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超级鉴定师-第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仔细分辨之后,便重重的点着头道:“不错,这就是景德镇的影青釉,不过,倒不是元代,而是南宋时期的东西。”
崔世烟便笑道:“师弟的眼力真是厉害,一眼就看出是南宋的东西了。”
赵卓笑道:“这倒很好分辨,北宋前期的釉面大多是多光无纹,中期之后才出现了刻花等少量的装饰,直到南宋时才盛行印花等纹路。不过,宋瓷精细灵巧,元瓷制作渐粗且笨拙,风格相当的炯异。”
韩朵儿听得吐了吐舌头道:“这还叫好分辨啊,光是听着就已经一头雾水了。”
崔世烟哈哈笑道:“韩丫头,我们可是专门靠眼力吃饭的人,要是这点都看不出,那就只能喝西北风了。”
韩朵儿想想也是,又不无好奇的道:“那这件瓷器能值多少钱?”
赵卓想了想道:“大概二十来万吧。”
“哼,那我也要清理个值钱的。”韩朵儿轻轻哼了一声,蹲下身去继续清理起东西来。
崔世烟用手肘轻轻碰了赵卓一下,嘿嘿一笑道:“师弟,你可真有能耐,一边是景小姐,一边又是这个青梅竹马,师哥我真是羡慕得很啊,不过,可千万别露馅,要不然,天都会塌下来。”
赵卓不由苦笑道:“师哥你误会了,都是朋友。”
崔世烟一副过来人的样子,满含深意的道:“你师哥我的眼睛可不昏花,是个人都看得出来这小丫头对你有意思得很,还有景小姐可不也是一样,对谁都冷冷冰冰的,唯独见到你就笑,你以为真只是朋友啊?”
赵卓听得一愣,一时间还真不知道如何解释了。
随葬品的发掘十分的顺利,出土了瓷碗、执壶、釉瓶等瓷器总共十多件,最贵的就是那件影青釉的执壶,除此之外,还出土了一枚仕女图的铜镜,一罐不值钱的铜钱,还有腐烂得比较严重的木雕观音头像、几件锈迹斑斑的铜鎏金的佛像,价值都不算太高。
和崔世烟所预料的一样,两边耳室的破坏非常严重,虽然只清理了一小部分,不过随葬的陶罐几乎都已被压成了碎片,而且雨水也从那里浸进去,几乎不大可能有完整的器物出土。
不过,光是棺外随葬品的数量就如此丰富,崔世烟判断在棺内一定有金银器和更贵重文物的存在,此时,也已有工作人员将甬道那里的石碑拼接好了,经过辨别上面的文字,认定这座墓穴乃是元代时期一个返乡官员的墓穴,曾经做过五品的地方官员,回乡之后也曾办过一些好事,后来因病而逝,下葬在此地。
墓穴的清理工作刚刚展开,所清理出的器物还要经过绘图、测量等一系列的后续工作,当然,众人最关心的,还是棺材里的东西。
'。。'
第四十二章 开棺
第四十二章开棺
不过,此时的天色已渐渐晚了下来,要等到明天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拿着设备过来后才能开棺,所以,村长留了几个人在这里看守之后,赵卓一行人便去了村长的家。WWw!
村长家早就开始在做饭了,所用的肉、菜全部都是来的时候带过来的,除此之外,崔世烟还给了劳工费,所以村子的人对于博物馆的人都非常热情。
没过多久,在村长家的大院子里,便搬上了一大张桌子,饭菜都做得很有农家风味,对于吃惯了城里菜的众人而言,都觉得非常的可口。
村长名叫李乐德,四十来岁,说起来话来总喜欢笑呵呵的,见到众人吃得开心,他也乐呵呵的笑着。
韩朵儿吃得精精有味,更是希奇的指着一道菜问道:“村长,这菜是怎么做的,怎么味道比大酒店的都更好吃,看起来也很简单啊。”
李乐德笑道:“韩姑娘,你可别小看这道菜,这道菜可是用的宫廷秘方呢。”
“宫廷秘方?”众人都不由好奇起来。
李乐德笑眯眯的道:“这话还得从今天那座大墓说起,那座大墓的墓碑上不都写了吗,是一个元代的大官的墓。那个大官出身在这里,考取功名之后进了京,受到皇上器重便留在京城为官了,后来又被派遣到了地方当大员,最后告老还乡回到这里,那个时候这里还不叫临水乡,据说那个大官的族人当时都有几百人呢,可惜后来元朝动乱,到处都有纷争,这里也就卷入了战火中,族人死的死,逃的逃,唯有这大官和几个家人留了下来,死后便葬在了这里。”
崔世烟本来就是解读铭文的高手,在文言文和古代文字上造诣颇高,再加上石碑拼好之后又看过一遍,所以倒是很熟悉,便说道:“这事情我在碑文上倒都看过,村长你觉得棺材里会随葬些什么东西?”
