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之坐断东南-第1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招外州军队入京一事上,他竭力反对袁绍的建议,但是位卑言轻,建议不受重视。在刘风的提示下,他似乎有些理解袁绍的心态了。
世家大族,四世三公,考虑问题果然不是别人能理解的。他曹家不过是小族,到了他祖父入宫显贵、父亲过继之后,才有了发达的趋势。
洛阳动乱的那晚,听闻何进身死、袁术攻击皇宫,他就完全明白了袁家的心思。心灰意冷之下,他连门都没有出,就在家静等结果。
显然,袁家人玩脱了,让董卓捡了个大便宜。
他在洛阳,表现的很顺从,从不多发言,冷眼旁观。当然,这也是因为他地位不高,董卓主政之后,他被封为骁骑校尉。
听着不错,也是二千石的品秩,但实际上只是个空头官衔,手下一个兵也没有。董卓接管了西园军,收编了并州军后,除了西凉军出身的将领,洛阳已经没有别人能够掌军了。
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他能看明白许多事,多年未有寸进的实力在这段时间得到提升,正式进阶7阶。虽然比在黄巾时期就进阶的孙坚、刘备兄弟晚了许多,但毕竟到了7阶。
董卓实在不是个合格的政治家,他提拔的那些人都在暗中串联,准备在合适的时候推翻他,可他懵然不知,反而疏远了一直谏言的李儒。
曹操知道,自己名望太低,想想之前刘风的话,就有了决定。他暗中做好安排,在一个晚上,趁着王允摆酒庆生的机会,不请自到,故意表现出对除董自信。果然,王允拿出了他珍藏的七星刀,送给曹操,让他寻机刺董。
他做了两手准备,成功,他宁愿赴死,因为他知道,只要董卓死了,西凉军群龙无首,就不足为惧;失败的话,就逃走,组织军队来讨伐,若是运气不好逃不出去,也只能为国赴难。
很可惜,他失败了,但运气还算不错,董卓没有当场看穿他的意图。借口出城之后,他趁机逃出洛阳。
董卓反应过来后很愤怒,下令通缉他。区区曹操一个人,不值得董卓出动太多的人,只派了一个军侯带着上千西凉军追捕,并下令沿途各县协助。这也罢了,他逃不掉,还是能隐藏起来的,可无孔不入的玩家让曹操厌烦不已。
为了干掉曹操这个未来的大boss,洛阳城以东的玩家都行动起来,刺探消息,围桌堵截,甚至有大公会的玩家,提前调集公会玩家在外围布防,就是为了不让曹操逃脱。因为所有玩家都知道,这是击杀曹操最好的机会。等曹操逃出去后,募集大军,他们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其实他们更想把曹操堵在城里,但可惜系统不给条件,难度太大。而曹操一出城,就直接爆发,闯过了玩家们布置的包围圈,消失不见。因为玩家的围追堵截,曹操没有经过成皋吕伯奢家,也就没有引出那句天下闻名的话;也是因为玩家的围追堵截,曹操没有在中牟被抓,也就没有遇见过陈宫。
还是说回曹操吧!
