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筑梦维艰-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知青们问张支书:“打场时,我们该怎么做呢?”
………………………………
第五十五章 打场还需技术
知青们自从来到牧野花村,对农活是陌生的,就问张支书:“打场时,我们该怎么做呢?”
张光明回答说:“咱们就把这些小麦让日头大晒,晒上个一两个小时,就会用大叉翻腾一次,等到翻它大概三四次了,就可以碾压了。
有时也不一定哦,要翻几次是日头来定夺的。
如果太阳毒辣辣的,就少翻几次。
如果太阳光不是那么强烈,就要多翻几次了。
越翻越乱,乱玛缴枪的越乱晒得越透。
晒好了就要用牲口拉着石磙子一圈圈的碾压了。”
驻队干部们谁也不懂的这些农活该怎样去操作,可是他们敢问吗?
每位干部就只等知青们问明白了后,都很稀罕的眼神,看着张支书的具体传授农业管理的技术了。
他们每次都是和知青们一起,努力从基础管理开始学习。
这么,他们和知青们认认真真跟着张支书一次又一次的学习给小麦“翻场”。
每一次冲下往上翻晒小麦,大家都累得满头大汗,胳膊疼,腰也疼。
今天的日头好像火炭似的,晒得这群人火热火燎的。
不过对小麦来说,就更加焦热了。
几位知青看到,男士们的脸个个被强烈的阳光照射的跟黑脸包拯似的。
瞧见张光明赶着一匹骡子,这匹骡子浑身黑毛油光发亮,壮实威猛,劲头十足。
它拉着石磙子“叽哽、叽哽”一圈一圈转着压得麦子“沙沙”、“啪啪”作响。
只见干嘣嘣的麦子,瞬间挣脱了包皮的束缚,洒脱地落在了麦秸上。
她们的眼里都是新奇。
等牲口碾压了几圈后,张光明就开始指挥大家用大叉“呼啦呼啦”上下翻动。
他自问自答地对大家说:咱们就得把小麦一次又一次地上下翻个,上面会有少量的麦子没有掉下来呢?
那咱们就再一圈一圈地让牲口带着石磙子再次进行碾压。
然后咱们就一遍又一遍地再来翻腾。
驻队干部瞪大了眼睛,知青们更是不明白为什么还要进行翻腾呢?
张支书他看出了大家眼中的疑惑,就说:等到麦秸上确实没了麦子时,那就该“起场”了。
他把麦秸用大叉挑到一边,让大家看,这些人纷纷围过来看到下面就剩下了麦子和麦糠了。
这时他又说:咱们就用木锹拢成一堆一堆的。
再把麦子和麦秸混搅在一起的一堆麦堆,用木锹扬一扬让麦子从麦糠之中脱离出来。
他又开始教大家“扬场”。
你们用木锹嚓撮一锹,用双臂向空中哗一扬,再立即向怀里歘一收笼。
空中高高扬起了的麦糠,随风像一团白云一样的飘散到空中,洋洋洒洒地飞舞着落向另一边。
这边的麦子就会“哗啦啦”地落在面前,就像落了一地的碎金子。
大家看仿佛是一个个金豆豆,落了一地一样啊!
大家望着他欣喜不已地说着这番话。
这时他又教大家说:你们要用大扫帚唰唰,把落在麦子上的少许的麦糠,轻轻地掠去,这个动作叫做“打掠”。
这一整套的动作就叫做“扬场”,“扬场”可是有讲究的哟!
如果扬不好的话,麦子和糠不会分离,农民们通常就叫做:屁搅咕咚屎。
虽然话糙,但麦糠和麦子混杂在一起是绝对不行的。所以那绝对是个技术活儿。
只有秦春天和李中秋跟着他用心地学扬场,那几位知青窃窃私语着议论说……
“他俩可真是大傻瓜,看看扬场把他俩弄得满身都是灰尘。”
两位知青听见全当没听见,只顾低头干活。
张光明对两位知青做着示范说:“你们俩看着,要用右手握木锹把在前,左手握后,往前一使劲儿歘撮一锹麦子,向上哗地一送一收。
要高扬快收。”
李中秋和秦春天刚开始跟着支书学,可还是不行,麦子麦糠就是缠缠绵绵的不肯分离。
张支书开玩笑地说:“好像它们有割舍不断的情意啊!”
