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君谋天下之大夏帝国-第1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将军……”
李宪是宋神宗的心腹之臣,而且是个宦官,同时也是宋军为数不多的大将之一,自从拿下武州之后,李宪就一直琢磨着如何从夏军的手中将朔州拿下来,朔州是大同南部的屏障,拿下朔州就可以进一步威胁到大同,这对于宋军来说是及其有利的,李宪知道与夏军野战宋军绝对不是对手,因此每次行动李宪都小心翼翼,这段时间李宪一直在琢磨如何利用地势歼灭夏军。
“这一次说不定是一个好机会,先击败大同军,在占据朔州定会给李武很强的震慑,到是夏军定会设法收复朔州,而大同的东部由于辽军牵制,因此李武不可能派全部的兵马前来,如此以来我军就在兵力上占据了优势,到时候再给他来个半路伏击,歼灭一部分夏军也不是不可能的……”李宪考虑道。
三日后,集辣思义率领一万大同军从大同出发南下直奔武州而来,集辣思义不知道自己的行动早就落入了李宪的掌控在之中,为了能够监视夏军的动向,李宪派出了大量的探子,这些探子全部伪装成农夫或者商人,从外表上根本看不出来。
朔州,两天后集辣思义的一万大军来到了朔州城外,此时的朔州城还没有被战火所波及,百姓依然安居乐业;“老将军,我们要入城吗?”副将向坐在马车内的集辣思义问道。
由于屁股上的伤还没有好,集辣思义不能骑马,只能坐车而且还是要趴着;集辣思义拉车帘说道:“传令大军在城外驻扎。”
在夏军的中军大帐,集辣思义召集众将说道:“我军只有一万,而宋军却有十万大军,因此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要以骑兵野战为主,机动作战将宋军吊着打,为后续兵马争取时间。”
“老将军,我们还有后续兵马吗?”
“傻小子,当然有,你以为老夫身上这身伤是白挨的,记住我军的主要任务是将宋军引出武州城外,到时候李察罕将军会亲自率领三万大军前来支援作战,从后面包抄宋军。”
“传令大军,今日在这里休息一夜,明日大军继续前行。”
“遵命……”
另一边为了吃掉集辣思义率领的这一万大军,李宪亲自率领十万大军倾巢而出,在朔州通往武州的必经之路上设伏,这一带都是崇山峻岭,一旦被宋军伏击,夏军只有被动挨打的份,在峡谷之间根本不利于骑兵作战。
“将军,按照您的吩咐,大军已经布置完毕。”副将走到李宪的面前说道。
李宪点了点头说道:“好,明日大战尽量不要与夏军短兵相接,记住这一战一定要将集辣思义给解决掉,这老家伙可是夏军的元老,解决掉他对夏军的士气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是,末将明白了。”
宋军由于占据人数上的绝对优势,因此兵力相对分散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全歼夏军;次日下午夏军前部开始缓缓的进入峡谷,在你进入峡谷之前集辣思义还特意来到车外看了看,并派出了探子向四周的山上查看了一番。
“禀老将军,山上安全,可过……”
集辣思义又向四周看了看,下达军令道:“传令,大军以最快的速度穿过这个峡谷。”
“老将军有令,大军急速前行。”
在山上的探子也跟随着向前走,可是走了没有两步就被宋军给抹了脖子,看着夏军一步步的步入自己的陷阱,李宪的心中十分的激动,当夏军全部进入到包围圈以后,李宪突然下达军令道:“放箭……”
“噗!噗!噗……”
不断的有夏军的将士中箭身亡,但是训练有素的夏军并没有乱,而是选择下马迎战,盾牌手在为组成防线,弓箭手开始反击;副将带人将集辣思义的马车团团保护起来,对集辣思义说道:“老将军不好了,我军中了宋军的埋伏了。”
集辣思义十分冷静的下达军令道:“传令,大军留下一支兵马断后,其余各部以最快的速度撤出峡谷。”
“老将军有令撤军……”
第二更奉上,请大家多多支持天宇,多多投票……
(本章完)
