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昏君来救国-第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宇文神举解释来解释去,就差跺脚了,“这是误会,李穆将军,白白便宜了无耻的齐人。”

    李穆倒是想通了,这钱还会按照原来的设想,最后还是会回到自己手里,所以他到不慌。

    看着宇文神举如此窘迫,心里一软,安慰了他几句:“宇文将军,钱财乃身外之物,将军能平安归来,胜过亿万资财。赎金已经付出了,盟誓也完成了,这事不提也罢,喝酒。明日我们回师晋阳。

    宇文神举不知道李穆的筹划,惊讶的问:“李将军真的要遵守盟誓吗?”

    他以为是李穆的缓兵之计,只是给一个机会让自己能回来。

    李穆心里有数,但不想跟宇文神举明说,“宇文将军,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本将决定遵守盟誓,有何不妥吗?”

    宇文神举痛心疾首,“哎,李将军,齐人狼子野心,此刻得到了这么多钱财,定然会招募士卒,奖励将士,并州日后岂不是越来越难以攻取了?请李将军三思。”

    李穆心里冷笑,宇文神举也不过这般见识,忘记了马邑那十万突厥人。

    他表面上呵呵笑着给宇文神举解释:“宇文将军勿忧,我军暂且回到晋阳,整顿军马,筹集粮草,他日再杀回并州即可。我大周雄兵百万,区区一个并州,不在话下。”

    宇文神举现在对军队并没有什么发言权了,只好喟叹一声道:“如李将军愿。”

    第二天,周军北营拔营,绕过城东,来到城南,和李穆大军汇合之后,缓缓往晋阳退去。

    陈智立刻派了很多游骑紧紧的尾随,侦查周军的动向,直到看到周军入了晋阳城,才返回并州,向高伟和陈智报告。

    高伟立刻派人招来段德举,商议军情。

    高伟拿出傅伏派人送来的情报,“诸位爱卿,突厥人攻打马邑城甚是急切,虽然马邑城坚固,城中兵精粮足,一时还不会有危险。但是若援兵不至,城内会军心不稳。”

    段德举道:“臣愿意率军前去支援马邑。”

    陈智也道:“臣也愿意率军前去援助马邑,请皇上恩准。”

    高伟早已想好了,对两人道:“并州非常重要,两位爱卿也是知道的。大军北上,并州不得有失。陈爱卿,朕留你守并州,任你为并州刺史,你可愿意?”

    陈智很愿意去马邑和突厥人打一战,但并州很重要,皇上这又给自己升官了,他不得不答应下来。

    “臣……臣愿意。”

    高伟笑笑,“好,陈爱卿,朕给你留一万兵,你自己再招募三万兵,记住,城西五凤山有很多现成的兵源……”

    段德举也笑着说:“我操练了这些僧人好久,现在便宜陈将军了。”

    陈智也陪着笑笑。

    “陈爱卿,府库的三千万钱,朕允许你动用三百万。其余的钱,朕在战后会调回邺城,记住了吗?”

    陈智严肃的拱手道:“臣记住了。”


………………………………

第246章 救援马邑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的时候,高伟就起身了。

    今天是带着段德举与三万齐军踏上北上救援马邑的时候了,不能耽搁。

    高伟吃完饭,出门就看见段德举、陈智已经披甲站在门口等候了。

    “两位爱卿辛苦了。特别是陈爱卿,这并州的安危就系于你的身上了。”

    陈智躬身道:“臣谨慎小心,确保并州万无一失。”

    高伟点点头,“朕是信得过你的,给你立下了精兵良将,好好守城。好了,我们出发。”

    众人都上了马,来到城外,北门外的旷野,齐军大队人马已经集结,等候出征的命令了。

    高伟一身金色甲胄,威风凛凛,来到阵前,拔出长剑,高喊一声:“出发。”

    军官们就开始发令,让士兵们转向,一队一队的往北方而去。

    张芙蓉带着女队护卫着高伟。

    高伟打趣道:“芙蓉,你在并州花了这么多钱,买的东西都带上了吗?”

    这话说到了张芙蓉的痛处,她摇摇头,很不开心的说:“太多了,带不完。我就把它们留在并州,等回来的时候再来拿,这个我跟掌柜的说好了,不许他趁着我不在的时候,拿去卖了。不然我回来了,就要了他的脑袋。”

    高伟摇摇头,张芙蓉这土匪习性还是没有改过来呀,动不动就要人脑袋,这个习惯可不好。

    “芙蓉啊……”

    高伟本来想劝几句的,但是现在张芙蓉可是随着自己去和突厥人搏杀,这劝她温柔一点的话,还是留着凯旋归来后再说吧。

    “啊,皇上,什么事情啊?”

