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君谋天下之大夏帝国-第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请父皇三思,一旦错过了这个机会,那我们以后恐怕很难再抓住他们了。”耶律沐向耶律重元恳求道。
一直以来耶律沐都有一个愿望,那就是与李谅祚来一场大战,在这个时代李谅祚通过赫赫战功已经证明了自己实力,从亲自领兵以来只要是李谅祚统兵夏军从无败绩,因此李谅祚无论是在西夏,还是在大宋和两辽的民间都被百姓们奉为‘战神’,在耶律沐看来能够战胜‘战神’的话,那岂不是比战神还要牛嘛!
可是耶律沐的这个愿望今夜算是落空了,耶律重元已经下达撤军的军令了,就算是耶律沐胆子再大也不敢违抗耶律重元的圣旨,只能心有不甘的随着大军向大同城开进,现在的大同城可以说完全就是一座空城,城内除了一些手无缚鸡之力的百姓,其余的什么都没有了;李谅祚做的也不是特别过分,被打劫的几乎都是一些地主,贫苦老百姓家的东西根本没有动,而且临走之前李谅祚还给他们发放了一部分粮食。
因此李谅祚得到了很多大同百姓的拥护和爱戴,这也为以后夏军攻入大同埋下了致命的隐患;再说耶律重元从北面撤军之后,立刻就占领大同城,此次易城几乎没有对大同造成什么损害,大同城依旧像往常一样屹立于中华大地的北方;耶律重元在占领大同之后,就等于在南京析津府的西面建立了一道重要的屏障,同时大同也会成为南辽军西进和南下的前进基地。
在得到西京大同府之后,耶律重元基本上也算是心满意足了,虽然南辽军和夏军发生了重大冲突,双方都伤亡不轻,可是此时又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双方对此事都不在提起,李谅祚和耶律重元二人全当做此事没有发生过;一夜冲突之后,二人继续派人联络,依旧按照当初密约来执行。
正应了那句话,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李谅祚和耶律重元的关系再一次发生了转变,二人形势上的敌人转变为了利益上的朋友,西夏和南辽两国暗地里通过走私活动,展开边境贸易,将对方急需的物资和己方剩余的大量副产品进行贸易。
此战在后世的历史上被称之为‘大同之役’,围绕着西京节度使管辖的四州之地,西夏、北辽和南辽展开了尔虞我诈的争夺,无论是动用武力还是通过谋略外交手段,三方势力你来我往都希望能够成为最大利益的获得者。
到目前为止‘大同之役’基本上已经结束了,收获利益最大的自然是李谅祚的西夏,李谅祚仅仅动用了数万兵力(基本上没有什么损伤),就成功的占领了整个朔州,并且再一次将辽国的西京大同府洗劫一空。
其次就是耶律重元,耶律重元的南辽军主力一路从南京道向西,接连攻下了蔚州、应州和西京大同府,但是大同府辖下西北部金河山、宣德一带并不在耶律重元的南辽军的控制之下,而是在李谅祚的夏军手中,李谅祚从大同北撤之后就直接进驻了宣德。
损失最为惨重的应该就是北辽西京节度使耶律仁先了,耶律仁先麾下的大同军精锐几乎都已经损失殆尽了,而且辖下的领土基本上算是被李谅祚和耶律重元给瓜分了,现在的耶律仁先可以说是一穷二白,离开了李谅祚的支持估计连自己麾下刚刚招募的两万大军都养活不了。
俗话说的好‘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耶律仁将自己落到如今的地步全都归结到了李谅祚的身上,因此耶律仁先一直以来都向报复李谅祚一下,从李谅祚的身上捞点好处。
(本章完)
………………………………
第159章 被雁啄眼
李谅祚从大同撤军之后,将大军在大同以北的宣德驻扎下来,由于是从大同北撤的军,焦山再一次落入到了李谅祚的手中,焦山是大同北方的一个重要的战略制高点,在李谅祚夏军的控制之下,就表示李谅祚的夏军随时可以对大同构成威胁。
让出大同府对于李谅祚来说是坏事也是好事,虽然失去了一座坚城,但是却改变了被动的战略局面,在到达宣德之后,李谅祚立刻开始布置按照先前制定好的防御战线,这条防御战线对于整个西夏国来说至关重要,同样这也给耶律重元一个信号,西夏将在大同方向转变为战略防御。
