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君谋天下之大夏帝国-第1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帝国的子民,有了这些百姓就等于有了粮食和兵员,现在人家都走了,就算是占有最肥沃的土地又有何用。
兴庆府、夏宫御书房内。
李谅祚向李孝仁说道:“皇兄,宋帝赵煦朕的迁都江宁了。”
“禀陛下,三日前赵煦已经乘船南下了,大宋的各级衙门也都一同南下了。”李孝仁对李谅祚说道;“而且在赵煦南下以前,黄河已经回归故道,整个黄河在中原分为两股洪流,分别有南北两个入海口,黄河改道也就意味着大宋的北方防线已经基本形成了;而且现在的河北两路河道纵横,人工沼泽遍地,很不利于我们骑兵作战……”
李谅祚从龙椅上起来走到地图前说道:“如今大宋的主要兵力都汇聚在北方,整个中原和河北地区都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兵营,现在我们和大宋还没有翻脸,可以一旦彻底翻脸了,这些地方可就真的变成铜墙铁壁了。”
“陛下,根据我们的情报,如今大宋整个北方大军已经彻底的编练完毕,分为东西两路大军,分别有赵覠和种师道指挥,前不久赵煦还被任命为这两路大军的最高统帅;东路军负责从黄河到大海的北方防线,其中包括河东地区,正规军兵力达到了一百万,至于民兵有多少就不好统计了,到时候整个北方的壮丁都会成为民兵;西路军负责黄河以南的京西路和利州路,主要防备的是函谷关和武关,其兵力到达了八十万……”
推荐,月票大家来一波……
(本章完)
………………………………
第523章 固若金汤(上)
大宋迁都江南以后,冬季也即将来临,北方的气温开始下降;在大夏帝国的最北方北海一带甚至已经开始下雪了,每年的冬季对于大夏国来说都是最为艰难的日子,对于抗击白灾的经验,大夏帝国的官员们早就已经熟知了,各自物资也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夏宫,御书房内。
从关中赶来的金伯雄正在向李谅祚汇报关中行宫的建造进度,金伯雄对李谅祚说道:“陛下,经过这两年多的建设,关中行宫已经完成了九成,剩下就是一些修缮工程了,微臣请陛下为行宫赐名。”
李谅祚想了想以后说道:“就叫紫微宫吧!紫薇者众星环绕、天宫之所在;朕是天子、天下共主,应该与天帝向对应,朕的皇宫也应该与天宫所对应……”
“陛下圣明,还有一事请陛下为皇宫大门赐名,这可是代表着大夏帝国的颜面。”金伯雄向李谅祚说道。
“就叫明辉门吧!”李谅祚想了想以后说道;“如今我大夏帝国正如日中兴,前途一片光明,其未来也将会更加的辉煌。”
“陛下,那其他宫殿的名称,您看?”
“你们看着办吧!有一些名字就不用变了,沿用现在宫殿的名称也可以。”
“是,微臣明白了。”金伯雄说道;“陛下如今紫微宫已经可以入住,您看是不是应该去看看。”
“是该时候去看看了。”李谅祚说道;“过几日朕就会南下关中。”
数日后,李谅祚在朝会中告诉群臣自己要南巡关中,这次南巡可不同以往,不光是李谅祚一个人去,李谅祚后宫的那些嫔妃以及皇子公主都要前往,这简直跟皇室大搬迁没有什么区别,整个南巡的人马加上护军达到了数万人;虽然说是南巡,但是实际上已经跟迁都差不多了,一部分朝廷官员也一同跟随李谅祚南下了。
李谅祚南巡只能做马车,在加上这么多老弱妇孺,李谅祚的南下之路可谓是路途漫漫啊!走了将近一个多月才进入关中,此时的紫微宫一切都已经准备妥当,就等着李谅祚入住了,从渭桥城渡过渭水南下过了临潼就是紫微宫的所在地了,而此时秦王李武正率领关中行省的文武官员在临潼等待着李谅祚。
“儿臣李武拜见父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李武见到李谅祚的车驾跪拜行礼道。
“平身吧!诸位爱卿也都起来吧!”
“谢陛下……”
李谅祚从马车上下来向李武问道:“武儿,行宫距离这里还有多远?”
