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尘境心影录-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香消玉殒”的。蘅芜君,横竖都是要荒芜的:选妃不成,是荒芜;嫁而难以相守,亦是荒芜。
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理想是个性,现实是随俗。所以,黛玉是个个性十足的女孩子,而宝钗很多时候是看人行事。
才情达到一种高度之后,便成了随性自然;在火候还不到的时候,便有斧凿之痕。
看黛玉的诗,你可以看到清新无迹;再读宝钗,你会觉处处用心。黛玉生于官宦之家,长于豪门望族,难道她就不懂得
“仕途经济”么?我想,大约不是如此。为什么黛玉在宝玉面前不讲
“仕途经济”,不要求宝玉
“仕途经济”呢?因为,黛玉是浪漫的。必须强调一下,这里所说的浪漫,不是现今社会中男男女女们挂在嘴边的那种浪漫。
黛玉的浪漫,是诗人气质的浪漫,是理想主义的浪漫。因为黛玉是浪漫的,她知道这个混在万花丛中的男人,他和贾琏他们是不同的。
浪漫的诗人气质,让黛玉想到的大约是长相厮守而不是高位显爵。黛玉除了浪漫,她还懂得尊重她所喜欢的这个男人。
正因为懂得尊重,她才不会对宝玉讲
“浑话”,他尊重宝玉选择自己希望的生活方式和道路。浪漫的诗人气质,尊重自己喜欢的男人,这都是黛玉的可贵之处,可爱之处,也是宝玉喜欢她的缘由吧。
宝钗就不一样。她对待宝玉的方式,表现的是一种力图改变的态势。这一点,正是天下很多女人都会犯的一个错误:力图改变男人!
女人对男人
“仕途经济”的劝说,有时候会让人觉得,这个女人想要不是这个人,而是这个人的家世、权位。
宝钗对宝玉
“仕途经济”的劝说行为,可以说是随众,也可以说是阿俗。在贾府这个大家庭中,太多
“仕途经济”的劝说已经让宝玉厌烦了,宝钗的加入,只会让宝玉更加厌烦,这也是必然的结果。
老祖宗贾母不会对自己的爱孙说什么
“仕途经济”的话,完全是因为溺爱。黛玉不会对宝玉说
“仕途经济”的话,因为她懂这个男人,至少,她懂得尊重这个男人。大多数不喜欢黛玉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说是黛玉
“小心眼”。如果您是因为所谓的
“小心眼”这一点而不喜欢黛玉,那不是黛玉的错,也不会影响黛玉的形象,而您要自己反省反省。
在此,我要提出一个新的视角看钗黛——从
“小心眼”角度出发。在这一点上,可以说,黛玉是
“神境中的人”,而宝钗却是表现成了
“凡俗中的神”。为什么要求那些认为黛玉是
“小心眼”的人反省呢?其中的缘由又是如何呢?您非要说黛玉
“小心眼”,我想,那大概是因为您太不了解女人。但凡《红楼梦》中,被认为是
“小心眼”的事件,仔细分析,其实都是黛玉女人味的尽情展露。如果没有这些
“小心眼”的事件,黛玉只会是一个与人世无涉的神,而尽失其血肉,她更不可能成为一个可爱的女孩子。
也正是这些所谓的
“小心眼”的细节,才活画出了黛玉的女孩子气、女人味。黛玉的超凡脱俗、清高自傲以及她的才情、形容,再加上她的
“小心眼”,自然成就了黛玉
“神境中的人”这一形象。她既高高在上,又可亲可近。宝钗在这一点上,终是输了一筹。
宝钗处处以
“大义”为先,使得她在俗世之中处处以
“神”的形象示人。宝钗的
“深明大义”与她的迎合众心,是在一步步树立自己
“凡俗中的神”的形象。宝钗在
“凡俗中的神”的形象大告成功的时候,她作为女人的形象却轰然倒塌。
如此以来,宝钗不是可爱的小姑娘,不是迷人的小情人、不是乖巧的小媳妇,而是道貌岸然的、《红楼梦》中家长群落中的一员了。
女人的形象没有了,女人味没有了,还到哪里去寻找宝钗身上女人的可爱?