俩知青都笑了。
张支书耐心地手把手地一遍一遍地教他俩。
他说,“世上没难事,只要肯用心,没有什么农活是学不会的呀!”
李永进这时就迫不及待地把场上几亩麦子,每亩大概的收成用斗量了一下,那么今年的平均收成大概是多少,这心里就有七七八八了。
大队干部们让育种基地的麦子,经过晾晒后就拉到了队里的仓库里,等全部打完场,就要把麦子发给村里的困难户了。
去年由于干旱,麦穗就像蝇子头儿,每亩只收了一二百斤,所以平时一个白馍也吃不到。
只有到新年才能吃上一点包皮面馍。
就是一层玉米面一层白面蒸出来的馍馍。
今年的收成亩产是三四百斤,让大家没有想到是,教授每天上大粪的那五亩地的产量,每亩高达五六百斤。
张光明得到了启发,他在喇叭上,把这一好消息,马上在广播上告诉群众们。
村民们无不为之惊呼,才明白了上大粪,对于粮食增产是切实有效的好办法。
也懂得了一个道理,大粪对于庄稼的营养来说是首位,其次是鸡粪,猪粪,羊粪,牲口粪。
其他的粪只一季就没有多大的作用了,村民从实践中发现鸡粪差不多能撑两季。
张支书让各小队的群众们,把麦秸用铡切碎多撒一些粪 ,甭管是大粪(人粪尿),牲口粪,还是家禽粪都行,只要和麦秸一搅拌一闷一发酵, 那就是好肥料。
今年的麦子,虽然不能完全解决温饱问题,但比之前的产量也算提高了不少,所以牧野花村人;都对这个多谋善断的新支书的领导能力;给于了充分的肯定。
这点种的人呢?
两人一组,一人拿着锄头扑地往麦茬地垄里锄一下,锄个坑,有的种玉米;有的种花生;有的种麦茬棉花;大家忙的不得了。
张支书让驻队干部们和知青们,每人拿着两三粒种子,立即准确无误地扔进用锄头挖的小坑里,两人配合必须默契,一人挖坑,一人放种子才行,要不然就会乱套。
点钟完咯,他又和他们一起挑水浇一下,等两三天种子出芽了,就稍微耐旱一点。
今年夏天下雨比较勤,就不需要再挑水浇了。
秦春天问张支书:这收了小麦点种完玉米后,就开垦荒地种庄稼吗?
张支书回答:对呀。那咱们就和村民们一起去开荒种田,然后撒粪,赶着牲口犁地,这犁地的活儿可是考验“大把”的时候。
因为要不是个行家,就会犁的有生地,也就是没有把土地翻个跟头。
而大把若是个犁地的能手呢?
那一梨接着,一梨翻过去的土地就像排列着黑海的朵朵浪花一样蔚为壮观。
“大把”把一块土地深耕后就该细耙了。
这耙地就是平整土地更是个细发活儿。
需要“大把”赶着牲口拉着带有铁齿的大铁耙子,进行斜着耙,转圈耙。
这么,张光明这位“大把”在土地上耙地,就留下了一个个的“X”形状来。
然后,他转圈耙地,又留下了“O”形状来的一个个圆圈圈。
他直到耙得松松软软平平坦坦的,紧接着再经过社员们用铁锹进一步平整,最后就可以耩种了。
他这位“大把”用牲口拉着张长生发明创新的耩地镂进行播种。
他还让各个小队会种一些,大豆、花生和麦茶棉花等秋作物。
培育新品种的基地里,张支书和驻队干部们一起,先给一块地撒粪。
他们拿着铁锹哗啦哗啦撒上粪,再经过犁地,耙地,就该耩种了。
各队里也如此忙活着。
张支书要求各小队,必须挑选出各种农作物的籽大粒饱满的种子进行耩种。
忙种完了虽然大家一身屎骚气巴哄的,但村民们心里甜滋滋的。
他们的汗水顺着上衣流到裤子上,每个人全身像从水里泡澡出来一样,每个人的脸上就像唱戏的大花脸一样。
你看我我瞧瞧你,通常会互相取笑一通,大家哈哈大笑忙中取乐。
往常年村民们的生活可艰苦了。
今年可比往年强多了。
张光明平时为了给村民们打气鼓劲儿,他号召群众们:“我们要想改变贫困的现状,咱就得挂劲儿干! 不是有句话老话说得好,人勤地不懒嘛!
