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来-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哈;当时有张照片都很亲切;一下拉回到童年那时的公园到处是语录墙忠字墙和海报公园和安静没有什么小摊小贩和游乐设施纯粹的休息的地方(个人记忆:79年我都三岁了,但父母觉悟高,只生了我一个,家里也有很多这样的三人照片。当时的照片虽然是黑白,但青春不减,毫不造作)吃过那种馒头吗那可是我们小时侯的早餐啊当然那时还是要粮票的饿哟(个人记忆:凭粮票买米的日子,我还是亲历过一段的。那时候买油和米都得到供应站,交了票和钱,站在一个大漏斗下,撑开米袋子,里面一按纽,米就象水一样哗哗流出来。突然宣布粮票取消了,我伤心了好久,看着一堆废纸,觉得很亏。)注:不是我的记忆 
世界经济危机历史
       1878年到1879年的英国经济危机并没有以往一样波及到美国和德国。这是世界经济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此后,大英帝国开始走向衰落,而美国、德国则日益强盛。
为什么出现这一转折呢?1873年美、德陷入危机后,两国政府都大大提高了贸易保护水平。南北战争期间,美国关税即已达47%。战争结束后,主张贸易保护的北方工业集团取得胜利,而主张自由贸易的南方农业集团失败,美国关税进一步提高。1873年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继续实施高关税政策,特别是加强了对纺织工业和钢铁工业的保护。与此同时,垄断组织广泛出现,成为非国家的贸易保护力量。在高关税和其他措施的保护下,美国强劲的国内需求成为重工业和轻纺工业的发展动力,主要工业部门的竞争力迅速提高。到1878年英国危机加深时,英国制品对美国倾销能力已经大大削弱了。
1873年危机也使德国决定性地放弃自由贸易政策的残余。由于外国农产品的倾销使容克地主的收入下降,地主和工业资本家第一次在提高关税上达成一致意见。德国钢铁工业家为抵制英国钢铁制品进入,联合各行业企业主,成立德国工业家中央联合会,要求提高关税。俾斯麦也积极推动,他希望用高关税来增加税收,增强帝国财政和军事力量。这样,高关税就成为德国上下一致的利益所在。
美、德两国先后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成为世界潮流,除英国外,其他各国都纷纷转向。此后,美、德等各国竞争力不断增强,其国内市场越来越多地为本国工业所占领,英国的国际市场份额明显缩小,甚至英国的国内市场都开始受到美、德商品的入侵。这是一股决定英国走向衰落的历史大潮。从根本上说,这股潮流得以形成,是因为英国的国际统治经验还不够丰富,没有将它的世界经济优势转变成世界政治优势,没有花大力气在各国国内扶植自由贸易派,打击贸易保护派,从而无法决定或至少影响其主要竞争对手的国内政治。一百多年以后,美国就比较善于将经济优势转变成政治优势了。历史是相信强权的,只有在政治上统治了各国,经济上的优势才能有保障。
贸易保护主义另一个后果是,世界经济周期的同步性下降了。一个国家陷入危机时,另一个国家可能还在继续高涨。而一个国家已经开始复苏时,另一个国家却可能深陷萧条。在程度上也有了新的特点。以往,受危机影响的程度更多地取决于国际竞争力和金融投机。英国竞争力强,可以转嫁危机,受危机影响较浅,其他国家则常常比英国更严重。金融投机强的,受危机影响深。此后,贸易保护程度对危机程度也有了日益重要的影响。然而,由于美国经济活动总量据世界首位,美国的经济周期对其他各国的影响更大一些,换句话说,从1873年危机以后,美国危机的起迄通常主导着世界经济的萧条与繁荣。
