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兰若蝉声-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制叽危昂喝恕币淮危际侵傅氖堤搴撼撼恕6杂谥性说母拍睿闹邢喽杂Φ拇视锸恰盎恕薄搬闫溆嘀钟诠刂校臃腭础⒑佣盏兀牖嗽哟Α!
这篇文章,阐述了非常传统的华夷五方观,他分析了当时中国四周狄,戎,夷,蛮的习性,然后认为他们应该哪儿来回哪儿去,泱泱中国不应该接受移民。
当时社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什么呢?哎,最出名的那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就来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而因其衰弊,迁之畿服,士庶玩习,侮其轻弱,使其怨恨之气毒于骨髓。至于蕃育众盛,则坐生其心。以贪悍之性,挟愤怒之情,候隙乘便,辄为横逆。而居封域之内,无障塞之隔,掩不备之人,收散野之积,故能为祸滋扰,暴害不测。此必然之势,已验之事也。”
这里说狄戎的生活习性与我们不同,因为他们落后衰弊,一般都住在郊区。当时的士族庶族(庶族并非贫民,都是地方名士)条件优渥,喜欢玩,这些关外泥腿子看了以后心生怨气。于是啊,这个治安就会不好,暴力事件就会增多。这是必然的,也是有事实依据的。
这种现象,其实古今中外都一样。这个江统呢,确实比当时的人多看了一步,他的核心思想在当时的主体思想限制下也还算进步。文章最后的结语也是金句频出:“夫为邦者,患不在贫而在不均,忧不在寡而在不安。以四海之广,士庶之富,岂须夷虏在内,然后取足哉!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
也就是说,这些蛮夷(其实就是关外来中原务工务农人员),他们最大的问题是穷。他们比本地人穷,这种贫富差距就是隐患。现在中原士族庶族都很富裕,状态很好。中原本来的贫民都接受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教化,他们对既有阶级现状都很顺从,中原并不缺劳动力。而那些外域来的未经教化的穷人,他们是绝对的隐患,就应该送回蛮荒。
当时中原到底是否缺乏劳动力,是否需要接受移民呢?至少从军队体系来说,三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丁壮不足的问题,大量使用胡人募兵了。而农耕方面,因为人口剧减造成闲置荒地大量增多,也是不容争议的事实。
不过江统所代表的观点于现在各国政坛依然活跃,其实就是右翼地方保护主义思想,实在和民族大义本身没什么关系。控制移民,在疏不在堵,除了相应限制遣返政策,还要有相应保障体系为他们提供教育工作机会,择其优者而用,让他们可以安居乐业,融入社会。移民趋势流向稳定,文明,富裕地区是一种必然潮流。强行划分界限造成的歧视,误解,很容易引发相对落后文明的反弹式劫掠。而在冷兵器时代,无家可归的亡命徒永远是最能打的。古代文明因此遭到相对落后族落的大范围侵略,于世界范围内都是频发事件。在当时中国的阶级制度下,没有人能从平等的视角看待这些问题。这篇建议赶尽流民,配发原籍的《徙戎论》也因此应势而生了。
最后,对于那些只凭八个字就捕风捉影扭曲原文大意的人,只能送他们一个“断章取义”的评语。
………………………………
第十八章 少室山中隐兰若 皆空堂前见故人
五骑并辔而西,安丰王妃自然早被杨大眼安全接应回去。
“三哥,你的伤不要紧吧?”
“没事!