只要我们能够坚持苦干实干,终有一天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听,张支书今儿个又以饱满的热情在大喇叭上喊口号:“牧野花村咱敢拼,大干几年旧变新,有吃有穿新房蹲,休要懒惰需勤奋!”
也正是新支书的这份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时时鼓励着村民们艰苦卓绝地去顽强拼搏。
这天支书在喇叭上吆喝着督促村民们加紧点种:“喂,要趁墒抓紧点种了哦!要是哪块是沙地有些旱呢?就要挑水先挖坑再浇水,然后再放粒大又饱满的种子,最后用融和土盖上就行了。
忙完收麦点种,就又该忙着掰棉花叉子了。
张支书又在大喇叭上喊道:“我说村民们呐,自力更生,种粮种棉。勤耕细织,有吃有穿。对于庄稼地的管理,可不敢慵懒呀!
就拿棉花来说吧,要是不及时把多余的叶和枝杈掰掉,它就会疯长,那棉花就会大大的减产呀!”
他又一次教驻队干部和知青们管理棉花的技术。
然后他又到各小队里,亲自现场传授给社员们管理棉花的技术。
……
这几天以来,张光彩队长每天忙着去地里观察玉米种子的发芽情况。
他正担心会出不齐嘞,张光明告诉他,你看吧,用不了两天就会下雨的。
张光彩看看天空中有太阳晴冈冈的,他说:“怎么可能呢?”他看着张光明有点半信半疑。
张光明很自信地说:“你不信哪?那你就等着看吧。”
过了两天天空还真就下起小雨。
驻队干部们和知青们,以及牧野花村的群众们。
纷纷前来虚心地向张光明求教看天相的本领。
有一天张光明接到来自公社主任孙庆喜的电话,说是让他推荐那位马晓梅去上大学哩。
………………………………
第五十六章 有去有留
张光明一听公社主任孙庆喜给他打来电话说,让他推荐马晓梅去上大学,他顿时就火冒三丈地说:“你让我推荐那位觉悟低,干农活又松垮懒惰的女知青上大学?我不同意。”
孙庆喜有点急了,他正欲开口,只听见张光明又说,“你为什么不让我推荐思想觉悟高,又热爱劳动的秦青春天和李中秋这俩人去上大学呢?”
“你要违抗命令吗?”孙庆喜大发雷霆,他怒斥说,“你是下级干部,就应当服从上级的任何决定,哪来那么多的为什么。”
张光明倔强地说:“反正是推荐马晓梅我不赞成!”
他的态度很坚决地拒绝推荐这位知青去上大学。
为此他遭到孙庆喜很严厉地批评。
张光明偷偷地找到秦春天和李中秋,就和他俩亲切地谈话。
“我要推荐你俩上大学。你们看好不好啊?”
俩人很认真地分析了这件事,思来想去还是拒绝了。
俩人都说:我们几人是一起来到牧野花村的,那要是我们俩人去上了大学,就会永远的失去朋友间的友谊。
……
这一天早上,张光明正在实验基地的办公室里,挑选个大饱满的小麦的麦穗,秦春天和李中秋一进屋子就好奇地问:
“张支书,你在干什么?”
“我要那这些麦子培育出高产的新品种。”
“你会培育新品种?”
“当然了。我原来是一名农技师,是老支书和群众们邀请我来当这个村头的。”张光明就把自己的工作给两位知青说了说。
俩人对张支书的敬佩之感油然而生。
张光明和驻队干部们,还有知青们一起干活时,他每次在田间总是要精心挑选春棉花、玉米、芝麻、大豆、花生等等粮棉的壮实的苗子。
秦春天和李中秋都很感兴趣,就问张支书:“张支书一一都用个红布条作为记号干什么呢?
