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行官途-第1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钱当时我们计划是用于城市的建设,当初我们就计划投资一个冷库,不知道曹县长有什么看法。”

    曹云信当初对赵华在计划当中要投资冷库的想法感觉到莫名其妙,今天才知道赵华是早就有准备了,他就是想接着云落市的旅游城市这样的一股春风。虽然榆林县没有什么景点,但是赵华主打美食牌,就是通过这些特色的美食来吸引大家。农家乐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现在赵华就是想趁热打铁的搞海鲜的招牌。

    曹云信不得不承认赵华是经济建设方面的奇才,但是他总是想不明白,赵华为什么要反对苏家的钢铁厂。不管从哪个方面去讲,钢铁厂的前景是十分乐观的。难道赵华就是为了和苏家的私人恩怨才不同意苏家来榆林县投资的。这个理由实在是太牵强附会了,而且据曹云信的观察,赵华并不是那样的人。

    、难道真的像赵华说的那样,资金链有可能存在着断裂的情况,可是苏家这样的巨无霸,怎么可能出现资金断裂的现象呢。曹云信以前是在财政局工作,对财政方面的事情还是有点了解的,即使银行方面在信贷上有所压缩,但是能影响到苏家的可能性还是很小的。即使银行的贷款影响到苏家的资金,苏家也完全可以依靠社会上的资金来完成钢铁厂的继续完工。

    曹云信觉得赵华有点杞人忧天了,他说道:“我完全同意赵县长的意见,现在榆林县的农家乐已经在游客当中形成了影响,要是再把海鲜的名声打出去的话,榆林县很可能成为云落市旅游产业的一个有特色的名片。”

    既然曹云信支持建立冷库,那赵华就放心大胆的安排下面的人去操作,而不用担心自己离开榆林县,导致这项的计划成为泡影。当然现在现在最主要的工作还是招商引资,一个小型的冷库大家肯定是抢着来投资,因为现在榆林县的游客数量在不断的增加,要是能在榆林县这样徺样一个内陆的小县城,吃到各式各样的海鲜,对于内陆的游客还是相当有吸引力的。但是一个大型的冷库,有几个人敢去考虑,真的很难说。

    从曹云信的办公室里出来,赵华又把文启才他们一一的叫到自己的办公室,交代自己走后他们的工作计划和安排,赵华的秘书石磊负责每天每天把县里的情况向自己汇报。赵华安排好这一切,就向省城出发。

    本来小青是要和赵华一起去的,但是赵华没有答应。自己去党校学习,还带着一个保姆,这要是传出去影响可实在不好。。在党校学习,,该注意的地方还是要注意,省里毕竟不同于云落市。另外小青要跟过去的话,自己和慕容雪的行动就不方便了。

    赵华到了省城,慕容雪特意请假守候赵华,见到赵华过来,慕容雪迎上前去,说道:“真不知道省里怎么想的,现在榆林县的发展处在处在这么重要的阶段,却把你招到省里来学习,这不是耽误地方上的经济发展。”

    赵华看着慕容雪大义凛然的样子,心想这丫头装的还挺像的,赵华说道:“装,你给我装,继续装。”

    “我装什么啦?”慕容雪使劲的强忍着笑意说道。

    赵华白了慕容雪一眼说道:“我想你的心里肯定是乐开了花,我们这下有二个月相处的时间呢,你能不高兴。”

    慕容雪知道自己的小心思被赵华揭穿了,但还是口是心非的说道:“谁原意和你这个大色狼待二个月啊、”
………………………………

第二百四十五章 海湾战争(一)

    h省的党校座落在h省几所大学之间,对这里的坏境赵华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因为自己在这里生活了四年,虽然记忆已经有些久远,还是上辈子二十几年前的事情,赵华来到此生也已经是三年的时间了。但是大学生活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段难忘的经历,所以虽然时隔快三十年的时间了,赵华依旧对大学的生活是历历在目,对于在这里发生的所有的人和事都像是昨天发生的一样。