新防线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且只靠集辣思义现在麾下的河套军兵力明显不足,因为这条大纵深防线实在是太长了,南北长约五百里,东西宽越五十里;而且河套军的兵力不可能全部布置到这条防线上,无论是北面对于北辽,还是对于南方的大宋都要派出守卫兵力。
宣德城,李谅祚临时行辕内。
集辣思义、李毅、高维等重要的将领都到了,虽然现在已经撤离大同了,但是棘手的问题依旧很多,新防线是一个,还有一个就是对于汝阳王耶律仁先的安置问题,按照当初签订的《共同防御协议》来说,宣德和朔州还是人家耶律仁先的地盘,李谅祚的夏军只是在这驻军保护而已。
可是现在李谅祚却并不这样想,既然现在这些地盘有夏军驻扎,而且处于夏军的控制之下,那自然就是西夏的国土了,虽然表面上不能这么说,但是肉已经吃到嘴里了就不可能在吐出来;毕竟无论是人还是国都要留点面子嘛!要将自己的贪婪的一面掩盖起来。
“陛下,这是老臣草拟的新防线建立所需要的兵力、物力、人力和财力;请陛下预览。”集辣思义将一份奏章拿出来说道。
小卓子接过奏章送到李谅祚的面前,李谅祚大致浏览了一边,皱了皱眉头说道:“老将军您是不是写错了,这光兵力投入就要六万,这也太多了吧!”
集辣思义恭敬的说道:“陛下,这是微臣经过推算的最低限度,宣德、白道坂、河阴、丰州、云内和朔州这六座城池,每座城最要也要驻军五千,这就需要三万大军;其次振武、马邑以及需要在各地建立的据点和烽火台最少也需要两万人,再加上在各地巡逻的兵马最少也需要一万人,这六万大军不能再少了。”
李谅祚很显然被集辣思义说服了,于是点头同意道:“好吧!既然如此老将军就按照这个执行吧!朕给老将军一个建议,各个据点可以建成村落,将各村村民编为府兵,有老将军的河套将军府统一管辖,这样既可以节省一部分军费,也可以发展一下边境地区。”
“是,老臣领命。”集辣思义接下军令道。
李谅祚继续对集辣思义说道:“此次从大同得到的物资,大部分存放在丰州,作为新防线的建立的经费,黄金、珠宝和古玩字画给朕运回兴庆府上缴国库,这件事就交给李毅来办吧!尽快处理好。”
“是,末将领命。”李毅接下军令道。
李谅祚转眼看了看高维说道:“高爱卿此次虽然立有大功,但是也同样险些铸成大错,一旦我军和南辽军开战后果不堪设想;朕一向就是有功必赏、有过必罚,爱卿原本只是给朕担任幕僚,也没有一个正式的职位,这一次你就留在这里吧!在河套将军府担任将军府长史,协助集辣思义老将军处理军务。”
高维一听心里立刻凉了半截,从职务上来说高维是升职了,可是要按照实际来说高维算是被贬了,毕竟原来虽然职务不高,只是皇帝身边的幕僚没有什么实权,可是怎么说也算是京官啊!可是现在呢!一下子到地方了,虽然是将军府长史算是二把手,但是离开了皇帝身边让皇帝看不见你,那以后想升官可就比较困难了。
这里简单的说一下古代官员的升迁,古代官员升官无非两种途径,一个是靠年资、政绩,另一个就是靠皇帝;一般情况下京城的官员都升迁的很快,尤其是老跟着在皇帝身边的人,只要是被皇帝看中的人,升官的速度也一定特别的快;要是在乱世或者一个王朝的末期就更是如此了,京官总比地方官员有优势。
如今高维被贬到了地方,就是李谅祚对高维在这次任务的一个评价,高维是个聪明人他很清楚,自己一定是有什么地方让李谅祚看不惯,否则凭借自己此次的功劳,就算是有点小错也不至于只是在边军上混个职位,高维开始陷入到深深的自我反思当中;很多年以后当高维回想起来自己在河套军将军府的经历,十分庆幸的说道:“当初陛下将我留在边军的英明决定,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财富。”
在与三人开完小会之后,李谅祚下令今夜全军举行庆功宴,所有的将士都得到了赏赐、酒肉管够,李谅祚当晚也喝的酩酊大醉,就连自己怎么上床的都不知道,在外面的生活很逍遥,李谅祚也不用早起上朝,所以一直睡到太阳晒屁股还没有起。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将李谅祚从睡梦中拉了回来,长年的征战使得李谅祚睡觉很轻,稍微有一点动静李谅祚就会被惊醒,李谅祚从床上做起来,小卓子就急匆匆的从外面走进来说道:“陛下,集辣老将军和李毅将军有急事求见。”
李谅祚十分纳闷的说道:“这时候能有什么急事,想睡个懒觉都睡不了;让他们进来吧!”
