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往生记-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往生记》
作者:我我鱼
'往生记 / 我我鱼 著 '
;:/
书籍介绍:
我的故事就是从这么一个奇怪的梦开始的。
纯硬派文字,种马后宫的没有。
一个尽量真实,合理可信的YY强国文。
章节内容开始…
作品相关 1
更新时间:2008…12…13 3:23:06 本章字数:65
暴雪居然星际2,大大的伤了俺的心灵。所以我决定换个人生,舍而就17,呵呵。
现在努力存稿中。
作品相关 人物原型,进来敬个礼!
更新时间:2008…12…13 3:23:06 本章字数:3181
王正,通信与计算机专家,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和电子工业部第
十五研究所的筹建者。革命战争时期,在为我军培
养通信技术人才,制作通信与广播设备,以及为我解放区采购通信器材等方面成绩显著。建国后,在组织领导并参与第一代到第四代电子计算机的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
王正,男,原名王志毅,1912年4月28日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童年时,其父从商破产,家境每况愈下。1918年起在家乡接受学堂教育。1929年经亲朋介绍考入半工半读的上海劳动大学工学院,锻炼和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后转入北平大学工学院攻读电机工程,于1933年7月毕业。毕业后先后在青岛市电话局、济南女子职业学校、育英中学、北平社会局、工务局、庐山管理局、日伪青民船公司等处任见习员、技佐、技士和教员等工作,变动频繁,只求维持生计。1935年11月因病回家休养,失业之苦相继而来。1943年初在山东诸城中学任教时与八路军滨海军区第8支队接上关系,被派往国民党山东保安暂编第二师张步云部队,张给王正以参谋主任的名义与八路军进行谈判,从当年3月开始,他遂利用这个机缘,从青岛、济南等敌战区为我八路军购买通信器材等军需物品并设法运入解放区。1944年4月,在为我八路军运送大批电池时,被张步云发觉而遭逮捕。经我地下党营救逃出,并于当月奔赴八路军鲁中四军分区,正式参加革命队伍,从此开始了在八路军和后来的解放军内从事通信方面的技术工作,包括任山东八路军通信学校教员、教育长,山东军区通信局工程师。1946年11月转到华东军大任八大队教务主任兼为学生教授通信技术课。1948年9月调任华东军区通信局工程师,山东省人民政府技术顾问,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44年4月到1948年底,王正为我军在通信技术方面作出了如下重要贡献:①制作或主持研制成功128式无线电发射机,超短波多路通信机和单边带多路发报机等通信设备;②培养训练了我军急需的通信技术人才;③研制了供华东解放区广播电台用的短波广播机,建立了华东解放区的发射台,以及在济南解放后为山东省设计安装了第一部人民广播电台。1949年上海解放之后,王正奉命转入地方工作,先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华东电信管理局副处长,电信研究室主任,华北区电信局器材处副处长,第二机械工业部十局技术处副处长等职。
抗美援朝初期,王正随总参通信兵部有关领导赴朝鲜战场,视察我国生产的电器产品质量情况和在实践中的适应性,发现了许多问题,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回国后,他参与了一系列旨在提高通信装备性能、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大产量的谋划与组织部署工作。
1956年—1958年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十研究所副所长,在通信方面有所建树。
1956年7月,国家决定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王正受命以副团长身份率中国计算技术考察团赴苏联,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分别对莫斯科、列宁格勒计算技术的科研、生产与教育进行了考察,并重点对M-20计算机进行了学习。回国后,于1956年12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副主任,成为开创我国计算机事业、组织研制我国第一台计算机的创始人和组织领导者之一。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是根据国家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第41项“计算技术的建立”任务而于1956年6月本着科研、工业、部队先合后分原则建立的。筹备期间,研究所组建了3个研究室,王正兼任其中的元件研究室主任。他参与组织并主持103型、104型我国最早的电子管计算机的仿制。这两台计算机分别于1958年8月和1959年9月宣告诞生。
在此期间的1958年初,王正被任命为新建的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十五研究所副所长和总工程师,参与建所的组织领导工作。上级赋予该所的任务是为当时正在开展的重大国防工程提供专用计算机。他在十五所历时五年的任职期间内,对于规划该所的科研方向、研究室的设置、科技队伍的培养等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专用计算机的总体设计、方案论证、型号系列等也有许多建树。