    但是赵华又对这里感到陌生,现在的时间距离自己毕业的时间才三四年的时光,在这三四年的时间里,省城的变化还是比较大的,就包括自己的母校的变化也十分的惊人。当赵华再一次的进入的母校,之前的宿舍已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栋崭新的宿舍。赵华利用在报到前的这些时间,去看望了一下曾经的老师和教授。在华夏国这个官本位思想的国家里,赵华算得上是母校的成功人士。而且赵华在搞地方经济的时候,也十分重视专家教授的意见,所以母校科大的老师们对赵华并不陌生。

    在去党校报道之前,赵华还有去拜访一下吴国泰,自己到省城的那天,徐海洲和吴海燕就和赵华一起吃得饭,小虎头已经能够到处乱跑了。不过因为徐海洲当天还有任务,所以也没来得及详聊,赵华把为他们准备的手机给了他们。但是作为晚辈,赵华是一定要去拜访吴国泰的。

    赵华刚想打电话通知徐海洲,赵华的手机就响了起来,那年头还没有什么来电显示,手机的功能就只有打电话接电话。知道赵华电话的也就是自己身边的人,赵华拿起电话,问道:“我是赵华,请问你是哪位?”

    “小子你胆子不小啊,来省城学习也不来看看我这个老爷子。”电话那头的声音听上去有点虚弱,但却让人不自觉的产生一股敬畏之情。

    赵华知道对方是吴老,听吴老的声音,赵华心想吴老的身体恐怕是渐渐的不行了。春节的时候,赵华和冯怡舒代表冯老去看望了一下吴老,赵华就觉得吴老的身体已经渐渐的不行了。虽然和前生相比,吴老的寿命已经延长了二年。当然主要的原因是这辈子吴家并没有在政治上出现上辈子的危机,而且赵华一直都在强调二老的保健工作。

    但是人的生老病死终究是不能改变的,赵华能运用前生的记忆,改变局部微观的事务,但是宏观的自然规律,赵华是不能改变的。

    赵华说道:“爷爷,我刚准备打电话去拜访您,您的电话就来了。”

    电话那头是一阵爽朗的笑声,说道:“典型的马后炮,快给我滚过来。”

    赵华挂完电话,就直奔中原军区的家属区,赵华已经是这里的常客,门口的保卫已经认识了赵华,赵华出示了一下证件,保安就让他进去了。在吴家的客厅里,吴家人都坐在客厅里等候着赵华,赵华走进吴家的大门,被这样的架势给吓住了。

    赵华打过招呼之后,就和吴老,吴国泰他们聊天。显然吴国泰对赵华十分的感兴趣,主要是因为赵华在军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详细的解析了海湾战争。甚至老首长都点名这篇文章对军队的建设很有指导性意义,当然赵华是用笔名发表的,但是老首长其他的一些军队的大佬们都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赵华。

    吴国泰手里还拿着这篇占据了军报头版整个版面的文章,文章中指出:1961年,伊拉克拒绝承认科威特独立,并企图以武力吞并科威特。1963年,在英国和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干预下伊拉克才承认科威特独立,暂时放弃武力吞并科威特的计划。伊拉克一直想与科威特重新划定边界。因此,伊拉克和科威特因边界问题发生过多次纠纷和冲突。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趁伊朗国内局势不稳发动了对伊朗的侵略战争,两伊战争爆发。1988年8月20日,两伊战争结束,伊拉克占领伊朗2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但是,8年的两伊战争让伊拉克欠下了巨额债务,国内经济陷于困境。

    1990年,世界两极体系瓦解,伊拉克希望在新的国际形势下,迅速实现国家的发展。伊拉克要求科威特减免其债务,并指控科威特超产石油和偷采边境石油,导致伊石油收入锐减,要求科赔款和道歉。伊拉克还向科威特提出重划边界和租用布比延岛与沃尔拜岛99年的要求以解决长期困扰伊拉克的出海口问题。如果两伊战争中欠下的巨额债务被免除,出海口问题得到解决,那么伊拉克就可以迅速成为海湾的地区性强国。

