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关山纪年-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鳌!钡募窃亍
而在宁夏南部,有大关山、小关山。大关山为六盘山高峰,小关山平行于六盘山之东,南延为崆峒山。
但是很显然,薛楠口中那个神秘的关山与这些毫无关联,她口中的关山是一个神秘复杂且延续了千年的势力,而我们父辈的失踪看起来就是去追寻这个神秘的关山,而不知道中途发生了什么,导致一去不回,生死不明。
试图整理脑海中复杂的线索以及思绪,却感觉自己仿佛撞进了迷宫之中,四面八方隐藏着无数的秘密,让我无处可以下手。
薛楠似乎很喜欢看我这种震惊的样子,并未对我过多解释,反而是问我对于明朝有什么印象。
我想了想,对薛楠说出我记忆中的明朝。
明朝,没有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霸气,没有唐朝“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强盛,也没有宋朝“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的繁荣,但有“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的典范言行。
明朝各代帝王都是硬骨头,无论是遇到多大压力,既没有屈膝投降,也没有割地赔款。
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
即使到了明末那种内忧外患之时,明朝依然兵分两路顽强对付清军和李自成,对关外的国土自始至终没有放弃“全辽可复”的愿望。
从明英宗到崇祯帝的几次京都保卫战中,明朝仍然宁死不迁都,真正的做到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终明一朝,共传十二世,历经十六帝,享国276年,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
史书评价“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薛楠赞赏的看着我,同时继续对我说起后面的故事。
朱允炆从神秘人手中接管过这股名为关山的势力,虽不是人间帝王,却也可称得上是励精图治,他所接手的不止是这份势力,同时也传承了千年前的神秘力量。
五行道术,风水堪舆,虽子不语怪力乱神,然有些事传说了千年,冥冥之中自然有他的源头,朱允炆经过传承虽不能上天入地,但是在常人眼中,已然是陆地神仙的境界。
虽然他早已不是真龙天子九五之尊,不过这毕竟是朱元璋辛苦打来的天下,朱允炆运用自己传授得来的道法为明朝的国祚进行了衍算。
明朝虽不是中兴之朝,然明朝以凤阳为龙脉,凤阳的地形呈南高北低,南部以侵蚀剥蚀山、丘陵为主,山丘麓部为起伏岗地,中部为稍有起伏的河流阶地和岗地,北部为坦荡的冲积平原。
从上方俯瞰,城南在风水中是朱雀之局,《葬经》上说:“朱雀翔舞……朱雀不舞者腾去。”注曰:“前山耸拔端特,活动秀丽,朝揖而有情也。”又曰:“前山反背无情,上正下斜,顺水摆窃,不肯盘旋朝穴,若欲飞腾而去也。”
但南部多山多为侵蚀剥蚀,并无秀丽挺拔之高峰,朱雀先天不足,无法展翅高飞。北方平坦如龟背,城门延伸,如龟之四足,土色为黑,是很明显的玄武之局。
玄武,通玄冥,玄为黑,冥为阴,阳衰而阴盛,朱雀飞舞却先天不足而玄武镇地却反压朱雀一头,难怪朱棣以北方藩王身份起兵夺权,除了“靖难”这样的理由之外,看来是有高人告诉他找到与其地位相应的北方神真武为其起兵护法。
虽然朱允炆皇位被夺,但是他自己也不得不承认,朱棣帝星入命,比他更适合龙登九五,朱棣才是真龙天子,是明朝真正的中兴之人。