“禀父皇,过了临潼,向南再有六十多里就到了,不过这中间要渡过一条运河。”李武向李谅祚说道。
“传令今日在临潼休息一夜,明日在前往紫微宫。”
“是,奴才领命。”小卓子接下军令道。
夜晚李谅祚的行辕内,秦王李武带着秦王妃来给李谅祚和没藏飞雪请安,看到二人到来李谅祚笑着说道:“你们两个来的正好,陪朕和你母后一块用膳。”
“谢父皇……”
在酒足饭饱以后,李谅祚对李武说道:“武儿,你跟朕到书房来,朕有些事情要跟你说。”
“是,父皇。”
在走到书房,二人坐下以后,李谅祚向李武问道:“武儿,你驻守关中也已经好几年了,对于大宋西线的防御工事了解吗?”
“父皇,儿臣曾经亲自带人探查过,大宋的西部防线在种师道的建造下可以说是打造的固若金汤,虽然大宋在西部没有修建长城,但是却每个一段距离修筑了一座堡垒,而且在关键的地方修建了关隘,同时在每座关隘、堡垒内存放了大量的粮草、守城器械,如果要是强攻的话,我军将损失惨重。”
“宋军的关隘、堡垒,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李谅祚向李武问道。
“禀父皇,全部是是用夯土夯筑,然后在外面包裹上青砖,在一些关键的城池是用青石修筑的……”李武向李谅祚一一汇报道。
“过一段时间,你亲自陪朕去看看宋军修筑的那些城堡。”
“父皇不可,这太危险了,如果让宋人发现了那就坏了。”
“老子还没有老呢!不信你小子跟老子比比……”李谅祚吹胡子瞪眼的说道。
“父皇您英明神武,儿臣比不过。”李武傻笑着拍马屁说道。
“行了,你小子别嬉皮笑脸的。”李谅祚满脸严肃的说道;“老子这次到关中来可不光是享福的,你这练军也有几年了,朕要检验你练军的成果,要是不达标,你小子这个三省大都督也就别做了。”
“请父皇放心,十万龙骧军已经编练完毕,随时等候父皇检阅。”
“不光是龙骧军团,各地大的府兵朕也会进行抽查;关中是我们进攻大宋的后方根基,你们要做好一切准备。”
“是,儿臣明白,请父皇放心。”
这一晚李谅祚和李武谈了好多,作为执掌大夏帝国半壁江山的人物,相比于以前李武这两年也更加成熟了,无论是军事、政治还是外交,李武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而且在担任三省总督期间,将三省治理的井井有条,对此李谅祚也赶到很欣慰。
次日清晨,李谅祚带着家人继续南下,终于在日落时分到达了紫微宫,映着落日的余晖,整个紫微宫就像是人间仙境一般,这是历史上绝无仅有规模宏大的一项皇家工程,在巨大的明辉门面前所有人的都显得十分渺小,对于这座花费了巨资打造的皇宫李谅祚十分喜欢,因为只有这样的皇宫才能够配得上李谅祚现在的身份,才能够撑起大夏帝国的无上威严。
“臣等恭迎陛下入宫……”
李谅祚从马车上下来,骑上战马向紫微宫内走去,穿过明辉门最终的门洞李谅祚看到了整个明辉宫的主殿,主殿的名字依旧是含元殿,但是其规模比起兴庆府的含元殿要大上数倍不止,整个紫微宫到处都透露着森严的等级制度,但是却有及其的精致和辉煌;整个紫微宫的规模宏大是如今紫禁城的六倍,整个紫微宫成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窄、南北宽,其样式跟当初的设计基本相同,只是做了稍微的调整。
从这一刻起李谅祚正式入住紫微宫,虽然李谅祚并没有宣布迁都到此,但是从这一天起大夏帝国的政治中心基本上已经转移到这里了,同时一些王公贵族开始围绕紫微宫的东西两面修建自家的府邸,并在日后数年内形成了规模。
感谢我恨你的一张月票,为表示感谢天宇今日会加更一章,同时也感谢书友1605092636054的八张推荐,感谢主子的三张推荐……
(本章完)
………………………………
第524章 固若金汤(中)
李谅祚花了十几天的时间才将整个紫微宫逛了一遍,在紫微宫刚待了大半个月李谅祚就坐不住了,如今的关中已经迎来了今年的第一场大雪,李谅祚也换上了裘衣,这一日在紫微宫的御书房内,李谅祚召见了李武、李岩泽、安庆贵、秦虎等人。
李谅祚对众人说道:“今天朕叫你们来没有其他的事情,就是告诉你们,朕要做一次突击检查,现在朕就跟你们一同前往蓝田大营,看看你们的兵到底练成什么样?”
