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抗战之逐日军刀-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于李汉使用暴力夺走自己哥哥的地盘,堂而皇之的抄了自己的老家,并且还大张旗鼓的在沽源一带大肆,张方心中大恨。

    这次宋哲元召开全军大会,察哈尔警备军也算是二十九军下属的军队,所以也出席了会议。

    张方自然是要借着这个机会,找到一个名正言顺的机会去剿灭李汉这股匪军。

    本来当初知道大哥被人赶出郭镇时,他当时就想直接带人将李汉给灭了,不过在听张彪说李汉也有一千多人时,他才选择暂时将这口气忍了下来。

    张方那个团虽然有两千多人,但是部队又不是他一个人的,没有命令,就把部队拉出去作战。

    要是打了胜仗还好,如果因为和李汉作战导致损失过大,那他可受不起这个责任,如果连他垮了,那他们张家可就彻底完了。

    当然这不代表张方就愿意这么放过李汉了,正相反,在四营扩张的这段时间,张方一直在西北军中四处活动。

    作为一个上校军官,他在二十九军中也算是个中高层,在加上又是地主出身,平日里出手比较大方,因此他和二十九军许多团长甚至是旅长的关系都不错。

    去年七月,宋哲元被任命为察哈尔主席同时兼任二十九军军长,可以说从那时起察哈尔就已经是二十九军的地盘了。

    李汉明目张胆在沽源搞扩张,的确有些太岁头上动土的意思了。

    二十九军内部分高层听说李汉敢在他们的地盘上兴风作浪,同样十分的震怒,再加上张方在其中不断的添油加醋,一些脾气不太好的高层军官们更是直言要命人剿灭李汉这支敢于挑衅二十九军军威的乱军。

    但是他们也同样有自己的顾忌,如果李汉是东北义勇军或者热河军的人,又或者就如李汉所说的真的是五十七军派出来的抗日先遣队。

    他们消灭了李汉,就等于得罪了李汉背后的势力,为了一个贫困的沽源县,得罪这种拥兵数万的大势力,这样未免太有些得不偿失。

    此时二十九军还没有参加长城抗战,人数也只有三万多一点,在国内也还没有什么名气。

    要不是因为少帅不争气,接连丢失了东北和热河,二十九军到现在也顶多只能算东北军名下的一个马仔。

    就连他们二十九军这个番号,都是少帅给的。因为面对可能涉及东北军时,他们还是心存顾虑的。

    当然如果是长城抗战之后,那就的另说了。那时候全国都知道二十九军是一支抗日的军队,是一支用大刀杀的就鬼子哭爹喊娘的英雄部队。

    “张方,这种小事,就不要拿到这个会议上来说了,我们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准备如何对付小鬼子,部队马上就出发了,你不知道吗?”

    身材微胖的蓄着这个时代标志性的胡须宋哲元,有些不耐烦的挥了挥手,神色略带不豫,似乎是责备张方分不清事情的轻重缓急。

    此时宋哲元哪里还有心思计较李汉这种小角色,他现在的全部心思都在对付日本人的身上。

    因为已经完成占领热河行动的日军并不满足现在取得成绩,又开始大规模的进攻长城地段的中国领地,这一下子也威胁到了在西北军中号称五虎上将的宋哲元了。

    二十九军不仅在察哈尔有地盘,因为日本人的原因,就算是在京津地区,***中央政府的军队都很少,所以冀东一带地区也大多数都是宋哲元的部队在驻守,可以算的上是他地盘。

    与此同时,***中央政府的命令也下来,要求宋哲元率部赴北平,准备参加长城抗战。

    不过就算在平时,对付李汉这样的角色也用不着他宋哲元来发话,自己大小也算是个老军阀了,亲自对付一个二十来岁的毛头小子,事情传出去有损自己的威名。

    为了保住来之不易的地盘,同时也为了打击小鬼子的嚣张气焰,二十九军正式通电全国,誓死抗战。

    很快,宋哲元就率领二十九军主力部队二万多人参加到长城抗战去了。李汉也幸运逃过了这一劫。

    日本进攻长城就像是捅了马蜂窝一样,作为中央政府的***高层也坐不住了,迅速派遣中央军第十七军徐庭瑶部奔赴长城前线参加抗日。

    说起徐庭瑶,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他是谁。但是他部队中的这些军官,大家可能都耳熟能详了。