………………………………
第437章 全军覆没
在集辣思义下达军令后,夏军开始后撤,但是李宪怎么可能让集辣思义跑了呢!对此李宪早有准备,李宪早将集辣思义的后路给彻底封死了,数万宋军将士用长枪组成枪林,夏军冲上去只能被捅成马蜂窝。
“吁、吁、吁……”为首的副将紧紧的勒住战马的缰绳,让战马在枪林面前停了下来。
“呼、呼、呼、呼……”宋军喊着统一的口号开始一步步的向前推进,压缩夏军的战略空间。
副将下达军令道:“亲卫队听命。”
“卑职在……”
“保护老将军从正面冲出去,本将军率领大军为你们断后。”
“是,卑职领命。”
“混小子,老子什么时候当过逃兵啊!要死我这把老骨头陪你们一块死。”
“保护老将军撤……”副将再次下达军令道。
集辣思义被亲卫队的将士架上战马,一队队夏军士卒开始冲击宋军的长枪阵,这些人完全是以死相拼,根本没有打算活着回来,即便是死也要从宋军的封锁线上撞开一个缺口,在这样的决死冲锋下,一个用人命堆积的突围之路终于打通了,在亲卫队的保护下,集辣思义逃出了包围。
但是这个缺口很快就被宋军给彻底的堵死了,没有冲出来的夏军注定要成为宋军的刀下亡魂了,这一战集辣思义基本上全军覆没,大同军最后一支兵马就这样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这是夏军对一个成建制的被宋军歼灭的军队;此战宋军收获颇丰,更重要的是宋军得到了上万匹战马,这些优良的战马对于宋军来说绝对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集辣思义在护卫的保护下逃亡朔州,在半路上碰到了正在驰军支援的李察罕;李察罕看到集辣思义的样子,立刻下马向前询问道:“老将军,您这是怎么了?”
集辣思义含泪说道:“老夫愧对陛下,愧对大夏国,已经无脸活在世上了。”集辣思义说完就要抹脖子,但是被李察罕硬生生的给拦了下来。
“老将军,您要是就这样死了,对得起那些妄死的将士吗?”李察罕说道;“老将军,您先回大同养伤,剩下的事情交给末将处理。”
“来人护送老将军回大同。”
集辣思义的全军覆没完全出乎李察罕的预料,为此李察罕行军小心了不少,到了傍晚时分就安营扎寨不再向前走了,就是害怕再中了宋军的埋伏;宋军有十万大军,而李察罕只有三万骑兵,真要是打起来谁胜谁负还不一定。
次日,李察罕率军来到了战场,在战场上除了惨死的夏军将士,其余的什么都没有留下,宋军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继续北上,而是撤军了;李察罕亲自查看了很多阵亡将士的伤口,发现他们中间大多数人都是中箭而亡的。
“传令,将弟兄们就地安葬,先让弟兄们入土为安,等将来在运回兴庆府。”李察罕悲痛的说道。
“是,将军。”
“此战宋军应该缴获了不少战马,以后行军要多加小心,防备宋军骑兵的偷袭。”李察罕向众将提醒道。
“将军,不至于吧!就凭宋军那半拉子骑术,能够和我们对抗。”一名副将笑着说道。
“知道大同军为何会全军覆没吗?就是因为像你这样骄傲自大,记住永远不要轻视自己的敌人,那样会让你丧命的。”李察罕训斥副将说道。
在将所有的一切都安排妥当之后,李察罕继续率军前往武州;但是李察罕并不知道此时的武州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大战;经过长途行军的代王李秉常终于率军来到了武州城外,武州城的守军立刻将这一消息传递给李宪,因此李宪才率军回援迎击李秉常的三万大军;由于种种原因,李秉常给李武的信并没有送达,因此李武和李察罕根本就不知道李秉常已经率军前来了。
这一次刚刚大胜一场的李宪并没有率军龟缩在城内,而是选择了跟夏军野战,宋军有十万大军,而李秉常只有三万骑兵,就兵力而言李秉常并不占据优势,而且这次宋军不单单是步兵,而是一直步骑混合部队,因此李秉常这一次并不占据任何的优势,相反还有些处于下风。
“宋军哪来的骑兵?”李秉常向梁乙埋质问道。
“王爷,这个卑职也不知道啊!”