我无意批判宝钗的形象,只是钗黛的存在似乎就是为了比较,有比较才会有鉴别。
这一切,全是不得已而为之。爱宝钗的人应该继续爱下去,我自喜欢黛玉。
………………………………
求学岁月闲思:读书的幸福
奇怪!这心忽然间就静得如同一潭死水,不起半点波澜。对于那些曾经以为非常重要的事,也不怎么关注、关心了。
岁月,也就在一天一天的翻书声中淡淡地过去了。
这里是读书的好地方、这时是读书的好光阴。
不经意间,来此处已经三年了。
读书的生活,总体来说,似乎过得很好——至少,在书写这篇文字的时候,在我的心中,一切还都是好的。
在这里,从来都不用急匆匆地赶时间,所以,一切都很宽松。
读书,对我来说,并不是难事。虽然我知道自己才智有限、知道自己非常蠢笨,但是,我基本上能够做到笨笨地坚持、蠢蠢地用心,所以,我从来不会为学业担心,不会因考试焦虑。
美好书写完了,并不代表一切能够顺心顺意。
据说,思考着的灵魂是痛苦的。我不敢说我是会思考的,因为,我怕上帝会偷笑。虽然谈不上思考,但是,萦於脑际的种种想法,还是会时不时来冲击这单薄浅弱的心灵。
仔细回想起来,这心情,就像这美丽安逸的地方,大多时候温和明丽,偶尔,它也会刮起莫名的台风。这偶尔的烦乱,并不会抹杀那大多时候的宁静。
记得这三年之中,除了有两三个月被情感的狂台摧折以外,其余的日子,都可以说是舒适惬意的。我很喜欢这读书的生活,我也很享受这读书的日子。
读书、工作、再读书……这个年纪还有这个机会再读一次书,对我而言,无疑是幸福的。当然,我也很珍惜这读书的幸福!
仔细思忖,在这里读书的时候,书,我肯定是读了的,只是这读书的质的好坏与量的多少,我无法自己评定、也没有计数。
读书而外,该发生的,不该发生的;希望拥有的,不希望拥有的……想想,大概都经历过了。虽然,一些事情的结局让人思之有些黯然伤神;但是,仔细想想,谁的人生、哪里的生活不会有艰难与挫败呢?这么一想,也就释然了。
当时,因为种种人与事,而在内心产生的愤恨、不快、痛伤,此时此刻,再去回望时,也都已经苍白到失色、淡漠到无痕。最后,终于明白:
他人是需要感恩的,无论当时他们给你的是好还是不好。
自己是需要放下的,无论此时你对自己是怎样地在意或者嫌弃。
放下自己,才能释然。
开启自我心门的钥匙,就在自心。
这些平淡的心得,似乎是佛语。
其实,我的内心深处是向儒的。
曾经不止一次说过,上帝造人是一个错误。其实,我不信上帝,只是这话说着顺口,可以清晰表达我所认同的想法而已。
现在,也不再那么想了。
苦痛,是人生在所难免的真实存在。只不过,这苦痛,对于不同人,感触不同、程度不同罢了:有些人的苦痛深重些,有些人的苦痛轻浅些。无论这苦痛是深是浅,是轻是重,无人无之,人人标配。
苦痛而外,这人生还有欢歌笑语、还有希望、还有满足、甚至还有带笑的哭泣、还有激动的泪水……这一切,都让我们在苦痛之后,对未来怀有希望、对生命怀有喜悦。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都不轻言放弃、我们都不曾放弃。
活着,是多么地不易啊!
要活得坦然,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有许多事,是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还有许多事,是看别人做着易,自己动手做着难。
更有许多事,是放在他人身上易,加之己身就难。
就像那两个字——“坦然”,想想、说说,这“坦然”不就是两个字么?可是,真正能做到坦然的,又有几人?自己要去做这坦然,又能做得几分?
读了那么久的书,常常会想:
面对物欲横流的世界,能守住本真的能有几人?
若我在红尘浪里,我又能守住几分本真?
看到人家吃香喝辣,能固守“一箪食,一瓢饮”的能有几人?