假戏也要真做,杀进皇宫连血都不流一滴,实在太不合情理了。
那小王妃出剑甚有分寸。
那一剑,啧啧,如果有机会我倒真想再接一次。”
庆云又问起大哥,
二女嘴快,早就叽叽喳喳地把安丰王请来元法僧和刘赢,定计劫宫,以便一起去兰若卧底的事情讲了一遍。
大哥元法僧为了避嫌,已经先到兰若寺去安排了。
嵩山,
之所以能坐五岳C位,皆因此间亦是华夏祖庭,是昔年黄帝母族有嶠氏属地。
而黄帝元服后的封地轩辕(也就是黄帝轩辕氏的出处),《战国策》所谓轩辕缑氏之地,便在嵩山西麓的双龙丘下。
中国第一位世袭帝王夏后启也是在嵩山诞生的。
夏后启的父亲夏后禹,正妻本是九尾狐女娇。
但是帝禹巡游天下,难得幸临。
在疏河治水的时候呢,又与血统高贵的黄帝直裔巫山神女瑶姬互生爱慕,传作一时佳话。
等到数年之后帝禹再回黄河流域时,女娇已经怀有身孕。
帝禹剖腹取子,便是夏后启。
帝禹这一生不知是何原因,并无其他子嗣。
他临终时本欲禅位贤臣伯益。
结果夏后启事先得了消息,窜通了一些部落族长,率先发难。
帝禹薨,伯益伏诛,夏后启成为中国第一个世袭上位的君王。
太史公曰:“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
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
於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就是对这一史实的美化。
尧舜禹的禅让,是官“修”正史,以示王纲正统。
而《竹书》所记的暗流汹涌,均不见经传。
只是曹丕篡汉的时候,忘情感慨:
“舜禹之事,吾知之矣。”,方尽显历代帝王秘传心术。
炎黄尧舜禹,本来都生于黄河中上游。
直到帝启上位,才正式的将夏与华从地理上剥离开来,
也开启了中原持续数千年的长安洛阳,华岳嵩岳的双核历史。
嵩山其实是两片连山,一为太室,一为少室,
传说为女娇和她的妹妹季娇所化。
据说这对姐妹花出身九尾狐族。
上古传为狐族的女子,多半都是艳名极盛,但在生活作风方面存在些许问题的贵女,比如夏后羿(笔者案:有穷羿篡夏王,以国为氏。后是夏王的尊号,故称夏后羿。后羿与嫦娥的老公大羿是两个人。)的妻子玄妃(纯狐),商王受的妻子妲己。
女娇姐妹也传为狐媚,不知道这和独居受孕,破腹产子的蹊跷事是否有关。
不过嵩岳山景之秀媚,到真是不输少女,也难怪后人有此寄托了。
太室山既是帝启的诞地,理所当然地成为夏商周三代太庙所在,故云太室。
华夏的根本信仰,敬“天地君亲师”。
所以外来宗教的庙宇,是万万不敢和太庙抢地盘的。
于是洛阳郊外佛寺连天的景象,只得应在了少室山上。
此时少室,从山脚到山巅,大大小小的寺,庙,洞,庵何止千数?
许多还来不及起名,因此通以兰若称之。
摩天岭下最大的一处官寺,正是当今魏天子元宏下旨建造的。
这处寺庙虽未完工,但是塔高地广,恢弘之势已见雏形。
兰若主寺也分做四苑,僧苑,兽苑,塔林和四夷馆。
兽苑,塔林,四夷馆的布置和报德寺略同,而前堂僧苑,又分四堂。
地论堂首座为东天竺名僧佛陀跋托罗,汉号佛贤,曾为魏王讲解《十地》经文,由是开了堂口。
蜚驮堂首座是自嚈哒国游方来的一位婆罗门,在天竺信仰里,只有婆罗门种才有讲解《蜚驮》的资格。
来到中原的婆罗门种可谓凤毛麟角,所以大家都尊称这位大师婆罗门而不名。
弥勒堂首座乃波西高僧觉法。
波西国是自波斯迁徙到南天竺的一个族群,本来信奉的是火神陆压真君,
后来受天竺宗教影响,演变出了一个中间信仰——弥勒。
皆空堂首座空空空空,法号独树一帜,乃是当年后秦王族后裔,
因笃信汉传佛经第一典《四十二章经》,感经文而悟四大皆空,才取了现今的法号。
这四位游方首座之上,另设道人大统,道人统,二统打理全寺。
这位大统自然是位华人,据说传承自龙树密宗。
龙树大师不但在中土佛教地位超然,在西域也是数得上的字号。
有他的传人住持,自然不堕了中土威仪。
道人统宝念,出自秃发氏支系,也算是沾了点皇系血脉。
宝念早年入了象雄国学法,在山外山中被奉为大法王,资历自是不浅。
这六位高僧,均是道高德隆,信众可不止限于中原啊。
因此这里的四夷馆可不像报德寺那般冷清,挤满了天竺,嚈哒,罽宾,高车,柔然,三韩,倭国甚至来自数万里之外扶桑国的僧人。
庆云这行人进了寺庙,还以为是到了高僧法显拜谒过的佛国。
往来者或高鼻深目,或短小髻发,无奇不有,
怕是把大眼竖眼那对活宝拉来此处都不会显得如何扎眼。
有道是拜山拜水拜码头,几人早已换了缁衣,自言信众,带了布施礼物指名拜会大统。
搞这么大的阵仗呢,固然是为了把大哥引出来。
否则喏大一座寺庙就像是一座小型城市,聚笼了成千上万的信众,他们可要去哪里找人呢?