李乐德想了想道:“传说这位大官在离京赴任的时候,元朝皇帝曾经赏赐过他许多东西,其中好象也有瓷器之类的东西,不过那个年代的乡志已经在战火中烧毁了,这些事情都是一代代传下来的,而且临水乡的人这几百年来也变了好几拨。”
赵卓心头不由得一动,目光和崔世烟对望了一眼,亦能看出对方眼中的喜色。
元朝的制瓷业是宋、金瓷业的继续和发展,而且其夹在宋朝和明清两个制瓷业高峰之间,过度性十分明显,一方面,宋金时期的一些名窑如磁州窑、钧窑,景德镇窑,龙泉窑的传统产品仍在继续烧造,特别是龙泉,青白系诸窑,由于外销的需要,大件器型增多,生产规模普遍扩大;另一方面,元代中晚期景德镇又正式烧出了青花,釉里红,钴蓝釉,铜红釉,卵白釉等新品种,为它日后成为瓷都奠定了基础。
虽然元朝的瓷业并赶不上明清时期那么繁荣,甚至也比不上宋代,但是,其官窑中的精品却是非常受到收藏界的喜爱,其价格亦不在明清精品瓷器之下,尤其是几年前,一件元代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万英镑成交,加佣金后为万英镑,折合约2。3亿元,创下了当时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
如果说,这大官有着当时皇帝所御赐的瓷器,那瓷器一定是官窑出品的,拿到现在来肯定价值不菲,而且若是皇帝赐的,那估计放在棺材里的概率很大。
现在所等待的,便只是开棺而已,谁也不知道开棺之后里面会是什么样子,不过众人心里还是十分期待,毕竟在墓室中都出土了这么多数量的随葬品,那么棺材里的肯定就是价值不菲的东西了。
村长家有好几间房子,赵卓和韩朵儿便和崔世烟住在了村长家,其他工作人员则都分到了其他几户居民那里,住宿当然也是要给住宿费的,所以村民都高高兴兴的将房间腾出来,给众人住下。
第二天早上九点多钟,博物馆后续的工作人员便从市里赶了过来,先在墓室外搭起了帐篷,安装好设备,然后开始继续清理主室和两边耳室里的东西。
主室的重新清理并没有发现遗漏的物品,耳室的清理则让人不由得扼腕叹息,左耳室里随葬的陶罐数量很多,但是没有一件是完整的,大多被砸得不成样子,要拼接修复不知道要花上多少时间,右耳室里的木质椅具之类的,要么是朽烂了。
到下午的时候,众人才集中到了主室中,开始开棺的工作,此时,天空不知为何都阴了下来,如今早已进入冬季,虽然是在南方沿海的地界上,但是天气一阴下来还是有着股寒意。
韩朵儿下意识的抓紧了赵卓的手臂,眼珠儿四处瞄着,小声道:“该不会……有鬼吧?”
“当然没有,别怕。”赵卓笑着安慰着,但是眉头却是微微一蹙,鬼这东西他是从小大都见过的,而且身边还有一只古灵,天知道这棺材里会不会有鬼?