“传令大军,以骑射为主,不要与宋军短兵相接;本王到要看看宋军骑兵的战斗力到底如何。”李秉常冷哼一声说道。
在李秉常下达军令后,夏军铁骑分为两部,分别向两翼的宋军骑兵部队袭击而去,面对着夏军骑兵的攻击,宋军骑兵并没有出击;李宪下达军令道:“大纛传令,弓弩部队支援骑兵作战,骑兵将夏军铁骑引入阵中。”
“王爷,您看宋军的骑兵动了,可是奇怪宋军的骑兵怎么还龟缩在步兵后边去了呢!”副将向李秉常问道。
“很简单,这支宋军骑兵必定是刚刚成军,能够在骑上马就不错了,作战还差的原呢!这一下本王可就放心多了;大纛传令,三万大军轮流出击,用抛射的方式袭击宋军,将宋军给我拖在这。”
“是,末将领命。”
“王爷,您打算跟宋军打消耗战?”梁乙埋向李秉常问道。
李秉常点头说道:“不错本王就是要跟宋军拼消耗,我军每万人为一队,分批袭击宋军,大军轮流休息;可是宋军不行,这么大一个军阵如果随意乱动的话,就会露出破绽,而本王等着的就是他露出破绽的那一刻。”
很快李宪就意识到了李秉常的计谋,李宪说道:“夏军好计策啊!既然想跟咱家拼消耗,咱家到要看看你这三万大军,如何拼的过咱家的十万大军;等到天一黑,咱家就可以轻松的撤军回城了。”
就这样宋军和夏军一直在僵持午后,宋军已经累的是在不行了,不过夏军要比宋军好的多,就在此时从北边掀起一道烟尘,李察罕率领的三万夏军骑兵也到了,这一下夏军在兵力上与宋军的差距就很小了,而且李察罕是突然袭击,直接从背后袭击宋军,宋军根本没有防备,一下子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面对着夏军的两面夹击,原本就疲惫不堪的宋军终于坚持不住了,一看大军撑不住了,李宪第一件事要做的就是率领好不容易得到的这一万宋军骑兵撤退,李宪率领宋军骑兵一路向东而行,李秉常和李察罕虽然都派兵追击了,可是都没有追上,最终还是被李宪给跑了。
感谢书友160507092696054的四张推荐,天宇感激不尽,也请大家多多支持天宇……
(本章完)
………………………………
第438章 宋廷动荡
李秉常和李察罕合兵之后,很快就将李宪的十万大军给击溃了,大部分宋军被夏军歼灭或着俘虏了,只有李宪新编的一万宋军骑兵跑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是,宋军骑兵本来就一直没有参战,而李秉常和李察罕的大军都是长途奔袭,又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战斗早已经是强弩之末了,根本无力追击宋军骑兵。
再说高维率领大军从辽河入海口登船,高维率领五万安东军与渤辽联军在茫茫的大海上漂了六天之后,船队终于看到了陆地,这六天对于安东军和高维来说真是生不如死啊!所有人吐得昏天黑地的,就连战马都开始吐了。
“大人前方看到陆地了……”萧景桓兴致冲冲的跑到高维的船舱内说道。
高维面色狰狞的说道:“传令,船队靠岸后,大军就地扎营,先休整一天。”
“是,末将领命。”萧景桓接令道。
数百艘船只靠岸自然会引起很大的轰动,很多生活在海边不远处的村民都前来观看,当看到从船只内下来一队队的士卒时,这些百姓立刻鸟作兽散了,联军登陆很顺利,五万大军用了两个时辰才登上陆地,这个过程中没有受到任何的袭击,夏军登陆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安营扎寨,并向大营五十里外派出哨骑,在大营安札完毕后,随船的物资开始陆续的搬到大营内,这是最近一段时间联军在大宋境内的生活保障。
时间一晃过去三天了,联军丝毫没有动静,不是高维不想动,而是联军的士卒好没有恢复元气,因此只能在这里等着;三天的时间夏军在沿海登陆的消息早就传到了大宋朝廷内了,于此同时关中陷落,宋神宗失踪的消息也一块传到了大宋朝廷内,整个大宋朝廷已经乱套了,很多居住在汴京的商人和贵族都做好了随时逃跑的准备。
大宋汴京皇宫。
福宁宫内,高太后坐在主位上,昌王坐在一旁,群臣都站在下面;高太后向众人问道:“诸位爱卿,如今夏军大举进攻,关中已经丢了,夏军又在滨州登陆,如今陛下又不知所踪,众卿以为我大宋该如何应对啊!”