进阶7阶之后,曹操的能力大增,但是面对悍不畏死的玩家,也是没有什么办法。他在城外布置了300家将接应,也在一个多月的逃亡中被玩家杀的损失殆尽。
历尽千难万险,曹操终于逃出了河南尹,达到和陈留的交界处。等玩家们围上之后,却赫然发现,曹操周围已经有了数千军队,还有上千的骑兵。
曹操不是鲁莽的人,他在刺董之前就做好的准备,不但在洛阳城外布置了300家将接应,在这董卓的势力范围之外,还让他的族弟曹洪、曹仁等带着家里的私军来接应。
曹操可不是那种有仇不报的人,有了机会,立即就报了回来,将参与的玩家屠戮了个干净。就连董卓的那1000西凉骑兵闻讯赶来,曹操狠心以2000多人的损失直接将董卓的这支小队埋葬,带着数百匹西凉战马回转陈留城,投奔张邈去了。
桥瑁矫诏号召讨董的时候,曹操还没脱离危险,但他听说之后很兴奋,因为他终于可以不再纠结了。他怀里的那份弘农王的血书就不用拿出来了。
他是真的带出了弘农王的血书,因为弘农王发现自己的处境越来越不妙,生怕那天就被董卓杀掉,这才找个机会在写了这份血书,多方辗转才交到曹操手中。在他正纠结要不要拿出来的时候,桥瑁站了出来,解决了他的麻烦。毕竟三公在朝,是朝廷的柱石,有解释的机会,而弘农王有口说不清,甚至没有开口的机会,一旦涉及到他,董卓会毫不犹豫的举起屠刀。
到达陈留,曹操就听说张邈准备起兵响应,讨伐董卓,曹操不甘做配角,在得到陈留大土豪卫兹的支持之后,也开始募兵,准备讨伐董卓。
董卓在政治上的失败在桥瑁的一封伪诏下尽现原形,朝堂上的串联还未暴露,但最先响应桥瑁明确表示起兵讨董的,正是董卓任命的那些太守。
董卓最早任命的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第一个发难,表示全力支持,并号召大家一同出兵。
诸侯讨董的剧情终于要开始了。(未完待续。)
………………………………
第二百八十一章、北上(求收藏、订阅)
桥瑁能发三公矫诏,也不是没有缘由的。
“桥”亦为“乔”,古时的字很多都相通,不像现在分的那么明细,桥瑁亦为乔瑁。
桥家是豫州望族之一,从前汉起,世代冠冕,在梁国睢阳,桥家的威势比县令都重。这也是汉末世家大族的特点,只要他们不造反,哪怕平日里跋扈一些,也都相安无事。
桥瑁的叔父桥玄,刘宏在位时曾任太尉,名副其实的三公之首,朝廷栋梁。桥玄为人嫉恶如仇,曾经10岁小儿子被贼人挟持敲诈,桥玄不顾自己儿子的性命,命人攻杀贼人,导致小儿子身死。
所以说,桥家的声望,使得乔瑁发出的矫诏有人附和。曹操当然支持,所以他散家财,加上陈留卫兹的支持,招募义兵,起兵讨董。更何况,桥玄还对曹操有知遇之恩,哪怕他已经去世好几年了。
刘风觉得,乔瑁敢发矫诏,后面有人支持,第一嫌疑人就是袁绍。要不然,东郡就在司隶边上,乔瑁哪来那么大的胆子,敢犯董卓虎威。
袁绍之所以不发矫诏,是因为志在盟主之位。袁家四世三公的头衔,还是极有影响力的。他不能做的太明显,否则自己发起讨董战役,自己受推举为盟主,那就有挟公利私之嫌了,对他的名声不利,只能站在背后。所以乔瑁发出矫诏之后,袁绍第一个响应,还以一副领导者的口吻,号召各地郡守、州牧响起起兵。
袁绍的职位只是渤海太守,爵封祁乡侯,还都是董卓给的。渤海在冀州算是大郡,人口很多,但一郡之地,实力再强也比不上掌一州之地的刺史、州牧,他需要这场战争来提高自己的声望,扩张自己的势力。
袁绍是有地盘的,而袁术,现在空有一个后将军的头衔,只身出了洛阳回汝南老家,连一块地盘都没有,手上就只有一些家族的私兵。
刘风估计袁绍的心思已经变了,汉家天子的威信在董卓的手中一次次被削弱,袁绍已经没有了当初世家制霸朝堂之心,而有了单干的趋势。估计这也是他大力支持讨董的原因。
洛阳朝堂,刘风现在看不见的地方。
董卓愤愤的将桥瑁所发的三公矫诏扔到一边,当堂将朝廷众臣训斥了一通。
他不是第一次看这份矫诏的,但每看一次,心里的怒火就上升一分。尤为让他生气的是,他所任命的那些太守、州牧,就是反对他的首脑。
你丫的不承认我这个丞相,不承认小皇帝的合法性,有本事你们别接官印啊!一边拿着自己的任命去当官,一边又大放厥词要讨伐自己,你们节操哪去了?