    比如杜垏明、黄杰、郑洞国、戴安澜、廖耀湘、邱清泉等等,每一个都是民**史之中可圈可点的人物。

    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能带出这样一群猛将的人,难道会是一个等闲之辈。

    说起来让人唏嘘,正是因为日本人的步步紧逼,才让李汉有了一丝喘息的机会。

    不过李汉可不会感谢日本人,要不是小鬼子,自己和四营的弟兄甚至是整个东北军也不至于沦为丧家之犬。

    宋哲元的二十九主力的主力都去抗日了,多伦和沽源又都紧邻刚刚被日军占领的热河。

    为了避免引起日军大部队的主意,从热河退入察哈尔的东北军残部和义勇军的主力也都转移到了察南地区,现在多伦这个边关重镇防御部队只有一个几百人的民团在驻守。

    二十九军留在察哈尔的部队只有警备司令部下辖的几千人,看守偌大的察哈尔已经是捉襟见肘了,短时间内是顾不上李汉。

    李汉安排的工作在紧张而有序的进行,王大柱的骑兵们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大,周围的敌我情况也越来越明确。

    由于李汉和手下的连排长们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李汉还特意把王威从重机枪连给调了出来,负责督办各地事物。

    四营的读书人并不多,也就王威这小子接受了正统的教育。当然他受的教育也是不成功的教育,要不然当年也不会连东北讲武堂都没考上。

    沽源县原来的官员倒是大多数都出身大户人家,不说都是秀才一级的,但是读书认字肯定是没问题的,但问题是李汉信不过他们啊。

    不光是李汉信不过他们,本地的乡绅大户同样对李汉也没有信心。因为李汉带着四营占据了沽源并没有获得得到省政府的承认,也就是没有大义的名义。

    他们现在投入了李汉的队伍,日后要是二十九军回来后,再对他们进行秋后算账,损失一些财产都是轻的,搞不好还会被当成土匪给处理了。

    事到如今,抱怨也没有用,也只能让王威一边做一边学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不也是这么做的吗,大部分政府官员直接有军转干而来,不是照样把国家治理的蒸蒸日上。

    李汉对王威的要求也没有那么高,只要保证沽源不乱就行了。可是王威却不这么想,要做就要把这件事做好。

    当年报考东北讲武堂落选,他可是深以为耻。回家后发奋努力了一段时间。

    可惜家里条件太差,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向现实低头,最后无奈只得弃笔从戎,到部队中当了个大头兵。

    这次李汉把这个任务交给他,王威觉得表现自己的机会来了。他的军事才能并不是特别突出,特别是这一年来,战争不断,尽管部队的战士换了几茬,但是几个主要的军官基本上保留了下来,并且逐渐在战争中成长起来了。

    看到以前的老兄弟一个个都有着向抗日悍将的方向发展的趋势,王威当然也不甘示弱,不过他想再往军中发展。

    连李汉也才是个营长,自己现在已经是连长了,暂时是没有什么升级的希望了。

    可是想要发展并不一定得到在部队中,以前一直没有四营自己的地盘,所以也不需要文职干部。

    现在不同了,大小四营也占了一个县的地盘,而且这个县的一切事务都有李汉掌管,这样一来就不可避免的要准备一些行政人员。

    原来的政府部门的人肯定也是要留着用,但是营长和他们之间互不信任,所以必须要有自己人坐镇。

    可是就四营这个情况,本身并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再加上他们也没什么名气,想要别人主动投奔那更不可能。

    作为四营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王威觉得自己必须要带个好头,将沽源打造成四营的坚实的后盾,觉不能辜负了营长一直以来对自己的悉心栽培。
………………………………

第五十六章 少帅辞职

    为此王威特意参加了骑兵的侦查活动,他随身带着一察北的地图,沿途不断比对,这样不仅熟悉了察北的民情地俗,还捎带着为李汉提供了一副最新的察北地区的地图。

    随着骑兵连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四营的影响力也在逐渐扩散,王威手中获得了大量沽源到多伦一带的第一手资料。