1963年3月,王正又被调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一上任就参与组织领导了109乙型和109丙型晶体管计算机的研制工作,任109丙机技术核心组组长,在方案论证、实验设计、生产工艺和组装调试各阶段发挥了全局技术总指挥的重要决策作用。109丙机在我国使用长达15年,为我国核物理研究和原子弹试制发挥了重大关键作用。70年代中期,他参加了013型大型集成电路计算机研制的技术领导工作。70年代后期,在他身患重病的情况下,勇担757工程千万次计算机的会战总指挥重任,和往常一样,深入研究室和生产车间,同科技人员、工人一起讨论和解决重大技术问题,在757计算机的研制即将成功之时,也就是他病逝的前一天——1980年12月31日还在向副总指挥了解和询问757的进展情况。他虽然未能在生前分享757机在后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荣誉,但他在病中使757机的研制走向成功的重大贡献,以及他在早期为筹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和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十五研究所并使之发展成为我国的骨干研究机构,以及使我国的第一代到第四代计算机顺利获得成功的业绩将永远铭记在曾经和他共事以及在他领导下成长起来的人们的心中。他被视为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王正热心群众性学术活动。他是中国电子学会的首届理事、常务理事。是我国第一个计算机学术团体的发起人和组织领导者,历任一、二、三、四届中国电子学会计算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王正的一生是辗转曲折的,从朦胧到走向革命,找到了知识分子的光荣归宿。他胸怀社会主义祖国建设大局,对待工作积极负责,任劳任怨,服从调动;对待生活豁达乐观;对待同志坦诚热情;深得众望。
简历
1912年4月28日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
1918—1929年青岛市台西镇学堂、青岛市礼贤学院青大预科读书。
1929—1933年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工学院,国立北平大学工学院电机系读书。
1933年1月—1935年11月青岛市电话局,济南女子职业学院,育英中学,北京社会局、工务局任见习员、技佐、技士和教员。
1935年11月—1941年失业,养病。
1941年1月—1944年4月山东九联中、诸城中学任教员,教务主任。
1944年4月—1946年11月鲁中四军分区入伍,任技术教员、工程师。
1946年11月—1950年8月华东军大八大队教务主任,教员,华东军区通信局工程师兼山东省人民政府技术顾问,华东电信管理局副处长,电信研究室主任。
1950年8月—1955年第二机械工业部十局技术处副处长。
1956年—1958年第二机械工业部第10研究所总工程师兼副所长。
1956年12月—1957年12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筹备委员会副主任。
1958年1月1963年3月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十五研究所总工程师兼副所长。兼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副所长
1962年6月—1982年1月选为一、二、三、四届中国电子学会计算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1963年3月—1982年1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
1981年1月1日病逝。
作品相关 答心浩兄
更新时间:2008…12…13 3:23:06 本章字数:846
自从1840年被列强打败以后,中国人感到了自己的落后,似乎连汉字也不如西洋的字母了。不过汉字在机械化、电子化上,确实也首次碰到了麻烦。
活字印刷传入西方,字母文字如虎添翼,所需铅字最多只需五六十种,汉字至少n千。如此打字机发明后更是连写都机械化了。
照当时看来汉字着实落后,连鲁迅都喊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毛泽东也说“要走世界共同的拼音文字道路”。口号激进了一点,不过表达出了伟人心中没有出路的郁闷,很难想象一个逆天的人居然放弃自己的路,可见其难。
微机初入中国,汉字显示的第一个问题不是什么输入法、存储问题,而是显示不出来,因为显示器的分辩率太低了,显示不了图形汉字,窝火吧。
不过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一个个的问题被攻克才有了我们现在的汉字环境。
心浩兄所提却有道理,早在70年代汉字计算机的研究就被提上日程,74年正式立项,重要成果就是王选大圣的激光照排,确实是领先世界,深为我佩服。
王大圣第一套系统华光I由主机、照排控制器、照排机和汉字终端组成。主机就是大名鼎鼎的DJS130(就是那个4小时崩溃一次的古董机),它的内存是64KB的磁芯存储器(很落后吧),外存是磁带和磁鼓,鼓的容量为500KB,1978年才换成容量为5MB的保加利亚磁盘(我们称保盘)。
至于将系统底层全部改为汉字环境,有人做过这种事情,理论上可行,但最大的障碍就是字库,王大圣的照排系统字库压缩再压缩,最后用上了专用芯片做解压才勉强缩小到10MB,BIOS中的ASCII数据用汉字替代就有点大了。有人做过,最后不了了之。
至于编程语言汉字化,目前只有解释器。但是据说在语言的机器理解上,汉语优于英语,汉字成为世界性文字不是没有可能的。
所以我们坚信汉字是世界最优秀的,5000年的补丁不是白打的。
作品相关 中国早期计算机发展
更新时间:2008…12…13 3:23:07 本章字数:21025
数字电子计算机
1。电子管计算机