除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以外,带动美国走出1873年的危机的,是铁路建设的又一个高潮。危机挤破了泡沫,降低了建设费用,提高了技术水平,这样,向辽阔的中西部和远西部进军的铁路又可以重新开工了。从1879年到1883年,美国共建成铁路近5。3万公里,约占同期世界铁路建筑量的50%,重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则增加了一倍,钢铁工业的技术水平开始与英国并驾齐驱。但是,美国钢铁工业仍不能满足铁路建设的需求,仍然需要大量进口英国钢铁,甚至开始进口一部分德国钢铁。于是,美国再次成为世界经济走向繁荣的龙头。1882年,美国铁路建设退潮,引发世界经济史上的第十三次经济危机。这期间美国建造了两倍于实际需要的铁路。平行铁路恶性竞争,竞相削减运费,使铁路经营入不敷出,银行及投资者纷纷抛售铁路股票和债券。1883年伦敦市场上美国的铁路股票价格跌至面值以下。铁路投资骤然萎缩。1882年至1883年,机车产量由2282台下降至800台,即下降65%。煤炭产量下降7。5%,生铁产量下降12。5%,棉花消费量减少15。4%,甚至一直增长的钢产量也下降了10。7%,出口减少13。4%,进口减少22%。从1882年到1886年,批发物价指数下降24。1%。萧条持续了四年之久。萧条期间,美国的托拉斯大规模发展,遍及铁路、石油、食糖、肉类加工、煤、酒等产业,市场价格逐渐止跌回稳。这一方面促使公众反托拉斯运动的形成,另一方面却减轻了危机的深度,并为工人罢工取得胜利提供了经济空间。
英国经济早在1882年就开始下降,美国铁路退潮后,危机加深了。危机期间,钢产量第一次下降,达15。9%,棉花消费量缩减了19。7%,造船业下降最严重,达62。8%。1882年失业率为2。3%,1884年增至8。1%,1886年更达10。2%。
法国的严重程度仅次于美国。1882年,联合总银行,里昂和罗尔银行倒闭,震惊全国。同年企业倒闭达7000多起。从1884年到1886年,破产企业数和失业人数都进一步增长。从1882年到1885年,进出口连续几年下降,出口共下降13。6%,进口共下降15。2%。煤、铁的产量,棉花的消费量都大幅度下降了。
德国的情况稍好。由于贸易保护和国内工业卡特尔化,德国工业的竞争没有出现大规模投机浪潮,受外国廉价商品的倾销影响小。只有对美国出口的钢铁和机器下降幅度较大。
第十四次经济危机(1890年-1893年)
1886年以后,铁路建设再一次高涨。从1885年到1892年,全世界修筑的铁路线达19万公里,是上次高潮的近一倍。其中美国就修筑铁路7。5万公里,比上次高潮多一半。这一时期还开始了电气革命,电灯、电话、电车、电动机等不断问世,形成一个又一个新产业。但这一轮产业革命的领导者已经不再是英国,而是美国。
在铁路建设和电气革命的推动下,美国兴建了大批煤井、铸钢厂、炼铁炉,仅新建成的煤矿生产能力即达6000-7000万吨。1892年,通用电气公司已经向全国400多家电车公司供应设备。工业的迅猛发展,大量移民入境和新土地开拓,使美国的国内市场猛烈扩大。在欧洲,德国工业建设规模跃居第一位,钢的生产能力扩大了一倍,新增采煤能力1800-2000万吨。英国也在发展,铸钢工业的生产能力扩大了半倍,采煤能力也继续增长。法国仍然是以轻纺织工业发展为主,从1882年到1892年,纺织工业设备的增长速度仍比采掘、冶金工业中的快,与美国和德国的情形恰成对照。总的来看,法国的发展远远地落在德国后面。
但是,德国也最先爆发危机。1890年3月,德国股票市场暴跌,此后股价连续下降两年多。从1890年到1891年,破产事件约1。5万起,铁路建筑规模缩减了60%。适逢农业歉收,危机更加严重。
美国的危机比较曲折,但却更为严重和漫长。1890年,美国即发生金融危机。1891年上半年,生铁、钢、铁轨和机车,以及轻工业的生产都下降了,但下半年又迅速好转。1890年再次陷入危机。从1893年1月到8月,工业股票平均市价下跌近一半。一年内有600多家银行和信用机构破产,各类破产事件超过1。5万起。1894年,94条铁路被拍卖,资本总额达11亿美元。在危机中,钢产量下降了18%,生铁产量减少了,铁轨和机车产量分别下降了47%和70%。金属和金属制品价格指数下降44%,纺织品价格指数下降了26%。萧条一直到1895年,美国经济才进入复苏阶段。
英国的危机也始于1890年,采煤量下降11%,生铁和钢产量分别下降19%和18%,船舶吨位减少32%,出口缩减18%,进口减少8%。
1890年开始,危机也降临到法国各工业部门。但在采矿冶金部门,直到1893年才明显表现出危机。危机期间,铁轨和船舶生产分别下降34%和37%,棉花消费量减少23%,出口下降了18%。