而朱元璋其人剑眉铁面杀伐果断,摄令四方莫敢不从。武曲坐命宫,三方四正喜见左辅、右弼、天魁、天钺。凡是武贪、武破、武杀、武府或武相等组合同入命宫者,主军政,性情至刚至毅,处事果决而无优柔寡断之虞。
由他所开创的朝代虽然纷争不断,然左辅右弼任得其一可保无恙,朱元璋得刘伯温、徐达,二者俱全,虽无不灭之王朝,但至少可保八百年无恙。
白云苍狗,荏苒百年,二百多年过去,明朝也传到了崇祯这一代,没想到,就是这一代出了问题。
崇祯,名朱由检,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
朱由检继位后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生活节俭,曾六下罪己诏,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惜其性多疑,无法挽救衰微的大明皇朝。
他在位期间爆发农民起义,关外后金政权虎视眈眈,已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1644年,李自成军攻破北京时,于煤山自缢身亡,终年三十四岁。
朱允炆经过道法传承,虽然还做不到长生不老,但这时却依然尚在人世,他见明朝皇位易主自然大惊,经过推算,明朝虽无千百年之国祚,但是也绝不至于二百余年就江山易主。
虽然经过神秘人的传授再加上自己的刻苦修炼,他一身修为已入天人之境,早已不再关心朝代更替兴旺,可这毕竟是他朱家的天下,在经过一番调查之后,他发现,明朝的陌路并不是自己走向灭亡。
崇祯一朝虽无刘伯温,徐达之类百年不遇的人杰,可袁崇焕,孙承宗,孙传庭,卢象升,曹文诏之流亦是足以支撑起这座江山,事情的真相是有另外的势力在暗中偷天换日,改朝换代。
自古朝代皆有兴衰,若是正常的王朝更替朱允炆自然不会插手,但明朝的衰亡却是有人在暗中下手,毁了朱元璋留下来的基业,朱允炆为了找寻王朝覆灭的真相,不辞辛劳,多方奔走,发现明朝的毁灭只是冰山一角,这个幕后的黑手居然同关山一样,亦是传承了千年。
神秘人曾告诉朱允炆,同关山一样千年流传于世的还有另外一个组织,当时朱允炆不以为意。
关山以山为名,而另外的组织却以水为名,名为弱水。从逐鹿之战开始,两个组织明争暗斗了几千年,三国纷乱,魏晋南北,每个时期都有这两个组织不为人知的争斗,却无人知道为何如此去做。
关山初代魁首留下记载,其中详尽的记载着两个组织的起源以及关山真正的目的,并特意命人取首山之铜铸成五尊雕像,隐藏之地分别雕于五尊雕像之上,分别藏于神州五方,可惜年代久远,史料失传,五尊雕像所藏匿之地早已不为人知。而现在薛楠手中这尊,正是后来所仿制代表南方的雕像,毕方。
朱允炆发现,明朝的覆灭正是这个组织插手其中,为了关山的发展以及延续,朱允炆不敢继续探查下去,只好把所有线索记载下来,等找到关山新一代的掌舵之人才可放手去探寻那未竟的道路。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朱允炆后来遇到了一些列的事,最终居然也神秘失踪,关山群龙无首,虽不至于解散,却再不复昔日之盛况,只能勉强维持,更没有人有精力去挖掘那些不曾发现的真相,五尊雕像也慢慢被人遗忘,不见天日。
而郑和下西洋,加大了明朝与别的国家的贸易,繁荣了进出口事业,既在经济上得到了收获,也对外国宣扬了大明天威。表面上对于明朝经济繁荣起了很大的作用,实际上,这只是附带的作用,在最初,朱棣真正的目的就是寻找大火中失踪的朱允炆。
虽然郑和七次下西洋,到死都不曾寻得朱允炆的下落,不过在这七次下西洋途中,却意外的得到了毕方雕像,关山固然神秘,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世间依旧有人曾听闻过这个神秘的组织。郑和经过调查终于弄清楚了这尊雕像的意义,但不知道为何,郑和直到死亡都没有向朱棣汇报过关于雕像以及关山的事情。