若真有,那就是一只活了几百年的厉鬼
不过,赵卓觉得这种几率应该非常小,若真有厉鬼那应该不受实物的约束,早就钻出来作祟了,所以他昨天晚上还专门问了一下,发现乡里并没有什么鬼闻怪谈之类的。
棺钉很快的被拔了出来,众人都下意识的捂着鼻子,昂着头朝着即将打开的棺材里望去,随着厚重的棺材被打开,赵卓的眼睛几乎一下子盯在了那件元代青花瓷上面。
这是一个青花瓷瓶,直口,长颈,颈部两侧附有象鼻形双耳,溜肩,深腹,是很规整的云龙纹象耳瓶。
不过惹人注意的是,瓷瓶通身上下自口至足共有八个层次的图案纹饰,分别为缠枝扁菊、蕉叶、飞凤、缠枝莲、云龙、海兽、缠枝牡丹和覆莲杂宝,看起来气势雄伟,花纹精美,第一眼看上去,便直觉上是官窑出的上品。
然而,这件青花瓷已经有了一个很明显的崩口,裂纹一直从口部延伸到圈足,似乎随时都有可能让瓷瓶裂成两半一般。
所有人都不约而同的叹了口气,一脸的惋惜表情,赵卓更是暗暗的摇了摇头。
墨灵也叹息道:“真是太可惜了,这可是用头青绘制出来的官窑器呢。”
赵卓点点头,叹道:“是啊,按照价值看的话,至少也是上千万的东西,只不过,有这裂纹在便只能值百万之数了,而且现在也没有那么充足的时间去补这件瓷器。”
惋惜着,赵卓这才将目光落到其他地方。
棺材里的尸骨已经腐烂得只剩下一些附骨的毛皮,身上穿着元代的五品官服,官服也已经风化了,似乎用手一碰,就会化成一片片的。
在棺材两边,还有着一些色泽混沌的积水,这些积水乃是雨水从券顶落下,透过棺盖积下来,和尸水混在一起,散发出难闻的味道。
赵卓的鼻子算是最灵敏的,只觉得那怪味一个劲的朝着喉咙里涌,他连忙扭过头去,吸了口新鲜空气,然后才转过头来。
在积水之内,还散落着几只银碗和几件随葬品,不过在赵卓看来,这些东西都远不如那件云龙纹象耳瓶价值高,更何况那东西还是正宗的官窑货。
崔世烟一边吩咐众人清理,一边也摇头惋惜着,朝着赵卓说道:“好好的一个瓶子,就这么给毁了,真是怪可惜的。不过,据我分析,这周围应该还有墓,等会让人在周围探一探,若是能够找到的话,说不定能够找到派得上用场的瓷器。”
见到崔世烟这么为自己着想,赵卓不由感激道:“师哥,谢谢你了。”
崔世烟哈哈笑着,拍拍他的肩膀道:“嘿,师哥我也不是白做工啊,白城的斗瓷节那可是出名得不得了,若是你拿着我们馆的东西去比赛,嘿,我们馆不也跟着露了露脸吗?”
赵卓也跟着笑了笑,他很清楚崔世烟的性格,虽然有这方面的意思,不过,更多的还是在二人的情义上呢。
在众人对主室继续清理的时候,崔世烟叫上了一个探墓的,拿上工具开始在周围工作起来,探墓的是一个三十来岁的中年男子,长得并不强壮,瘦瘦高高的,戴着个帽子把脸压得低低的,看起来就透着几分神秘感。
从崔世烟口中,赵卓知道这男子的父亲以前就在馆里干这行,手艺是代代相传下来的,这探墓并不是个轻松活,除了要有相当好的眼力外,经验也十分重要,首先要观察周围的地形,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墓,其安葬的地点和方位都不一样,要从整体着眼,判断到古墓可能存在的范围。
当然就目前来说,已经挖掘出了一座大墓,那其他的墓显然就是围绕着这个墓分散开来。
知道大概的位置之后,便是探墓,男子手中拿着长长的探杆,探杆是用金属制成的,要用力的扎进地下数米,然后取出后观察探杆里所灌进的地下土壤。
'。。'
第四十三章 收文物
第四十三章收文物
地下土层是随着年代的变迁一层盖在一层上面,最上层的土壤即是现代土层,朝下挖即是近代土层,再朝下挖则是民国和清代土层,根据土壤的年代来判断墓穴的年代也是基本的方法之一。wwW、
当然这土层和地质变迁的关系紧密,也并不一定可以应用到任何一个地方,就象这大山,虽然有现代人的足迹,但是因为各个朝代土层叠加得并不厚,所以雨水冲刷后,就冲了元代的土层。
但是有一条规律是绝对正确的,那就是最上层的土壤一定是比下层土壤的年代更近。
探杆深入地下深处,通过钻入的深度,一定会得到某一层土壤的样本,通过这些样本便可以推测出下面是否有墓穴,当然最容易分辨出的,便是五色土。
所谓五色土,即是埋藏尸骨的土地因为受到尸气的侵蚀,从而会形成各种颜色混杂的土壤,被称为五色土,一般找到了五色土几乎就可以断定下面一定有墓。
崔世烟一边给赵卓和韩朵儿介绍这方面的知识,一边跟着探墓的男子在周围走着,结果这一探下来后,发现这里竟然是一个墓葬群,光是探到的墓穴便有六个。
这个发现让崔世烟兴奋不已,断定这里肯定是这大官家族的墓地,其价值相当重大,绝不仅仅限于会出土多少文物,还在于能够利用这些文物研究出许多有价值的信息。
不过,崔世烟同时也告诉赵卓,这些墓中再出大墓的机会就比较小了,可能多是平民式的墓穴,随葬品很少或者根本没有随葬品,毕竟大官的族人再多,这毕竟只是个小村庄,富也富不到哪里去,大官的随葬品应该多是在为官任职中所得之物,告老还乡之后也不见得有多富足。
因为大墓的清理工作仍未完成,要弄完恐怕还得花上一两天时间,所以崔世烟并不急着发掘其他的墓,更没将这个消息透露出去。
崔世烟等人比较注重的除了随葬品外,还有墓室里的壁画,一堆人凑在一起认真的讨论着一些学术上的问题。
韩朵儿听得直打哈欠,崔世烟看得一笑,便朝着赵卓说道:“师弟,你们呆在这里也没事,要不去村子里转一转,帮忙收点文物怎么样?”