董卓越想越气,他为了拉拢关东士族,封了多少官,许了多少愿,妥协了多少次,他们居然这样对自己。按照自己以前的脾气,早就大开杀戒了。
他心里明白,桥瑁发的是矫诏,朝堂诸公要是有写这东西的魄力,就不会轮到他主掌朝廷了。但他更明白,有时候,人们不需要知道真假,只需要一个由头。
退朝之后,董卓的怒火不消,想了半天,觉得刘辩的存在对他是个威胁,不定哪天就有人打着他的旗号造反了。于是招来李儒,询问对策。
“杀了吧,整个宫室就留小皇帝一人,其他全部赶出去就是。”李儒建议道,“但是不能大张旗鼓,在数月之间让他们病逝就好。”
李儒定计不久,弘农王刘辩率先因为身体虚弱,偶感风寒不治而亡,接着数月之间,天子生母唐妃、祖母何太后以及高祖母董太后相继过世,外戚也被董卓重新清洗了一番。当然这是后话。
刘辩“病逝”的消息传来之时,刘风正在和众人商议北上的人选。
“估计小刘协又要大哭一场了!”接到消息后,刘风心里叹息,于是对在场诸人说道,“诸位,刚刚接到消息,董贼杀害了弘农王,我们更有了不得不去的理由。”
在场诸人脸色为之一变。
弘农王不但是先帝的嫡长子,还曾经当过数月的皇帝,当今天子的生父。董卓对其忌惮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直接下杀手,可见董卓已经肆无忌惮了。虽然请报上说的是“病亡”,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
“白建随行统军,荀攸出谋划策,太史慈、阚泽、周泰董袭、仇英、徐长杰、玉文林、雅修、博延、盛匡随军出征,其余人员留守。”为此次出征已经商议了几次,刘风也不想再拖下去。盛匡是刘风新征辟的,也是盛宪的儿子。
“大人,属下想随军出征。”刘风刚刚说完,王英就表示有异议。
“这次你留守,下次再有战争,以你为先锋,不必再多说,本官不会改主意的。”刘风沉声道。
之前将王英扔在侯官数年没管,刘风也觉得挺对不起人的,如今的王英已经成年,不再是当年的那个小孩了,有自己的追求。
但是他不得不把王英留下,随着实力的扩张,从夷洲带来的人越来越不堪大用,只有区区几个能力还行,白建走了,王英必须作为他的嫡系留下来,为他守着会稽。
“留守人员中,以虞翻为首,升为郡丞,带本官理事。贺齐为校尉,统辖郡中留守士兵,相机剿灭之前逃窜的贼人。王英,任剡县长,统兵镇守会稽南部。以永宁县丞韩晏为永宁长,方文昊召至郡中,协助虞翻。”刘风又下令道。
诸人点头称是。
“大家各司其职,其余各县只要安分守己,就不用去管他,先把我们控制住的地方整顿好了。从那些大族手中收缴的田地,尽快分给人民耕种,以免耽误收成。”刘风对虞翻道。
“属下领命。”虞翻也不推脱。
“本官意欲陆上行军,经吴郡,渡长江北上。王语,本官将修书盛太守,商议渡河之事,你可先行带人去等候,本官渡江之后,你们直接回来练兵。若有能力,也可剿匪。回来之时,本官会先行通知,到时候你再派人去接应。”刘风看向王语。
“属下遵命!”王语应声道,“但是不是先将水军的控制权全拿下来?”
“不错,这是必须的,携大胜之威,哪有他们不从的份?一会就去,你们都去帮忙,敢有反抗,就地格杀。”刘风冷冷道。他对会稽水军早就不满了,忙了一个月没去理他们,要是还想不明白,就只能开杀戒了。
会议结束,刘风回去又找到学霸。
现在的学霸,在刘风的资助下,在会稽开了间小小的学堂,离县衙很近。学生之中,有刘协,有蒙忘蒙家的子嗣,有像丁览这样的贫寒子弟,也有钟离绪、谢承,就连孙权的老婆,谢承的姐姐,都被收拢到学堂来了。
这间学堂是太守大人重点推荐的学堂,为此太守大人不惜亲自上谢家拜访拉学生,你让各家怎么办?无论愿不愿意,各家都有孩子在这里上学。二三十个人,几岁到十几岁的都有,也不知道学霸是怎么教的?