虽然不曾汇报,郑和却把雕像暗中收好,同时找来匠人。雕刻了一个除了文字完全相同的仿制品,而这个仿制品就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雕像。
薛楠说到这终于停了下来,而我和沈浪依旧一副云里雾里的表情,这也难怪,毕竟隔了千年的秘闻,换做是谁一时间也难以接受。
薛楠告诉我,和这尊雕像放在一起的还有一张纸,在纸上才是郑和存放真正雕像的地点,我们的父辈,当年就是从万年寺这尊铜像开始踏上的旅途,而想要找到他们,我们要做的就是去追寻他们走过的路。
………………………………
第六章 腾龙几爪 八水长安
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继续在这里总不是回事,于是我和沈浪带着薛楠回到住的酒店,再做打算。
忙碌了一晚上,又听到这么多难以接受的信息,精疲力尽的我和沈浪只想好好的睡一觉,等到醒来再想接下来的计划,薛楠却说自己有事要出去,让我们好好休息,等她回来才是这宗千年悬案的真正开始。
睡梦中仿佛自己来到一个高台,四面环山,正中有一座石碑,雄厚方正,巍然耸立,给人以坚固持重和凛然难犯之感。
台下俱是身披盔甲手拿武器的将士,而我身在高台正中,垒砌的青砖历经千年风雨的浸蚀,颜色在青黑里夹杂着岁月的暗黄,地面上刻满各种奇怪的线条,在线条延伸的尽头似乎有五个巨大的黑影,黑影在黑暗中好像在看着我,似乎有什么事情要告诉我,却无法开口。。。。。。
醒来已是下午,草草的吃了点东西,在沙发上把玩着郑和仿制的毕方雕像等薛楠回来。
等到傍晚,薛楠终于回来,手里提着一个箱子,从箱子之中取出一个雕像,和我手中的雕像看起来一模一样不差分毫,我明白,这才是关山传承千年隐藏秘密的五方雕像之一,而我手中的,只不过是当年郑和所制成的仿品。
薛楠告诉我和沈浪,万年寺的普贤铜像之中本来是一张纸以及我手中的仿制毕方雕像,那张纸上是保存真正雕像的地点,薛楠根据纸条上的指引找到了真正的雕像,而真正雕像的秘密她却无法参透,只能寄希望于我去寻找,毕竟父辈曾留下信,我才是真正能解开这千年宿命的人。
听完这些,我和沈浪靠近薛楠,三个人一起仔细的看起来这尊雕像。雕像形状像鸟,青色,两足一翼,翅膀上用篆体依稀的刻着一些字,前文早已说过,这是一尊毕方雕像。
毕方,火灾的象征。木精,如鸟,青色,赤脚,两足一翼,不食五谷。见则其邑有讹火。为黄帝卫车之神鸟。《山海经》、《神异经》、《淮南子》等俱有载。
真正的雕像与郑和所仿制的可以说一模一样,几乎可以以假乱真,唯一不同的只有翅膀上的图案以及文字。
在真正雕像的翅膀上刻着一条活灵活现的龙,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而龙爪却并不像寻常所雕之龙,不为普通四爪五爪八爪之数,我数了一下,整整有十三爪之多。
龙的四周刻有线条,线条并非直线,曲折蜿蜒,似为祥云,整整刻了八条,围绕着中间的腾龙,更显威严与神秘。
看到龙身,龙身用篆体从上而下刻着两行字,这两行字应该就是这尊雕像真正要告诉我们的东西。
有人为虎无心怅,其亡者,有竖子藏其肓。
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彼此无言,刚刚才兴奋下来的心如同被浇了一盆凉水。
这条雕龙和龙身的文字如同天书一般,想想也可以理解,毕竟这是关山传承了千年的秘密,如果看完就能猜到的话,也未免过于儿戏。
腾龙十三爪,似乎有一定的意义。古人制物都有相应的规格,尤其是用来隐藏消息的雕像,不可能会出现雕错的情况,十三爪而不是四爪八爪那一定代表某个象征。
华夏以龙为尊,各朝皇帝无不称自己为真龙天子,以此证明君权神授,自己的江山坐的理所当然,可这雕像上的龙总不至于是指某个皇帝吧,既是地点,那所代表的一个是一个地方。
把我的想法说了出来,集思广益之下总比我一个人要强,薛楠听到好像受到了启发,犹豫的说。
“我倒是有个猜想,龙爪如果不是代表皇帝的话,会不会是代表皇城?”