“儿臣(末将),恭请陛下检阅……”
从紫微宫的东门离开,距离蓝田大营并不远,仅仅用了不到两个时辰李谅祚就到了,蓝田大营虽说是一座军营,但是是有城墙的,严格的意义来说这是一座军镇,在大营内驻扎着数万大军,整个军营最多的时候可以同时驻扎二十万大军不成问题,李谅祚刚刚走进城门就被守城的校尉拦截下来。
李谅祚满脸笑着说道:“小哥,俺是路过的,想进去掏碗水喝!”
“军营重地任何人不得随意出入。”校尉严格的说道。
“可是小哥,俺渴的是在不行了,您就不能行行好吗?”
校尉语气平和的说道:“大叔,您真的不能进去,要是今天我放你进去了,我和你以及这守门的兄弟们都要斩首的,这样吧!你来的路上有个亭子,你去那等着,一会儿我派人把水给你送去。”
“那好吧!有劳小哥了。”李谅祚说完向不远处的亭子走去,刚到亭子前就碰到李武他们从后面赶来。
李武走到李谅祚身边说道:“父皇,您的马太快了,我们追不上啊!”
“传令所有人下马,在这里休息一下。”
“父皇,前边就是蓝田大营了,要不我们还是进城休息吧!”
“朕说了在这里休息,你没有听到吗?”李谅祚满脸严肃的说道。
“是,儿臣领命。”李武随即传令道:“所有人下马休息。”
李谅祚在凉亭坐下休息了没有多大一会儿,就看到一个士卒拿着一个葫芦向这边跑了过来,看到李谅祚身边站着的人,士卒有些慌乱的说道:“这是我家校尉让小的送来的水。”
“有劳小哥了……”
“小的告退。”士卒行礼说道。
李谅祚喝了几口水说道:“这水还真是甘甜可口啊!”
李谅祚说完将水葫芦背在自己的身上,骑上战马向蓝田大营走去,此时李武正跟随在李谅祚的身边,校尉一眼就认出了李武,向李武行军礼说道:“王爷,请出示令牌。”
李武将自己身上带着的令牌递给校尉,在经过核实以后校尉还给了李武,李谅祚笑着对校尉说道:“好小子,刚正不阿,谢谢你的水。”说完将水葫芦扔给了校尉。
作为一座军镇,蓝田大营的每一座城门都有一座瓮城,进入城内李谅祚可以清楚的听到喊杀声,李谅祚顺着声音直接来到了校场,虽然是冬季,但是依旧有数百个汉子在光着膀子连刀法,他们所使用的刀可不是普通的刀而是陌刀,夏军的也有自己的陌刀队,他们是专门为宋军的骑兵所准备的。
“好。”李谅祚高兴的说道;“不错,一看这就是勇中之勇,精中之精。”
“父皇,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向这样的步卒精锐中的精锐,儿臣一共练成了五千余人,他们能够使用陌刀对抗骑兵,同时也能够轻装上阵作为攻城的首批部队。”李武向李谅祚介绍道。
“传令,擂鼓聚兵。”李谅祚下令道。
“咚、咚、咚……”
战鼓声传遍了整个蓝田大营,当鼓声响起的那一刻,整个蓝田大营的城门全部都已经关闭了,所有的士卒军官全都穿上整齐的盔甲向校场跑来,数万大军全部完成集结之中了两刻钟的时间,这速度已经相当快了,毕竟他们还要穿上盔甲拿上兵器,而且还要列好队形,要想穿上盔甲可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必须要两个人协同合作。
在所有大军都集结完毕以后,李谅祚说道:“你们当中绝大部分人是第一次见朕,也有人见过朕;朕知道在军队中流行一句话‘当兵的都是给皇帝卖命’;但是今天朕告诉你们,你们其实并不是在给朕卖命,同时也是在为自己卖命,因为这天下不是朕一个人的,也是你们的,因为你们和你们的家人都是大夏帝国的子民,如果有一天敌军攻入大夏国,你们觉得自己的亲人能够幸免于难吗?他们要保守战乱之苦,所以你们要记住你们保卫的不光是朕,还有你们的家人;
在我夏军当中,朕一律一视同仁,无论军官还是士卒有功者赏,有过者罚;也不论你们以前是什么人,从你们归入大夏帝国的那一刻起,你们就是夏人,要想做人上人有爵位,天天能喝酒、吃肉、玩女人,那你们就得去沙场建功,你们的每一场战斗不光是为了大夏国,也是为了你们自己……”