“禀太后,国不可一日无君,微臣以为如今陛下生死不知,应先立新君稳定朝局,然后同大夏帝国议和。”
“臣附议……”
“臣附议……”
“臣也附议……”
“微臣以为,昌王赵颢英明神武,应该立为新君……”
“臣等请立昌王……”
在场的这些大臣基本上都已经被昌王赵颢给收买了,自然要替昌王说好话,要立新君自然是要立高太后的儿子,高太后一生有四个儿子,除了一名早亡的,剩下的三人分别是宋神宗赵顼、昌王赵颢和曹王赵覠;曹王赵覠是高太后最小的一个儿子,同时也是最喜欢的一个儿子,正是因为如此与赵颢比起来赵覠在宋神宗面前并不得宠,赵覠也是一个聪明人,深知这一点平时为人也比较低调。
“本王反对……”一个声音从外面传来进来,来人不是别人正是高太后的小儿子,宋神宗的四弟曹王赵覠。
“儿臣参见母后。”
“覠儿,快起来,坐下说。”
“谢母后。”赵覠坐下以后继续对高太后说道;“禀母后,如今陛下失踪生死不知,儿臣以为当务之急应该是先找到陛下,然后在同夏军议和,在未找到陛下之前,应有母后暂且垂帘听政,即使将来找不到陛下,也应该在陛下的诸位皇子当中选立以为太子。”
赵覠的话等于将赵颢彻底堵死了,让高太后垂帘听政,就算是赵颢再有能耐也不敢跟高太后抢权啊!而且赵覠的话一出,众臣话锋一转全都附议赵覠的话,你昌王再牛逼也只是一个王,而现在皇帝不知所踪,帝国的大权也自然理所应当的落入到了高太后的手中。
“既然众卿都这么说了,那哀家也只能暂掌朝政了;当务之急第一步应该先找回陛下,第二部阻挡夏军的攻势,然后与其谈判议和,众卿何人愿意领兵啊!”高太后向众人问道;其实高太后也有自己的私心,宋神宗失踪高太后自然希望赵覠能够即位,但是众臣之前又支持赵颢,高太后自然也不能严词拒绝,如今自己掌握大权找到皇帝还好,要是找不到可以随便找个理由让曹王赵覠即位。
“禀母后,儿臣推举一人。”赵覠说道。
“是何人?”
“种师道将军,种将军少年从军,当年辽国入侵我大宋之时,种将军就同王韶老将军镇守国黄河,此次征夏种将军也是一军统帅,在西平府战局失利之时,要不是种将军最后力挽狂澜,恐怕我前线大军早已溃败。”赵覠说道。
“种师道如今在何处?”
“因触犯王枢密使军威,如今正被关押在天牢之中。”
“报、报、报……禀太后,北方战线急报。”一名內侍将一封密报呈了上来说道。
看完密报后高太后一阵恍惚,差一点没有晕过去;赵颢连忙向高太后问道:“母后发生了何事?”
“北伐大军大败,李宪率领一万残军已经退往雁门关了。”高太后满脸惆怅的说道。
“母后,如今应该先将种将军放出来,或许种将军有应对之策。”赵覠对高太后说道。
“覠儿,你亲自去将种将军请到这里来,哀家对其另有重用。”
“是,儿臣领命……”
夏军长驱直入,边境重镇接连失守,整个大宋朝廷已经人心惶惶了,夏军即将兵临城下,整个大宋王朝已经有亡国之危了,而这一切在天牢中的种师道还不知道呢!在种师道看来即便是宋军战败,大夏帝国也好不到那里去,根本无力进攻大宋。
当种师道从曹王赵覠的口中得到一切战报之后,种师道才明白事情的严重性,在前往皇宫的道路上种师道一直在考虑应敌之策;如今最重要的是止住夏军的攻势,否则其余的一切都是在扯淡;如今这种局面大宋王朝已经相当被动了,而且能够调动的兵力也不足,根本无法跟夏军相抗衡,要想稳住战局只能出其不意。
与此同时经过三天休整的联军终于恢复了元气,高维率领着这支联军骑兵开始向南推进,虽然联军不多只有五万余人,但是在大宋境内如入无人之境,所过之处宋城基本上都是开城投降,而高维根本没有时间去接管这些城池,也没有兵力浪费驻守这些城池。
求推荐,求支持,天宇感激不尽,第二更奉上……
(本章完)
………………………………
第439章 种师道的反击(上)
“末将种师道参见太后娘娘,太后千岁、千岁、千千岁。”种师道见到高太后跪拜行礼道。
“爱卿免礼,快起来吧!”高太后客气的说道;“来人给种爱卿赐坐。”
“谢太后。”种师道谢恩后,半个屁股坐在椅子上,也不敢坐实。
“种爱卿,如今的局势曹王应该已经告诉你了吧!依你之见,我大宋应该如何应对眼下的危局?”