这些“薄礼”其实也是魏王事先安排的,早就差人负在了马匹背上。
魏王笃信佛学,这兰若寺的几位高僧都是经他任免,所备的礼物又焉能不“投其所好”?
大统一见这许多袈裟,缁布,上好的纸墨,檀香,
当然,也少不得一些黄白朱翠的“阿堵俗物”,
心中便已明了这几位贵客来历不凡,立刻点齐了四堂高僧迎接贵客。
大统听说庆云等人想在寺中礼佛,自然高兴。
只是他们本是华人,按律入不得四夷馆,需要在僧院四堂中择一修行。
彼时佛教也是年轻宗教,地论,婆罗门,弥勒,经祖四宗,其实在教义教典、主神崇拜甚至教行规范上都又很大的分歧。
佛贤称婆罗门是外道;
婆罗门说救世主弥勒更歪;
觉法又指《四十二章经》是伪典;
空空空空可不干了,他说《四十二章经》四百多年前就流传中土了,乃是万经之祖,《十地》都算是晚辈了。
四个人引经据典,
这个讲贵种贱籍,蜚驮古谕,
那个说沙门空见,佛陀悟道,
又一个谈弥勒净土,普渡众生,
再到因果轮回,六道十地,
个个滔滔不绝,理直气壮。
庆云等人对佛学本就没生什么兴趣,被他们这么一闹,都是一脸苦笑。
几人四下寻么,又未见元法僧,正不知如何收场,采亭倒是先跳了出来。
她指着空空空空大师道,
“既然《四十二章经》是内传第一经典,吾等驽钝,就从头学起吧。”
其实这位瓠大小姐只是对空空空空的法号“颇有好感”,觉得这一定是个有故事的人,于是便抢先选定了。
礼佛修道需要尊重个人意见。
既然檀越施主已经发话,这些有道高僧自然也矜持起来,面露喜色,不再争吵。
大统双掌合十,口宣佛号,
“诸位亲既然已经决定,那弊寺便在皆空堂收拾两间厢房供诸亲暂住。”
“亲?什么亲?我们没有人要成亲。”
采亭见自己这边有男有女,怕不是那大和尚会错了意?