1958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上海有线电厂、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的技术力量,对电子管计算机进行研制。1959年12月,研制出上海地区第一台103型电子管数字计算机。参加研制任务的主要有何育辽、虞浦帆、杜业祥、陈经东等人。103型计算机运算速度为每秒30次,改进后速度达到每秒1500~10000次。103型计算机的研制,培养了一批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
1960年,在103型计算机成功研制的基础上,又组织了以何育辽为组长(后为虞浦帆)的技术设计组,开始研制国内运算速度最高的每秒运算5万次的J—501型电子管计算机。该机于1964年10月研制成功,由中国科学院吴有训副院长主持通过国家级鉴定。该机在原子能、天文、气象等方面解决了许多重要的计算课题,特别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等国防项目发挥了作用。
2。晶体管计算机
X—2型晶体管计算机1963年10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召开计算机规划会议,决定研制X—1、2、3型晶体管计算机。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承担了X—2型通用数字计算机的研制任务,由筹建中的上海无线电十三厂接产,并于1965年参加研制工作。
X—2型计算机字长42位、运算速度每秒2。5万次,内存容量8192字(可扩充至16384字)。该机从1964年6月开始试制,1965年5月研制成功,随后由上海无线电十三厂生产。至1970年,共生产16台,主要用于航空和地质测量。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以X—2型计算机测量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迹,国家测绘局用X—2型计算机进行对珠穆朗玛峰标高的重新测定。
作为援外项目,上海无线电十三厂于1970年8月帮助阿尔巴尼亚培训实习生,并于1971年4月完成了在阿尔巴尼亚地拉那建立采用X—2型计算机的计算中心的任务。期间,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和上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也派员参加了部分工作。
TQ—1型工业控制计算机1967年初,由上海无线电十三厂设计、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和上海市无线电技术研究所派员参加设计工作的TQ—1型机,为一台二进制、定点、通用的晶体管数字计算机,用作工业控制。到1969年共生产了3台。TQ—1型计算机字长18位、主钟1兆、运算速度每秒3万次、内存容量4096字(可扩充到16384字),带有光电输入机、页式6单位输出机、宽行打印机等外围设备。用于上海南市发电厂作监控以及北京有机化工厂的生产过程控制等。
与此同时,上海市无线电技术研究所研制出晶体管直接数字控制仪(DDC),用于上海炼油厂的减压装置。上海自动化仪表研究所研制的JDK—331型工业控制机,用于上海炼油厂的常压蒸馏装置等。这些产品是上海工业控制机的早期产品,为工业控制计算机技术打下了基础,使上海生产工业过程控制,开始从模拟仪表向数字控制方向发展。
3。集成电路计算机
小型计算机1965年5月,上海市组织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等单位对属于第三代的集成电路计算机进行研制。1969年,由上海无线电十三厂工程师陈国尧为主的技术人员,成功研制出DK—1型数字集成电路计算机(用作电子束加工),这是上海地区集成电路计算机研制、生产的前奏。
1973年1月,第四机械工业部根据国内计算机工业现状和国外计算机系列化发展趋势,确定把系列机作为中国计算机的发展方向,并提出开发大、中、小型系列机的任务,由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工厂三结合的形式进行联合设计。同年5月,在清华大学召开100系列计算机的方案论证会,并确定国内自行设计的100系列机的第一个机型为DJS—130小型计算机。上海地区的上海无线电十三厂、上海中兴无线电厂、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参加了第四机械工业部在北京组织的联合设计。1974年8月,DJS—130小型计算机研制成功。当时上海地区投产DJS—130小型计算机的有上海中兴无线电厂、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工厂等单位。后上海中兴无线电厂又进行改进,研制出DJS—130B小型计算机。DJS—130小型计算机在上海共生产46台(其中DJS—130B小型计算机为16台),该机字长16位,运算速度每秒40万~50万次(DJS—130B为每秒80万次),内存容量4~32K字(DJS—130B为半导体存储器)。
但是,上海生产的元器件标准与北京的不完全相同。上海在参加北京联合设计的同时,于1973年6月又组织了以上海无线电十三厂为主,有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吴泾化工厂、新安电工厂、上海自动化仪表研究所、浙江大学、长沙国防科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上海中兴无线电厂等11家单位参加的DJS—131小型多功能电子计算机联合设计。该机于1975年研制成功,并通过由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工交组(后为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和第三办公室(后为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持的设计定型鉴定,由上海无线电十三厂生产。DJS—131小型计算机字长16位、内存4~32K字(可扩至64K字)、运算速度每秒50万次,除电传机、光电机、穿孔机外,还可配磁盘机、磁带机、磁鼓、宽行打印机、记录仪、绘图仪、光笔显示等外围设备,最多可配62个外围设备。