“去洛阳参加战斗?不去不去,我还要在这里叫这些孩子呢?”学霸摇头,表示自己不愿去。
“那可是诸侯讨董,好多的历史名人都在!而且这一去,可是要1年之久。”刘风很无语,学霸对教学的兴趣,尤其是培养历史人物的兴趣,远超过去见别的历史人物。当初见太史慈等人还有些兴趣,后来就不怎么感冒了。
“那你就去吧,祝你胜利。对了,最好能给我带几个有潜力的孩子回来,我这里名人太少。”学霸摆摆手,“下线了我给你做好吃的犒劳你。”
三个女人一台戏,学霸加上小玲儿、任红昌三个,整天面对这几十个孩子,居然兴趣不减。
看到刘协,果然是又哭了一场。这孩子还真是命苦,到现在已经没有什么亲人了。唯有个姐姐,之前改封为建昌公主,被刘宏送到豫章就国,到现在也没有见过。
“不用担心,我这就起兵去了,会尽力为你兄长报仇的。想想你父皇当初的话吧,若是他不费尽心思将你送走,现在就是你处于当今天子的境地。所以,好好活下去吧!”刘风一边安慰,一边告诫。
“叔父,你能不去吗?万一你也死了,我该怎么办?我宁愿不报仇,也不想你去那里!”刘协带着哭腔道。
刘风浑身一震,在物欲横流的时代,能有谁去真正关心过别人。他忽然觉得,在这个游戏中,他找到了真情,体会到了华夏人最质朴的一面。
“放心,你忘了,叔叔是异人,永生不死的。”刘风抱起刘协,抚摸了一下他的脸,“你等着就是,叔叔会尽快回来的。”
历史上的刘协,命运及其悲哀,数十年的皇帝生涯,没有一天是能自己做主的。从董卓、李傕郭汜到曹操,把他的一生控制的死死的,他反抗的最大力度,也不过是写一封血书。以至于自己的妻子、孩子都保不住。
孩子的可塑性是最强的,但愿你能像这样保持一颗赤子之心。离开刘协,刘风心里默默祝福。
安顿好自己的事,刘风就召集异人代表,告诉他们自己准备北上了。如果想跟谁的,要做好准备。
一个多月的时间,刘风已经处理完会稽的异人之事。领主异人都遵从约定,削减军队,准备安心种田。游侠玩家,心急的早已经启程出发,去中原见识历史人物的风采去了。当然更多的,还是等着刘风一起出发。
因为刘风早就承诺过,这一次,他不坐船,要从陆路走。
189年8月7日,刘风带着80万大军,从山阴出发,打着讨董的旗号,开始北上。未完待续。
………………………………
第二百八十二章、渡江(求收藏、订阅)
80万大军,是会稽郡兵的一半了这是加上从各县抽调来的以及新招降的士兵。
10万山越降兵全部带上,20万从其他家族俘虏中招降的,15万各县抽调的兵丁,15万原会稽郡兵。只有20万是白建之前训练过的,其中还包括2万的精锐,1000骑兵。
说实话,养这么多兵,对会稽郡有很大压力。不过好在刚刚开始,刘风发了比大财,还能养得起。
说实话,他带这么多人,大部分是做炮灰用的,能练出五分之一的精兵出来,他就心满意足了。要是能有一部分再蜕变成精锐,那就更好了。
他也不得不这么做,否则,大量未经严格训练的降兵留在空虚的会稽,刘风心里不安。
沿途第一站,就是余暨。
余暨山越的逃走,对刘风尽快结束战争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弥补过失,余暨长很快将余暨作乱的大族清剿了,资产送交太守府。对于山越,他是没什么办法的。此次听闻刘风带大军至此,又将余暨清洗了一遍。
刘风对他的这种在做法不可置否,他现在没有精力来管这些事。到达余暨后,他再次从余暨抽调了10万士兵随行,只给余暨留了5万人,吩咐余暨长再征募5万守城。当然,粮食也征用了一批。
过浙水,就进入了吴郡,抵达钱塘县。刘风打所打的旗号是北上会盟,讨伐董卓,所以钱塘长也象征性的资助了些粮食。
加上异人,浩浩荡荡近百万人,就从钱塘一路北上,经由拳一路抵达吴县,会晤盛宪。
人数一多,行动就慢,到达吴县之时,已经过了半个月。
盛宪很热情的接待了刘风,但是晚宴上,却比较尴尬。吴郡人不待见会稽人,盛宪的名声是不但吴郡各大家族都不买账,随便派个代表就打发了。