    1990年7月,伊拉克的无理要求遭到科威特的拒绝,于是伊拉克决定以武力吞并科威特。

    伊拉克侵占科威特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夺占科威特,勾销所欠科威特的巨额债务,并用这个“金库”来解决由于连绵8年的两伊战争给国民经济带来的严重危机;夺占科威特,可将其海岸线从50公里延展至213公里,从而大大改善其海军的活动领域和石油出口及其他对外贸易的海上通道;通过吞并科威特,解决两国长期以来存在的边界争议问题及由此带来的边界地区石油开发争端;夺占科威特,还可以“杀鸡儆猴”,起到震慑海湾国家及其他中东国家的作用,为其争夺阿拉伯世界领导地位,称霸中东地区扫平道路。

    1990年8月2日凌晨1时(科威特时间),在经过周密准备之后,在空军、海军、两栖作战部队和特种作战部队的密切支援和配合下,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的三个师越过科威特边境,向科威特发起了突然进攻。与此同时,一支特种作战部队从海上对科威特市实施直升机突击。由1个机械化步兵师和1个装甲师编成的主攻部队,沿萨夫万――阿卜代利――科威特市之轴线实施进攻,在350余辆坦克的引导下,首先向南攻占贾赫腊山口,然后折向东进攻科威特市。由另1个装甲师编成的助攻部队,在主攻部队西侧向南进攻,在贾赫腊山口与主攻部队会合后,继续南下,在通往沙特边界的主要通道上建立阻击阵地。5时30分,东西对进的主攻部队与特种作战部队在科威特市会合。上午9时,伊军基本控制科威特市。经过约14小时的城市战斗,下午7时,伊军完全占领了科威特首都。随后继续发展进攻,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地进入科威特。8月3日下午4时,伊军占领了科威特全境。至8月6日,进入科威特的伊军达到约20万人,坦克2000余辆。8月8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宣布吞并科威特,将其划为伊拉克的“第19个省”,并称它“永远是伊拉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科威特势单力孤,加上对伊军的突然袭击毫无准备,只进行了微弱的抵抗。约20000人的科军,只有5000余人撤到了沙特阿拉伯,其余部队溃散或投降。科威特埃米尔贾比尔…萨巴赫仓促中携部分王室成员逃到附近美**舰上。埃米尔的胞弟法赫德亲王在保卫王宫的战斗中阵亡。

    波斯湾简称海湾,位于西亚中部。中东的五大产油国沙特、科威特、伊拉克、伊朗和阿联酋均在海湾地区。世界20个特大油田,有11个在海湾地区。

    截至1990年1月,海湾地区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6517亿桶,占世界已探明石油储量10015亿桶的65%,天然气24兆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资源总和的13。7%。日产石油约1450万桶,约占世界石油日产量(6360万桶)的23%;每天出口石油约1200万桶,约占世界石油日出口量(2800万桶)的43%。

    米国、西欧、日本进口的石油,相当大的一部分来自海湾地区。据米国能源情报统计,1990年第一季度米国日净进口石油量为766。1万桶,其中206。4万桶来自海湾地区,占26。9%;西欧日进口石油823。5万桶,其中从海湾地区进口427。6万桶,占51。9%;日本日进口石油548万桶,其中从海湾地区进口354万桶,占64。6%。

    石油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血液”,同时也是现代军队的驱动力。如果伊拉克吞并科威特后进而占领沙特阿拉伯,就可控制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石油资源,这犹如卡住了西方主要工业国的咽喉。萨达姆利用手中的石油武器,可以摆布西方工业国家的经济发展,并可以进而对它们指手划脚。这是米国和其他一些主要工业国家所绝对不能容忍的。

    此外,科威特是世界上少有的富国,它在国外的资产超过1;000亿美元,另外在西方重要工业中还持有多达数百亿美元的股份。如果这些资财被伊拉克抽走,也将给西方经济造成巨额损失。
………………………………

第二百四十五章 海湾战争(二)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事件引起了全世界极大震惊。联合国先后多次通过反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并对伊实施制裁的决议。反应最为强烈的当属在海湾地区具有巨大经济利益的以米国为首的西方国家。