若我只有“一箪食,一瓢饮”的生活,我又能否甘之若饴?
常常自问,读书时这份自謂的“坦然”,以后不知又能坚持几多时日?
读书,是和别人的灵魂对话。
读书,也是给自己的灵魂营养。
所以,读书的日子,生活是幸福的,心灵是在搏斗中趋于宁静的。
无论如何,眼前求学的岁月还需要继续珍惜!
偷得人生数年闲,深藏此间乐读书。
在我,这便是一种幸福。
………………………………
闲说西楚霸王项羽二三事
一应该说,用看失败者的眼光来看项羽人生的全部,这完全是不公平的。
但是,无论是在过往历史的长河中,还是在现今人生的舞台上,众人所看的,基本上也就只是一个结果,至于过程如何,大家一般都会忽略。所以,以成败论英雄,这已经成了惯常的手法。很多时候,没有多少人会以十足的耐心,去研读你生平的众多事件、去追寻你一辈子走过的那些个足迹,然后,再给你一个相对公允的论断。
项羽的悲剧,就是他失败了。
虽然,项羽的战绩,也曾有百战百胜的记录;虽然,项羽的生平,也曾轰轰烈烈、意气洋洋;虽然,项羽的身上,也曾有过“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雄壮威武。但是,最终的失败,导致项羽丢掉了性命,也使得他在历史的彩页上让一些人觉得暗淡无光。
回过头来看历史,再去批评项羽,有时候,我都会觉得有些不忍。因为,失败已经是对项羽最大的惩罚了。
但是,关于项羽的事,我们又不得不说。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读完历史的书页之后,我们需要检视,通过这历史,我们是否有所得?我们能否吸取项羽的教训?这样说,似乎让读史陷于功利,其实,未必这样,目的很简单,就是不要停止思考。我们绝对不是要宣扬鸡血式的“伪成功学”,我们也不是要大家励志去做刘邦,只是看能不能有助于小我的提升,人生的开阔。
如此,而已。
项羽年少的时候,先去学习读书写字,没有定性,半途而废;接着,又去学剑术,没有耐心,中道而辍。
因为书剑无成,家里的大人批评项羽,他自己倒是振振有词:
读书写字,只要能画出自己的名字,写字读书,只要能够认识自己的名字,就足够了,学多了也没有什么用处。剑术学得再好,也只能在一对一的场合发挥作用,一次也就只能解决一个人的性命,没啥意思。大丈夫在世,要学就要学那些可以阻挡千军万马的本领。
家里的大人一听,觉得这孩子虽然有些歪理邪说,但是,也找不出反驳的语句。仔细一斟酌,这孩子还真有些意思,倒不如教他点兵法,说不定他长大就能成为军事领域的专家。
家里的大人正好也是行伍出身,对兵法深有研究,于是,他便开始教项羽兵法。
刚开始,项羽觉得兵法很有学问,他也兴趣满满。可是没有学多久,对兵法粗知一二之后,项羽又不愿意学了,就这样,兵法学了个半茬子就又荒废了。
这就是项羽早年一段简单的个人经历。猜想,如果项羽后来成功,那么,早慧、神童、天才的好名声必然少不了他的。可惜的是,项羽没有成功。所以,大家就都用不成功的最终结果来看这件事。
中国人向来就有一个习惯,那就是:一旦一个人成就了一些功业,这功业无论好坏,只要这功业促成了这个人成了名人,那么,后人在抒写或者谈论其人的时候,总喜欢给他们加上奇异、聪慧、特别等等各式各样奇怪的大尾巴。当这些名人们拖着他们的大尾巴出现在大众面前的时候,就仿佛是在告诉大家:
看看,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名人就是名人。
很多时候,为了神乎其神,更有甚者,几乎把名人的出生或早年写成了志怪。
我们一定要打破那种对所谓名人神魔式的迷思。
其实,名人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很多名人,小时候,大多也都平常如我辈,他们也会尿裤子,也会流鼻涕。
很多时候,那些名人的成名,也都只是历史的偶然,实在不值得迷信!