集辣思义和李毅进来之后,立刻跪在地上请罪道:“臣向陛下前来请罪,请陛下治罪。”
李谅祚十分不解的说道:“好端端的请什么罪啊!有什么事起来再说。”
两人互相看了看站起,集辣思义小心翼翼的向李谅祚汇报道:“陛下,昨夜有一座粮草大营被劫了。”
李谅祚龙颜大怒道:“给朕说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是谁这么大的胆子敢劫朕的粮草大营。”
集辣思义向李谅祚继续汇报道:“禀陛下是耶律仁先干的,昨夜陛下犒赏三军将士,兄弟们都喝醉了所以才给了耶律仁先可乘之机。”
李谅祚满眼怒色的问道:“损失了多少,给朕说清楚。”
“被劫走的大部分是粮草,另外还有一部分兵器、盔甲和白银,大概价值百万两。”集辣思义汇报道。
李谅祚脸色阴沉的笑说道:“这真是年年打雁、今年却被雁啄了眼,这么多大风大浪都过来了,却在这小河沟里翻了船。”
李毅向李谅祚请命道:“陛下,末将请命率军追击。”
求各种票,求支持。
(本章完)
………………………………
第160章 祸福焉知
宣德李谅祚的临时行辕,集辣思义和李毅二人都低着头站在李谅祚的面前,等候李谅祚的处置,粮草大营被劫损失将近百万两的物资可不是一件小事;钱财的损失到是其次,让李谅祚真正担忧的是夏军的整体意识。
之前李谅祚还没有发现,可是昨晚发生的这件事让李谅祚明显的感觉到事情很不妙,耶律仁先的两万余人半夜劫走了一座粮草大营,夏军竟然浑然不知,直到第二天早上才发现,而且到目前为止耶律仁先的去向竟然丝毫不知,这让李谅祚的内心赶到十分的害怕。
“陛下,末将请命率领一支兵马前去追击。”李毅向李谅祚请命道。
李谅祚冷笑训斥李毅道:“追击,你去哪里追击啊!你告诉朕耶律仁先劫了粮草之后跑到哪里去了,你到哪里去追啊!”
李毅不敢有任何反驳,低下自己的头任凭李谅祚训斥,李谅祚看着二人说道:“还好,昨晚耶律仁先是劫的粮草大营,不是朕的中军大帐,要是劫的这里,估计朕的脑袋早就搬家了。”
李毅当即跪下说道:“陛下多虑了,末将会拼死保护陛下,不会让陛下受到哪怕一分一毫的伤害。”
“等你保护,朕估计你昨晚也是喝的不省人事吧!”李谅祚怒视李毅道;“就你喝醉了那熊样,是你保护朕啊!还是朕保护你啊!”
集辣思义也跪下道:“昨晚之事,老臣负有重大责任,请陛下降罪。”
李谅祚严肃的下旨道:“守卫粮草大营的所有将士按照军法一律治罪,李毅重打三十军棍、罚俸半年,集辣思义身为万军统帅负有重大责任,但朕念你劳苦功高、对朕又忠心耿耿,这军棍就免了,罚俸一年以观后效。”
“谢陛下隆恩。”二人跪在地上谢恩道。
“都下去吧!”李谅祚阴沉着脸说道。
李毅还想说些什么,却被集辣思义拉了出去,离开李谅祚的房间之后,李毅不解的向集辣思义问道:“老将军,刚才为何急拉着我出来,我还有事要问陛下呢!”
集辣思义向李毅说道:“你是想向陛下请命,让陛下准许你率军追击耶律仁先吧!”