或者,哦,听说这佛教密宗外道之中还有一门欢喜禅,拜的是欢喜佛皮囊夜嫁(Vināyaka),难道……
“呃。”空空空空大师知道眼前这小妮子想歪了,于是便解释道,
“这个,施主一词,梵语称檀钵底,也就是现在所谓檀越。
而在先汉则称达嚫。
(笔者案:嚫今音衬,梵语原词对音dakkhina,“khin”音近“亲”)
我教汉代自西域传入,达嚫的称呼使用更为广泛。
叫得多了便也时常简称为亲。
而更有皈依大儒,认为亲者,至也。
对来到寺中的贵人称亲,不但更彰宾至如归的诚意,也与出家人以三界火宅为家,皈依后便亲如一家的宗旨暗合。
因此鄙寺便有了对大施主称亲的习惯,若有唐突,万勿见怪。”
“哦,不唐突,不唐突。
鄙亲方才有些误会,大师莫放在心上。”
这瓠大小姐大窘之下,首创了一个鄙亲的称呼,众人也只能忍俊不语。
一众人随空空空空去皆空堂的时候,这才知道寺中还有一名道统外出讲经,没有露面。
又得知他俗家是秃发羌,入山外山学道,心下便已了然。
大师哥是得了秃发家大手印传承的,和这道统说不定会有些渊源。
今天这般在寺中高调露面,等道统回来的时候必会知晓,大哥若想寻来,怕是不难了。
僧房陈设简单,但也算是清幽雅致。
几人赶了一天路,又听了四堂首座辩经,确实有些累了,便随禅声入定,一夜无梦。
第二日五人依仪应去拜谒空空空空大师,行师礼,听经讲禅。
空空空空大师生性和蔼,并没有什么先师圣祖架子,招呼诸人在自己的禅室随意落座便开始了闲谈。
瓠采亭最感兴趣的自然是大师法号的来由。
大师听到这个问题,并不意外,耐心地解释道,
“《四十二章经》有云‘熟自念身中四大名自有名都为无’。
夫有名,万物之母,是为相;
无名,天地之始,是为空。
天地之初,道亦所出。
故道名之始,同出而异名。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祖暅之听罢大奇,连忙发问,
“大师解释的这段经文,用的本是道经啊。”
“不错!道求亦道,佛求亦道,殊途而同归,唯名异尔。
所念无名,便无分别,既然言空,又何必在意呢?
用道典讲佛经,非自贫道而始。
若是你有机会遇见昙鸾道友,听他论经,
那道藏儒典,信口拈来,反而更让中原信众受用。
佛道正理,原本就是相通的,何必在乎是谁先提出的呢?”
庆云亦感觉这种说法有些不妥,便问道,
“那修道与修佛,又有什么不同呢?”
“刚才贫道已经说过,不同在名,在相。
拜的神佛不同,颂的经文不同,讲的规矩不同,
守的礼仪不同,拜的师父不同,入的寺观不同,
去掉这些所有的相,我们追求的道心都是清净,祥和,慈悲,美好,如是而已。”
殷色可一直皱着眉头,这时候终于忍不住啦,
“小女子听闻我朝佛道之争甚重,太武灭佛,文成逐道,既是一般,那还争什么呢?”
“其异在相,所争自然也在相。
名声,地位,财富,国师称号,对于修行而言都是外物,
但对于传教,弘法,接济信众,建立寺院,却又是无法跳开红尘俗务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修行与弘法所需相互矛盾,
那么究竟是清修渡一人重要,还是沽名渡万人重要,
至今百家相争,从无定论。”
一直没有发话的刘赢忽然开口了。
他一开口,问题就像剑一样锐利,着实是毫不避讳啊,
“我常听说老子西出函谷而化佛陀,此论真伪,大师可甄否?”
此话一出口其余四人均觉不妥。
在佛家面前提这个问题,那不是打脸吗?
没想到眼前这位大师倒是一点没生气,反而笑吟吟地道,
“这种说法若论究竟倒也并非空穴来风。
老子骑牛出函谷,一气化三清。
神牛曰蜚,蜚驮三主神降世传说起于婆罗门。
如今湿婆第一化身的坐骑便是蜚牛。
天竺诸国敬牛如神,不食其肉,以‘蜚驮’追名上古荒史,其俗因之。
婆罗门神佛如恒河沙数,佛陀仅是其一,但最得妙谛。
上古传承,诸教派间相互影响颇多,其间差别便如之前所言,尽在一个相字。
谁的主神教典是正,这样的辩驳毫无意义。
道教太上出自昆仑上天,西域圣火教出自枷锁胡天,本是两种毫不相干的信仰。
但是圣火教主咱(音za)陆压示德(Zarathustra,一译琐罗亚斯德,又译查拉图斯特拉,均一人也)亦被道家引为陆压真君镇西昆仑诸岳。
圣火教的转世救世灵使密特拉,引为佛家弥勒,灵使转世之说也在山外山信众颇多。
佛家罗汉天王若干神佛又被道家引为神明。
这其中交汇混杂,不过都是在一个相字,并未触及道的本质。
再深一步说,诸教经文教义间的互相影响也是存在的。
就拿贫道法号来说吧,之前贫道曾言空空空空来自《四十二章经》四名皆空,只不过是诸多阐释的一种而已。
贫道出自后秦姚氏,后秦国师鸠摩智所译《金刚经》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俱此四无相亦可称四大空。
而《大品般若经》则以法法空,无法无法相空,自法自法相空,他法他法相空为四大空。
不同佛经的不同注解,何必要辨正伪呢?