与DJS—130小型计算机相比,DJS—131小型多功能计算机的技术特点在硬件上增加了乘除法、实时时钟、内存页面分配保护、32条自动引导程序只读存储器4个部件。电路改用高速的双列直插式集成电路(DJS—130小型计算机为扁平封装集成电路)。插件采用大插件板外框加固结构,其内存为三度三线大面积高密度平面结构的存储体(后改为64K的半导体存储器)。总线采用双向总线方式和标准接口与主机联接。还增加了实时操作系统等系统软件。以后又多次进行改进和扩充功能(如增加了浮点部件、扩充了内存——半导体存储器,以及配上中规模器件的软硬盘控制器等)。后又推出DJS—131Ⅱ型机、DJS—131Ⅲ型机和双机系统等,使DJS—131小型计算机成为硬件功能齐全、软件丰富、性能稳定的多功能实时处理的小型机系统。在国产计算机竞争中取得了领先地位,保持了较长的生命力。1986年,还应用户的要求生产了24台。而用于上海市电报局的自动转报系统和用于上海南翔铁路编组站的编组系统至今还在稳定使用。DJS—131小型计算机共生产334台(占全国100系列机的35%以上),是当时国内产量最大、应用面广、系统稳定的国产数字电子计算机。产品面世,即被迅速应用于邮电、电力、铁路、通信、医疗、地震、科研、交通、工业和国防建设等领域,遍及国内23个省市。
1980年,在天津召开全国130系列机质量评比会,DJS—131小型计算机获评比总分和系统配套两个第一名。1981年被上海市和电子工业部评为优质产品。1985年首获国家质量银质奖。DJS—131小型计算机先后参加比利时布鲁塞尔、民主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和在美国旧金山、纽约、芝加哥举办的长达半年之久的中国工业展览会展出。
1981年,上海电子计算机厂还研制出DJS—185小型计算机。该机与PDP系列兼容,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多用户实时操作系统。1983年、1984年生产了由天津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的、属100系列机中的高档机DJS—153小型多功能计算机4台。该机字长16位,具有定点、浮点运算、主振频率20兆、运算速度定点加法为每秒125万次。
中、大型计算机1970年,上海市下达给上海市计算中心研制709型计算机的任务,上海长宁拉手厂也参加了研制工作。该机于1971年12月26日完成,作为向毛泽东主席生日的献礼项目,它是国内第一台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
1971年8月,上海长宁拉手厂、上海市计算中心、复旦大学实行厂、所、校三结合试制第二台709型计算机,并于1972年完成。1973年,该机正式由上海长宁拉手厂投产,并命名为CJ—709型计算机。以后上海中兴无线电厂、新安电工厂等也投入生产,共生产73台。CJ—709型计算机于1978年获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和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3年3月,上海无线电十三厂吸收X—2型计算机和709型计算机的部分指令系统和设计思想,自行设计并生产TQ—16中型通用数字集成电路计算机,它采用TTL高速集成电路,字长48位,浮点运算由CJ—709型计算机的每秒11万次提高到12万次,内存容量32768单元,并有较完备的包括编译系统、管理程序、检查程序在内的软件系统。同时设置了简单的中断系统和自动溢出处理功能,TQ—16型计算机生产了153台。TQ—16型(CJ—709型)计算机是当时上海计算机工业生产数量最多的中型计算机,也是国产计算机中投产最多的机型,它被广泛应用于全国20多个省、市的很多领域内,不少省、市的计算中心都配置了这两种机器,由于其性能稳定、故障率低、应用效果良好,深受用户欢迎。
1965年,根据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需要,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决定,由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承担研制655大型通用数字集成电路计算机的任务,总体方案参照国际上同类计算机产品,由陈仁甫工程师等主持研制工作。研制655大型计算机,首要关键是集成电路,上海市于1965年底集中了中国科学院冶金研究所、上海元件五厂、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等有关单位的技术人员组成了研制、生产、使用三结合小组。研制为655大型计算机配套的TTL集成电路。由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和上海无线电六厂共同研制厚膜电路。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于1967年底生产出基本符合大型计算机要求的扁平封装的TTL集成电路及高速非饱和超小型厚膜电路,保证了这一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大型计算机的研制。该机于1972年5月试算,1973年通过技术鉴定。655型计算机的研制推动了上海地区集成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