    “没事,我们赶路。”

    高伟敷衍一句,就把尴尬遮掩过去。

    ……

    马邑城外。

    突厥佗钵可汗的儿子阿史那庵逻,刚从草原赶到马邑不久。

    他看到突厥人将马邑城给围困的是里三层外三层,不要说人了,就是一只老鼠,那想要从城内到城外去,都很困难。

    但他不满意这样的状况,即使没有周人帮忙,他相信凭借突厥人的强大和勇武,定能将马邑拿下。

    要知道,马邑城内有突厥人梦寐以求的财富:粮食、布匹、铁骑、女人、奴隶……

    阿史那庵逻派了一个汉人作为他的使者,入城劝降。

    但是大齐北朔州刺史封辅相不说投降,也不说不投降,留置了此人,好吃好喝招待,就是不见他。

    阿史那庵逻等了几天,不耐烦了,就当做封辅相不愿意投降,下令攻城。

    马邑刺史的封辅相和北平太守部将两人正在议事厅内商量着破敌之策。

    战斗进行了好几天,突厥人死伤好多人,但并没有打破马邑城。

    马邑坚城,岂是虚名!

    但封辅相也有自己的烦恼。

    马邑城内,北朔州刺史府,大厅。

    “诸位,这突厥人寇十万之众已经围困马邑多日天,这几天又死命的攻城,这如何是好?”那封辅相对着部将问道。

    “刺史大人放心。”一个部将开口说道:“我马邑城内有劲卒万余人,虽然只是突厥人寇的十分之一,但是俱是精悍之士,而且我马邑城高池深,那突厥人要想攻上来,却是没有那么容易。”

    “嗯。”封辅相听了,点了点头,但是又是开口说道:“可是就让他们将马邑给这么围着,突厥人寇虽然是攻不进城内,但是我等也是不能出城,也没有听到朝廷救援的消息,长此以往,粮食耗尽,如之奈何!”

    封辅相说完,叹了口气。

    “刺史大人不用担心,我料想朝廷的援军已经在路上了。”一个部将看到封辅相发愁,劝慰他一番。

    “你有什么消息吗?朝廷的援军在路上?”听完部将的话,封辅相好奇的问道。

    “刺史大人,我马邑早已向朝廷发书求援,这些时日,虽然不能沟通城外,但是朝廷应该早已知道马邑的处境。马邑有失,突厥人将长驱直入中原腹地,朝廷岂能坐视?”部将微笑道。

    “但是周人……”封辅相喃喃道,然后眼睛一亮,说道:“不错,若是朝廷得到消息,定会前来援救马邑,周人前些日子不战自逃,应该是朝廷的军队来了。”

    说完,封辅相面色红润,有了笑容。

    “正是,刺史大人,依卑职之见,我军坚守马邑,等朝廷大军救援来到,里应外合,定能大破突厥。”部将继续描绘一幅乐观的前景。

    封辅相却又忧虑起来,说道:“突厥人其实这么好击败的?朝廷援军能跟他们进行野战吗?不管怎么样,诸位,坚守城墙,以拖待变吧。”

    “诺!卑职领命。”部将抱拳应诺道。

    城外,突厥人大营,金黄色的大帐中。

    此次率军围困马邑的头领,也就是佗钵可汗的儿子阿史那庵逻此时大马金刀的坐在上位,大帐内站着许多的突厥人中的大小头目,而在阿史那庵逻下首第一位的便是马邑突厥人中猛将阿史那摩奇。

    他也是突厥王族的人,力大无比,善使刀弓,但是与可汗的关系远了一点,只好在阿史那庵逻手下效力。

    阿史那庵逻看着下面的一班人,阴沉着脸色,开口说道:“怎么样,这马邑城就这么难攻吗?”