但是四大皆空一说所传最广,影响力最大的解法,却出自西域传入的水火土风四相学说。
四相生天地,故曰四大。
四大皆空,则天地空,万法空,此解已为外道婆罗门引作天地正论。
道众经常询问贫道这几种不同阐释究竟孰对孰错。
一旦陷入类似迷思,便是着相。
其实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解释均是妙义,归根究底都是空空空空。”
“妙啊!妙啊!”庆云听到此处,拍着大腿,仿佛有所顿悟。
忽觉两侧八道目光见了鬼似得向自己投射过来,只能苦笑解释道,
“我是说大师的法号取得确实高妙。
如果你理解了万法皆空的本质,便能悟其妙义。
而对于无法理解的道众,这个标新立异的法号可以引导他们对空字一法辨证思考,直到有一天顿悟为止。
这个法号本身,就是一记棒喝啊。”
空空空空开怀大笑,
“亲甚有佛缘!
能在这一盏茶的功夫里悟出四大皆空的真谛,不枉到此一游啊。
不知其他诸位亲是否亦有所得?”
庆云之外,除了暅之,其他三个人可是真的连一句话都听不懂啊。
暅之虽然听得明白,但是师父所授道论对他影响甚深,让他对这个世界已然有了自己的理解与成见,因此只是听了个左耳入,右耳出。
不过他对空空空空大师诸教同源的观点倒是颇感兴趣,知道这位长者确实有真才实学。
若非博古通今,饱读经书,如何能总结出上古诸教的盘根错节?
故而他对大师所怀的敬意,也并不弱于庆云。
就在众人答谢,起身告辞,行至禅房门口的时候,暅之忽然哎呀一声,像似忽然想起了什么。
又是八道目光一起聚来,暅之亦颇感尴尬,赧然辩解,
“之前我听老师解说《道德经》,对于‘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一节,一直不太理解。
之前不明白多学多听,到底有什么不好?
刚才听了空空空空大师论经,忽然想到,这其中的重点并不在‘多闻’,而在‘守于中’。
自己如果没有见解,思考力和判断力,一昧道听途说只会使耳塞目盲,并不见得能让自己受益。
而通过自己的本心来认知,就算空见空闻,所得却都是自己的能力学识。
其中真意,此刻我终于明白了!”
“孺子可教也!”
这一声赞叹,并非佛家机锋。
但此时空空空空和蔼的笑容四周,仿佛正笼罩着一圈淡淡金晕,如佛光般或隐或现。
五人一起躬身拜下,虽未伏跪,其中的虔诚,又怎么会因外相而被误解呢?
“老师在论佛道的时候经常说,
道家讲辨证,认为任何行动都有利有弊,有得有失。
所以多为未必强过无为,因势利导方是正道。
但这其中利害理解起来太难,把握更不易。
许多人把无为当作借口,而非方法,其实是未窥其中门径;
而佛家重因果,以善果为饵诱导善因。
修行的门槛不高,很容易被民众理解。
但真正能悟得佛法真谛,跳出因果,知修道,而非修果,敢入地狱的大师寥寥无几。
这位空空空空,无疑是一位大彻大悟的上师。”
能听到空空空空这样级别的高僧亲自说法,是非常难的的因缘,
几人虽然所悟不同,但或多或少均有所感。
因此自禅房一路走来,倒也三句不离般若。
庆云听到暅之大发感慨,不禁揶揄道,
“二哥,听你的口气,好像也是佛缘深厚呢?”
“哎,大师刚才还夸你悟性好,怎么就忘记万法皆通的道理了?
家师虽然修道,对佛经却是有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