“禀太后,如今对我大宋有致命威胁的战线在东线而非西线、北线;北线距离汴京太远而且又有辽军牵制,因此暂时不会南下;西线虽然关中沦陷,但是要到达汴京上有千里之遥,而且还有西京洛阳作为屏障;而东线夏军是跨海作战,但是其机动性势必很强,而我军在东部几乎无险可守都是平原,到汴京一路上畅通无阻,而且夏军以骑兵为主,野战我军不是对手,因此末将以为东线的敌人最为危险。”
“爱卿有何应对之策?”
“依末将之见,要想击溃东线夏军,必须要先稳定西线;夏军主力如今都聚集在关中,随时都有可能冲出来,因此必须要将夏军彻底的堵在关中地区;然后腾出手来解决掉东线的夏军,以此将夏军逼到谈判桌上。”
“说说你的具体计划。”高太后继续说道。
“要想堵住关中的夏军,最好的办法就是夺回函谷关,如今夏军还为将函谷关建完,此时是最佳的战机,末将请命率军夺回函谷关;另请太后选一上将去东线堵住夏军,只需将其缠住即可,末将在夺回函谷关后,在率军驰援东线战场……”种师道的方案对于现在的大宋帝国来说无异于是最好的选择,但是能不能实施还是另一个问题。
“哀家同意了,只是这东线爱卿以为应该派何人前往。”高太后向种师道问道。
种师道对高太后说道:“禀太后此人必须拥有足够的威望,同时太后要赋予极高的权利,东部各路州府必须听命于此人,授其军政大权;只有如此万众一心才能够堵住夏军。”
赵跪在地上说道:“儿臣愿前往东部抗敌。”
高太后思虑了很久以后说道:“曹王赵听旨,哀家封你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兼东路行营大总管,掌管京东东路、京东西路、河北东路、河北西路、京畿路之军政大权;可自行招募兵马。”
“儿臣领旨……”
“种师道听旨,哀家封你为西路行营总管,掌管京西北路、京西南路之军政大权,允许你从上述两地调兵,另授你募兵之权,募兵之数上报与朝廷。”
“末将领旨,谢太后。”
“其余的事情你们二人下去商议吧!哀家乏了。”
“儿臣(末将)告退”
种师道可以说这次是一步登天了,虽说西路行营总管只是一个临时的官职,但是这个官职权利太大了,掌管两路的军政大权,是实实在在的封疆大吏;由此也可见高太后对种师道的信任。
汴京宋军大营,这里是驻守汴京的禁卫军大营,如今在这座庞大的军营基本已经十室九空了,绝大部分宋军的已经被抽调道前线了,如今驻守汴京的宋军只有七万余人,但是这七万大军都是新进编练的神机营,而且还有一支三万人的宋军骑兵精锐,这支骑兵部队可是宋神宗话大价钱组建的,之所以没有将其全部派上战场,主要是因为这支军队还没有最终编练成军。
神机营一共编练了十万大军,除了三万大军跟随宋神宗进入京兆府负责保护其安全外,其余的七万大军已经全部都在这里了;这七万大军可以说是大宋帝国最后的救命稻草,七万大军虽然不能收复失地,彻底的击败夏军,但是只要运用得当阻挡住夏军的攻势还是没问题的。
“王爷,如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