张光明回答说:“这些个又粗又壮实的苗子,都是我作为培育的对象啊,我要加以重点保护。”
张光明又试探性地问:“你们俩愿意跟我学培育粮棉的新品种吗?”
俩人互视一下流露出惊喜的眼神分别回答说:
“我正求之不得呢。”李中秋抢先说。
“我很乐意跟您学呀!”
“好啊!我这里正缺有知识有文化的助手呢。”张光明喜出望外地说。
他回到家里,看见老婆正在厨房点燃野草,准备烧锅炒菜,他就挽起袖子过来帮忙。
他就喜不自胜地把收了两位徒弟的事情,跟妻子说了一下。
李月娥也为丈夫感到高兴。
两口子正说着,李鸿运跑过来说:“马晓梅要走哩!我和老婆费尽了口舌,不让她走,可是她那里肯听啊?你快去看看吧。”
李月娥正在往地锅填柴火,她一听惊恐万状地说:“啊?马晓梅要走哩?这可咋办嘞?”
张光明正在拿着铁铲子在厨房忙活着炒菜,他一听这话,丢下铲子扭脸,对正烧着地锅的老婆说:“文雅娘,你来炒菜吧,我去看看。”他边往外走边说,“收割油菜那天看她嫌弃农民的那个样子,我就想到会有这么一天的,果然她真是想当逃兵呀。
她来到农村咋能不愿参加劳动呢?
说什么受不了农村的艰苦生活,干农活的人不稼不穑怎么能行啊?
她不思上进,不稂不莠的真是不堪造就呀!”
他跑到大队一看,马晓梅正在收拾行李,知青们一个个都在劝说她不要走。
吴保国更是苦着脸,在苦苦劝说马晓梅留下来。
张支书急忙问:“马晓梅为什么要走呀?”
她扭过脸来说:我正要去跟您请假呢,您就来了。
因为我想家了,想回家看看就回来,请您准假好吗张支书?
知青们异口同声地问:“你走了还会来吗?”
她没有回答,只是加快了收拾东西的动作。
知青们什么都明白了,他们很无奈地摇了摇头,知道马晓梅这一走,绝对不会再回来了。
张支书就很不情愿地批准了她的请假。
她和李雪华抱在一起,叽叽喳喳地兴奋极了。
马晓梅提着行李连头也回一下,就急匆匆地走了。
“我也想请假回家。”吴保国看着张支书说。
也许是怕张支书不同意他请假,就又说,“不过我回家看看就回来。”
张光明看着他俩一脸认真地神情问道,“你们呢?”
“我想家了,所以也想请假回家。”李雪华立即说。
“我爸生病了,我不得不请假呀。”孙勇急忙说。
张支书对几人说,“那你们也收拾收拾东西回家去看看吧。不过你们都得回来,这是纪律。
几位请假的知青,都点点同意了。
你们离家已经好几个月了,家人也想你们了。”三人一听满脸兴奋,就立刻着手开始收拾东西了。
张光明看着秦春天和李中秋,却站立在原地未动。
张支书就问:“你们俩呢?”
俩人一起说:“我不请假!”秦春天和李中秋几乎同时说,俩人又明确地说,“想家了,我就写信呗!
张支书的眼中出现了一点兴奋的光芒,忙把俩知青拉到大门口问:“你们看啊,现在的天气还没到三伏天哪,就这么热,那到了三伏,就更加炎热了。
还有秋季风干燥热的去干农活,更有天寒地冻时去干农活,这盛夏、祁寒的天,可是异常艰苦的日子呀?你们能一直坚持下去吗?能吗?”
张光明仍然带着疑惑的表情紧紧追问。
他有意按照郭教授说的摸摸他们的想法。
两位知青分别表态:
“我们能一直坚持到底!”秦春天先态度坚决地说。
“我既然选择了来支援农村建设,那我就不怕吃苦!”李中秋说。
然后她又说,“不过我们俩看到农民朋友在田间耕种,使用的还是老工具。
我们就想研究出新型的农业耕种机器,可是我们不知从何入手呀。”
“那如果我给你们介绍一位大名鼎鼎的农业机械专家认识,你们愿意去见他吗?”张光明继续追问,他要进一步确认他俩的态度。
俩人没等张支书说完,就一脸惊愕地问:“您是说,带我们我们去找一位农业机械专家?”