一语惊醒梦中人,听见薛楠的这句话,我恍然大悟,十三爪代表的不是十三位皇帝,而是一座在历史中被定都十三次的皇城,历史上能符合这一条件的,我想,只有洛阳和长安了。
长安,又称镐京、西京,曾长期是古代华夏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是我国古代做为都城时间最长的城市。
先后在这里建都的有:西周、秦、西汉、新、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三个王朝,历时长达一千一百四十年之久。
洛阳,别称洛邑、洛京、神都,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下游,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四千多年的建城史和一千五百多年的建都史。
洛阳同样有着有十三朝古都之称,在历史上,有夏朝、商朝、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后梁、后唐、后晋,这十三个朝代均先后定都于此。
“这算什么事啊,折腾半天结果冒出来两个地方。”
沈浪就是这样。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一到动脑的环节就只剩下抱怨。
我又仔细的看着雕像,这么大的秘密不可能只给一个模糊不清的地点,洛阳长安,一定有一个另外的不同,那不同到底在哪里?
眼光不经意的看着龙身侧的线条,曲折蜿蜒宛如流云,我本以为这只是对龙雕的装饰,可这么重要的事情,又怎么会有无关紧要的多余之笔?
我又数了一遍线条的数量,不多不少正好八条,没有固定的排列,最怪异的是每一条都长短不同,弯度不同,就像随手而为,没有固定的姿态。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这上边画的不是流云,是流动的水,或者说是奔流不息的河流!”
“八水绕长安,十三朝古都,这条龙是西安!”
整理了一下脑中的思路,我忍不住喊了出来。
我刚一说完,薛楠就反应了过来,沈浪却还是傻傻的问我,为什么这条龙是西安。
不等我说话,薛楠就鄙视的看了一眼沈浪,对他解释了这条龙和西安的关系。
长安可谓是“天下之脊,中原之首龙。”历朝历代都认为这里有王气,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定都,是中华的象征之一。
八水绕长安则指的是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河流,它们在西安四周穿流。
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在著名的辞赋《上林赋》中写道“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描写了汉代长安上林苑的巨丽之美,以后就有了八水绕长安的描述。
我赞赏的看着薛楠,她说的一点都不错,而关于八水绕长安,我曾经还看到过这样一个典故。
据传唐开国皇帝李渊的家族龙脉在陇西,而陇西处于黄土高原腹地,位于河西走廊之上,渭水流经全境,西临兰州,东达古都长安,陇西之地有龙虎之气,受此地的滋养,李家龙气渐显。
可偏偏美中不足,风水堪舆中曾说山是龙的势,水是龙的血,龙脉离不开山与水,自古以来,山水俱全之地都是风水宝地。
而这个龙脉却偏偏缺水,孤阴不生孤阳不长,有山无水先天不足,注定后世不得安宁。
所以后来李家得江山,建都长安,并不是随意的决定,所看重的正是长安周边的八条河流,而李家正是靠这八水才坐稳了江山。如果说关山隐藏了千年的秘密与这座古都有关,想必也是理所当然。
“可长安那么大,要找一个藏起来的秘密难如登天啊。”
激动过后,沈浪又耷拉着头,没精打采的说。
我笑了笑,指着龙身刻的字对沈浪说。
“这就是具体的地点。”
从小我就不是什么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倒是各种经史子集野史秘闻看了不少,这两句像谜语一样的话,我第一眼就看出了真正的意义,只不过知道了意义不代表能够理解,既然前提条件是长安,那我想,我已经知道这尊雕像上真正隐藏的地点是哪里了。
有人为虎无心怅,其亡者,有竖子藏其肓。
为虎作伥,而此怅非彼伥,有心为“怅”而怅无心则为“长”,其中暗藏的则是一“长”字。
其亡者,取其者字,竖子,取其子字。藏其肓,膏肓,中医指心下膈上的部位,古人说病入膏肓既是来源于此,竖子藏于亡者膏肓之处,者取一半将子放入其中,这一句藏的是“存”字。而两句连在一起,是为“长存”二字。
八水绕长安的十三朝古都之中长存之处,这就是毕方雕像真正所指向的地点。
把我想到的告诉薛楠和沈浪,薛楠似乎想到了什么,沈浪却还是一副迷茫的样子。
“长存长存,几千年都过去了,哪有什么长存之处了,到处都重修过了吧,这不还是等于没说么!”