这次危机的一个重要后果是,法国终于加入了贸易保护主义潮流。1892年法国制定了《梅利奈税则》,大大提高了进口工业品关税率。物极必反,法国在吃尽了自由贸易的苦头后,所实施的保护政策是全欧洲最严厉的。
第十五次世界经济危机1900年-1903
德国经济于1893年开始复苏,美国1895年,英国比美国还晚一些。这一轮高涨是钢带动的。短短几年间,世界的煤产量增加65%,生铁产量增加70%,而钢产量增加将近两倍。大部分铁都被炼成了钢。美国1890年的钢产量为1427。7万吨,1900年达到1018。8万吨。由于提炼技术不断进步,钢轨的价格从1873年的每吨120美元,降到1898年的17美元。而美国最大的卡内基钢铁公司还依然利润丰厚,每年达2000万美元之巨。钢材价格的不断下降,使一切钢制品,如机器、工具、铁轨、桥梁、机车、轮船等的需求都迅速扩张,从而带动了新一轮经济繁荣。
但是,危机还是不邀而至了,这次危机是从俄罗斯开始的。1892年至1893年起,俄国出现其资本主义历史上最可观的一次高涨。从1890年到1900年,俄国铺设了22600公里的铁路。顿巴斯的煤、巴库的石油、南方的冶金业都有长足的进展。到90年代末,俄国的生铁和钢产量已超过法国而居世界第四位,铁路线的长度仅次于美国。但是,俄国的发展主要是靠外国资本和进口机器、铁轨进行的。1890年,外国资本在全部股份资本中约占25%,到1900年则占40%以上。主要投资者依次为法国、比利时、德国。外国投资者看中的是俄国辽阔的土地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当他们在本国找不到有利可图的投资出路时,就把目光投向了俄罗斯。因此,这一轮高涨既是俄罗斯大规模开发的开始,也是俄罗斯经济的进一步殖民地化。迅速而持续的扩张自然引来狂热投机,滥设企业,虚估前景,股票和债券高溢价发行。结果,1899年夏天一场金融危机席卷俄罗斯,随之工业生产陷入危机。
在俄罗斯有大量投资并向俄罗斯大量出口的法国、德国、比利时等国最先跟进,英国尾随其后。美国的危机发生得较晚,比较曲折,但程度却最严重。1900年生产已经开始下降,市场信心开始失稳,1901年5月,纽约股市暴跌。但很快又上涨。1901年和1902年,美国的固定资本投资还在继续,生铁、钢和煤的产量都有所增长,直到1903年,美国才爆发全面危机,并转入萧条。危机期间,美国的生铁产量下降8。4%,钢产量下降7。3%。1904年铁路修筑量比1902年减少36。4%,机车产量缩减33。2%。1904年失业率高达10。1%,工资降低10%-20%。在失业增长和名义工资降低的情况下,房租等生活费用却反而出现上涨。这是垄断组织哄抬物价的结果。最终,工人的购买力进一步缩小,危机也就更加延长了。
这场危机戏剧性地展示了英国和德国的竞争地位的消长。由于德国钢铁工业的技术先进程度、生产集中程度都高于英国,而且采取鼓励输出、限制输入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德国钢铁大量出口英国,并占领英国的海外市场。1900年到1902年,德国黑色金属的净出口增长3。5倍,从1900年的净出口71。5万吨,增长到1902年的320。9万吨。与此同时,英国黑色金融进口额在1900年到1904年期间增加了62%。这就使德国能够尽早摆脱危机,而英国的危机则被延长了。
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的崛起,面对世界性的贸易保护主义潮流,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开始动摇了。英国内阁以张伯伦为首的集团开始主张恢复保护关税,取消自由贸易,代之以“帝国国内特惠关税”。这一主张得到了重工业的大资本家们的拥护。但是,由于英国鼓吹自由贸易日久,以欺人始,以自欺终,这一有利于英国长远利益的主张并未成为新政策。
日本在1900年爆发了第一次经济危机。
第十六次世界经济危机(1907年-1908年)