    察哈尔沽源县内,李汉现在有些当山大王的感觉了,现在沽源县的一切都由他说了算。

    义勇军的人走了,李汉也顺理成章的接管了沽源县。

    多伦那边还有一个受省政府管辖的民团,为了避免再次刺激到留在察哈尔省内西北军队伍,李汉并没有派兵占领多伦。

    在沽源渐渐安稳下来之后,李汉正式成立了第九连,九连的成员基本上被俘虏的保安队的城管和少部分刚入伍的农家子弟。连长就是李勇,自此李勇终于转正成为四营的第九个连长。

    虽然九个连中溃兵和俘虏为数不少,整个部队士气比较低落。

    但是另一方也意味着这些士兵大多数都是老兵,李汉相信,只要努力整训部队,提高战士们的士气,不愁部队的战斗力上不去。

    兵多了,管理就显得有些混乱。目前四营已经拥有九个连的部队,此外还有只属于营部的警卫排,机炮连。

    机炮连是李汉在承德的时候成立,由于在热河战役中,迫击炮和重机枪连损失殆尽,又失去了补充的途径,两个连基本上已经是名存实亡了。

    所以李汉将两个连的人员缩编为一个连,先训练着,等到日后有条件了,再重新组建。

    机炮连的连长是徐虎,王威被李汉任命为沽源县的县长,正是成为李汉手下第一个文官。

    目前四营所有的部队加起来超过一千五百了,但是指挥起来非常不方便。

    不是说李汉带不了一千五百个兵,而是这一千多人分成了九个连长,却只有李汉一个营长。

    九个连各自有自己的防区,万一哪天鬼子来进攻,李汉无法及时作出反应,下属九个连长,都是平级,相互之间没有统领关系,战时,很难凝聚成一个拳头。

    因此李汉决定对手中的兵力进行一次整编,确定好各地防区和统属关系。

    可是没有上级命令,李汉也不好擅自给自己升官,所以他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

    将底下的部队整编成沽源抗日大队,大队下面有三个中队,每个中队下辖三个连队。

    以胡志的二连、山虎的五连、高建的四连组建第一中队,高建担任第一中队中队长,胡志任副中队长兼二连连长。

    以林有志的一连,赵刚的六连、新兵七连组建第二中队,林有志任第二中队中队长。

    王大柱的骑兵连、黄山的三连、新兵八连组建第三中队,王大柱任中队长,黄山为副中队长兼三连连长。

    由于之前一直没有调整各连的情况,所以三个中队的人数都不相同,其中人数最多的第三中队,人数也才五百人,第一和第三中队都只有四百出头。

    整编之后,以前的连排长等于都升了官,可谓是皆大欢喜。虽然没有得到国民政府的承认,还有那么一点点的小小遗憾。

    但是想到自己手下的兵力一下子翻了两三倍,那一点小遗憾也就不算什么了。

    同时,每个中队都有自己的防区,负责三到六个乡镇的防御任务,李汉给他们的任务也是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适当性的扩充部队,枪支方面没有问题。在临出发前,李汉还给了每个中队三百支步枪。

    李汉自己则带着警卫排、机炮连、新编第九连进驻沽源县政府,虽然沽源只是一个偏僻的小县城,而且随时都有可能遭到日军的侵犯。但是李汉觉得,只要好好的利用,自己完全可以依靠这里干出一片天地。

    此后李汉开始在沽源一带开始大刀阔斧的整顿军队,发展民生,积蓄实力,同时还出动部队将沽源境内的土匪扫了一遍。

    一时间沽源县的治安异常的好,在全省都能够挤得进前三,以往终年难得见一次的商旅也渐渐的多了起来,贫苦日久的沽源也迎来了短暂的繁荣。

    李汉虽然在沽源默默的发展,但是却没忘记关注长城抗战的局势,不过历史的车轮不可避免的滚滚向前。

    三月九日,日军服部、铃木两旅团的联合先遣队开始向万福麟部进攻,傍晚日军占领阵地。

    二十九军冯治安一部奉命赶来支援,与日军叫上火,这一战冯部下王长海团长组建五百人的大刀队,趁日军熟睡,用大刀砍杀日军无数,一战成名,暂时的稳定住了战局。

    随即中日双方不断的增援喜峰口,二十九军连续动用大刀队奇袭小鬼子,砍杀大量日军。

    但是日军装备精良,又携带大量重武器,再加上战斗意志也非常的顽强,对我军同样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双方连日激战,均伤亡惨重。

