功,又有小两千的探马赤军精锐被郝仁所倚重,郝仁当时实力弱小,也不敢得罪南派明教的李普胜,只能将俞通河放了,以求跟巢湖水雄建立联系。
当郝仁破和州时,巢湖水雄来归,俞通河作为郝仁贴身的宿卫副千户,跟刘伯温一道破坏朱重八家风水,此事只有刘伯温、郝仁、俞通河三人知道,自此,俞通河便是郝仁亲信中的亲信。
几个人一同干几件天下共知的好事,未必形成莫逆的关系,若是共同做一件不可告人的坏事儿,这关系铁定是杠杠的。
常遇春新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