    说完,他用阴鸷的眼神扫视着帐内的人。

    帐内的众人感觉到阿史那庵逻目光从自己身上扫过,顿时背上生出一股寒意。

    那阿史那摩奇见此,只好硬着头皮上前一步,说道:“殿下,这非是我等不尽心尽力,只是这马邑乃是齐国重镇,城高池深,而且防守兵士也是精锐,我们突厥人不善于攻城,就在我军攻打马邑的这几日内,我攻城部队损失惨重。”

    闻听此言,阿史那庵逻看了看阿史那摩奇,沉声说道:“不是我要威逼你们,但是我等顿兵马邑城下,人马消耗甚多,若是不能快点拿下马邑,我们就会饿肚子,我们的战马也会饿肚子,知道了吗?”

    “殿下,末将等明白。”下面的人听后,在阿史那摩奇的带领下,齐齐的说了一句。

    “嗯,你们下去准备吧,明日一早,继续攻城。”阿史那庵逻挥了挥手,让他们都退下。

    “诺!末将等告退。”说完,帐内的人便退出大帐,各自去准备不提。


………………………………

第247章 马邑攻防

    第二日,天刚刚亮,还在打瞌睡的一些马邑城守军士兵被城外的一阵号角声惊醒,连忙在各自的长官呼喝带领下,抓起自己的兵器朝城外看去。

    封辅相听到突厥人的号角声,也坐立不住,带了侍卫,骑上马,来到城墙。

    他上到城墙,对一个负责此段防守的部将说道:“高将军,号角声是哪里传来的?是突厥人又要攻城了吗?”

    “禀报刺史大人,刚刚的号角声是从城外突厥人的大营中传来,想来是那突厥人今天又要攻城了。”

    部将指着城外突厥人的大营对封辅相禀报。

    封辅相也是多年的老将,见突厥人非常的粗狂,在旷野上胡乱的扎营,连壕沟、木栅等都免了,他们自信没有敢出城和他们野战。

    但是,封辅相等马邑守军还真没有人打算去偷袭突厥人的大营。

    突厥人太过于强悍了,让不管是周人还是齐人,都没有胆量和信心与他们野战,都只能凭借坚城,守御作战。

    号角声中,城外的突厥人正在组合成数个方阵,抬着云梯缓缓向着马邑城而来。

    封辅相眼睛中寒芒一闪而逝,高呼道:“众将士听令,准备守城。”

    “诺!”城头上的士兵听见刺史的声音后,都大声应诺道,握紧了手中的长枪弓箭。

    马邑的士兵久在边陲,防守经验丰富,石头、檑木成堆,油锅下面也是点起了火。

    突厥人的方阵在一里之外停下,几声鼓响之后,其中一个方阵扛着云梯便是冲向马邑城。

    等突厥人冲到离马邑城只有两百步的时候,封辅相拔剑挥舞,暴喝道:“弓箭手,抛射。”

    “诺!”城墙上的弓箭手顿时就是张弓搭箭,箭头斜指天空,然后松开自己的抓着弓弦的手指。

    顿时,突厥人就看见从马邑城头上,飞出一片密密麻麻的箭矢,像是从天而降的暴雨一般,箭矢前面的铁箭头还在兀自的闪着寒光。

    突厥人慌忙举起随身携带的小木盾,挡住头顶,遮住要害。

    “滋滋滋!”一声声箭镞射入人体的声音从城外正冲过来的突厥人方阵中传过来,突厥士兵虽然英勇强悍,但也是血肉之躯,他们也只能是眼睁睁的看着一根根闪着寒光的箭矢射进自己的身体,然后自己在一瞬间的痛苦中死去。

    运气好一点小木盾挡住了箭头,而运气不好的被箭矢射中手、脚,头,倒在地上哀嚎,然后慢慢的痛苦的死去。

    阿史那摩奇在阵后之后,见状大骂:“你们这群笨蛋,给我冲,冲!”

    那些在这一轮箭雨中侥幸没有被射中的突厥人,听到阿史那摩奇的叫骂声,就疯狂的冲向了马邑城墙。

    城墙上的封辅相知道短兵相接的时候到了,喊了一声:“战!”