    日军高层见久攻喜峰口不下,于是出动三四千人攻击罗文裕,不过小鬼子做梦也没想到到,这次碰到钢钉之上。

    负责守卫罗文裕的是二十九军暂二师,师长刘汝明带着暂二师的官兵与日军血战三天,歼敌上千人,自身伤亡两千余人。

    此战之后,直到长城抗战结束,日军没有在罗文裕地段发起第二次进攻。

    于此同时,日军第八师团进攻古北口,古北口的守军是东北军劲旅王以哲六十七军一零七师。

    如果说东北军在长城抗战中表现最好的部队,就数一零七师这支在九一八事变中蒙受奇耻大辱的部队了。东北军其他的几支部队,基本上是一触即溃,一路上被小鬼子追的狼奔豕突。

    一零七师就是就是九一八事变中驻扎北大营,被日军攻击后受命不抵抗的原东北军独立第七旅改编而来。

    那一次一枪不放就放弃了北大营,一直被一零七师的官兵们视为奇耻大辱,所以在这次在这次阻击日军作战的态度上,一零七师上下从师长到普通士兵,都是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

    从三月六日到三月九日,在古北口外毫无遮挡的几十公里长的阵地上,顶着日军成群结队的飞机、坦克、重炮的狂轰滥炸,顽强阻击了日军主力第八师团的第十六旅团三天多。

    到三月九日,一零七师终于被日军击溃,一路奔逃进古北口。

    但他们用自己的牺牲争取到的这三天,为张廷枢的一一二师进驻古北口并展开防御争取了时间。谁知道,一一二师是个猪队友。

    一零七师刚刚被日军击溃后,一一二师却不肯守了。张廷枢仗着自己是张作相的儿子,公然违抗王以哲命令,非要和一零七师一起撤退。

    要不是中央军二十五师正好及时赶来,一零七师就被一一二是给坑惨了,搞不好还要全军覆没。

    见到二十五师来了,张廷枢和王以哲便想把阵地交给二十五师防守,二十五师师长关征麟当然不肯干。

    古北进口外可是有着日军第八师团主力外加一个骑兵旅团,自己一个师和他们打,那和以卵击石有什么区别。

    一零七师也就算了,人家在古北口外旷野上和日军第十六师团苦战三天多,全师伤亡超过五千人,伤亡率超过了百分之六十。

    关征麟自己也是一师之长,明白部队伤亡到这个程度,已经没有能力再战了。但是一一二师这个齐装满员、装备精良的部队他坚决不能够让其离开战场。

    最后三人吵了半天,最终决定一一二师留下来和二十五师一起防守古北口,但是两个制高点的阵地都在一一二师的核心阵地。

    在占尽地利的情况下,一一二师的表现却比一零七师差了不知多少万里,仅仅半个小时就丢失了一个制高点,导致一线阵地的部队被日军击溃。

    第一天就丢失了核心阵地之一,张廷枢和关征麟都有些措手不及,关征麟脑袋都快想破了也没想不明白,同为东北军出身的部队,两者之间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

    很快关征麟又知道了什么叫坑队友最高境界,在两个制高点接连被日军占领之后,张廷枢没有夺回阵地都不要紧,反而一声不响带着一一二师相机退往北平,甚至招呼都没和关征麟打一下。

    日军在占据一一二师的阵地之后,居高临下的对二十五师发动了进攻,这一战二十五师与日军激战三天,伤亡四千余人,连素有关铁拳之名的关征麟师长都在冲锋的时候被手榴弹炸伤,被迫送往后方急救去了。

    当长城抗战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候,少帅野因为热河沦陷的事情,陷入了巨大的舆论漩涡之中,最后被迫引咎辞职。