1905年,美国最后一个摆脱危机并迅速转入高涨。这一次高涨不仅时间短,而且强度弱,但投机程度却很高。这一时期,一些新兴工业崛起,如电力、汽车、化学等。从1902年到1907年,美国的发电量从48亿度增至106亿度,增长了1倍多。1900年至1907年间,世界汽车产量由7000辆增至8。4万辆。在德国,化学工业的从业人数从1900年的15。3万人增至20。8万人。法国的汽车工业格外引人注目,1907年,法国已经生产了5。5万辆汽车,超过美国的4。4万辆。但是,带动这一轮高涨的主要因素仍然是铁路和重工业建设。1905年至1907年,美国建成了25000公里铁路,使用了860万吨钢轨,生产了2万台蒸汽机车和69万节车厢。
有这许多新兴工业的崛起,这一轮高涨本来可以指望持续时期比较长。但是,创业投机猖獗,使这一轮高涨暴起暴落。在美国,这一时期大量个人企业转变为股份公司,发行掺水股票,从中牟取暴利。大量欧洲资本通过提供短期信贷来资助创业投机,1906年,吸金融投机吸引到美国的资本总额达5亿美元,美国信贷机构投入的资金约为3亿美元。这段时期,英国新设企业2。24万家,德国新设企业的资本额达15。54亿马克。美国和德国的投机活动最为强烈,而英法的资金则被卷入其中。在英国和法国,70%-75%的有价证券是外国债券。因此,美国与德国的生产能力迅速扩张。这一轮高涨的新建生产能力大部分都是在1906年到1907年建成投产的,由此带动原材料价格的飞涨。1907年铁的最低价比190到1905年间的最低价上涨了39。2%,铜价上涨了一倍,铅价上涨了92%。
如此高的价格是很难被有限的需求接受的,于是泡沫破灭的时机又成熟了。1907年到1908年,美国破产的信贷机构超过300个,负债达3。56亿美元,大多数银行则停止支付现金。30多家铁路公司倒闭,他们拥有股票和债券6。1亿美元,铁路长度1。3万公里。还有2。74万家工商企业登记破产,共负债4。2亿美元。在美国,这次危机引起的生产下降比以往任何一次都严重。以月度数字计算,钢产量下降近60%,生铁38%,机车69%,货车车厢75%,新建铁路量46%。1908年,新建筑合同减少23%,钢托拉斯所属企业一半以上停工。失业人数超过以往各次。
与美国经济联系密切的英国首当其冲,危机深度仅次于美国。1907年,黑色金属消费量减少20%,生铁产量下降11%,钢产量下降19%,新建船舶吨位减少48%,棉花消费量下降14%。从1906年到1909年,生铁价格下跌25%。
危机在德国也十分严重。1907年,黑色金属消费量缩减20%以上,钢产量下降13。1%,已竣工商船吨位减少三分之一,建设业损失最惨重,业务量缩减36%,与此相应,水泥等建材工业产量下降近一半。轻工业损失也不小。棉纱和棉布的出口减少18%,棉布价格下跌23%。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黑色金属消费量缩减,但由于该行业垄断程度高,黑色金属的价格竟提高了14%。
1907年,法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6。5%。其中丝纺工业危机最严重,丝织品出口减少了24%。危机不但使工人生活恶化,甚至教师与国家公务人员的生活都受影响,工会活动活跃起来。1909年,巴黎邮电职工大罢工,一时电讯中断。这次危机以后,德国工业实力已经明显超过英国。德国的钢铁产量比英法两国的总和还多,机器制造业发展迅速,电气、化学等工业成为德国的骄傲。造船工业在1896年以前还不具规模,1899年至1913年间,每年平均造船30。5万吨。到1913年,德国轮船总吨位达到510万吨。德国海军实力已经接近英国。虽然如此,英国还拥有重大优势:庞大的殖民地,巨大的商船队,数额巨大的资本输出。德国认为,其实力与海外殖民地规模很不相称,而殖民地的重要性在经济危机时期更显重要。于是,从经济战争转向军事战争的时机渐渐成熟了。
1909年起,美国、法国经济开始复苏并很快进入高涨阶段,德国到1912年才走向高涨,英国则更晚。然而,这一轮经济高涨的主要动力却是军备竞赛。1913年,新一轮经济危机已初露端倪。但1914年夏,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国转入战时计划经济,危机遂告消失。