“嗯!”这时张支书肯定地回答。
俩人看着张支书非常认真地说:
“张支书说到这个问题呢?我们俩决定:不干出个名堂来决不罢休!”秦春天用斩钉截铁的语气、铿锵有力的地声音回答说。
“我也是这样想的!”李中秋也忙说。
此时让张光明欣喜若狂,他的眼睛里立即散发出异样兴奋的光芒。
他那深邃的目光中,流露出一种神秘感。
他腾地疾步上前来,一下子拉着他俩一人一只手,眼睛里噙着激动的泪花说:“我代表乡亲们向你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呀!”
他竟然还向俩位知青庄重地鞠了一躬,这一举动流露出把他求贤若渴的心情。
他这深深地一躬,弄得两年轻人愕然得脸色惊慌,马上一人扶着张支书的一个胳膊。
秦春天疑惑地问:“您这是咋的了?”
李中秋心中疑惑又问:“张支书您真是折煞我们了!”
张支书倒是一脸的喜悦。
他紧紧抓住两位知青的手,笑眯眯地又说,“你们俩今天晚上等着我哦!
有一个人想见一见你们俩。
不过得等到晚饭后,才能去见他。
两位觉得很他带着神秘的表情,不知道要带俩人去见谁。
张光明又说:“这真是好啊!嘿嘿!太好了!”
张支书乐呵呵地看着两位知青,满意地点点头。
他的举动和神秘的话语,让这两个人如堕五里雾中,令两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熟读兵书的支书,他要学古人的英雄识人才。
他深深懂得知才、聚才、重才的重要性。
对于农村只有靠科技的进步,才能够有大的发展。
为了改变村民的生计,而想法留住人才是明智之举呀!
……
茫茫的暮色四合,张光明正要吃晚饭时,看电话的老李慌里慌张地跑到张光明的家里,让支书接电话。
张光明忙跑到大队办公室急忙拿起电话说:“喂,谁呀?”原来是公社李书记告诉他说,上面下了通知说是那位叫马晓梅的知青去部队当兵去了。
张光明对那位知青不告而别不满地说:“那位叫马晓梅的知青像走马灯一样的,来了才多长时间就走了?
她还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呢。
她倒给我来了个先斩后奏呀!”
李书记在电话那头,很无奈地告诉张光明说:“我跟你实话实说了吧,那几女知青本来就是大有来头的,个个可都是高官子弟。
他们的父母是想让孩子去农村参加劳动,厉兵秣马嘛。
是让他们在农村艰苦的条件下得到锻炼后,才能够更好地去升达。
可是孩子呢?
也就根本没有长时间的待在农村的打算,哎,只不过是走走形式做做样子给别人看看而已。”
张光明说:“我看她也是应付应付差事罢了,对于那些搞形式主义的年轻人呀,我真是无语了。”
李书记又说:“我和你是好朋友才告诉你这些的。我是等公社的人都下班走了,才给你打这个电话的。
这些话可不要外传,只限你知我知就行了。”
张光明感到了不解与困惑,真为这那位女知青今后的人生,而堪忧啊!
张光明匆匆吃了晚饭,就亟不可待地去到郭教授家跟他商量让他收两位知青为徒。
郭教授满脸惊恐的表情说:“我做的是地下工作,收徒不敢公开呀,得秘密进行啊。”
张光明说:“我了解这两位知青有别于其他的知青,他俩正直善良,善解人意,而且还很有志气的好青年,他俩愿意留下来为咱农村事业出把力呀!”
他又心怀疑虑地问了一句,“那两位知青会不会泄露机密呢?”
………………………………
第五十七章 拜师学技
张光明听到秦春天和李中秋说,俩人想搞农业机械制造,但是不知道从何入手时,他兴奋至极。
他就对俩人说,那我晚上带着你们去找农业机械专家吧。
两位知青有点不大相信,这个穷村,哪会有什么专家呀?
张光明知道郭教授在这段时间里很忧郁,要是他能两个徒弟,也能缓解他郁闷的心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