    少帅一辞职,那些忠于他的东北军高层军官因此对蒋介石十分不满,相继率部退出了长城抗战。

    长城抗战时东北军最后一次以主角的身份出现在抗日的战场上,从此以后,东北军逐渐沦为配角,直到最后消失。

    其实李汉也认为热河失陷的这么快,少帅也负很大的责任。早在一九三二年,行政院长汪精卫针对热河将要面临的战事,就制定了增兵换将的计划。

    在一九三二的时候,汪精卫在***内部还是有比较大的话语权的,不然无法在投降日本人的时候成为汉奸之首。

    然而这个计划却遭到了少帅的强烈反对,他自己不想抵抗日军,也不愿意中央军染指热河,担心中央政府以此为突破口,插手东北的军务,

    可笑的是,此时的东北军除了还有二三十万军队之外,连东北的大门都迈不进去,也不知道他担的是哪门子的心。

    这也算是典型的‘宁赠友邦,不予家奴’的思想,在这方面他和慈禧太后倒是有着共同的见解。

    为了促成热河抗战的胜利,这年六月,汪精卫亲赴北平,告诉少帅:“日本调兵到东北,我们也应当调兵去抵抗。固然军队的系统可以变动,而调兵热河的计划不能变更。”

    不过汪精卫做人的眼光和能力都不行,传说黄埔军校刚建立时,当初孙中山有意让他当校长。毕竟论资历,在国大党中他可比蒋介石资深多了。

    可是汪精卫却嫌校长没什么实权,放弃了,让蒋介石捡了便宜。后来鬼子全面侵华,他又觉得跟着日本混有前途,于是又选择投靠了日本人,当了大汉奸。

    这样的人说的话,少帅当然听不进去了。

    少帅的托词是他对热河省主席汤玉麟无可奈何。为了抗战,南京政府有意撤换汤玉麟,以加强热河防务。
………………………………

第五十七章 以战养战

    少帅为了达到让政府军无法进入热河抗日的目的,将国民政府有意拿下汤玉麟热河主席的消息告诉了汤,这导致汤玉麟对国民政府的态度更加的恶劣,甚至不愿中央军的进入热河。

    本来少帅不想让中央军入热河的行为也是能够理解的。热河现在还是东北军的地盘,在外人看来,他还是姓张,不过要是中央军进来了,估计就得改姓蒋了。

    但是既然你不愿意中央军来,那就让东北军自己来干吧,总不能眼睁睁的看着热河被鬼子占领吧。

    可是在热河战役时期,东北军精锐五个军连长城都没有跨出,这实在是说不过去。

    总之从热河抗战时期少帅的表现来看,李汉无论如何也看不出他有和鬼子大打一仗的意思。

    虽然热河的汤玉麟不怎么听话,但是他的军队好歹也还是属于东北军系统的军队。

    连汪精卫这个大汉奸都有意向推动热河抗战,人家蒋介石也多次表态,愿意调中央军北上。

    尽管两人的动机都不纯,保不齐就如少帅所想就是来占地盘的,但是被国民政府收回总好过被日本人占领吧。

    其实国民政府对热河抗战还是持积极态度的,因为这个时候他们不积极一点也不行了。不仅全国民众关注着这场战事,而且日军打过了热河之后,下一步的目标自然就是关内了。

    当年蒙元灭宋走的就是这步棋,蒋介石又不是汪精卫,就算他再怎么不想的罪人本人,也要防着点日军重走当年蒙元灭宋,满清伐明的老路,进行战略大迂回,然后一举灭亡民国。

    所以在热河失陷之后,汪精卫也有理由搞风搞雨了,虽然他打心眼了就觉得东北军打不过日本。

    但是当初我说要派兵帮你,你不要,现在我就要用这件事来搞你,一来可以一吐他这么多天收的气,二来还可以为自己媚日的行为打掩护。

    尽管长城那边打的一塌糊涂,可是和李汉的关系不大,战略层面上的问题离他还太远。反倒是因为前线战事吃紧,二十九又从察哈尔这边抽调不少部队前去支援。

    一些本地大户似乎看出西北军有些不妙,逐渐开始和李汉建立起了联系。

    这些事情都不会逃过李汉的眼睛,但是李汉也乐得于此,因为他知道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