第十七次世界经济危机(即大萧条,1929年-1933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出现极不平衡的繁荣。美国靠对德国贷款和国内信贷消费繁荣,法国靠巨额赔款和贸易保护取得经济增长,英国经济则在国际竞争中衰落,经济停滞,脆弱而缺乏竞争力的日本在接二连三的危机中震荡,相反,德国虽然要对外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并失去阿尔萨斯和洛林,国内社会动荡,却依靠巨额外债更新了工业设备,重新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强国。这种极不平衡的繁荣终于以一场大萧条告终。从技术上看,一战以后的繁荣似乎有着很坚实的基础。汽车、化学、电气是这一轮技术革命的主导力量。美国的汽车产量从1919年的150多万辆增加三倍,达到平均每六人一辆汽车的水平,其产值占到全国总产值的8%。发电量增长一倍以上,各种电机及电器日益普及,电冰箱、洗衣机已成为日常用品。家电产值从1921年的1060万美元,增到1929年的4。16亿美元。化学工业变得非常庞大。炼油业发展迅速,汽车产量从1919年的0。86亿桶增加到1929年的4。39亿桶。汽车轮胎的需要推动了橡胶工业的发展。人造丝、化肥等新兴产业也迅速崛起。但是,造船业仍然缺乏国际竞争力,船舶市场主要为英国和德国所占领。制鞋及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失去国际竞争优势,产量停滞不前,甚至有所减少。农业也长期萧条。一方面欧洲各国保护本国农业,建立保护关税,另一方面靠廉价劳动力的阿根廷、加拿大的粮食大量投入国际市场,使美国农产品出口不断下降,农产品价格不断下跌。1929年美国出口小麦价值仅为1919年的1/3,肉类仅为1/9(1919年小麦出口值为10亿美元,肉类出口值为7亿美元)。然而,农业萧条却有力地推动了美国农场的现代化,依靠手工劳动的中小农场大量被兼并,农场主人数减少了50万,农场规模迅速扩大。1930年,全国600万个农场中300万小农场仅生产了11%的农作物。此外,煤炭工业受到石油工业的替代,铁路运输受到汽车运输的替代,都走上了下坡路。铁路运输业的就业人数从1920年的200万减少到170万。
但是,美国的繁荣不仅建立在新兴工业的蓬勃发展上,也建立竞争对手的牺牲和信贷增长上。从1924年到1929年,分期付款销售额从20亿美元增为35亿美元。1926年,70%的汽车是通过赊销实现的。更重要的是,美国工业品价廉物美,国际竞争力强劲,工业品出口越来越多,进出口相抵年年顺差,数值由三、四亿美元至十亿美元不等,积累起强大的资本赢余。与此相应,则是英国经济的停滞和日本经济危机频仍,德国巨额外债。从1924年到1929年间,英国工业生产仅增长12%,与美国相差甚远。煤炭、钢铁、纺织等传统工业均深陷困境。虽然汽车、电气和化学工业发展也很迅速,但是仍不及美国。英国贸易额仍一直占世界第一位,在1921年到1929年期间每年的贸易额都在90亿美元以上,但英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则从1913年的13。9%下降到1929年的10。8%,工业品出口占世界份额从26%下降到22%,贸易由顺差转为逆差,最高年份逆差竟达4亿英镑。贸易逆差越来越高,也使英国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力量越来越强。1915年,英国已经以筹措战争经费为由,对进口汽车、钟表、乐器和电影等征收33。3%的从价税。这种关税直到1924年(战争结束后第7年)才被工党政府终止,但1925年保守党政府又重新开征,而且范围有所扩大。英国工业缺乏竞争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在恢复金本位制时英镑的定价过高。虽然如此,由于有国际投资利润回流,英国的国际收支还勉强保持平衡。
法国的情况特别好。法国得到了德国81。51亿金马克的战争赔款,又收复了煤钢产区阿尔萨斯和洛林,取得了对萨尔产煤区15年的代管权,并夺取了德国在多哥、喀麦隆、叙利亚、黎巴嫩等殖民地的统治权,加上实行比较严格的贸易保护,使法国工业和农业在20年代迅速发展。与美、英两国相比,法国重工业的进展尤其令人瞩目。生铁产量从1919年的133万吨增长到1929年的1036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