李谅祚的一番话极大的提升了军队的士气,同时也让这些士卒们知道,他们打仗的目的,在这乱世之中,要想保护好自己的家人,就要将别人弄得家破人亡,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适者生存、强者生存是自然的法则,谁都无法改变。
李谅祚在蓝田大营住了一晚,第二天就带着李武等人离开,离开了蓝田大营以后李谅祚一行人向东南而去,目标直指武关;之所以去武关而不去潼关,李谅祚实际上是有自己的考量的,如果前往潼关的话,李谅祚最多能够看到大宋修筑的函谷关,那地方山势险峻看不看其实基本上都是一个样,夏军出关从函谷关突破必定要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
而武关则不同,出了武关之后,夏军就可以直指荆襄,大军杀入大宋的腹地,那宋军在北方布置的重兵就失去了意义,但是李谅祚来到武关看到关外的一切以后,这个打算基本上就消失了,为了防备夏军从武关出关,大宋可以说是下了血本了,在武关外修筑了密密麻麻的烽火台,另外在距离武关五十里的地方还修筑了一座坚城,种师道的相当一部分兵马就驻扎在这里。
“父皇,这只是大宋的第一道防线,在他们的后面最少还有有三道防线,虽然没有修筑长城,但是却修筑了大量的军镇和堡垒;如果我们不攻破这些堡垒就突入大宋腹地的话,就会变成一直孤军。”
第二更奉上,有票的朋友走一波了啦!
(本章完)
………………………………
第525章 固若金汤(下)
“朕,能不能出城去看看?”李谅祚向李庆问道。
李武立刻阻止道:“父皇不可,一旦让宋军发现父皇的行踪,他们有可能会派重兵追杀。”
随后李武又说道:“父皇,情况大概就是这个样子,要不您先回宫吧!”
“回宫?”李谅祚质问说道;“朕还不容易出来一次,能这么快就回宫吗?今晚现在武关住一夜,让军士备足干粮和水,明日所有人穿上便装出行。”
“父皇,您这是又要去哪里呀!”李武向李谅祚问道。
“少废话,让你怎么做就怎么做。”
“是,儿臣领命。”
好不容易从皇宫里出来一次,李谅祚当然要将宋军的部署大致摸清楚,以前都是从别人的口中听到这宋军的防线是如何的坚固,这一次李谅祚要自己看,李谅祚不相信,宋军这延绵万里的防线就真的如此严密,一点漏洞都没有。
次日清晨,李谅祚带着李武、李钺和秦虎三人以及百余名禁军护卫离开了武关向北而去,在武关的北面是熊耳山(伏牛山);李谅祚前往熊耳山的目的不言而喻,就是要看看宋军在熊耳山的有没有布置防御工事,但是要想达目的地却困难重重,熊耳山是西北到东南的走向,长约八百余里,宽约八十余里,是夏宋交界的一处重要的山脉,作为边界上的一座山脉,熊耳山基本上处于三不管的地带。
而且熊耳山上居住的人也不是很多,都是一些老猎户,李谅祚原本打算从熊耳山的南部进入,然后在山里向东南方向迂回,最终到达宋军前线,可是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李谅祚等人进山没有多久就碰上了下雪,在大山里面碰到这样的天气可能很危险的,由于下雪后山地很滑,稍有不慎就可能会滚下去。
“父皇,这雪越下越大,我们还是找个地方避避雪吧!”李武走到李谅祚的身边说道。
“看看这附近有没有山洞或者人家,先进去躲一躲。”李谅祚说道。
李谅祚率人前行了没有多久,一名斥候回来后向李谅祚禀报道:“陛下,在前边找到一个山洞。”
“前边带路,大家到洞中避雪。”