说到这里,我们再看看上文的主角项羽。
说白了,项羽年少的时候,也就是一个“干啥啥不成”的主儿:
读书学习,半途而废,不成;
习练剑术,中道而辍,不成;
研习兵法,未竟而荒,不成。
其实,就连风云一时,喑唔叱咤的项羽,年少时,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再联系项羽的人生结局,兵败垓下,自刎身亡,也还是一个“不成”。
虽然如此,我也无意再苛责古人。
在我眼里,项羽还算得上是一失败的英雄,尽管他的一些杀伐我不认可。
与其对应:
在我眼里,刘邦只能说是一个成功的无赖,尽管他的很多行为我很佩服。
依我愚见:
项羽无恒以成书剑,也就无恒以征天下。他的失败早就摆在我们面前了。
项羽最让人鄙视的就是,进入咸阳之后,虏子女,焚宫室;屠城、夺财,真是一副土匪做派。
设使项羽当年学习剑术有成,或许可以减少他的戾气;
设使项羽当年读书写字有成,或许可以减少他的暴虐。
二
当年,秦始皇帝出游会稽,乘坐大秦帝国的皇家龙船横渡浙江,那威风八面的仪仗队伍,想来必然是浩浩荡荡、排场奇大。
中国人向来是喜欢看热闹的,自古及今皆然。这一次,秦始皇帝的出游,自然也引来了大批好奇民众远远地、偷偷地观望。大家都非常想见识一下皇家的威仪庄重与气象雄浑。
项羽家的大人带着项羽,前去看秦始皇帝巡幸游行的队伍。
项羽看着眼前这出行队伍的庞大、随行人员的众多、皇家侍卫的严整、彩旗锦帐的眩目……这前所未见的盛景,让项羽打心底里十分地羡慕。
有话不说,那完全不是项羽的风格。
看到这气势恢宏的皇家阵仗、项羽不禁脱口而出:
“我可以取代那个高高在上的家伙,坐坐他的位子。”
项羽这话一出口,差点没把家里大人的胆汁给吓得当场吐出来。
后来,在项羽的杀伐生涯中,随着战功的日益显赫,大家就越来越觉得项羽的功绩,是有先兆的、是有神赐的、是有天助的,因为项羽当年首次看到皇帝时,他说的那话就非同寻常、就大气磅礴、就有王者之风。
历史学家关于项羽的这句话,也重重的记了一笔。这一笔,不但活画出了项羽的个性,而且让读史的人因这句话而对项羽的王霸气象赞赏不已。
其实,真实分析起来,项羽说这话,似乎也没有什么值得揄扬的。
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傻小子,在自己都不知道后果如何的情况下,说了一句疯话,似乎也不需要大惊小怪的。
还记得丹麦安徒生著名童话《皇帝的新装》里面的那个小孩子吗?
这里的项羽,多少有点那个童话中小孩子的味道。虽然,项羽没有那小孩的天真无邪,但是,项羽鲁莽中透漏出来的直率,也是一种值得肯定本真流露。
或许是读书未成吧,在项羽的思想意识中,那种中规中矩的道义束缚,那种小心翼翼的处世哲学,那种君君臣臣的礼教大防,那种不能僭越的律令底线……等等,对于项羽而言,都是不在意下,未存心上的。所以,项羽的讲话,直率之外,还有一种不受禁锢的洒脱。
其他人心里怎么想,大家都不知道,因为他们口上也不会说。
项羽心里那么想,口上就那么说了。
“皇帝轮流做,明天到我家”,这在别人,是想都不敢想,或者只会偷偷地想、生怕人知;在项羽,这也没有什么,你嬴政做得,我也做得。
阿Q不是有句名言吗: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
设使项羽亲历过坑杀儒生的场面,他的讲话会不会这么无所顾忌,也未可知。
另外,从社会现实的角度看,项羽那么说,并没有什么可稀奇的。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现代人的明星梦、名人梦、富豪梦……大约和项羽当日当时的皇帝梦也差不多吧!只不过,现代人是向往灯光闪耀的舞台、名扬四海的背景、奢靡浮华的生活;而项羽追求的是前呼后拥的威严罢了。
三
项羽率领军队占领咸阳之后,或许是为了呈一时匹夫之勇,或许是为了让士卒在野蛮的烧杀之中抢掠并占有财物——以此来犒赏属下的征战之苦,无论他们当时是出于何种考虑,造成的最终结果就是:“秦宫皆以烧残破”。
这一结果,据说是项羽不愿依托咸阳以争取天下并决定离开咸阳的原因之一。
秦人据有秦地已好多世代。秦始皇一统天下,定都咸阳。这咸阳,既有军事上的驻守防御的优势,又有大秦帝国苦心经营建立起来的基业。在天下未定,战乱未平的时候,依凭此地以为根本,一定是当时逐鹿者心所向往、梦寐以求的美事。
项羽似乎就没有那么想!