不用想,这么活跃又不长脑子的话一定是沈浪说的。
不搭理一根筋的沈浪,我让薛楠把雕像收好,收拾行李,然后大喊沈浪。
“沈浪,订票!”
沈浪满眼迷茫的看着我不知所措。
“去哪啊川哥,你知道长存之地的意思了么?”
我看着沈浪,眼中满是自信的光芒。
“巧了,我还真知道长安有一个长存之地!”
………………………………
第七章 灞桥风雪 困龙翔天
长安,又称镐京、西京,曾长期是古代华夏的经济与文化中心,是华夏古代做为都城时间最长的城市,与意大利的罗马,希腊的雅典、埃及的开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
先后在这里建都的有:西周、秦、西汉、新、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三个王朝,历时长达一千一百四十年之久。
在路上,闲的无聊的我和沈浪介绍起这长安的历史,虽然不曾去过长安,但是对于每一个爱好历史的人来说,这座千年古都都是充满了神秘色彩,令人向往。
“长安我倒是明白了,可是川哥,那长存到底是什么意思啊,难道长安真的有什么千年都不曾消失,到现在依然存在的地方么?”
沈浪疑惑的问我。
我笑了笑告诉沈浪,
“这个地方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的千年长存,八水绕长安,这个神秘的地点,就在其中一水之上。”
“这个我知道,你们之前不是说了么,八水绕长安指的是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河流,围绕长安如众星拱月,可到底是那条河啊?”
沈浪听完我说的还是满脸疑惑。
我故作高深,从口中吐出一段古籍中的记载。
“在《雍录》上曾记载一地,此地最为长安冲要,凡自西东两方而入出峣、潼两关者,路必由之。”
听我说完,沈浪还是迷惑不解,薛楠却恍然大悟。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曲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长存,长存桥,送客至此,折柳赠别,我也知道是哪了。”
听到折柳赠别,沈浪终于开窍了,止不住兴奋的大叫。
“年年柳色,霸陵伤别,灞桥折柳,原来是灞桥!”
薛楠也笑了,探索千年的秘闻,只要有一点收获,就会有很大的成就感,毕竟尘封了千年,凡人谁又没有过一个探宝的心呢?
灞桥,一直居于关中交通要冲,它连接着西安东边的各主要交通干线。《雍录》上指出:“此地最为长安冲要,凡自西东两方而入出峣、潼两关者,路必由之。”
唐朝的王昌龄在其《灞桥赋》中也说:“惟于灞,惟灞于源,当秦地之冲口,束东衢之走辕,拖偃蹇以横曳,若长虹之未翻。”
而在灞河上建桥的历史却不止唐朝,最早可以追溯至春秋时期。
当年秦穆公称霸西戎,将原滋水改为灞水,并于河上建桥,故称“灞”,这也是华夏最古老的石墩桥。王莽地皇三年,灞桥水灾,王莽认为这不是吉祥之兆,便将桥名改为“长存桥”。
到唐朝时,灞桥上设立驿站,凡送别亲人好友东去,一般都要送到灞桥后才分手,并折下桥头柳枝相赠。久而久之,灞桥折柳赠别便成了特有的习俗。
腾龙十三爪,龙外八水,龙内长存,雕像真正的意义,就是代表八水绕长安的十三朝古都中的长存桥,也就是灞桥!
到了长安,这座城市尽显千年古都该有的样子,气势巍峨,雄浑壮丽,让人忍不住联想千年之前,作为第一个被称为“京”的都城,这里又该是何等的壮观。
我们本来害怕在这里人生地不熟举步艰难,不成想薛楠居然就是长安人。
到了她自己的地方,薛楠非要尽地主之谊,先请我们去吃了最正宗的长安小吃,晚上又有她的朋友来迎接我们,说是要为我们接风洗尘。
忙碌了许久,终于找到了真正的线索,人人的脸上控制不住的笑意,忍不住多喝了几杯,等到睡醒,已经是第二天了。
第二天,收拾得当前往灞桥,看着面前的灞桥,不禁让人思绪连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