这是一个自然形成的山洞,没有经过任何人工开凿过的痕迹,山洞的入口虽然很小,但是里面却很宽敞,藏个千八百人根本就不是事,进入山洞以前李谅祚等人的衣服都湿透了;在进入洞中以后李武先带人查看了一番,然后回来向李谅祚汇报道:“父皇,这个山洞好像有人住过,在里面发现了一些干柴。”
“太好了,武儿赶紧生火,让大家把身上的衣服烤干,然后再弄些吃的,喝点热汤,这湿衣服穿得时间长了容易生病。”
“是,儿臣领命……”
李谅祚正喝着肉汤呢!就听到外面有沉重的脚步声,李谅祚立刻示意大家戒备,从外面进来的不是别人,正是这个山洞的主人,一名老猎户,在他的旁边还跟着一个半大小子;这个山洞其实就是老猎户平时避雨休息的地方,有的时候上山打一次猎要三四天,甚至五六天才能够回家一趟,那这段时间他们就住在这个山洞里。
在看清来人以后,李谅祚立刻向前赔礼道歉道:“这位大哥,刚才多有冒犯,小弟在这里给您赔礼了。”
“无妨、无妨,这位老爷说笑了。”老猎户憨厚的说道。
李谅祚接着向老猎户问道:“老哥这山里生活困难,怎么不搬出去啊!”
“外面的世道乱糟糟的,没咱山里过的情景。”老猎户看了看李谅祚等人说道;“这位老爷这大冷天的,你们怎么跑到这山里来了。”
李谅祚笑道:“这不是在家里闲着没什么事,出来打打猎嘛!可是谁想到碰上这么个倒霉的天气。”
“这打猎带人多了没用,还没有走到猎物跟前,可能就让人家发现了。”
“老哥,您在这生活了多久了?”
“我们一家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究竟多久了,我也不是很清楚”
李谅祚望着洞外下的鹅毛大雪说道:“这么大的雪,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够停啊!”
“老爷放心,这雪呀!后半宿就应该停了。”老猎户蹲在一块石头上说道。
李谅祚看了看老猎户笑着说道:“老哥,我有一个请求您看能不能答应;一旦事情成了,我有重谢。”
“老爷有什么吩咐尽管说。”
“老哥在这山里生活了这么就,对这大山应该很熟悉吧!我想请老给给我们当一次向导。”李谅祚边说边向李武伸了伸手,李武从事身上掏出来一锭金子,李谅祚将金子递给老猎户说道;“只要老哥答应事成之后,我另有重谢。”
“这金子我不要,到时候你们给我们两把弓弩和一些箭支就行了。”老猎户看着放在地上的弓弩和箭羽说道。
“这个好说,到时候我送老哥两把!”李谅祚笑道。
第二天清晨雪已经停了,在老猎户的带领下李谅祚等人离开了山洞,老猎户一边在前边带路一边向李谅祚问道:“老爷,您想要去哪里呀!”
“这样吧!老哥,你带我去找到宋军的堡垒就行了。”李谅祚说道。
在老猎户这个向导的帮助下,李谅祚等人翻山越岭,经过了三天的时间终于找到了宋军的堡垒;老猎户对李谅祚说道:“老爷,登上这个山头您就可以看到宋军的堡垒了。”
李谅祚带人登上山头果然看到在对面山下的不远处看到了一座宋军的堡垒,宋军堡垒内的人数并不到估计也就百十人,但是李谅祚看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在宋军堡垒的后方,有一支车队正在向堡垒前进。
“不对呀!”李谅祚说道:“武儿,你发现没有,宋军的车队有古怪。”
“禀父皇,其实儿臣早有发现,据我们的探子回报,宋军的车队只需很少的牲畜就能够拉动很重的东西,而且还不是一辆车;宋军好像专门铺设了两个木质的长条,所有的车轮一律卡在木条上……”
听到李武的描述,李谅祚失声说道:“我靠,这他娘的不就是火车吗?”
“父皇,这火车是什么东西,儿臣怎么从来没有听说过。”
“这个火车是什么你不用知道,也不需要知道,一会儿我们迂回过去到宋军的道路上去看看,到时候要看就能够见分晓。”李谅祚面色沉重的说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