“好。”赵卓其实早就有着意思,只是见崔世烟一直在忙,就没好意思开口。
韩朵儿顿时一扫睡意,两眼放光,显然对这件事情十分感兴趣。
崔世烟小声说道:“价钱就按行价的四、五成就好了,师弟你可别去估拍卖价,若是遇到价格上万的东西,就先别动声,回来告诉我。”
赵卓点点头,他自然也知道博物馆的难处,收购的资金其实也是有限的,不过,他也不会做那种糊弄人的事情,这些农民祖祖辈辈这么多年传个传家宝下来,若是用一个一两成的价格就买了,那也太不道德了。
至于五成的价格的话,虽然也不算高,不过已经是博物馆一个收购的行价了,哪个地儿都是一样。
于是,在李乐德的带领下,赵卓和韩朵儿便来到了村东,整个临水乡背山面河,村子就沿着河水一直向北边延伸,一共有两三百户人家,很多祖祖辈辈都是生活在这里,靠打渔种菜为生,也算自己自足。
收购古玩并不是件轻松事,首先在眼力上便要十分过硬,因为这同样都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买卖,买了就不能赖帐了,而且留在农村里的古物也不见得都是真古玩,同样有大量的赝品涌入。
李乐德带到的第一户人家就在村东的入口处,围墙刷得白白的,门上还贴着一张对联,一走进去,李乐德便叫道:“老郭,在家吗?”
没过一会儿,便见到一个五十来岁的敦厚老者从后院走了过来,老者虽然脸上皱纹不少,但是显得很精干,一见是李乐德,便笑呵呵的道:“哟,是村长啊,有什么事吗?”
李乐德便介绍道:“这是两位博物馆来的同志,要在村里收文物,老哥你就配合一下政策,有什么祖上留上来的东西,愿意卖的,就拿出给二位同志看看。”
老郭听得一笑道:“村长,我们家几代都是养猪的,祖上也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哪里有什么文物啊?”
赵卓微微笑道:“大爷,只要是有些年头的东西你都可以拿给我看一看。”
李乐德也说道:“对啊,这些东西国家拿来有用,你反正留着也没啥用,换些钱也挺好嘛。”
老郭想了想便道:“我那厨房倒是有几个祖上传下来的青花碗,要不拿出来给二位瞧瞧?”
赵卓连忙点点头,一行人跟着老郭进了厨房,然后便见到老郭口中的青花碗。
这是农村人家中常见的青花大碗,碗壁上画着一副山水画卷,显得有些粗糙,碗口上还有一些磨损。不过,上面的青花发色颇为纯正,赵卓拿起来摸了一下,胎质也算细腻,再看这釉色也很滋润,便确定是一件真品。
韩朵儿好奇道:“怎么样,是真品吗?”
赵卓微微一笑,说道:“这是清朝的古物,看样式来判断,应该是晚清年间的东西。”
老郭便笑道:“这位先生年纪轻轻的,倒是会看东西,我们祖辈搬到这个临水乡来确实是在清朝年间呢,这个碗就是那个时候留下来的,已经好几百年了呢,因为是祖上的东西,都搁在家里,没怎么用过。”
李乐德便赞道:“赵先生真是运气好啊,走第一户就淘到东西了,不知道这个收购价多少钱?”