“正是。”李毅满脸气愤的咒骂道;“耶律仁先这个白眼狼,也太没有良心了,要不是我们他早就死在大同城内了,现在反倒敢劫我们的粮草大营,真不要脸……”
集辣思义对李毅说道:“你以为陛下不知道嘛!陛下既然没说,自然自有深意,你小子小心点不要没事自己找揍。”
“谢老将军提醒。”李毅向集辣思义感谢道。
昨夜发生了这么大的事,自然有人要受到惩罚,负责守卫这座粮草大营的一个团,上至校尉下至普通士卒全都受到了惩罚,校尉和副校尉直接被斩首示众,上面的各级军官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惩罚,一切按照军法不打任何折扣进行执行。
同时这件事也让你李谅祚陷入了深思,在李谅祚看来粮草物资的损失是小事,关键是夏军暴露出来的问题十分严重,被人不声不响摸了大营,说明夏军对自己大营的防御太松懈了,这回好歹耶律仁先只是劫走了物资,要是耶律仁先突然来个绝地大反击,估计这数万夏军即使不全军覆没,也要大伤元气,说不定河套军从此就没有了。
随着夏军接连取得重大胜利,骄兵的情绪开始在夏军全军中蔓延,夏军将士从上到下都有一种自以为天下无敌的感觉,就连李谅祚也有这种感觉,要不然李谅祚也不会只率领数千骑兵,就敢在南辽十数万大军穿行。
这次的事件算是给李谅祚敲响了一次警钟,对于耶律仁先抢走的物资李谅祚也没有再追回;其实李谅祚这么做也有自己的深意,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想一想,李谅祚毕竟算是将耶律仁先的地盘给吞了,将人家的财产给占了,逼急了兔子还要人呢!更何况耶律仁先麾下还有两万余军队,为了这点物资与耶律仁先在发生冲突不值得。
李谅祚就当是花钱买个教训了,在处置完一批军官几天后,李谅祚选择了一个合适的时机,将在宣德的军队全部召集起来,在宣德城外搭建了一个大校台进行了一场大演讲。
李谅祚身穿黄金甲站在大校台上,俯视着全军大声说道:“诸位弟兄,前几天发生的事情朕也不用多说了,一些兄弟们已经按照军法处置了,但是还有一个人至今没有定罪,这个人就是朕;朕身为你们的统帅,竟然没做好防范,这才导致这件事情的发生,朕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自从朕来到这里以来,没有向以往一样进行过一次巡营,没有跟众位兄弟们相谈过;
随着大军一次次的胜利,朕承认自己骄傲了,看不起我们的对手,看不起那些比我们弱的人,可是今天呢!我们就是被那些看不起的人劫营了,朕感到十分羞耻,同时朕也附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李谅祚噼里啪啦说了一大堆,向全军的将士谢罪,算是下了一个长长的罪己诏,最后李谅祚对全军将士说道:“朕犯有失职之罪,按照军法,朕所犯之罪应该斩首示众。”
李谅祚话音刚落集辣思义、李毅等人立刻跪下说道:“请陛下三思、请陛下三思……”
全军将士也跟着单膝跪下来说道:“请陛下三思、请陛下三思……”
高维跪在地上向李谅祚说道:“陛下身为皇帝,一国之君,心系天下百姓,不可自缢谢罪;微臣以为可效仿当年曹操以发代首。”
李谅祚就坡下驴说道:“既然如此,朕以发代首,但是这个处罚太轻了;朕还要自罚三十军棍。”
自古以来‘身体发肤授之于父母’不可轻易损伤,李谅祚这次不但自己割下头发,而且还在大校台上脱去上衣,让执法军士重打军棍,李谅祚也不是光说不练的人,边说边让人褪去盔甲脱去上衣。
可是李谅祚是皇帝,谁敢真的打皇帝呀!执法军士只是轻轻的拿杀威棒碰一碰李谅祚,李谅祚起身‘啪’的扇了执法军士一巴掌,吓的执法军士当场跪在地上,李谅祚对执法军士严厉的说道:“你给朕挠痒痒呢!重重责打,否则朕诛你九族。”
“嘭、嘭、嘭……”军棍一下一下的打在李谅祚的身上,很快李谅祚的背部全是淤血,双腿几乎都要被打断了,三十军棍下来李谅祚是痛的满头大汗。
李谅祚以身正军法,为夏军严明军纪,有了李谅祚在前面做例子,从此以后夏军军法没有人敢触碰;此次李谅祚不但严明了军法,而且还使得自己在夏军中的威信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所有夏军将士几乎都将李谅祚奉做神明一样。
在宣德养好伤以后,李谅祚的心思再次活泛起来,这一次李谅祚将目光投向了南方的大宋王朝,当然这次不是军事进攻……
求支持,请大家多多订阅。
(本章完)
………………………………
第161章 微服探访(上)
再说李谅祚在宣德住了将近一个月,身上的伤也养的差不多了,按理来说李谅祚养好了伤就应该班师回京了,可是很显然李谅祚并没有回去的打算;在养伤期间李谅祚搬出了行辕,一直住在军营之中,和将士们同吃同住,仿佛在告诉所有人,当年那个与他们同生共死的李谅祚又回来了。
深夜宣德城夏军大营内,李谅祚的中军大帐灯火通明,集辣思义、李毅、高维和小卓子四人都在,李谅祚端坐在帅椅上,四人都用迥异的目光看着李谅祚,李谅祚呵呵笑着对众人说道:“朕不就是想出去溜达溜达吗?你们至于用这样的目光看着朕吗?”