难道项羽就不知道据咸阳以经营天下吗?
难道秦宫残破就不可以再修再建了吗?
项羽带领江东子弟,用血汗打下咸阳,竟然没有别的计议谋划,只想满载财物,准备归去!这样看来,项羽还真有点鼠目视物的味道,很是令人费解。
其实,也不用费尽心思猜测。原来,攻占咸阳,一番烧杀抢掠之后,项羽的离开,是因为他“又心怀思欲东归”。
这样看起来,项羽真是有些可笑,大丈夫征战天下,经营四方,何处不可以为家?况且秦地有诸多可安定天下、平复江山的利好!所谓“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无处不青山”的气度,项羽怕是一辈子都无法理解的,这或许也是受项羽的胸怀所限吧。
眼看“万里江山将归楚”的时候,项羽又说:“富贵不归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这个看起来,项羽真是可笑、真有些小儿之见!号称西楚霸王的项羽,说出这样的漏气的话来,倒真是辱没了“霸王”这个大气的名号。
猜想,据咸阳以征伐天下的念头,或许也在项羽的脑袋中闪现过,只是,这个时候,项羽首先想到的,或许是“富贵还乡”,余者均在其次。
果真如此,想想觉得,项羽真是可怜又可悲!
原来,项羽用力厮杀、舍命拼搏地征战,仅仅只是为了在乡人面前炫耀自己的“花衣服”、卖弄自己的锦绣裹体!这话一说,真是使这位英雄失色,让庸人掩笑。说难听一点,这种想法,完全是一副暴发户的嘴脸。
不说别的人,就说说刘邦吧!
刘邦占有天下,据长安以为都,他的乡人就不知道啦?刘邦在平定天下、建立大汉的基业之后,再以天子的身份返乡,就不荣耀了?他的光彩就失色掉漆啦?
笑话项羽的人说得实在是好啊:所谓楚人“沐猴而冠”,真是传神!
项羽穿戴再好、绫罗锦绣、披金戴银……无论怎么收拾,也不过是一只模仿人样的猴子罢了。
四
有一次,楚军与汉军对垒。
当时的情势是:只要汉军出战,那么楚军就有全胜的把握;只要汉军坚壁不出,不但可以保全自己的实力,还可以消磨尽楚军的耐心、消耗完楚军的粮草。
楚汉两家对战的实际情况,双方的决策者和领导层都心知肚明。
项羽明白,只要想方设法激怒对方,让汉军倾巢而出,那么,楚军就可以一举打败汉军,取得战事的主动权。所以,项羽就让属下连续出兵,在汉军的阵前不间断地羞辱、叫骂。
而另一边,刘邦也不是吃素的。他心里十分清楚,只要固守营垒,绝不出战,那么,楚军很快就得放弃进攻,另寻出路。所以,刘邦严格要求自己的部属,无论楚军怎么挑衅、怎么叫骂、怎么侮辱,都不能上当,都不可以出战,违者军法处置。
大家都知道,项羽是个暴脾气,而且,他也是公认的急性子。当时的状况正如上文所言:不战对刘邦有利,干等对项羽不利。
楚军的战士叫了好几天的阵,自己骂得也有点没意思了,汉军就像没事人一般,在营垒之内,该干啥干啥,完全不受楚军的影响和干扰。
项羽一看,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再拖下去,只能对楚军不利,不但消磨士兵的耐心,而且会消磨眼下正旺的士气。所谓,气难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