赵卓说道,这个碗按照行情来说大概价值也就在一千二三左右,给出七百块这个价也算是合乎崔世烟的要求。
“这么个碗能卖七百块?”老郭听得大吃了一惊。
李乐德也不由得将这个青花碗拿过来,歪起头看了半天道:“这上面的画确实漂亮,我们家前些年好象也有个,比这还漂亮,可惜打破了,应该不值钱了吧?”
赵卓微微一笑,朝着老郭说道:“大爷你看愿不愿意卖?愿意卖的话我们就写张条子,等会儿你拿着条子过来拿钱就好。”
老郭想了想,摇摇头道:“我倒不是闲这钱少,不过这碗传下来这么多年了,确实有些感情了,要不,我还是留着吧?”
赵卓呵呵笑道:“行,大爷想留着就留着,你们家还有什么有年头的东西吗?”
老郭想了想说道:“这个我就不清楚了,要不你们就在家里转转,看中什么就叫我一声就好了,我到后院先去喂猪。”
李乐德便摆摆手道:“行,老哥你去吧,我陪赵先生他们转一转。”
赵卓的目光很快就落到了卧室的一个红木六角凳上,六角凳是在清代才开始出现的家具型制,造型简约而不简单,便于居家摆设。这张六角凳做工还算精细,边缘上还雕刻着如意云纹。
只可惜,因为是年代久远之物,已经经过了修补,而且牙板上有着很明显的几道裂痕,不然的话,也能值得上几千块。
在老郭家转了一圈后,赵卓便没再发现其他古玩,不过韩朵儿很有兴趣到后院去看看猪,于是三人便来到后院。
后院的猪圈里养了好几头猪,老郭正提着一桶饲料一勺勺的添到圈里,看见众人来了,便问起看到什么东西没有。
赵卓则是突然停下了脚步,目光落在了院子一角的那口水缸上。
这口水缸看起来十分厚重,怕有四五十公斤重,外表全由绿釉和黑釉组成,四面还雕刻着民间传说的八仙,人物刻画拙朴中带着灵韵。
赵卓忍不住微微颔首,好一口八仙雕水缸啊,一看就是民窑出品的东西,虽然制作并不算精细,但是那种人物所表现的灵气和如此大件的造型,足已决定这东西的价值了,而且,看造型乃是清代之物,保存得还颇为完好,整体上看起来并没有龟裂之类的纹路。
见到赵卓盯着水缸看,老郭笑呵呵的道:“这个也是老东西了,据说是我们祖上一个人娶老婆的时候,对方带来的陪嫁品,因为太大没地方放,所以就留在这里当盛水用。
赵卓笑了笑,没多说话,朝外走了出去,韩朵儿却从他眼神里分辨出了些什么,小声问道:“那个水缸能值上万吗?”
赵卓点点头道:“大概能值四五万吧。”
“四五万的话,那岂不是只能给两万多?那这老爷子岂不是很划不来?”韩朵儿蹙起眉头说道。
赵卓微微一笑道:“这个数目也是不一定的,也可能会多给一些。但是比起实际的价格来说,当然会有一定的差距。不过,若是遇到那些黑心的古玩收购商,可能只能出到一两百块钱。当然,如果你想让他多赚点,也可以让他递到拍卖行去,不过,这其中就要费不少的事情了。”
韩朵儿也点点头,只觉得古玩涉及的事情实在太多太复杂,不过,她也能够真切的体会到在这么多东西里寻找到一件真品的那种兴奋感。
'。。'
第四十四章 壁中藏宝
第四十四章壁中藏宝
走了好几户人家,赵卓又发现了几件古玩,不过都是小碗、小罐之类的小件瓷器,玉器青铜器之类的是连个影子都没有看到,这几件老货的价格也都不高,只是民窑里出的很普通的货色。wWw、
走出房子,天空不知何时已经暗了起来,乌云密布,仿佛就要下起雨来。
李乐德便提议先回去,等天晴了再找时间来收文物,于是三人便沿路返回,路才走到一半的时候,便已经是雷声大作,雨不由分说就下了起来,而且雷声渐大,雨势也渐渐的大起来。
此时离民房都有好长一段距离,而且山里的路一沾上雨便湿漉漉的,滑得满是泥泞,要想在上面跑只会沾上一泥。
于是,三人便不得不躲进了路边的一座土地庙里。
这是农村里非常常见的土地庙,背靠着一个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