“孝章兄,你这个太守做的也挺艰难的。”私下会面,刘风感叹道。原本以为盛宪混得比自己好,可谁知竟是这个结果,偌大的名头在吴郡大族眼中根本没用。
“数百年的积怨了,不是轻易能解的。同样的,吴郡人在会稽,状况也好不到哪去!”盛宪苦笑道,“我已经决定了,过段时间就推病辞官,回乡里算了。子正跟着你,我也放心。”
子正,就是盛匡的字。
“孝章兄,不可,如今正是朝廷不稳之际,吴县若是没有了你坐镇,只怕会出乱子,苦的是盍郡百姓。请孝章兄务必坚持几年,带时局平定,有了合适的接任人选,再说致仕的事也不迟。”刘风急忙劝道。
他可不敢说,让盛宪撑到他有足够的实力接受吴郡再放手。毕竟,他不愿意面对许贡那货,谁知道解决他之后,他的门人有什么特殊技能。君不见,纵横江东无敌的小霸王就被那几个货给搞死了。
“这个以后再说吧,不过我就无法兴兵北上了。致远兄,我就只能支援你些许军粮了。”盛宪说道。
盛宪岔开话题,刘风也不能再提,他没有在吴县多耽搁,辞别盛宪,一路北上,途经的各县,多少要资助些粮食。
行进曲阿,刘风没有再北上经丹徒过江,而是转向西去,进入丹阳。他不是故意想多经历些郡县,而是有自己的目的,当然顺便多收些援助粮食他也是不拒绝的。
大军到达石城,已经是9月中旬了,在这里,刘风会面了山阴周家的家主周昕。他刚到丹阳任太守没多久,也是董卓任命的。
新到之官,威势不足,手中无人可用。就算他是袁绍的铁杆支持者,也只能看着别人起兵。
“泰明兄,又见面了,别来无恙。”洛阳别后,刘风两三年没有见到周昕了,“前不久山越作乱,还多亏了贵家帮忙,才能击败敌人。否则,我这个太守可能就失地被免了。”
“致远过谦了,寒家也只是锦上添花,你可是胸有成竹的。”周昕是个文士,长得也不高达,典型的文人打扮,对刘风还算客气,丝毫没有因为刘风杀了他家里不听军令的私兵而生气,就好像没有这回事,但是心里怎么想的就不是刘风能知道的了。
“原本想和致远一道北上,共赴国难,但为兄新到,尚不熟悉本郡,只能恭祝致远旗开得胜了。”周昕遗憾道,“但是,为兄可以支援致远1万军士,以及部分粮草,算是为兄的心意,希望致远不要拒绝。”
“多谢泰明兄支持,想必袁盟主知道之后,定会夸赞泰明兄为讨贼而竭力奔行之举。”刘风表示谢意。
“袁盟主?”周昕愣了一下。
“是的,袁盟主,袁本初盟主。诸多太守、州牧讨伐,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挥怎么行。北上讨贼,必先会盟,舍本初兄外,还有谁能当这个盟主?”刘风嘴上吹捧道。心里却怨念不已:拉拢个人容易吗,幸好没有人看见我这幅样子。
“好像还真只有祁乡侯能担此重任了!”周昕是袁绍的狗腿子,这话听得无比舒坦。
急于北上会盟,刘风也没有多耽搁。其实若非要从丹阳过江,他根本就不会通知周昕。在刘风的眼里,他们成为敌人的可能性更大。
刘风选择的渡江地点是牛渚,石城县附近的一个小地方。现在的牛渚还不像后来那么出名,历史上刘繇任刺史的时候,在此处屯兵作战。牛渚过江,对面就是历阳,刺史部所在地。
王语、蒋钦、周泰早就率领舰队在此处等候了。
现实中他没有见过长江,如今只有一个感觉,这简直就是海。长江很宽,比刘风之前见过的任何一条河流都宽,一眼望不到边,足有十余里,是黄河的几倍宽。别说大型舰船了,就是把现在的航母开进来,也能左右冲突,随意行驶。
“子言、公奕,你们说这浩荡的长江,需要多少水军才能守得住?”渡江的时候,刘风看着江面问道。
“300万不少,500万不多。”蒋钦之前是混长江的,对此有自己的见解。而王语,和刘风一样,之前几次从外海路过,这还是第一次来,没有说话。
“想要守住这里,太难了。江东要全部拿下为后方,还需要豫章为前沿,甚至是以荆州为依托,才有可能实现。”刘风自语道,说这话的时候,他脑中浮现了孙吴的疆域图。
王语、蒋钦对视了一眼,心里都有了那个不着边际的想法:太守大人的野心也太大了,那可是半壁江山了。
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