    国际关系始终是一种利害关系。就在伊军侵入科威特的第一天,米国总统布什就发表讲话,谴责伊拉克的行动是“**裸的侵略”,对米国的国家利益“构成了真正的威胁”,并宣布冻结伊拉克和科威特在米国的所有资产。同时作出了强烈的军事反应,2个航母战斗群在伊入侵科后不到1小时即受命驶向海湾。

    苏联一改战后40年在世界地区性冲突上持与米对立立场的常态。8月3日米苏达成共识,并发表《联合声明》,要求伊拉克“无条件地从科威特撤军”,“充分恢复科威特的主权、合法政权和领土完整”。这与米国对伊拉克的政策目标完全一致。同一天,苏联政府就停止了对伊拉克的武器供应与军事援助。

    世界其他绝大多数国家或国际组织都对伊拉克的入侵作出了迅速的反应,普遍强烈抵制和谴责伊拉克的侵略行为。

    联合国安理会和各成员国对海湾危机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异常迅速且几乎完全一致的反应。8月2日,联合国安理会就以14票赞成,0票反对,1票弃权,通过了谴责伊拉克违反联合国宪章,要求其撤军的第660号决议。从8月日至11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了12个谴责和制裁伊拉克的决议。这些决议,使伊拉克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方面处于极端孤立的地位。其中的第678号决议,规定了伊拉克必须撤军的最后期限为1991年1月15日,在最后期限到来之前伊拉克如不撤军,决议授权联合国会员国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来执行联合国通过的各项决议,这就为以米国为首的38国组成联军出兵海湾,用武力解决这场危机提供了法律依据。

    在“最后期限”到来之前,国际社会为化解这场危机作了极大的努力。许多国家的领导人从中斡旋,设计出多种调解方案,联合国秘书长亦亲抵巴格达做伊拉克的工作,希望伊从科撤军。但所有这些努力都未能使伊拉克改变立场。战争已经不可避免。

    二战后40多年的时间里,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以及各自争夺霸权的需要,几乎在所有地区性冲突中,人们都能看到米苏争夺和对立的影子。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改革和新思维,积极向西方靠拢,在政治、军事、外交上放弃与米对立的立场。伊拉克的举动,无形中进一步推动着苏米间接触的愿望。虽然伊拉克是苏联在中东经营多年的为数不多的亲密盟国之一,但为了避免与米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在对伊立场上的对立,苏联宁愿牺牲伊拉克这个昔日的盟国。在对伊拉克问题上,苏联与米国合作的态度使米国总统布什感到“非常满意”,并称这是“米苏战后在地区冲突上首次结成同盟”。米苏对海湾危机基本立场上的一致,使联合国安理会得以顺利地通过了一系列制裁伊拉克的决议。虽然苏联没有直接派兵参加对伊作战,但它对米国组织多国部队出兵海湾的支持态度,使米国可以毫无顾忌地采取各种军事行动。

    中小国家的领导人都希望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心有余而力不足。中小国家在大国的夹缝中生存,没有大国的支持,不要说发展,连生存都会有问题。以色列没有米国的支持早就被消灭了。朝鲜没有华夏国的支持,韩国没有米国的支持,早就被另一方统一了。阿富汗没有米国的支持赶不走苏联。越南没有华夏国的支持赶不走米国。伊拉克没有米国的支持早就败给伊朗了。伊拉克在没有大国支持的情况下入侵科威特结果一败涂地。中小国家的命运掌握在大国的手里,中小国家需要投靠某个大国来实现国家的发展。有时,中小国家必须在大国之间做出选择,如果选错了,就有亡国或分裂的危险。地理位置敏感和资源丰富的中小国家不找一个大国当靠山是不行的。

    中小国家的生存和发展之道不是独立自主,而是见风使舵,顺大国的风发展比逆风发展容易得多,而且中小国家逆风的后果往往是自讨苦吃。质量小的天体围绕质量大的天体旋转,这是自然界的法则。实力弱的国家围着实力强的国家转也是自然界的法则。从来就没有公平、公正和正义,只有法则,只有真理。

    1990年8月2日和3日,米国总统布什主持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全体会议,研究对策。会议最终决定,采取大规模军事部署行动,以迫使伊拉克撤军,并为必要时采取军事打击行动做好准备。根据这一精神,负责中东地区防务的美军中央总部拟定了“沙漠盾牌”行动计划。