    他的侍卫怕刺史大人有失,簇拥着封辅相下城墙,这里有高将军和各级军官们指挥。

    “弓箭手,继续放箭,继续放箭。”各级军官高声吼道。

    “是!”城头上的弓箭手答应一声,手中的弓就一支接着一支的射出,射向沿着云梯开始攀爬的突厥士兵。

    还有的弓箭手专门射向云梯之后的突厥人,打断云梯上的突厥人的后援。

    战斗进行一段时间之后,突厥人冲过箭雨,攀爬云梯,冲上城头砍杀,但一路死的人太多,这样能冲上城墙的人所剩不多了。

    阿史那摩奇见状,连忙下令让另一个方阵的突厥人前去支援。

    他们人多,被驱赶去进攻的都是小部落的突厥人,死了就死了,没有什么好可惜的。

    阿史那摩奇的命令,小部落的头目纵使知道自己是炮灰,但还是得义无反顾的去填坑。

    小部落的头目对阿史那摩奇一抱拳,然后就调转马头,大声喝道:“大家听好了,随我冲。”

    “杀!”突厥方阵的人听到头目的命令,高喊一声,也是一个个扛着云梯,挥舞这手中的兵器就往前冲去。

    “将士们,听我命令,给我狠狠的砸!”高将军见云梯上面已经是爬满了突厥人的,急忙下令。

    城墙上的齐军士兵便举起手中的石块砸向下面的云梯。

    “喀嚓。”一声脆响,石头砸在云梯的中间,突厥人做的云梯质量不怎么样,被石头拦腰砸断,上面的突厥人士兵却是都一个个的像是在下饺子一样跌落到地上,运气好的还可以只是受点伤,运气不好的直接就是一命呜呼。

    随着齐军士兵将石块纷纷扔下城头,即使是没有砸到云梯上的人,但是城墙下面人太多了,闭着眼睛扔,随便都能砸到一个两个,被石块砸到的人当场脑浆迸裂,惨死城下。

    “兄弟们,上啊!我们的人来支援我们来了。”一个突厥小头目见攻击受挫,士兵们都畏缩不前,回头看了一眼,见到自己人来支援了,顿时高呼一声,提振士气。

    突厥人士兵听后,都纷纷回头看,果然来了很多人来支援,当下勇气百倍,奋勇往城墙上面冲杀。

    得到支援的突厥人士兵进攻的更加凶猛了,有不少人顺着云梯还攀上了城墙。

    “杀!”高将军见形势危急,挺枪带头冲杀,一枪刺死一个即将爬上城头的突厥人,然后大声招呼士兵们绞杀冲上城墙的突厥人。

    很快,那些冲上城墙的突厥人被优势兵力的齐军一一杀死,尸体也被抛下城墙,砸中了几个候在下面的自己人。

    看到突厥人势头猛,高将军下令泼滚油。

    得到高将军的命令后,城头上守军便将早就已经烧开了的热油顺着云梯倒了下去。

    刹那间,一股烤肉的气味弥漫在整个城头上;而被热油淋了的突厥人在惨叫声中跳下云梯,摔在地上,死得不能再死了。

    热油很厉害,突厥人疯狂的进攻势头被压制了下去,而城头上的齐军感觉压力顿时大减。

    阵后观战的阿史那摩奇快气疯了,拿起武器,大喊一声:“随我冲。”

    但是他的部将怕他有什么闪失,死死的拉住他的马头,不让他去。

    阿史那摩奇恨不得拿出鞭子抽几下这些部将,但终究是没有,他这么勇猛无敌,也不想折损在无谓的城墙争夺上。

    突厥人的雄鹰,应该是策马奔腾,弯弓射雕。


………………………………

第248章 高筑墙

    就在突厥人猛攻马邑城的时候,城南三十里处的一座无名山岗。

    高伟骑着马立在高岗之上,眺望远处突厥人的大营。

    那些帐篷如同天上的繁星一般,,密密麻麻看不到边。

    段德举在一旁,轻声道:“皇上,突厥人大概有十万上下,他们娴熟弓马,我军不可硬拼啊。”

    高伟喟叹一声,“是啊,突厥人自小就骑马射箭,非我中原人可比,还是要谨慎从事。传令,让诸军即可刻构建防御工事,壕沟要挖的深一些。”

    段德举拱手道:“臣遵旨。”