集辣思义苦着脸说道:“陛下,您这是出去溜达溜达嘛!都溜达出国门了。”
小卓子向李谅祚哀求道:“陛下,奴才求您了就不要在冒险了,临来的时候皇后娘娘和贵妃娘娘特意给奴才交代过,要是陛下真出点什么事,奴才可是要株连九族的。”
李毅也向李谅祚劝说道:“陛下,末将也求您了,这天地下哪有一国之君离开自己的国家和军队的,您让末将向全军的兄弟如何交代啊!”
高维向李谅祚说道:“陛下,难道您望了当年的楚怀王了吗?如果陛下的行踪暴露,大宋势必会将陛下扣下,陛下难道您就不想想后果吗?”
李谅祚怒视高维说道:“高维你胆子也太大了,敢拿朕和楚怀王比。”
这个楚怀王可不是秦末时期项梁拥立的那个毛孩子,而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国君,也就是那个毛孩子的爷爷,当初楚怀王被秦昭襄王忽悠跑到秦国,结果被秦昭襄王扣押起来,直到老死也没有在回到楚国。
现在李谅祚竟然向要乔装打扮离开西夏控制的地盘,跑到大宋的地界上去,这不是自己找死嘛!如果李谅祚的身份一旦暴露,那结果只有一个就是被大宋王朝扣押起来,一旦李谅祚被扣押事情那就热闹了。
我们在这里做一个假设,李谅祚到来大宋王朝的地界上,结果被大宋王朝发现,李谅祚被软禁了起来;那摆在西夏面前就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国不可一日无君啊!老皇帝被人家软禁了,就要有新皇继位,而李谅祚的几个儿子当中最大的就是李秉常和李武二人,而这两个小娃娃还不到两周岁。
西夏就会再一次进入到自幼母壮的时代,而且很有可能还会发生皇位之争,使西夏造成社会动荡,西夏的发展也会因此停止,而且还会发生倒退,李谅祚之前所做的所有努力都将付之东流,如果再严重点的话,很有可能西夏国都将不复存在了。
一旦李谅祚被大宋囚禁,大宋势必会以李谅祚为筹码要挟西夏,西夏在于大宋的外交关系上就会陷入到务必被动的局面,如果西夏国内的大臣不能果断处理的话,西夏就会分崩离析,而且还会面临着外敌的如今,大宋、两辽和黑汗王朝肯定不会放过这个大好时机;总之就是一句话,李谅祚一出事西夏国就彻底完了。
其实对于这些李谅祚自己再清楚不过了,对于四人的劝谏李谅祚一概不听,因为李谅祚之所以决定要微服探访大宋是有自己的考量的,无论是前世的李爽,还是今生的李谅祚对大宋都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李谅祚前世的记忆力大宋只是一个国富兵弱、重文轻武的王朝。
可是李谅祚却逐渐发现事实可能并非如此,大宋国富不假、重文轻武也不假,可是不见的是真正的兵弱,如果真的是军队软弱战斗力不强的话,在这样一个三国鼎立的乱世之中,大宋就不可能屹立于中原。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李谅祚决定要亲自去大宋探查一下虚实,看看大宋到底是如何富庶,大宋的军队到底是真弱还是假弱;李谅祚一直信奉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李谅祚相信自己双眼看到了,作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