    1990年8月7日凌晨2时(米国东部时间),布什总统正式批准了该计划。

    “沙漠盾牌”行动计划拟分两个阶段向海湾地区部署部队。第一阶段用3至4个月时间(17周)部署24万人的部队及其建制装备,以使该地区米军和其他出兵国家部队兵力达到同伊军大致相抗衡的水平。第二阶段将视形势发展继续增兵,以使兵力达到足以将伊军赶出科威特的水平。第一阶段部署,又将根据伊军有可能在短期内向沙特发动进攻的形势,首先在沙特的朱拜勒和宰赫兰一线部署快速反应部队和空中打击力量,建立机动防御,采取“以空间换时间”战略,挡住伊军可能的进攻,保证后续部队陆续抵达和部署。

    计划确定后,米军制定了具体部署方案,最大限度出动了运输司令部所辖战略运输工具,动员了后备和民用运输力量,同时,进行了后备役征召和编组。其他出兵国家也展开了各自的部署行动。经过紧张行动,分别于11月8日和11月底完成了两个阶段的部署。是时,米军在海湾地区的总兵力达到43万人,其中陆军26万人,海军5万人,空军4万人,海军陆战队8万人。主要武器装备有:坦克1200辆,装甲车2000辆,作战飞机1300架,直升机1500架,军舰100余艘。

    其他国家出动的总兵力达50万人。部分未出兵国家提供了武器装备、舰船、飞机和医疗队。随着各国部队的部署,建立统一、协调的指挥机构的必要性日益突出。

    8月中旬,经协商在多国部队最高层成立了协调性作战指挥机构。原则是,战区内所有部队均接受沙特阿拉伯武装部队司令哈立德中将和米军中央总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上将的统一指挥,但各国部队又分别接受本国最高当局的命令和指示。

    面对米国和其他国家的出兵行动,以及国际社会的经济制裁,伊拉克采取了相应对策。总的战略指导思想是,拖延战争爆发,使海湾冲突长期化、复杂化,进而分化以米国为首的军事阵营,打破对伊拉克的各项制裁,保住既得利益,同时,做好军事上防御作战的准备。

    为此,伊拉克在外交上打出了“圣战”的旗号,并将撤军问题同以色列从阿拉伯被占领土撤军联系在一起,以转移阿拉伯国家的矛头指向;在经济上采取了内部紧缩,对外寻求突破口的政策;在军事上则加紧了扩军备战,恢复和新建24个师,使军队总兵力达到77个师、120万人。同时加强了科战区的兵力部署,按三道防线共部署43个师,约54万人,坦克4280辆、火炮2800门、装甲输送车2800辆。

    米军在开始执行“沙漠盾牌”计划时,即已估计到伊拉克拒不撤军的情况,拟定了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军事打击行动计划。

    12月20日,米国国防部长切尼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鲍威尔批准了这一计划。该计划的要点是,实施进攻作战,以达到:1、瘫痪伊拉克国家指挥当局;2、将伊拉克军队赶出科威特;3、消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4、尽量摧毁伊拉克的弹道导弹和核生化武器;5、帮助恢复科威特合法政府。

    根据这一决心拟定了以下作战方案:实施协调一致的多国、多方向、空中、海上和地面攻击,首先以空中战局摧毁伊拉克重要军事目标,尔后逐步转移空中作战的重点,在科威特战区实施地面作战,消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用阿拉伯部队解放科威特市。整个作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1、战略空袭;2、夺取制空权;3、空袭地面部队;4、地面进攻作战。

    11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规定1991年1月15日为伊拉克撤军的最后期限。

    1991年1月9日,米国国务卿贝克和伊拉克外长阿齐兹在日内瓦举行战前最后一次会晤,但是,双方都认为没有妥协余地,会谈没有取得结果。

    1991年1月16日米国东部时间上午10时30分,布什总统签署了给米军中央总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的国家安全指令文件,命令米军向伊拉克开战。

    萨达姆一生最大的失误就是对米国总统老布什行为的判断失误。在战略上,伊拉克在米国的帮助下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