    在段德举的命令下,三万齐军一起动手,搭帐篷,挖壕沟,堆土墙,竖木栅栏,接近天黑的时候,一座防御完备的大营矗立在山岗之上。

    高伟虽然没有亲自动手,倒是一直密切的关注着,等到大营初具规模,骑马带着侍卫们巡视一圈,说了一些勉励的话,让齐军将士们干劲更足了。

    自己的辛苦看在领导眼里,自然感到劳累有成就,这是人之常情。

    突厥人的哨探已经发现了马邑援军的动向,倒是看到对方人多势众,不敢有所动作,也就是观望一番,然后回去禀报而已。

    高伟接到了突厥游骑靠近的报告,但是没有在意。

    这么大规模的军队离敌人就是三十里选立营,动静不免被敌人知道,高伟对此有心里准备,看就看,有本事来攻打啊,谁怕谁呢。

    攻打马邑不顺,阿史那庵逻非常的生日气,看谁都不顺眼,一点小事就要大发雷霆,砍几个脑袋也是常事。

    他的侍卫和部将都行事小心翼翼,生怕触怒阿史那庵逻,配上自己的脑袋。

    哨探们回来之后,急匆匆的要把齐军援军的消息报告给阿史那庵逻。

    但是门口的守卫好心的提醒他们:“殿下现在心情不好,你们说话要小心一些,别惹殿下不高兴。”

    哨探们也是做久了,知道主子们的脾性,知道话该怎么说,同袍的提醒很是及时,让他们感激不尽,不然的话,说错了话,丢了脑袋就冤枉大了。

    哨探们推举他们的头目进去禀报,头目无可推脱,只好硬着头皮进去大帐,提醒自己要小心说话。

    阿史那庵逻正在大帐中喝酒,喝得醉眼迷茫了,看人都是两个影。

    哨探头目进去大帐,见阿史那庵逻似乎是喝多了,就小心的说:“殿下,属下有军情禀报。”

    阿史那庵逻摇摇头,睁大眼睛,看了一眼哨探头目,但是仍然看的朦朦胧胧,就能问道:“你是何人,找我什么事呀?没事就给我滚,有多远滚多远,知道吗?”

    哨探头目心想,自己这还没有说事情呢,就被阿史那庵逻喊着滚蛋,自己怎么搭上这么一个主子,当初跟着可汗出征,可没有遇到这种事呢。

    不过职业所在,哨探头目还是禀报道:“属下今日往南边侦查,发现齐军大队援军。”

    阿史那庵逻听到大队齐军援军,清醒了一些,“他们有多少人?”

    哨探头目说道:“大约三万人。”

    阿史那庵逻冷笑道:“三万人,哈哈,明日我就率领突厥勇士碾碎他们。”

    哨探头目不敢给阿史那庵逻泼冷水,附和着说道:“殿下所言极是,属下万分敬佩。”

    阿史那庵逻哈哈笑着,大口的喝了一杯酒,然后将酒杯一摔,“明日五更造饭,天明出击,碾碎齐人。”

    下面陪着喝酒的人朗声答应:“喏!”

    ……

    高伟吃完饭了,早早躺下,这骑马赶路实在是疲累啊,躺下了,感觉全身的骨头都散了架子一般。

    睡到后半夜的时候,高伟有一种不祥的预感,突厥人会不会趁着自己立足未稳,来打自己一个措手不及啊!

    越想越觉得这种可能性比较大,于是也睡不着了。

    高伟翻身起床,自己披上外衣,走出大帐。

    这番动作惊醒了内侍和侍卫,他们纷纷起来,追上高伟。

    “皇上,怎么不安歇了呢?”

    内侍打着哈欠问道。

    高伟不好对内侍说这些军事上的事情,就随口说道:“朕不困,起来走走。”

    内侍就不说话,默默的跟在高伟身后。

    高伟巡视了一圈大营的防御,看到做得还是挺到位的。

    这与军中的学员们的努力分不开。他们不比那些普通的兵士,更能深刻的领会防御对一支弱势军队的重要性,甚至是弱势军队反败为胜的关键。

    依托工事,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降低敌人的士气,让他们看到自己军队复杂完备的工事,就心生厌俱,也是强军的一个必备的阶段,能守才能攻击嘛。

    高伟巡视到一处土墙,看到防守的士兵们精神很好,没有打瞌睡的情况,满意的点点头,问道:“谁是这里负责的?”

    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站了出来,昂首挺胸,“禀报皇上,我是。”

    高伟看了一眼年轻人,见他长得端端正正,一脸正气,就问他:“你和你的部下表现得不错。你叫什么名字?”

    年轻人朗声回答道:“臣叫孟岚,邺城人。”

    听到邺城这个地名,高伟由衷地感到亲切,“那你读过皇家军校没有?”

    年轻人很自豪的回答:“臣读过。”

    “感觉军校收获大不大?”

    “禀报皇上,收获很大。”

    “具体说说。”

    “臣觉得,一是学会了全面的去看待战争,把握大局,抓住重点。二是学会了很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